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安魂曲》是一部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艾伦·伯斯汀 / 杰瑞德·莱托 / 詹妮弗·康纳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之安魂曲》影评(一):囚徒
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黑暗中找不到一丝光明。
影片的中心人物有四个:哈瑞和爱着他的女朋友,哈瑞的好友狄龙,和哈瑞的母亲。
他们都很善良,哈瑞爱着他的女友,狄龙对朋友很忠诚,哈瑞的母亲也对他也是百依百顺。咋一看,大家都很幸福,可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吸毒。
在毒品的作用下一切发展得是那么顺利,哈瑞因注射感染丢了一只手臂,玛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出卖自己的肉体,莎拉服毒过量住进了精神病院,狄龙为了救哈瑞也住进了监狱。
故事的最后,四个人都蜷缩着,面容狰狞或笑或哭。没有一点转机,没有一丝希望。
一支支注射器源源不断地把黑暗注入他们的生活,黑暗笼罩着他们,他们深陷自己打造的囚笼,无法自拔。
《梦之安魂曲》影评(二):存在感
(转自他人:人的痛苦就来源于他的追求,社会抛给了你理想,指引了你方向,可是却让你坠入更深的深渊。《梦之安魂曲》影评(三):真的毛骨悚然……
其实故事并不是恐怖题材,却比恐怖电影可怕多了《梦之安魂曲》影评(四):《梦之安魂曲》
一电影剧作 电影讲了四个人的故事,这四个人彼此有连接。哈里,哈里母亲哥德太太,哈里女朋友玛丽,哈里朋友蒂龙。原本是哥德太太一条线,讲述一个老太太在孤独中渴望电视中的一种光鲜,于是在一通电话后,她开始减肥,误入吃药歧途,最后落得神经下场只能直肠灌食;哈里与玛丽一条线,他们曾度过自由幻想的日子,却因为玛丽的毒瘾,玛丽不得不出卖身体满足需要;哈里与蒂龙一条线,一起贩卖毒品挣了点钱,钱很快花光,他们只得为挣钱去外地,在路上针眼化脓,哈里被截肢,蒂龙进了监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分裂成四条独立的线。影片也巧妙的用三个季节来平行展示事情的发展变化。夏天,减肥有成效,卖毒品挣钱,感情很好;秋天,嗑药出现幻觉,毒品搞不到,钱却花完了,瘾越来越大;冬天,欲望的结果。剧作的匠心独运就在这平行叙事的四个人物上。 二电影人物 哈里,电影开头声嘶力歇的母子对话总让我想起这首《cleanin'out my closet》,不同的是,哈里仍然是很爱母亲的,于是他给母亲买了新电视。他更爱钱,钱可以买毒品,毒品可以换钱,如此反复终将死路一条。他常常说“for Christ's sake”,他总想把事情办好,但人在做天在看。 哥德太太,沉迷于电视的孤独老太太,之所以喜欢看电视是因为她同样渴望自己的儿女有作为,生活很好,这样可以告诉她死去的老伴。这是每一个老人都想有的合家欢场面,渴望炫耀,渴望告知。她想染红却没有染红的头发,同样预示着结局。然而这种空洞的欲望一旦沾上精神类药物,便一发不可收拾。 玛丽,除了有瘾,她也是个有梦的女孩子,她磕嗨了在镜子中看裸露的自己,是的,什么都达到了。没有毒品的日子就像活在屎中,她不能忍受,于是连出卖身体她都干,因为在磕嗨了之后,短暂的麻痹,便什么都有了。她的结果不用往下演就知道了。 蒂龙在儿时对母亲说,他要干大事业。有钱后与女性缠绵,姿势都是他在前,这是一种对于母亲的追溯,是一个在次回到母亲怀抱的姿势,而手握女性乳房,同样是对母亲最初的依恋。可是这种干大事的梦,却与毒品有关。 