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鞋》是一部由叶伟民执导,林心如 / 莫小棋 / 叶熙祺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绣花鞋》观后感(一):坑爹大作
我想说这简直是一步坑爹大作,居然网上还称是热播电影,可怜的娃放弃了清明节回家的机会,放弃了2个小时的睡眠时间,8点早起下载好这个电影,和室友两个人满怀激情的去欣赏这部国产恐怖片。却等来了这么个垃圾电影,垃圾的剧情,垃圾的对白。我看到的是在某个镇上,有一群等待远征归来的一群女人,然后一个发春的女人,然后一个要出轨的女人,最后一个疯狂的女人,根本没有什么主题路线。到最后我都木有理解导演宣扬了些什么健康思想。导演让我理解到的思想是那么悲观简直是少儿不宜,内容大多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设置的,根据导演的思想:“镇上的女人都生活在封建礼教思想的压迫下生活,她们是不自由的,要是木有这些思想束缚,她们才不会等自己的男人回家呢!早就出轨、改嫁了,这一点挺佩服导演的,起码宣扬了点现代思想。现在女的多现实。写的挺贴近生活的。然后我就开始怀疑人生……..男人好凄惨……..”
《绣花鞋》观后感(二):觉得不够恐怖而说“烂”是不客观、不专业的。
恐怖片爱好者切勿随意评“烂”。因为觉得不够恐怖而打低分是不客观的。该片只是定位宣传混到了恐怖元素。片方也许觉得以恐怖片来宣传更能夺人眼球,毕竟华语片当下低靡。说句公道话,我个人觉得《绣》色调、场景、剧情都蛮好看的,人是靠希望才能活下去的,自由也是其中。是部成功的大时代下的温情片。
角色塑造,各个都很鲜明。恪守妇道善良的、被封建束缚的窒息最终勇敢走出的、封建思想蛊惑的长老们、战后回来的“英雄”被冷落...
我都认为每个人都演出了自己的“戏”,并且都到位了。
时代定位的很好,生逢乱世中想一吐理想的大城市知识女性来到幽静的小镇。乱世与江南水乡小镇的宁静形成了对比。
场景、色调更不用说了,把江南水乡的美拍的很好,很唯美。让人觉得安逸,放松。
个人觉得,恐怖片爱好者们切勿悲愤恼羞,定位混淆不能全盘否定了此片的优秀之处。华语电影如今低靡,而能够有自己思想和灵魂的更是不用提了,斥资数亿的没效果电影比比皆是,“床下有人”等纯粹打着吓人为幌子更是不计其数。也离不开中国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广电不允许有真的鬼出现在电影里。。撇开中国电影圈的制作力、财力、这部电影做到了该做的。我认为应该以乐观的朝向去看。冲这个,我给满分。不是没有残缺就是满分,与同类比是好的我觉得就该鼓励。
《绣花鞋》观后感(三):其实男配角沈宣白才是这部戏的灵魂人物 因为他和这部戏一样,前戏超足,但一到关键时刻就——没了
非常荣幸能够作为豆瓣抽取的幸运观众获得观赏此片的机会,当我得知此消息时非常高兴,因为自预告片上映以来就一直关注此片,我本人很喜欢林心如,之前看过她出演的《古镜怪谈》,一直觉得她在惊悚类型影片方面可塑性很高;而且在去年新版《倩女幽魂》上映后,影迷们对于新老两版的男女主角争议非常大,唯独对于树精姥姥的一角,异口同声地交口称赞。这个造型夸张却不雷人,性情乖张却不生硬的大反派,也让观众们不由自主的熟悉了那个扮演者的名字——惠英红。当看到她一身红衣披散着头发,寒气逼人地和其他女主演一起立在海报最中央,我顿时对该片的惊悚程度有了更高的期待。
