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饥饿游戏》是一部由盖瑞·罗斯执导,詹妮弗·劳伦斯 / 乔什·哈切森 / 利亚姆·海姆斯沃斯主演的一部动作 / 科幻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游戏》影评(一):你以为的你争取的你感受的世界,只是别人为你设定的情节。
你以为的你争取的你感受的世界,只是别人为你设定的情节。
你拼劲全力在游戏中赢,最后赢在你读懂这规则。
the story is false, but truth.
读过一小部分的三体,
感觉刘工程师也是依照了这个
思想,
故事里讲到科学家们感受到的一切物理现象,居然都是被另一种高等生物所设定的。
你信奉的真理,你的荣誉与骄傲,只是人家的游戏设定,的一部分。
就像1,2区的tribute,浑身充满了战斗的
信仰。
近几百年来,人类进入了膨胀的发展状态,动物的生存和活动严重地被人类影响着。
人类统治着动物,规定活动范围,制定规则,保护或破坏。
seems like, one group of people, and another
这才是真真正正的不平等吧。
潜藏着的阶级,透明的玻璃天花板。
明明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在同步的
时间发生感受同一个世界,却只能通过参与被制定的竞争规则活下来,只能被称为loser同loser搏斗,争取本来的不多的资源,还被那些所谓的精英观看着。
what make you, the environment you belong to.
what define you, that must be the era.
这样的游戏,不是在到处上演么。
《饥饿游戏》影评(二):Hunger for what?
Hunger for what?
顶着奥斯卡获奖电影的光环,然而这部电影在豆瓣青年们中的评价并不高,其实整个故事的设定还是很精彩的,电影的前半段欲扬先抑的张力很够,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和眼球,只不过普遍反映后半段的大追杀显然不如原著的精彩,快要变成了一个俗套的
爱情故事,其实后半段我认为也算另有深意吧。
看完电影之后一直
思考的一个问题是,hunger game到底是hunger for what?hunger的字典解释为,n. 饿,饥饿;渴望 vi. 渴望;挨饿 vt. 使……挨饿。首先凯特尼斯的
生活反映出煤矿区的人们生活的艰苦,他们hunger for food;其次国会区设置这个游戏明显的是为了利用“希望”的力量管制人们企图反抗的
意志,片中有一句台词我非常
喜欢,“Hope. It is the only thing stronger than fear.”希望不仅可以打败
恐惧,也可以让人陷入
无穷无尽的
痛苦,难怪蝙蝠侠3中“世界上最可怕的监狱”就是一个天井式的无底洞,你看得到
阳光,想象的到外面的世界,过去生活的
回忆让人抱有活下去逃出去的渴望,阳光让人产生逃出去的希望,却又因为对生的渴望而无法战胜
死亡的恐惧,所以你
永远也无法逃出去,这是一个不断折磨人的无限死循环。这里的hunger game也是一样,通过牺牲24个
生命让人感受到权威,政府的权威和死亡的权威,胜者象征的希望,人们就在屈服与
人性中对于
美好的渴望、对于希望的渴望。因此政府hunger for权威,人们hunger for
自由。
全片的主线是女主凯特尼斯,
勇敢、爱的象征,电影海报女主准备射箭的姿势和犀利的
眼神充满了抗争的正能量,但是这样一个人,当到了完全人们设置的game场地中一开始也只能任由摆布,
简单来看赞扬了人性的
伟大,最后不畏强权,突破了限制,爱战胜了
欲望。但是我们真正值得反思的是这样一个场景,简直像死了黑镜第一季第二集《一千五百万》中那个的场景,凯特尼斯他们都是参赛者,那些规则的制定者就像评委,你一旦进入了秀场,观众和评委的意志就是标准,所以有人评价某个演员或者歌星说,“他很
聪明,
情商很高,他知道观众们想要什么”,观众喜欢他的时候可能追星追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当你不合标准了你就只能淘汰出局,残酷的生存指南。尽管凯特尼斯是正义勇敢的化身,最终也不得不利用观众对于遭天谴的
爱情的喜爱而生存下来,在对
男孩的表演与
真情之间
感情的徘徊,最终他们到底是不是
真爱我们也
不得而知,
结局只是他们活下来了。即是他们是两个人活下来了,人们也不觉得他们是突破规则的
胜利者,因为是评委们允许的,同样,为了保证希望的存在,而人们依旧是屈从在希望到灭亡的无限循环中。
游戏场景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全景监控装置,这个游戏没有胜者,The freedom has a cost. Happy hunger games!
