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异次元骇客》影评10篇
日期:2017-11-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异次元骇客》影评10篇

  《异次元骇客》是一部由约瑟夫·鲁斯纳克执导,克雷格·比尔克 / 阿明·缪勒-斯塔尔 / 格瑞辰·摩尔主演的一部科幻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次元骇客》影评(一):1999年构思出这种设定真是惊艳

上层世界有主导权,可以主动进入下层世界,但这过程其实是意识在进行交换,其实从一开始意识传输就是双向的:上层世界A的意识进入下层世界B的躯体中,下层世界意识B的意识也会进入上层世界A的躯体,实现交换,只是由下层世界进入上层世界的意识被(机器?)冻结压制, 当下层躯体死亡躯体中的A也因此死亡(意识消散),同时由于躯体死亡迫使连接中断,对B的压制冻结取消, 所以B意识苏醒,来到上层世界。
       我觉得2024世界是不是虚拟,对2024世界人来说无关紧要,他们应已经意识到并会进行猜想与验证(观察人失忆与异常,观察世界尽头)。
       在2024世界虚拟是普遍的,而1999年则是第一次出现虚拟,在虚拟世界中存在虚拟,2024世界中的大卫因此前去消灭虚拟中的虚拟 shut it down。 似乎对2024世界来说“虚拟世界的人发现虚拟”与“在虚拟世界人在虚拟中创造虚拟“是禁忌。但我觉得只是大卫自己的想法而已。
        如果2024是虚拟的,而2024的上层世界没有出现阻止虚拟,我的设想是:对于2024的上层世界来说“虚拟世界的人发现虚拟”与“在虚拟世界人在虚拟中创造虚拟”是无所谓的 而2024人思路大约是最后1999世界中黑人警长的想法,已不在乎是不是虚拟。或者与上层世界已经达成某种协议。当然导演(编剧)没继续多解释,只是做了2024世界是虚拟的处理,留下观众自己开脑洞的悬念。

  《异次元骇客》影评(二):虚拟世界比现实更残酷

真真假假的转换,虚虚实实的混淆,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常用情节配备,当我们被那些奇诡的故事壮观的场面所吸引时,很容易忘记这些情节背后所隐藏的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追问与思考

  善人和恶人对世界的认知如果到了天花板,他们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

  当酒保和道格看到电脑虚拟场景的时候,他们的认知系统完全奔溃了。自己原来认识的世界都是虚拟构建的,自己到底是谁?如果是虚拟的,一切又都那么真实

  《异次元骇客》是一部有趣的电影,它看上去不如《骇客帝国》的人物那般炫酷和抽象,谋杀、爱情背叛,展现的都是现实世界的真实一面。

  《异次元骇客》影评(三):我们的世界,也许?

看了不禁想到小四的幻城,我们的世界也许只是一个玩具。
我们的宇宙包括那些尚探测不到的区域,加起来也许只是“别人”的一个玩物。
我们眼中的大不是真正的大,我们眼中的辽阔,“别人”也许都看不到。
也许有“人”缔造了我们的世界,不过不是用的编程这么低级的东西。
也许他们都还没有兴趣去干涉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去发现那些未知,却只是发现更大的未知时,我们真的如电影中的人物一样看到了世界的尽头,吓得魂飞散。
可那么多的东西,已经够花掉我们的一生来经历整个过程。
正如电影中的警察一样,说,你们不要再来打扰我们的世界。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但我们满足了,我们还有那么多想要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
让我们无知吧,我们只是不想被打扰。不要来告诉我们真相。
谁又会来关心这个宇宙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
谁又会来想象假如这个宇宙真的缩回到当初的一点,那这一点之外又是什么东西?
何况现在这一点已经扩大到我们无法全部了解。既然已经知道的都无法具体去了解,何况那些我们不知道的。
再弘大的想象也出不了这个宇宙?
我们的世界,也许?切,真不甘心。

  《异次元骇客》影评(四):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

   看完这部电影不禁想到村上的这本小说,世界真的有尽头吗?或许我们的生活只是某个程式,一旦程式结束,那么,一切都将化为虚无。持如此悲观理念抑或有些杞人忧天
  今日,又看到台湾地震的新闻,想想不经意间,就可能会消亡的生命。人类的繁衍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为了彼此的结合而繁衍下代真是无语至极。
  本片的女主原来还是深爱着自己丈夫,可是最后竟然是和她编辑的程序里的那个丈夫走到了一起,似乎丝毫没有丧父之痛的她。你们还相信真爱吗,在我看来那不过是一时的敷衍之词罢了。荷尔蒙的性欲让男女之间产生了莫名的信任
  看透了太多的人往往会被别人看成疯子,尼采和海子的自杀无疑是个绝好的例子。反正世界已然如斯,为何不好好的玩它一把呢?哈哈

