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的我》是一部由乔纳森·莱文执导,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 塞斯·罗根 / 安娜·肯德里克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到这部电影的标签时,我以为是一个患癌的病人在周围所有人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了病魔。于是我顺着自己的思路看了下去。
然而,我显然太理想化了,总觉得男主角身边会出现一个始终不放弃他的女朋友,一个积极乐观的朋友,一个擅长照顾病人的母亲,一个另类高明的精神治疗师。
在前一个小时,我被编剧搞的莫名其妙了,男主角的女朋友背着他偷人,最后不欢而散,男主角的朋友拿着他患癌的事情到处宣扬,男主角的母亲总是过于紧张他的病情,男主角的精神治疗医师完全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照搬教材的新手。
我不知道编剧要表达什么,我看着看着愤怒了,影片都过了大半部分了,为什么我没看到励志只看到了消极,没看到乐观积极面对病情的患癌者,只看到了愈来愈压抑的即将面临死亡的癌症患者。
正当我满头雾水的时候,男主角在朋友家发现了朋友正在读的《我们一起抗癌》的书,我顿时泪如雨下。
是啊,影片中呈现的癌症病患者的状态是真实的,他周遭的一切也是更现实的,我幻想中的情节都太理想化了,面对这件突如其来的可怕的事情,谁能超越正常情绪来面对这个癌症病患者呢,他们都是新人,他们只能说些“不用担心,会好的”这种场面话,即使这种安慰会加剧男主角的难过,男主角的朋友、母亲、女朋友都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事情,甚至那个精神治疗师也是还没拿到医师执照的实习生。
虽然一切都未尽人意,但他们都在努力,努力去适应,努力去改善……
当男主角明白周围人的努力时,他释然了。
每个人物都很现实贴切,没有刻意去营造他们的伟大或是背弃。利用自然流畅真实的人物情感讲述一位癌症病患者所面对的种种不如意。
很多时候,总是体会不到周围人对自己的关心,于是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咆哮、郁闷。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精准的沟通,所以爱的传递会出现种种摸不着看不清的阻碍,倘若自己擅长发现并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爱,也许,更容易看到这个精彩的世界。
《抗癌的我》影评(二):活着。关于odds
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是关于癌症,I mean it's pretty clear on the poster···Joseph自己推头发的一个镜头,或许是一个噱头,或许是一个媒介,或许有关营销,毕竟这个电影是拍给大家来看的,对于脑型不好的小高来说,的确是挺大的牺牲。
但是电影的名字就说了50/50,生活其实是关于一个几率的问题,中文译名太屎了,抗癌的我,你是chemo么?还不如叫“我跟癌症作斗争,差点没牺牲” 我承认我不擅长being sarcastic...回题。我想导演可能想告诉大家的是,当你生活逼你面对不幸,你是否能看到其实你还有一半存活的几率,而不是:我只有一半活着的几率了。当病痛,生死,苦难,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时候,我们面对的不是电影里的那些剧情化的转折,不是嚎啕大哭,我们面对的是生活,生活是一分一秒的,日子还是得过,可能电影无法拍到Adam得知自己患了癌症那一晚,辗转反侧,但是导演取出那些他在自我消化了这些信息之后如何面对家人,如何告诉朋友,电影里的医生也没有像无数国产片儿里那样让人觉得phony。
【以下有部分镜头外泄,有洁癖的看完电影再看评,不过我觉得没什么大碍】
