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启示录》是一部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马龙·白兰度 / 马丁·辛 / 罗伯特·杜瓦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完《现代启示录》做了一晚上噩梦,真实的历史更噩梦: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y_Lai_Massacre. 美军在越南对平民的屠杀疯癫程度不亚于影片里艺术化的表达。Nothing beautiful comes out of war. 一切关于战争的正面印象都来自历史宏大叙事的建构,which is always deceptive.
电影里让我感到最恐怖的一个镜头,是黑人船长被长矛射穿,Willard 抱住他,但他死前做出了最后一个动作是想要杀死 Willard,于是 Willard 只好一边挣扎不被他掐死/用自己胸前的矛尖戳碎头骨,一边拧断了一个将死之人、也是战友的脖子。这个场景是寂静的、视觉上也是几乎静态的,但是最毛骨悚然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濒死时是最应该宽恕、和解、挽回的机会,但导演太冷酷,连最后的宽恕的机会都不放过,我们理解中的人性彻底被颠覆。虽然影片里被颠覆过无数次,但这是我个人印象最深的。
整个电影覆盖的太多,有着1+1>2的效果,作品获得了自己的生命,所有这些放在一起,其表达内容超出了主创原本的意图。如果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价值的全面崩坏和错乱。
以前扯过,历史处处是深渊,如果你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历史叙事 narrative,尤其是包含价值判断的历史叙事,那么你早晚要在和深渊的对视中晕眩甚至栽进去。战争是圣经《启示录》中天启四骑士里最典型的一个深渊,越战尤甚,它让你对一切历史叙事和价值判断产生怀疑。最终我们的价值观念为何没有在这些深渊的注视下崩塌?因为价值和理性事实(科学所做出的结论)之间永远都有一道鸿沟,我们采取了非理性的态度,不去看深渊,仅此而已。固执和愚昧保护着我们没有看到 Willard 看到的东西,没有成为Kurtz.
我本来以为《现代启示录》里 Kurtz 的叛变源于他对美军暴行自己做出的道德审判,但实际上不仅是这样,他说 "It's the judgment that kills us",他嫌美军有太多的价值判断——士兵不要有道德良心,就去像机器一样杀人,这样才能赢。
战争里发生的一切本来就是非道德的,这与一个人的良心判断本身就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心里尚存的道德让所有的亲历者错乱、疯癫。这种被撕裂开的状态导致美军一方面犯下了一起又一起屠杀平民等罪行,官兵几近疯癫、而政客只会在家眼神坚毅地谈「自由世界」,另一方面也没有彻底放弃道德回到霍布斯甚至达尔文的丛林,仍要做出一些「文明世界」的姿态,于是打不赢战争。
Kurtz的出路是摒弃我们从小被社会教育出的一切道德和价值,从头开始,自己做审判者、裁决者。从里面隐隐看到尼采的超人,也是末法时代、身为秩序守护者的美国国民面对价值崩塌的迷茫和对这迷茫背后自己未来命运的恐惧。怀疑自己是最要命的。还好美国没有最终走上Kurtz的道路,但是这可能也是另一种虚伪:面对越战,美国人还能迎来 neo-con 的复兴,这里的逻辑是非理性的,理性的解构只能迎来Kurtz而不是里根。
这电影必须是从每个角度都有东西可以挖掘,我只从美国人自己所习惯的历史叙事来做一些解读。注意到Kurtz最后读的那首诗是艾略特的 Hollow Men,这是西方文学课上用来讲一战文学和现代性的代表作。从颠覆传统价值和社会结构这个意义上,越战对美国的意义倒是类似一战对于欧洲。
