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时评写作十讲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12 04:2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时评写作十讲的读后感10篇

  《时评写作十讲》是一本由曹林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写时评是需要水平的,思想水平,文字水平及其他。曹林作为年轻评论员,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时评。他的时评写作有一套,自然写时评的思想方法和写作方法值得喜欢写评论的同仁学习认真拜读中。。。。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二):读书不记笔记就跟没读过一样

  国内见过写时评最实用的书了。

  读得有点虎头蛇尾。如何读书的部分,质疑新闻真实性的部分很受用,后面的各种逻辑关系没有实践也很难看得下去。

  书中说,时评得讲求新意注意别犯各种逻辑上的错误,尤其举了一些大牛犯错的例子。读完以后,对于时评写作更加畏首畏尾了。

  当然,正如曹大哥所说,评论还是靠写的,不写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会写,前面的一切准备都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我就是想学习如何看透事物本质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三):时评写作十讲

  《时评写作十讲》,曹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注意到作者是其与环球时报的胡总针锋相对论战,遂关注微博,继而其评论,继而其文章

  时评写者众,上升到理论层面的不多。能二者兼而有之且皆有可观者更寥寥。但时评毕竟强调实践,可能须先写再读感受更深吧。无论如何,此乃时评领域难得好书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四):时评写作的屠龙术

  时评,直觉地理解为时事评论。既然是评论,那谁都可以写。

  曹林也认为写时评是没有门槛的,谁都可以写。但是写作水平有高下之分了,文章质量好坏之别。

  看了此书,才发现原来写篇小小的时评还有这么多门道。

  最有价值的我觉得应该是六七八这三讲。

  分别从评论的观点判断,评论的思维,评论的逻辑展开叙述。其中又以第八讲最为精华,基本上把常见的集中逻辑谬误给罗列了一遍。当作逻辑训练也是很好的一件事。

  就算你对时评写作没兴趣,我也推荐你看一下此书。仿照罗宾逊夫人的话:“看此书最大的功效不是学会如何写时评,而是学会如何不被时评家忽悠。”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觉得一个好的评论家应在时事洪流人声喧嚣中有中流砥柱作用,不过实际是所有人都太容易为自己的立场所左右,或为浪潮裹挟而下。

  书中指出了很多评论的弊病,发现自己有不少。

  评论者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当事人施压,而这种道德优越感民众又是极具吸引力的,所以一件值得批判事情一经曝光,很多人就乐此不疲指责、抨击,仿佛为了捍卫自己的正义感,这种不可遏止的舆论导向其实有时候非常危险也非常盲目

  曹老师让我意识到,评论其实是一件非常理性的事情。而我们多数人所作的评论,往往会被情绪所左右、为认知所局限。一个好的评论者需要高人一层看问题,却又不能成为冷血动物,那种冷静和悲悯之间的分寸很难掌握

  作者举了很多新闻实例进行分析,顿觉自己以前看问题真是太浅薄片面,总之很受启发有时间想再看一遍。讲的不仅仅是如何评论,更是社会人性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六):不读此书,何以看时评?

  放下这本书时我思绪万千。作为一个大学学习中文的人,按道理对于各种写作的理论虽不至于麻木,但也至少是不会太过钟情的了。然而这本书让我改变了这个想法。曹老师的这本《时评写作十讲》,已经完全脱离了一本学院里“象牙之塔”般的教科书了。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是一本学习时事评论的“秘诀”。一招一式,宛如亲授,没有一章、没有一段甚至没有一句是废话。而更可贵的是,这本书不仅教授一种写作技巧,而且还充满着对理性光芒追求现实世界关怀。他告诉我们“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后断是非,再说利害”,使我醒悟自身存在急躁会带来可怕后果;他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你没有那么多时间深入了解中国社会,读书是培养问题意识最好的途径”,使我更坚定了保持阅读习惯决心;他告诉我们“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使我囿于懒惰迟疑再次有了必须勇于踏入现实世界的动力;他告诉我们“审慎节制是这个时代稀缺品质”,使我在这个纷扰的社会受到了如雷贯耳的警醒。这何止是一本讲时评写作的书?难道不也是一本充满社会体温和人文精神人生要义吗?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七):摘要几个要点

