文章吧手机版
《无名指》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2-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无名指》观后感10篇

  《无名指》是一部由黛安·伯特安德执导,欧嘉·柯瑞兰寇 / 马克·巴贝 / 斯坦奇·艾塞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名指》观后感(一):占据我的无名指。

  讲个笑话给你吧。

  轻轻听清楚。。。

  -----------------------------

  这双红色皮鞋真的很漂亮

  关键是:它真的非常适合。实在太适合了。

  一定很舒服,穿在脚上,鞋与脚之间完全没有缝隙

  脚能很快舒服的适应它。

  只是。

  记得。

  不要一直穿着它。(你是一直穿着的吧)

  记得一定要取下来。

  因为,它在一天一天占据你的脚。

  总有一天:你的脚不再是你自己的脚。

  ----------《药指的标本》THE RING FINGER

  -------------------------------------

  没笑?

  OK.

  知道自己从来不擅长讲笑话。

  只明白自己很累的、心紧的看完了这部电影。又翻译成《无名指》

  然后看看其他人的影评委实的摇了摇头。

  Olga Kurylenko 不仅仅只是在外表抢注进了眼睛

  清纯与性感从来只有一线之隔;爱与被爱、占据与拥有,也从来只有一线之隔。

  ---------------------------------------

  鞋舒服么?穿的痛么?

  不痛。

  你有什么需要做成标本吗?

  没有。

  任何人都有!物件、难堪情绪、任何东西可能成为标本!

  。。。无名指。

  。。。切断的时候掉进柠檬水里,我就晕倒了。

  ----------------------------------------

  应该再也不会见到您了。

  是的。我知道。

  可是我没打算脱下它!

  -----------------------------------------

  为什么她可以进制作室?!

  带我进制作室吧。

  不可以!你不可以进去。只有标本才是最重要的。

  那。。。。。。。将我的无名指做成标本好了。

  -----------------------------------------

  每一天

  我们

  都在穿着适合或者不适合的鞋子

  左手的无名指带着通向心脏的血告诉我们:适合 还 是 不适合。亦或适合也会变得不适合。

  《无名指》观后感(二):无名指(2007-03-25)

  我喜欢单纯到令人惊异,而且内心丰富细腻敏感丰满的人,也喜欢复杂到千面万脸却永远保守着一块简单独立精神世界的人。这两种人彰显了人性,无论人性是怎样的,人性就在那里。

  女主人公属于我前面提到的两种人中的第一种,从第一个镜头我就知道她是第一种,当然这也算是导演对我这种观者的引诱,但我也不介意,一片冰心在玉壶,伤害之色即是空。文艺片大多是情色片,“有色才有情,情在色中行,有情才有色,色在情理中”,老人极大悲哀就是他们很难与情色的艺术相关。情色的感悟脱不开一个人肉体的观看角度,和对气味声音的敏感,对场所环境见识,和对快乐幸福距离把握,当然,一切离不开想象力,更离不开某种纯粹,某种介于动物性与神性间的纯粹,是的,我们老说动物和神才是纯粹的,这使人变得不清晰,或自卑或自负,往往远离了爱,堕入痛苦的泥沼。总之,情色不是那么简单,也不是那么复杂,它是不断变化的,不断跳跃的,不断乏味的以及不断给人意外的,所以得注意节奏,注意“转机”。的确,禅宗之空灵最能讲一个“机”字,伟大中国智慧却不能用来提升情色,真是一种伟大的缺憾

  缘份万岁吧,《无名指》这部法国片是我第一次克制住写作冲动而看到最后的影片,主演是被导演惊为天人的,也是我觉得有点像苏菲.玛索的超级名模。这部影片依然节奏很慢,我不敢想象走着走着就想跑起来飞起来的我居然与这种节奏如此相搭。我想了想,也许节奏间的沉默是共同的,它消融一切,让一切共鸣。我无数次在黑黑的夜晚一个人从农科院走回学校,我本来就很自然,晚上走得更大方,不时还跳,不时还扭,但我每每会在瞬间停顿,比如看到一个长得并不漂亮的女生一个人在路边等车的时候高声唱着,我不认为她在用歌声驱逐恐惧,也不认为她以为自己唱得好听,她就在那儿唱着,再比如一个出租车司机无尽地在自己的空车内打着快板,也不说话,就是打着。文艺片中的主人公也经常沉默着,起床推开两张被子,关一下门,再回床,盖上被子,却只把第二张拉到颈部,比如这部影片的女主人公老默默走着,听着男主人公送给她的高跟鞋的嗒嗒声。佛讲“转机”,机在何地?空白处!沉默处!

