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书后》是一部由萨利·温莱特执导,詹姆斯·诺顿 / 夏莉·墨菲 / 乔纳森·普雷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于书后》观后感(一):作品的精髓依然来自她们细腻又强烈的灵魂
全家人对幼年崭露才情却不得善终的弟弟的宠溺,带给在精神自由却又物质贫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三姐妹绝佳的创作动机。从封闭式自娱自乐到携手寄出三人精心准备的手稿,匿名改性、寻求出版,文字成为思想表达最好的载体,在诗歌的激越中、丰满的人设里、故事的跌宕中渗透着作者的血与肉、思想与灵魂。
很早看呼啸山庄当时止步于故事的时间跨越、情感的强烈纠葛,但对于这种情感从何而来并无暇深究,电影倒是给了足够的线索印证性格和阅历生平对作品风格巨大的作用。夏洛特偷读艾米丽那首诗,不管是演员台词还是双语字面,对自然和思想的感悟都让人忍不住颤栗,强烈到仿佛能带我们穿透艾米丽的身体,把相通的灵魂冲散带入自己体内,体会身体感悟到的所有情绪。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就是应该如此有着冷冽的过往与热烈的期待。困了
Unbelievable !
I just watched such a brilliant fabulous magnificent beautiful masterpiece !
C 的《To walk invisible 》 虽然它是我2017年1月1日看的,但是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这将会是我整个2017年看过的最好的影视作品 I am totally obsessed in it ! After watching this movie, the biggest feeling is----alive ,which i havn't felt for a quite long time !
I am alive, not a walkingdead 从BBC新闻看到的 Sally Wainwright, the show’s Writer and Director details: “this is such an exciting and ambitious project, and we have already had a huge amount of interest in it. Something about the lives of these three brilliant, talented Yorkshire women seems to touch people at a very deep level. 编剧说的真好,最后一句太对了,这三个女人真的能触动到观众的心底。 最近我一直十分颓废,玩游戏,睡觉,吃饭都懒得出去,每天和室友们说着庸碌而空洞的对话,在游戏里逃避现实,几乎快要忘了自己为什么存在于此地,为何要度过这青春,为什么任凭岁月如梭不闻不问.
我随波逐流,以为别人都庸碌无味懒惰得活着,我这样做又有什么大不了? 而当我看到Anne 躺在Emily 怀中,Emily 为她诵诗的那个片段,整个人沸腾了,诗句原文记不清了,中间有一句,大概是说, 这一切的庸碌之所以存在,都是为了你准备的,这个世界用了多少虚伪,空洞,浮华呈现在你面前! 只是为了让你能清醒地看见自己的心,让你明白泯然众人是多么的轻易,跃出躯壳的桎梏是多么勇敢! 勃朗特三姐妹,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洗尽铅华脚踏实地追求艺术,她们的思想如此端庄,朴素,健康,昂扬,让无数读者几百年后仍然惊叹于她们的作品, 她们,是永恒的指路明灯
三姐妹出身微寒,终其一生没有因为财富而享受过一天,反而还要承担父亲和当家哥哥的抚养任务。写作是她们逃离那个压抑女性和剥夺女性个人价值的时代,还有她们那个困顿和充满争吵的家庭的唯一心里慰藉。她们借用文字来描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需求和内在的美好。其中,大姐夏洛蒂的《简·爱》,二姐艾米莉的《呼啸山庄》都用优美绵长的文辞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女性意识让这些作品流传到两百年以后仍旧能够被视为经典。
夏洛特的心里充满了那个时代女性必然的独立性,但是又受困于时代和家庭所处的环境,她可以创作出跨越整个时代的简爱这个角色并且用一段不算明智的爱情许之以后半生的安稳,却无法用书写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直到最后,她目睹胞兄和相依为命两位姐妹的相继去世,却只能屈身下嫁父亲的助理牧师,在39岁高龄因为妊娠并发症而告别这个她爱恨纠结的世界。