不过作为一个恐怖片爱好者,看惯了各国惊悚片,也渐渐总结出一些规律。例如美国是以血腥的热暴力手法展现恐怖;日韩以渲染凝重氛围的冷诡异手段营造恐怖氛围;泰国以宗教鬼邪的剧情呈现惊悚;而中国,咳咳,向来是以科普教育为题材打造恐怖片的~~于是乎在这种大环境下 多少国产的恐怖片不幸折腰落马 沦为人人避雷的垃圾片~所以说其实进影院之前,虽有少许期望,但其实还是做了充足的负面心理准备的~
但是当我真的坐进影院,认真地看完这部影片,我才彻底臣服于中国广告噱头的含水量~~
首先这部剧的时空定位是民国战乱时期一个封闭的小山村,教师、理事这些代表外来先进文明力量刚刚开始为这个宣扬贞节牌坊的村庄注入文化开放的生机,我非常理解导演既想通过该片反映封建旧习俗与文明开化之间的激烈碰撞;又想通过村庄的淳朴民风和安宁祥和、男二号沈宣白的断腿来衬托出战争的残酷;既想迎合政府需求宣传破除迷信,还想照顾一下观众情绪所以添点悬疑和情色的元素,当然还要正面宣传因果报应,但是这只是一部甚至连90分钟都不到的电影,这么多内涵想要糅合进去,实在是太难了。就像小学生写作文,想要表达的主题太多了,也就丧失了中心思想,结构混乱,变成一盘散沙。于是乎,一部堪比琼瑶《烟锁重楼》的宣传教育片诞生了。
而且,我认为这部片子最失败的地方在于节奏太快,太赶。还拿小学生写作文为例,这部片子简直就是一篇流水账,不但头重脚轻,而且这名小学生貌似希望赶紧结束这该死的作业好赶快玩儿去一样,身为一部恐怖片,本片一开头介绍各种人物出场,引出背景以及人物关系,这过程实在是冗长又平淡。林心如饰演的女主角被磨磨唧唧的害死之后的剧情却像上了发条一样,林心如在影片中毫无亮点,不仅从头至尾都是一张贤妻良母的扑克脸,而且那双曾经在《上海探戈》里混血儿里闪烁灵动、在《还珠格格》中含情脉脉、在《古镜怪谈》中杀气腾腾的百变眸子,在本片中却意外地从一而终,而且是始终如一的呆滞~~这倒是符合她在片中的角色——那个被封建教条和当地私刑迫害致痴的绣女苏二。在她被人冤枉成不守妇道的杀人犯时,我感觉不到她有丝毫的反抗情绪,她只是大声重复着剧本里的台词——我没有杀人,我真的没有杀人~~连声线都那么平淡枯燥~~试想一下,平日里面目和善,亲密友好的相亲四邻们忽然对你一副穷凶极恶欲杀之而后快的样子,这将是多么可怕的场景。及至女猪脚被浸猪笼 眼睁睁看着母子分离,这种想来就觉凄惨的场面,身处影院的我却没有感受到丝毫的触动,因为实在是太仓促了~~总觉得这一路下来观众是在跟着导演跑步似的,没来得及烘托出悲情红衣女鬼就登场了;之后又没来得及觉得恐怖的时候,故事就又已经揭秘了,就连惠英红这个本该出彩的角色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发挥就一命呜呼了~而且在国产片不能有鬼不能血腥等等规则条框的束缚下,此片的亮点被一一抹杀,所有的包袱都没有抖开,变成了一碗平铺直叙没滋没味的白米粥,这倒是像极了片中的男配角——那个被炸成废人的沈宣白,看着英气逼人,与妻子的前戏做得要多足有多足,吊够了身为妻子的观众们的胃口,最后每每到关键时刻,却忽然——没了。那些前期宣传那些庞大的明星阵容又有何用呢 难怪妻子在剧中的由衷地发出感慨——“全是狗屁!”
其次,这部片子的结构问题不仅仅是头重脚轻,更是为了吸引观众而添入了不少庸俗的情色,使得影片更加背离了它的初衷。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正剧没有亮点仓促进展,景岗山饰演的程南与沈宣白之妻的床第之欢倒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片尾沈宣白的妻子被从祠堂释放出来,画面是她衣衫不整地奔进田野,高呼着“我自由了”的时候,我亲爱的男影迷们,扪心自问,你们当中多少人是真心感受出影片想表达的自由思想,而不是把视线集中在女演员波涛汹涌的前襟?这实在让人不禁质疑导演眼中的妇女解放 是不是又太过于开化了?