  食色性也。人性在情色这个本属私人领域实际上最显力度深度,而我也借影片表达了我对情色、“机”、节奏间的关系认识,如果允许一种抽象的联系而不是严谨的逻辑来道出真理的话,我想我可以说人性就是一种节奏。

  当然,我的观点从来没有被人真正听过,我也习惯浑然不觉了,但是对自己的怀疑却也永远都那么自然,我也不知道自己对不对,我只知道我不想像别人那样说。因此,我不很困惑,但还要继续我的语言

  女主人公非常漂亮,所以我很容易就对她的表情非常敏感,这也就是人们讲的男人相对容易爱上漂亮女人原因吧——容易产生敏感,从而产生艺术的气息,从而供给爱的火花以氧气。她的眉毛先是分明上翘十度左右的,然后轻轻向下一折,说不尽的揪心。又是下雨,所以她不追时髦却美丽发型在脖颈部开始凌乱,横七竖八起来,偶尔卷一卷,不知道是想到它的气味还是形状,总之想上去接触。腿很修长,但是我不喜欢直着的长,弯着更显得长。唯一的诡异或者灵气是她受伤的无名指,仿佛意味着莫名的生活道路男友是专门为人制作标本的医师,顾客有各种要求,很多都是为了封掉或者保存自己的痛苦记忆往事,女人为了最深入了解男人,进入他的工作室,决定把那支无名指制作为标本。结尾是宽阔的门缝射出的耀眼金光,音乐响起,有着黑色摇滚的力量,也有着爱情歌曲缠绵,也有各种名曲的忧伤

  又是一个蹊跷有趣的情色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并无对人性的挖掘,我还是难以离开思想、去阐释的冲动,我知道这种思维是非常有碍对艺术对生活的直接感知的,但我好像真的太过喜欢深刻,太过强调取发掘一个真实,因为我不相信感官可以触到真实,世界主流一日是感官,我就一日远离主流,因此主流也不能给我安全感,给我温暖,而我也只好悄悄地一个人在独处探究,甚至不敢找相同的人交流

  就是这么懦弱,这么温柔,这么无奈,但是这也未尝不是好事。正是对艺术这样的追求态度导致了我在入世方面永远不倒的乐观和向上。我伸出一个指头,指向天空,问:我美吗?没有回答,因为那是无名指。

  《无名指》观后感(三):無名指觀後感

  工作模式呆板的工場, 汽水瓶在輸送帶排排前進, 一個有缺口的瓶子看準了女工的無名指, 削去了指尖, 血液濺進了兩個載有汽水的瓶子, 女工失去了大量血糖, 汽水瓶彷彿在好面前旋轉, 她跌倒在地上。Iris不能再面對工廠, 辭工, 到遠方謀生, 她在一間大宅門外看見了招募助理的職位, 搖了銅鈴, 一名面色雪白的中年男子接了應徵者入內, 簡單介紹了工作程序, 聘請了她。

  少女把發霉了的蘑菇交給醫生, 她要把火災的創痛藉著實驗室的防腐液, 好好的保存起來。助理的職務是登記客人資料, 然後把他們要存放的物件交給化學醫生做防腐工序, 這樣, 死者魂魄依附的交託物會珍而重之地永久儲藏。

  人客滿懷對死者的濃情, 有如愛人耳朵細軟的耳語, 訴說朋友相思鳥在世時的相陪年輪, 遺物含有死者對在世親人愛的憶念, 可以靜寂告別至親, 永遠封密在地下實驗室的木櫃, 切斷與親人的聯繫, 親人可以了卻心事, 過新生活。Iris逐漸喜歡對看似簡單, 卻意義重大的工作, 醫生亦甚為欣賞她的工作態度, 他帶助理到地下底層, 它通風舒爽, 涼風吹散了尚未安裝空調辦公室的悶熱, 這裡除了醫生帶領, 沒有別人會知道適合約會的地方

  醫生送了一雙紅鞋子給她, 吩咐她無論上班、 下班、回家、外出, 都要穿上。醫生要助理時刻受到束縛, 身心都要奉獻, 曖昧的心靈監察、肌膚接合的意圖, 好像鞋的接口貼跟皮膚, 沒有空隙, 纏得著緊, 愛得窒息。

