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色夹竹桃》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1-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色夹竹桃》的观后感10篇

  《白色夹竹桃》是一部由Peter Kosminsky执导,米歇尔·菲佛 / 蕾妮·齐薇格 / 艾莉森·洛曼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色夹竹桃》观后感(一):爱的最高境界放手

  我对夹竹桃的最初印象,是它有毒。这源自于大学英语课堂上看过的这部电影--白色夹竹桃(White Oleander)。

  白色的牛奶缓缓倒入玻璃杯,白色的夹竹桃插入杯中,迷幻的白,随后听到玻璃杯破碎的声音画面一片混乱,接下来切到的镜头是女孩母亲被警察带走。

  时隔多年,我对这部电影已只记得零星的几个片段,这是其中印象最深的。还记得放这个片段时我们美丽优雅的英语老师就坐在旁边,我疑惑地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她用动听的英语解释,这种花叫夹竹桃,它是有毒性的,女孩的母亲用夹竹桃掺和一种药物混入牛奶中,毒死了自己男友

  后来我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了白色夹竹桃,看着纯白圣洁的花朵,总有种异样的感觉:它是有毒的它是有毒的。下意识里,我后退了几步。

  有一种美丽,只可远观,不可触碰,它是危险的,带有毁灭的气息

  完美,她独立自信坚强。可她也是危险的,偏激的,对于背叛和得不到的东西,她选择毁灭。

  母亲(名叫Ingrid)入狱后,女孩(名叫Astrid)过上了辗转的寄养生活。母亲通过写信的方式与Astrid保持联络,她希望把女儿塑造成另一个她——独立自信而坚强。可她似乎忽略了,她这样的强势控制,与独立自强,恰恰是矛盾的。

  母亲在Astird心目中一直是完美的存在,她崇拜她,甚至因此内心有点自卑。但在一系列的寄养生活中,她的自我在觉醒,她内心的价值观不断与外界冲突、磨合,再吸收新的东西,她与母亲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在寄养的第一个家庭,Astrid被女主人带去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当Ingrid发现了她胸前的十字架时,她很不满。但Astrid认为当基督徒没什么不好。两人第一次发生了冲突。

  Ingrid: I raised you, not a pack of Bible-thumping trailer trash. I raised you to think for yourself.

  Astrid: No you didn't.You raised me to think like you.

  Astrid在第一个家庭并没有呆多久,女主人怀疑Astrid与她的男友Ray有不正当关系,朝她开了枪。

  所幸被及时送到了医院抢救。

  伤好后,她被送到了一家儿童福利院。在那里Astrid受到了一堆女生的排挤,她们骂她bitch,骂她抢别人的男友。

  她突然痛恨那遗传自母亲的美貌,她决绝地自己动手剪掉了长发,面对众人嘲讽她丑而无动于衷

  她专心画画。她经常画一个女人,安妮,她其实不知道安妮是谁,但安妮一直留在她的脑海里,她深信她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美丽孤独的女孩吸引了福利院中同样热爱画画的男孩Paul。

  aul慢慢走进了Astrid的心。他们一起在集体郊游时出逃,一起去书店看画册买书,一起坐在夜空下看流星。她在探视母亲时兴奋地与她分享Paul的画作,由衷地赞美他是个艺术家。然而Ingrid却觉得这个男孩资质平平,只不过是在女儿空虚时候恰好填补了她的内心。

  Ingrid: Don't attach yourself to anyone who shows you the least bit of attention because you are lonely. loneliness is the human condion. No one is ever going to fill that space.

  Astrid: You are not talking about me. You are talking about yourself. Sometimes I think you don't want me to be happy.

  没多久,Astrid到了第二个寄养家庭,一个过气的女演员Claire,丈夫常年不在家。在Claire那里,Astrid感受到了真正的爱。她给她看演的电影,虽然只有短短几秒的镜头;她给她看她的很多首饰;她带她在沙滩上跑步。

  海边的餐厅,她们的对话听起来温馨而又有哲理

  Claire:which was the best day in your life?

