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前的每一天》是一本由水湄物语著作,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30岁前的每一天》读后感(一):看完了水湄姐的书,很有感触,只说一下最后两章
1. 水湄说她的价值观是“改良型”而非“改革型”,强调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强调了10000小时勤奋理论,强调了两个差别巨大的状态之间不是跨越一步就能迈的过。结合最近同时在看的《拖延心理学》,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和“没有合理规划”以及“不理想的执行力”之间的冲突造成的心理落差,给自己的进步造成了莫大的障碍,负循环简直是。。。
2. 投资之路。原来水湄的老公小熊同学,最早也是搞IT的= =,这让我这个还没毕业的IT学生很有代入感。小熊是而立之年才看清并懂得投资的重要性,相比而言,我能早几年看到这本书,并且因之树立投资意识,算是很幸运了。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仅是实现个人的财务自由,还是尽力“拯救小鱼”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都需要付出努力,我会的,相信你也是!
《30岁前的每一天》读后感(二):真的能过好30岁前每一天吗?
算算还有2年我也要30岁了,看到这个书名必须读一下呀。
对于书,我给三颗星。
因为读完以后,好像也并不能真正过好30岁前每一天阿,摊手。
1. 不乏有一些具体的方法论,一些小妙招对付拖延症什么的,亲测有效。
2. 心态满分,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自己的例子,可以把枯燥的工作也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毕竟生活是自己的,好也是你,坏也是你。
3. 阿,好像憋不出第三点了。。。
不好的有:
1. 感觉是一本充满套路的广告贴,当中串联了很多作者的投资理论。可是我不是来看投资的呀。
2. 不停的提到作者老公,暖手同学,又是宣传自己又是宣传老公。
所以,上下班挤地铁的间隙看看还是不错的。花5块钱买个电子书,你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纸质书就不必了,因为看完好像也不会想看第二遍,只能垫桌脚了。
最近在读一本书,水湄姐的《30岁前的每一天》。读这本书,我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每当我遇见上面那些选择的问题,所有的回答都只有一个字“做”!”
是的,我们的天性就是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做。“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会走路,因此,所有会走路的孩子都是摇摇晃晃站起来,摔倒,然后再站起来,摇摇晃晃走一步,摔倒,然后再站起来……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才学会走路。但没有一个孩子因为第一次学走路摔倒了,就从此再也不肯学走路,永远趴着不动。他们的天性中很自然的认为,摔倒是学会走路的必要过程。如果这次摔得很痛,他们会哇哇大哭,会休息一段时间。但是很快,他们就会鼓起勇气,重新开始。”这是水湄姐对于孩子学习走路的一段感触。
这一现象,我的孩子给了我最正确的解释。玩游戏时,没有做好的事情,就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做;看到的动画片,听到的歌曲,也是一遍又一遍地让我放给她看,不停地听,不停地学,知道她自己可以完整的唱出来。所有她要去做的事情,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尝试,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孩童时代的天性就是这样,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谁也无法阻挡。不给吃,就拼命地哭。困了,随时随地就要睡觉。没有一丝妥协。为什么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天性,但当我们长大之后,就无法做到了呢?
原因是,懒惰成了我们的头号大敌。
懒惰,让我们在行事的过程中,学会了走捷径,而不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走下去。不走捷径,甚至被认为是笨,是傻。我们总是在别人的影响下,改变了自己的天性。改变了自己的路径。有时,我们为了有高效率,心存侥幸心理。绕过了应该完成的步骤,直达最终的目标。这样看上去好像有高效率,但事实上,却在不知不觉中为以后埋下了未知的隐患。
由于历史原因,深圳有很多城中村,这些城中村里大多都是握手楼。最近一些年,总是有握手楼中触电身亡或者煤气中毒的报道。当年为了得到高额赔偿补助款,本地村民不顾安全隐患,疯狂建楼。深圳国贸的历史记录是三天一层楼,而这些村民的握手楼,大都在十几层上下。这些密密麻麻的握手楼,大多光线黑暗,没有足够的通风设施。楼内布线也是混乱,毫无规则,而这其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接地线,这就是现在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当年的高效率,却换来了如今的安全隐患,真是得不偿失。像这样,不遵从规则,在懒惰的驱使下,在追求利益和效率的谎言中,我们同自己的天性越走越远。
想要改变这一切,我们就要具备勇气,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前怕狼后怕虎。有些人会说,我要做好详细的计划再行动,但事实上,想法再详细,再完美,如果没有行动,始终是纸上谈兵。一旦有想法,就开始行动,如果遇到问题,在行动的过程中去解决。
水湄姐说,理财时要抓住时机,及时投资。其实做任何事都如此,及时行动,让你天性里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发挥到极致!
