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版面设计的原理》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14 04:4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版面设计的原理》读后感10篇

  《版面设计原理》是一本由(日) 伊达千代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5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版面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一):可以当做参考来看

  系统学习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从软件操作到设计思维、从基础认知项目实操,加入平面设计高端学习社:3072 86208,领取破解版软件、基础教程全程辅导免费服务

  书中没有太多不实用理论.而是提供具体可遵循的原理和实际案例,让设计新手的设计质量大幅提升同时提醒对设计心怀憧憬人们:任何设计都不是随意完成的,而是存在着既定的原理只有掌握了这些原理,才能够做出好的设计作品

  《版面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二):平面设计经典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

  也给各位小伙伴推荐一个学习讨论社群~!

  系统学习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从软件操作到设计思维、从基础认知到项目实操,加入平面设计高端学习社QQ群:633358451,领取破解版软件、基础教程、全程辅导免费服务

  这本书以条理分明章节浅显易懂文字,有层次说明设计的各个环节作者建立条理、添加变化、强调重点、设计技巧和设计中的色彩几个方面自己实际操作经验心得全部记录下来。以系统化的内容向读者说明自己所建立的“设计原理”的基本原则,为设计入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书中没有太多不实用的理论.而是提供具体可遵循的原理和实际案例,让设计新手的设计质量大幅提升:同时也提醒对设计心怀憧憬的人们:任何设计都不是随意完成的,而是存在着既定的原理只有掌握了这些原理,才能够做出好的设计作品。

  《版面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三):了解了基本排版的一些规则

  日本人很喜欢竖排版的文字吗?我看着真的是很累。

  文中的案例,配着设计原则,还有讲解蛮到位的,让人通俗易懂的懂了一些设计的基本规则。

  对我而言现在可以利用的最好用的原则应该是对比字体大小对比,颜色黑白对比,图片大小对比,正空间和负空间对比,动静对比。。。。

  文中一些配图也真的是很老了,但是设计原理还是一样的,还是值得人学习的。即使是学习,还是要用到对比的原则,排版前排版后,修改前修改后,巨大的对比差异让人很快明白设计的高明之处。

  现在ui改版也要有个before和after,以此衬托出改后页面和谐好看,改版前的页面是多么low。

  就连发现个人身上的好,也要有个很差劲的人来对比,就能放大一个普通人身上的优点了。没有对比,人类眼睛无法看见其中的优点和好处。真的对比,是个很强大功能.

  我需要学习下设计中的对比原则,应用到我的banner,界面设计,配色,图标,文案中。

  《版面设计的原理》读后感(四):主要观点摘录

  ——————建立条理——————

  1.版面设计的过程理解,提取,布置三个步骤

  2.编排的时候,需要考虑通过设计让读者以怎样的顺序阅读(观看)产品

  3如果编排的要素重要程度相同,难以用区分大小或者区分群组的方式显示其条理性是,可以让这些要素具有相同的“样式”,从而使得版面看起来整齐

  4.把要素编排到版面的时候, 需要注意整体平衡。无论是图片,文字,插图等设计元素,都可以将其量化为相对应的“分量”。要素的分量是由爱面积大小和颜色所决定的。颜色越深,面积越大,分量越重。而面积大颜色浅的要素和面积小颜色深的要素相互搭配——是调整平衡时常用方法

  5.在版面设计之前用网格辅助设计,可以使得整个页面看起来整齐舒服。条理分明(下回画网页的时候试试去)

  6.虚拟边框:版面率的问题——通俗而言,版面率就是整个版面中,能放文字的区域,和整体区域的比例。版面率大的比如报纸什么的,显得信息量大。版面率小的比如某些商品目录,版面率小方便用户更快的理解信息而不用被不同类型的信息分散注意力