  Astrid:today.

  但母亲又一次对这个过气女明星感到了不满。她认为她弱懦,是个无能的怨妇,她的女儿不能从她身上学到任何东西,她宁愿她的女儿流浪在外也不愿被Claire收养。她嫉妒女儿和她的亲密关系。

  Ingrid直接写信约Claire见面,尖酸刻薄地指出claire家庭存在的问题。这番谈话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Claire的丈夫提出离婚时,她痛苦地服药自杀。

  Astrid的情绪崩溃到了极点。她认为母亲用恶毒的语言杀死了Claire。她特地到监狱与母亲断绝关系,她觉得自己和母亲都有毒,会给接近她们的善良的人带来伤害

  所以当Astrid再一次面临被收养时,她拒绝了一个家境良好夫妻双方都很有教养的家庭,而选择了一个爆炸头,黑皮衣,黑皮裙的俄罗斯女商贩。

  她开始自甘堕落,抽烟,酗酒,画很浓的烟熏妆,涂近似黑色的口红,衣着暴露。

  直到有一天,ingrid的律师找到Astrid,希望她为自己的母亲出庭作证。

  母女终于又见面了。再次看到Astrid的Ingrid无法相信眼前的人是自己的女儿,她痛心疾首地说Astrid现在穿得就像个站街女。Astrid不以为意,或许她内心还有点报复的快感。她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在报复她那想要掌控一切的母亲。

  她要求母亲告诉她真相

  然后她从母亲口中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谁,这位艺术家父亲在她八岁的时候曾提出要见Astrid,被Ingrid拒绝了。她也终于知道她的母亲曾抛弃她一年多,在这段时间里,都是那位叫安妮的好心邻居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她。原来这就是安妮。

  这就是Astrid苦苦寻找的真相。真相是如此残酷,但它是血淋淋的事实

  Astrid痛斥母亲的行为,她要求母亲放她走。

  Ingrid: I made you. I'm in your blood. You don't go anywhere until I let you go.

  Astrid:Then you let me go.

  Ingrid的案子开庭了, Astrid站在庭外,等待着出庭作证,内心矛盾。

  出乎意料的是,ingrid自己承认了罪行,她没有让她的女儿Astrid出面作假证。

  与其说这是Ingrid的自我救赎,倒不如说这是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爱。

  她终于放手了。

  最后,Astrid随保罗搬去了纽约,两人一起画画。Ingrid在狱中继续创作,办了颇有影响力的画展。Astrid终于成长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坚强自立的女孩, 她洗去浓妆,变回了最初的模样,在内心与母亲达成了和解。

  她也终于明白了这位美丽、骄傲、危险的母亲对她的爱。

  爱的最高境界是放手,不是控制。不要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

  《白色夹竹桃》观后感(二):当我们拥有华美的利器,收起来,不要伤害别人。

  艺术和道德它们本不冲突,艺术的出现即是一种思想的出现,任何一种思想在超出普通人的接受范围内都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的,但任何一种思想都没有去评判它对与错的准则,比如说母亲不愿意女儿去遵从基督教,其实本身对于信仰的东西没有过错,只是我个人对于信仰的教条也感到反感,我的主张既不赞同母亲的偏激也不完全遵从信仰,在我看来信仰只不过是基于参考上的精神思想,它对于一些偏激思想的不包容性评定得也是过于苛刻,到现在谁还能像儿时那般去评定一个人是否是好人坏人一说,艺术是自私的,它需要被赋予一种坚硬的思想,要是它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要是它还是如同液体般随波逐流,它就不能叫做艺术。它的残忍就在于剖开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