这部戏唯一的亮点就是音效,恰到好处又扣人心弦,当然这也是国产影片在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下能营造恐怖气氛的唯一途径了;不过我一直是秉承着“白听戏就不要嫌挤”的思想,所以出于道义这部戏还是给了3分,我个人认为,只有打破了国内惊悚片的教条主义和层层限制,才有可能真正迎来它所期盼的自由和春天。
《绣花鞋》观后感(四):你要有海量的胸怀,才能容得下国产恐怖片
——观《绣花鞋》有感
其实,这是一个原本就知晓答案,却又怀有残念的自欺欺人的事情。他Y的,根本就没有鬼!可这能怪谁呢?要怪就怪又被那血乎料啦的伪鬼海报给无端魅惑了。但话又说回来,和《孤岛惊魂》中小春哥变戏法杀人相比,这部凶杀电影还算说得过去,最起码没有再次挑战观众的智商。试问下,我们连《B区32号》、《夜惊魂》这样的畸形都能容忍,这部电影做得还算有诚意,毕竟它正在试图努力地自圆其说。
故事背景发生在江南小镇,写得是一群等待男人战场归来的女人们的生活。屹立在小镇村头那高高的贞洁牌坊,仿佛讥讽一般,见证了诸多光怪陆离的事情。我至今没搞清楚,为什么取了个《绣花鞋》噱头十足的名字,片中就在人死时出现了几次绣花鞋,还都是当做无关紧要的道具陪衬一下。换做《红衣女子杀人事件》或者《江南小镇之不可告人》,或许更贴近主题。这又让我联系到了韩国的《杀人回忆》,咱们的片子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
个人感觉,电影最大的硬伤在于,叙述手法有断层。从电影的一开始,到结束,都是来自于何老师的口述,那也就是说这是一部何老师的个人回忆录。可当我们仔细观看,会察觉到,当何老师带着大儿子回上海之时到何老师雨夜出现寻找苏二的两个孩子,这段时间发生的故事没有叙述者,是平白无故地强加给观众的,这在电影的叙述中是最大的败笔。
《绣花鞋》观后感(五):半双绣花鞋
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是恐怖片不恐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绣花鞋》是一部让人赏心悦目的恐怖片,所以我很欣慰。
记得大概两个月前,我在新浪微博上看到《绣花鞋》的宣传海报,一只绣花鞋浸泡在水里,有丝丝缕缕的血漫了出来。宣传片里是林心如扮成的女鬼,夹杂着莫小棋的一些香艳戏份。我是一个俗人,想去看《绣花鞋》也不过是冲着那些在乱坟岗上的“床戏”,但是看过电影之后,我发现自己被宣传片坑了。因为所有的激情戏全放在宣传片里了——当然,不排除删减可能,毕竟成片只有86分钟——所以我开始这样思考,电影之所以没质量,是不是因为演员片酬太高导致后期制作的缩水……这是一个问题,在演员工资高涨的时代,逐渐开始困扰中国影视界。
不过仅看片子的剪辑和画面,制作还是非常精良的。仿佛老旧照片一般的场景,象征了一个时代;古朴秀美的江南小城,如世外的桃源,也是愚昧和封建弥漫的地方。等待出征的男人回家,是一个女人有且只能有的希望:男人回来了,继续平淡地过日子,吃饭生孩子;男人回不来,就得拉扯着孩子守寡下去。贞节牌坊就是世世代代的禁锢,女性没有权利要求自由。这个背景却怎么看都觉得有些熟悉甚至是老套,乡土文学盛行时代,处处是反映妇女遭受禁锢,追求性解放的作品。去翻一下《中国文学》、《现代文学》的杂志,几乎每一篇都能和这个主题扯上边。我对这样的故事几乎麻木了。