  《异次元骇客》影评(五):虚拟还是现实?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究竟是真实还是虚拟?就像周公梦蝶还是蝶梦周公?当控制者所创造的自己的角色在自己创造的虚拟世界中死亡时,所创造的角色的思想就会入侵控制者在真实世界中的形体,而影片展现了至少三层虚拟世界,这让我们不得不对结尾作出思考,最后的一层世界(男主与女主圆满结局的世界)是否也是另一个世界构造出的虚拟世界?
当影片以“嗖”一声银屏断电为结尾时,这看似圆满的结局还那么圆满么?于是世界陷入了死循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追问与思考,这种思考当然是由来以久的。
笛卡儿猜想,我们的现实生活可能只是一场梦境,因为我们在做梦时,并不知道在梦中见到的一切是虚假的,只是醒来后才了解到这不过是梦。那么,我们怎么能确定,我们所感受到的真实的一切,不过是另外一场梦呢?笛卡儿还假设,有一个无比强大的恶魔(比如一个超级计算机系统?),出于邪恶的目的,制造了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切,包括人类的全部历史,我们的全部记忆……笛卡儿对这种种可能进行了周密的思考,众所周知,他的结论是: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
——只有思考本身才是确定无疑的,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自身的存在。

  《异次元骇客》影评(六):对程序猿来说这部破片烂在哪里

1. 这么大的项目连个测试都没有就马上要上线?六年的工作量一个阶段性测试都没有,然后他老板就敢上去人肉测试?他真的是计算机科学家吗?

2. 既然这玩意是个虚拟程序,想拿到他老板留在程序世界的message不是直接读后台就行了吗?就跟游戏的后台管理能看到你手里所有的道具一样啊!用得着这么费劲再派一个测试人员? 说好的代码虚拟的世界你怎么能当穿越片拍呢?

3. 被撞死了就会发生两个世界灵魂互换?

你特么在逗我?身为一个如此庞大的程序它没有容错机制catch exception?这不是一个程序猿的基本修养吗?当你download自己到另一个世界之后就必然考虑你的安全情况。正常程序“出现意外怎么处理”是一定预设好的,所以这几位天才级别的软件人是突然忘了吗?

4. 世界的边界是一堆渲染未完成的图形,然后才知道这世界是个虚拟的。。。办法很多能找个高级点的么。。。

5.为项目投入了无数心力的第一主管以及程序猿的fuller进入1937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找些小姑娘满足欲望而不是测试验证这个项目的性能和bug。。。我觉得这特么绝对不符合人性。。。。

编剧肯定没有好好学习理解过软件的所谓虚拟世界,所以他借用一个虚拟程序的壳子当灵魂穿越片拍,连软件的基本规则都没尊重,这种自以为是的缺失贯穿全片,让这部片子距离经典的边缘功亏一篑

毕竟你标榜科幻片不是玄幻片啊!科幻不是就要严谨的吹牛逼吗!

最后说多年来看了这么多片,还是觉得黑客帝国的世界观真的牛惨了。严丝合缝自圆其说

  《异次元骇客》影评(七):浅尝辄止,却已是开山之作。

有人问女主角设法并成功将虚拟世界的”好人“对换了现实世界的”坏人“,符不符合道德。
这个其实要拿到他们那个世界,也就是电影里2024年的世界去讨论。如果他们2024的人类科技非常发达,导致价值观重塑,将别人思想换掉而不杀掉其肉身是很正常的,那么2024的人这样做就没有什么不道德。
就电影本身而言,真正支撑起电影主题的其实是比较诡异。开始下了那么大一盘棋,以为结尾是讨论人工智能啊..人类伦理啊..道德啊等等,可能比较有深度。结果看完发现,这尼玛就不是一部科幻影片,而是一部爱情影片,只不过以科幻的形式展现。导演在虚拟世界里叙事过多,拍成了悬疑剧的形式,但是在影片叙事当中,爱情线基本没有埋伏,以至于我看到影片结尾时才感觉被戏耍~~
所以,后来的什么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的电影叙事主题就是纯粹很多,科幻范很强,影片开始目的也比较明确。叙事结构上的启端、发展、矛盾、转折、结束还是比较顺畅的,节奏也比较紧。不过,异次元骇客还是比较具有启蒙意味的。
电影里,女人真是心机婊啊,下了那么大一盘棋就是为了干掉自己的丈夫,把虚拟世界里的男人带回来和自己xxoo。果然,女人更爱身体与灵魂合一的情爱,男人嘛,分开也可以同样爱啊~~
莫非导演拍了一部电影,就是为了讨论女人对于情爱不可分离的主题,即使到了2024那个未来的年份,女人的情爱观依然如此,没有改变?哈哈哈哈哈.....