  7.尺寸比例的大小也被称为“跳跃率”。跳跃率小的版面平稳安定。跳跃率越大则尺寸大小对比越强烈。版面越活泼朝气

  ——————添加变化——————

  《版面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五):很基础,对设计有一定水平的不需要再读

  这本书有五章: 一、建立条理;二、添加变化;三、突出强调;四、设计技巧;五、颜色搭配。

  拿到一个设计任务时,第一步,我们必须对设计的信息进行分析,我们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展示设计,受众又是谁,我们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既然是给消费者的,那么首先得让人理解设计师想要传达的信息,分清主次。所以信息很重要。其次,添加变化。同我们画人物肖像一样,首先我们把基本轮廓打好,然后在局部做画,做设计也一样,先把主次信息安排妥当,放在适合的位置,然后再调整板式。对重要的加以强调,添加设计元素,增加视觉记忆度。次要的信息尽量缩小,弱化。等到我们把这些做到后,基本上可以算是有些设计感了,可是,为了让设计出彩,我们应该做一下特别的设计作为点睛之笔,让我们看了设计之后还想仔细在阅读几遍。而第四部分的设计技巧,则是讲实际经验中我们更快更好的实现画面感的技巧和经验。第五部分也就是色彩的原理。设计的升华还是需要色彩的点缀,黑白的设计会让人感觉廉价。当我拿到这边书时,扫了下大纲后,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但是,当我把里面的内容读完后,我发现,作者的思维有点混乱。除了第一章,后面的几章和前面大同小异,只是表达语言不一样,实质都是在围绕一句留白,差异化,对比这几个做为设计师都知道的理论在讲。确实有点让我失望,至少我看后并没有什么益处

  《版面设计的原理》读后感(六):版式设计入门可读

  整本书的逻辑其实挺混乱的,但仔细阅读每一章节的序言还是能够理清作者的思路

  quot;常常看设计,却几乎不能察觉到设计的痕迹"估计所有的练习很少的设计自学狗都会有这样的尴尬。作者希望的也就是为设计新人提供一些“设计原理”,让他们能够具备“从看懂设计,到欣赏设计,继而自己动手做出好的设计”的基础。

  “建立条理”必然的是设计的第一注意事项,新人设计师的防错指南。这一章节所提到的所有技巧也就是为了作品看起来更加舒适和谐且易读,不会让人感觉在乱来。信息的整理使整个设计更准确;“贴近与远离”“排列与对齐”带来秩序感,更易阅读;良好顺畅的视觉流能更好传达作品内容;“构成与重复保障了大量重复元素出现时的规则性;线条用以区分或关联;版面重心稳定带来的平衡感……个人感觉每一点都值得深钻,光靠这本书肯定不够的。

  确认了作品的设计条理,接下来就需要添加变化,前提——有秩序的状态。在什么地方添加什么样的变化就是这章的讲述内容。接着第三章主要讲到了“突出强调”的技巧,也说明了突出强调的目的是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将信息传递出去,或者让读者一开始产生兴趣。第 4章就是各种作者也说不清楚目的的乱七八糟的技巧了。。。他也提到了这些是建立经验积累库的开始。

  可以看出这是一本感觉貌似很全面,但实际上并不合格的技巧套路总结,只有第一章更偏向于基础理论一点。

  将这本书看完其实也就是上个星期的事,还记得当时在图书馆粗粗浏览简直是惊为天人激动不已可惜全部售完,于是大晚上的我跑遍周遭好几个图书馆,未果。明明是人生第一次如此迫切的想在实体店买书。后几天仔细读完之后只觉得若有所思,但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是感觉很有启发。当时真的是naive,毕竟刚从艺术史那本大部头解脱,看见本貌似实用的书就好像得到了武林秘籍。现在想想真正的干货也就是序言还有1,2章里的一些基础理论了,但是还是讲的太浅了,重心,视觉流,线条,平衡等等任何一点的拓展知识都可以比书中写的多得多。至于那些技巧,知道个名字就好,还是要通过自己大量练习慢慢积累,只是看一遍,并没有什么卵用。