  少女與男人分享租來的房間, 女子上班, 男的就寢, 男的出外, 女的已經收拾心情, 回家休息, 他們在梯間的照面, 愛的稻穗已經在二人一室, 女子輕撫床單, 感受男子微弱體溫蘊釀發芽。紅鞋子的魔咒讓作息時間倒叙, 互有好感男女不能共譜戀曲, 被動, 戰戰抖抖的愛, 只好留在面客慘白的肢體融和, 汗氣蒸騰的陰涼底層。

  小女孩重回舊地, 福馬林藥劑未能消除燃燒蘑菇的傷痕, 她要醫生把臉孔上遭受燒燒的疤痕防腐, 前事未忘, 今次要更徹底, 盡除傷痛記憶。親人的物品只需轉交, 數天後確認浸透在液體中的物品是否妥善, 付款就可解開心鎖, 可是刻在肉體的創傷, 要有把一部分塊肉剝落身體, 存在陰暗地下室的心理準備。記憶可以在死人陰間行過, 不能在活人之間長存。

  醫生在地下實驗室的神秘世界不會與愛人分享, Iris亦未能打開密室的大門, 窺探男人的內心, 削除了指頭的無名指不能製成標本, 記憶不能依附男人的心海, 女子唯有脫下束緊的紐扣, 以自己的身份, 不是愛情僕役的身份, 闖入禁地, 找回切割了的愛。

  女主角很美, 她的出眾, 在於慧眼探討真相, 卻沒落禁室, 戰戰兢兢的含蓄, 她演出了大汗淋漓的冷靜, 指尖給所愛吮吸, 無名無份的難分難離。

  atrick Chan寫於2007年3月23日

  《无名指》观后感(四):破碎的指尖,情欲流浪的红舞鞋

  在柠檬水工厂工作的女孩因为事故失去了无名指的指尖,刹那间无色的柠檬水溶成血红,指尖也卡进传送带,无从寻找。

  女孩离开,寻找新的工作,住在码头的小旅馆,可是已经客满,只能和一个男水手住在一间。她晚上住,他白天住,从未在房间碰面。只是,他有时会对着她忘记收起的衣裙发呆,她会轻轻抚摸他放在桌上的书。以及偶尔在码头,旅馆门口的擦肩而过。终于,他要出海,希望能见她一面,约在酒吧。她赶到时,只看到被女人纠缠亲吻的他,于是愤而离去,两人再也没有见面。这只是一个爱情故事,却不是主要的那一个。

  女孩在一家标本制作工作室找到了工作。每天面对永远穿着白大褂的标本制作师,形形色色的客人。他们只有一个目的,把记忆中重要的东西做成标本,把过去封存。那个男人,那个标本制作师,送给她一双红色的鞋子,一切都不一样了。

  他们在那间废弃的浴室,坐在干涸的水池,他给他穿上迷人的红鞋,让她在情欲中舞蹈至死。鞋子那么合脚,一寸一寸的蔓延,慢慢的侵蚀了她的脚,哪怕和他在水池中央做爱,也依然穿着。

  终于明白一切,却不愿回头不愿摆脱。心甘情愿付出一切,只为封存住这一切。她要他把自己的无名指做成标本。自己,也成为标本了吧。

  最在意的,是片中自始至终的红色,铁锈一样的暗红。女孩的衣服,红鞋,桌上的台灯,到处都是铁锈一样深沉的暗红。压抑的情欲的暗红,四处流转。只有那间废旧的浴室,是冰冷的蓝绿色

  最终,她推开那扇门,完全的黑暗。再推开里面的一扇,居然是完全的明亮,亮到一切都看不见。她缓缓放下红鞋,融入那一片光亮中去。

  《无名指》观后感(五):关于情欲的命运地图

  没有水的大浴池里,当男人极为粗暴地进入女孩儿身体之后,他问起她最希望封存的痛苦,她想起了她残缺的无名指,这是一个奇怪而刻意的场景,电影的语言在这里有着弗洛伊德式的隐喻性质,无名指与真实的阴茎之间形成了一个具有残酷诗意的张力。正如有人注意到的一样,影片中,他们将交媾的欢愉发挥到极致,却并无亲吻这个象征亲密动作