《隐于书后》观后感(四):关于真实历史中勃朗特姐弟的背景:家人、身世、情感、社会
英国文学在19世纪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而其中,女性居然占据着颇为重要的位置。想想吧,写《傲慢与偏见》的奥斯汀,多少人痴迷于她的庄园,在她那样的年代,妇女写小说是遭人讥讽的。所以我们的简奥斯汀小姐,一边写着小说,一边提防门外的脚步声。一听到人来,马上把稿子掩藏起来。
奥斯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小说——她终身未嫁。而在其后,勃朗特更是接过了她的衣钵,让小说绽放出娇艳的花朵。虽然,夏洛蒂对奥斯汀并不感冒,说她“不知激情为何物”,始终与这位前辈划清界限。其实不难理解,她们对于创作的偏差。要知道,勃朗特三姐妹都是诗人,感情丰富,这就赋予了笔下人物饱满的激情。
后世对于文学家的研究,都必须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我们了解夏洛蒂更多,她写了很多信——她的弟妹写的信屈指可数,给她的闺蜜,给她的出版商,给她的读者,给她崇拜的作家,给她暗恋的对象……她在布鲁塞尔求学时,爱上了老师埃热先生,而他却是有家室的。毫无疑问,这场爱情没有好的结局。她给老师的一封信中,倾诉了别离的思念和痛苦。这封信被埃热先生撕碎,细心的埃热夫人却将它重新粘合在一起,一直保存。现在,安静地躺在大英博物馆里就是这封信,不,是一颗受折磨的心。
我们对于艾米丽和安妮的了解却不那么多。更多地是从夏洛蒂的信中了解这两位妹妹的性格。艾米丽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总是将自身情感困缚在内心世界。她的《呼啸山庄》正是这些情感的映照,充满了象征和暗示,有后世研究学者认为她开启了意识流写法的先河。安妮则性格淑娴,与人和善,虽然她的成就有限,但不可否认也是具有相当的才华。
在这之后,我们不能忘了夏洛蒂的弟弟,艾米丽和安妮的哥哥——勃兰威尔。他是一位天才,但是天才未必有成就。据我们所知,这位青年能诗善画,懂几种乐器,通晓拉丁语,可以翻译古典文。他被全家视为希望,却自失前程,先是酗酒,后又追求有夫之妇,遭到抛弃后破罐子破摔,吸食毒品,更染上肺结核,传染家人。可以说,他是全家痛苦的来源。但不能忽视的是,他给三姐妹文学创作上的影响,有人猜测,《呼啸山庄》开头和部分创作是由勃兰威尔完成或指导的。那些爱情和酗酒经历,看上去不像一位足不出户的女士所能完成的。当然,这仅仅是猜测。
另外还有他们的父亲,一位牧师。勃朗特先生其实也是为文学爱好者,毕业于剑桥,还出过两本诗集。他真实的性格和形象并不像电影中那样,他是严苛古怪,和家人交流并不算多。但他的爱好可以说是他儿女们创作的萌芽。
现在要说说这部电影创作的难处。一方面,我们对夏洛蒂非常了解,对另外两位知之甚少。艾米丽《呼啸山庄》、安妮《艾格妮丝•格雷》、《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都是1848年出版,勃兰威尔、艾米丽、安妮于1848、1849年相继逝世。带着亲人离去的痛苦,夏洛蒂活到了1855年。生死的巨大隔阂让我们对夏洛蒂的弟妹的了解隐于书后,而把认识重心放在了夏洛蒂身上。这是多么无奈的事实。电影对三姐妹的平均着墨,其实有多少是真实可信的呢。起码我认为夏洛蒂不是这样的。另一方面,对勃兰威尔和勃朗特牧师的角色刻画。勃兰威尔要突出其可恨和可爱之处。他是性格与行为上的渣滓,却无碍于他天赋上的让人惋惜。勃朗特牧师因为身份和家庭上的折磨,性格是负杂和古怪的,他有着传统上的固执,对家中唯一儿子的执念,对儿子行为管制的无力感。同时作为文学爱好者,对儿女们创作的鼓励态度。因为在他们小时候,勃朗特牧师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些都对他们文学创作的诱因。
《隐于书后》观后感(五):我是来吐槽的
从知道BBC要为纪念夏洛蒂·勃朗特诞辰200周年而拍一部片子起,我和朋友们就对它翘首以盼。
听说本来打算拍夏洛蒂为主的,结果找的编导不乐意,表示要拍就三姐妹一起拍,光拍夏洛蒂我不干。
于是就拍成了三姐妹的电视电影,结果迫不及待找来一看,我去,这真是为了纪念夏洛蒂诞辰200周年拍的么?明明这片子的核心人物是三姐妹她弟,那个扶不起来的勃兰威尔啊!编导用了大量的篇幅告诉我们一个艺术青年被他的大龄情人抛弃玩弄之后的种种心碎与自毁,甚至连他的情人都有资格来个长达好几秒的情色镜头。等他一挂,影片也over了,这真的不是勃兰威尔失恋史?用我朋友黑眉姐姐的妙评就是“这其实是为了纪念勃兰威尔诞辰200周年吧?”
