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个荷里活》是一部由陈果执导,周迅 / 陈英明 / 黄又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港有个荷里活》影评(一):香港再无荷里活
香港有个荷里活,还有一个荷里活,仅有一个荷里活了。《香港有个荷里活》影评(二):很有寓意
分水线清晰,前后1/2时间两篇叙述,繁华的都市和破旧村子,美女和肥仔,左手和右手的衔接处等等。但我想聊的是寓意。《香港有个荷里活》影评(三):在鬼地方拉拉家常唠唠嗑
对这部电影慕名已久,既有很喜欢的演员也有很崇拜的导演,他们的结合果然没让我失望。
说到陈果,第一印象是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决绝。香港在新世纪初依然是烂片、三级片重灾区,要么是挂羊头卖狗头的伪文艺片,要么是粗制滥造的三级片,还有一大部分恶俗的商业电影。而陈果在那个时期却很特立独行,他的作品既有鲜明的剧情也有该表达的隐喻,内外兼顾照顾的很好。我看过陈果的电影不多,只两部足以觉得他是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在坚持自己香港人的做事方式,一定程度上抵触大陆的制度和规则。无论是 “荷里活” 还是 “人民公厕” ,这两部电影的过渡无外乎表达了陈果愤怒的等级正一步步攀升,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大陆这套规则。对待电影陈果有两面性,我想他曾花了很长时间说服自己,让自己兼具商业和艺术。拍商业电影时启动打发观众模式,能有多轻佻就有多轻佻。拍小众电影时则开启一丝不苟自我风格模式,还是熟悉的陈果。但不得不说陈果在抗争了这么久之后还是选择了妥协,回头再看陈果的作品真有点自己打自己脸的感觉。还有一部电影 “饺子”,这个是日本、韩国、香港合拍的恐怖片,分为三段式,陈果拍摄了香港版的“饺子”,在恐怖片里无疑是出类拔萃的。
本片的主演为周迅,也是为了她才看这部电影。周迅和我的记忆一直息息相关,以前那部电视剧橘子红了给予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即使现在剧情忘得一干二净,但她塑造的人物却深深扎根在我心中,这样的感觉从未改变,哪怕有段时间我没有看过她任何作品,对她的个人资料一无所知,但她的模样还是深深攥刻在我心中,我却无法说清理由。真正开始接触周迅是在电影苏州河,从那开始看了由她主演的大部分文艺电影。苏州河、生死劫、恋爱中的宝贝、鸳鸯蝴蝶、李米的猜想、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如果爱、香港有个荷里活等等。只要有她参演的电影,任何角色都能刻画的入木三分,普通商业电影里的她总能在大腕云集的阵容里脱颖而出,是那样别具特色。小人物艺术电影她又演什么像什么,感觉完全融入了角色。我从未发现一个演员有如此大的魔力,甚至可以改变一部电影的质量。早在张国荣主演的“风月”里周迅就客串过一次,虽然不清楚她扮演着什么角色,也只有短短几个镜头,但她从脸颊落下的一滴泪,超出电影本身被震撼许久……