  尽管影片描述了一种强烈的情欲,但奇怪的是,似乎这部电影里的情欲却具有一种冰山般冷静气质,两个人在浴室纠缠的场景,让我感觉到的并不是惯常的那种火山喷发似的激情,而是有如大海中互相纠缠的两朵浪。影片中的情欲是一种尽量中立的描述,并且最后那扇透过强烈光线的门,似乎告诉我们,我们只能通过情欲所指向的那种残缺,那种痛苦,来找到真正的出路,然而这出路却又是全然未知的,不可言说的。

  在女主角工作在工作室的日子里,她接待了残酷的灾难,恋人的分离,丧失心爱之物,散落一地的无序宇宙,她似乎总能平静的倾听着所有苦难,有礼貌的给客人倒上一杯茶,然而在情欲的独占性上却出现了两次极为不淡定的情形,一次是酒吧里室友和妓女之间的调情,另一次是那个要求把伤疤做成标本的女孩儿,她产生了疯狂的嫉妒情绪,也正是这种嫉妒让她走向了和预言一致的结局。

  擦鞋匠的预言和警告,接线员的警告,一个无处不在观察着的男孩儿,这些似乎构成了一幅命运的地图,而女主角的目的地,却早已被明确的标注在地图上。

  电影用一个奇特冷静的视角,描述了一次飞蛾扑火式的情欲,这个情欲的指向除了无名指所象征的残缺,别无他物。这样的针对残缺的情欲被赋予了一个超越寻常痛苦的高度,于是一个关于红色皮鞋的情欲神话诞生了,因此,在那个工作室里,神话给情欲赋予了聊愈众生的神秘力量,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一道耀眼的白光,便是欲望的真相,是浴池,又非浴池,正如污浊与圣洁是一回事儿一样。

  电影里无名指是阴茎的隐喻,而阴茎又是缺失的隐喻,从这个角度上看,这是一个标准的拉康式精神分析的电影,只是我不知道是拉康揭示了一个普世的真相,还是这部电影的创作者刻意为之,或许我应该找找小说原著来读一读。

  《无名指》观后感(六):讨厌法国电影的原因

  我讨厌法国电影的原因。

  法国电影总是这样,考究的画面,每一个镜头都让你赞叹;完美的音乐,镶得恰到好处让你沉醉;偏爱丢给你一大堆问题,却从来都不给你答案。

  在这部变相版的红舞鞋中,女主角穿上红舞鞋后就开始不停的跳舞,并且没想再脱下来。

  其实于我而言,那个正人君子似的总穿着白大褂的标本制作者,代表女主角肉体的欲望,而那双犹如生下来就穿着的完美红鞋是欲望的标志物;相反,那个粗糙的羞涩的只会选择那种污秽酒吧的船工,才是女主角真实的爱恋,或者说柏拉图式的感情。好笑的是,原本高尚的感情以如此平淡触手可及的出现,原本市侩的欲念看上去却神秘幽静浪漫。

  我一直觉得酒吧里放荡女人给船工的吻是一个陷阱,它切断了女主角的归途。

  她选择了与欲望为伍,她说我不想脱下不想让舞蹈停止。

  或者说真爱遗失,唯有与肉欲相互扶持,各取所需,她说我只知道我离不开。

  最后的最后,女主角提着欲望走下地狱。打开门。我原本以为她就此会被黑暗淹没,永远消失,痛苦被鄙视没有一丝留存,但是相反的,她却又打开另一扇门,身体原本的黑暗在光芒中沁透开来,唯留欲望被丢弃在灰色地带。

  无名指的升华。笑~

  据说无名指有颗什么什么血管直通心脏,想必女主角的心在无名指断掉的那一次一起被封在柠檬汽水罐里了。

  一直监视这一切的是那个诡异的孩子。他站在那里看女人捡拾地上的麻将(哈~中国人的宇宙观?),然后下一次,同样的地方,标本制作者站在那里看女主角捡拾地上的麻将。同一人么?小孩是想象还是大人是虚假呢?最不解。