我觉得关于卡斯,可圈可点,选的几个角都恰到好处,Joseph小高,没有人比他再适合这个角色了有没有,瘦的一副苦逼的清新样儿,水灵儿着呢。有人说罗胖本色出演。或许是吧。罗胖抖了那几个笑料的确是挺笑的。但我觉得最伟大的莫过于导演,搞了一堆细节,搞的罗胖反而成了最让我感动的部分。实话,飙泪的段子全是罗胖给的,尤其是手术前那晚,adam看见放在罗胖卫生间的那本书,里面还圈圈画画的,原来你不是没心没肺的罗胖,还有手术的时候,罗胖在楼下等待的身影。关于这对死党,罗胖一直就不满Adam交的这些女朋友,抓住把柄那叫一个高兴,搞的勾搭的新货觉得他是asshole,但其实换个角度看,好朋友,就是这个样子的,再真实不过了,连那几句粗口,都显得那么感人,他们两个绝配了。关于安娜,再想别人也不知道谁可以演这个therapy的医师,虽然人家长的不好看,但是早都熟悉了这张脸,不反感,演技轻车熟路,无可厚非,就是导演你非给人家露一个大乳沟,anna不是这么卖出去的好吧,长相不出众也不至于搞这么多乳沟的镜头··再轻描淡写一点就好了。关于前女友部分,的确,她不地道,不怎么善良,但是要理解她很年轻好不好,她的确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一切,不过她的确不是真的爱adam,即便是她决定留在Adam身边的时候也是因为怕自己被带上不善良的帽子,其实她怕的只是事实而已。但你不能指望所有同居的男男女女都他妈的是真爱吧,Adam连她画的名字都记不住,这俩人儿,没癌症也得分,就是adam太善良,稍微被美女利用了一点儿。美女好多总是这样子的好吧。
================好了下面很安全了=======================
这个电影,完完全全是一部怡情的小作,完整性还不错,没有特别刻意的痕迹,你非要它多有深度,恐怕是难为导演了,就像散文毕竟是散文,要洞彻灵魂惊天泣鬼还要长篇巨作。就像你今天想呆在家里打扫房间,明天想出去散步,后天周五晚上想去夜店趴一下勾搭个帅哥美女小高兴一下,不同的事情的时候穿不同的衣服,你不至于散步还浓妆艳抹弄踩个高跟鞋弄个小礼服吧。
像一个哲理的小散文,或许你或者的家人朋友也有癌症,或许你们经历着不同的其他病痛和苦难,生活本不易,看你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或者你是否真的是去面对了,导演想带给你的其实是小小的觉醒加上温暖和希望,希望你从另一个角度面对你的不幸,希望你抬起头去正视你自己,人,毕竟得活着。
当你面对你的50/50的时候,你会不会因为过于消极的态度错过了另一半的几率,可能癌症的时候,you have to count on the other half.但是在其他的生活中,比如考试,工作,你是不是会因为几率太小,总是给自己不良的暗示,最终导致两手空空。人们总是想有安全感,想去抓成功率百分百的各种事情,但生活很多时候有一点像生意,总是有风险的。
《抗癌的我》影评(三):永远不会有最糟的
节奏平坦的一部电影,没有过度的音乐渲染,没有过多的眼泪侵染,有的只是坚强。对于剧中的人物我很想说的是:kyle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虽然他垃圾话不断,对待看不惯的人嘴上不留情面,对待女人油嘴滑舌,整一混蛋,但在电影里面他一直陪伴着adam,他知道如何以一个朋友去陪伴他,用男人的方式守护兄弟,通篇没有流泪的他在剧尾着实让我感动,他的直率和仗义我很喜欢。adam的妈妈是个很艰难的女人,让我收触动是katherine对adam说的“所以她有个不能和他交流的丈夫和一个不愿和她交流的儿子”我不知道有些人所说的丈夫和儿子是一个女人的整个世界,但我能理解对于一个母亲我们必须去尽我们所能去爱她,我们的痛她也感同身受。配角才是成就一部戏的最重要的部分,我一直这样相信,而在这部戏里我真的看见了配角的成功
《抗癌的我》影评(四):50/50:Rachel还是Kyle?
50/50,是电影的名字,是说Adam得了癌症,死或生的可能50:50。一半和一半的选择。
死神有50%选择可能带走Adam,Adam身边的人对他的选择也是50:50。不谈曾否向Adam的妈妈许诺,女友Rachel的离或依对于Adam来说都是50%的可能,或许Adam更相信她不会那样,但Rachel选择了劈腿,然后离开。Kyle一直是个不靠谱的人,他的世界里打炮就是人生的真谛,带着癌患的Adam泡吧,但Kyle却选择了始终陪在Adam身边度过他最艰难的时光,甚至这个貌似大脑长在下半身的损友,还悄悄的买了《Facing Cancer Together》。
常说,“患难见真情”,患难下,见到的不往往是真情,也有无情。真情和无情,在一个人的身边,永远以50:50的几率藏匿着,或许有一天,对你好极了的人会变得陌生,而一直被看不上眼的可有可无的人陪你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所有的选择、所有的可能,都是50:50,这就是命运,这就是人生。不到下一秒,永远不懂身边的人选择了哪一个50。
我想人能掌握的只有自己的选择,就像Adam以平和的心境对抗癌症,管好这一秒,不管下一秒。
其实“患难”很难,更多的时候,生活平淡,走不到那种可以见到真情或是无情的时刻。而大部分时间里,自己关注的、能左右的,常常是成为别人的选择——如果我的朋友是Adam,我,会成为他的Rachel,还是Kyle?
