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伸冤记》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伸冤记》的观后感10篇

  《伸冤记》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亨利·方达 / 维拉·迈尔斯 / 安东尼·奎尔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黑色电影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伸冤记》观后感(一):谁来为我的疯妻买单?

  昨晚看了老希的《伸冤记》,一个并非真实,却又比任何故事都真实的故事。

  男主角是一个餐馆的贝司手,有个温柔妻子和两个可爱孩子总的来说他的家庭幸福的,只是在经济上不够宽裕,常常要靠借债来过日子。当然,平静的生活总是会被打破。一日他可怜的妻子牙痛复发,男主角不得不拿着妻子的保险单去银行贷款。灾难就在他进入银行的的那一刻降临了。女接待员误把他认作一个月前在银行抢劫的匪徒,偷偷的报了警。

  可怜的男主角就这样被抓进了监狱,经过了证人指认和笔迹对比,警察竟然认定他就是罪犯。接着,他的亲戚们花了一大笔将他保释出来。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男主角和妻子四处奔波,找律师,寻证人。

  可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他那可怜的妻子终于被无形的压力逼的精神正常了——她认为是自己害了丈夫,如果她没有牙痛,丈夫就不用去借钱,也不会受这种罪。当然故事的结尾,真正的罪犯被抓住了,男主角被宣判无辜。但他的妻子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恢复正常。

  最让我气愤的是那两个银行女职员,只因为相貌的相似就一口咬定男主角是罪犯。在去警察局辨认了真罪犯后居然还能脸不红心不跳的从男主角面前走过去,就连一声“I am sorry.”都没有。

  老妈这几天也在看一部叫《千钧一发》的连续剧,里面有个倒霉鬼肖海亮,也是因为相貌相似被误认为是强奸幼女的罪犯,受到了来自各方读不公正对待。

  真纳闷,错,假,冤案怎么就这么多呢?对于普通人来说错怪了一个好人也许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向他说一句“对不起”。可是对无辜的人来说,莫名其妙的被怀疑,甚至被扣上罪犯的帽子是多么不公平?《千钧一发》里的肖海亮还算比较幸运,他的未婚妻一直相信他,对他不离不弃,最后终于等到了水落石出的那天。而《伸冤记》里的贝司手就凄惨了一点,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在飞来横祸之后,更是负债累累,最重要的是他那可怜的妻子连精神都不大正常了。虽说没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地步,但差的也不远了。

  不过幸好,这只是电影,只是戏剧,可谁又能保证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事呢?

  所以,我只想为那个可怜的贝司手问一句“谁来为我的疯妻买单?”

  《伸冤记》观后感(二):假如我们没有话说,世界将会怎样?

  假如我们没有话说,世界将会怎样?

  ——看希区柯克电影《伸冤记》

  1、 好男人女人

  活在可以让时间停止的世界里的好男人

  活在没有笨体论考量的存在里的好男人

  活在无声无息在大提琴中忧郁的好男人

  活在无法接受丈夫被冤枉而疯的坏女人

  活在冤情被洗清而回不到过去的坏女人

  活在无法释怀于四颗智齿偶然的坏女人

  2、 好女人坏男人

  活在拼了命寻找丈夫无罪占据的好女人

  活在用悲痛转移承担丈夫痛苦的好女人

  活在歇斯底里表达出爱而疯狂的好女人

  活在呆呆跟着警察们转来转去的坏男人

  活在钢线般的神经却无法奏鸣的坏男人

  活在家庭生活疯癫中同构冤情的坏男人

  3、 世界会是这样……

  男人还是那样的男人

  没有一点意思的男人

  假面活着也如同死去

  (说话是真爱的源程序

  谋杀偶然父亲后的名

  爱展开与枯萎的美丽

  女人不再是那样女人

  葬在必死之路的女人

  玫瑰(Rose)开在坟茔谁知道?

  (无说是真爱的二重身

  正确的死亡滋养大地

  种籽到尘土还是着床?)

  《伸冤记》观后感(三):The wrong man

  厄运天降,Manny被人指认为抢劫犯,还没到冤案昭雪,他的妻子却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希区柯克如何用电影手法表达这种不幸呢?