《饥饿游戏》影评(三):在他人的苦难中救赎自己
设定的故事背景比较
有意思。劫后余生的人类政府,为
教育人民不忘过去的苦难历程,每年举行名为“饥饿游戏”的大型综合娱乐节目(比赛)。比赛全程现场直播,选手为全国12个区选送的24名选手(贡品)。选手为随机抽取, 每个选区2名,最终一名选手将摘得桂冠。赢得比赛者将得到
至高无上的荣誉,从此政府负责养老。
荣华富贵,并可能跻身为以后各届比赛的
梦想导师,比如本片中的黑米奇。
试问,谁会
错过这样的好机会?
实际情况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参加这样的比赛。这场”饥饿游戏“是一场生和死的游戏,参赛者胜出的唯一条件是其他23名选手的死去。选手死亡缘由更多地不是源于饥饿,而是选手之间的屠杀。名为饥饿游戏,实质上是逃杀游戏。
本片女主角凯利丝顶替
妹妹参加新年度的饥饿游戏,凯利丝是个骁勇善射的
女孩,具有超强的个人格斗和野外生存
能力。与凯利丝同样来自第12区的皮塔是个心地
善良的养殖户的儿子,天生大力。在12区,皮塔和凯利丝虽已结识,但从未说过话。皮塔对凯利丝早有倾慕,直到本次饥饿游戏,他没有抱着胜出的打算,总算在全国观众前把这份爱慕表露出来。
凄美爱情故事让他们更容易获得赞助商的帮助,没有赞助商的帮助,贡品很难在饥饿游戏中取胜。
有的社区,比如1区2区存在职业贡品。这些贡品自幼接受针对性的训练,在饥饿游戏中较其他业余社区的贡品取胜的把握更大。职业贡品残忍嗜血,没有人性,是饥饿游戏中的大BOSS。
前戏很长。
平铺直叙交代了凯利丝的矿区老家,
妈妈和妹妹,
男朋友,海选,火车上,梦想导师黑米奇的训练,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火女火男,见赞助商,直播面对观众。这些交代完,进入游戏大舞台,一百四十分钟的电影只剩下不到五十分钟。
饥饿游戏的竞技场由主办方精心设计,主要构成为原始森林,河流,断崖,洞穴。巧妙布置在各个角落的摄像头保证观众全方位无死角实时观摩选手间格斗的情况。竞技场机关重重。如果个别选手偏离中心区域,接近边界,主办方可以通过控制界面往选手周围喷射火球,驱使选手回到中心区;如果选手间战斗趋于
缓和,人员停止减损,主办发则可以凭空给现场增加几只凶猛的野兽。
虽残忍,但它仍然是场游戏。贡品是挑选的;场地是精心设计的;规则是可以更新的。
贡品们进入竞技场之后便展开残酷的杀戮。此阶段贡品损耗大半,多为战斗性减员。为提高个体存活几率,部门贡品结成同盟,首要任务是猎杀其他非盟成员。皮塔为探查敌情,混入大BOSS的同盟。大BOSS以为有皮塔相助,会更容易找到凯利丝。
凯利丝顽强地躲过大BOSS的多次猎杀。在茹的帮助下,凯利丝用蜂巢驱散大BOSS的围捕。消灭敌军一枚。
大BOSS团队杀死11区的茹。凯利丝再射敌军一枚。镜头前面凯利丝抱着茹的尸体,安葬她。凯利丝
撕心裂肺哭泣的场景,感化和激发着11区人民
内心正义的
情感——这种总统称为弱者的感情。11区发生暴动。在黑米奇的劝说下,大赛组委同意修改游戏规则,允许饥饿游戏有两位来自同一区的胜出者。
这个游戏补丁几乎是为皮塔和凯利丝私人订制的。用黑米奇的说法,以希望代替恐惧更利于统治人民,这项游戏规则的修订有助平息11区的暴动。
接到组委会最新通知的凯利丝和皮塔又走到一起,慷慨赴难,共御大BOSS。在镜头面前
谈情说爱有助于获得赞助商,凯利丝和皮塔的表演都相当到位,却让凯利丝老家的男
朋友看着不是滋味。
皮塔受伤。凯利丝找药,在草地上遇大BOSS攻击,命悬一线。大BOSS杀凯利丝前告诉凯利丝是她杀了茹,这句话让在身后和茹同来自于11区的黑人大哥听到了,果断杀大BOSS为茹复仇。茹第二次救了凯利丝。
好歹黑人大哥对凯利丝有
救命之恩,所以编剧后面安排他被野兽杀了。
皮塔和凯利丝躲过野兽,战胜最后一名大BOSS。胜利的曙光照耀着他们!此刻大赛组委会宣布回滚之前的规则修订,饥饿游戏还是只能有一位选手胜出。
皮塔准备自己去死。凯利丝拿出毒果,誓与皮塔共存亡。双双赴死,这场饥饿游戏便没有胜出者,大赛组委不得不妥协,撤回上述的回滚操作。
皮塔和凯利丝回到家乡。在
故乡人民面前高举手臂,接受人民的欢呼。
《饥饿游戏》影评(四):这么好的题材,结果却拍“水”了
影片的前段部分还是很
成功的,简约明了构架世界观,女主角也长的讨喜,从被选中到参加大赛一系列的商业流程很能抓人胃口。