Willard 这个角色本身对我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只能指认出他们这一行沿湄公河逆流而上的旅程也暗喻美国公众对越战认识的历程,河流指代时间。一开始,美军充满了昂扬斗志,现代霸主在坚船利炮的簇拥下以一种压倒性的气势扑向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女武神的骑行》段落,直升机整齐列队,伴随着瓦格纳横扫过天空,看着下方的越南人惊恐逃窜,机枪指哪打哪,汽油弹一下子炸掉整片海岸,美军的自我感觉也是有若神明。但船越开形势越糟糕,人们逐渐意识到战争不仅没有迅速打赢,而且己方损失越来越严重,敌人越来越找不到踪影、不可捉摸,士气日渐低落,不再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神明、奉昭昭天命对僭越战后国际秩序和侵犯自由世界的敌人施加惩罚,不久之后自己在国内也开始被撕裂成不同的阵营。
Willard 射杀受伤的越南女子在我看来也是当时当地他能做出的最自然的反应,是他对 Kurtz 观念的一次半自觉半无意识的践行。他意识到如法国女子所说,大家已经被撕扯开了,成了两个人。这倒不是很多人说的伪善,而是我们固有的「文明社会」价值观无法和野兽丛林里的生存方式无缝共存,人确实是被撕裂了,理性已经远远不够用了,只能按照曾受过的军事训练、本能的基本共情能力等超越理性的认知模型指导自己进行下一步动作。然而 Willard 保留着一些理性,清醒地意识到了这种不一致是多么可笑,不如我们来摒弃原则重估价值。所以后来他杀 Kurtz 的原因也和美国军方想杀 Kurtz 的原因不一样,他已经按照了 Kurtz 的教导放弃了 judgement,重建了认知图景,于是由他来杀死自己是 Kurtz 可以接受的结局(而不是被 chef 叫来 airstrike),这也是 Willard 无法回到美国去的原因。
One more thing, Coppola has a taste for music, as can be seen in both The Godfather and Apocalypse Now.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二):《现代启示录》仍然在启示现代
这部电影的三小时是极有意义的三小时,懂和不懂不是问题,什么时候懂也不是问题。关键看观众本人愿不愿意去思考。
从Mr.克林中弹死亡起,影片似乎从单纯的越战电影分离出来,进入了另外一个夹杂着荒谬和玄学的空间。我想那些离开屏幕的人一般是从这里开始看不下去的吧,实际上影片的主要寓意由此开始。或许当我再看第5,6次的时候,我会越来越“懂”这部电影,我能够逐渐理解个人或者整个人类内心的丛林和那条曲折神秘的河流。
另外,影片艺术化的拍摄手法,严谨的镜头构图和角色表现,真是现在那些大爆炸大场面的浅显战争电影没法比的。说这部电影最经典的部分是直升机群轰炸海滩村庄的场面真是叫人啼笑皆非⋯⋯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三):军人
越战后期,美军上尉威拉德(马丁•辛 Martin Sheen 饰)奉命沿湄公河而上,搜寻脱离美军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王国的科茨(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饰)上校,将他带回或杀死。科茨上教曾经是美军在越战中的英雄,战功赫赫。然而,忽然有一天,他失踪了。随 后,情报指出他在柬埔扎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自己的军队,专门反对美军。
威拉德与几名士兵一路沿河而上,途中他们目睹了种种暴行、杀戮,目睹了无论美军士兵还是当地人在长期的战争中精神扭曲,做出的种种非正常的行为,威拉德感到了极大的震撼。
威拉德最后在柬埔寨科茨的王国中被当地人捉住,见到了科茨。然而,科茨竟欲求一死,叫威拉德将这里炸为平地……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四):不是影评的影评
超。
看的是202分钟的。
荒诞 怪异 。
我们乘坐于一艘小船,一路看尽了荒诞的迷幻表演。
豪华舞台上的女郎,嗑药之后的电子展,迷与雾,我们分不清方向。
当我看到那个女子时仿佛来到了瑞文戴尔。
这是一场用战争武器作为道具,在干冰与灯光下没有主题的华丽表演。
我们聚在一起,我们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敌人,没人在乎,随意拼凑。我们来这儿就是为了结束。
不可以思考,不需要思考。
有一个声音高喊到,前进吧勇士们!你们是国家的英雄!
声音像是一根断了的弦,飘飘忽忽的传向耳边。
我听到了另一个声音,他好像在说,小丑,你快乐吗?