周迅是一个为表演而生的天才,电影里的她总能悄无声息的感染每一个人,这种感染力不需要多么有张力。她就是这样的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勾人心魄,看着她的眼睛仿佛看到一个无底深渊。周迅最杰出的作品无外乎她早期接的小众电影,而这部荷里活也是她唯一与陈果合作的一部电影。荷里活核心表达的政治隐喻我就不想提及了,对于烧脑类的我已经无力了,我更愿意从剧情入手。电影取景地在香港的老建筑群里,这里的人大多生活贫穷。房挤房,人挤人似乎成了这个小世界的规则,但大家都已习惯的生活。不管是曲折的胡同或是人流涌动的聚集地都很难见到警察,可见当时政府已对这地方束之高阁,而随着独特的“铁皮窝棚房”被拆迁,留下的是关于曾经香港的深刻烙印,所以这部电影不仅讲述了底层人物的故事更展示了香港的变迁史。陈果是一个鬼才,而且熟知香港的古往今来,他也对香港有很深的感情。
有这么一个古怪的家庭,他们是三个男人;一个父亲两个儿子,却不见母亲的踪影。他们的体重都足以让秤爆表,原来肥胖是可以遗传的吗?日本相扑选手在他们面前都汗颜。他们家是经营烧肉店的,一家子都是屠夫,但这项血腥的工作没有使他们变得残暴,他们依然比多数人都可爱且单纯,日复一日生活在这个单调且快乐的氛围里。一个叫东东的女孩出现了,她和别人不一样;对这一家三口异常热情,甚至和小儿子打成一片。她是那样活泼可爱,大大的眼睛总是对任何事物都好奇,这其乐融融的日子没过多久就打碎了,这世上哪有仙女主动投怀送抱的啊。导演营造了一个那么美好却又那么残酷的现实,即使开头已经知道这女孩太危险,可还是禁不住她的诱惑……一步步走入她设计的局里面……
这是一部快乐中包裹着悲哀的电影,揭示了太多现实问题,好在电影走向没那么灰暗。导演用了诙谐的叙事手法,营造的效果是充满希望的。哪怕你身陷困局,哪怕你萎靡不振,生活还是有盼头!这太多太多普通却不普通的人和事,多亏陈果有心展现这一面,我们的电影世界才丰富多彩,平凡又不平凡。
《香港有个荷里活》影评(四):肉身、红旗和一场游戏般的相认
大量关于猪和猪肉的特写镜头贯穿全片,不得不让人正视这个本来人畜无害的家畜的出场。
朱仔记一家三口肉乎乎的身体,在东东不出场的时候,就都与动物性或者肉有关:吃饭、看娘娘、烤猪、卖猪肉,可笑的讨论怎么让母猪生人,还有想东东。无处不在的肉、具象的肉和欲念构成了映射。胖而笨重的身体,堆积并折叠在胸部腰部腿部的肉,都散发着欲望的气息。
他们想要什么呢?毕竟,看似是东东先勾引他们的啊。但别忘记,在片子一开头,朱仔记就曾主动送给阿女一个乳猪。他作为一个雄性动物,是时刻骚动着的,这与胖瘦无关。
灵与肉,沉重的终究是肉身。片中的人们,都活得不很轻松。
片中有好几处设定是对大陆和香港之间复杂关系的交错隐喻。
首先是东东作为上海妹,但却会说粤语。在黄志强那里,这是包含着对异域和异性的想象,他对上海人有着好感。同样是大陆人,朱仔记后来找到的一个女主人,在看见朱仔记心思转移到东东之后对她心生敌意。(具体说了一句啥我忘了,好像是说她也会说白话,东东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这句话还挺重要的。)在黄志强的女朋友阿女那里,东东则变成了香港人常说的“北姑”。东东自己,则想到真正的荷里活。
从上海到香港到美国,从大磡村到荷里活,东东究竟属于哪里,飘忽不定。对自我的身份认同的缺失,也许是她离开和出卖自己的原因。这种隐喻,跟被殖民、被回归的香港何其相似。那句话说得好,“生活就像qj,如果不能反抗就要学会接受”。东东不是被朱仔记和黄志强污辱,而是被暧昧不明的历史污辱了。
看到东东和阿细隔村挥红旗那一段,会对影片的这种隐喻产生更深刻的感受。这是一种相认,有一丝温暖但很快被局促覆盖的相认。五指山一样的荷里活,与破败的、准备拆迁的大磡村相认;缺少母爱的阿细,与能提供一种类似母爱但不是母爱的感情的东东相认。(如果没有记错)挥旗之后,东东就开始了对朱仔记家里的两位大人下“迷魂术”了。所以,这场相认,前没有由头,后也没有去路。
但如果不相认又会怎样呢?