  总之她看起来无奈又无悔的样子。至少是自己的选择。至少她做了她想的。

  电影对我来说一直都只是一种感觉。很讨厌去揣测那些非人导演“想表达的”什么“思想”什么“含义”。就像我现在在做的。这就是我讨厌法国电影的原因。

  《无名指》观后感(七):无名指

  是部简约的电影,也可以说,是部繁复的电影。是部静谧的片子,也可以说,是部惊悚的片子。意象纷呈,带着强烈的象征意味,隐喻深刻。因此,还可以说,这是部有嚼头的电影。

  l' annulaire,无名指,我喜欢这个物象的名字。

  1 标本馆里的浴池

  这是间阴郁的浴室,铺满灰色调的马赛克。很久没有人再来洗澡,它干涸无滋润。

  他第一次带她进来,送给她一双红色高跟鞋。他说她这样的少女应该穿这样的鞋子才合适。

  他第二次带她进来,为她擦拭淋湿的身体,他问她脚会疼吗,她说不会。他伸出右手,索要的姿势,她脱下衣物。他说,谢谢你,艾丽丝。

  他再次带她进来,她换了新发型。他又问她你脚会疼吗,她还是回答不会。他说,我不希望你不舒服。他牵她手,走到浴池中央。果然万籁俱静,其实欲流汹涌。他一层层脱下她衣物,眼神老辣奸猾。她被控制,天真无知。她闭上眼睛,她以为他会亲吻她。他没有。

  他们在这里做爱。他们不接吻。

  他苍白无血色的脸,和被福尔马林浸泡着的尸体的颜色一样。还有湿漉漉的头发,油腻肮脏。

  画面不是特别唯美。以法国式的浪漫视觉和手法应该是可以拍得更完美的。所以不能说她是情色片。这俨然并非主题。她没有高潮,她平淡如水。或许,这正是导演本意,她也不喜欢他僵尸般的脸。这本不是纯美的爱。颜色灰暗惨淡。外面有下雨打雷的声音掺伴。

  他肯定是个精神压抑的人或者性压抑的人,他那么可怜,每天制作标本,和被别人搁置来的烦恼苦痛为伍,他没有给他制作标本的人。那些标本柜子都落上了厚实的灰尘,蜘蛛网密集,他得病态地收集保存他们。他守着别人的冤孽过往。回收站也有清空的时候,他没有。他要么得道成仙不食人间烟火,只作观望,为众生开解脱之门,要么做个地狱里送喝孟婆汤的鬼神,让人喝下忘记前缘,自己冷酷麻木无血无情置身事外,不然,他会病的。偏偏他只是个人。一个有性欲的男人。他需要这职业来维持生计继续特殊癖好的生活。

  “我爱过的男人,永远会记得我。”Olga Kurylenko冒出细密汗液的身体会令人想起可可香奈儿的这句话,仿佛她的体香此时此刻正温婉地弥漫开来了。可是这个与她有肉欲交缠的男人,未必会记得她。因为他是标本师。他会将她和他所有从前的女助理们一样当成标本来忘却尘封吧。他擅长于此。

  2 小旅馆里的床

  这只是普通小旅馆里普通的两张床。他们没有想象中法式大床的优雅奢华金碧辉煌。 可是因为他们同处于一室,又拥有性别不同的主人,他们也变得浪漫风情微妙起来了。但始终,他们是两张洁净的床,近在咫尺,又天各一方,彼此静穆,沉默里有深邃而朦胧的爱。是爱。不是欲。

  他是个落魄的水手。她是个流浪他乡的谋职者。他们同住一个房间。她在夜晚住宿,白天离去。他在白天睡眠,夜晚工作。多么像“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意境。十年方能修得同船渡,他们之间不能不算是有缘。

  有一天,他的床不再凌乱。有一天,她对着衣柜里他的衣服迟疑发呆。有一天,他们床之间的台子上多了一个花盆鲜花盛开。有一天,他捧着她的长裙闻嗅将脸深深掩埋,他一个人躺在床上看着它挂在窗台。有一天,他们在楼梯转角处相遇才将对方身份看明白,他离开时她回来。有一天,他站在码头俯杆抽烟看她乘船路过,她站了起来微笑相待,看他落拓的身影不羁的姿态。有一天,她抱着船锚在空中荡秋千,他在角落里坐着伴着香烟独自静静观看她的愉快。有一天,他终于勇敢不羞涩坦白,他留下纸条,相约玫瑰酒吧,他明天就要出海。

  她赴约来了。他喝着酒没有发觉。蓝衣服的金发女人与他勾搭,他终于不够坚定没有禁受住诱惑挑逗,他与她接吻。她无言离去。他们始终还是没有交集。只剩下一个短暂对峙,她在楼上,他在楼下。他的凝望依旧深情,错过了却无法弥补。独自呓语。他的声音很好听。此时,背景音乐和夜晚一样的深厚沉静,丰满动人的伤感,伴随钢琴声和女声哼唱缱绻,清冷流泻。

