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独奏》是一部由瑞卡多·米拉尼执导,吉姆·罗斯·斯图尔特 / 米凯莱·普拉奇多 / 杰丝敏·特丽卡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钢琴,独奏》观后感(一):《钢琴独奏》:春寒料峭,长歌当哭
春寒料峭,长歌当哭。当母亲由于卢卡的不断微笑而失神,车祸身亡的时刻,卢卡的泪眼中饱含着血和迷惘。泣涕而彷徨。
卢卡的一生成就于钢琴,是钢琴让他暂时和那个认为自己害死母亲的自己告别,而达到一种逃离怅惘和寂寞的境界。他的内心始终是孤独的,他,可以在家庭聚会上间接指责自己的父亲;他,可以因为女友辛琪亚和另一个男人交谈甚欢而不相信其肚中孩子是自己的,导致辛琪亚的逃逸和人流;他,可以因为好友的死而认为是自己用音阶杀死了他。
这部影片从亲情、爱情、友情的角度,甚好地揭示了与音乐结缘的卢卡如何一步步滑向沉沦,万劫不复。
音乐人是孤独的,因为爵士而自由,可音乐付出的代价却是切实存在的清寂和薄凉。他的内心无所依托,是以在音乐的羽裳中绽放自己超凡脱俗的艺术家天才,他的内心钩戈始终与母亲的微笑和允诺相伴连。他没有将自己的才华束之高阁,而是以生命的薄凉渐渐稀释才华,让夜月不再怀疑自己的寻道心灵。
他曾经数度试图自杀。第一次是在妹妹芭芭家,他将木板隔挡在房间门口,自己看着川流不息的道路,试图轻身一跃解决自己无法排斥孤独和心碎的生命。幸好芭芭及时通知了辛琪亚;第二次是卢卡以刀片划开自己的手背,鲜血汩汩流出夺人心魄;最后一次是他选择悬梁结束自己的性命。
生命,原本不过是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有些人在束缚之中消磨了意志,有些人抑制不住与生俱来的悔和憾,只能由着大化的岑寂而杳杳归去。卢卡的生命伊始就充满了疮疤和伤痛,结痂之后,心灵的沉重和悲痛还会以不同的形式提示他的残缺和价值领域的疏失。他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浮屠的冷漠的盛世不会给他活在人间的理由。
有些天才的人格疏失却是天赋的,也是成就他们性命之情的必然条件。即便梅兰之品,也要在翻覆和哀愁中刻写自己的绝命篇章。他的内心浸润着悲凉愁绪,这种悲凉值得人道的悲悯同情,而他的写意——化非洲的独特文化为心灵之翼,和意大利城池的素性绝世之调相互融合的钢琴生命体验,也给他带来蜚声海内外的国际声誉。
我不愿意说他最后的下场是失败的,只能说个人有个人的品相和命数,卢卡之呜呼哀哉在于其独特心灵史的悲伤,这份悲伤影响了他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也许他的女友辛琪亚不能真正理解慰藉这一颗残缺的艺术心灵,只能够以正常人的面相梳理人生面临的窘境和轻狂。
卢卡最后的人道毁灭是一场劫难,也是他同宇宙结缘结仇的造化,他的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的丰厚和美好都将镌刻在每一个观者的心间。
《钢琴,独奏》观后感(二):深情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解读
开头首先摘抄自己豆瓣简介里一句话,同时也是自我认可的一句话,献给这部影片,强烈引起我的共鸣。
艺术向来都是需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所以艺术归根结底是悲剧性的。
晚上独自来电影院看这部影片,在看之前一个问题还萦绕在我脑海里,刚刚百度过-想自杀怎么办?之前写影评前还犹豫要不要写这个情节,不想把事情搞得太矫情,但是为了引出下文,我想这个情节不可忽略吧。
不得不大概的自我介绍一下,虽然不是说写影评就必须要感同身受或者说同行来写,但是在我为数不多的影评里,这个影片是目前我唯一可以站出来以自身来说法的一部影评。
现在情绪还是久久不能平息。被电影深深的触动了,现在叙事可能有些混乱,还请大家见谅。
我的脑子里千言万语在就集聚在语言的大门口,可是我会有一些顾忌,因为谦虚这个词在国人的脑海里尤其的敏感,我不想引爆这颗雷.太多说些我怎么样,我怎么样,我特别害怕,有人说哟你是艺术家之类的话,所以我还是不说了。我简单点说。有些话不想说。直白的说,我也是弹琴的,而且我真的热爱艺术。和电影主角最大的差距就是我弹的没他牛逼,当然人家是大师了。
但这并不能否认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我想我的生活也许比大多数人接近影片人物的生活状态,所以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影片的大概的氛围是什么样的?