  一、表达效率

  1.语言实用性大于语言美感,追求浅显、自然、流畅

  2.开门见山,直接表达观点。

  3.少抽象,多具体

  4.注意文章结构节奏

  5.凝练标题,开头引人,结尾呼应

  6.收敛,不可信马由缰

  二、评论角度

  1.角度新。

  2.小角度切入,让评论有贴近性。

  3.“无话可说”也是种角度。

  4.在细节中寻找角度。

  5.寻找能体现新闻价值的角度。

  三、批判的价值次序

  一事当前,先问真假(事实判断),再断是非,再说利害(价值判断)。

  (一)事实判断:法律是一种事实判断。

  (二)价值判断中的是非判断。

  1.简单的是非和完整的是非:一件事中一连串的事实。

  2.深浅的是非:针对的是表象和本质。

  3.比较的是非:在对比中作出价值判断。

  4.现实的是非:从实际出发作出价值判断。

  5.辩证的是非:打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价值观

  6.反躬的是非: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利害判断:

  1.分清主观上的利害和客观上的利害。

  2.注意利害判断的局限和边界,不能对厉害判断做无限的推论。

  四、评论的思维

  1.评论的批判思维。批判不自由,评论无意义

  2.经验思维。不能空谈抽象概念

  3.开放性思维。兼容并蓄,不固苦步自封。

  五、理性的三个层次

  1.方法论上,要符合逻辑。

  2.价值论上,要符合普世公认的价值。

  3.责任论上,要考虑评论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是非永远高于立场坚持理性,不放过任何一种恶。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八):手把手教你写时评

  批评的话就不说了。曹编如果能看到这个,不知能否送我一本签名本呢?

  时评,顾名思义就是时事评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化,时评因其反应迅速、观点鲜明,而备受媒体宠爱,甚至还诞生了一个名为“时评家”的群体。我见过许多文笔不错的年轻人对时评人“名利双收”式的生活十分艳羡,跃跃欲试,想要投身于此。但是,时评究竟应该怎么写,一个合格的时评人需要哪些素质,这个职业现状又如何?这样的疑问,在现有的新闻评论书籍中,很少能得到出色回答。我近日读到一本名为《时评写作十讲》的书,却是一本难得的佳作,尤其适合初学者阅读。

  本书的作者曹林是《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评论部副主任。他的《为何不能给作报告总理一把椅子》、《那道带血的竞猜让我颤栗》等文章都曾轰动一时,虽然不过三十岁出头,但在评论的江湖中却早已经牢牢坐稳一把交椅。《时评写作十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书中内容皆是作者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是来自时评第一线的报告,字里行间仍带着体温感情。作者分十讲,分别讲授了时评的知识准备、选题、角度、表达效率、逻辑、思维等问题。书中选取的许多例文,都是作者当初亲自撰写发表的文章,由其分析成文经过、问题意识所在说服力自然非同一般

  以我的观感,当前中国大学里的新闻评论教材,大多理论化十足,脱离时代已久,读起来枯燥无味,实战中毫不趁手,说得难听点就是屠龙术。 在这个意义上,我非常注意曹林在书中提到的诸多细节。比如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以免临时手忙脚乱;读书要注意层次安排,有为了提升理论修养而进行的“长时段”阅读,也有为了当前工作需要的“短时段”阅读;时评要注意章节段落安排,观点最好在第一段中就亮出来;标题要显眼,在别人已久用过“给力”、“神马”后,不要再跟风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多年经验的总结,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实用,可谓时评写作的“小贴士” 。

  时评在中国的兴起已经有十多年了,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上功莫大焉。但近年来,在时评界也产生了一些非常不好现象,比如八股倾向严重,拼凑数据、万能模板、食洋不化、为利益集团“背书”等等。这些乱象在曹林的笔下也有所揭示。我以为,对于时评人来说,“独立”“不唯上”这样的品质远比能写一手好文章重要。初学者尤需重视,毕竟德之不厚,行将不远。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九):居然让我对逻辑学产生了兴趣

  最近在看新闻评论,发现一个好的时评其价值绝对不比新闻差,新闻是把事件呈现给公众看,时评却可以看到新闻背后更为实质性东西。人都有发声的欲望,姑且称之为存在感吧,我也想练习时评写作,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力很高,便找到了来看。

  看完《时评写作十讲》用了我大半天的时间,书写的很好,文字也很有趣,书中还穿插了很多例子,我碰到感兴趣的就会去搜索,看他们的文章,收获也蛮大。例如:精神病人杀人无罪的那篇文章(我更愿意称之为文章),虽然我知道在法律上有这一条,但是我只是出于人道主义,认为不应该对一个没有意识犯案的人处以刑法。作者却举了非典患者的例子,非典具有传染性,可以令人致死,医生还在没有放弃治疗,精神病也同样是病啊。国家刑法的目的是让罪犯不在犯案或是警示他人,然而对精神病人处以刑法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很令人信服的逻辑啊,或许我也是个需要教育孩童吧!

