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夺魂索》观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7-10-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夺魂索》观后感精选10篇

  《夺魂索》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詹姆斯·斯图尔特 / 约翰·道尔 / 法利·格兰杰主演的一部犯罪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夺魂索》观后感(一):扩胸运动的故事

某日傍晚饭后,我与妻子外出散步,偶然遇见了一位工作上有交往的熟人。 时值盛夏,这位大叔一改平日衬衫西裤打扮,只是身着白色二股筋背心外加大裤衩迎面走来,边走边举起双臂,做起了有力而不失销魂的扩胸运动,画面颇为美丽,以至于直接触动了我那放荡不羁的低笑点。但出于礼貌,我只好强忍住笑,待人家走近、打了招呼、擦肩而过、消失在拐角之后,才恣意妄为地笑出声来。妻子笑点更低且怪,自然也是早已屏了许久,于是我们俩便嘻嘻哈哈地在回家途中模仿着做了一路的扩胸运动。 然而我们夫妻二人这个无聊的恶趣味并未止于当日——之后每当我在家穿起背心,就会时常想起当时的醉人一幕,继而就情不自禁地在妻子面前做几个扩胸运动,引得她笑成一团。 不过扩胸运动的故事至此仍未结束。 两年后,因一次工作安排,我与那位大叔一同外出开会两天。晚餐之后入住宾馆,我和大叔等几个同行者聚在一间房里打牌和闲聊。大叔一直坐在椅子上看电视新闻,就当今世界局势和我侃侃而谈。我望着穿背心的大叔,当年的动人回忆不禁再次涌上心头。 这时,我那不安分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邪恶而又大胆的想法。 我一边继续和大叔对话,一边慢慢地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接下来便面对他做起了扩胸运动! 一切发生的都是如此自然,所以大叔依旧与我谈笑风生,丝毫没有察觉到任何异样。而我的内心却窃喜不已。 出差结束返回家中,我得意洋洋地向妻子说起此事。听罢,妻子说:“希区柯克的《夺魂索》里,两个凶手故意邀请受害者的亲友在藏尸柜上用餐。对于他们这种变态的炫耀心理,我一直不太能理解。现在,你让我有些明白了。”

  《夺魂索》观后感(二):很好的教学片

拖拖拉拉半天在看完一大堆要项之后终于忙里偷闲地来撸完HITCHKOCK的第二部作品,和第一部《后窗》有点类似,都是在有限的场景里做足功夫。说实话这可能是看老爷子的作品里最毫无悬念的一部了,几乎没有肾上腺素浓度的增加(笑)。
首先,影片一开头就已经知道整部作品的重心了,一起无聊的谋杀,两位幼稚的谋杀者,三方关系者(被害的大卫的父母女友朋友),还有一位解开谜团的教授。不用猜都知道一定是机智的教授观察到嫌疑人布兰登的异常和他猪一样的队友的失态,进而发现这个谜样的晚会实际别有用心。看下去的唯一动力就只是想知道最后教授是怎么揭开这个谜团的。
其次,读了很多影片才知道,“长镜头”、“一镜到底”、“彩色”、“人等优劣”等关键词才是这部影片的标签。然而在初次观影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导演没有换过镜头,只是觉得像在看剧一样,时间过得很快,但还是由于情节简单又觉得很冗长。
最后,台词限制。由于队友的智商有限,整部作品三位主角的台词都显得有些没有深意。布兰登说服队友和教授与学生的讨论都不免沦于说教。很单调很生硬。毕竟电影还是要有立意的,然而这样生硬的情节让哈佛和希特勒躺枪躺成筛子。
或许我是门外汉,看不出那么多有关电影技术的门道。只能说可能这是一部很好的教学片,可以供电影系的学生足足写上好几篇论文了,可对一般观影者,则是平平淡淡的作品吧~!