主要是自己现在状态不很好,所以后面实践部分的记事本这些我都粗略的看的,但是我知道自己将来肯定会回过头来重新认真研究这部分的。
前面的章节都认真的看了,摘录了一些对我有意义的句子。而且意外之喜则是,我真的列示了我想找的男朋友的标准,然后艰难的从10条里选出3条。虽然不能说这就是我的铁律,但是至少我开始慢慢的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了:
1)25-30岁之间,还是跨不过去年龄这道:不找比自己小的,然后想象中好像也不太能接受比自己大很多的;
2)对我好的,这个应该是指能够让我“歇斯底里”的吧。从小到大,作为个“懂事”的姑娘,我的原则就是不给他人找麻烦,所以绝对不能依赖别人,对谁都要笑脸相迎,然后自己一个人憋的快成神经病;
3)有共同语言,让我崇拜。这条其实很模糊,按照我现在的想法里,应该是那种比较理智,人际交往方面也比较行,然后懂的又比较多吧。
姐姐说要扩大样本量,要去样本里扒拉,我现在处在腐国,这边又没啥认识的人,所以无法切实的执行“作战计划”只能先武装自己了。
《30岁前的每一天》读后感(五):书中大概就讲了这么些
及早的找到自己的梦想,以及为你的梦想进行规划,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改变思维(正向反馈,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当走上自己梦想路上的时候,用自己技能挣上钱了,可以开始考虑投资(用钱生钱,财务独立),用一个好习惯去取代坏习惯,会让你看到自己的短板(拖延,3分钟热度,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不重要,用记事本去记录,分析,反省自己的时间花销,然后解决它们。当自己的钱问题解决了,想有点名气的时候,创建或运营NGO吧(首先你得真心想做一件事,不忘初心)。---书中大概就讲了这么些。
20151218号晚上开始看到81页,20151219号19点又开始接着看,直到20:25看结束。
《30岁前的每一天》读后感(六):第三章:职业、学习、爱情的规划部分摘录
最近读了水媚物语的《三十岁前的每一天》,这是本有关人生规划的好书,里面有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理财、学习方法的内容,觉得第三章:职业、学习、爱情的规划不错,做了摘录。
就像作者说的:幸福的婚姻生活值得用任何代价去换取,很多人会制定“时间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职业规划”,但是对感情却极度随波逐流,其实爱情也需要规划。
------------------------------------------------------------------------------------------------------------------
如果你接触的异性数量只有个位数,那找到如意郎君的比例实在堪忧。办法就是增加目标对象的基数。
搭讪是一种直接增加目标对象基数的方式,阮琦的搭讪理论实践效果不错,但是克服自己的恐惧,让自己突破舒适区还是很有挑战的。
2.增加样本选择的典型性。
一般人最重要的圈子只有一个,工作的人就是“同事”,读书的人就是“同学”。想办法扩大这个领域,尤其是兴趣领域。如果你想寻找对象,适当“跨圈子”是很重要的。例如从事金融行业的人,不妨在“喜欢投资”的圈子里想想办法,不然也可以主动组织一次高中同学聚会;
3.要针对目标对象集中的区域。
参加异性比较多的兴趣群。
如果一个男生去了我参加过的一个烹饪学习班,那他会遇见除他以外100%的女生比例。
至于女生,呃,好吧,我必须承认,优秀男生大多忙于工作。不过不妨试试“理财投资小组”之类的,那里男生比例还算高。
那些联系员,常常会是一个团体的活动组织者他们一定是热心且具有广泛社会关系的人,多跟他们联系,然后就等着鱼长脚,自己走上门吧!
5.制定一定的标准。
很你必须制定一个比较客观和明确的标准,让想帮你的人能迅速从资料库中调出合适对象的信息。
6.保持一定的接触频率。
在一定频率的接触后,你可以多方面地了解一个人。即便你外貌条件不是很好,也有足够的时间来让别人了解你其他的优点。
7.行动起来。
幸福的婚姻生活值得用任何代价去换取,很多人会制定“时间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职业规划”,但是对感情却极度随波逐流。制订一个幸福计划吧!今天就行动起来吧!
