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贪食纪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9-02 04:4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贪食纪读后感精选10篇

  《贪食纪》是一本由殳俏 / 龙荻(插图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贪食纪》读后感(一):我那些默默摄入的卡路里啊。。。

  书棒极了!!!

  这几天一直猛看这书,一天看80-100页,为此吃掉了一个Q肠(那时正读到写德国有各种香肠的那篇),特意出门走了远路买了一个三角蛋糕(前晚看她写裱花蛋糕那篇,可惜买回发现是慕斯蛋糕,不是我预想的腻人罪恶奶油蛋糕)。外加不少宿舍里的存货零食不细表。总之看这书真是太馋人了!刚才看着看着又抵不住吃掉了一个榛果面包。。简直就是罪恶之书!我那些默默摄入的卡路里啊!

  殳俏一如既往有意思好看。我本来对美食不太有兴趣,所以对唐鲁孙,于坚那些注重形容饮食体验,饮食回忆的书没多大兴趣,不过喜欢看殳俏,估计是因为她的书不光讲吃,还附带其他历史百科笑话,轶事,会心的小玩笑吧~看这书,附带真的涨了不少知识!比如各种日语里的鱼的名字什么的~还有一些英文词儿~

  话说我吃烤鸭也根本不动什么酱料,卷饼,葱段,只把鸭腿或鸭胸拿来啃,酱都不沾,卷饼真个矫情,况且饼的味儿不怎么好。。吃虾也少沾料,就吃剥好的白味虾。

  想起跟我妈第一次上必胜客,以为是吃正经的西餐,怕失了manner,还小心翼翼问服务员刀叉怎么摆,结果弄得人家服务员很莫名,“随便放就可以。”,想来那时候估计他们也没经过这种manner的培训吧。。被问到也答不出吧。。(现在去pizza hut问不知能不能答上来。。)现在想想,人家HUT就是个肯德基的兄弟,怕你吃腻KFC,给你换个外包装,改穿披萨外衣的美式快餐而已,在那吃饭,的确完全不必care manner~虽然至今我去HUT的次数不超过五次。(我妈有次讲他家饼皮太硬,那次以后,再没去过。)

  ========================================================

  茶叶最初传入西方的时候,按照东方人的提示来泡茶喝,让西方人觉得淡而无味甚至无趣,便有人将茶叶煮开后,把水全部倒掉,加入胡椒和盐,光吃那叶子

  ========================================================

  真是大开眼界~

  《贪食纪》读后感(二):糖食者

  从古至今中国向来的传统便是“君子远庖厨”,到了近代,口腹之欲被冠上“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近几年,大抵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美食探店风靡,“吃货”成为一个特质标签,似乎人人趋之若鹜。因为自己刚好有些闲心,零散的帮着写一些探店的小文,最近也就对吃增加了几分注意力。而事实上,“味之精微,口不能言”,每个人味蕾食物感受不可同日而语,所谓美食之文,能符合一般人的口味,皆属不俗

  既提起口舌之欲,必不少柴米油盐。对我这种鲜下厨房的人而言,似乎除以上几样,少不得糖来佐料。中国的糖食历史,也是历经千年。当时主要是蔗糖酱为主,后期才逐渐发明出提炼固体蔗糖的方法。对于糖的记忆,最初是跳跳糖,各色的包装袋上,画了一个长着大嘴巴太阳,嘴里含着的,可不是跳起来的糖果吗。喜欢给我们买跳跳糖的是爷爷,他总是骑着他的凤凰自行车,慢悠悠的把糖交到我们手里。糖在嘴里跳的时候,我们也跟着在床上跳起来,柔软的床垫带着我们一起一伏,直到妈妈以禁止的口令勒令我们停下。身体虽然不甘心,但嘴里还是甜的。

  小学时候的粘牙糖五颜六色,趁着老师注意,拨开包装,偷塞进嘴里,舌头会因为糖的颜色也逐渐变化起来。不巧同学发现,总要分出去几个。顺带还要问上一句,你的粘到牙上了吗?

  粘牙糖似乎是昙花一现,没几时就完全在生活中销声匿迹差不多下一个时间出现是一种称为“秀逗”的糖。圆形的糖豆外面包裹了一层淡淡的白色,放进口中,白色的粉末先行融化,受不了酸的大概这个时候就已经将糖果吐出了。那种柠檬的酸味味足能将脸上五官拧在一起,尔后就是突如其来的甜。酸甜混合,大概是零食届的创举。那时候,班里的同学谁不是放在书包十几颗秀逗呢?