  《夺魂索》观后感(三):黑色到底还是供认不讳

鉴于猪队友的心理素质,我们在看到斯图尔特大叔出现的那一刻就知道这事藏不住,关键是这场闹剧要怎样收场。最揪心的一个镜头是管家在把箱子上的东西一样一样收走时,镜头始终固定在箱子上,并没有转向谈话的人群。结局很一般,希胖为了丰富电影总是努力加入一些比较猎奇的观点和概念,但这次有点勉强。

重点是一个拥有纳粹般优越感的人怎么可能那么善良易洗白?如果抛掉道德束缚,完全可以让斯图尔特大叔干掉两个年轻人,勒死或枪杀,以暴制暴,(我觉得大叔拿着绳子回到房间之后有那么一瞬间,有一丝邪气外露,就像希胖真的考虑过这个想法一样)完全的黑暗,没有正义角色。这样应该就是神作了...吧?(灵感其实来自于同出于希胖之手的《辣手摧花》)

  《夺魂索》观后感(四):很棒的老电影

上次看这么老的片子还是控方证人,经典中的经典。而对于希区柯克,一直很有感觉,这部夺魂索也完全没有让我失望
  开始知道这部片子是因为前段时间去看了一部音乐剧,危险游戏,据说是根据夺魂索改编的。同样是两个男人的共同犯罪,一方自诩高人一等,通过实施犯罪来寻求刺激,觉得自己是高等人;另一方是因为仰慕对方而作为一个追随者的角色。当然,音乐剧的改编还是很出众,最后的反转悬疑让人意外又觉情理之中
  说回电影本身,开头第一幕就是犯罪现场,十分抓人。每个演员的情绪都非常到位,一人的追求刺激,兴奋,激动,以及另外一个的惶恐,不安,紧张,都被表现地非常淋漓尽致。而那个敏感的校监,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的观察,也是引人入胜
  这样的题材,哪怕放到现在,也是非常棒的故事。为了刺激而杀人,又把被害者的亲朋好友请来,在装尸体的箱子上铺上桌布,蜡烛,鲜花,美食……最后的功亏一篑,也是凶手过于傲慢的关系。
  很喜欢校监关于自我转变的台词,他曾经也认为人是分阶级的,可是眼睁睁地看到了凶案现场,才知道每一条生命都是同等的。
  是一部非常棒的老电影。

  《夺魂索》观后感(五):让人从电影一开始就提心吊胆的希区柯克式悬疑

Brandon在电影中一直反复的强调着自己杀害david是出于一种更高的境界甚至是一种信仰,他崇拜Rupert教授是因为之前在课上听过他说的,用中文理解就是人有贵贱之分,次等人类的生命是不重要的“ the live of inferior beings are unimportant.” 这让一直有着杀人这种变态欲望的brandon找到了一种看似杀人合理且高尚的说法,所以把Rupert所说的话当作一种信仰来崇拜,并以此justify自己的罪行,这从brandon在杀人后感受到的愉悦中就可以得出: “Nobody commits a murder just for the exprience of commiting it, nobody expect us. ” 这里他说了,自己杀人仅仅是为了杀人这个经历和感受。
影片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Brandon像是在插手Janet和David以及Kenneth的恋爱关系,大家一开始可能看到Janet这个似乎只关心时尚所以会想找一个男人来为自己买各种好看衣服买单的女孩,以及brandon和phillip口中对她的描述着理所应当的给她贴的标签,所以观众可能会认为可能真的如Brandon说, Janet是为了金钱而嫁给David,抛弃了Kenneth,但在后面通过janet和kenneth的谈话有表面其实是kenneth提的分手,而janet在跟david吐露真实的自己后爱上对方的。这个故事安排很有意思,其实更主故事线似乎没有关系,但个人认为这其实是又一种暗示在告诉观众人没有所谓的inferior beings, 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而且我们不能自己主观定义别人。
Brandon认为自己这样做能让kenneth得回janet,但他不知道kenneth一开始就更janet提了分手。Brandon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他人的人生,所以他喜欢指挥因为害怕而听取他的命令的phillip。这也揭示了我从该片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思想。没人有资格去夺取另外一个人的生命,甚至去掌控,先入为主的标签化一个人。
不是电影学专业人士,说一下很业余的看法。个人感觉这部电影非常具有真实感,drama恰到好处,没有过分及不合理的巧合,整个故事发展很自然,一步一步透露给观众最后被rupert发现真相的必然性。让人感觉到这种事情很可能就发生在你邻居家,跟你一起上课的同学中,离现实并不遥远。
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刚看完电影,趁热打铁一气呵成了第一篇影评,断断续续,瑕疵很多。如果有幸遇到读者,请见谅,并且感谢阅读,欢迎讨论。