做最好的自己,做别人的Kyle。时间会让Rachel抱着箱子离去,会让Katherine拿着皮萨敲门。
《抗癌的我》影评(五):假如生命只有一天
27岁的亚当在一个平常的日子被诊断出癌症,他不吸烟不喝酒不开车,却碰见了罕见的脊椎癌。这部影片很平淡,他的情绪没有被极度放大和缩小,不像《唐山大地震》,哭天抢地才算悲竟而赚得眼泪和高票房。
首先亚当是个内向的人,他特别在乎别人的情绪,他是一个静静的观察着和感受着,他的快乐和他的喜悦总是那样平平静静。而他的朋友就是绝对的外向,情绪表情鲜明。所以当我们看完整部影片与预想的有很大区别,当我看到这个名字,我以为会有大声的哭泣,会有大发脾气,会有自暴自弃,会遇到某事给了自信和乐观。这就是所谓的俗套。事实是,如果我们把癌症看成大事,它就是大事,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感冒,我们的生活仍旧正常的进行。
如果把亚当遭遇的霉运放在我们身上,27岁刚开始人生辉煌的时刻换上癌症,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女友背叛自己,失去头发,父亲还是个老年痴呆,这一切我们是不是得在说说上大声控诉生活的不公和残酷,我们是不是会把这种悲观情绪带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我们是不是随时会放弃治疗和希望,我们是不是会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悲催的人,我们是不是天天以泪洗面,我们是不是。。。。。。是的,我们在面对自己现有的工作,现有的拮据和挫折,就已每日焦虑,每日无法快乐。
不过我也不太认同一味的宣传明天会更好,似乎什么痛苦也没有的态度。面对这些,我们是个正常人,我们当然会沮丧,会无法承受,我们有权利哭泣。这只是情绪的一种表达,不过憋着不表达只是害怕别人的怜悯和自己小小的自尊心。我们要善于表达,不只是言论,还有情感,还有喜怒哀乐,一个都不能少。
亚当又是幸运的,不离不弃的朋友,家人和新的值得的爱人。这些让他的生命更加丰富,更加有血有肉。克制是美德,放纵也是另一种享受,偶尔的去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比如亚当尝试了大麻,尝试去开车。当然这是不对的,但是如果可能我们可以去做一些合法的但是从前又一直克制的事情。我身边有些人说她对什么都不会上瘾,因为她懂得克制。我欣赏她的克制,但我也赞同洒脱和偶尔的放纵,让自己去尝试从未有过的经历。不要让我们的生命活在一个圈里,适当尝试新鲜的河偶然的。在《万有引力》这部电影中,有一句台词,偶然才真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假如生命只有一天,你会做什么?