三视听语言 1平行蒙太奇的使用 哈里与母亲在电影开始,就是门里门外的两个同时进行的画面。哈里愤怒的大喊,不耐烦的拍门;母亲战战兢兢的从锁眼里看他,无奈把钥匙从门缝塞出来。这种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暗示着哈里与母亲关系的对立与僵化。 哈里与玛丽相互依偎,相互抚摸同样运用了这样一种手法。用特写跟着手滑过的每一寸肌肤,可以直接表明两人的热恋关系。而结尾虽然都停留在两人的头部,相互注视,却仍然是分隔开的画面,同样预示着未来两人关系的恶化。 2 斯坦尼康的使用(不知道算不算视听语言) 电影中三个人都使用了斯坦尼康,其作用无非增强体现人物当时心里。这里举玛丽一例,刚为了给男朋友筹集金钱卖身出来,一张绝望,痛苦,纠结的脸走出通道,手里拿着的烟一出大门就俯身吐了下来。这是别人恶心玛丽也是她自己恶心自己的地方。是她金钱,毒品,欲望取舍的地方。 3 俯瞰镜头的运用 俯瞰镜头一直是一种上帝的全知视角,有一种宿命的味道。电影中多次运用,老太太们围着哥德太太把信投进信箱,上拉俯瞰,预示着一切已经跌入不可控制的宿命漩涡之中;蒂龙与女性做爱同样是旋转着的俯瞰镜头,不多谈;而结尾处每个人在忍受痛苦之后,都以一个最初的婴儿睡觉的姿势入睡,这是一种回归,一个人去除所有的欲望,贪婪梦想所入睡的姿势,是绝望过后的一丝平静,这一切上帝都在看。 4 音响与人声 抛开一惊一乍的惊悚声音元素,一处声音运用同样非常巧妙。玛丽主动约男人吃饭,男人搭上她的手,这个时候刀叉碰撞的声音越来越强,直至玛丽把叉子叉上了男人的手。可是一切都是幻觉。这处音响运用突出了刀俎鱼肉的角色变化。刀叉声中,现实恰恰与玛丽的幻想相反,玛丽才是砧板上的鱼肉。 人声同样能快速塑造一个人性格。玛丽毒瘾上来忍不住拨打了电话,对电话那端的印象,只有老成,好色的一串笑声。打开门,同样又是一串笑声,后面种种,都会伴有令人毛骨悚然的一串笑声。於此可知,找那个黑人的,不止玛丽一个姑娘,那个黑人,技术熟练得很。 5 叠化 哈里坐在电视机旁等待玛丽卖身回来时,神情恍惚的看电视,电视里卖的光彩夺目的珠宝还有玛丽和别人交缠的画面叠化在一起,得出玛丽行为被等价的结论,同时可看出哈里对于金钱的贪婪追求使他放弃了自己的底线。 6 快放镜头 电影中有很多快放镜头的使用。哥德太太磕了药精神焕发就不停的打扫家,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嗑药后的反应。 四电影主题 导演似乎是有意避开嗑药后幻觉的舒服场面而直接让他们仰天长呼一个爽字,而嗑药的弊端导演倒是很乐意展现,老太太生生让自己幻觉折磨疯了。我想这也可能是导演想表达的毒品的弊端吧。 开头哈里与玛丽在绿草坪上笑,做梦。纸折的飞机承载不了扭曲的欲望。一切的一切都像在梦里一样,蓝天尽头处,以为是自己爱人,走到头发现只有无穷无底的黑暗陪伴。 到底上帝安排他们在最后用在胎盘的姿势入睡是回到最初么?还是,这样的结果,只能在梦里回到最初了。 欲望腐烂,每个人的下场都很惨,就好像开头与结尾一样,只能在电视里是完美的,电视里的人生活幸福家庭美满甚至电视里的人都可以嘲笑自己。夸张的表情,浓厚的色彩,那一切只是泡沫一场。梦境往往都是美好的,正是因为这种美好的驱使,人人都想置身其中,而不只是围观者,这部片子很巧妙的让几个主角的梦想和毒品融合在了一起。 莎拉,老年丧夫,儿子也不在她身边生活,虽然有一帮朋友,日子过得也还算舒适,这一切都被一个奇怪的电话打破了、可以说是颠覆了一切。电话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这或许就是选秀节目在留给人们欢乐的同时,也把希望留给了有想法的人——可见梦想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属。