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德哥尔摩》是一部由Borja Soler / 罗德里戈·索罗戈延执导,Aura Garrido / Javier Pereira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德哥尔摩》观后感(一):爱情游戏
女主很
享受自己不断拒绝、
男人不断
热情的过程。夜晚戏中,男主
欲擒故纵几次假装走开,刚走开时,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女主的落寞(拍得真好);男主再跟上来或突然出现,女主可
开心了(表面还要故作
矜持。再感叹一下拍得真好。拍出了外冷内热)。
一般男人懒得跟她玩下去。正常点的男人,想正常相处的也好、想玩玩的也好,都
吃不消这种玩法:整天证明对
她的感情,
孜孜不倦地热脸贴冷屁股。别说长期相处,大多数人
追求期也
坚持不下去,所以她说没人爱过她,其实是没人爱跟她玩这种游戏。
但这次遇到高手男主,终于防线崩溃。虽然游戏没到她认可的程度,让她享受足被追求的
感觉。但也将就了,毕竟以往的男人还做不到男主这步。也许在她心里自我
安慰,这么孜孜不倦花力气的男人,大概比过去那些男人要多爱一点。没想到清晨醒来,发现mabi翻脸贼快,还不如那些脸上直接写着“我就玩玩”的男人。
于是
绝望了(跳楼隐喻女主对
感情的绝望)。
女主是真正的主角,电影大概是想表现这么一种病态。男主是配戏的。
男主虽然渣,但算是
享受生活型的,上完床第二天还安排了活动,被女主搅合了以后打电话推迟,虽然郁闷,也没崩溃。
白天戏的清冷
枯寂调调,是说女主的
内心的。
有种说法,像女主这般用拒绝冷漠追求
真爱的,是婴儿时没有得到充分的
宽容和关爱。婴儿咬
妈妈奶头、做破坏性的事,都是想引起注意,以及看看大人能容忍到什么程度(=有多爱我)。严重未
满足的话,这种行为会带到成人期,出现在两性关系中。这种解释勉强说得通吧。
但我想到一个更
简单粗暴的比方,未必正确,但更好玩:男人譬如商店的服务生;女主是个挑剔的客人。大多数服务员觉得这个女客难搞,宁可不做她生意。偶然有个段位高的服务员,拣着客人爱听的说,反正不走心,女主倒是被伺候
舒服了,掏钱了,然后发现买卖完成,服务没有了!(此处喵星人惊呆脸表情一个)——
微笑没了、端茶倒水没了、想多聊几句人家也爱搭不理……原来这个服务员也不是真心的!就
想不开了。
《斯德哥尔摩》观后感(二):只进入你的身体 与 想进入你的生活。
只进入你的身体 与 想进入你的生活。
上
大学后,短短续续主动认识了几个
女孩,都是
很喜欢的类型,于是约出来吃饭、聊天、看电影。其中一个成为了第二个
女朋友,带来了一段五个月不到的爱情。其他的没有坚持在联络了,无外乎更近一步了解后失了兴趣或是忍
受不了我热她冷带来的差距。实质是进一步的投入成本远大于对他们的占有欲
价值。三段
恋情中,除了
初恋是懵懵懂懂的感情
升华,其他的第一印象绝对是片面的,带有性欲的,用一位的话说:第一次和你约会时很
喜欢闻微风中你身上的那种味道。
总之,
绝大多数男性在面对喜好的
女性时,肯定有着想进入她身体的第一反应。
再来说说神奇的女性,谈过三次
恋爱的我却越发觉得她们复杂,她们普遍
善良,如水一般灵动,可是某些时候却能像火一样让你感到炙热。但就像William Golding所说:“无论你给
一个女人什么,你都会得到更多回报。你给她一个精子,他给你
一个孩子;你给她一个房子,她给你一个家;你给她一堆食材,她给你一顿美餐;你给她
一个微笑,她会给你整颗心。她会使你给她的东西放大和增倍。“这种特点我深有体会,恋爱后她们对我的好让我现在回想起来都感到有一丝丝愧疚。
女人想要进入男人的生活,是
自然而然存在着的。
这部片子便是这么
一个故事:一个被动的,在进入了男
人生活一晚上后满怀
憧憬着的女人,天亮后才发现他只是想进入她的身体。梗概且经得住琢磨。
《斯德哥尔摩》观后感(三):都是419,你TM给我玩什么真爱
我觉得女主应该是以前被渣男
伤害过,有点
抑郁症,导致她不再
相信爱,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在男主看似
真诚的“我
喜欢你”的
表白和