  最后,表示对于设计新人来说,从设计基础视频教程中所受到的启发可能多的多,至少我最近一个星期顿悟了不少。马丹,羡慕坐在教室里面听老师bb的设计学院的菁菁学子们。

  《版面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七):《版面设计的原理》小评

  14年,于书店初识此书并翻阅一次,随意一看,但没想买。

  16年,看到豆瓣评分较高,为了设计实践教学,便买了此书想一探究竟看看能否吸收有用的设计基础知识点。但现在来看,想多了。

  先从装帧说起,书腰、书封、内页选纸过硬。阅读体验不好,没有学习的代入感,拿在手上很僵硬。先看书腰的文案,四大句赞,赤裸的误导。再看封面文本排印,很糟糕!要是普通书籍就算了,可它毕竟讲的是版面设计的原理啊!(为什么强调这些,因为这是一本设计书!设计书!设计书!)在封面上完全不能体现出版面的设计感,且整体看起来过于廉价,自认为对不起售价。毕竟定价是¥45。(售价高不要紧,但要体现书的价值!)

  书中共分为五个章节,看过一遍以后,只觉得本书内容面面都到,但浅尝辄止。知道这是一本设计入门书,但是入门也要有入门的水准啊!自认为只有1.2章能对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其余三章内容太散,没有记忆点。而且我并不建议初学者去看这本书。最好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之后再看,这样或许还能靠1.2章能整理一下初级设计思绪,但剩下几章可能会误导消费者的审美!。但想靠这本书提升水平,那是根本不可能。纵观整本书的案例,全部都是街边传单水平(或许还不如),不禁让我质疑它的受众群体是什么,是普通读者?是打印店美工?但绝对不会是平面初学者。或许有些读者会说这本书是在2006年写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案例肯定赶不上时代变化了。怎么可能?难道好的设计作品是在2006年之后才出现的么?而且即便写的时间再早,但是书的格调品位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况且这么多年过去了,并没有修订版,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加印量。因此这本书的立意就有严重问题,绝非如书腰文案一般亲囊相授的设计工具书。它只是一本没有职业操守的设计类科普畅销书

  我在Google上搜索伊达千代和内藤孝彦,结果只有他写的各种设计畅销书,却没有一件设计作品。甚至连作者简介都没找的。故此认为,他俩是靠写书生活的,看看豆瓣里他俩的书单就知道了。一个没有大量实践经验总结和审美水准的设计书,其实就如同当下的畅销书一般,外强中干。庆幸当时理智,没有买全套。看完之后略有中毒...尤其在看到每章内容简介的排版,感到呼吸困难,让我以为买到了残次品。一本讲版面设计的书,却不注重书籍装帧与文本排印。那么这本书有什么分量可言?

  但我要说明,此书确实写了一些设计手法,只不过案例与内容太过松散。没有节奏感且理论深度不够。不是不推荐给所有人看,只是更适合有设计基础的人看(看的目的只是整理初级设计步骤),自取所需,以防误导。但绝不是新手必备的设计工具书!!!

  减一星给设计理论!

  减一星给书籍装帧!

  减一星给作者的职业操守!

  《版面设计的原理》读后感(八):夹带私货的读书笔记

  版面设计的原理 -伊达千代

  0. 设计是为了信息

  设计的本质是为了将信息更有效率地传达。设计好比疏导交通,好的设计使得信息流畅地传达,失败的设计则引起信息的大堵塞。

  0.1 设计流程

  TEP1. 理解。了解受众是谁,设计作品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怎样达到这个目的,提出design solution

  TEP2. 整理信息,按照内容将其大致分为几大块

  TEP3. 将已经打组的信息制作表格,重要信息高亮

  TEP4. 确定版式,使用灰阶确定信息的层级和版面的平衡

  TEP5. 确定look guide (基色,强调色和辅色,以及字体和字号),以便设计中进行复用 [ 详见6.2 ]

  TEP6. 将信息结合look guide放置到板块

  TEP7. 在重点信息的设计上添加变化

  TEP8. 添加细节(装饰,图标等)

  0.2 重要&不重要

  重要的信息:大,重,粗,个性,大留白,高彩度,高明度,夸张,富有变化

  不重要的信息:小,轻,细,共性,小留白,低彩度,低明度,合理,遵循规则

  1. 排版

  1.1 以分量来思考

  设计前,要先在脑海中把元素转换为分量进行模拟思考,确保版面平衡(或不平衡)。将版面转换为灰阶有助于进行这种模拟。平衡的页面四平八稳,而故意打破平衡的页面具有张力。