  1 栅栏---作为一种囚禁的意象

  2 俯角拍摄---上帝的目光

  第一眼看下来电影是在讲述manny如何被人错认然后拘禁,他就是那个无辜可怜的wrong man, 但事实上从天主教角度来说他是真正的而且永恒的罪人,他消极被动,他有受虐倾向,他苦行,他赎罪,而更糟的是他失去了意志想要妥协,他母亲告诉他要通过祈祷获得力量,他一旦开始祈祷,真正的抢劫犯就落网了。如果只把目光放在manny身上,就没有真正体会到导演巧妙编制的故事。

  如果说manny是某种意义上真正的罪人,谁是那个wrong man?

  Manny的妻子对心理医生说,他们要惩罚我,因为我放弃了,我有罪,他们在找我,他们会抓到我,没有用,他们知道我有罪。Many的妻子用发刷打他的那一幕是被导演精心策划的,耶稣的画像在上方,manny的妻子站在镜子右侧,而镜子里是她的侧影,暗示着一个精神分裂的主体在被上帝审判。

  manny被法庭审判,他的妻子被上帝审判,他由于真的罪犯的落网而得以释放,而她的妻子,尽管尾声字幕说她两年后康复出院,可是希区柯克在跟楚弗说起的时候他说他觉得她应该还在疗养院里。

  技术上,现在谁还敢用这么多栅栏来刻意表达囚禁的意象,用镜子来表现双重自我也太俗套了。不过故事情节的精巧编织上仍然是大师的作品。

  《伸冤记》观后感(四):疯妇

  迈克因为近期法国的政要丑闻疑云想起希治阁五十年代中期的伸冤记。

  巴巴地跑去看,希治阁开篇就出现,说我以前拍了很多悬疑片,今次却讲一个真实事件。搞得严肃兮兮。

  讲一个无辜琴师被证人指错冤枉为劫匪,几近绝望有识之士大可藉此控诉国家机器个人的规训,法网的漏洞等等。不过这个发生在纽约的真实事件中如果没有一个压力过大精神崩溃的妻子,你估希治阁会不会有兴趣拍这部片呢?

  电影场景完全还原事实。开篇从男主角夜间工作的俱乐部开始,凌晨乘地铁回家,住在皇后区的jackson heights,进门前在门口取牛奶,进门先查看儿童房里两个仔是否熟睡,再进自己房,同妻子缠绵并商量家事。

  琴师的境况不甚好,但仍不放弃娱乐传统,借钱去度假,借钱小赌。因此坐实了作案动机。被错捕也没有情绪激动,倒是妻子在保释找证人未果时忽然崩溃。反复说自己不会当家不懂开源节流,先至逼得丈夫去借贷被误认。

  美国二战之后的妇女高等教育有家政一科,学科从缝衣到财会应有尽有,着实帮助很多妇女找到工作,因为事实证明能做家庭主妇实属幸运。大部分妇女多少都接些零工。美国标准的现代家庭里,妻子的职能偏向理性,会得螺蛳壳里做道场委实是一项能耐。当然一方面也仍要照顾家庭成员的情感需求,这个职业并不简易过职业妇女。在看来纯然感性的环境里做出理性选择,不得下班。琴师的妻子碰到大事便六神无主,觉得无法与欲加之罪对抗,心理医生诊断她于是将自己封闭在小世界里,拒绝相信任何事。

  讲同时期美国家庭的《mad men》里的主妇贝蒂从一个男人转到另一个,紧张失常依旧得不到缓解,要时刻找心理医生倾诉,不然像现代的《modern family》里的良妇克莱尔则典型控制狂,做好后勤保障以供丈夫和一众子女发展个性。

  希治阁电影相信科学化精神病现象,像《精神病人》最后请专家为大家讲解病因。各方都服膺于理性的权力。但他又擅长刺激人们无法解释的心理暗角。连《伸冤记》都要用上那著名的雪白牛奶瓶,第二次出现时,妻子已经神经不正常,通宵端坐,设想将外界拒之门外儿子不去上学丈夫不去工作,一家人退守于最后堡垒,在无意识砸伤丈夫额角后却自己说,我不对头了,把我送去某处关起来。