  《异次元骇客》影评(八):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生活在计算机模拟的世界?

我们人类是不可能永远存在的。不论如何,人类终将从宇宙中消失。但是,在我们消失之前,我们的计算机能力或许已经足够强大,能够极尽详细地模拟人类的经验。一些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已经开始思考,我们是否早已走到了这一步。或许,我们正身处一个计算机模拟中,我们体验到的现实只不过是该程序的一部分而已。
现代计算机技术极其复杂,而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的出现使其更加复杂。通过这些强大的机器,我们将能够大规模地模拟更加复杂的物质系统(physical system),其中可能包括完整的生物体,甚至人类。但是,为什么要在这里止步不前呢?
这一想法并没有它听起来那么疯狂。最近,两位哲学家表示,如果我们承认电脑硬件最终会变得极为复杂,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已经是一种“先人模拟”(ancestor simulation),即未来人类对过去的虚拟重现的一部分了。同时,三位核物理学家以“所有科学程序都要做出简化假设”(simplifying assumption)这一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检验这一假说的方法。他们认为,如果我们活在一个模拟之中,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检测出这些简化假设。
然而,这两种观点,无论从逻辑角度出发,还是从实证角度出发,都只是留下了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模拟之中的可能性,无法指出真实生活和模拟生活的区别所在。不过,即使我们不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中,核物理学家们提出的模拟实验的结果也依旧可以得到解释。因此,这一问题仍悬而未决:是否有方法判断我们的生活真实与否?
我们都知道,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人类会不复存在。或许我们会完全灭绝,没有进化的后裔,也可能会有一种或多种后人类(post-human)物种作为我们生命的延续,但是我们人类终会消失。然而,如果未来我们确有后裔,他们或许会有兴趣创造先人模拟,即由有意识的人类居住的虚拟宇宙。如果创造这种模拟的技术足够普及,模拟人类便会大幅激增,以至模拟中的第一人称经验(first-person experience)会比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的第一人称经验要丰富得多。
如果你偶然发现,你自己有亲身意识经验(first-person conscious experience),一个有趣的问题便产生了:你如何才能知道你到底是人类本身,还是一个先人模拟,尤其是在后者大大多于前者的情况下?哲学家尼克·博斯特伦(Nick Bostrom)提出了一个思考这一问题的框架。他认为,以下三种可能必居其一:第一,人类或者类人物种在取得模拟技术之前就灭绝了;第二,“后人类”文明对创造或使用这一技术兴趣寥寥;第三,我们“可能”就是一个模拟的一部分。我说“可能”是因为,在同等条件下,一个意识经验就是模拟经验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其他两个可能性(灭绝说和缺乏兴趣说)不成立,那世界上就会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模拟经验。
当然,在博斯特伦之前就有人思考我们感知到的现实可能是虚拟的,虽然人们提出的模拟器的性质各不相同。人类意识是模拟的,这一观点不但是哲学和科学思考的问题,还是科幻领域的主打题材。在黑客帝国三部曲的第一部,《黑客帝国》(The Matrix)(1999年)中,观众所知的世界就是一个电脑模拟,目的是在保持人脑繁忙工作的同时,利用人体里的化学反应来创造能源。在《黑客帝国》中,人类在一个完全沉浸式的虚拟现实环境里,以计算机化身(avatars)的形式体验着这个世界。但是,这套模拟有着诸多缺陷,让一些觉醒的头脑可以发现这一系统中的小故障,而“真实世界”中的人类也可以侵入名为“矩阵”(Matrix)的模拟现实。
博斯特伦的观点略微不同:他认为,不仅仅是人类,整个宇宙都是模拟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意识,以及与程序中无感知部分的互动,都是代码的一部分。然而,博斯特伦也承认,即使是对一个强大的计算机系统而言,要完全模拟现实的各个层面可能是不切实际的。正如我们的科学模拟包含一些不要求冗余细节的抽象层面,模拟系统也可能会借助某些规则和假设,使一些细节不用被模拟出来。而当我们做实验时,系统便会补充细节:例如,博斯特伦在其2003年发表的论文,《你活在一个计算机模拟中吗?》(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里写道:“当[模拟系统]发现一个人正准备观察微观世界时,它可以根据需要,在一个[恰当的模拟领域]中填充足够的细节。”这样一来,系统就不用准确无疑地追踪所有粒子或星系的轨迹。当需要这些数据时,程序中的宇宙会提供足够的细节,来呈现毫无破绽的现实。甚至,人类也不需要每时每刻都被不差毫分地模拟出来;我们对“自我”的主观认识会随环境变化。
当博斯特伦热衷于向人们说明,我们活在一个模拟世界里的可能性更大时,面对这一难题的科学家们则需要回答另外一组问题。存在这一主要区别是因为,科学关心的是可以被实验或观察检验的事物。而且,事实证明,不论我们活在一个怎样的模拟系统里,我们都能从中推断出各种模拟之间的共性。
首先,如果我们活在一个模拟系统中,这一系统要遵守一套明确的法则,这些法则的动态变化(dynamic changes)是相对较小的。科学方法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取得的巨大成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模拟假说有一些潜在的解释力:我们的宇宙之所以遵从相对简单的法则,是因为这都是设计好的。至于模拟器在程序运转过程中做出的修改,研究人员指出:模拟程序中存在错误,我们又测量到了以这一错误为基础的现象,但随后这一漏洞得到了修正。
或许,真相是,我们确实活在一个模拟中,但是,就像假如世上存在一个不通人情的神一样,模拟世界也不会改变我们对自己生活的主导。
原文来自 AEON,作者 Matthew R Francis。本文转自译言网,由 sibyl玥 翻译,内容有删节。