虽然制作者运用十八般武艺试图拍出有象征意义的故事,但是使用的意像并没有多少新意。三四寸的金莲是封建礼教的产品,鞋子一直都束缚女性的象征。红色的绣花鞋又多了几分魅惑和张扬,似有无声呐喊的感觉。影片里还特意加了一位接受过新思想的老师作为旁观者和讲述者,以来和封建压迫形成强烈对比。但这些的使用早已屡见不鲜,不值得再拿出来做大文章。结尾部分许氏从牢里被放出,大喊:“我自由了,自由了……”我突然觉得有点好笑,很多东西可以不必解释地这么清楚,好的电影更应做到收放自如才对。有价值的电影总会让观众反复观品后才恍然,“原来是这样”,不经意地叫出一个好来。比如《断背山》,将象征主义运用到极致,画面上却不着痕迹,但突然有一天自己想起某个场景才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故事吸引力不是很够,情节和结构更是硬伤。编剧的设想其实是非常好的,但是拍出来似乎跑了偏,脱离了想要效果。情节太单薄,结构很凌乱,几乎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营造所谓的恐怖气氛:乱坟岗、芦苇荡、阴风冷雨,女鬼飘来飘去,各种死人表情的特写……剩下的半小时交代了幕后黑手,然后,就结束了——仿佛一个刚生完孩子肚子还没消下去的产妇,打着惊悚片的噱头却并没有拍出惊悚的效果,只能说是一个几分钟就能说完的小故事而已。
故事大体是这样的:沈凌为了保护母亲砸死丁大山,一双绣花鞋成了苏二是凶手的证物,在村民的逼迫下苏二被浸了猪笼。王先生因为痛恨村民封建愚昧,想要为妻子复仇;许氏和骈头程南偷情被各自的另一半捉奸,程南又阴错阳差地将他们弄死,所有的责任最后都推到了“死去”的苏二头上。
其实苏二不是凶手,也并没有死,一切从头到尾都是假的,苏二只是来打酱油的。但是因为苏二“被”偷情“被”当凶手而迫害致“死”的因,才有了村民代表们轰轰烈烈反抗的果。但是反抗的代表们利用死后还魂的由头杀害压迫自己的人,好比是用封建的手法反封建,本身就是一件极其矛盾的事情,所以他们最后的下场都比较惨。只有出来打了一趟酱油的苏二,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等着已经死去的丈夫,过着平静的生活。
细细想来,这部电影其实是讲了几个追求自由的人革命失败的故事,林心如原来仅仅演了一个大配角。以后村民们还是会这样在封建的压迫下安静地生活下去,渐渐把这些事、这些人淡忘,就像《呼兰河传》里说的那样:“风霜雨地,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自然的结果”……以后还会有人再去反抗束缚,追求自由么,这个谁也说不清。
自古加在女人身上的枷锁就无比沉重,时间久了,很多人似乎把这件事也忘记了,以为那就是本分里应当有的。虽然时代在发展,有形的绣花鞋已经退出舞台,但无形的绣花鞋还是会常常穿在女人的脚下。
我管这说绣花鞋叫半双,其实也就是一只罢了。
《绣花鞋》观后感(六):电影《绣花鞋》:一双挂在贞节牌坊上的鞋
电影《绣花鞋》:一双挂在贞节牌坊上的鞋
中国大多数反映女鬼的电影都拍得比较文艺、比较唯美,由叶伟民(代表作品《人在囧途》)导演的《绣花鞋》亦是如此,以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使得该片少了些恐惧,多了些哀愁。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名叫《一双绣花鞋》的电视剧,内容是什么已记不清了,唯独还有点儿印象的就是那双漂亮的绣花鞋。不管是在电视剧《一双绣花鞋》中,还是在电影《绣花鞋》里,绣花鞋都很漂亮,但它们最后都成为了恐怖、邪恶、死亡的代名词。