啪,我拍死了一直蚊子。
身后一只手在把我往前推,我离屏幕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马达熄火了,船还在前进,是水流。
这该死的水流。
小狗没有叫,小狗早就不见了。
嗖~是子弹的声音,他打在了离我不到半米的墙板上。
哦~原来一切都只是一个梦。
一辆辆开的飞快的汽车在我眼前闪过,我听到了子弹的声音,打了一激灵。
啪啪啪 啪啪啪
两个满头大汗的壮汉正在合力做着打糕。
我并不喜欢吃甜食,可是这时我却想去买上一块。
我离着打糕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随手掏出了口袋里的钱,咦?
(不是没带钱 哈哈)
灯灭了 天黑了 该回家睡觉了。
我知道 这将又是一个失眠夜。
希望明天是个晴天,
我受够了那些该死的雾!
:
光与影的艺术。
镜头里全是故事。
烟放的太好了~
与大boss见面戏想起了《消失的地平线》。
我以为大boss会建立一个人间仙境般的世外桃源,没想到有那么些人头......除了儿童,信众眼神也空洞的吓人。
小女孩在后面玩的东西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的拉哨,小孩就是容易满足,一个拉哨能玩好几天都不会感到无聊,不值钱的东西却都当是个宝贝,看谁拉的久,拉的响,明明总是一个声儿,却总也听不腻。还是小时候快乐。
大boss迷失了自己,把自己想成了一头牛。
大boss把人们带到了“石器时代”,从头开始。
士兵杀死了大boss,离开了“石器时代”,回到了“现代文明”。
台词:
1
“Willard,你家乡在哪里?”
quot;俄亥俄州,sir"
“你出生在呢?”
“yes,sir”
“那个地区?”
“特里多,sir”
“离河有多远?”
“你是指俄亥俄河?”
“恩”
quot;大约200英里"
“我小时候去过那里 ←看~还是小时候好吧
我记得沿河好像有一处山梗花农场
现在可能已经成为废园了 ←你是说你自己吗?乐观点~
但是那时有5里长的地带
你会觉得那真是人间仙境
是一个山梗花的人间仙境
......
你可曾想过一种真正的自由
一种不用顾虑他人想法的自由
... ...
你想过他们为什么要解除我的指挥权吗?” ←boss 你先找到方向成吗?
“我的任务列为机密”
“应该不再是机密了 是吧?
他们怎么跟你说的?”
“他们说你已精神失常
而你的行为违反常理”
“我的行为违反常理吗?”
quot;我看不出来 长官"
“我期待着像你这样的人
你期待着什么?
... ...
你是杀手吗?”
“我是军人”
“你两者都不是
你只是替杂货店跑腿收账的小伙计” ←boss出招了
2
“在航行途中我自以为看到他时我就知道该怎么做
但结果不是这样
我有几天的时间与他共处
没人看管我 我可以自由行动
他知道我不会逃走
他比我还清楚我会怎么作
如果上级亲见我现在看到的
他们还会想置他于死地吗?
也许会更想要他死吧
他已和他们断绝关系了
他甚至也和自己断绝关系
如此支离破碎的人
我从未见过”
3
“我有看过可怕的事 也许你也曾看过
你无权称我是杀人凶手 但你有权杀我
你可以杀我 但你无权评断我
我几乎无法用言语
对那些不知 恐怖是何物的人形容
恐怖 到底 是什么东西
恐怖 它有形有貌 而你必须与它为友
恐怖和以道德为名的恐怖 是你的朋友
如果不是 它们就是可怕的敌人
它们是你真正的敌人
我记得在特种部队的时候...