  《夺魂索》观后感(六):略评《夺魂索》

本片导演是希区柯克,这部电影和他以往给人的印象的片子不同。虽然也是犯罪,但剧情没那么波荡起伏,悬疑设置也没有那么强烈。然而,它同样带有明显的希区柯克风格,从电影可以看出,导演进行实验性的表达方式。比如,长镜头的大量采用。它使得故事叙述的节奏趋于真实、客观,少了蒙太奇和剪辑,没有多少大动作的拍摄,这部片子采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拍摄,不仅成本减少,还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第二是在悬念的设置上,希区柯克从一开始就把凶手展现在大家面前,悬念成了罗伯特如何发现线索、凶手如何摆脱侦探的纠缠。既然事实已有了结果,人们对于原因的追求也没那么强烈,这样就解释了导演为何没有解释犯罪的动机,而把大部门笔墨投入到犯罪之后。这部电影的剧情不是反映一类典型的社会罪恶,倒更像是一出黑色喜剧。凶手自作聪明,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影片的重点已不在讨论犯罪的残忍,更是用一种调侃和讽刺的口吻叙述这一出闹剧。当然,为了表示立场,导演还是在片尾通过罗伯特之口表达了正义的立场。虽然,对于电影本身的思想阐释没有多大意义
影片中的人物有着鲜明的特点,布莱登的冷静和自作聪明,菲利普的敏感和冲动,罗伯特的细致和勇略。这些,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细节、语言、动作、表情神态来体现。这部电影绝大部分是台词,看起来,就是一部所谓清谈的节目或者沙龙,但是闲言碎语间却暗流涌动。罗伯特开始怀疑,菲利普面临崩溃,珍妮越来越不满,威尔逊太太不断抱怨。对于以艺术眼光来看的观众,这些丝毫没有问题,但是投入商业,显然不是明智之选,长时间对话会使观众失去耐心和注意力,影片的冲突和紧张感大打折扣,这可以说是电影的一大失误了。
另外,影片在逻辑上也缺乏一定的严谨性。罗伯特的身份不是侦探,却立刻起疑心,并单身制服了两位凶手。首先,凶手的身份是观众一早便清楚,但对于剧中人物却未知,罗伯特超过福尔摩斯的破案速度(他甚至连首先确认是否有凶案发生都没有)太难让人相信了。布莱登艺术化的犯罪动机听起来像是小说家的痴人说梦(显然他没有精神问题而且还很聪明)