把你想要求的列10条出来,例如身高170cm以上、月薪3500元以上、职业有潜力、跟你谈得来,等等。
然后呢,你挑出三个,只能挑三个哦,这是个痛苦的过程,但可以帮助你选择什么样的条件才是你真正在乎的。其他的条件都是可以放弃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你得到了熊掌,就要放弃那条鱼。
只有提高自己的实力,才能找到更好的对象。当然,指的不仅仅是薪水。当你的能力和视野涨到更高,你自然可以遇见更出色的另一半。
“越早行动越好”是至理名言。遇不到对的人,恋爱失败,这些都是正常的,想想概率问题吧。失败10次才能成功1次,那就千万不要在失败了5次的时候就停止脚步。通过反复尝试,降低失败率。例如你尝试一次的成功率是30%,尝试两次的成功率就是51%,尝试三次的成功率是65%左右。
《30岁前的每一天》读后感(七):30岁离我很远,也离我很近。认真且努力的过好每一天
非常感谢推荐我读这本书的HR。真心感谢她给我指出了一些努力的方向,虽然我早就已经离开实习企业,并且也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读她推荐的一系列书单。初入职场一直迷茫,焦虑。感谢她让我意识到职业规划,知识管理,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感谢本书作者让我知道投资理财的重要性。我从前对理财一无所知,索性现在还来得及。对于理财知识也要有意识的学习,实践起来。
分享使人快乐,每一个分享人生经验和感想的人,一定拥有一颗美好的心。越分享越快乐!(*^ω^*)
《30岁前的每一天》读后感(八):理财宜早不宜迟
虽然没从书里学到具体的,可以付诸行动的东西,但是它深深影响了我的理财观念,让我有了理财的决心。不管怎么样,读了还是有一定收获的。
自从我“深刻”地理解到命运的规律后,我开始很快乐地控制自己的命运。
有了这个意识,也有了这个觉知。
看着水湄的书,我愈觉得,我的意识“度”,我的觉知“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觉得,训练到一定境界,意识中可以同时存在两个人吧,我想,一个是执行者,一个是管理者。执行者是无意识的,而管理者更成熟,因为他能以终为始,全程投入。
会很累吗?不会吧,正如任何开始不爽但最终很爽的事情一样,开始时需要训练的,但当我们“上道”的时候,就变得很爽了。
水湄的书便是一本上佳的战术指导书,但我觉得,连水湄的书都看了的人,他一定已经看了许多其他的战术指导书了。
所以,方法并非最重要的因素,水湄也强调,只要马上运动,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应该在不断运用“更”适合自己的方法,不断进步,但我们最首先要做的事是,找一个你“不知道”效果如何的方法,先坚持,在坚持中继续比对,继续尝试,直至你找到最Mr right的方法为止,或者,没有唯一。唯一值得一生坚持的是坚持本身,这样看来,方法只是其次了,它只是一个通道。其实有无数个通道能通向你的目的地。
我从5、6年前开始坚持每天锻炼身体,控制身体的命运;
我从去年开始坚持记账理财,控制财富的命运。
我从水湄的指导下坚持记录每一件事情,计划一件事情,也许,这就是控制命运中的灵魂了吧。
共勉。我无条件相信我自己。
《30岁前的每一天》读后感(十):从现在开始,改变你自己
冲着水湄物语看这本书的,也冲着水湄物语给个三星吧。今年掉入豆瓣大坑,第一个进入的小组是手账,第二个就是记事本圆梦小组,接触到了时间管理。第一个看的长贴便是水湄物语的零基础学习记事本,这两个小组让我我了解了很多,发现,原来,记事本也可以这么用,原来,这么多人在努力的朝梦想进发,突然,我感到很着急,我看到我的迷茫,我的不思进取,我的停滞不前,比你努力的人都还在努力,你呢,你在干嘛?最近的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该干嘛,我应该怎么转变,我该如何下手,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我开始看的这一本书。
不得不说,这本书很让人失望,正如看到有篇评论的标题——不是说它不好,但是真的没有什么买的价值。
说实话,我是有点崇拜水湄物语的,可能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吧,这本书只是在总结一些TIPS而已,真本书很单薄。
“自我规划”+“理财投资入门”+“记事本的时间管理”是这本书的三个主题。第一部分是总论梦想,梦想要好高骛远,相信自己能够实现梦想,从现在开始,改变你自己,把日子过程你想要的那个样子。第二部分是积聚正能量,以积极乐观的心理面对选择,面对失败,面对机会,面对落后等等。第三部分是职业、学习、爱情、投资,职业要明白我能做什么、职业路径是什么、充分准备、实践,什么情况下才能跳槽;学习上要知加行,进行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爱情上首先是转变观念,把寻找对象当做生命中头等大事,做好充足准备,负责预见他,其后是行动上如何告别单身;投资方面一要改变思维方式,二要多读书,三要多交流,多问,四要独立判断。第四部分打败小怪兽,提及了平时经常遇到的拖延症、注意力涣散、不懂拒绝、三分钟热度等解决问题的几个小方法。第五部分即如何使用记事本,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是看得到的,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反馈调整。这就是整本书的框架概况吧,这本书蜻蜓点水,前面两部分有点心灵鸡汤,后面几部分是实践类,但提到的一些方法只是老生长谈,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特别之处。适合作为想给自己一点力量的入门读物,有负水湄物语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