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观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7-11-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观后感精选10篇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是一部由夏献书执导,孙雪 / 张克 / 杜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观后感(一):我们坐在高高的麦堆旁边

端午假期,窝在宿舍撒欢似的看了好多电影,在豆瓣搜索时,无意间就搜到这部。

是两年前看的电影了,那时候我好多同学的空间里都在转这个电影,有那么一点家乡情怀的味道。我现在还记得的电影里爷爷坐在院子里的板凳上一边抽烟一边说“好好学习勒,为国家争光勒”。太像我身边的老人了,我太爷爷在世的时候也喜欢这样跟我讲话。

我以前对童年,青年,中年这些所谓的人生阶段没有概念,所以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是处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一直都是这样稀里糊涂的,身边的大人不停地说“怎么都长这么大了”,我长多大了呢?一年一年的好像都一样。

一转眼,我弟弟就要小学毕业了。我努力回想自己小学毕业那个暑假在做什么,恍惚中想到在老家的一段日子。

08年的时候,我们那里还有打麦场呢。暑假里正是收麦子的时候,大人们割麦,小孩子就负责送水,送完水就三五成群的在打麦场旁边没有水的沟渠里摘花摘草。

最开心的就是晚上收麦子回家的时候,车子里摞上高高的麦子,大人推着车,最小的那个孩子坐在麦子上,其余的小孩子跟在车后边一路小跑回家。

风很热,知了还很多,晚上的时候,常常和小伙伴一起去捉知了的幼虫。手电筒不停地照着树干,有时候还会照到蛇或癞蛤蟆。晚上照爬了猴,白天就和泥巴捏泥人,窗台上晒的都是我和我妹的“作品”。那个夏天,现在想来,美好的像一个梦。

我们长大了,谁要是还在说怀念从前的话就太幼稚了。好好出发吧。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观后感(二):想念那年的夏天

影片以上个世纪90年代农村为背景,影片的特色在于情怀,所以关于演员的演技,情节以及拍摄质量不做过多评价,片中农村孩童的天真无邪,纯朴的农村生活,纯洁的青年爱情……让人感到分外亲切,真实。影片以马兰和淮海的无果爱情为主要线索,以我的旁白推动情节,表现了那个时代,农村大学生在家庭责任和美好爱情中的无奈,令人感叹!影片中大量的乡村人物活动,青年爱情的羞涩……让我不禁笑出声来,脑袋里开始揣测自己的老爸老妈的罗曼史,老舅他们读书时的活动,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幼稚的活动,玩伴……人的童年在成长中就渐渐消失了,都不知道从哪时起自己不再是个调皮蛋,儿时的玩伴也 渐行渐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有的甚至再也不会见面……影片启发人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影片最后“……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被我抛掷脑后的往事,总会在我软弱的时候袭来,让我非常想念那年夏天……”引发心灵的共鸣!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观后感(三):莫忘过去的故乡

我走了有多远
把故乡抛到了那么远的角落
斑驳的阳光
杨树叶的影子在灰白的地上摇摆
砖红的墙瓦
他们穿着的衣服却毫无记忆
每一次从妈妈那里听说到曾经的事
我都会竖起耳朵专注地记在心中
我无比怀念那个年代
那个年代里的村庄
可惜我恰是生在九十年代
错过了许多风景
很多东西我第一次接触时
却是它的最后一次出场
如今已无桑树
房顶上曾经蚕宝宝织的茧却还挂着
小木箱里的一毛钱一只的冰棒再也不见了
墙上的开国大典烂了
换成了灰灰的中国
木制的庄严的摆钟丢弃在院子的角落
之后再也寻不见
还有那个我从来没听过的收音机
上海
这两个字在我的记忆中远比北京深刻
那个年代是如此的保守呵
谈恋爱都要被牵动一场群架
年少时的爱情难道多要成为心中的遗憾
留下伤心的地方
是否永远都不愿停留
我以回忆的视角讲述了九三年的暑假
却终未道出我的境况
谢谢导演和编剧
短短的一小时
为我们展现了九十年代的一角
提醒纠结在当下的我
莫忘记那年代里的故乡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观后感(四):童年的回归与凋谢

这个电影我觉得还是值得肯定的。
有几点我认为是开创了先河的。
1. 一反中国农村电影脏乱差为主流的拍摄风格,影片始终都是绿油油的画面,给人希望,给人阳光。
2. 小演员们太自然了,太真实了,不像是在拍戏,就像是生活,毫无表演痕迹,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3. 台词上旁白的提示,配合方言的抽离感,是意识流的节奏啊,莫非是卡夫卡的影子。如河水在流淌,看片如同喝青啤。
4. 故事上,导演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用故事隐去故事。看完后让人忘了讲的什么故事,得意忘言,留下给你淡淡的痛,去迎接新的时光。直接入心,这才是写故事的最高境界啊。
5. 配音很好啊。呵呵。国际化的。
6. 最后的夏天,任何人的童年的结束都是以感情成熟为代价的。你懂了感情,那么对不起,你的童年终结了。这种深刻的 思辨 一般人还真领会不到呢。
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整个影片一点市场化的痕迹都没有,没一个广告,每一个阿谀奉承的,可能不会取悦太多人,但是呢,不取悦又何妨自身的高洁呢?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观后感(五):夏天的一缕清风

难得的一部接地气的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场景真实,演出淳朴,在城市装逼片和脑残恐怖片中的脱颖而出,在酷暑中给人带来一丝清凉
演员基本谈不上什么演技,可是本色演出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唯一有点格格不入的是女主角马兰,明显不像是农村人,总给人一个到乡村插队的城市知青的感觉
贯穿全剧始终的重要主线是淮海和马兰的爱情。无果而终。表面上看是凤凰男为了所谓的家庭大义牺牲小我,连带牺牲爱情。这样的剧情符合全片怀旧氛围,无可厚非,可总让人感到狗血和无聊。只能说这种怀旧还是一个青年人的怀旧,是对人生尚未充分品味的怀旧。
如果可能,可以再拍第二部,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叙述者是一个经过了风霜的中年人。我想同样的故事可以衍生出新的内容。就拿淮海马兰的恋情说,人生阅历增加,你就会知道二人当初在一起也未必幸福,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人们心态、喜好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女性。马兰当初信誓旦旦,可后来又会如何呢?如果影片能从这个方向再挖掘一下,思考的层次就能大大加深,而不仅仅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儿科般的感慨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观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