男主角由于童年时遭受了阴影。这大大影响了他的成长经历。长大以后不知是这经历塑造了他还是毁了他,阴差阳错的他成了钢琴艺术家。但是凡事是有代价的。艺术性也融入到他的生活中。他的灵感,他的阴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他的每一次痛苦,每一次犹豫,彷徨。都是那么的生动和赤裸裸,我感受到我在进行音乐创作时经历的那种状态。
(插播,不是硬广告)如果有朋友感兴趣本人音乐小站里的作品-请在豆瓣音乐人搜索Mystery,或点击本人头像,进入主页,直接点击连接试听。
我的作品总体是阴郁的,不是我不想写动感十足霹雳贝贝的音乐,其实我喜欢,但是真的写不出来。前面说了,艺术向来都是需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所以一些你潜意识里的气质,可能在这个时候你也刚刚发现,你会受他摆布.请自动脑补电影中的某些情节。
童年在我心里有些情景挥之不去,却又无力去改变的情景,在不经意的瞬间,它们都会浮现,艺术创作是件私人而隐秘的事情.之前我只会把这种闪回当做一种自我无法解释的体验,今天见到电影中主角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有一丝恐怖,有一丝亲切,有一种感动,有一种震撼。回忆的情绪使我感同身受,眼泪默默从眼角不可控的流出.
这个电影我给五星,我给一百个赞。因为他拍得很细腻很写实也很现实。在我声泪俱下把自我的感受说清的前提下,也许我可以大声的呐喊出我对这个电影的评论?
之前的钢琴师三部曲全看过了,情节为主,比较好看。这部钢琴师,开始看到我豆评价那么低,还有点犹豫要不要去。看过以后,被深深触动,甚至这是钢琴师里面最出色的一部,把艺术者的心理,常常要经历的痛苦,彷徨,迷茫,折磨,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能我也是写这种比较压抑的音乐,所以对于他后来被回忆逼到发疯,最后上吊的情景,丝毫不认为夸张.看评论里有人说太矫情了之类的,我只想认真的告诉你,是真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性情,也许就出不来这个艺术家,
就是那句,搞好了你成为艺术家,搞不好要么就成为疯子.……
我现在既没有成为艺术家,也没有完全变成疯子,像我这种半吊子也许是更多做艺术人一个长久的遥无尽头的状态。不能完全融入“正常人”的圈子,也没有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很鸡肋的活着。
在这里也向同样被艺术搞的朋友衷心的说一句:
“挺住,共勉……坚持到底,不妥协!”
《钢琴,独奏》观后感(三):总是这样,这样无处安放
我这个人话不多,有时候也是个话痨。
好在,我极其想倾诉的时候也不需要特别多听众,所以我得罪的人应该不多。
高中里的迷茫期,我经常会在特别深的夜里给某个我很想念的人打电话,说半天毫无主题、乱七八糟、有的没的,废话。现在回想起来,我相信,那些曾经夜里被我吵醒现在仍然还能继续跟我做朋友,对我有真感情。
表达感情的方式有很多种,语言、文字、图片、音乐,越来越抽象难懂,却又更为格外情深意重,直至心灵相通。
我说出来你不懂,和我不说你都懂,不需要太多渲染和前奏。所以我写给你的话,你开始读不懂,后来不想读。
其实不晦涩。只是揣测人心费力又让人受折磨。一针见血的刺痛和立竿见影容易让人快活。
可那些脆弱敏感的人,经历不了直白语言如暴风雨般的冲击,犹如当头一棒,余下所以更需要一个自己的世界纵情,疾风骤雨,畅快淋漓。
根本就是个疯子,从小时候开始就和别的小朋友如此不同。
都不知道卖萌撒娇哭一下。
当很想念的爸爸从远方回来,扔下玩泥的罐子和小伙伴,一溜烟的跑回家,躲在沙发底下,气都不敢喘。
被发现会怎样呢?放声大哭也不能表达想念,这让我想躲起来,害怕那些平淡的语言不能够表达自己。
奶奶从沙发底下拖出来,用手轻轻往爸爸面前推,这是你爸爸啊,你不是想爸爸吗?