似乎是好久远的事了
我们到一个村庄做预防接种
帮小孩作牛痘接种
我们离开那个村庄后 一位老人从后面追来 边走边哭 泣不成声
他看不见
然后我们回到那个村庄
越共已经来过了 他们砍掉...每只接种过疫苗的手 堆成一个小山丘
成堆的...小手
我还记得我当时...哭得像一个...老太婆似的
我咬牙切齿,不知如何是好
我永远不想忘记这一幕 我不想忘记
然后我突然领悟
那种感觉就好像 好像我被一粒钻石子弹打进 打进我的额头一样
然后我对我自己说:“my god 原来是这样.就是这样 就是这种意志力
就是这种再清楚不过(complete,crystalline,pure)的意志力”
之后我完全了解了
就是因为他们比我还强 所以才能忍受这种可怕的事
这些并不是禽兽 这些是受过训练的军人
他们全心全意投入战事 他们有家有儿 有爱心 而且有力量
有这种力量
去忍受这种恐怖的事
如果我有十营这样的人 这儿的麻烦就可以马上结束
我们所需的人 要有道德 而同时 谁能够 又可以使用 他们原始的本能去杀人
杀人的同时 没有感觉 没有同情心 不去分别对错 不去判断
因为就是这种分别心(judgment)打败我们 ←士兵听懂了...
我担心我的儿子不会理解我的作为
万一我遇害的话,Willard
我希望有一个人告诉我儿子真相(everything)
我所作的一切和你 看到的一切
因为在这世上我最痛恨的莫过于谎言
如果你能了解我所说的一切
你会为我作这件事的”
:boss 迷失了 boss死于士兵的谎言世界
oss 没迷失 boss死于另一个更强大(更接近真实)的谎言世界
一个圆形说我是圆形 一个谎言(因为π)
一个椭圆说我是圆形 一个谎言
一个方形说我是圆形 一个谎言
如果椭圆和方形争圆形的宝座 更接近圆形的椭圆更容易赢
如果方形和圆形争圆形的宝座 方形告诉了圆形有π这个东西 不够坚定的圆形就可能输
不要钻牛角尖 多数人认为接近真实的谎言更为真实 更强大
可相信不因其他就因相信本身 强大不因真实只因相信
一个谎言被揭穿 可能因为另一个更为接近真实的谎言 也可能因为不信
一个迷失者的消失 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谎言;逃避迷失;更有执行力的迷失者
这不是一部战争片
其实...我不喜欢这样的电影,我喜欢庸俗的。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五):现代启示录
简介: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上尉威拉德接到总部的命令, 去寻找脱离了美军的科茨上校。科茨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如今却已陷入疯狂。他在柬埔寨境内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推行着野蛮、血腥、非人的残暴统治,还不时地向美军进行疯狂的近乎妄语的广播宣传。威拉德接到的命令就是找到科茨,并把他带回来或者是杀了他。带着这个命令,威拉德率领一小队士兵沿着湄公河逆流而上,穿越丛林前往柬埔寨。 在寻找科茨上校的过程中,威拉德几乎横穿了整个越南战场。他目睹了种种暴行、恐怖、杀戮与死亡的场景,深深地受到了震憾。在不断的杀戮之中,威拉德也几乎变得疯狂。
最后历尽艰辛的威拉德一行终于来到了科茨的恐怖王国。他们落入了科茨的手中,受到了严酷的折磨。但这却也使威拉德得以直接面对科茨。科茨本可以杀死威拉德,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借助威拉德的手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死亡,终于从这个疯狂的世界中得以解脱。而威拉德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心中的邪恶与黑暗,体会到了邪恶所引起的疯狂。土著们跪倒在他面前,他实际上已取代了科茨。 对这一切感到由衷地厌恶的威拉德拉起同伴,登船离去。科茨的疯狂被制止了,但在整个越南战场上,恐怖与杀戮仍然在疯狂地进行着。