  当时吃的很珍贵的糖当然是结婚时才能有的注酒心的巧克力糖。做成个金字塔形状,包装也是别致的,一层彩色塑料金光闪闪,另一层是纸质的,小心翼翼的打开,先咬掉头顶的一脚,再慢慢把酒心倒进嘴里。弟弟几个月前从海南免税店带来很多海外酒心巧克力糖,做成啤酒外形,试吃了一口,整个人就为这怪异的口味折服了,当年你争我抢的糖果,怎么几经加工,反倒没了之前的感觉

  之后就是大白兔金丝猴,上好佳,阿尔卑斯,徐福记,姐姐的一口烂牙应该就是小时候背着我们偷吃了许多大白兔奶糖才造成的,在此不多表。九十年代末出现的金丝猴奶糖,味道和大白兔异曲同工,又不知如何研发出来一种紫色的紫薯味道的奶糖来,后来陆续研发了很多口味,但吃起来总觉得还是差了些什么。上好佳的糖果都是大包装,玉米味道是印象最深的,不仅作出了玉米的形状,而且连玉米粒纹理都是清晰的,黄澄澄的放在嘴里,居然满满的玉米香。阿尔卑斯在最初是几个牌子价格最贵的,从原味到草莓再到太妃夹心,一路演变。包装也是个长条紧密排列。初中考试的时候一定是要带着草莓味道去考场的,似乎完成一张考卷,在检查目的时候,只有噙着糖,才觉得不枉辛苦写出了那么多字。大概是因为考试太苦,才想要吃甜。徐福记自然是当前结婚最受追捧品牌乱七八糟的装进红色袋子里,映出不同的颜色,可能新人结婚应付的意思愈甚,导致每次收到喜糖心里都有几分的不悦,觉得是对糖果的不敬。

  进口食品的涌入也使得糖食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考虑到写起来字数太多,暂时还是就此打住。所谓君子远庖厨,对于我这种小女子自然不适用。母亲作为全职太太,听起来光鲜亮丽,不过是应付刷盘子洗碗此类小事。待我们几个都长大成人,母亲真是完全对厨房置之不理,此生大概如她一样厌恶厨房的人不多。她对于厨房的报复,通常简单而又粗暴,诸如将新鲜蔬菜放臭,让晶莹的米粒生虫,使饱满牛肉放到瘪一副风干牛肉的形态。我能发现厨房被报复的小秘密当然是我某阵子鬼使神差的爱上了做饭,却发现家里居然没有糖。你说做辣子鸡怎么能没有白糖?炖排骨怎么会少掉红糖红枣莲子粥没有冰糖?所以我一不做二不休,一口气买来各种类别的糖。所有的菜品,失了那一点的糖味,好似失了灵魂,这是我不依的。

  母亲对我的嫌弃从我买来糖开始的。特别是后期我又迷上了甜品制作,以致家里居然又有了砂糖、细砂糖、糖粉、翻糖膏等各色类别的糖类。每次做完甜点我都已经累的手足无力,打扫厨房烂摊子的活自然就丢给了母亲。母亲对于厨房的报复,以及厨房对于母亲的反报复,都是一致的,比如那些生了虫的大米,成为飞蛾繁殖的黄金地带,母亲只得一点点的清理干净。包括我制造的糖类蚂蚁,悠哉的在某个夏日爬在灶台晒太阳。母亲总是不停的絮叨,让我留点儿心记得给糖封口。23楼的高层也挡不住蚊虫乘着电梯来做客,我自然是两肩一耸,表示无可奈何

  现在身边开始不少患有糖尿病亲人长辈说这个是富贵病,是食材太好,营养过高造成的。每次看到患有糖尿病的舅舅拿起苹果切去小小的一角放在嘴里,慢慢嚼碎,如此小心翼翼还要被舅母批判好久,我就觉得,富贵是挺好,可是病这种东西,还是算了吧。

  《贪食纪》读后感(三):吃到宝

  念出这个作者的名字颇费了一些周折,最早就在三联生活周刊封底前两页认识了她的专栏,封底前一页则一直被朱德庸的《大家都有病》占据。当时就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啊,能把简单一道美食写成饕餮盛宴,让食物们排好队在她的笔下活灵活现,把历史和故事融进美酒菜肴,让人垂涎欲滴,让人食指大动。但那时,我并不会念这第一个字。