为什么是绣花鞋,而不是皮鞋、凉鞋、布鞋、草鞋成为作者选择的符号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绣花鞋多为女人的鞋有关。因为整部电影是要表达一个女性的欲望与道德、人的愚昧与邪念的故事。我们知道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这种关于“贞节牌坊”、“浸猪笼”、“点天灯”的故事非常多,它们有个共同之处就是爱欲在“贞节牌坊”这一传统伦理道德的压抑下,想要挣扎、想要冲破束缚,获取自由,结果酿成了悲剧。这种悲剧的结果就是把善良的人变成厉鬼,用厉鬼的身份与恶人斗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伦理道德往往压抑着情欲,使情欲处于非常隐秘、非常脆弱的境地。电影《绣花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我个人认为导演并不是要给我们讲述一个鬼故事,而是要告诉我们一个关于一双挂在贞节牌坊上的绣花鞋的故事,一个关于情与理、欲与法相冲突的故事。
另一方面,由于本片的商业化痕迹过重,加之导演刻意注入了一点史诗传奇色彩,冲淡了原本的主题思想,使得情与理、欲与法的冲突不再那么强烈,而把导致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引向战争。战争让两个女人等候,一个等回来了,一个可能要用一生等待。但等回来的那一个也是一个废人,腿都没了,还要啥鞋?希望得到了满足,欲望却落了空,于是在那棵树下悲剧发生了。
由此可见,绣花鞋是欲望符号的代表,越漂亮的绣花鞋越容易激化矛盾。因为漂亮的东西和丑恶的东西一样,都是邪恶的化身。绣花鞋,你一旦脱下它,它就是恐怖、邪恶、死亡的化身。
那时的绣花鞋不是穿在脚上,而是订在贞节牌坊上的象征之物!
今天的绣花鞋不是穿在脚上,而是挂在贞节牌坊上的观赏之物!
《绣花鞋》观后感(七):看前期待,看完骂街
前几天看评分还是6.6,今天终于到4.3了,这个评分一点也不亏。
影片在营造恐怖气氛方面手法乏善可陈,所谓的恐怖还不如说是惊吓,仅仅依靠就是突然弹出来的声音和林心如苍白的脸。。。影片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在叙事方面,导演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塑造人物,剧情展开的有些突然。在悬念制造方面略显唐突,没有发展与高潮,无法吊起观众的胃口,最后绣花鞋营造的恐怖也不了了之。最后真相大白时给人一种被坑了的感觉,我当时就在想,“我去,就是这么个破事儿啊”。我觉得编辑应该好好看看张宝瑞写的《一只绣花鞋》,学学怎么把握好悬念。
演技方面,在林心如身上看到了大妈气质,感觉岁月不饶人。我挺喜欢惠英红的,觉得她演的这类片应该很合适,不过碍于剧本,在剧中她也只是个老花瓶。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自毁形象的景岗山和大尺度出镜的莫小棋,一星就投给他们吧。。。
《绣花鞋》观后感(八):傻子都不信,这是华语恐怖片新的标杆!
到电影院看《桃姐》,影片还没有开始,大屏幕上放映着影院即将引进的电影预告片,屏幕上首先出现的就是一具男尸,脖子和额头上几道鲜红的血印,然后就看到林心如登场了,穿着一件红色的旗袍,面色苍白,一句“我没有杀人”,显得特别无辜,就像拍完电影,领不到薪酬一样。看到这无语的傻逼场面,瞬间将我看电影的心情扼杀,接下来的一分多钟简直就是在地狱中度过,惨叫声一阵接着一阵,男的女的都有,林心如在干啥呢?拖着一件红旗袍,披着一头被吹风机吹起的乱发飘来飘去,这是在卖萌呢还是在装恐怖。最让人恶心的就是短短的预告片里面竟夹杂着好几段男女野外激战的场景,导演你这是在干啥啊,难道那就想借那几段搞激的镜头坑老百姓的血汗钱吗?广电总局的人都瞎了眼么,《十七岁的单车》被禁,《无人区》被杀......