  电影结束于佛罗里达阳光下从头来过的一家人背影,但最后一场戏其实是琴师冤情得雪,跑去疗养院告诉妻子,而妻子始终不愿相信,“已没什么让我关心,什么都没什么意义。”

  而我们都记得《精神病人》最后那男子奇异地笑容。似乎要说文明理性的光照有其暗影,挥之不去

  《伸冤记》观后感(五):可怕的程序正义

  文/caesarphoenix

  在一个程序正义都还没有实现的国家,指望有人能看懂这部影片恐怕有点类似痴人说梦,随便记点,夜深也无人看见。

  分类是一种很傻的东西,但活着总要建立一些系统模型来评判事物

  在我看来一切好的作品,可以简单的说指向两个维度,一个是完美,一个是伟大

  指向完美的影片,我习惯称呼为格局片,指向伟大的,我称之为史诗片。

  《伸冤记》无疑是伟大的,它突破了悬疑片的旧有格局,集中反映了人的内心,并且尽可能的去掉了戏剧化的捉弄,为我们展现了无辜被捕的男人,和因为看不到希望而精神崩溃的女人。

  然而以上要素还不构成它的真正伟大之处,如果它也是如《偷自行车的人》一般是由于萧条的社会逼迫着一个好人去犯罪,那么它也只是一种一般性的控诉与批评。

  而《伸冤记》的伟大在于所有人都是正义的,抓捕他的警官是正义的,审讯过程是正义的(没有刑讯),指正他的人是尽了公民义务的,送到监狱也没被虐待(随身物品也没被贪赃),交保释金是正义的,法庭审判是正义的,另一个嫌犯出现后原警官不惜推翻自己的原有结论更是正义的,最后案件的结果也是正义的(无罪释放)……

  所有的一切都符合当时的法的逻辑,所有人都是清白的,甚至家人们夜总会的同事们也都是帮忙的热心的。

  然而亨利方达扮演的男人在冷静克制的外表下是那样的焦灼,一个看似完美的家庭竟然因为牙疼要付出的医药费而需贷款并因巧合而崩溃……

  影片最后出的字幕,说什么两年后恢复,并给了一个一家四口的背影,不过是叙事幻象,真正的影片早已结束。

  它展现了城市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脆弱,个体面对制度的无力,人对无法摆脱“黑暗”的恐惧

  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一切制度一切会对个体产生强制约束的制度,包括现代社会基础的法制,从本质上都是罪恶的。

  一切试图去衡量人评判人的制度都包含着一种扭曲,在影片中耶稣基督也许可以显灵给男主角一个好运,然而他妻子的恐惧症却不能消除。

  我们生活在世上,人和人之间要打交道就必然需要规则和秩序,然而即使在我们将这些规则秩序当作天经地义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它们必然会带来伤害,它们只是一种最不坏的选择——并且随时有可能变为比较坏的。

  这部影片同时也是资本主义时代(物权)的一出命运悲剧。

  看多了社会悲剧的我们,永远不该忘记命运悲剧才是更普遍和更不易察觉的。

  《伸冤记》观后感(六):认真你就输了

  在高铁上看的这部,傻傻的直到看完才发现不是悬疑电影,而我却循着各种阴谋论的逻辑期待来个结局大逆转。

  不像老希的风格,这故事若依据真人真事改编,那很失败,唯一的冲突(笔误和长相)太偶然,难以支撑整个叙事,使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冗长乏味,若说它是悬疑电影,不够格,剧中多处暗示这宗冤案大有文章,最后却发现是自己想太多了,顿感五雷轰顶不知所向。

  1.笔误太凑巧了(两个人把同一个单词的同一个字母写错,多大的概率?这个情节明显暗示有人冒名顶替嘛)

  2.妻子在听到丈夫可能脱罪后突然精神失常(结合1导出阴谋论逻辑:妻子嫌弃贫穷的丈夫,遂与人勾结,模仿其夫各种习惯及打扮,四处作案,企图栽赃嫁祸,被律师看出疑点后恐罪责难逃,就精神崩溃了)

  3.各种碰巧,那天和夫妻俩打过牌的人都死了(这不是毁灭证据是啥)

  4.男主角镇定得出乎意料(抗争得不明显,似乎也没觉得自己有多冤)