阿细不停问东东“你看到我了吗?”,这是一个好问题。原来,从你那里看见的我,和我眼中的我,是不同的。我从高的地方俯视你,我从低的地方仰望你,客观的一高一低,不相认,只是一种主观回避。只是要多问一句,是谁让你站在了高处,又是谁让我站在低地?又或者换过来,站在低地是你呢?再者,高地就一定更好吗?对于回归,在港人心中也是这样的种种疑问罢。
东东和阿细是无辜的,错的是他们的相认。
《香港有个荷里活》影评(五):卖肉的和卖肉的:大陆的崛起和旧香港的失守
这部片子流露出了黑色幽默,但有些桥段又实在令人反胃,特别能引起生理不适。整个片子其实具有两重视角:一重视角是周迅“东芳红”的,镜头追随着她的身影,以她的观察角度展示着城市化进程下新旧并存的香港。最开始这种视角呈现出来的一种出来乍到者充满着新鲜感好奇心的窥探,后来却被证明是为看似无意却有所图谋的野心勃勃的“酝酿着坏水”的目光。另一重视角是朱记一家和黄的,是香港小市民的视角,更是香港的视角。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目光的交织和切换中展开。着周迅的角色东芳红是作为北姑亮相的。北姑这个身份除了“南下的‘卖肉’女性”这层本身含义,更是象征回归前后的香港经济、郑智乃至本土文化氛围被大陆侵略、破坏的符号,再加上这里周迅角色的名字附带的强烈暗示,更表达了一种对郑智意识形态渗透的抗拒。黄志强和周迅角色、朱家和周迅角色,一开始的关系和谐中带着点温情甚至浪漫,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底下隐藏着赤裸裸的欺骗和利用,乃至最后朱、黄发现真相,关于周迅角色的梦想全部破灭。这也是在隐晦地表达导演对大陆和香港关系的看法。最激烈的明晃晃的控诉则集中在黄这个人物的命运身上。黄因为东芳红被砍掉了右手,在大陆医生处又接上了一只左手,这样他就被迫拥有了两只左手。这是在暗喻香港被迫放弃了“右”,在“右”上加“左”,只能左而又左,表达了导演对一国两志后香港命运的怀疑和悲观。黄求朱砍断他新接上的左手,表示他主观上想要断绝他和左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愿意“壮士断腕”,要求朱帮他砍掉左手。有意思的是,事实证明这只左手并没砍断,并且还令人啼笑皆非地灵活好用(没想到本以为不会有好结果的“左”的路线竟然走通了),甚至能握紧方向盘(掌握自己的方向)。这里肯定了这只强行嫁接上的左手的用处,却透着十足的无奈:新接上的左手并没像黄以为的那样没有用,反而还很好用,但这种好用恰恰成了吊诡之处——即便这样行得通,甚至正式由于行得通,港亦不港了,港的身份迷茫反而加重了。《香港有个荷里活》影评(六):关于片中的大磡村
读棚户研究时曾找到一本叫《晴天雨天大磡村》的影集,是闲书,但拍摄者的图说中肯朴实(拍摄的过程中做了很多访谈),处东南沿海的大磡村和我那个位江南内陆的棚户田野地看起来也颇多相似。书末提及该电影,当时便找来看了。虽讲了个大陆妹以情感诈骗棚户父子的故事,混以黑帮、误杀、情色和恐怖片桥段,但大量镜头与情节都送给了大磡村内景、大磡村与附近高楼的对峙、大磡村的市政拆迁与反抗,很带有纪录性质,拍得也有力。我当时很羡慕这些画面,并且觉得是个做拆迁研究的人类学学生都会发跃跃欲试感,但是现在想法所有变化,觉得这些画面及其意图是对棚户拆迁的过度表现。作为电影固然无根本问题,作为略有夸张的纪录片也仍可忍受,但作为研究冲动问题就很大。一望而知的视觉性对抗和闻即有感的事件性冲突,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和家内的矛盾、邻里的紧张、官民的博弈以及卷入其中的任何一人心中的不断选择、迟疑、难决相比,这个部分特别显眼,因此容易被塑造成棚户拆迁的典型特征。此外,这种对抗与冲突特别地被前殖民国家学术界所看重,用来理解其前殖民地在后殖民-自由资本主义的城市更新过程,摆出一张上海市某高楼群和中间的平房钉子户的合照,便台上台下都能够意会一个蔓延于global south的inequality话题。在这种理解下,对抗和冲突就可以被认为具有根本性,因为它们体现了inequality,而inequality和equality“难道不是根本性的问题吗”(此处当配以前宗主国摊手歪头微笑似在质问“豆腐脑难道不应该是咸的吗“的姿势)。《香港有个荷里活》影评(七):梦想总是美好的
为了逃避对于明天出行的恐惧,我还是赖在网上翻着电影。无意中翻到了《香港有个荷里活》。听说它是在很早的时候,在很早的我还只是个单纯的喜欢看明星的小孩的时候,却因为某些客观,现在已经想不起的原因没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