  3 红色漂亮的高跟鞋

  这双高跟鞋是诱惑,是束缚,是腐蚀剂。他亲手为她温柔穿上,他要她以后每天穿,随时穿,搭船时,工作时,休息时,不管他看得见看不见。她没有拒绝。甚至与他做爱时,也不脱下。

  修鞋匠告诉她,这是双拥有强烈意志的鞋,即使再和脚,也不能经常穿,否则你会失去你的脚,这双鞋正在占据着你的脚。你不马上脱掉,就永远也逃不掉。把这双鞋子做成标本吧,这样你的脚就能解脱。她执著,我不想让它们解脱。眼神里不再青涩。

  她其实已经发现了药水里浸泡着的前助理的照片标本。她脚上也穿着同样的红色高跟鞋。

  她依然穿着它去上班,她要制作的标本不是鞋子。她在工作室登记标本的纸张上写下了无名指,她走到地下室,脱下它们,高跟鞋掷地有声。

  以高跟鞋为开始,以高跟鞋来结束。这场无望无情的游戏,她被摆布,她脱离。

  4 受伤的无名指

  她因为左手无名指指尖被削而辞去柠檬汽水工厂的工作,只身来到这个迷幻的城市。无名指是她最痛苦恐惧的回忆。她的无名指从此就变了。无名指所隐喻的爱情观以及女主角的爱情本身也出现了残缺。

  我打量自己的无名指,发现右手无名指的第一节关节处有两个小伤疤,愈合得很好,细微存在,并不突兀。我想不起她是受了什么伤害留下的。或许是某张坚硬的纸,或许是美术课时某把锋利的美工刀。我真的想不起来了。她已经好了。这就好了。你看,人其实也可以很善忘的。只要不自己去追寻重复伤痛的经历。过去了,就过去了。

  做标本是多余的。表象形式告别比不过内心坚强。只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选择了逃避。

  5老女人和小男孩

  223房间里住着的接线生,309室里的钢琴家,她们在这幢楼还是女子膳宿公寓时就住着,直到如今头发花白,皱纹满面。她们是这座房子里活的标本。

  小男孩总是幽灵式无处不在地随时出现,伴随诡异气氛,直视你窥视你,看得人心冒冷汗,让你审视自己,严肃不容戏谑,无处可逃。

  223,309,我记得我住过的寝室房间号有530,205,202,508,119,213,记忆只剩下一个门牌号,逐渐模糊了那些与我一起在一室内说晚安的容颜。Jane,你记不记得,我高一住的是HP中学的几号公寓几号房间,我还是忘了,我第一个寄宿的房间。这算不算是对特定数字的私人癖好。数字里包藏着隐蔽的恩怨。就像姬诚和17这个数字的渊源关联,我总觉得这个数字对他来说是有特别意义在的。就算从前没有,十七作为剧本名字诞生之后,十七就是有别于其他数字的十七了。只是一个记忆,一个数字一个记忆。

  309房间的那位老人,端着那张记录着要被忘却的旧情人的乐曲的乐谱,哼唱起来时,心里会不会泛起涟漪,想起从前。琴声婉约,旋律轻柔如丝,清澈哀恸,毕竟是分手情人的乐章。送来乐谱的那个中年女人说:分手后,我冲掉水彩,埋了帽针,但我忘不了这首曲子。这是他为她庆生作的曲子。她想放下。她分明还是不舍。表情怅然。我觉得,她在告别初恋的同时老去了。

  6 中国人的麻将

  身着黑色长袍的中国老人,送来了一包东西要做标本。他双手合十,不说话,放下便离开。标本师对艾丽丝说,这是麻将,它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观,既罕见又贵重。

  我素来不知麻将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观。所幸,我没有离麻将太远,虽然不会搓,但还是见识过。然而宇宙观,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精神层次的提升,哲学意味也浓郁起来。那么,以中国人的宇宙观来看: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谓人生者,即非人生,是名人生。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处处是虚空,无著无住。

  生命就是这么回事。黑人擦鞋匠说。陪了他十年的爪哇雀死去了,他抱着它的尸骨来制作标本。他留守着尸骨已是贪著,只有放手才是解脱。

  所有人的标本,废墟上的蘑菇、旧情人的乐谱、脸上的伤疤,爪哇雀的尸骨,中国人的麻将,艾丽丝的无名指,一切要去逃避的过往,痛苦的回忆,也只不过是云烟罢了。每一个标本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在这个满载遗忘的地方,标本也不再止于是标本。