  5.辩护律师对男主角被指证时站的位置提出质疑(多像推理线索啊,竟是一句无关紧要的话)

  。。。

  。。。

  。。。

  还有一些,不能细想了。

  《伸冤记》观后感(七):美国中产阶级的动车困境

  美国中产阶级的动车困境

  本片的胖子唯一(本人看到现在)的现实主义作品,所以那位著名龙套居然很嚣张地在片头出现,居然破天荒地还有台词!只不过正因为是现实主义作品(连台词都是现实人物说过的),所以留给胖子的创作空间就小的可怜,至于想象力,只能留给别的作品。所以,本片的一切,只能是中规中矩;和胖子在《后窗》《眩晕》等作品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相比,确实是天壤之别;这是题材的限制,和胖子的能力无关。

  男一号,乐队乐手,拥有一处住房,一个漂亮的LD(胖子对金发美女的偏爱),两个孩子,虽说略有欠账,小日子依旧和和美美,这不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

  结果在保险公司被人认错(话说回来,胖子就不能找一个更像方达的演员,还是演员尽量向真凶靠拢),导致牢狱之灾。如果不是机缘巧合,男一号岂不是要被刺激到1995??

  随着男一号的蒙冤,他的家庭生活也随之一落千丈。LD受不了心理压力,精神出了问题,只好住进精神病院(还是最好的,花费肯定也是最好的);孩子没有明说,抢劫犯的孩子,在学校的遭遇,大家可想而知。

  这种状况,男一号和“动车困境”有什么两样??

  另外,就想知道警方如何赔偿男一号?赔偿的大头是男一号LD的治疗费用,而LD去医院的根本原因,就是警方办了葫芦案。

  还有,保险公司也不出来放个屁?如果我是男一号,是非要纠缠保险公司讨说法,反正他白天也没事,分公司不行去总公司,或者委托律师办理(还有男一号的律师费,该谁负责);总之,让那个保险公司臭名远扬,帮助它吸引客户。

  《伸冤记》观后感(八):真实的生活往往比电影与文学更为冷酷无情。

  这是一部拍摄于50年代的黑白片,与众不同的是一开始导演希区柯克就登场亮相,说这是比他拍过的所有电影都更悬疑,更离奇的一个故事,而且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电影说的是一个在夜总会里弹贝司的中年人,有妻子和两个孩子,全家的生活重担压在他一个人头上。他为了给妻子看病而去贷款,却被人认为是抢劫犯抓了起来——只因为他与抢劫犯长得很像。他是个老实八交的人,也不知道如何辨解,被拘留了两晚,问人家借到了巨额的保释金才放了出来。此后又面对旷日持久的诉讼,他要寻找证明他不在案发现场的证人又好不到,妻子因此而自责并精神恍惚进了医院,当主人公走投无路的时候,真正的罪犯在抢劫中被抓获了,主人公终于获得了清白。。。。。。

  又是一部极其另类的希区柯克电影,所谓的案件非常简单,唯一的悬念就是主人公是否真的犯罪了?但看到一半就能确信他确实无辜,这不是一部悬疑题材,而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完全不像是美国电影,更像是意大利人拍的。

  我可以把《伸冤记》的主题归结为两个字——无常。

  人们的命运就是如此无常,白天你还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好丈夫好父亲,到了晚上就被抓进了警局,和小偷强盗们关在一起,按手印,拍照片,接受审问,只因为你长得很像一个抢劫犯。

  当镜头对准主人公的眼睛时,他是那样无助绝望,所有的辩解都是那样脆弱,即便他确实是无辜的。他只是个贫穷的贝司手,上有老下有小,他面对警察没有丝毫的反抗,温顺地像头待宰的羔羊,其老实也可见一斑,我觉得他不像是美国人,更像是中国的小老百姓,一样的老实温顺任人摆布。尤其是那令人压抑的黑白画面,是否暗示了主人公那一阶层的生存与精神状况呢?

  不过,通观希区柯克的电影,也可以发现即便是在40、50年代的美国,普通蓝领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也还是不错的,如本片的主人公就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也可能是租的),靠着并不高的工资就能养活一家四口,即便是穷人家的妻子出门还是要打扮一番,穿着体面的大衣,干干净净的,可见美国的穷人也是活得很有尊严的。

  当然,片子里也表现了美国司法制度的迂腐,警方的有罪推定是:第一目击证人指证他就是抢劫犯,第二他确实家庭经济困难急需用钱——冤案就是这样造成的。幸好在最后的判决之前,真正的罪犯被抓住了,否则无辜者是否会被判刑呢?

