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舞派》是一部由黄修平执导,颜卓灵 / 蔡瀚亿 / 杨乐文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歌舞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舞派》观后感(一):How far are you willing to go for __________?
電影的宣傳 slogan,向 觀眾問了這麼一個問題。《狂舞派》中的演員阿花和Rooftoppers隊長,即使跳到腳跛都還是要跳﹔柒良即使被周遭的人恥笑還是四出推廣喜愛的太極,那怕受眾者只是屋村的耆英師奶﹔Rebecca即使不惜
背叛舞團放棄
男友還是要追逐明星夢。導演黃修平要問的,其實是: 「How far are you willing to go for __________?」
這問題也許是黃修平對「追尋夢想」這一個題材的延伸。想起他一套短片《花椒八角咖啡豆》,短片女主角曾問﹕「點解做份工唔可以開開心心舒
舒服服﹖」這個問題對很多香港來說可能太單純。若果你走上街頭向香港人問上這一句話,他們大抵很多都會回說﹕「你估咁易咩﹖」然而,也許在黃修平眼中,做不喜歡的事才是最難的。說到尾,「How far are you willing to go for the things you like?」這其實也是一個相亙影響的循環,只是那是你很喜歡、很想做的事,你也會和電影中的角色一樣,付上你的所有去做這些事。老土點說,你也會不惜一切去追夢。
電影確實很熱血,不單是因為銀幕上的舞者在一個個舞台上天台上走廊上併盡全力地舞動著
青春的肉身,更是因為銀幕下窺見黃修平對
自己喜愛的事的那一份執著。在電影資金緊拙的香港電影業,找到投資者投資以跳舞為題的電影 (而事實上大眾已經大多記不起對上一套本土跳舞主題電影是何年上映的) ,並起用一班沒有太大明氣的新晉演員 (這不表示他們演技不好,像飾演柒良的蔡瀚億就演得相當
有意思)想必也曾遇到了不少阻力。導演的熱血,其實更較人感動。
而有關電影的本土性,只想說﹕不是只有充斥了粗口電影的才是本土電影。本土,最關鍵的,是關於「自已的土地」。導演起用了香港的舞蹈團隊;於香港的工廈、學校、街場、什至是公和豆腐店取景拍攝;描述香港青年的跌跌撞撞,是一個關於香港人事地的
故事。
《狂舞派》观后感(二):街舞hippop文化永不死
一场high的电影,节奏感爆棚的吵闹音乐、华丽花哨的浮夸服饰、有型有款的帅气舞姿再搭配一张张青春靓丽的
年轻脸庞,那些藏在心里的hippop细胞,
蠢蠢欲动,蠢蠢欲动,蠢蠢欲动了。
以前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我都会问我是不是跳舞的——觉得这和我心里某种梦的根有关,觉得
冥冥之中hippop有某种神秘的
魅力吸引着我,我打从心里
喜欢所有的hippop文化,到现在出来工作了,每天要正装上班,要斯斯文文,行为要端庄——再有幸看了这场热血有关hippop街舞电影,喜欢之情满溢得难以表述,我顿时觉得我好像活过来了。我看看自己的房间的东西,难怪我有那么多棒球帽,难怪我衣服裤子总是松松垮垮,难怪我那么喜欢板鞋,难怪我那么钟情辫子头,难怪我平时听到音乐总是忍不住一蹦一蹦的,原来,我hippop的心,一直都在。
我
不怎么喜欢把自己喜爱的电影定义为【青春片】,我觉得在这种青春片愈发粗滥的时候,说一场电影是青春片,像阿花所说,简直就是讲粗口。这场《狂舞派》与其说是一群人在追寻着自己跳舞的
梦想路上几经波折以致留下了一堆
岁月伤口的青春歌舞片,倒不如说是在香港这个逐渐被快节奏经济信息时代取代的麻木城市,一群人拼命保护着他们所奉为神一样高尚的街舞
精神的
励志电影。街舞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桀骜
自信的象征,影响着一代年轻人。几乎每个
大学里的街舞社团都是最受欢迎的,街舞不是在办公室敲敲电脑查资料动动笔写些东西就行的东西,它帅气
潇洒的背后是每个舞者用血用汗水不停训练得回来的,很多人一开始都会感兴趣去参加这个社团,可是
坚持下来发现了那些
不为人知的心酸后,悻悻地留下句“那么
辛苦,那么
危险,算了吧……”就