《抗癌的我》影评(六):“你看不惯我所有的女朋友。。。”
先说主题,边笑边流泪的看完了这一个多小时,得出了一个主题:世界上什么都是虚的,只有三种存在不会离开你——
你的妈,
你的狗,
你的好基友。
Adam Lerner,一个清秀文雅的好青年,年方二十七,工作稳定,性格含蓄内向却不失幽默感,干净爱收拾,体贴又善解人意,理想是做好那期火山节目,还有为喜欢的女友做煎饼。他剃光头的样子让我穿越到了《失恋33天》里的王小贱,虽然他没有王小贱这么娘。这样一个好青年,除了片尾在车中乱打乱喊的失控外,一直表现的很得体很稳定,让人喜欢。
Adam有个好基友叫Kyle,大胡子,胖胖的,卷毛,喜欢爆粗口,钓马子,还喜欢拿Adam的房中之事寻开心。此人无耻到能拿Adam的癌症之事作为自己钓马子的借口,其实他才是最关心Adam的人。大家都在交口称赞的那个第81分钟的瞬间确实也让我感动,但是在送Adam做手术前卷胖看着Adam欲言又止,那个留恋的瞬间让我落泪,Adam前一夜看到了朋友为自己默默付出了多少心血,于是在这个瞬间一把抱住了自己朋友。
他们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甚至在一个地方工作。无数的往事纷纷扬扬的洒落,沉淀了一地浓浓的情分。他在约会中遇到他的女友出轨,于是忘记了自己的约会,像跟踪狂一样拍照留证据,再怒骂着让这个bitch离开。他带着他去钓马子,他鼓励他跟女人上床,他跟他的病友们一起来往,他陪他度过手术前最难熬的一夜。他把那本《Facing Cancer Together》放在马桶的厕纸边,每天都偷偷的看啊做标记,真正面对朋友时却依然笑着爆粗口一如往常。手术中,他忐忑不安的跟Adam父母一起坐在那里等待。康复后,他用自己不甚清洁的手指给朋友脊背上的伤口抹药。他做了许许多多他女朋友该做的事,然后曲终人散尘埃落定,他康复了,依然是清瘦英俊小青年一名。他看着他女友进来,然后笑着说:”Hey, she's pretty cool!" 然后离开。
如果这不是友谊,那我不知道什么是友谊。
如果这不是爱情,那我不知道什么是爱情。
这才是真正的好基友。
人类不是禽兽,不是上上床睡睡觉就能满足的。人需要关怀,需要体贴,需要亲密感,需要分享。所以在第一次化疗时女友表示不能陪同那个瞬间,Adam的表情顿时空白。所以当Adam看到Mitch和自己青春不再的老婆温柔的接吻,脸上一脸落寞。没关系,这个女友不能给予的,可以从下一个女友那里得到。就算所有的女友都不能给予他这些,他还有自己那忠实的老狗,好友和老妈,他们永远爱他。所以他永不孤单。
看这部电影时,被一个画面真正击中了泪点。他要被推去做手术了,生死未卜,看着一脸迷糊的痴呆老爸,他认真的对爸爸说,不管你明不明白,我都非常爱你。我的眼泪,一下子掉下来。曾经对我的爸爸有这么的怨言,可是一旦听到他突然离职去外地辛苦打拼的时候,我的心像被在油锅里煎着一样,疼的刺刺拉拉的响。Catherine说的对,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父母,但我们能选择我们对待父母的方式。父母年纪都大了,即使痴呆即使唠叨,他们也是我们唯一的,仅剩的,骨肉相连的存在,不能再随意的漠视下去了。
他分手了,落寞的往前走,却并不孤单,左边是那只忠实的老狗,右边是那只忠实的老友。这位老友还在喋喋不休的说:“我要是你的女朋友,I'd be sucking your cock every thirty minutes. I'd be baking you f*** cookies all day...” 他对他说,“你看不惯我所有的女朋友。”他对他说,你看起来不错,我愿意上你。他笑着说谢谢。我可以认为Kyle是在默默的爱着Adam,也可以认为Kyle是那种把朋友的事看作高于一切的义气深重的人,不管怎么样,这份情分,出现的概率极小,而且带着灰色的伪装。所以我们要睁大眼睛,看向四周,也许有个毒舌傲娇爱数落你爱嘲笑你的家伙,正在默默的关心着你,或者爱着你。
即使以后Adam跟Catherine分手了,他还是有Kyle, 不是吗?
.S. 我最近刚从Animal Shelter领养了一只柯基犬,出于个人的经验,想对大家说一句,养宠物是要付出很大的责任的,不要随便的抛弃他们。Shelter由于预算有限,所以会对很多动物实施安乐死,有的shelter的杀死率达到90%!所以从那里出来的动物,对第一个领养自己的人,有着排山倒海一样的依恋,因为他们会拼命的爱新主人,因为他们怕再被遗弃。就像我的Benny,自从一眼看到我到现在,一直形影不离的跟着我,拼命的去爱我去蹭我,这份有点沉重的爱,让我对他更加怜惜。请大家善待动物,让那些虐杀动物还一脸傻逼状摆pose拍照的人统统去死吧!去死吧去死吧去死吧!!!