  1.2 比例

  黄金比例是1:1.618,1:2被称作白银比例,日常使用的A型,B型规格的纸张都是这个比例。这个比例的特点是将长边对折后形成的四边形长短边之比还是1:2,比如A3纸对折后就成了A4纸。

  比黄金比例更宽的图片给人更强的稳定感。

  比黄金比例更窄的图片并不常见,给人新鲜的感觉。

  1.3 图文配置

  文字流和图片的关系,可以想象成河流和石头。读者摄取信息时是「顺流而下」的,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如果图像这块「石头」被配置在文字的河水流过的地方,阅读就会被阻断,造成不好的阅读体验。切记要保持河流的畅通。

  1.4 留白

  留白是负空间,设计时要注意负空间的形状。

  有关联的要素之间留白要小,而重点信息周围大量留白可以起到强调作用。

  整体而言,面积大的留白给人奢华和高级感,但是相对显得冷清;而面积小的留白让人感到热闹欢快,但显得拘束紧迫,甚至有点廉价。

  1.5 网格

  所谓「网格系统」,就是事先把版面用网格分割开,再将文字和图片适配进网格的设计手法。早在1950年就在欧洲开始使用了。

  ro: 条理清晰,复用性强

  con: 制约了设计的灵气,使得版面死板

  网格系统比较适合用于文字量大,页数多,风格严谨而理性的作品。

  1.6 版心

  设计时,要在叫做「版心」的假想边框内进行设计。绝大多数元素的配置都不可以超出版心。

  1.版面率

  版心占据整个版面的比例叫做「版面率」。

  版面率高,四周留白少,会由于登载的信息量大而带来欢快热闹的感觉,但也可能会因为信息overwhelm而影响阅读体验,或者带来廉价的感觉。

  版面率低,四周大量留白,虽然降低了登载的信息量,但这些留白会给人高雅平静的印象。希望读者能在短时间内理解每一页的信息,快速流畅地翻页时(如名牌时装的商品目录),经常使用降低版面率的手法。

  可以模拟思考为:

  巴士人多,亲民,日常;高级轿车只能坐很少的人,但是高级有档次。

  2.版心位置

  版心较高的排版会带来创新,新鲜的印象;版心较低的排版重心低,会显得更稳重。

  3.出版物的版心

  书的版心的上下边界成为天头和地脚。

  在为对开的装订书设计时,装订边要比裁切边多预留5-10 mm的空白。

  注意:

  1. 有时将图片或元素的一部分设置在版心边界之外,可以给平淡死板的排版带来变化

  《版面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九):站在艺术家和粉刷工中间的设计师

  这本《版面设计的原理》,是在读了《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之后读的,有进阶之感。

  整本书谈不上紧凑,但是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作者的工作室,参与到了日常的工作中——面对各种细节。

  第一章,讲的是建立条理。这个,和《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的亲密性原则强调的东西类似,但是涉及的范畴则更为广泛。

  平时,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花在做多媒体上的。但是前阵子要做公司的Flyer,所以临时抱佛脚,买了这本书,才明白同事为什么会在每一页“确定版心、建立边框、设定网格、放入内容、添加变化”。之前,多媒体里面的网格线从没用过,但是现在网格已经成为默认设置了。版心、边框和网格,很像小学时候的书皮,每到开学都要第一时间做的事情。尽管最后,它们都会消失,但是都是一项工作的开始,可以为后面的工作减少麻烦,可以保证后面工作的“卫生”。

  和《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相比,整本书充满了东方人的审美和思考方式。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文字是河水、图片是石头”。文字本身,就是一条条流线、一团团湾流。既有哲学的寓意,又有语言的灵性。从此,我们多了一种视角,去看待固态的版面,让整个设计都充满了生命力。