  艾丽丝的这场梦游,所有欲念忆念妄念,都是虚妄的。在这期间,多少小生物经历了万死万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千百亿化生不晓得过了多少时间;而对于地球上的一个电影观看者来说,不过是一小时三十九分五十八秒,当然,如果有人沉溺,也可以是一看是一月、是一年、是一生。时空相对。一辈子也就是这么回事。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她工作室里多次出现的时钟,在昭示着虚无。她上班的第一天,时钟出现时间是八点三十分。她决定脱下红色高跟鞋,时钟最后一次出现的时间是五点十分。她打开地下室的门,精明流溢到眼前。故事终结。

  相对论中的时间,不过是时钟时间。

  7 Portishead 主唱Beth Gibbson

  黑泽明:电影好比影像与音响的乘数,有时好像同音般和谐,有时像对位法般对比效果更佳,音乐和电影就是这样的关系。

  这片子里的音乐,我觉得她比电影里的故事还要有故事。听觉刺激带来感官上的震撼和愉悦,比片子里的视觉所产生的美感要浓烈深刻得多。当然,他们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彼此烘托。

  阴暗、潮湿、颓靡的Trip-hop,将神秘诡异迷幻氛围渲染得恰到好处,尽管抵触这部分,因为太刺激神经了,我本就夜晚难睡,但听到Beth Gibbson的哼唱后,还是萌发了浓厚的兴趣要去听一听Portishead,还有,我很想找到电影的原声音乐,Beth Gibbson为片子创作的配乐处女作美得难以言喻。少有的激动热情,上网搜寻音乐的时候网卡没有钱断网了,我随便穿上一双鞋子就下楼去了,走到门口,寒风凛冽,脚趾冻得发麻,才发现自己光脚踩着一双人字拖鞋。回到房间换了鞋子,再下楼走到卖网卡的小店里,又发现自己没有带钱。一波三折,来回奔跑,终于买到网卡上网了,又发现网上找不到原声音乐。

  这种感觉和当年第一次听到Dolores或者齐豫的声音时是一样的。

  李沧东:对我来说,电影绝不是用来忘掉现实,而是去寻找被生活隐藏的真实,通过不断讲述现实的方式,从中表现现实中所剩无几的美丽。

  为什么真实是被生活隐藏的,美丽所剩无几,现实要去忘记?17岁的时候,我觉得现实存在着,真实触手可及,美丽每朝每夕,那一切我都不舍得忘记。于是,我关掉了年龄,我停留在那里,我的世界不被污染不起任何反应。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我沉溺太久了,我早就脱离了忘记了真实存在的美丽所剩无几的现实。我18岁之后至今的生活也就成为了标本。没有福尔马林的味道,却和那些被福尔马林浸泡着的物体一样没有生气,存在着,禁锢着,有主人,但不愿意再去领取,等于被遗弃。这不是解脱。

  我是不是该写下“未成年人慎看。”这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来对自己的言语负责。要原谅我用不是未成年人的姿态口吻去叙述,事实上,我是在以七老八十的老年人的眼光来看待。每个自省的人都会经历或者到达这样一个阶段,如聂鲁达的自传名所言:我承认,我曾历经沧桑。你知道,还有一些人,一出生就已经老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又冒出了“诗意的阿巴斯”这个不搭界的偏正短语。我当然知道,这片子的导演是Diane Bertrand,有机会我想看一下小川洋子的《无名指的标本》。

  Diane Bertrand与小川洋子,她们中,总有一个人是极恋物的。我这么认为。

  童颜若。

  《无名指》观后感(八):每个人都有想做的标本?

  1标本——女孩手中的快发霉的蘑菇,记录着那场大火中失去的家园。

  ——男友留下的琴谱,记录往日二人的甜蜜

  ——女孩脸上的烧伤的疤痕

  ——中国人的麻雀

  ——小鸟的骸骨

  。。。。。。。

  痛苦的回忆,留恋的回忆,想要摆脱的过去,都可以一一制成标本,永远的收藏,或者遗忘吗?客户的要求都很让人费解,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滑稽,

  “标本就可以让一切结束吗?"

