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是一部由汤姆·提克威执导,本·卫肖 / 艾伦·瑞克曼 / 蕾切儿·哈伍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水》观后感(一):很有感觉……
恩……不知道怎样来形容看完这部电影这后的感觉。我没有看过小说,单从电影来看,算是很不错的了。
首先从情节上看,链接得比较紧凑,高潮部分突出,看了之后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样;再就是影片的视觉效果,我很佩服导演的美学功底,被杀害的少女,全都裸体,以各种各样的姿势呈现在屏幕上,不带一点血腥,却有种唯美的感觉,最后高潮部分,整个广场的人都在尽情地欢愉,气势庞大,将每个人脸上的放松和愉快的表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人性的解放。
确实是部让人印象深刻的影片。看完之后,既有【肖申克的救赎】的那种激情,又有【巴黎我爱你】的那种温暖,也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给人们的思考,总之,是种说不清的感觉。值得一看。
其实像这种展现天才的传记性电影之前也看过美丽心灵。当时觉得天才的世界只能是单面的,只有是自己理解的,不管是从简单的生活方式还是三观,都与常人不尽相同。因此,天才的世界依然注定是孤单寂寞的。
有句话说:“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线之隔。"现实世界中所看到的,为众人所熟知的无非就是牛顿,爱因斯坦,霍金。当然还有《美丽心灵》中的约翰纳什,都是属于理论数据天才。而本片中得让格雷诺耶只是在人们最不重视最容易忽视认为理所当然的嗅觉方面天赋异禀,甚至做出世界上最伟大的香水——可以蛊惑任何人。
起初看电影的时候,对于让格雷诺耶的行为各种不解。并且也为他对他身边的人无意带来的死亡灾难感到恐惧与避之而不及。但是这正是从另一方面衬出让的孤独无助与其纯净内心,对气味无上向往执着与热爱。抛弃他的妈妈、收养买卖他的人,买他的皮革商、利用它赚钱的香水师都只考虑自己的身价利益,贪婪的对金钱的欲望。身上无处不散发的腐臭。而让出生在这种脏乱差最底层的地方,却是对世间最美的气味——卖水果姑娘身上的善良纯真无限的追求与向往。为此甚至不惜杀人。
“莲,花中之君子 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杀人,他只认为他在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世间最美的气味。他说“Because i need her。”一个如此偏执的人。
最后香水达到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那个腐烂的年代,每个人都缺失善良,缺失纯真。缺失真诚,缺失执着。缺失自由。就连外形最漂亮的萝拉也是如此。因此人们匍匐在地,仰望真善美。称它为“天使”。
因为没看过小说,不知道原著中让的结局如何。但是在电影中,让又回到他的出生地,亲手结束这一切。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征服谁,达到什么目的。他只是热爱他自己所爱的,关注自己想要关注的,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电影更需要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又能有多少人做到自己最初的梦想?即使不这么偏执疯狂?因此,天才这条路注定是一条孤独之路。
《香水》观后感(三):很惊叹:爱与灵的力量
明明已经握有能够驾驭世界的力量,却仍旧若有所失的孤单。他貌似已经得到了一切,却挽回不了最爱的唤起他的爱的那个女孩的生命。生活就是这样讽刺,他用完了整瓶可以主宰宇宙的香水,任人们的撕咬而带着永不能实现的痛死去。
不明白香水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找到这部电影,只是因为它频繁地出现在我所喜欢的电影杂志上,电影看完,我居然会有些亢奋。身边一个亲密的朋友听完我的电影介绍后,冷冷的抛出一句“别人看血腥惊悚的电锯惊魂也罢,看情欲迷乱的A片也罢,你强到把两部合而为一,看完还如此兴奋。”审视一下,它真是R级和恐怖电影吗?
主人公似乎是远离了人类,他一直只有一个目的,如何学会萃取香味,来留存最珍贵的味道,可剥离最直接的目的,他的自私似乎更为显现。不知道为什么,每个从他的生命中经过的人,或直接说是从他生命中获取了某种利益的人,都会因他的离开而死去。在预示着什么吗?
他的找寻第十三种香,最后得以实现,他幸福吗?
当全城人都因为爱与灵,沉浸在天堂般无限的幸福之中,享受着世间最为美好与邪恶之源的爱欲的幸福时,独独他是清醒的,他成为了主宰,可他幸福吗?