离开,逐渐人丁单薄,每次表演都是那么几个人,你们的学校也是这样的吧?元老级的舞者啊,也没几个能坚持到毕业之后,他们矛盾纠结啊,继续吧,落得
不务正业无所事事的下场,不继续吧,没舞跳了自己的心里难受,毕竟这东西对于已经老化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来说还是太新潮了,慢慢地,也便开始
随波逐流了,毕竟不仅学校的
老师不欣赏,
社会上真正能接受的人也是
寥寥无几,他们觉得这些和社会接不了轨,甚至觉得这是【小混混玩的不正经的把戏】,不要说不感兴趣,根本就是排斥,排斥他们的音乐,排斥他们的服装,排斥他们的生存——我不知道这电影能不能真的唤醒大家多少麻木了的街舞的心,我只是觉得不管能不能,我们还是要去试一试。看,至少还有我。
讲讲这电影吧,内含剧透,不喜绕道。颜卓灵真是灵气的一个小姑娘,不能说
漂亮,但至少是
可爱的,像里面阿良学长说的,跳舞的时候很型,像是手手脚脚都
很开心,这个真的我也有感受得到。
对了,我还因为她去买了个beats耳机!阿Dave呢,这个人物比较干瘪,舞其实也跳得一般,除了知道
他喜欢跳舞,丰满度还不如他的队员熊猫和奶茶。阿良学长是个有趣的人,他吸引阿花进太极社的手段真是笑尿了,不过很
温柔很有魅力的一个人这是可以肯定的。关于那个Rebecca,身材不错,可是觉得这人物似乎
可有可无啊。如果说是为了分支出一条动漫宝宝也有
追求梦想的心的线索,好像这个理由有点弱啊。
Rooftoppers的人追帽子那一段超级精彩,这队人
没什么对白,就靠随时随地都能来一段舞蹈的技能大杀四方(特指那个尼泊尔大裆裤的辫子帅哥),客观来说,BombA的实力跟他们比差太多,如果不是主角光环还有最后的影子舞创意爆棚,真没有可比性。最后主持人并没有说出谁
胜利了,我觉得这个半开放式
结局很好,因为跳舞本来就没必要分个高下,大家一起玩一起
开心一起交流,那才是真的开心。
这电影融入了太极这个点,个人觉得非常棒,一方面太极作为传统的学问在这里和新潮至上的街舞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感,然而非常神奇居然丝毫没有丁点的违和感。再者,把太极和街舞融合这是个很大胆很创意的想法,尽管导演在融合上做得并不好,但对于舞者来说也未尝不是个新奇的创意。
这电影瑕疵的地方不少,因为优点也很多很多,没有狗血的
恋情,没有过分对残疾人煽情,没有对青春的无病呻吟,没有谁是阴暗角色的大魔王,很
简单很纯粹的一个喜欢跳舞的故事,所以整场看下来也觉得无伤大雅,对于一个可以做到
扬长避短“新晋”导演来说是已经是不错的了。大家都说香港电影死了,我觉得不然,还是有很多人
努力着,像颜卓灵像蔡瀚亿,就像街舞hippop一样,它们永不死。
《狂舞派》观后感(三):为了梦想,你可以去到几尽
一部香港制造的青春热血歌舞片。阿花就像麦兜一样,普通平凡,扔在人堆里,绝对不会引人注目。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孩,有着对舞蹈的无比热忱。就像她哭着对rooftoppers说的那样,我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想的就是跳舞。阿花的这些话句句都戳中了我的心底,曾几何时,我也曾像阿花一样,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想着我的那个梦想。可是最后现实的洪流里,我渐渐失迷了自我。前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像个漂流到大海的玻璃瓶,一直晃呀晃的,期待被人拾起。直到玻璃瓶被尖锐的礁石撞碎了,可是我依旧不想上岸。终于,打开电脑,看了《狂舞派》。直到影片结尾的花絮,都是舞蹈演员为了这部影片受伤,停顿了几分钟,站起来,拍拍尘土,微笑着摆摆手说没事。这样一部从开头“香港电影发展基金”到结尾的花絮,无时无刻不传达着一个叫“梦想”的词语的影片,真的让我动容了。影片里的阿花,让我看到了自己一直期待看到的样子,坚毅、傻傻的,为了梦想可以拼尽全力。许久许久,没找到这样的自己了,许久许久没拥有这样的自己了。是时候,放开枷锁,重新出发了。 看完影片后的某天,在地铁里,我没有再想起Mr.P,因为站在我前面的蘑菇头女孩,让我想起了阿花。好像她下一分钟就会回过头,冲着我笑,露出了那颗可爱过官恩娜的小哨牙,对我说:“为了梦想,你可以去到几尽?”