一天,莎拉她幸运地接到了她钟爱的电视专栏打来的电话,她被通知选中参加演播,这令她兴奋不已。由于她最喜爱的一件红色衣服穿不上身,她开始节食,可效果不太明显,于是她求助医生——这个无耻的人,我就这么称呼吧,给的速效减肥药、其实就是毒品。起初效果确实不错,可后来即便是加大药量也不能满足她了,此时的她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她也觉得自己头脑不大清楚,当她再次去医院时,医生只是让她填单子,说这些都是正常的,让她下个月再去复查,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竟然冒出“国外也有如此伤心病况的医生啊,看来天下的乌鸦都是一样的”点小欢喜,他再后来的状况,就跟所有“瘾君子”一样的,先是出现幻觉、家里的一切都像是恶魔压迫吞噬她,然后她在大冬天的穿着松松垮垮的红色礼服、顶了一头红橙相间的枯槁头发、隐隐约约还能见到几团白发,一路狂奔;在地铁上拼命的向他人说:“我要上节目了”尽管人家不屑一顾,她自己却兴奋的手舞足蹈——她终于到了电视台,工作人员还算是有素质的听她讲完,并安慰了几句;然而迎接她的不是绚丽的舞台、也不是忘乎所以的观众的尖叫声,而是警察。在一行人带走她的时候,她还以为是要登上舞台而雀跃着——当然她不可能面对观众了,他要面对的是冰冷的病房、粗鲁的护理人员以及非常理性的治疗。在此期间,她的两个好朋友去看她,她空洞的眼神让她俩抱头痛哭,就像是在哭诉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就这样了她等啊等,终于在梦境里,她的梦想成真,穿着红色的礼服、盘了一个很棒的发髻、画着精致的妆容已经乐的无法用语音来形容,紧紧的跟儿子抱在一起——我已然分不清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既然她有儿子,她的朋友都去医院看望她了,为什么她的儿子没有出现,那是因为她的儿子也在医院,为什么她的儿子会在医院呢?这还要从故事的开始说起。 哈里——莎拉的儿子,就跟大多数问题青年一样,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工作,成天做着发财梦,当然她的“财”并不是广义的财,而是想让妈妈开心、帮女朋友开店、有自己的事业。起初他为了凑钱,多次搬家里的东西去卖,也不愿伸手问妈妈要钱,他老妈也没点破,一面由着他,一面向典当行的老板赎回那些东西。他的桥段跟大多数刚做毒品生意的人很像,先是在朋友的帮助下赚钱了,还给老妈买了一台崭新的电视,他和他的朋友一渡过上了有钱人的生活。然而他们是年轻人,毒品比烟酒还能刺激他们的神经。他自己用注射器注射,他的朋友(带他入行的)吸,他的女朋友也吸。把各自的梦吸进自己的灵魂深处。他们的发财梦,就像泡沫一样,在泡形成的那一秒,还没等到下一秒就成了沫,什么都没有了。我说的这些或许是夸张了,咱继续往下看。先是他的朋友被“陷害”坐牢,他花了大多数的钱把他保释出来,再是毒品涨价、而且量很少,他们没钱也没货。吸毒的人没有了毒品,身体就像被掏空了一般,他们疯狂的找货源。然后他的女朋友玛丽先是通心理医生上床,再是同一个毒品头子“口交”;再到“公开场合做爱给他人看”目的都只有一个换毒品,后来她确实拿到了一些毒品,但自己没有食用,而是拿着它蜷缩在沙发上,像是在等待哈里回来开启新的生活;而他的朋友在监狱里劳动,看得出他是在尽全力做事,可能是想忘却痛苦吧,我想他此刻一定很想念他的家人——最后哈里的左手臂被截掉了——由于常时间注射毒品,血管已经彭脏到极限了。他一个人孤零零的躺在病床上,当护士问他有没有很挂念的人,她可以帮他通知,他看都没看那护士,只是喃喃道:“她不会来的”。