  约翰曾经说过,搞艺术的和疯子只有一线之差,而艺术家的高妙就在于,他拥有了疯子的思想之后还能保持理智。这个母亲只是越过了那个界线,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她对于自己的思想坚信不疑,从而使思想越来愈坚硬,她爱她的女儿只是她坚硬的思想开始要吞噬阿斯特丽德了,一开始阿斯特丽德对着自己所选择的思想半信半疑,她以为将自己的思想投入到信仰中去,就会得到救赎,然而生活是自己的,没有人能替你做最终的选择,当第一个担保人因为担心阿斯特丽德会抢走自己的男人时对着她说 “基督算个屁” 并且开枪打了阿斯特丽德,如果没有那个男孩,她就身亡了,信仰开始变成一种伪装,一种说辞,一种让人厌恶的感觉。但这都不在与它本身,在于人。虽然母亲毒死了背叛她的男人,虽然她做的一切都是不择手段的,但是我是认同她的观点的 :你不能忘记你是谁。只是你一直在跑啊跑,你发现你那么强而有力,有用不完的活力,有广阔无边的田地任你狂奔,当你停下来的时候,你忘记了你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

  关于阿斯特丽德,她和她母亲一同在成长,然而她并没有如同她母亲的思想任其放纵狂奔,我很佩服她的是,她有自己的思想,当然思想的成型在最初是剧烈撕扯和血肉模糊过程,一次因为美丽而对她的射击,让她变得不在乎外表,对外界冷漠,但她的心门没有关,她懂得去感恩和报答,她懂得何时应该挣脱出母亲坚硬的思想,自己的死亡和他人的死亡让她明白自己该抓住的和舍弃的,虽然那一切都变得那么矛盾,一边是弱小人性的微弱的闪光点,一边是咄咄逼人母爱,但最终她选择的从善,虽然她打扮的像一个汽车旅馆的妓女,但是她奔赴真理,剖开母亲丑陋的一面。

  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当我们拥有华美的利器,收起来,不要伤害别人。

  《白色夹竹桃》观后感(三):非常脆弱 非常致命

  哦这应该是我今年第二喜欢的电影了吧

  整个片子都带着不好形容的撕心裂肺之感 从刚开始的手摇镜头摇到屋顶 妈妈坐在阳台边上 告诉她这里是感受风吹最好的地点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她妈妈会喜欢风吹的感觉 虽然后来我的猜测就是她过于独立又坚强的性格吧 会不由自主的向往危险又冰冷的事物

  接下来我想说一下uncle ray 这也够帅的真的 第一眼还以为希斯莱杰所以我窒息了一下下 后来修车那里 裸着上半身然后跟女主对话 哦反正好帅 感觉这个角色也没怎么演出来吧 不过本来戏份也比较少 第一个寄养家庭里倒是对戴眼镜的弟弟印象最深了 因为他识星!

  所以带出第二段经历 和画画男的感情 gay不gay的 我们神秘的女主还是挺好玩的hhh 后来他们跑出去 坐在大桥下面看星星 她说那是以前一个kid告诉她的 这里最棒了 全片最喜欢的处理在于——画画男没有一路的问问问 which kid? you had sex with him? 之类极其破坏美感的东西 好像都没说什么话 然后俩人沉默一会儿就亲上了——我看到这里真的就被打动的不行 好像 那种 不会因为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就没法再继续下去的感情 都会让我觉得太难得了 片子中那里放的是什么BGM我都没印象了 总之完全喜欢

  后来就是齐薇格的部分 2002的时候齐姐已经初现衰老...而且我觉得这个角色其实不是非常适合她 那种“优雅的怨妇”感觉她演不好的 毕竟我心里她一直不怎么能truely sad起来 要我说这个角色拿给45岁的茱莉亚罗伯茨会非常完美...但是不妨碍这部分故事对整个影片的作用 我想是从这里 女主才开始正儿八经的“思考”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维系 或者说 她究竟应该摆脱母亲的影响还是继续以妈妈为唯一指标 来抗衡这个世界的所谓“全体阴暗面” 她开始怀疑母亲是否生来就是邪恶的那部分人 总会把对她好的人 批判的一无是处 甚至不遗余力的让这些人离她越远越好 在这种思想的笼罩下 女主还是挺耐抗的 也是直到齐薇格死了 她才正式提出跟妈妈划清界限 我觉得那个镜头超酷 虽然话说的很使劲 但毕竟还是温柔的词语