  《异次元骇客》影评(九):略评《异次元骇客 》

和《盗梦空间》、《黑客帝国》有些类似的科幻片。开头引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直接点名影片的意识论倾向。在黑客帝国以及盗梦空间中,意识有着超凡脱俗的能力,它能开天辟地、制造万物,异次元骇客中,意识同样强大,它支撑了2个甚至3个以上的世界。特别是结尾,类似拔电源的镜头,更令人震撼。导演似乎要让观众也置身于其中,电影中的世界是我们创造的,那我们的世界又是谁创造的呢?我们感受到的物质是真实的,是它们本身是真实的,亦或是我们的意识让我们觉得那是真实的?这个问题,向来是哲学争论的焦点,连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这样的伟人都不能完全解决,何况我们呢?我只能惊叹电影这种梦中梦无限循环的设计,感叹个人对于造物主的渺小
电影在叙事的把握上非常到位,故事开头直接插入传汉龙的谋杀案,将案件起源和真凶是谁这两个悬念摆在观众面前。贺道格无法解释的疑点,他本人毫不知情,进而进行追究,这个过程也吸引观众观看下去。事情继续演变,亚斯顿作为第一号反角出现,观众注意力焦点放在他和主角贺道格身上,孰料剧情一转,真正的凶手另有他人。故事再次陷入谜团之中。直到珍妮出现,故事有了翻天覆地的翻转,贺道格的世界同样是虚幻。此刻,男主角世界观完全颠覆,处于崩溃的状态,而他又面临和珍妮的情感问题,世界的创造者大卫又不知何时会出手,观众再次陷入剧情的悬念之中。
这部电影的优点已经论述,而它的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刻画的人物比较单薄。男主角除了长得比较帅,并没有突出的个性特点。当女主说喜欢他的正直等等一大堆优点的时候,没有一点说服力。同样,女主也是充当花瓶,没有多少出彩的表现。其次,电影 张力不够。亚斯顿和男主的冲突比较简单,也有点毫无头绪,究竟二人为何斗个你死我活,想想其实没那么有逻辑性。电影重点是男主和女主的感情故事,但看起来电影仅仅轻描淡写,女主投怀送抱、一脸花痴,男主勉为其难接纳,这种事情和中国文人聊斋做梦没啥两样了(YY)。
不过,总的来说,电影内容还是不错,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爱情看上去也很美,结局又圆满。

  《异次元骇客》影评(十):异次元骇客

    首先要说,在大家看过《黑客帝国》《移魂都市》《盗梦空间》这些大片以后,再看这个电影,也许不会有那么大的震撼感。这个电影绝对的生不逢时,因为画面感粗糙,也没明星大腕,当时没有造成什么很大的影响力。在我看来,剥离了那些华丽的电影特效后,这部电影的创造性要比那些电影有意思得多。
    因为,看完此片,你会怀疑人生。
    影片一开始就将背景设定在第一层虚拟世界中,让观众先入为主的认为起点在现实世界,然后设置悬念,引出答案,进一步再退一步,告诉观众你一开始认为的都是错的,如此一颠覆,对观众的心理冲击很完美,自然的引发了我们对于世界的存在、真假进行思考。
  影片中,最真实的莫过于人物的思想,即使外在世界是假的,但是思考却是在真实存在的,当你认识到世界有边界的时候,你是否会反思自己的肉体存在有什么价值?或者说,你所看到的是否是真实?
    但简与道格最后的对话告诉我们,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你怎可能爱上我,我根本不是真实的,你不能爱上一个梦”
  “对我来说,你比我所知道的任何东西更真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异次元骇客》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