幕后制作:
该片表面上在讲越战,但在所有著名的战争片中,它可能是“升华”程度最高的一部。它可以套用于任何战争,甚至广而言之说它表现任何人生经历都不为过。影片虽然不乏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但它的精髓是刻画人性中的黑暗,难怪它不是以越战记录为蓝本,而是改编自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经典名著《黑暗之心》。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这名军官镜头不多,台词和处理均很“虚幻”,仿佛是一种力量,而不是某个人。本片是科波拉对于战争暴力造成人性异化的一种反思,巧妙地将现实主义的题材和象征意义融合在一起,以一名战士沿河寻找白兰度的旅程为线索,展开了一种近乎荒诞的“实况记录”。影片具有一种“大歌剧”般的风格,夸张而华美,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在飞机上播放瓦格纳《女武神》主题音乐的轰炸场面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本片的经典场景之一。影片获戛纳金棕榈奖。2001年科波拉推出该片的新版本,比原来的版本多了将近一个钟头。
花絮:
乔治·卢卡斯最初确定是《现代启示录》导演,他从约翰·米里乌斯手中拿到了剧本。卢卡斯最初是计划把电影拍成半记录片的形式,地点设在战争依然如火如荼的越南南部。弗兰西斯·福特·科波拉本来是电影的执行制片,试图和华纳兄弟做成制片计划的生意,交易不成之后,他开始投入到《教父》(1972)的拍摄中去。1977年西贡沦陷,卢卡斯已经在忙于拍摄他的《星球大战》,而米里乌斯对该片毫无兴趣,卢卡斯于是把执导该片的大权交给了梦寐以求的科波拉。
科波拉自认为马龙·白兰度对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一定很熟悉,并且认为他是电影的不二人选,满心期待着这位传奇演员的出现。当白兰度现身之后,又令科波拉大为震惊。他从来没有读过《黑暗之心》,甚至不知道其诗句。更糟糕的是,白兰度已经严重发胖(柯茨在小说中反复被描述为一个瘦骨如柴的高个子)。经历了不少打击之后,科波拉决定把白兰度拍摄成人高马大、残忍野蛮的样子,并且确保镜头里不能出现白兰度隆起的将军肚。
威拉德在他的宾馆房间里独自醉酒这场戏里,马汀·西恩确实已经醉了。电影中能到的西恩醉酒的举止是他的真实反映。当西恩打碎镜子,正如电影中展示的那样,他的确伤到了自己的手,醉得不省人事的西恩浑身湿透了,最后竟然想袭击导演科波拉。
弗兰西斯·福特·科波拉在电影拍摄期间减重100磅。
科波拉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剪辑《现代启示录》的电影胶片,当快要剪完的时候,他意识到马汀·西恩应该为电影增加一些叙述性的画外音。然而当时西恩过于忙碌根本抽不出时间来配音。科波拉于是把他的兄弟乔·伊斯特伍茨叫过来,他的声音和西恩的几乎一样,可以为新的叙述性声音配音。在1976年西恩拍摄期间突发心脏病时,伊斯特伍茨也西恩充当了替身。伊斯特伍茨并没有在因为他的工作而在演职员表上留下名字。
科波拉为该片拍摄了将近200个小时的电影胶片。原拍摄计划是六个星期,结果持续了16个月。其中为了拍摄台风大破坏这场戏,就延迟了好几个月。
1979年5月,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成为史上第一部获得此项大奖却尚未完成的影片。由于戛纳评委会意见无法统一,于是与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共同分享最佳影片奖。
穿帮镜头:
连续性:柯茨被杀后,威拉德翻看他的手稿,纸张的厚度有变化。
事实错误:一架Huey直升机最大限度的重量是10,500 磅。对于这种机型而言,要想拉起一艘河里的油船(PBR),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些船怎么也有15,000到19,000 磅。