  《夺魂索》观后感(七):不经意的逼近紧张

据说这是希区柯克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时不时观众能注意到窗外的大楼,这些大楼和城市黄昏的天空形成灰黄色的电影布景,很容易就以为是一块巨大的幕布,只有那大楼上闪烁跳跃的霓虹灯揭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一个大都市的黄昏。
        希区柯克选择在故事还未揭幕就把谋杀者和被害人展示在观众面前,甚至谋杀的方式和凶器——一根绳索。绳索被谋杀者之一Brandon(博兰顿)大摇大摆地拿去厨房,放入一个抽屉,门在那时候来回摇了两下,希区柯克用这种很不经意的方式告诉观众凶器的藏处。
        Brandon是个完美杀人理论的信奉者,他相信“杀人是少部分高等人的特权”,同时自封自己为享有这个特权的聪明的高等人。杀完人,把被害者装入客厅的箱子,在箱子上铺上桌布布置成餐桌,邀请被害人的亲朋好友一起在这个凶室里聚会,参与party的人纷纷从装有死者的箱子上取食物……何等变态,而Brandon因此感到兴奋和快感。他的嘴向上方咧开,脸部肌肉释放出内心的满足与快感,双眼闪闪发光。
        相比之下,另一个谋杀者Phillip表现得颇为“正常”。他跟从Brandon杀了人,一直处于惴惴不安焦虑恐惧中。他一再表示希望一觉醒来什么也没发生过,他反对party,反对邀请多疑的Rupert Cadell来party,可是他性格怯懦,无法阻止洋洋得意一意孤行的Brandon。当然,Brandon的杀人只有在party后才能完美,party是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又如何能取消?
        影片的紧张气氛是通过Phillip的紧张情绪来表现出来的。能体会到他和客人聊天时心里的紧绷和焦灼,口气是强控下的平静,周围不时有人走来走去,很符合party的实际情况,突然被害人的父亲捧着一捆书经过,捆书的绳子竟然是他们杀人的凶器,而Brandon就陪伴在一边,“他怎么可以做出这样大胆妄为的举动?”可以感到Phillip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他已经无法继续进行交谈,眼神一路盯着那根绳子。
        还有一个紧张的情节处理得更加不经意。在party进行到尾声,Mrs. Wilson开始收拾东西,她几次来回,搬开了餐桌箱子上的盘子蜡烛,掀开桌布,旁边的主客一直在谈天说地,好像没有谁注意到紧张的一刻即将到来,作为观众的我们谁都知道箱子里藏着被害者的尸体,而Mrs Wilson捧来了书籍,正准备掀开箱子盖把书放入,犯罪即将昭显天下,千钧一发之际,Brandon从旁边转出,按住了箱子盖,嘱咐Mrs Wilson可以不需要现在就收拾。犯罪被暂时掩盖了下来,但是本来就心生狐疑的Rupert越发觉得不对劲了,他是会想方设法打开箱子看个究竟的。
        Rupert果然是Brandon嘴里的聪明人,他决定先和David的父亲一起离开。偏偏这时候又有一个破绽发生了,他取帽子的时候发现了David的帽子。David不是整晚没出现吗?可是他的帽子在,人也一定在。
        等Rupert再次回来的时候,他带来了作为凶器的那根绳子。他再次回来的时候,Phillip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Brandon在口袋里放了把手枪,手插在口袋里。Rupert磨磨蹭蹭地找烟盒,要了一杯酒,考验着对方的耐心,也把自己慢慢推向危险之中。他推断Brandon在口袋里拽着一把枪,便一语道破,Brandon在真相尚未揭露的时候只能讪讪地把枪掏出来。这时候,Rupert立刻拿出了绳子,描绘出Brandon和Phillip杀人的情景,当事实被一点点揭露,Phillip彻底崩溃了,Rupert突然冲到箱子面前,打开它,看到了他怀疑的犯罪结果,虽然一直在怀疑中,还是被事实震撼了。
      接下来是Brandon陈述完美杀人理论,这个理论在party进行时,曾经由Rupert提出来,而他也是这个理论的拥护者,很多年前Brandon就是从他这里听说这个理论,开始信奉它,到今天实施完成。Rupert应该从来也没预想过去实施自己的这个理论,更没想到它的结果。悔之晚矣,他除了被Brandon的杀人事实震撼了,也被自己曾经的狂妄无知震撼了,终于认识到这是在蔑视人类。精疲力竭。
      最后推开窗,朝天空连发三枪,等待着警察的到来。
      从质量上来看,这部影片最多打4星了,称不上是完美影片,可是不得不佩服一部不到80分钟的影片可以操作地如此有张有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导演功力加1分。全片对“完美杀人”的论述,容易联想到导演对此也有一定的癖好。所幸,他可以用电影的方式表达出来。
      P.S. 片中有一个关于Phillip “勒死鸡”的段落,据说这在西方俗语中有男性自慰的意思,由此推测Brandon、Phillip和David是同性恋的关系。在此片上映时,同性恋在好莱坞仍然是一个禁语,希区柯克为此用了很隐晦的表示方式。