《抗癌的我》影评(七):失去和拥有,一半,一半。
前天做了一个梦。
梦到囧瑟夫。
梦到在露天绿茵操场看《抗癌的我》。
突然前方出现了一群中国人。
举着红旗排成队列高唱国歌。
那情景让我泪流满面。
虽然毫无逻辑可言。
但是这确实是我这些天最关心的几件事。
健康。癌症。时事。
正是因为生命有期限,所以一切才那么珍贵。
电影中有欢笑也有眼泪。
男主人公的妈妈为了多了解一些与病情相关的信息默默地加入了癌症援助协会。她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男人都饱受病痛的折磨,这样的内心又有多煎熬。那不离不弃的爱。纵使在生命尽头也依然坚定如初。
他的朋友看似重色轻友整日寻欢作乐,其实也在默默地关心着他。甚至买来书籍《Facing cancer together》。我在想他让adam好好享受当下是不是受了书中的启迪。那叠起的一页页他都在偷偷地进行吧。我想真正的朋友只会想着怎样把更多的快乐轻松带给你。而那些惶恐不安焦虑彷徨都独自一人去承担和消化。手术的那个早晨他早早地来到adam的家门口,在车上等待时那少有的严肃的表情,以及在医院外倚柱而立的凝重,都让我感叹这个好朋友的情深意重。试想当我们年老体衰又有谁在我们的病榻之侧悉心照料,一起回忆曾经的美好往事。时间会让很多人都成为过客,同时时间也是最好的证明,最后的最后你才会知道哪些真心永不移。
还有那个女心理治疗师。同为新手。他们都在学习成长。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摩擦让最后一次的治疗不欢而散。后来adam在手术前的那个夜晚濒临崩溃,是啊,那生死未知的明天要有多大的勇气去面对。他打了一通电话给她,跟她道歉,她亦觉得应为治疗做更多的准备。因为这个角色觉得心理治疗师真的责任重大,因为他们说的话做的事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影响了一个病人的一生。同时他们要有多强大的内心多敬业的精神多迅速的自我调解能力才能去面对那几乎高达百分之百的负面信息。生活中又有谁能长久地听你诉说烦恼苦闷病痛呢。谁都没有责任和义务必须这么做,那不是他们的职业。曾经我以为我可以去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给他们带去光明和勇气,然而现在我也是真的发现我不能了。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不小的打击,好像保护层突然变得稀薄了。黑暗随时都可长驱直入,将我仅存的光明带走,那是我唯一可以支撑和依赖的力量,我必须严加守护。我仍需要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及时将不好的情绪化解,时刻将自己调整在非常好的振动频率上。依然需要修炼。It's gonna be ok.
《抗癌的我》影评(八):一半一半
就像现在我正忐忑等待offer,人生无非就是一半一半。一半有,一半没有;一半好,一半不好。
当不幸发生时,哭啊喊啊发怒啊都似乎无法治愈内心,等平静下来,透过夜色里公车上的窗户,才看清楚自己悲催的映射。周边的陌生面孔漠不关心,反倒成为一个人的安全地带,坚强地如同一位普通的乘客,紧皱的眉头也似乎只是在考虑晚上吃什么。在密集的人群中悲伤不疏反浓。
“来点儿大麻饼干吧!”对面的老头儿说。吃下去还真是飘飘然呢,没白活一趟。经历短暂的愉悦之后,伤感接踵而至。你感到跟所有人的关系连接都散了,父母,死党,女友,医生,病友,他们会摇头晃脑的给予无法承诺的安慰,会让你感到境地之可怜,却无法走入你的内心,因为那里住着另外一个你,两个你就是人生的一半和一半,一个积极向上,一个悲观可怜,争斗不停。