《狂舞派》观后感(四):港式清新
分享一部昨天刚看过的电影
隔了好久才把《狂舞派》看完
个人觉得 这虽然是一部有些粗糙的青春电影 但它难得
情感真挚
粗粝的折射出一些有别于许多青春电影的烟花气 潜藏的一种拼搏 不服输的精神
我们可以从中延伸出很多
不只局限在青春的梦想
我个人
很喜欢对
校园里的青春 梦想的
浪漫化表达
可能是还没离开学校的缘故
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导演黄修平 最近有一部片子也上了档叫做《哪一天我们会飞》也是青春校园题材
在台湾青春电影越来越放不开手脚 内地青春片同质化严重的当下 香港青春片在慢慢的孵化
配合着特殊的历史时代 自然能勾起更多
记忆和惆怅
《狂舞派》观后感(五):为什么一星?
为什么一星?并非无限否定这部片的演员故事甚至拍摄手法,而是价值观潜在导向。在我看来,有些片记录美好的光明的一面,情感流露是赞扬是歌颂是纪念;而有些片记录的则是不那么美好或是黑暗的一面,情感也不会是赞扬邪恶,而是痛斥邪恶,宣泄对世界丑陋一面的不满与愤怒,根还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善的向往。而这部片,看似在描述青春,歌颂追梦,但无处不宣扬一些小恶。
看似在说一个舞蹈天才少女不断努力的追梦故事,通过男主角的嘴,给这位少女的定位是和别的那些很拽的街舞人不一样的笑着跳街舞的女生。实际上,这个追梦少女更拽,这种拽更深入到她的骨髓(非褒义):她曾经在全校人的面前笑话女二,如果她只是爱开玩笑,并没有察觉她耻笑别人的努力有多过份,那么女二在十人都不够的社团面前笑话她,她愤而离场乃至退团,不断摆出“她一直欺负我她很过份”的样子,会不会太“只许州官放火”呢;在对待男主角的态度上,也可以窥视到女主角的自视过高,一开始看不上处处笑话,后来一起了,重回社团后,即使他们的恋爱关系人尽皆知,她还是硬要将男主角和社团分开在两个单独的空间,或许在潜意识里,她觉得男主角丢了她的脸吧,另外,根据女主骗男主、女主大晚上和男二性感共舞这两件事的走向,如果不是男主撞破,女主出轨是妥妥的;她看到网民对女二“小蛮腰无敌”之类的评论就炸了,其实评论真的还好,要显示女主角有正义感,应该让评论更下作,要不只能显得女主角对别人的品格要求无上限的严格,对自己则无下限的宽松。
再说说男二,为了让女主角帮他赢冠军,他与女主角暧昧,但明明喜欢了女二。而介绍里明明说的是女二横刀夺爱的,这算哪门子的横刀?说起来,女二完全引起了我怜香惜玉的心,努力了半年,被女主角笑话,破坏了整场演出,后来加入娱乐圈,被从前的校友评论“以前就爱露腰露肩,现在直接走光露底”,露腰露肩就成了罪行一般,至于和男二的恋爱始末,因为片子着墨较少,谁是谁非不评价。
写追梦少女可以,写青春的暧昧不定插枪走火也可以,甚至写出轨写小恶写大恶都行,但是硬要把一个朝三暮四自视过高不懂尊重的人包装成一个阳光向上的努力追梦人,我不能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