  男孩他也不要了 说明她妈妈让她离他远点 姑娘还是听话的好孩子啊hhh

  再就是俄罗斯部分 这里不太喜欢 感觉那个Russian woman也不够丰满 演员演技肯定挺好 只是戏份太少了

  监狱那里也是棒 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 然后要跟妈妈谈条件什么的 还是too naive 你怎么知道你妈妈为了你多掏心掏肺的 虽然那个她妈妈一走大半年也确实不咋地 但总的来说 结尾救电影 妈妈的最后的选择虽然略不正常 但也完美的诠释了——我估计是 导演想说的东西——成长的路上很多东西你都看不到的 或者说整个人生历程中很多东西都是藏在冰山一下 然后你选择去相信哪部分 你就会成为哪种人 ——说的有点抽象 反正就是 在独立人格的前提之下 我们没有怀疑和追责任何人的权利 因为自始至终 也只有你一个人做的事情是你完全了解的

  据说小说比电影还好 那就必须买来看了 恩

  《白色夹竹桃》观后感(四):白色夹竹桃:热风吹过圣安娜

  文/祖乙

  珍妮特·芬奇《白色夹竹桃》小说最后一段:

  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白色夹竹桃 White Oleander》电影改编自珍妮特·芬奇同名小说,艾莉森·洛曼饰演女儿阿斯特丽德,曾出演电影《大鱼》,米歇尔·菲弗出演母亲英格丽德。本片,导演运用女儿成年后回忆视角,摊开心灵深处无法完全愈合的伤口倒叙,再以现实的安宁把躁动锁进独白,给看客留下驱不走的一帧帧怅然。

  牛奶缓缓倒入玻璃杯,夹竹桃插入杯中,迷幻的白,随后玻璃破碎的声音,画面混乱,镜头切到母亲被警察带走……这一幕,过了很久,伴随成长,始终活在阿斯特丽德的梦中。当然,她还记得那年秋天,沙漠热风来得猛烈,大地在午夜焦味四溢,故乡圣安娜小城,母亲拥着她,在高高的屋顶上,迎着风说笑……

  两次探监,母亲对她说:“你在信里好像很惊讶,我在这里还是很漂亮。我们的美来自于我们的力量,它改变我们。因为别人给了你一点点注意,就把自己和他扯上关系。因为你是孤独的。孤独是人类的状况,没有人能填补那空虚。你能做最好的事就是了解你自己,了解你想要什么。别让那些畜生挡你的路。没有朋友生活更容易,也许。”

  “永远不要留男人过夜,从不道歉,从不解释。你难道不会想一想吗?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我养育了你,而不是宣扬圣经的垃圾养育了你。我让你自己思考,如果自主思考是邪恶的,那每个艺术家都是邪恶的。邪恶是狡猾的。一旦你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改变了它的形式。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了解它的本性。别忘了你是谁,你是我女儿,你是完美的。我生了你,就是要你自己独立思考。”

  违背了自己所有准则,杀害情人入狱的英格丽德,注定将改变母女之间固有的轨迹。从此,阿斯特丽德开始了孤苦伶仃寄养生活,美丽的她常常遭受敌意,即便换了一家又一家,一段自我发现的历程。每个家庭都有对她来说不同危险,从中她也汲取了每个家庭的深刻经验教训,却怎么也逃不出身在狱中母亲的管束,通过书信以及探监。

  当伤害来自父母,没有决裂,走不出控制,伪善的面具后是残忍的自私、嫉妒与占有。这点像极了现实生活里,以爱的名义强暴家人的精神,孩子们永远无需长大。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诸多拥有强势父母的家庭,子女往往懦弱卑贱,而生性叛逆倔强的子女往往拥有怯懦甚至于窝囊的父母。原生或是再生家庭皆是。个体人格成型往往是两极分化。好比物理定义上,事物之间的相互制衡与平行。