  恰恰在这里可以,恩,所有的苦恼具体化之后得到了最好的去处。

  2精神与肉体的分离

  女主角与同住的房客总是擦肩而过,他们可以触碰到彼此私人的物品,留恋彼此留下的气味,好奇,猜想。。。却从未真正地认识对方。在重要的约会时刻却戏剧性地因误会而错过。。。纯粹的精神恋爱。

  另外,女主角对标本主任的欲望,却超乎了 自己的想象,甚至愿意献出一切,欲望总是轻易地蒙过理智的双眼,并背离了心灵的本源。

  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神秘男孩,女主角的幻觉,那座楼的房客,女主角收拾麻雀的情节。。。还有好多的元素都还没看明白。。。呵,确实还有值得再看的理由。

  《无名指》观后感(九):云深不知处

  有人说,如果你不知道看什么电影,那就去看法国电影好了。果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在那个恹闷得让人手足无措的下午,我看到了这部足以令人陷入昏睡的影片,无名指。

  是一个日本人的文字,入了一个法国人的眼。

  没有看到那篇小说,想必也是典型的日本风格。那种细碎的繁复的恍惚的寂静的唯美的叙述风格。是那烂漫的大片樱花,寞寞开到荼靡。

  或许是自己一直喜欢这一类影像。这样缓慢的,优美的,又有一些不知所从与所归的影片。就像一场缓缓移来的凝胶着的大雾,遮云碍木漫无边际。但你不得不承认,它们又是那样美。

  一个在工厂被玻璃瓶削去无名指尖的女孩,撞入一家专门帮人制作奇怪标本的工作室。一缕发丝,一只在烧毁的家园中重新成长出来的蘑菇,一段能保留回忆的优美旋律,一些小鸟的美丽骸骨。但凡人类记忆中所有值得收藏的东西。而收藏起来的东西,并不需要回顾。所以他们将它们制作成标本,让它们在一个自以为可以不朽的世界里就此长存。

  或许有些记忆是带有魔咒,一旦沾染就会如影随形。除非脱胎换骨经历蜕变。犹如女孩穿上主任送她的美丽高跟鞋,便从此再也脱不下来。

  世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所以一切过错都称不上是罪过。只是当美被呈现出来的时候,不妨再自问一句:它们又能持续多久呢?

  女孩是美的,锦瑟年华,婉兮清扬。只是这美一旦被过多的欲望填充之后无一例外地都要归于毁灭。

  镜头大段大段地给了静止。她每一段独自上班下班回家离家的路。码头上渡来渡去的渡船,渡过了别人,却永远无法自渡。工地上的喧嚣明亮和地下室的幽静吊诡,那些陈列纷纭的标本瓶,是马路上一个个忙碌穿行的灵魂,盲目而空洞。

  是巨大的生之喧嚣淹没掉你我的呐喊。就算来到蒙克的桥上,也发不出任何声响。

  于是走吧,甩掉寂寞的高跟鞋,在梦中移动那双活色生香的双脚,朝阳光最深处走去。

  《无名指》观后感(十):独特的欧嘉·柯丽兰寇

  算来我已经看过欧嘉的几部电影了《遗忘星球,007,叛谍追击》等等,要说我对于她的印象,其实很特别。她并不漂亮,带些冷艳,面孔透着苏俄民族的强硬和坚毅,有着拒人千里之外的阴冷,表演不错。找来这部她的处女作《无名指》观看,虽然身为乌克兰人,但出演这部法国电影竟然很合拍,彼时她已27岁了,有着少女和成熟女人特有的风韵。电影根据日本女作家的一部小说改编,但放在欧洲的人文环境里却没有违和感。也许真的是人文环境不同,也许欧洲人崇尚人体艺术,在欧洲电影氛围内裸体的镜头出现的非常自然,在香港,女演员脱个衣服那镜头那特写那音效灯光恨不能告诉全世界:要脱了要脱了!快看!欧嘉在自己的第一部小众文艺片中大方的展示了自己完美的身体,在干枯的浴堂清冷的色调里像一副画。除此之外,对于这部电影我实在记不起太多。电影拍的很晦涩,或者还有很多隐喻,而这些是我无法参透的。“忘情工作室”这种只有在艺术世界才可能出现的东西到底有什么含义?“无名指”寄托的背后思想又是什么?也许光影世界无法给出答案的只能靠原著来解释,但这终究不过是一名作家潜在思想的表达而已,知道不知道有何意义呢?至少留在观众脑海中的不过是人最初本性的偷窥欲罢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无名指》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