《香水》观后感(四):愚昧与偏执不会结束
男主是一个出身底层的人,电影反复的强调着他对社会理解的匮乏,而却有着超人的能力,对香味有着执念,所以他是一个偏执人格。
他一直在收集味道,正是由于之前他发现自己没有味道的痛苦。我想这个味道对于一个靠嗅觉理解世界的人就是他存在的意义。所以电影的主线就是一个偏执狂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导演腻害在我看到最后半小时就以为故事就这样了,虽然已经很棒了,但野心在最后半小时才再次爆发。
后面的剧情简直吓掉我下巴,一群虔诚信仰的人在教堂群p。而拥有香水的男主成为了天使
作为一部欧洲电影很明显是对法西斯的探讨。法西斯的诞生推手还是人民,狂热的虔诚的信徒
电影留有两个反思
第一个是男主的落泪,因为他发现保持香味的方法不是杀戮而是保护他所爱的女人
第二个是男主的死,男主被吃了,可以理解为男主为自己的偏执所吞噬,也可以理解法西斯被人民所抬上历史也被人民所吞噬
最后一个镜头是最后一滴香水,表明导演认为这样的历史是周期,愚昧与偏执不会结束。
和好友聊天摘
《香水》观后感(五):观影中的一些零碎想法
天才就是偏执狂。
寂寞引导着他向上。
越寂寞越攀登。
他的存在,它的重要,以及他的出类拔萃。
我不特别,但是我喜欢特别的人。试图靠近特别的人。
我很平庸,可是我有一双发现特别的眼睛。
这就够了,这已经可以使我的生活不那么无趣了。
体香。
红发。魅惑眼角眉梢。
朝圣与玫瑰。虔诚。
多么想多么想靠近。可在你的眼中,我只是一个陌生的危险男子。当你向我走进,我忐忑不安,我也渴望换个方式拥有你,拥有你的体香。可我毫无办法。
我爱,对不起。
《香水》观后感(六):欲望的味道
从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是一个有略微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细节主义者。从小我就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的东西是纯粹的,一种是声音,一种是气味。我一直觉得这两种东西是无法分割的。它们就仿佛自己的左右手,如果缺了任何一个,人的认知就不会完整。
也许这样的想法有点幼稚,但是这个社会中所能看到已经不那么真实的时候,我更愿意相信我的听觉和嗅觉!
如今的我在城市的粉尘,汽车的尾气,塑料制品散发的聚乙烯的味道的麻痹下已经开始对味觉麻木……
前几天看了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香水》,读完整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嘴角不由露出了一丝苦笑,人们处心积虑营造的香味正是人类社会欲望的反射。
在作者的开篇中,二十多句比喻句,如过滤器一般一点点分离出来,最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香水王国中各种形态的,人们难以忍受的污浊。最糕透的感觉,不是那些无形的、难以捕捉的气味,竟然可以通过作者描述从纸上渗透出来,而是那些气味,是实实在在存在过、自己也曾呼吸到,而又渐渐感觉不到了的。不是我们丧失了我们的嗅觉,丧失了我们的敏锐,而是我们早已被同化了?莫非,这德国人写的不只是十八世纪的法国巴黎,而是许多个在繁荣与泥污中踯躅前行的城市?
可正如他所写的,人的任何活动,无论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没有哪一样是不同臭味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以为我们生活之地清新纯净,那是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我们不仅被同化了,我们同时是各自散发着臭味而不自知的物体罢了。
书中的主人公让马蒂斯特·格雷诺耶诞生在臭不可闻的鱼市的垃圾堆里,经过几次大的磨难他都活了下来。这个身上没有一丝气味却对气味有这极度铭感的人是为了追求气味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杀害了26个处女,并采集了她们的体香制成了一种世人都为之疯狂的香水。这种被人们称为“天使的味道”的香水让所有人为之发狂,所有人都臣伏于最原始的欲望之中。金钱、权利;虚伪、做作;愤怒,仇恨;鄙视,冷漠……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在“天使的味道”显得那么的渺小,连被让马蒂斯特·格雷诺杀害的少女的父亲都跪倒在了他的香水之下,人们最原始的情欲在香味中一览无遗……
有了这瓶香水,让马蒂斯特·格雷诺可以去拜见皇帝,让皇帝授爵位于他;他也可以用沾有香水味道的信纸写信给教皇,让他册封自己为新的主教;他甚至可以用这瓶集合了26位处女灵魂的香水统治这个世界。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在他得到了他所梦寐以求的香味以后,他却迷失了自己,他能嗅出万物的味道,他也可以制造出万物为之疯狂的味道,而他却没有自己的味道。于是他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将这香水撒在了自己的头上,让街头的那些鱼贩子、流浪汉、妓女撕碎了自己……
书中的主人公只是这个欲望社会中悲哀的一个人物而已,我很难表达自己的对他的好恶,正如我无法将我的气味从我身上驱走一样。如果将欲望比作贪婪的橙,狂喜的红,愤怒的青,嫉妒的紫,傲慢的绿,懒惰的蓝,淫乱的黄,那纯粹的爱就是白,它不是虚无,它不是单一,它是七种颜色混合的结果,是发自内心的情感。