而原本的正主夏洛蒂则成了个后娘养的孩子,不但被编导各种不待见,还来了几段高级黑。我看过的资料都说夏洛蒂是无意中看到艾米莉的诗作,然后主动向艾米莉坦白她看了。到了影片里变成夏洛蒂偷入妹妹的房间,各种翻箱倒柜,就跟偷看孩子日记的家长似的,结果看完后还智硬的没按原样放好,被艾米莉抓了个现行。黑得真是漂亮啊!
影片中,关于艾米莉和安妮的创作,都给出了背景心理展示,但是到了夏洛蒂这儿,啥也没有,她就盯着个窗户发了一会呆,然后在纸上写了一行字,再加上名字简爱,就算完事。三姐妹一起写作,一起讨论的场景也没有夏洛蒂,她对两个妹妹说她要写一个与众不同的像她一样矮小不漂亮女主角的场景也木了,被编导移花接木给了安妮,变成她告诉艾米莉她要写一个像海伦那样的女主。结尾的时候,只打出两个妹妹的去世时间,也没夏洛蒂的份儿。
本片的编导兼导演曾言她最喜欢安妮,所以不但安妮的演员颜值是最高的,不少关键时刻的力挽狂澜、大局意识都给了她。担心父亲去后,将何以为生,觉得写作会是一条出路;支持夏洛蒂的出版事业。吾友枕草子更是指出,不少画面从构图上也可以看出安妮居于中心地位。
全片看下来感觉勃兰威尔是第一主角,实力展示了不管天朝腐国,身为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的独子——“男人,被重视的痛!”(吾友枕草子点评)
并列第二主角艾米莉和安妮,一个“正直、才华出众、不媚俗、热爱劳动、充满善心、对自己不争气的哥哥不抛弃不放弃、妹妹也明显爱她更多…”(来自吾友黑眉姐姐),一个温柔善良、力挽狂澜、不可或缺、主导大局。
而戏份排第三的夏洛蒂则被塑造为一个冷酷无情,只顾自己欲望的野心勃勃的阴郁大妈。瞧不起弟弟,看见弟弟醉倒也不想管他,妹妹的新书被认为是她写的,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害她自己的新书卖不出去。
吐槽了一堆,说说优点。片名很棒,片中对当时女性处境以及女权的表达也很棒。但是能不能再多来点篇幅,更详细的描述三姐妹那激情诗意的内心。
我很赞同一位腐国观众的评论:夏洛蒂人生中的重大时刻表现的太少,希望能更多的展现,特别是当姐妹们一个一个离她而去时,她所感受到的那种失去。
《隐于书后》观后感(六):书后一转身
在微博看到夏洛特见书商的片段,就找了电影看。见书商之后应该有见粉丝的大场面啊,结果避开了……拍的英国乡村田园风光很好看,三姐妹在草地上晒太阳的图片简直像油画,隐约可见19世纪工业革命对当时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至于大篇幅讲述的弟弟,我觉得很合理,很有必要。当时情况下,父亲老迈,弟弟本应该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未婚姐姐们的支撑,事实与之相反。他沉溺于与和有夫之妇的感情里,酗酒放纵。指望不上,姐妹们不得不靠自己寻求新出路。弟弟的身体状况一塌糊涂,需要靠家里照顾生活,最终因病去世。他的生命状态影响了三姐妹的一生,他去世之后3个月、8个月,艾米丽和安妮就相继去世了……痛苦磨砺她们和她们的作品,可是更折损了她们的生命。对人物的刻画感觉还是浅了,心理也少,自己家庭内部的讲得多,只截取了出作品那几年
《隐于书后》观后感(七):我有故事,你会写么?