连续性:船上的遮蓬被摧毁之后,被一些大型的叶子取代。当他们在桥下的时候遮蓬又出现了。在随后的一组镜头之后,遮蓬再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叶子。
发现错误:“Clean”要放母亲寄来的录音信的磁带,拿出了一个磁带录音机,里面并没有电池。
发现错误:当威拉德在读一些关于柯茨的新闻报道时,其中一篇文章的内容是西德、伊朗和美国关于核能源问题之争的。这与柯茨毫无关系。
时代错误:在柯茨个人档案中记载他的荣誉,其中有一条是策划了一次庆典活动(或者是阅兵仪式)的眼镜蛇武装直升机的飞行,时间是在“1965年8月30日”。然而第一批眼镜蛇武装直升机的原型直到1965年9月7日才开始飞行。
连续性:在Clean被击中后,滴落在船的帆板上的血时而有时而没有。
事实错误:在影片通篇经常可以看到越共使用曳光子弹,尤其在PT船上被敌军火力进攻的时候,可以看到是红色的。事实上,越共使用的是绿色的追踪弹药,美国军队才使用红色的追踪弹药。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六):恐惧衍生出信仰
任何一个信仰都是依靠人们对未知的恐惧。
恐惧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随后衍生成敬畏,最后这种敬畏根深蒂固在人们的脑中就成了所谓的信仰,随着文明的演进,历史的沉淀,信仰就成为了人们心中判断是非的价值观。
现代启示录带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启示录这个词就说明了任何统治都必须借助信仰,但如果要支撑一个信仰还没有完全建立的统治就必须依托对未知的恐惧,宗教的统治亦是这样建立的。
试想一下,当你正在做的事的结果和目的违背了你的信仰甚至你自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但你没受到任何审判和处罚,你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徘徊,你不知道怎么面对这荒诞的事。所以导演将背景设置在越战,众所周知,越南战争无论是在文明的角度还是政治的立场上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永恒的污点。就像片中法国女人所说的“迷失的士兵”,越战中的美国士兵变得麻木、疯狂,一场荒诞的战争使这些士兵价值观变得扭曲,在这理性与非理性的临界点中,有一部分会选择死亡,有一部分会选择继续疯狂,但有极少部分的人会看清这场荒诞而做出他们认为合理的判断。
科茨就是这极少部分的其中一个,他是最能看透这场荒诞的士兵,并且他做出了判断,但他终究没有能力去凭空创造一个信仰,他只能借助对未知的恐惧让他有所敬畏,使自己保持那残存的清醒,他在柬埔站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但是他始终还是在这种疯狂、麻木的大趋势背景下生存,他只是在原始暴力与道德价值的辩证之中挣扎的蠕虫。
真正的哲学思考就是死亡,死亡意味这解脱,最后科茨完成了对自己的解脱。
恐惧衍生出信仰,与它为友,你将疯狂;与它为敌,你将死亡。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七):现代启示录 教材汇编
反战影片 122页 故事 真理:人是好战的 德236页 关于改编 认识电影 109页 空中遥摄拍美国直升机造成天地不仁的感觉 认识电影 198页 声音混音充满怪异的嘲讽向越南丛林丢炸弹 导演创作110页 科波拉拍到一半 拍过的全废弃 写好的剧本推倒重来 然而这是导演操控下创作 导演创作152页 获得戛纳电影节大奖 构思源于小说《黑暗的心》表现一个逆流而上到荒凉与原始的森林中去寻找黄金的现代人最终沦落为部落野蛮人的故事 说的是一个人逆流而上 最后看到了自己另一副面孔它的艺术价值超越了对越战的具体评价 科波拉不仅看到和提示出那场战争中最真实的一切 还将自己的观察和思索从战争本身延伸到了人类的历史 他说 在人类的灵魂中 如果在某个方面走过了头 就会超出界限而落到不道德的境地 自取灭亡 论述的立意范畴