现实最难逃避,生命中的重拳挥来,只有挨打的份儿,你不能对他说,喂,重新打。从此你只有两条路可选:打回去,还是跑开。内心其实是害怕跟现实对打的,就是怕打不过,跑开又心又不甘。那只手就悬着,不时地还抽打着自己。
本片的主人公其实是屌丝一名,想要个好看点儿的女友,想自己母亲能少多点儿话,想多几个靠谱的朋友而已,就没想到躺着也能中枪,屌丝也有人爱。人生中的那坏的百分之五十切除后,他迎来了那一半的春天。
是不是一切都会好起来,那不尽然。
《抗癌的我》影评(九):50/50=80
50/50来自于Seth Rogen的好友,也就是该剧的编剧Will Reiser的真实经历。
Adam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他甚至在跑步时看到前面的红灯闪也要停下来,他不抽烟也不喝酒,他recycle(LOL!),可是就是这样,他得了癌症,在他与癌症作斗争的同时,他逐渐发现自己与朋友,家人,爱人的关系,明白了他们的重要性,同时这段经历也给了他重新看待生活的新角度。
这是一部R级的从喜剧角度看待癌症的电影,对于这种敏感的话题,似乎从来都是正儿八经,哭哭啼啼,那么我们到底应当怎样对待癌症病人呢?面对你爱的身患绝症的人,你虽然可能在背后把眼睛都哭肿了,但是在面对他们的时候,我始终面带微笑,跟他们一起开着玩笑,好像只不过是一场伤风感冒而已。我理解片子里每个人的行为动机,我甚至理解Adam那出轨的女友,久病床前无孝子,长期的日以继夜的悉心照料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得了的,我想每个照料过慢性绝症的人都会深有体会。
唯一的不满可能来自于演员Seth Rogen本人,都知道Seth Rogen都是以这种性喜剧而出名,于是R级的这部影片也是c**t,f**k满天飞,时不时的就会有关于sex的joke冒出来,我们是可以从喜剧的角度看待绝症问题,但是我总觉得加上粗口并没有幽默很多。也许我对Seth Rogen和他那一帮好友的类似的性喜剧看腻了的原因,也许我已经不再是那些听到penis这个词都会咯咯傻笑的青少年了,也许我对Seth Rogen的银幕形象始终停留在30大几一事无成horny的pothead上了,这使得他的角色始终游离于其他角色之外,仿佛他的唯一目的是把一部PG13的电影变成R级一样。当然Joseph Gordon-Levitt的表演依然让人称道,虽然不如他在Mysterious Skin,Brick,The Lookout的表演让人震撼,但是他的表演足以让当今好莱坞的其他年轻演员脸红(哈哈,给他一个奥斯卡already!)。
Life is full of irony。 你若不能对它一笑了之,那你就注定要被它悲催了。
《抗癌的我》影评(十):也许是我想多了?究竟是什么让一切浮在表面?
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一看这片子前10分钟就是能看出这是一个年轻导演的作品,我看整篇电影的时候,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让一切浮在表面?
整个影片如同他宣传的卖点,轻松诙谐的表现了一个年轻人抗癌的故事,但是我却隐隐感觉到,这仅仅是一种深度不够的圆滑解释,其实,很多人提起这个电影,都会说是那种让人感动落泪的电影,我也承认,我看到某几处的的确确也热泪盈眶了,可是我却觉得,这样的挣泪水的方法实在不太高明。生死离别,年轻的生命在花季即将凋零,亲情,友情,在死亡面前不离不弃,这样的一切元素都足以让人落泪,而整个影片也如同拿出这些“催泪利器”来逐一“赏赐”给观众,观众可以说是按步就班的被“感动”了,但我觉得,这样的题材,再用这样的手法,是不是有点太缺乏新意了?