从事创作的人多多少少有自我怀疑的倾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才华?这种时候内心的力量就尤为重要,最终成为艺术家的大概都是服从内心那种力量的驱使和引导。生活在19世纪英格兰遥远的荒原上的勃朗特姐妹就是这样的,她们相信自己,在那个女性不容易获得善意的年代,这种自信尤为重要。
电影中有两个很好哭的地方。第一次是勃朗特姐妹们向父亲坦白自己畅销书作家身份的时候,父亲说“我真得为你们感到骄傲,一直以来都是”。第二次是夏洛特和安妮会见出版商时,出版商们看到刷爆伦敦朋友圈的大V竟然是两个其貌不扬的女子时震惊得几乎掉出眼镜。这就像对生活密谋已久的报复,当我们看到她们最终战胜偏见与不公的时候,自己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电影终究有所指引。而回到写作这件事本身,勃朗特姐妹当时所处的环境并不理想,他们在工作与家务的间隙才能写作,但是始终坚定没有犹疑,虽然她们也不清楚自己能否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他们一不小心的坚持,震动了全世界。
所以如果你有故事,那就放手去写吧。毕竟这已经不再是需要隐于书后的时代,你比勃朗特姐妹更有机会。
《隐于书后》观后感(八):故事说长也长 说短也短
挑不出什么毛病。人物的多重性中首先立起来的是父权家庭和社会里女性身份这个核心。习惯于被理想化、浪漫化的三姐妹,其实一切不过始于没有继承权、也没能及时嫁出去的普通人家的女儿们,要怎样挣得一口面包。被放进她们的时代和阶级,才懂原来她们笔下所谓的浪漫是从绝望里长出来的。 最爱三段:夏洛特读艾米丽诗,伦敦书店,三日凌空。夏洛特如简爱坚毅果敢野心勃勃;艾米丽乖戾孤僻敏感悲悯,才气横溢却困囿于尘杂,她的才情是最超越时代的,不了解她的个性很难想象呼啸山庄的凄厉不安从何而来;安妮温婉识体,最被忽视但不可或缺,关键时刻主导时局。三人跳脱时代的魄力造就了其伟大。你以为拿起枪就是勇敢?并不,真正的勇气是在平淡、无望、举目皆是重压、迈步四处碰壁的社会里,坚持自我地活下去。惊叹于那些激情奔涌几乎让纸张燃烧的文字竟然来源于如此琐碎的生活。结尾长镜头拉回现实,一下子就忍不住眼泪了。 三姐妹的故事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这次的企划受时长所限,把她们和弟弟的形象塑造得太单薄,也许改成3集的迷你剧更好。结尾穿梭到现在,来到了故居,再跳回过去,三姐妹眺望远方。时光交错间让人再次感叹她们的魅力与伟大。给四星是因为期待BBC之后能够发觉更多“隐于书后”的故事。
《隐于书后》观后感(九):白开水,文艺片
2017.07.24 〈隐于书后〉
太多的感慨想要抒发,归结起来就是:好看。
这部剧最诱人的是平铺直叙几乎没有跌宕起伏,换言之,一种空气般平常的感觉。没有野心勃勃的筹谋,跌到谷底的式微,亦没有烂大街的永恒的爱情主题。勃朗特三姐妹的愿望,担忧与成败都是轻描淡写,笑的时候闭紧了嘴,哭的时候熨平了眉头。作为这个歌唱女性无所不能时代的一枚,才意识到作为女孩子,爽朗的笑,光明正大的写文章,力所能及的养家糊口它们不是自古就有的空气,阳光和水,是一种难能的幸福啊。
但是首尾两处童年回忆都非常突兀,开头两度让我关了这部电影以为误开了哈利波特……结尾正看着开心以为进入正题就结束了……以及为什么弟弟的去世也是全篇的终结呢?作为一个纪念夏洛蒂诞辰200周年的片儿……
是一部真的文艺片,像白开水般但不乏味。
分割线……………………………………
好片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过了三天就觉得不甚可观了,没有当时一下冲上头的喜悦。
《隐于书后》观后感(十):《隐于书后》:人生来是为了展开双翼
(芷宁写于2017年4月6日)