  说回电影,阿斯特丽德来到第一家寄样家庭,从女主人男友雷的身上感到了父爱,却因自己拥有母亲一样美丽的容貌被女主人误为勾引其男友,险些一枪毙命。康复后进孤儿中心,又因漂亮常被欺负,她剪掉金发,顶着一头狗啃发型,开始学会保护自己。

  男孩保尔主动接近她,他们都喜欢画画。得不到母亲的认同,甚至告诉她无论如何都要靠自己走下去,不能靠男人。再次走进收养家庭,得到这家人的疼爱,尤其是过气明星养母克莱尔。可因母亲对养母的嫉妒,挑唆原本与丈夫有罅隙的克莱尔殉情自杀。克莱尔的死对阿斯特丽德打击很大,她认识到母亲的毒性非同凡响,主动请求被一名俄罗斯女贩收养,自甘堕落。母亲要求她为自己出庭作证,知道了有关自己的身世,她要求母亲放她走,看着母亲走上囚车……

  阿斯特丽德这历经艰难和迷失、直至成熟,喜悦和真正自立的过程。暂不论贫瘠或荣华,就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总要承担无法预料和不能控制的变故,每一步艰难生长拼贴的血肉,都是从大堆伤害中愈合,从大片的幸福中掠起,塑造成与人不同的种种人格。就像大哲小贤们所言,而人生终究是孤独的,在伪善的世上,需要穿上盔甲防护丑恶,张开双臂迎接朝阳,头脑清醒地避开猥亵,敏锐且迅捷地抓住转瞬即逝的美好。

  当认识到世上除了父母真没任何人或物是可依,当在重重虚幻的景致里顿悟清醒,也会不愿承认地发觉只有让自己的双手变得坚定有力,才能减少与世界磨合的伤害。当被认为是弱者时,连最起码的悲悯也是经不起多次唾弃的,即使你拥有无可匹敌的信仰,梦想,甚或其他,一切坚硬的柔软的东西都会化为凉薄。做人难,难做人,谁不都是在夹缝中顽强存活,无论是成长中还是成年之后,人们在家庭也好,事业也好,无数次想逃遁,又都咬咬牙坚持挺了过去,直到生命以某种形式终结。

  电影中的母亲,酷爱白色夹竹桃,也像夹竹桃花球一样风华绝代,恰似一朵极其标致的白色夹竹桃。她不仅仅是阿斯特丽德的母亲,更是妖冶、性感、魅力四射的艺术家英格丽德。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追随小说作者珍妮特·芬奇的构思,将她刻画为自私与自恋,傲慢与偏见至玩火自焚的人设;她注定是一个经验主义传授式的母亲;得不到就要毁掉对方的有毒情人;也非顽石般坚不可摧,起码在面对成年后的女儿时。

  在母亲的阴影中,这是羁绊,也是想方设法的奔逃。阿斯特丽德终将遗承为如母亲那般的艺术家。因而,在导演看来,作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与艺术作品,它想说:爱的境界是放手,不是控制;是独立,不是孤立。

  总有一天,你从窗外看,我会在那里。

  《白色夹竹桃》观后感(五):小心夹竹桃

  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白色夹竹桃》

  她是最懂你的人。她是控制你的人。她是你最恨的人。她是你心中最隐秘的爱与渴望。

  你是她抛弃的人。你是她嫉妒的人。你是她的历史和覆辙。你是她无法言说的羁绊和放不开的自由之身。

  她们只是一个人。也许那就是你。

  如果有一天,你读到这句话会泪流满面。

  《白色夹竹桃》观后感(六):homeless

  haha, the title is interesting. loveless homeless, XXXle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n and be able.

  keep on to the topic. white oleander is also a poignant movie, recommended by the teacher of gender literature. the lack of paternal love, and the control of maternal love.

  from one family to another, always looking for love and always fascinated by mother's poison. four lives and four suitcases.

  they say the most charming woman is mother, i think the girl herself is mysterious and fascinating.