手足无措,小脚踱来踱去,低着个大脑袋,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爸爸。眼睛都不敢抬。
真是不讨人喜欢。
爸爸要离开的时候,又不知躲在哪棵树上,谁也唤不下来。偷偷的跟在爸爸身后走出村口,一直走到长途汽车站。
车开走的时候才入戏,眼泪流进喊爸爸的嘴里。
爸爸会不会因为不喜欢我,就再也不回来了。会为自己跟哥哥姐姐相比拙劣的表现而担忧,直到爸爸下次回来的时候。
都不会为自己哭的小孩,长大注定是个软弱胚子。
所以,明知道相依为命的奶奶不久于世,连再见都不敢说,就想一步迈过门框,头也不想回。
没礼貌,不懂事,一点规矩都不懂。
说不出再见,害怕真的只能再见了。
所以,大学毕业的时候,好朋友们喝的稀里哗啦,哭的惊天动地,一个人猫在宿舍里收拾满地狼藉。
真是个理性又没有感情的人。讨厌这种如此理性的人。
受了委屈和教训的夜晚,没有拥抱和安抚,只有一只苍老的手,握着才能睡着。就那么一直握着,以为睡熟了抽回来,都会在被窝里蜷缩成球颤抖。生病了也如此,谁去医院都哄不好,除了这只手。害怕也不会说,握着手睡到天明。
当那只苍老的手离开我以后,还是经常会有个时刻会想握住一只的手,就单纯的想握一会儿就好,好像抓住了小时候带离寂寞无助的稻草。心里的情感,找一个出口,安慰什么的也没用。
谁给你养成的这些臭毛病。
留下来暧昧,变态,神经病的恶名,充气娃娃商店也有卖“手”的嘲讽。
从那以后连递出手的东西都只捏个边角,生怕惊住同类。
你要学得开朗一点,才能从你的世界里走出来。我们不是同一个世界吗,为什么你痛苦的时候,我也难过。我尝试过的爱、恨、愤怒与嫉妒,和大家的不同?
总需要释放和发泄,才能和周围人同步统一。方法越来越粗暴简单,倒也效果不错。抽烟、吃糖,泳池里的中间道,塑胶跑道的第十分钟,巴赫E小调的最后一幕。当我连呼吸的力气都没有了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有呼吸的冲动。
从此,招人烦的话痨,深夜里的电话,想握一下手的冲动,都像被治愈好的顽疾,没有再犯过。
非常谢谢、十分抱歉、下次再见,能有多难说出口。非要当个神经病啊,你这不是神经病吗!