哈里的妈妈在影片的最后牵挂的是哈里以及她死去的丈夫,哈里牵挂的(虽然剧情没有交代)是他的妈妈和他的女朋友,他的朋友牵挂的也是妈妈。我能把这种现象理解为:当人一旦受到重创之后,最挂念的是亲情,其次是爱情,即便是挂念却不相见、宁愿一个人面对,这又是为什么,人的心门一旦关闭之后,是感受不到任何人的温暖的,这或许可以解释莎拉的朋友去看她,为什么她的眼神空洞、表情麻木了。不管你此刻扮演的是何角色,好好的珍惜,善待身边的人,特别是你的亲人,等到有一天不得不离去的时候,自己能有粮食抚慰心灵,即便是孑孓一生、也有梦的安魂曲为我们送行。 这是一个比《猜火车》更黑暗的世界 这是一部让你站在江边大哭几天几夜也没办法寄出绝望的电影 黑暗的光,绝望的光,闭上眼睛就会想起她那句 I'm lonely.I'm old 生下来,活下来。每个人都是这样轮回在宇宙的星辰里,所以我们理所当然一般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感情有认知有想法,有各种奇妙的东西。比如说欲望。于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欲望买单,而每一份欲望则来自于最稀少的东西 电影里似乎每个人都不是坏人,但是到头来每个人都不幸福 莎拉最稀缺的东西是感情和陪伴。她幻想着有天能够上电视,像别人介绍她已经逝去的丈夫有多么爱她,像别人介绍她游手好闲的儿子是多么的事业有成。有的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是喜欢告诉别人他拥有什么。这算虚荣吗?不,这叫自卑,她害怕别人知道她一无所有。她说我老了,我很孤独。这个时候她诚实了,她真的很孤独。唯一陪伴她的只有电视,她把所有的精神世界都寄托在电视节目上,所以她不惜一切的要去节目上,哪怕她知道自己吃的减肥药是毒品她也在所不惜 哈里是个生活的失败者,所以他借由毒品来逃避现实。他深爱着美丽却毒瘾缠身的马里昂,他真的很爱她,他想给她开服装设计店,所以他努力的倒卖毒品希望能够完成这个梦想,他所有美好的梦里都有她。毒品给他短暂的希望,但更多的是之后的失望。他看到衣着鲜亮笑颜如花的她,但随后的现实里是昏暗的出租房和满地的狼藉。幸运不会总是站在邪恶这边,他中枪了,伤口更被毒品感染了。电影里,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段,哈里为了钱让马里昂去和有钱商人交易的那段。马里昂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了,哈里两眼空洞的做在沙发上,没有正眼的去看马里昂。他难道不爱她了吗?他当然爱,他感觉自己痛的快要死了的时候还给马里昂打了电话,但是那个时候的他已经被毒瘾控制了一切的想法。他心里容不下任何东西,包括他的爱人,他面如死灰一般空洞的眼神里写满了对毒品的欲望。最后他失去了爱人,也失去了一只手臂。同样失去的还有他爱着的妈妈。他爱他的妈妈,却也总是伤害他的妈妈,他的妈妈沾染毒品终日活在自己梦想的精神世界,怪她自己吗?当然也要怪哈里。如果哈里如妈妈所希望的那样好好生活,结婚生子,让母亲来带孙子,母亲不会那么孤独,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每个人都会幸福,可是并没有这样发生。这是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幸福并不是空手得来的,都是自己争取的”没有努力争取的人,大概永远也得不会幸福吧。 故事的最后,每个人都抱着自己的梦睡去。莎拉在电视上拥抱事业有成的哈里。哈里再也看不到那片有着马里昂的海。马里昂一个人在凌乱的房间里抱着用自尊换来的海洛因。一切都如他们所愿,可故事却是一个永远无法穿透的绝望。