预告片的结尾打出了片子的名字——《绣花鞋》,再次彻底无语哒,导演、编辑、广电总局,你们要知道名字是不能随随便便乱叫的,什么是“绣花鞋”,绣花鞋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封建社会女子从童年起开始鞋上绣花的生涯,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用十几年的时间为出嫁含辛茹苦地绣鞋,将少女纯真的爱针针线线绣到鞋面上,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对幸福的追求。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绣花鞋已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绣花鞋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鞋”。我建议广电总局以绣花鞋为线索,并以绣花鞋命名,拍摄一部反应中国古代妇女勤劳智慧的影片,相信这样会受到无数国人的支持。
百度查了一下这部电影,上面是这样解释:《绣花鞋》由星汇天姬(北京)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合肥广电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绍兴盛夏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深圳智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安徽金牛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惊悚悬疑片,影片启用国内一流制作班底和全明星主演阵容,投资规模堪称国产电影恐怖片之最。影片用精良制作、立意新颖又不失中国特色,力争打造为内地惊悚电影新标杆。导演也强调了:“《绣花鞋》打造了华语恐怖片新标杆 。”我想说,“找这么多乱七八糟所谓的文化公司出钱拍出的这片子与《孤岛惊魂》、《午夜出租车》有啥区别,流水线上的产品,昙花一现”。知道片长为什么只有86分钟么,因为影片要表的内容实在太少,什么欲念、冤案、杀人、真相......都他妈是浮云,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讲的彻彻底底的剧情,硬是要拖这么长的时间,无非就是为了进电影院捞一大比再走人,脑残的观众被搞激的镜头被骗了,坐在电影院,仰天长叹,无从发泄,只能望着天花板一个劲的说坑爹、坑爹......试想一下,同样的票价,如果你不是脑残,你会选择彭浩翔的《春娇与志明》还是这坑爹的片子呢?
最后要强调一下,虽然这蛋疼的预告片的确影响了我当时看电影的心情,但之后看到大屏幕上华仔的身影,我的心情好了很多,《桃姐》真的很好,感人而不煽情,在118分钟的时间了,眼睛湿润了三次,完完全全的湿润,眼泪流过脸庞一直到脖子。“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生老病死,四季轮回,感谢许鞍华!!!
《绣花鞋》观后感(九):封建社会的黑暗
一群无知的人民,在古老的土地上一直过着平淡的生活,但是一次的命案,是这个小镇变得面目全非,苏二是可悲的,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她是一个本分的乡下妇女,丈夫战死,一心只是抚养子女,有的一手好秀活才维持生计,而事事难料,顶大山的贪色使她遭到了大麻烦,被处以极刑--------浸猪笼,遇到好人,捡回一条命,但是却被王里事操纵,使她成为傀儡,去哄喝村里的所谓的权威,他们一一死去,而苏二是最为悲哀的。
嫂嫂许氏苦等丈夫,但是等来的结果不尽人意,她不得不做出有伤风化的事,她也是不幸的走上了不归路。
何老师以一个外人的眼光,看清了一切都是世俗的封建观念害的,所以只有改变,才能够根治。
可悲,可怜!
《绣花鞋》观后感(十):苏二来双漂亮的绣花鞋!
先声明本评只是一个人主观色彩严重的心如残粉花痴胡言乱语,请见谅或忽略。
当当年大明湖边的夏雨荷已经忘记紫薇是要如何要找到皇上,苏二提着一双她亲手绣的花鞋,等在某江南小乡,景色如画,只是归人未归,已经多少次,已经多少双花鞋从手中绣出,两个孩子很好,对你的希望从未失却。
那哼着“长亭外,古道边”眺望着远方的表情如当年依稀可见,只是更脸阁丰满了点,已是俩孩的人妻妇人,不是懵懂少女矣。
有谁能想得到接下来会是浸猪笼这种烂梗。但随着猪笼慢慢下沉的那一刻,紫薇才真正上身,那种面对容麽麽时候的惊吓柔弱和绝望,唔,无疑这是我见过最美丽的浸猪笼。而原来浸猪笼是会失忆的。
心如扮女鬼是我感到最亲切的女鬼,一点不恐怖你只想问问她怎么了需要帮忙吗?她说我没杀人她就没杀人,没有人不相信,她说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正是因为一生没做过坏事,所以就是这样。
接下来那些乱七八糟我一点没在看,当苏二平反归来,就像一场噩梦过去,有人告诉她等的那个人很好只是暂时不能归来,她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她只是笑笑和她的孩子们继续静静怀着希望等待。
这根本不是鬼片,而是一个关于选择等待和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