导演创作177页 使人走向非人 人类对战争从越战起有了新的诠释;论点论述电影是动作的艺术
导演创作210页 寻找是逆河而上是为寻找那个神秘的库尔兹上校 印第安纳琼斯系列是寻找圣柜圣环圣杯论述在迁徙与追逐中都少不了寻找 寻找更能表达个体生命的智慧勇敢与特定的个性和心理
导演创作367页 瓦格纳辉煌的乐曲声中直升机群疯狂轰炸越南村庄的战争场面更是声画蒙太奇的典型范例
导演创作376页 情绪气氛音乐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八):《現代啟示錄》
《現代啟示錄》
「horror has a face.」
本想放鬆放自己發酸發痛的手一天假,但卻還是得坐鎮在電腦前發奮,於是只好再來一部老爹推薦經典越戰第二部-《現代啟示錄》(這片原本只有粵語低清,但因為實在太令人糾結所以死不放棄找尋終於找到高清中字版,這才解我心頭苦悶)。
《現代》不愧早了《金甲》約10年的老片,連音樂都老派到不行,甚至不能意會老爹形容電影一下門樂團的歌曲時,當時那種大家為之狂熱的氣氛,但利用近三小時讓人看見血淋淋的瘋狂世界,還是不得不佩服,並且重複一句:真不愧經典(何況還有帥到抓不住的教父-馬蘭白蘭度)。
對我這個比較控來說,依然忍不住把《金甲》拿來與之比較,雖然擁有相同主題、相同意念,但兩者的呈現卻是絕對的相異。於我個人來說《金甲》在藝術感(《金甲》所選配的音樂太強《現代》的選配我聽的很不慣,所以落差感較大。而畫面兩者倒是都令我佩服)和娛樂性都勝過《現代》,但這同時也是重點所在。
《金甲》以幽默詼諧來做自我檢討,而《現代》則是實實在在的恐怖、噁心、瘋狂,很絕對性的批判與質疑「美國為何而戰」。這瘋狂如夢的景象令人難以置信,卻是嚴肅沒有任何一絲笑意的寫實,也或許如此所以特別符合我的喜好。
在文明與人性的描寫上,《現代》沒有任何隱晦,直接血淋不諱讓人不禁想著人性的自然是否就是獸性?而獸性的群體所造成的殺戮是不是更將人性的任何一絲可能都踐踏於地?而文明與權利看來格外諷刺、恐怖。
經典從來不濫情只是陳述,而且經典總是很玄,未來我得再看十次來體會其中其他的啟示,畢竟我只凡夫俗人。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九):战争的美丽与哀愁
最早听说《现代启示录》是在大学欧美音乐的选修课上,现在完全记不当时讲的是什么了,但记住了两部好莱坞越战片的名字,《现代启示录》就是其中之一。比起今天那些所谓的大片,这部片子的确显得相当沉闷,它或者更像一部讲述人性的艺术片,只不过它用战争的形式表达出来。
金黄色的朝阳、波光粼粼的湄南河、粉红色迷离的烟雾弹、硫磺味的硝烟,波澜壮阔的、迷幻电子的音乐,构成了影片壮丽的基调,美好交杂着毁灭。瓦格纳歌剧《女武神》序曲的可称之为浪漫的旋律下,炸弹缓缓落下,爆炸,人、车、碎片飞起,画面是残酷的,但听觉却万分愉悦,于是,这样的场面成为经典。“战争的美丽与哀愁”突然从我脑海里蹦出来。如果说,这部片子很精彩的话,那么音乐和画面的结合便是唯一。
那种情绪的交错,让我无法表达,于是我试着google相关的影评。奶奶的,全是学院派,从古典美学到现代主义,从艺术性到人性,都是文化人才看得懂的啊!我很惭愧,这真是一部有点荒诞、有点现代、有点艺术的片子啊。
对于越战,我了解不多,不知道影片里那个法国佬说的是否属实,但整部片子却是处处为美国人的失败埋下伏笔。就像法国庄园中,法国佬说了一句揭示美国战败的本质:“我们法国人为家园而战,而你们美国人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战”,所以士兵们成了“迷失者”。法国佬承认他们一败涂地,那么困于战争泥沼的美国人呢?古华特不过是那些迷失者的集大成者,将所有的疯狂和才能集于一身。而那些小艇上代表着大部分美国兵的几个才能稍逊的小兵,在追寻最后的疯狂的路上,纷纷死去。假如他们不在这里死亡,那么就会在那里疯狂,就像古华特。