  《白色夹竹桃》小说的最后一段:

  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i would like to read the novel.

  《白色夹竹桃》观后感(七):美不一定有毒,但有毒的美更加独特,也注定会更加纯粹

  女孩在面临被领养者驱赶的一刻说出了一句话(不照原话,照着大概意思):“如果你爱他,就不该试图占有他。”让我震惊,这一点她的母亲似乎一辈子也没学到(母亲并非简单的愤世嫉俗,而是占有不到,因爱生恨)。其实当时她还处在母亲的阴影之下,虽然母亲已经入狱,但女孩远远还没有学会坚强,没有摆脱母亲的影响,自然也还没有修养起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因此我想,这点聪明是她与生俱来的气质所带来的。白色夹竹桃象征的不是女孩,而是母亲,当然母亲一直都想把女儿培养成另一个自己,弥补自己的不完美和伤痛。但女孩更像是白玫瑰什么的,一样的高贵,一样的纯洁,一样的美丽,却不孤傲,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毒,从不伤害任何人,甚至一开始还显得很脆弱(那是母亲过度保护的结果之一,另一结果应该是深深的自卑,愈崇拜母亲,就愈加自卑)。

  有点离题了,言归正传,“如果你爱他,就不该试图占有他”这句话其实透漏出了女孩有别于母亲的本质,我们可以由此判定她必定会和母亲分道扬镳,时间问题而已。这样聪明的处世哲学,使她最终能够获得真爱,同时也能够为社会所容纳。她的母亲却不能做到这一点,为社会所不容,人们崇拜、欣赏她的艺术和才华,但不会因此而谅解她,这个是没有疑问的。她可怜的下场是一种代价,自恋的代价,追求完美的代价,却也是美丽的代价。

  母亲最后放女孩走,给她自由,但这是出于母爱所作出的让步,并不是改变自己,并不是赎罪。母亲的罪,是社会准则给她宣判的罪,如果人们肯定她的美丽,欣赏她的美丽,怜惜她的美丽,就不该要求她赎罪。从艺术纯美的角度上讲,母亲并没有罪。当然这个是我个人的观点,与电影和原著的主旨不符。电影还是比较强调多样化的,主张女孩有女孩的美,母亲有母亲的美,各美其美,且两种美最终都能坚强独立地各自绽放,但我始终认为女孩没能够美得像母亲一样纯粹。美丽不一定有毒,但有毒的美因为稀少,因为少有人敢于欣赏,敢于拥抱,就显得更独特与难能可贵,也注定会更加纯粹。

  真正摆脱了母亲的控制之后,彻底女孩告别过去,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想必前途无量,也终将会在世人面前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这种美丽与母亲无关。母亲的美也没有从此凋零,继续用自己的才华去艳羡这个世界,震撼这个世界。但两种美丽背后的坚强,是母女俩之间斩不断的线。

  《白色夹竹桃》观后感(八):谁革了谁的命

  女性的独立运动无异于史上任何一次革命。而谭嗣同早已用他的肝胆和昆仑证明了,自古革命都是要流血牺牲的。阿斯特丽德的母亲自然明白这一点,但她实在太爱自己了,她爱自己出众的才智和美貌,这种对自己的爱胜过了对革命的爱,甚至是,超过了对女儿的爱。所以她聪明的选择了“流他人的血,革自己的命”。或许这种革命方法很聪明,但是不可避免的,这便有了投机取巧的嫌疑。我们看看故事的结局便知道,片面的革命——如我们的女性独立革命——总是与妥协相伴。影片中的母亲和女儿的谅解,实质上反映的是独立与交流的妥协。人是社会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阿斯特丽德将女性独立运动上升为自我的封闭与个性的捍卫的时候,她便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我一直觉得,革命的正确必须符合动机的正确和方法的正确。在我看来,这场革命的动机开始时正确,后来走入了偏执之谬;而方法则一直是错误的,表现为对女儿的专制。