  我发觉希区柯克的电影有一个特点,女主角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金发美女,或许是导演对这类美女的特殊嗜好?比如英格丽.褒曼就数次成为“希区柯克女郎”。即便《伸冤记》里的女性角色并不重要,导演依然给穷困老实的主人公安排了一个温柔贤惠又端庄的漂亮妻子。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推理的成分,也没有惊险的场面与悬念的气氛,只是极端冷静地刻画着主人公不幸的遭遇,因为它是如此真实。

  而真实的生活往往比电影与文学更为冷酷无情。

  《伸冤记》观后感(九):社会需要包青天

  希区柯克说,你试想一下。本来一个人非常幸福,有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儿子。然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惊天的变化。一个人被指控抢劫,然后几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他。这个人在法庭上看着证人指向自己却无能为力。并且这是真实的故事,身临其境的想想吧,这是多么大的无奈啊。

  伸冤记对请希区柯克来说是个特殊的片子,至少他自己事这样认为得。所表现的是里面麦尼面对所有一切本不应该属于他的无奈。比如当警官问他吸过毒吗,他明显的一怔。又比如看着手铐发呆等等。一个人的失望无奈通过摄影机传达给观众。在这种情况下,麦尼没疯,但是妻子却疯了。这样的事情对于一个幸福的家庭来说是致命的。而希区柯克着重的其实也不是他以前的悬疑风格,更重要的是一种诗意的展示。

  我想希区柯克把他搬上银幕,只是因为这个真实的故事具有很大的戏剧性吗?我看不见得。希区柯克对这个社会制度的控诉,“眼见不一定为实”。所以当最后那两个人前面一口咬定是麦尼,后面却一口咬定是另一个人,走出去看到麦尼的表情显得更加讽刺。冤案太多了,也太让人无可奈何。中国出的冤案就不少,前面还看到一条新闻说在新疆那边一个孩子在19岁被判死刑因为强奸伤害,最后10年后有人出来是其实凶手是自己。更加令人讽刺的是那个当年调查这件案子的人已经获得升迁。

  在电影里,麦尼失去了很多钱和一个精神正常的妻子。不,我们更加看清了这个黑暗的社会。历代以来没有冤案是不可能的,但是如同希区柯克所想展现的一样,这个社会的包青天却越来越少。

  《伸冤记》观后感(十):多维评价

  看的第一部希区柯克电影。

  1.虽然现实中确实可能发生这种事情,也就是一些国家在一些时期没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司法系统的环境下可能发生这样糊涂事,但是那些定罪证据都是推断和人证,没有其他证据印证这些很弱的东西,完全不能形成证据链,它们就是伪证,不用学证据学就可以知道那些证据都是些冤枉人的扯淡玩意。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案件,是一个在法律技术上很幼稚的东西。从情节上,这个电影就没了thrill的性质,达不到拍案叫绝的程度。

  2.那么电影聚焦的实际上是司法程序不健全、技术不成熟、运作漏洞明显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这个电影是可以看看的。

  3.演员表演是真好,特别是主角遇到这种糊里糊涂的倒霉事承受的压力,很好地刻画出来了。表演是这部片子最值得看的地方,弥补了情节的天然缺陷(导致了戏剧层次不高)和现实关照不足。

  最好的戏剧,情节要不可避免,这样的冲突才能有强大的力量。这里处处都有避免冲突的可能性,这种力量就大大弱化了,因此这部电影不是接近“最好的戏剧”,而是接近“最真实的现实”。

  说它现实关照不足,主要是这种冤案在贵国是最容易发生的,可是这部电影里表现的景象,既不打人,也没有你死我活的仇恨心态,我们站在我们的角度观剧,那只能觉得这种描绘太文明、太文绉绉,像是把血肉横飞的刀劈剑砍讲成了女孩子的粉拳头,所以称之为“现实关照不足”,也是由于现实关照。

  看看表演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伸冤记》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