  《夺魂索》观后感(八):夺魂索是将希区柯克的长镜头实践发挥到极致的一部作品

希区柯克不愧是一位手法纯熟的制造紧张的大师,但他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执着的对电影的新型事物进行着不断探索的导演。早期的希区柯克拘泥于苏联的蒙太奇理论和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并通过自己的电影进行实践,而到了中晚期,希区柯克开始了对长镜头运用的不断实践,夺魂索就是将他的长镜头实践发挥到极致的一部作品。夺魂索是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电影,是希区柯克首次尝试拍摄的彩色电影。但希区柯克不满足于此,他还有自己的打算,和希区柯克拍摄这部电影的手法上的实验性相比,夺魂索的主题和剧情就有些显得微不足道。整部影片自始至终给人的感觉使用一个不间断镜头拍摄完成的。用一个不间断的镜头拍摄影片需要克服场地的限制、演员、灯光、摄像等诸多因素。而在本片中所有这一切都被希区柯克一一化解。影片中的任务众多,且个性鲜明,在摄影机的机位调动与演员的表演上也都安排的十分准确,无不体现出导演希区柯克的深厚功力。拍这部影片在当时来说简直是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也许只有希区柯克才有如此大胆的想法。由于当时的一本胶片只有十分钟,所以希区柯克不得不把影片分成八个段落拍摄完成,但希区柯克缺通过巧妙的专场是影片看上去一气呵成。长镜头可也保证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体现真正的所谓客观现实。希区柯克经过精心的编排,使景别可以从远景到特景各种变化,让未间断的场景继续下去,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是不折不扣地坚持了时间、地点和动作统一的极少数范例。

  《夺魂索》观后感(九):这结局绝了,民哲少年引发的血案要用更精通民哲的詹姆斯斯图尔特来解决

老师:年轻人,杀人啊,是不对的,哪怕这是你们从尼采的作品中曲解出来的思想,虽然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曲解的。我明明比你们有更多经验和知识,有能力推算出你们的作案动机时机,但我还是不知该怎样去正面反驳,至此咱只能告诉你这是不对的。也许因为编剧和导演都没读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或《超越善恶》等等,亦或是引用到哲学概念的剧情对话会让观众脑袋宕机,所以我的台词才这么浅显亲民,就好像我完全不懂,没法用理性的学术观点去纠正你们错误的理念。但这不妨碍我教育你们,嘴上爽爽心里想想就行了嘛,怎么可以去真的尝禁果呢?即便我原话就是这样,但是我还是觉得你曲解了我的想法,所以这和我没关系,反正杀人肯定是不对的,嗯

  《夺魂索》观后感(十):最可怕的是等待

       最可怕的是等待,你知道它会发生,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希区柯克最喜欢这样干了,他喜欢观众陷在他设的局里面,然后看着他们的反应。
       我从来都觉得在小空间里拍电影一定需要导演极高的掌控力,希区柯克做的很完美。整部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那个有着大窗子的房间进行,几个长镜头构成了这部电影,演员就在这个空间内进行着的表演,这就是所谓的镜头内部的调度吧。
       希区柯克最喜欢愚弄他的观众了,观众想看的他偏偏就要慢慢的露出来,当镜头缓缓地扫过屋子里的各种东西,你是否会猜测什么时候才能看到那两个主角什么时候才会出现?他们是什么表情?下一刻就是真相吗?然而你只能等着镜头慢慢地扫过。
       除了长镜头的应用,本部影片还有大量的固定镜头。我记得一个场景是这样的:当宴会结束后,镜头此时在箱子的后面,众人都在镜头之外,只有布兰登的声音,前景是茹伯特虚焦的背影,管家太太在收拾箱子上的餐具。观众就看着管家太太把覆盖物一件一件第撤掉,而布兰登异常高兴的声音一直进行着,观众不知道布兰登和菲利普的反应,观众怕箱子被打开。
       宴会结束后茹伯特借口回来,那一刻,他坐在那张椅子上,布兰登和菲利普站在他身旁,我仿佛看到了戴维是怎么被他们杀死的了,也许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吧。
       最后,茹伯特带开了窗子,枪响后窗外交杂着中人的声音,不一会儿警笛就响起来了,而此时的室内一片寂静,看起来就像舞台剧的谢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夺魂索》观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