  记得本科的教学楼走廊,挂满了以“科学与艺术”为主题的绘画。之前,一致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也许艺术代表的是和谐美,科学代表的是规律性,而两者给人的感受,确实可以相互叠置的。于是,设计中的条理,便是和谐与规律性的潜在要求。其中,必有感性的创造,也不乏科学的原则。

  整个章节读下来,觉得作者是在分析“人体工学”,不过主体强调的,不是坐在椅子上的屁股,而是观看版面的眼睛。椅子舒服不舒服,屁股最清楚,那么一个版面的优劣,一定与眼睛所代表的视觉规律相关。而作者巧妙地将目光的移动,与手在版面上划线统一起来,使得视线变得更为具象。

  无论我们如何创新版面设计,但是多数情况下,版面的主体还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文字与图片。据说一张图片所传达的信息量,是一句话的6000倍,但是同时也牺牲了观众的想象力。如何能够在传达信息的同时,给观察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成为一个有意思的课题。作者的例子很好,但是我来举一个更为生动的例子。现在大街小巷,很多都包含带有“性暗示”的广告。很多图片都在引起人注意的同时,让观众的大脑去继续“想故事”。所以你会发现Blue图片的模式都是千篇一律的,但是都是在利用这一信息+想象力的模式在吸引人。相比之下,那些过于直白的东西,反而失去了吸引力。

  第二章, 添加变化。实话讲,这章信息是在是太碎了,很难理出个思路。但是有一句话挺好的,“平面设计就是这样反复进行保持条理和添加变化的工作”。读了这就话,觉得自己一张多媒体纠结好久是那么的正常,如释重负。闲暇时,去美术馆散步,偶尔会看到很多水墨画。觉得这些简直就是“关于留白的艺术”。也因为留白无处不在,所以也最为重要,最富于变化。

  第三章,突出强调。这一章看了两遍,也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倒是最后的“费茨法则”让我想起了“费马定理”,于是生出用场论分析平面设计的想法。

  第四章,设计技巧。以前,朋友看过一本叫《百炼成精》的炒股书,翻开把我吓坏了。因为里面全是零碎的技巧,对于我这种应试教育出来的“考点密集恐惧症”的人,简直就是灾难。这一章读起来,觉得如果是考试,那么这一章的考题估计是过不了了。如果剖开所有的技术细节不谈,作者突出了一个好玩的观点。首先,要以设计师的眼光,来看待设计。这一观点很重要,我知道和我明白的差别。这要形成一种习惯,需要不停地自我训练。其次,质地感,可以制造密度感和高级感。结合后面作者强调展示设计的纸张材质等,想到是否也要考虑观察者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弱,明白了平面设计是一种立体的呈现,而不是简单地设计好扔给别人就可以了。然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设计,当中必有故事情节。觉得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了,技巧无非是需要时拿来的东西而已。

  这里也提出一个小问题:一张什么样子的图片会让你觉得可爱呢?为什么看着九寨沟的美景,我心中无法生出“可爱”的感觉呢?为什么我们看着很多具象的图标,会觉得很可爱呢?里面是不是拟态的作用,是不是设计师将动物的特质嫁接到了设计中,就像京东的标志一样?

  第五章,颜色配搭。好吧,这一章完全是技术主义的胜利,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东西。但是将颜色用色相、彩度和明度来分析,将颜色的极限设定为软与硬、冷与暖,还是很发人深省的。

  最后,回到这个笔记的题目:站在艺术家和粉刷工中间的设计师

  我们常说,每一个工程师,都有一个科学家的梦。每一个软件工程师,都有一颗艺术家的心。其实,平面设计师又何尝不是。因为是“师”而不是“家”,于是创作难有艺术家天马行空的自由表达。同时,与粉刷匠相比,又需要更多的设计技巧。所以设计师带着工匠精神的艺术创造,时常另我们感动和倾心。

  《版面设计的原理》读后感(十):读后总结

  作者:伊达千代

  半年前读了这本设计初级书,但是缺少实践,对书中很多理论理解不深渐渐就忘记了。so趁着暑假重温一遍。

  这本书按照逐层递进的顺序,讲了如何设计版面,总共有五个章节。

  将每个小节的小标题抽出来理解。在大脑中建立思维导图。

  1. 建立条理

  2. 添加变化

  3. 突出强调

  4. 设计技巧

  5. 颜色搭配

  【建立条理】

  信息的筛选(理解设计的意图,提取要素,正确布置是设计的第一步)