但是后半部分的饥饿游戏着实坑爹,大都一种急速赶工的赶脚,事实证明导演本身也只用了一个月就处理完了动作场景。游戏高手死的太牵强,太单调,女主角一直跑来跑去的,最郁闷的是影片竟然出现了怪兽之类的伪科幻,结尾也没出现什么高潮,
很期待的高手对决的场景也没有。
关于角色方面,女主长得一般,但是看起来很
舒服,由心底会喜欢上她,男二自身硬件很强,戏份太少,男一较矮,还没女主高……。情感戏
男女主角的心里状态至少还是刻画出来的,但是男主角的眼神看起来莫名的虚伪,中间还出现了狗血的吃醋之类的桥段,你没猜错,这就是个钓丝逆袭的故事。
不得不称赞的是里面的服饰和化妆,
各种各样的非主流可不是天朝才有,
千奇百怪的发型和混搭的颜色总是有亮点,另外女主的旗袍装很是惊艳
漂亮(我看过最好看的旗袍,果然天生没有丑的
女人,只会不会打扮的蠢女人)。
原著小说本身就是面向少年的,里面的情感戏占大部分,因此大致可知电影本身并非注重杀戮和
挣扎,还是以情感纠葛为主要核心,而且导演要拍4部,这个和暮光之城极为相似。不过不同的是,《饥饿游戏》强势的是女主,是女主保护男主……。
饥饿票房的成功也说明一个好的题材和一个感染力的演员总是观众最想要的,至于瑕疵逻辑之类的,对于商业电影来说不是很重要……
《饥饿游戏》影评(五):峰回路转给个好评
看完之后回味下还是有很多的味道
本来看豆瓣影评,评价蛮低的,然后也看了一半就没有继续想看下去的欲望了。而且capitol里的那些人化妆得跟
妖魔鬼怪一样的,实在令人想吐。而且觉得背景设定得很不解,现代化科技的
社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真没可能还会是这种奴隶制的统治。但是听说这部戏票房高的
不得了,带着好奇心愣是把全片看完了。
然后就发现入戏之后影片还是有很多味道的,影片世界观的设定也许和我们现在的有冲突,但电影的世界观都是想平行宇宙那样独立存在的罢,一旦融入了他们的世界观,在体味饥饿游戏的整个过程,就有些感觉了。看完影评,仔细回味,还是蛮有味道的,之后这是原著改编,讲的就是这个
自私的小姑娘民族反抗意识的觉醒,于是那种崇高的呼唤英雄带来的使命感开始吸引我了,准备开始看原版小说了。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一个低分电影的评价上给了满分,我以前都是最
随波逐流的那种。。。
《饥饿游戏》影评(六):饥饿的游戏
再见的姿态要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尊敬的意思要如何传达?22岁以前,我所知道的仅仅是:伸出右手,手掌朝着告别的对象,轻轻地挥一挥,这是再见;伸出手,合拢,仅留大拇指朝上,这是尊重。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饥饿游戏,我的认知有了些许变化,哦,原来这个也可以是这样子的。
电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北美洲在一场大战中被摧毁,“施惠国”重建了新的家园,由12个行政区组成,准确的说是13个区,但第13区因为不服从而被消失。新的家园,意味着新的统治规则,在管辖区下的12个区必须选出一男一女共24名选手参加“饥饿游戏”,以电视实况转播,藉此恐怖手段来维持威权统治以及国家秩序。在“饥饿游戏”中不仅要在游戏中与各种野兽对抗,而且必须要杀死其他选手,最后一名生存下来的除了可以获得高额奖金外还能被允许安稳的度过余生。
电影分为三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手势。第一步中,凯尼丝为保护妹妹自愿成为贡品,站在底下的人们,先是一个,然後另一个,接著几乎所有的人都举起左手,用中间三根手指轻触他们的嘴唇,再伸出来对著凯尼丝。这是一个古老、罕用的手势,只偶尔在丧礼上见到。它意味著感谢、钦佩,是对某个你所爱的人说再见。在这里,人们不能发声,于是借用这样一个手势,向凯尼丝传达他们对她的行为的尊敬。影片播放到这一段,我是觉得很震撼的。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号令,一个手势,代表了一切。凯尼丝,好样的!