  后来看余男、吴镇宇和江一燕合演的电影《双食记》,一个女人教另一个女人如何用烹饪的菜肴留住男人实际上却利用食物相克的原理谋害那个是自己丈夫同时也是别人情夫的人。在电影片一句话一闪而过:本片改编自殳俏的小说《双食记》----原来又是这个丫头!于是找出原文来看,却发现短得可怜电影剧本保留了她的小说本意,大肆填充,终于丰满成了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那时,我还是不会念她名字第一个字。

  再后来偶得这本《贪食纪》,拿起来居然放不下,喜欢这简单吃食里挖掘出来的复杂,喜欢她笔下食物就着油墨散发出诱人香气,喜欢伴着故事装作深沉却又面对食物心花怒放时的矛盾。于是先上网搜了她的图片,算是小圆脸一枚,不胖,眉眼中露出了一个吃货必备特点----喜兴,但也透出那个“俏”字来。再查经历,原来是复旦的才女思想学士医学硕士。最后才知道那个字念 [shū],释义为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击乐器,后成为兵器说白了就是长得象钻头一样的兵器。难怪她能把个吃饭的本性写成杀人的利器,原来这名字里暗藏玄机

  书中有个故事:说大董烤鸭店的大董去西班牙遇到分子厨艺大师Ferran Adria,“两个人比赛料理海参。结果Ferran手起刀落就把海参肠子给拉出来,把海参扔了,大董则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掏空了海参的肚子,把海参弄得干干净净,把海参肠子给扔了。结果两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彼之熊掌我之砒霜,当然,还没有这么可怕,但这也就是烹饪的乐趣。比赛的结果则是大董那里多了一道海参肠子羹,不知道El Bulli处是不是会多道西班牙风味的煎海参。”中国欧洲地处两块文化完全不同的大陆,食物文化底蕴都极其丰厚,称其并列位于世界之巅并不为过。两种文化在饮食领域不断碰撞,激发出的火花灵感是对整个人类的造福。记得央视曾经搞过一档节目,让中法两国顶级厨师用同样的食材比拼,规则是每一方可以拿走对方的一道辅料。来自米其林餐厅的厨师自作聪明地拿走了中方的食用油,而中国大师傅居然不慌不忙拿出五花肉来炼油,惊了对方。以至于后来别的法国厨师只选择拿走姜或者食盐材料,不再动油的脑筋了。相信国人也会从中涨了见识,不必在料理时再唯黄油不破了。

  殳俏还说:“日本油炸食品的代表是‘天妇罗’,其油炸的过程并不着眼于为食材增色增香,而是为了锁住其生鲜。这是一个极其玄妙境界,因为大多数国家油炸食物的出发点往往是,因为食材不够新鲜了,只能靠油炸掩盖其本味。但日本人的油炸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是‘盖’,而是‘锁’,恰恰为了突出食材之新鲜。”这个观点我第一次听说,读过这段文字之后细细反复琢磨了这“锁”的味道,似乎能够回味出几个月之前吃到的天妇罗的滋味。在中国,尤其是对食堂比较熟悉的人都知道,大师傅用以面对食材不新鲜的做法中最常用的就是先油炸再红烧,或者加入辣椒等重味调料来掩盖,是以粤客多愿清蒸,而不喜红烧,尤其是对于海鲜、野味等对鲜味要求较高的食材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现在回想上大学的时候,那些广东同学在东北吃了四年的白菜土豆馒头咸菜粥,对他们与生俱来挑剔的味蕾来说真算得上是一种摧残

  书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温金.德.沃德(Wynkyn de Worde)在他的《切割书》里头警告大家说:不要用没擦干净的手指馅饼堆中摸来摸去,不要用油乎乎的嘴唇去啧啧地嘬葡萄酒杯,不要在桌布上抹掉手指上的油,因为这样做对你自己和对宴会主人,都是最不利的。”看到这里,我不禁想笑,在过去三十年许多次小饭店聚会里,我绝不是唯一一个把桌上的塑料桌布抠出若干个洞洞的人。这似乎又是一个中外文化的冲突。我曾经在澳洲参加过当地人家庭聚会,为家里无数套精致的碗碟感到惊讶,也会在餐桌匆忙吃完洋人递过来主食之后手足无措。而回到中国之后,几乎已经不见了那些把朋友邀请至家里大食的习惯,取代的是那种餐馆肆无忌惮地喧哗,觥筹交错间的粗鲁比拼,以及酒醉后毫无理由的嘶吼破坏。在家里吃饭似乎变得越来越无趣,大都市里大众点评网的迅猛发展可以看出人们对美食的花花世界毫无抵御能力。但《舌尖上的中国》大规模流行,说明了人们内心对“吃”这个文化从低到高、从本能思考、从满足于饱腹到不满足奢华的思想升华