  记得书中讲,时评三步法,先辨真假,再看是非,后说厉害。通常来说,评论是在真新闻的情况论证的,所以说,新闻的真假性十分重要。要写好时评,基础要打好,即多读书多看报。写前要收集相关资料使用个人经历可以增加附加值,但切忌以偏概全,剑走偏锋亦很有趣。

  我对书中印象最深的章节是第八讲,“评论的逻辑”这章让我对逻辑学产生了一些兴趣,都想去找逻辑学的书去看或者去旁听逻辑学的课了,我看了下目录,这一讲的字数较多,其中还引用了很多网上的段子记忆深刻不是没有道理。我认为作者占用如此多的页数去讲逻辑,很明显这点非常重要,一个评论若是写的逻辑混乱,会让别人觉得不知所云。逻辑有以下几种谬误(算是笔记吧):以偏概全、推不出、假性因果(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滑坡谬误(蝴蝶效应)、概念偷换、诉诸非逻辑(用非逻辑的方式去论证)、虚假两难(没有选择的选择,如:媳妇和妈掉水里了,先救谁?)、复杂问题谬误(向别人的问题中偷偷置入自己的结论,如:你喜欢《红楼梦》什么)、词语歧义、小众统计实体化谬误(抽象的概念实体化)、感觉谬误、烟幕谬误(绕弯子说话)。

  其实写时评关键的还是要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写,实践才会出真知啊,写相熟的领域才会有希望写出高质量的时评。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十):谈时评写作 讲做人道理——换个角度看曹林

  上周五收到曹林签名的《时评写作十讲》,赶紧做功课,来准备写这一篇博客。因为私信给他索要这本书的签名版是有条件的,得给写书评

  马少华说,“曹林是中国当下最出色的媒体评论人之一。”他不光自己写评论,作为中青报评论部副主任,在日常的编辑中,还接触大量的时评作者。是不多的既耕耘,又管理;既关注实操,又注重理论梳理的优秀评论人。这本《时评写作十讲》是他多年心得结晶,观摩此书,字里行间,鲜鲜活活全是身边事,案例观点,比学院派在书斋里讲得要透澈。

  所以,贸然说给曹林写书评,有些亚历山大。我的网名叫“文表扬”,但评论可不能一味表扬,至少,要提供给读者“附加值”:“网上每天各种评论多如牛毛,凭什么读你的而不读别人的,总得给人一个理由吧。”曹林说写评论,提供附加值是重点。下面,我就来谈谈推荐《时评写作十讲》的理由。

  在几个月前,我还在媒体混,已经做了十几年记者负责一家网站的评论组织也已三、四年,对时评圈有些了解。近几年来,网上涌现了一大批时评作者,用长平的话来说,“时评作为一种写作,远远不能和文学媲美,但是作为一种行动,在展现它的价值。”但问题也有另一面,时评虽然不是文学,但大量的时评新手确实不太会写,来稿中充满了人云亦云,简单片面,逻辑混乱,不辨真假,只讲立场不问是非等等各种问题。曹林的书中对此有深刻阐述,这里我就不 赘言剧透了。

  我担心的是,积极投稿的一些时评作者,好多都是热情的年轻人。稿子写得不好不发也就罢了,如果用这等思维方式去做人,岂不是危险?如论及愤青思维,曹林举例说,金晶在勇护火炬时是英雄,表态不支持抵制家乐福,马上变成汉奸。这样的现象,又何止于时评写作?在微博跟帖,QQ群msn,这样的口水比比皆是。

  换一个角度读《时评写作十讲》,其实是从人的自我修养讲起(评论的知识准备);教给人怎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评论的观点与判断、评论的思维、评论的逻辑);怎么与人交流(评论的选题,评论的表达效率)……这不光是在谈评论的写作,也是讲做人的道理。作文如做人,可以不作文,但不能不做人。看《评论写作十讲》,不光是学习写作方法,还教给如何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理论——这带着曹氏的独家印记。从这个角度来推荐这本书,曹林不会批评我过度诠释吧。

  实际上,我与曹林从未谋面,多年来常常转载和引用他的文字,蒙他签名赠书,秀才人情半张纸,有这么一个机会,算是致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时评写作十讲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