影片另一段也出现了这样的手势,卢死的时候。凯尼丝对着镜头,甩出了这样庄重的手势。我想,她是想让11区的人看到,卢,是他们的骄傲。同时,凯尼丝也是在告别,再见了,卢。
二是皮塔。他说:"I just keep wishing I could think of a way to show them that they don't own me. If I'm gonna die, I wanna still be me. " 这是最好的皮塔,无人取代。尽管,他不是那么厉害,尽管他不像奥特曼那样是人们的英雄。但不可否认,他是我的英雄。我希望他成为自己,然后,朝前一直前进。不得不提的一点是他对凯尼丝的爱,虽然直到第三部,影片仍然渲染出他们之间没有爱,但我看到的出来,皮塔是爱的,眼神是不能欺骗人的眼睛的。皮塔看着凯尼丝时一直是深情的,就好像世界毁灭,眼前站着的只有凯尼丝。皮塔曾经说:“我要你活下去,凯尼丝,他们需要你。”“没有人需要我。”“我需要你。”凯尼丝如是说。亲爱的皮塔,这也是我想说的,我们需要你。
三是凯尼丝。主角,理所当然是带着光环的。对的,凯尼丝是所有人的希望。“你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吗?”“是,我会。”这是她对所有还有希望的人说的。今天,我想说的是在我这里,光环以外的凯尼丝。不可否认,她是恐惧和害怕的,我看到了她多次的颤抖和恐惧。她会因为嘲笑鸟学叫的名字而崩溃。这时,同行的另外一个女人解释了:他们伤害不了我,因为我爱的人都不在了。她会因为看到卢的画像而抽泣,她会因为害怕皮塔死去而苦苦的哀求,她会在看到总统留下的白色玫瑰时而颤抖。但,这些正是她成为“希望”的主要原因吧。黑密斯说得对,没有人强迫状态下的凯尼丝,是成为所有人希望的原因。
最后,谈谈我对影片中的文化隐喻的一点看法。
故事的情节,本应该是血腥、暴力的。但是,在情节的处理上,导演没有热衷于表现杀戮,就拿24个选手的游戏来说。24中只有一个人能活,这在一般想象中,定是少不了彼此之间厮杀的镜头,然而,并没有。导演煞费苦心的选择弱化了,却更加意味深长。人性、生命、爱、自由有了不同的解读。此外,“火”在影片中出现了多次,凯尼丝火焰女孩的造型、贡品们出场时驾驶的喷火战车。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生存而盗取了“生命之火,”凯尼丝作为火焰的女孩,这是人们的希望之火,影片一直强调的也是“希望。”“火”代表了希望之火,无论什么时候,希望之火都会一直存在的,它会点燃,拯救人类,惩罚“罪恶之火”。
最后,道出不平等和压迫下的不自由。行政区与统治者所在的都城,繁华和废墟般的行政区;“施惠国”施加的各项规则,只要得到赞助者的喜爱就极有可能获胜的游戏规则之一,“施惠国”的看客身份......所有的这些都映射出这样一个现象:我们身处在不自由、被压迫的时代。
哪里有压迫,哪里便会有压迫。时代不需要压迫。不自由、被压迫的生活是黑白的,因此,星星之火便可以燎原。
《饥饿游戏》影评(七):片尾没有彩蛋,我失望了!!!