  一点点读书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

  《贪食纪》读后感(四):茶泡饭

  这两天一直在看殳俏 的《贪食纪》。全是关于美食的描写,不同于其他美食记的是,《贪食纪》融入了人和食物平等的感情,以及对食材之间调和融合的美味的感知。其中一篇《闷蛋与泡饭》是由日本电影《茶泡饭的滋味》引发的关于朴实淡泊的泡饭文。于是,读论文找参考文献的“发散法”被我用到这里:又花了两个小时把这部电影看了。

  看电影之前,我的大脑就迅速搜索定位什么时候在哪里和谁吃过茶泡饭。结果是,和老太太在小仓车站吃过两次鯛鱼茶泡饭。在我的印象里,茶泡饭是独身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不光是因为它简便管饱,我更觉得这种朴实淡泊的食物更适宜一个人慢慢独享,甚至,在享用的时候最好不要有任何语言或声音来打搅。在我第二次去小仓单独跟老太太用餐的时候,她向我极力推荐了这款鯛鱼茶泡饭,我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带着对老太太百分百的信任点了它。茶泡饭上来,我直呼惊艳,切的薄薄的鯛鱼片精神抖擞的躺在米饭上,拨点芥末到上面,慢慢倒入滚烫的煎茶,盖上盖子。开始了美妙而充满希望的等待,约三分钟后打开碗盖,鯛鱼片的颜色已泛白,直觉告诉我,应该有5~6成熟了。扒拉一口下肚,鯛鱼片鲜软嫩滑,米饭粒粒温软鲜香。因放了芥末进去,鯛鱼的香味就更来得直接扑鼻。隔着香气,老太太依旧耐心且尖锐的指出我的毛病,然后是由浅入深的说教,中心思想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深沉鼓励。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说过的一段话:“我觉得你以后做多文化共生的研究不错,因为你是一个懂得包容和接纳的人。就拿食物来说,你虽然有自己的喜好,可是敢于尝试没吃过的东西且懂得品味。我想这皆是多亏了你从小吃了不少家人花工夫和时间做的饭的缘故。”这不是一段夸我的话,只是单纯的表达了老太太自己的看法而已,而对当时刚换了研究课题的我,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持。自此,每当阅读文献或者写东西毫无头绪的时候,我都会想到老太太跟我说的这段话。当然,还有那一碗引人深思的鯛鱼茶泡饭。

  再说1952年拍的《茶泡饭的滋味》这部电影,茂吉被妙子称作闷蛋,因为他话少,他的生活单调无趣,抽的是“朝日”牌廉价烟,出行火车都是买三等座。可是妙子的生活精致高端洋气,尤其她讨厌茶泡饭,觉得那是穷人吃的东西,太不上档次,而且坐惯了火车一等座,由奢再也入不了简。放在60年后的今天,我觉得他们的婚姻就快走不下去了。不知道他们的出身是否门当户对,按今天的话来说,他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平面上,何谈幸福。茂吉被派到乌拉圭公干,送行的机场依然没能看到外出旅游归来的妙子的身影。我暗暗想,就这样也好,默默分开对谁都是解脱不是吗。哪知道飞机出故障,飞出两个小时后又返回。茂吉返家,刚好从神户旅行回来的妙子也回来了。已是深夜,俩人不忍心喊保姆起来做饭,一起下厨房捣腾吃的。这一幕看得我心头一热。厨房是个温暖惹人爱的地方。吉本芭娜娜有本小说就叫《厨房》。具体情节已模糊,只记得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她说最喜欢的地方是厨房。夫妻共同下厨是否意味着恩爱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这些已经不重要,似乎厨房是个可以让人心头变柔软的地方,茂吉和妙子在厨房化解了一切误会得到了对方的谅解。如你我所料,他们一起吃了茶泡饭。妙子在表达了自己对茂吉的理解后,哭得很厉害,至此,茂吉应该也明白了妙子对他朴实而淡泊的爱,犹如一碗茶泡饭。

  我的表叔刘老师是一位社会学方面的副教授。他虽然不研究恋爱婚姻家庭,可他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仍然铭记于心:“恋爱就是练习怎么去爱一个人”。他拿自己做案例曾为我分析过两个人的相处之道。当时的我悟出来的就是:在否定对方前要试着去理解。就像不要在没吃茶泡饭的时候断定它不好吃。现在的我更相信爱一个人是技术活,没修炼好这门技术,不敢去爱,至于怎么个修炼法,我也不知道。说白了就是保持距离,互不受伤。不过这样,会很容易错过一碗茶泡饭的美味吧。