《梦之安魂曲》影评(五):理想与现实
看完整个电影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很长时间并没有走出这步电影。
首先看男主人公,我们不难看出首先她是一个对待母亲是一个很好的人,她有一颗孝心。但是通篇来看,整个的男主人公,我们与其在批判整个的男主人公的时候,不如在批判他背后的毒品所带给他的灾难。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女主人公。你不得不说,女主人公绝对是爱着男主人公的。他们开始时候的爱情让每一个人都很羡慕。最后,是什么让整个的女主人公产生了堕落也是毒品。在整个电影中,其实他要比男主更可悲一些。她一心想等待着男主,但是他得不到东西,无奈之下他开始答应,最后一步又一步的堕落,整个电影在最后看对女主更深的是一种同情和压抑。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主人公的母亲。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相互交织的女子。他最开始获得那份奖的时候,他想要穿上的是他曾经的一件衣服。他一步的去减肥去努力的,试穿那件衣服其实最终的目的是想让她的儿子跟老公看见。但是他的结局太过于凄凉与悲惨。在整个影片中最后他是最让人压抑的一位主人公。
无意中看到过这个电影看完之后真的很难缓过来。镜头最后太过于压抑和悲惨。远离毒品,认清现实。
《梦之安魂曲》影评(六):让人窒息绝望的蒙太奇
午夜一点半,感觉看完电影的自己离窒息致死不远了。需要喝两杯热茶平复一下心情。。。《梦之安魂曲》影评(七):当孤独与梦想难以寄托
看过不少有关毒品的片子,猜火车,绝命毒师,毒枭等等。唯有这部给了我深深的绝望感和孤独感。
毒品、药物成瘾,在大学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清楚地告诉我们,能完全戒断的人微乎其微。在精神病院实习时,见过许多因为吸毒家破人亡的例子。
戒断反应是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很直观,满头大汗、震颤、全身像蚂蚁咬、幻觉等等。儿子这条线,从染上毒瘾就播下了悲剧的种子。无论是反反复复卖妈妈的电视来获得毒资,贩毒得来第一桶金,直至最后曾经的千金小姐为了毒品出卖自己的身体,因为毒品坐牢截肢。
电影中反复出现梦想这个概念,哈瑞的梦想是玛丽安,玛丽安的梦想是开自己的服装店,黑人小伙的梦想是干大事,sara的梦想是上电视以至儿子回到身边。
如果说哈瑞线是老套的街头毒虫的故事,那么sara的这条线更新颖,更令人动容。演员的表演也一流的。sara是个空巢老人,老公去世,儿子离家吸毒。sara一个人在家不被需要,只能在家看电视节目。一开始我以为sara迟早被毒虫儿子坑害,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完全不一样。孤独感侵蚀着sara,以至于她相信了一个“整蛊电话”,认为自己能上电视,她从此把上电视当作寄托,希望自己在电视上能光彩照人,儿子老公以她为荣。为此,她不惜依赖药物减肥,最后药物依赖而被送进精神病院。那段精神病院的戏,非常慎得慌。扎针,绑约束带,鼻饲,电击疗法,一步步打垮观众的心理防线。
故事、剪辑、音乐都是加分项。
《梦之安魂曲》影评(八):社会问题的缩影
男主母亲与男主在餐桌前的对话。无与伦比的震撼,久久难以抽离。
前三四十分钟,在情节很规规矩矩,普普通通的叙说着吸毒贩毒、母子与情侣关系的这个背景下,加上正常人绝对不会为上电视而疯狂的设定下,镜头还频繁使用蒙太奇,直接就令人有点烦了。
然后就迎来母子的餐桌对话。意料之外的全片高潮之处!