大片一直是后知后觉,对新上的大片没有信心,是我的一个毛病,所以到了这么久才看了饥饿游戏。
自由还是身体的饥饿
这片和《三傻大闹宝莱坞》一样,起了个傻B的名字,君不知,很多年前一部心理惊悚片就叫Hunger,讲的是一个从小受过刺激的心理医生,随机找了10个男男女女,把他们关在地下室里面,不给吃喝,就是为了观察记录人在极端饥饿的状态下,为了生存下去,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所以,我一直以为这片是那心惊悚片的新拍。上映前,我还是看了介绍的,但看了后知道了不是心惊悚片,但又发现剧情上和《大逃杀》何其相似,所以又断了进影院的念想。
今天终于看了才发现,虽然是老题材,也能拍出一些新感觉的。全片依然洋溢着美式主旋律,底层民众对自由民主的向往,男女主角挺身而出成为“拯救”的英雄,最后的结局光明战胜黑暗,脉脉温情感动影片内外。但导演导的好,演员演的好,折射出的人性黑暗和劣根性让人印象深刻。
非常
期待续集,在续集应该拍底层12区的人民反抗浮华专制腐败的上层统治阶级了吧?千万不要像暮光为了迎合观众,开始冗长的三角恋爱纠结。爱情可以有,三角恋也可以有,但请不要花费太多篇幅,往深了去描写更深层次的问题,应该还有很多待挖掘的潜力。
唯一不满意的是,虽然片尾曲很好听,但是我居然看完了片尾所有的字幕都没等到彩蛋,介是在做么子嘛!!
《饥饿游戏》影评(八):娱乐至死,最后把自己玩死了。这个社会需要思考。
影片想要讽刺时下的娱乐至死的社会现象么?至少我是这么觉得,如果从这个角度讲确实还算是一部不错的片子,虽然剧情难免显得老套,但是就是这些老套的东西反而更接近于真实生活,并且是你不想去破坏的。24个人,你可以选择主动出击,去杀别人。也可以选择逃跑,并在需要的时候正当防卫。所以,可以说,女主角一直都是正当防卫的,这也是大家想看到的人性本善的一方面吧。
想起来最近很火的《泰囧》,虽然我也想去看,但是还是忍住没去电影院贡献票房,这样的脑残片值得去么?!当然没有权利去评价别人的行为。
只是看到《1942》这样的史诗般的巨作,被某些无良人评分很低,真是伤心啊。娱乐至死的年代,多一些人思考吧!
《饥饿游戏》影评(九):高科技背后的人类与非人类
如果你喜欢林中小屋你不能错过饥饿游戏。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升级扩展版。来自12个区域的少男少女为了生存而战。而战胜恐惧心怀希望则是获胜的最大的信念。他们能生存与否除了取决自身的survive能力另一部分则取决藏在高科技后那群人类抑或叫做非人类的一个键盘触摸。
男女主都谈不上养眼或许也是这片子分数不可观的原因之一吧。但就片子本身的精彩程度而言是绝对值得一看的。最后男女到底有没有在一起似乎成了本片最大的悬念。到底是作秀还是真爱真是不得而知也无从辩证。
当然片子的主题兴许也是现金人类无法理解的为何仍存在人类作为祭品几乎相互残杀的事件呢?我宁可相信这纯属虚构。
《饥饿游戏》影评(十):《The Hunger Games》感受和人物分析
我这个女孩子就喜欢看悬疑科幻惊悚片,颇有爷们范儿。
上面纯属个人自我介绍。
有生以来没有哪部电影让我看后心情如此沉重,如果说一定要有,那也只能是1第一次看《泰坦尼克号》。可是那种沉重的背后更多的是感动,赞叹爱情的伟大,但是《饥饿游戏》不同,给我的感觉除了沉重就是沉重,使我对人生有了更多深刻的思考。
1、如果在我们明知自己被作为祭品,不久可能走上死亡的道路上来说,就算此刻别人提供着锦衣玉食、奢华的生活,我们依旧明白:活下去是我们唯一的信念。
2、我们每个人都在被迫遵守着应该遵循的游戏规则,这是自身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在遵循的同时,也可以活出真实的自我。
3、急于求成、贪婪的人总是死的最快。(在饥饿游戏倒计时开始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紧盯着地面上堆积的杀人工具,在正式开始之时,只有三个人冲向了树林,而其他人都去抢工具,抢工具的9个人只活了3个。死了的6个人,之所以会死,是没有正确的估计自己的技术实力。)
4、不可以小瞧任何人,哪怕她只会爬树也是一项技能,关键时刻也能救命。(来自十一区的娇小的黑人女孩露,杀人技巧一窍不通,为什么死的相对较晚?她比较会自保,爬树隐蔽起来;会信号传递;会解毒,野外生存能力很强。她是祭品中最天真、善良的孩子,我为她的死很难过。)