  贴近和远离(将同类要素贴近配置,整理版面使其更容易阅读)

  排列 对齐(将细节部分设计得整齐有序,能为版面带来整洁 有条不紊的美感)

  视线的移动(编排要素的时候,要考虑通过设计让读者以怎么样的顺序去阅读(观看)作品)

  构成 重复(按照一定规则构成编排要素,能使种类繁多的要素显得整齐)

  直线与曲线的灵活应用(线条可以用来区分版面中的要素,也能让相同类型的元素有关联)

  重心和平衡(构成版面的要素都有“分量”,依据每个要素的分量进行设计,决定了版面的重心和平衡)

  字形 字体(文字的种类和它的组成构造,是设计师必须学习的知识)

  易读的文字编排(尽可能使文字易于阅读,是编排文字的重要课题之一)

  统一线宽(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合适的线条样式,并统一其宽度和形状)

  对称带来的稳定感(好的对称性给人带来稳定和谐的美感)

  设定虚拟边框(排版设计以版面中设定假想边框为基础,将要素全部配置在这个边框内)

  网格的灵活应用(“网格”是提升页面条理性的设计方法)

  完全形态法(gestalt)(塔式思维)

  【添加变化】

  留白(没有编排任何要素的地方叫“留白”,设计时要注意其形状)

  粗细度(改变文字或线条的粗细图,可以为简洁美观的作品带来张弛感)

  尺寸(为要素的尺寸大小作变化 ,可以使面板生动有活力)

  跃动感(加入动感的设计,常常引人注目)

  退底(将图片剪成特定的形状,为面板带来更欢快的气氛)

  边界(配置要素多的情况下,如何将设计要素之间的"边界“是很重要的)

  点缀(点缀 是指就在面板中加入视觉元素,来添加细微的变化)

  立体(在平面设计中配置有立体感的要素,也是添加变化的方法)

  黄金比例分割法(1:1.618)

  【突出强调】

  反差(为了强调特定要素,需要加强反差)

  明暗(给人视觉印象最深的是 明暗 的反差)

  差异(设计需要以各种方法来强调要素之间的 差异)

  孤立(处理希望强调的部分,可以让它与其余要素远离,呈孤立状态)

  放射(放射状的图形,有突显位于中心要素的作用)

  软硬(刚硬要素和柔软要素互相搭配,也能带来显著的效果)

  面孔(人或动物的面孔,都具有吸引视线的魅力)

  费茨定理(达到目标所要花费的时间)

  【设计技巧】

  节奏(平面设计也可以让人感觉出音乐般的节奏)

  比例(在平面设计的世界里,可以创造出任何比例)

  数量感(即使是同样的平面设计,要素越多越能给人魄力)

  夸张变形(越是司空见惯的事物,稍微变形或夸张越可突显效果)

  质地感(在平面设计中引入质地要素,可以制造密度感或者高级感)

  图案(图案是是平面设计更显华丽的装饰要素)

  拟态(模拟非常熟悉的事物,使读者容易感觉亲近)

  加工印刷(平面设计的要素也包含纸张,幽默,裁切以及印后的加工)

  增加故事情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平面设计,当中必然有故事情节)

  爱德玛法则(AIDMA 注意(attention) 兴趣(interest ) 欲望(desire) 记忆(memory) 行动(action)

  【颜色搭配】

  颜色的基本知识(颜色 是设计中不可欠缺的要素,首先来理解颜色具有的特性吧)

  颜色的视觉辨认性(明度的差异决定了颜色是否能被看清楚)

  色调和谐的配色(统一协调颜色的彩度和名都,可以使配色更加和谐)

  配色塑造形象(想利用颜色烘托形象,需要细心关注并研究世上的所有颜色)

  强调色的用法(要通过颜色使要素突显,必须在配色的时候添加颜色之间的 差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版面设计的原理》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