如果同样是玩“小清新”这样的风格,同样题材的影片,我记得之前看过一部类似的电影叫《初始与结束》(The Be All and End All),故事讲述的是12岁的少年患上癌症,最让他恼火的不是自己即将死去,而是自己死了还是处男,于是就要求自己的好友为自己找女人破处。故事看的让人笑暴,唯一煽情结尾也是一一种及其诙谐的手法处理的。而那个影片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为什么?是因为导演隐藏的很多在笑料之下的让观众思考东西:12岁男孩如何面对死亡?(一个刚刚来世不久的人如何看待死亡)生与死,人来这一世,性对人类的意义(人类最基本的交配本能),影片可以说仅仅是拿两个小正太的友谊说事,而父母亲情关系都被一笔带过。虽然影片也有很多技术上的不足,但你却能从这些简陋的拍摄环节中感受到编导的智慧和要传达给观众属于他自己独特的视角。而相比这样一部电影,我觉得实在缺乏导演的独特视角,这个话题实在有太多太多机会可以拍的不一样或者让人印象深刻了,但导演似乎要面面俱到,拿友谊,爱情,亲情,背叛,希望,立志这样所有元素都要放在里面,四平八稳的说完一个故事之后,又给了一个及其阳光的结局,你看不出导演对于生命,爱情,友谊,亲情的独特视角。
影片缺乏想象力是我第一感觉,再回到抗癌这个题材,影片里面,男主角和几个病友的戏其实可以做的很有意思,两个老大爷,一个年轻人化疗的场景让我想起《绝望的主妇》里面一场戏:苏珊需要换肾脏,也是去做类似化疗的治疗,她属于非常乐天的一个女人,可却在化疗室遇见性格古怪,不友好的老头,老头埋怨自己即将死去,人生失败,看得出来,面对死亡,他想开了,他没必要在带着“面具”去乔装打扮成一个老年抗癌的“斗士”。他们都在等待合适自己身体的肾脏捐献,苏珊的乐观逐渐感动了老人,苏珊最后很快找到了可以匹配的肾脏(她是女主角,肯定不能让她死)可当苏珊即将延展他们的友谊的时候,老人却死去了,(这时候,苏珊什么感情?)一个人死了,一个空间消失了,百感交集的苏珊去赌场赌博(她和老人之前有关于赌博的谈话,等合适的肾脏就如同赌博),她觉得自己找到了合适的肾脏是自己的运气好,然后真的就一直赢钱赢钱,可她却哭了(一直赢却一直哭?是不是很有意思的情绪?)她在想,自己为什么幸运?(为什么有的人一直幸运),而有的人不幸?(老人),情绪的施放点放在赌场这样一个跟癌症毫不相干的地方,但同时你又可以将“生死”“宿命”“赌注”这样的东西巧妙的串接在一起。虽然这场戏在《绝望的主妇》这个电视剧中属于一个典型的用于抻长的“注水戏”,但导演依然用了足够的“想象力”来丰富了人物。
影片缺乏创意的地方,就是亚当这个人物做了你我都能想象他在癌症之后所做的事情,女友离开了,友谊显现了,靠泡妞来希望最后“潇洒走一回”,孤独到“只有狗陪伴我”。而这些东西,都是影片从头到尾感觉“一直漂浮”的原因。
影片缺乏想象力,其实影片里,很多地方都是有“口子”可以一直拉下去的,比如我觉得,父亲的这个角色,就是非常好的切入点,老年痴呆症,他的精神世界是怎么样的?在一个一切记忆都混乱的大脑里,这样的人的状态,和死亡(男主人公)比较所得出的意义?儿子和父亲的关系,他们的故事?父亲能不能作出一些超出我们预料的东西给孩子?而影片给了我们都意料的到了:儿子对父亲说我爱你,然后父亲似乎听懂了,眼睛闪烁了一下这样的俗套。其实,想象力不是外星人,飞碟这样天马行空的东西,而是你是不是可以在一个相对现实的环境下去找寻最深邃的合理延展。其实,我们大可以让主人公“犯错”,他在这个剧本里面太“正”了,正到我们几乎看不到他隐藏在表面下的东西,我记得阿尔莫多瓦曾经就编剧创作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编导就如同一个侦探,你必须要如同密探一样的去研究你的人物,去发现他心底最深刻的秘密,然后呈现给观众。而本片在揭示人性上,显然还缺乏功力。
说一处影片我觉得不错的地方,比较喜欢男主演搭女心理治疗师车的那场戏,因为忍耐不了车内糟糕的垃圾而喊停车帮她收拾,音乐陪的也好。
说一处败笔,好友拍到亚当女友出轨的照片,当着他们的面拆穿,这场戏其实应当完完全全给女友这个角色一个展现的机会,而当时女友的解释(压力大,之前就有感情问题)实在缺乏深度,而女友之后有一场回归的戏,本以为导演可以在此作点精彩的文章,却更加“薄化”了女友这个角色。
以上就是我对于影片的感受,希望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