我不想当神经病。
我这张脸太过云淡风轻,我这颗心太过波涛汹涌。如果能反过来,我就会成为情感的真主。
弹吉他,手指上有厚厚的茧,其实我连和弦都不知道几个,我弹出的声音是我梦里呜咽的小河,流过你走过的路。
《钢琴,独奏》观后感(四):让死亡变得更加神圣意味深长
“When the truth is found to be a lies,and all hopes are vanished not,how should I do?” 我用电影《A Serious Men》里面的一句台词来开始我在《Piano Solo》里的感伤的回忆。卢卡,一个才华横溢的钢琴师在这部电影里给我的答案是——去天国。《钢琴,独奏》观后感(五):有的人,只能这样表达情感
不知道为什么这世上大多的天才总是与疯病纠缠不清,以意大利钢琴家 Luca Flores生平为素材拍摄而成的电影《寂寞钢琴师》,以明丽的色彩反衬了luca极其敏感悲戚的内心世界。《钢琴,独奏》观后感(六):钢琴,独奏
#每日一片# 资料馆今天(严格说起来应该是昨天了)放映了由意大利爵士钢琴诗人卢卡·佛洛瑞生平改编的传记片《寂寞钢琴师》(又名《钢琴,独奏》,《寂寞钢琴师》是台湾译名,个人还是觉得直译的《钢琴,独奏》味道更对一些)。 男主角卢卡·佛洛瑞由吉姆·罗斯·斯图尔特主演,四月份北影节安东尼奥尼特展时放映了他所参演的众星璀璨的《云上的日子》,在其中与依蕾·莎丝特出演对手戏,作为电影的第一段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也是个人最喜欢的),初见便被其古典优雅的气质以及俊美贵气的面容所吸引。而在本片中则已全然褪去了那时的青年气质,尽管蓝眼睛依然好看却再认不出曾是那个梳着考究金色烫发的颀长男子了(要不是看了演员表我打死也没认出来)。不过69年生人出演该片时已经38了,自然无法与95年巅峰期时相比较。起初我以为以吉姆的年纪饰演男主角年龄稍大了些,不过查到卢卡·佛洛瑞正是38岁去世,看来影片中还是有些时间跨度的,只是没有表现得很清楚。 影片的前半程都没有表现出非常优秀的质素,以至于给人的感觉是该片高不成低不就,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随着剧情慢慢铺陈开来,后半部分有所升华,可仍觉得整部电影始终缺那么一把力。 影片伊始的童年时期算是片中比较出彩的段落了,海滩戏耍印象深刻。母亲的角色塑造得尤为突出——一个永远抱藏着秘密心事的女人,好似时刻怀揣着某种忧思,沉浸在自我世界,却永远能注意到孩子的不对劲。这也是卢卡病症的一切症结所在——驾驶汽车的母亲回头来对着自己微笑却意外翻车,于是在童年的卢卡心中埋下了永远无法原谅、不可救赎自己的种子。而步入成年的部分拍摄就较为差强人意了,虽然并不糟糕,但也实在找不出什么亮点,两位好友浮夸的表演更是差评。 电影始终围绕着卢卡对于家庭的某种眷恋执着,以及使他一步步走向深渊迷失在自我中且愈发沉重的心灵枷锁。其实比较吊诡的一点就是他的兄长和姊妹的配偶都完全没出现,尽管兄弟姊妹都是关心弟弟的温柔的人但这点很缺乏说服力。和女主角的感情戏则中规中矩。有些优秀的细节,例如看到即将与自己演出的爵士乐大师的讣告,加深了他内心深处“害死母亲”的自责,进一步把自己推向了绝望深渊。唱片、地图等物件勾起童年回忆以及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对女主角吐露出恶毒的嫉妒话语致使女主角堕胎都对角色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后半部分三场戏比较出色,其一是与芭芭的对手戏,妹妹这个角色演得非常好,她处在一个最为尴尬的位置,与哥哥的关系最为亲昵,算是家里人同他的纽带,同时也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纽带(?),每次对哥哥的担忧难过总是能无措到哭出来。其二是卢卡在钢琴上剁手时,哭泣着声嘶力竭喊出的“妈妈!爸爸!”心中的孩童还没完全离去,父母之爱的缺失是这辈子永远的隐痛。其三是最后决定自我了结时的平静坦荡。 剩下的大概就是,母亲的车祸现场拍得略假,断裂的珍珠颇为做作;家庭聚餐一处矛盾安排有些刻意别扭;卢卡回到非洲一段里身材窈窕的黑人妹子非常好看;饰演童年期卢卡的小演员有些灵气蛮可爱的;演员表里有《完美陌生人》女主角之一的阿尔巴·罗尔瓦凯尔,然而我好像没见着;扮演哥哥的Corso Salani先生看起来年纪实在是大了点,虽然眼熟但是想不起来在哪见过。 正片结束后放映的真实卢卡·佛洛瑞童年录影欢快的音乐影像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反差,可惜有些打断了卢卡遗曲《How Far Can You Fly》本该延宕的情绪。整部影片在剧作上和基调上我实在不甚满意,故事本可以展现得更好,不过摄影和音乐还是很过硬的。 同样是钢琴师的传记片,我还是更喜欢《闪亮的风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