中心思想普通不过的感人台词,经过Ellen Burstyn的卓越演出,升华了整部电影,载入了我自己的电影史册。
不仅仅打动,还有完全被代入,升华。这段台词,单独抽出来,仅仅如此,也没人能够猜到这是电影的高潮吧。我觉得没有这段情节,整部电影看完还是会觉得离自己很遥远。评价也只是:啊,一部极端的电影。
— “上电视有什么了不起?那些药在你上电视前会要你的命”
— “没什么大不了?坐计程车的时候,你知道谁坐最好的位子吗?我现在是有名的人了,哈瑞。大家都喜欢我。过不久...成千上万的人会看到我,而且会喜欢我,我会跟他们谈到你...还有你爸爸。他对我们有多好,记得吗?它是早上起床的理由,也是减肥的理由。为了能穿上那件红礼服 它是微笑的理由 它让明天更美好 我得到了什么 哈瑞? 为什么我还要整理床 洗碗盘?这些我都做 但我为何要做?我很孤单 你爸爸走了 你也离家了 我没有人可以...照顾 我得到了什么 哈瑞? 我很寂寞 我老了。”
— “你有朋友呀 妈”
— “那不一样的 她们不需要我 我喜欢想着红礼服 想着电视 还有你跟你爸爸 现在我看到阳光 都带着笑容”
《梦之安魂曲》影评(九):安魂-摄魂-挽歌
脉络简洁清晰,节奏快速丰富,故事真实撼人,影像效果缤纷。《梦之安魂曲》影评(十):他不是没有过希望
看完电影我有种感觉,尤其是影片结尾时,所有的情节发展到末尾,绝望的感觉以一种无法停止的态势死死地压住我。
阴郁的色调,快速的剪辑、眩晕的镜头、令人心跳加速的音乐,尤其是幻觉中电视观众的笑声。这些元素其实一开始就在,吸食粉末瞳孔放大的镜头更是从头到位成为了“嗑药”这一行为的专属镜头。但正因如此,影片到结束的时候才更显得压抑。因为从始至终的一致代表着观众从一开始就在目睹着这个悲剧一点一点地推进,到最后无法收拾。
一个糟糕的方向+从始至终的坚持=糟糕的结果
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每当我意识到电影中的人物一次又一次走向绝望还坚持不回头的时候,又无法产生那种站在上帝视角上的居高临下的感觉。导演在情节安排中一次次地铺设陷阱,让人放松警惕。第一次是在harry卖掉电视的时候,影片从一开始就以这样紧张的气氛展开。赎回电视的镜头让我接受了这个设定,一个老年痴呆老妈子和一个瘾君子儿子。goldfard接到电话通知时的莫名其妙和不安的担忧后通过加入了养老院老妈子团体的桥段让人接受了这个剧情的发展,包括harry决定贩毒也因为起初的丰收让人收获一丝正反馈。但是从goldfard开始嗑药(吃药的镜头和harry嗑药的镜头联系在了一起,导演从一开始就告诉你,他在嗑药)开始,剧情开始加速发展。但是这边出现了两个小桥段,一个是harry回忆中初识Marion的场景,碧海蓝天,海滩边栈道上一个红色衣裙的美丽姑娘,对称的构图和鲜艳的色彩对比起整片昏暗沉闷的色调以及冲突感十足的镜头显得那么安详,令人沉醉。而另一个则是黑人好基友回忆里他妈妈对他说“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你只需要爱你的妈妈就好”的画面……
豆瓣上的封面海报用的就是harry回忆中的那个场景,在回忆和现实中迷失,宛如活在梦境和妄想之中。你没有躲过之前的陷阱,那么接下来的滑坡你将无法避免。
而原本,harry深爱着自己的妈妈,抢电视时的行为令他愧疚,他在发现自己母亲开始嗑药的时候会惊慌会愤恨,他爱自己的女朋友,他知道她会是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小黑在回忆中看到了自己的母亲,他心中出现了犹豫和不安;goldfard很爱自己的儿子,他想时常见到儿子,获得关注和分量感,她在得知自己在嗑药时向harry抱怨了自己的孤独和衰老。
这本应该是救命绳,但在毒品和妄念之间断了,不如一根稻草……
不知道怎么收尾了。有点困,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算是此时此刻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