  所以,女权运动需要的已不仅仅是个体的觉悟,更需要的是来源于社会层面的深层解放。这也是本片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白色夹竹桃》观后感(九):the movie and the novel

  1.这里刊登的这部电影的情节介绍太烂了,完全都没看懂故事情节就乱讲。

  2.这部小说很棒。英文和中文翻译的都好。虽然译林精装版封面很丑,简介很烂。

  3.电影大大压缩了小说。另外感觉上导演没有特别好地把握小说的风格和精神……艺术在原小说中有着重要作用,在电影中则没有这种感觉。另外选角的问题……唯一也是最失败的:Renée Zellweger。感觉她和小说中描述的气质高雅但精神脆弱的女演员相去甚远。

  4.但因为太喜欢小说,还是对这部电影有好感。片尾音乐safe and sound特别美。另外惊喜的是k-pax的片尾音乐也是它。这部小说和同名电影都非常棒。(看看人家的翻拍水平……)

  5.买英文小说的话,最好还是第一版的封面,优美含蓄。后面的版本为了配合电影宣传换成了电影海报。一点遗憾。

  《白色夹竹桃》观后感(十):青春是一种回忆

  在还很小的时候,世界里面,只有妈妈。

  妈妈是伟大的,是美丽的,是有才华的,是孤傲的,是与众不同的。

  然后妈妈,你怎么会变得嫉妒,被男人伤害,沉浸在一段世俗的感情中间,被不甘心和难以放手所重重腐蚀?

  我只能离开你,离开你的庇护,离开你的指导,离开你带给我所有的荣耀和温暖。

  是我以为我得到最好的幸福。

  那年夏天,暴风骤雨。只有夹竹桃开的旺盛。

  我以为获得了家庭,有一些朋友,有一对看似和睦的父母,我依然想念你,亲爱的妈妈。

  我会去看你,给你写信,在你不喜欢我的十字架时,怀疑但仍旧为了你取下吊坠。因为我曾经那么爱你啊,妈妈。

  嫉妒,愤恨,不满,怀疑。爱是什么?是不停地得到得到得到,看着自己拥有的所有却还是觉得不满足。

  第一个养母,枪击了我,我开始怀疑,你说因为我是你的女儿,所以我是完美的,因为你,不是我自己。

  在寄养的地方,我不能做一个温柔的小女孩,我割断了长发,咬牙切齿的告诉别人,我不是好惹的。

  内心开始封闭,开始怀疑世界,开始那么渴望一种温暖的感觉,叫做爱。

  任何人的友好都是弥足珍贵的,而你,高贵的妈妈,远处的妈妈,你知道我现在的感受么?

  我只能一直逃,逃到别人都找不到的地方。

  然后开始,似乎慢慢有了好运。我遇见了克莱尔,卧室,运动,美食,假装和美的家庭。有人陪伴,生活满足。

  你却非要插足,你嫉妒,你嫉妒自己的女儿,为什么?我只是祈求一点点的东西,你依然要剥夺。

  你间接害死了克莱尔,也让我心中伟大的妈妈彻底破碎。

  我爱你,是曾经。

  现在,我恨你。

  恨你夺走我可以拥有你现在无法拥有的一切美好。

  我自闭心房,从此不再见你。

  不需要什么好的家庭,我只想堕落,即使生活的那么负面。

  不讨你喜欢。

  你却需要我,要我为你脱罪。

  我想要自己,自由。

  请你放我走。

  然后你才是母亲,你唯一的正确就是没有放弃那时的我。

  我愿意给你一个交易。

  妈妈。

  我恨你。

  但我依然爱你。

  我自由了。

  但放开手后,你还是我的妈妈。

  My mother, a person who is beautiful,dangerous and proud.

  I don't wanna be lonely, I don't wanna be scared.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色夹竹桃》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