5、请善良些,善良的人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能活下来将会更宽容。(凯妮丝是个善良的女孩,她自愿代替妹妹做十二区的祭品,她清楚的知道这意味着她很有可能死去。所有被凯妮丝杀了的人,都不是她主动先出手的,完全出于自保防卫。当她碰到黑人女孩露帮自己解毒后,一直保护着她,直到露被杀,凯妮丝悲痛万分。她明知道搭档皮塔协助一、二区的杀人狂找自己,但是听到祭品能活两个的时候,还是毅然去找皮塔并冒险为皮塔抢药。当改变游戏规则,两人只能活一个时,凯妮丝放弃杀皮塔,决定两人一起死。就因为这个决定,让游戏策划人再次改变了游戏规则,两人都活了下来。)
6、生活中处处充满着作秀,那是因为大家都喜欢看。(凯妮丝有自己的爱人,但是为了活命,为了制造噱头,她和皮塔组成了亲密爱人,做着秀,使十三区的人对这对生死情侣充满着同情,的确为他们两人都能活下来制造了契机。)
7、出其不意,你一定会成为焦点,但首先要有实力。(凯妮丝在为赞助商准备的汇报表演上由于紧张第一箭偏靶,使得赞助商哄笑并不再关注她。凯妮丝很清楚这次表演的重要性,如果不出色,在饥饿游戏中她将得不到任何赞助,也就是没有多少生还的希望。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围着一个烤乳猪上的时候,凯妮丝拉开手中的弓,对准烤乳猪口中的苹果射了出去。她成功了!成功得把苹果钉在了墙上,成功的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自己的身上,拿到了汇报表演的最高分。)
8、坚信自己的信念,有时候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很敬佩凯妮丝的青梅竹马,虽然看到饥饿游戏中凯妮丝与皮塔之间流动着温情并向众人展现他们的爱情,尽管他有点不忍看,但是他依然坚信凯妮丝。当凯妮丝获胜归来,他带着凯妮丝的妈妈和妹妹来接自己的爱人,他的脸上充满着信任的笑容。相信他也看到了,凯妮丝的眼中只有他。)
9、内心强大、心态好的人往往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整部电影里,最坏的人是谁?我的答案:总统。为什么?他作为最高的统治者沿袭一年一度饥饿者游戏的目的是打着和平的幌子,其实是为了震慑另外十二个区的人臣服于他。可是女主角凯妮丝的聪慧、坚毅、善良反而激起了其他地区反抗的精神,没有达到他威慑的作用,因而他对此次比赛结果极度的不满意,最后杀了饥饿游戏活动的组织策划人,虽然他迫于比赛结果的公开化给凯妮丝戴上了胜利者的桂冠,但他绝对是典型的卫道士。
十三区的人作为统治阶层,肤浅、空虚、冷漠、无视生命,各个如同跳梁小丑一般,也许这就是化妆师为什么把十三区的人都涂抹地五颜六色的原因吧。
其实就影片中所有的人物来说,性格特征最复杂的莫过于被总统处死的饥饿游戏活动策划人了。原本他不是个善良之辈,他有着十三区人明显的性格特征,他指挥游戏的操纵者们给凯妮丝制造了一次次致人于死地的麻烦,但凯妮丝都通过矫健的身手躲过了,反而他一步步地被凯妮丝对待危险的态度及性格魅力所感染了,结果破例让两个人活下来。却因为最终的善良触动了总统的底限而丢失了性命。
在十三区中生活的人有好人吗?有!十二区祭品的服装师、给凯妮丝提供意见的咨询师都是善良的人,如果没有服装师设计的火焰服装,凯妮丝和她的搭档就不会得到最高的印象分;如果没有咨询师提供的意见,恐怕凯妮丝在第一轮的较量中就已经死去了;如果没有咨询师在赞助商中斡旋,向活动策划人提有利于凯妮丝的建议,凯妮丝可能也早就在伤痛中被杀了。所以说凯妮丝能胜出,他们是功不可没的。
除了十三区的人,最应该受到鄙视的是一区和二区的祭品。可悲的是他们自己分明就是祭品,是十三区人的取乐对象,却麻木地以杀人为乐。仗着他们打小就经过这种特殊的杀人训练,轻视所有的祭品,疯狂的取笑及杀害手无寸铁的孩子。论技术,他们是出色的,可他们之所以会死,死在轻敌。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棋子,这点我们无法改变。就算没有观众又如何?我们不是活给别人看的,掌握命运,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很精彩!
最后,对于Taylor Swift演唱主题曲,更大力支持,safe and sound也成为我们一模英语试听歌曲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