各种意象充斥着影片,伟利上尉肢体僵硬的舞蹈、砸碎玻璃镜的自残、内心挣扎的独白,宣告着知觉的麻木,我想起了很久前看过的一部动画片,讲述一个很帅的雇佣兵最终离开爱人,重回与自己无关的战场,架着战机毁灭于硝烟中。他说过一句话,我已经熟悉那种硝烟的味道了。哦,天哪天哪,我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就像电影的主角,渴望任务,而这个任务之后不想再有任何任务。但是如果这次的任务不是古华特,不是去毁灭行将疯狂的另一个自我的话,他也许会继续渴望任务。
军方隐晦的密令,“嗯,他(古华特)的行为变得反常”,与伟利在众多资料中对古华特的忽而崇拜,似乎是政客与军人的角逐。是的,你们不在战场上,你们凭什么对军人做出判断。一方面是政客们的盲目自大,他们看不见战火,闻不到硝烟,但他们却是决策者,在你离开他们的控制范围时,有权叫你毁灭。另一方面是军人的挣扎与痛苦,惊弓之鸟般的扣动扳机疯狂扫射、遇到老虎的仓皇逃亡、古华特的疯狂和士兵无焦点的眼神……他们实际上成为政客的牺牲品。
古华特明白,在战争面前,人性扭曲,唯有回复原始本能,变成杀人武器才能获得胜利,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他却无法平衡本能与道德,最终它们产生了分裂,造就了疯狂的灵魂。如果古华特的疯狂必须遭到谴责的话,那么那些将战争作为政治筹码的政客们呢?
人性在战争处是哀,在宁静处则是美,但美却往往被恶打破。辽阔的湄南河上,直升飞机携着飞弹迎着金色的朝阳飞来,秀丽的村庄在浪漫乐曲下毁灭;茂密的热带雨林里,飞出尾巴带着火光的飞弹;被粉红色烟雾气体笼罩的小船慢悠悠的行驶,粉红色汇成氤氲的紫色,迷醉时刻,丛林中有飞弹冲出来,划破宁静,刚才收到家书的喜悦变成血泊,正在收听老母亲絮絮叨叨的录音的儿子倒在血泊里;神秘古老的热带古遗迹中遍布人头和尸体,恐怖,恐怖,就像片尾一直回荡着的那个声音。不断加深惊怵感的意象中,支离破碎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更是一步步走向疯狂的人性。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十):你以为的那个世界一直在欺骗你
看了3小时零16分的版本,抛开电影的剪辑、画面构图、配乐等一系列的叫好,剩下的全部都是战争引发的非人性的疯狂,充斥着horror、fuck off、crazy、sad、damned的叫喊声,战争让人们无法在道德和罪恶之间做出选择。士兵像战争操纵者的棋子,那些血色肉身的战士,对国家的敌人怎么做才是出于人性的关爱?这个想法在战争中根本就没有存在的空间。即便你是无偿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而在你的敌人看来,他们无法判断你的是与非?就像上校walter说的,当他们的队伍为那里的儿童注射小儿麻痹疫苗时,当地的人们便砍下并埋葬了那一只只注射过疫苗的幼小的胳膊。那个时候,他已知道,人们对战争充满了道德恐惧,不是害怕战争本身,而是完全地对自我失去了意识。所以,当上尉来到了walter的秘密营区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所带来的调查walter的绝密任务也变得没有了意义,在这里,他由惯常的任务执行模式回到了自己的内心,发现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这种残酷不仅让无辜的人变得疯狂,也使得参与到战争中的双方变得极其罪恶,而这罪恶,无关乎正义和胜利也无关乎你是敌人还是盟友。
沿着湄南河一路上行,遇上的全是悲惨,不仅仅是感慨人的生死,更让人压抑的是那些混乱,你无从考究为什么会变得这样,为什么不能用理性控制自己。
法国女人说,我仿佛看到了两个你,一个会杀人,一个会爱人。我迷失的士兵。
战争,让你走进了一个以白为黑的世界,你逃不出却也自以为正确,直到你的人性撕裂。
: 上校最后说,你我皆为战士,你可以杀我,但你无权审判我。我希望自己像个战士一般的死去!(莫名的就对这句话有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