疯狂裸奔的举动下,女主冰封的心渐渐融化,在一次次的踌躇和反复下,最终相信男主是真喜欢她而不是为了上床才说“
我喜欢你”的。
结果,第二天早上男主的
态度来了个720°大转弯,之后女主翻男主柜子发现他跟N多女人的亲密合影,明白他昨晚跟自己说谎了,女主肯定
伤心、
愤怒又不甘心,
悔恨,所以她才故意说要留下,故意藏钥匙,故意上前亲男主像是
破罐子破摔,又像是在给自己证明"看,他就是那么渣”,让自己死心,但其实还是不太愿意接受男主就是玩玩她的这个事实。
最后的
结局不太接受啊,有点极端,我觉得应该是女主
离开男主家,看似释然,但却
抑郁症更深,更加不敢敞
开心扉面对别人比较好吧。
最后,想走肾就走,别扯什么走心。
《斯德哥尔摩》观后感(四):从迷离到惨白,从秘籍到教材
夜晚的迷离和白昼的惨白,让
故事逆转前后有了都能准确安放的场景基调。当那白得刺眼的
世界出现,我隐约感觉之前那份
锲而不舍像牛皮糖一样甩都甩不掉的暧昧、大冷天为赢芳心脱光光跑街的
浪漫必将会以一个没有血色的表情结束~女主纵身一跳是高潮也是结束。影片采取一种实验室抽离的方法,仿佛让男主女主始终呈现在舞台最中央的聚光灯下,让人能清清楚楚看到两颗心从靠近对抗再到撕裂的全过程。其它小点:1.前半段堪称《渣男撩妹秘籍》。后半段则可用作提醒女孩看穿渣男伎俩的教材;2.罗西尼的音乐让电梯追逐那场戏很壮烈;3.斯德哥尔摩征,受害人对罪犯产生的
依赖心理。女孩得了该症,破坏了一夜情的游戏规则,最终毁了自己。
《斯德哥尔摩》观后感(五):比男主更恐怖的是女主啊……我都觉得男主分得好了……
本片把一段感情浓缩到了一夜,这是艺术处理手法,
现实生活中的感情纠葛往往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甚至还
结婚离婚了的。本片的
男女主角也可以对照现实世界
任何感情关系里的性别,男男、女女、男女、女男,不要简单粗暴地非说男的都怎么怎么样,女的都怎么怎么样。太多
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证实其实人和人的差别远远大于性别差别,两个三观和心理
健康状态一样的异性,在感情中的决策会
差不多,远比性别相同但三观和心理状态不同的同性多。这也是电影处理手法。还有,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肯定不会和现实生活中的
一模一样,但可以代入,只要你稍微有过一段完整的
感情经历。我是女的,非要我代入电影中的角色的话,我是男主角。
还有大家要搞清楚一点,男主从头到尾没有说过他当初说爱女主的时候不是真心的,影片中也没有任何证据说明男主是劈腿或者一开始就是感情骗子。照片只能说明男主有
爱人的
能力,有过多段恋爱,但没有经营爱情的能力,所以每段最后都不长久,同时人也不极端,
分手之后不会毁掉和否认前任以及前任做的一切,好吗?另外还有一点,女主倒是一开始全程都在对男主撒谎,她早就喜欢上男主了,但她否定,她想和男主恋爱或者说被男主爱,但她撒谎说没有。
这个片子里,男主显性渣但同时有不强的隐性的心理疾病,女主有显性心理疾病但同时有隐性的不强的渣,感情
经历欠缺的
年轻人容易看完之后肤浅地指责男主,其实要我说,宁可和男主
谈恋爱也还是对女主这种人避之则吉吧。打个比方,这两人代入到现实生活中,就是
自由恋爱,男的早期狂追女的许下山盟海誓,恋爱一阵后越来越不爱了提出分手,女主就开始跟踪、恐吓、骚扰、自杀、索要钱财,整个一神经病啊。
当然,男主也是自作孽,太浮躁,毛都不了解就去追求就去上床就去爱上。
女主有抑郁症,分手是对的,但是分太晚了,影片里是上床后分不掉了,现实生活中就是分太晚甩不掉了。整个影片就是浓缩,最后的跳楼也是浓缩,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各种撕逼纠缠变态行为。
但无论如何,当晚的那些
幸福甜蜜浪漫和高峰体验都是真的,所以,要享受爱情,一辈子没被人爱过是很恐怖的,有幸与人相爱是幸福的,要
好好享受,当成
美好的回忆珍藏。影片中女主就是一个典型的没被爱过的人,所以心理很
痛苦。
总之,好聚好散,好好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