2016年,为纪念《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诞辰200周年,影片《隐于书后(To walk invisible:The lives of the Bronte sisters)》于年底在英国上映。
影片没有完全着力于表现夏洛蒂·勃朗特的生平,而是将剧情徜徉于勃朗特三姐妹创作她们一生中重要作品及作品出版前后的家庭变故,即时间锁定在她们唯一的兄弟勃兰威尔人生中最后的三年,这令影片有了更为丰富、感伤且费思量的部分,而彼时的女性无法以自己的身份出书,三姐妹假托男性之名,作品才有了问世的机会,从这个层面讲,《隐于书后》这个译名很靠谱。
而《隐于书后》这个片名,似乎还有一层和影片剧情相符的意思,即该片还给出了创作这些作品时的个人及家庭所面临的困境,那些令人痛苦的无从排解的家庭事件,是她们能够成就各自才情的依托和促使。在看这部影片时,年轻的观众们如果了解一些时代背景和特点,会愈发理解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三姐妹所面临的境况——身为乡村牧师的父亲年事已高,一直被给予厚望的勃兰威尔却指望不上,如果父亲离世,她们将不得不离开所居住的牧师寓所,即意味着家的消亡,在办校计划落空以后,她们以头脑和笔,尝试为自己开拓出路,这样悲愤的创作背景,令人难掩唏嘘。
勃朗特三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勃朗特这个终日萦绕着文学音乐绘画艺术的家庭,这个位于豪渥斯荒凉的村落里离群索居的家庭,始终被贫穷和病魔紧紧追迫着。这个家庭多产文学天才,这个家的人也往往早逝,母亲的病故和两个姐姐的早夭,令这个家仿佛一直蒙着一层不幸的阴影,而有幸长到成年的孩子,也难逃疾病的侵袭——1848年9月,三姐妹的兄弟勃兰威尔染病死去,一直沉浸于悲伤中的艾米莉,身体也急剧衰弱下去,她于三个月后离世,小妹妹安妮于1849年5月病逝于远离故乡的斯卡波罗,她留给姐姐夏洛特的遗言是:“勇敢一些夏洛蒂,勇敢一些!” 1855年3月31日,夏洛蒂病逝时39岁,已是兄弟姐妹中活得最久的一位……
片中塑造的三姐妹形象,符合大多数书迷的想象,夏洛特果敢坚毅、沉稳自信,凡事有大主意,给出版社写信、面见出版商之类的决策性事件,均有她主导。艾米莉个性突出,有些乖戾,敏感而富有激情,仿佛想要超脱束缚却总被现实和琐事缠身,而她诸多的令后世无比膜拜的美好诗句则是在厨房劳作之时涌出脑海的。安妮宁静温婉,善解人意,体贴细心,最顾及他人感受,仿佛这个自尊心很强家庭的不可或缺的调和剂,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该片所选择的三位女演员丽贝卡·卡拉德、克洛伊·皮里、夏莉·墨菲,在片中所呈现的气质和一些彼时书信中描述的三姐妹接近,容易令书迷接受。
影片所再现的三姐妹居住地豪渥斯,也符合很多相关书中的描写,一条长而泥泞的街道,尽头是牧师的住所,这里住着曲高和寡的一家人。而艾米莉时常散步的荒原,则令人想起《呼啸山庄》中的部分场景。早年间就展露过才华的勃兰威尔为情所困,他没有姐妹们那样坚强的意志,他颓废堕落,长期酗酒,那段不值得的与雇主夫人的爱情经历却令他仿佛得了失心疯一般,片中有几次他于那条街上路过的画面,或回牧师住所,或至小酒馆,而这样的路径往复却令观众感到生命消耗的庸碌与无奈。
在所处的时代,勃朗特姐妹以才华以头脑以毅力以羸弱之躯,和坎坷的命运以及所面临的不公进行着抗争,就像雨果所言:“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尽管世间冷漠残酷,她们依旧勇敢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步,令后世在缅怀她们作品的同时,更敬重她们的所作所为。
(杂志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