  《贪食纪》读后感(五):味蕾在文字中绽放

  读《三联生活周刊》,认识了殳俏这个特别的名字,被她的美食文字吸引,拜读了她的新书《贪食纪》。第一次读这种以美食为主题的散文随笔,感觉轻松愉快而温馨。忙碌一整天,照顾好全家人的饮食起居,窗外朔风簌簌,屋内暖暖灯光,躲在被窝里,读几篇《贪食纪》,那熨贴心灵的文字,仿佛春风抚上脸颊,清泉流淌心间。

  很多人有这样的记忆,“隔着厚厚的玻璃瓶壁,牛奶是冰凉的,瓶身上结着微粒般的一群小冰珠,揭开纸板的瓶盖,上面是一层厚厚的奶油,舔一舔,是非常清新的甜味,没有任何故作香醇的做作的浓厚感。”殳俏用朴素温暖的文字引领读者穿越记忆的隧道,去寻找那些若隐若现的味道在记忆深处的契合。

  我极少吃西餐,在有限的记忆里,正如殳俏所写,西餐馆里眼花缭乱的菜单布满陷阱。殳俏写到:若不愿屈服,就直接去西班牙餐馆。每次胡乱尝试七八种,不讲食材贵贱,不论荤素搭配,不理营养平衡,只看个人喜好。可是赏味时代,不是每个人都能勇于在西餐桌上亮出自己的真性情。餐厅越来越成为一个炫耀身份地位品位的地方,西餐厅尤其如此,早已不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单纯享用喜欢食物的地方。

  殳俏作为一位美食文化专业工作者,对西方饮食文化研究颇深,在书中为我们呈现出极具特色的西方传统经典菜肴。她不是食材程序的罗列,而是充满情趣的清新浪漫。写日本是世界上少有以纤细之心灵对待油炸的民族。“日本式油炸,不是视食物为大妈,欲遮盖其体态为其穿外套,而是视食物为含苞待放的少女,要凸显而为其曼笼轻纱”。

  读《贪食纪》,殳俏对日本美食文化充满感情,字里行间也感染着读者,感动于日本这个民族对待食物的态度。日本的季节限定,用细腻的心思精密划分四季不同的味道。不论贵贱,只要是在某个时间段中达到最完美状态的事物,都能拥有自己期间限定的精彩舞台。从柚子到草莓,从樱花到梅花。相比我们的反季节蔬菜瓜果,模糊了四季的概念,品种丰富却失去了应有的甜美味道。殳俏感慨,相比较人类征服大自然,还是让大自然的美来征服我们更好些。寿司是我的最爱,曾以为寿司在日本就如同我们街头的油条麻圆。实则寿司是日本人心中的至味,普通日本人更不是每天都可以随意吃到。

  殳俏喜欢在文学作品中搜寻美食记忆。如《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火车美食之旅、左拉《小酒馆》中的蔬菜牛肉浓汤、《傲慢与偏见》中英国淑女的吃喝手册,还有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理笔下的俄国菜。而19世纪的法国文人如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大多数是吃货。

  殳俏谈与美食有关的一切,她将馆子分为:环境可怕但食物美味的苍蝇馆子;内外兼修的美丽馆子;环境食物都糟糕透顶的不知所云馆子。对杭州“遗园”就餐的大段描写,让读者心驰神往。美景美食美丽心情。空气清灵、炊烟袅袅,翠竹幽柏,雨后彩虹。为读者营造出人间仙境。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有如此易得的美丽,你且要善于去发现去感受。

  从殳俏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她到过不少国家,她对中外美食文化的态度是和谐的。她喜欢日本的美食文化,但是对自家的泡饭、狮子头也情深款款。“越是好吃的菜,越是脏的厨房”。殳俏清新淡雅的文字常常流露出深刻的哲理:“敢于坦承自己贫穷的人,反而最容易得到幸福。”“与好的食物相遇好似与人相遇,冷暖自知,咸淡自尝。”

  《贪食纪》是这样一本书:看过一遍放下,待到心浮气躁时,拿出来再看一遍,随时可以平复内心的焦躁,保持心思的澄澈宁静。哦,关键是让味蕾绽放,烦恼的事一股脑抛到九霄云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贪食纪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