在我看来人类的文明并不是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而是人们的欲望所奠定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欲望的社会中,每个人身上都有欲望的存在。对于欲望的一切感受,我们都只能象香水般分个前调、中调、后调,自己慢慢体会了……
《香水》观后感(七):一切的执着只是为了留住爱人的香味。
世间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气味,气味就是它们的灵魂。
导演将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嗅觉搬到荧幕上,细腻的特写镜头出彩的慢镜头加上演员精彩的内心戏。我似乎也嗅到了天使的味道。
葛奴乙在一个肮脏充满恶臭的鱼市场出生,嗅觉超乎寻常的敏锐,他几乎用嗅觉辨认周边的一切事物,直到遇见了一位卖水果的美丽姑娘。
可是就在葛奴乙想要默默享受女子的芳香时,竟失手杀害了她。从此,葛奴乙开始找寻留住香味的方法。他开始四处寻找美丽的年轻女子,将其杀害,用动物油脂取其表皮以及头发的香味,再蒸馏成香水。
他杀人成瘾,可是他眼神透露出来一切的执着只是为了留住爱人的香味。
最后,他用25名女子的体香制成了能够击垮人类意识与精神的香水。虽然他成功了,他成功地找到保留香味的方法,而他的内心却没有得到救赎,他依然无法和正常人一样爱着别人和被人爱着。
最后他选择沐浴着香水在自己出生的地方被撕咬着死去。诞生与死亡,一切回归到原点。
电影在这里画下句点,一个很完整的句号。
一个叫格雷诺耶的小孩在腥臭难闻的鱼市里诞生了,带着天赋异禀的才能——神一样的敏锐嗅觉,也将他的亲生母亲带上了绞刑架。他的成长孤独着,没有人耐心的教导他,仿佛是被全世界遗弃了一般。
辨识气味对他来说,就像数字1到10一般简单。他追寻着气味,吸引了贪婪之人的注意,换了一个又一个地方之后,在某天稀松平常的夜里,他遇见了一个红头发的女人,开启了疯狂的制香之旅。
他的疯狂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席卷了一个又一个城市的恐慌,更可怕的是,因为天生自己没有任何味道,而难以被人察觉发现。
直到最后,他完成了心愿,一瓶心满意足的香水如同神的力量一般带给人们天堂的幻想,放纵而美好。此刻他回忆起,那个夜晚,那个女孩,散发着青春的美好,带领他走到她的身边,打开他丰蕊的嗅觉的是那一刻的悸动。制造出世界上最完美的香水,却制造不出从小就缺失的爱。最后,格雷诺耶同那瓶有着致命诱惑的香水一起被街头的乞讨者和行人们吞食而消失。
《香水》观后感(九):天才是怎么炼成的
这部电影向我们讲诉了一位天才从出生,到发现自己天赐的才能,到培养自己技术水平,到使用自己的天才技能,到被人们证实,最后修炼成功进而升仙的全部过程。
天才,多数都是贫下中农的出身,悲惨的成长经历,几近白痴的生活能力,还要一个万恶的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压榨。。。
这部电影也不列外。
从泥泞肮脏的菜市场,到受人排挤的孤儿院,到污水臭气弥漫手工作坊,到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到香味缤纷的香水铺,到设备简陋的花厂宿舍,天才在这些经历中不断的自我培训,通过学习和实验进行的自我完善,并逐渐树立了自己的目标——创造出举世无双的香水!
然后,他发挥了自己白痴和天才的双面性格,不断地谋杀,提炼,再谋杀,再提炼。他完全没有罪恶的概念,他认为制造出他梦想中的香水才是头等大事,他不顾及别人失去亲人的痛苦,不顾及人们的恐慌,甚至不顾及自己爱的人的性命,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创造出令全世界人都为之销魂的香水。
他成功了,并且证实了他的这瓶香水确实能够让人们感觉到自己渺小,让人谦恭,让人们忘记苦恼、仇恨、痛苦,然后让人们销魂。
当天才把自己的天才发挥到极致,梦想实现之后,天才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导演巧妙的安排了天才的消失,随之一切就都结束了,还剩下的那一个空瓶子,任劳任怨的藏身于菜市场中,提醒着认识他的人那段传奇的历史。
印象最深的两个镜头:
1. 劳拉美丽的死在自己的床上,那Sinead O'Connor式的发型。法国的电影,从来都不忘美丽的画面,天才也很人情味的带着剃刀,给每一个牺牲者都做一个漂亮的发型。
2. 刑场上的香气让人完全迷失了自我,随便揪住旁边的人开始销魂之旅。这样的场面在中国怎么拍得出来啊!!
《香水》观后感(十):震撼
超级震撼!这就象第一次吃榴莲的人一样,永远不要轻信别人的意见.我承认是因为看了评论说主演Ben Whishaw 是个超级大帅哥而心动的,结果,为了一睹真容我居然在办公室里公然宣扬:香水很棒啊,谁有碟啊?谁知道地址啊?(现在这个悔啊,)
不过,我真的没有勇气一口气看完.
开场几分钟,介绍主人公的出生环境的,着实腻歪,实在受不了了先关了,后来出去透了口新鲜空气忍不住又接着回来看.看到他被一个纯洁的少女的气息所吸引,我以为又会有一场浪漫的邂逅,谁知道,他居然杀了她.我第二次关机,我开始怀疑自己这么想看这部片子是不是也有些BT.....
不过还好,不总是阴暗的画面,我挺喜欢他在香水铺里如鱼得水的工作的情景,那么迷人的氛围....
后来他在刑场上的那一段感觉,他就是上帝,那一滴香水,使所有人意乱神迷,心甘情愿的匍匐在他脚下,,,低头想想,不知道现在的罂粟花能否及其万分之一啊...
说的很乱,可是,等静下心来,我还会再看一遍的,因为它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