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裸体午餐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19 05:4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裸体午餐读后感精选10篇

  《裸体午餐》是一本由(美)威廉·巴勒斯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裸体午餐》读后感(一):震撼教育

  也许,我们的任何想象都在被别人实践。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那些信仰传统年轻人,在现实摸爬滚打工作,买房买车,旅行,烘焙课程爱人,被爱,郊游野炊,保险,教育储蓄……某一天,他们给同事电话谦卑压抑,戴着面具努力使自己显的真实……生活中,时常焦虑,但偶尔也能憧憬未来美好……也有人,他们的生活就是苦行,周末则要去看心理医生……下班后,他们给自己煮了一碗面条,寡然无味看看通讯录,没有可以打电话的人,看着远处闪烁的霓虹,流下了眼泪;马上凌晨,早点睡吧,明天还要上班;第二天母亲来电话,该结婚了……他们能否想象这样的生活——我是肉体容器毒品是我的体液,我是快感。有人三天没吃饭,一年没洗澡,躺在在床;一阵痉挛,几次抽搐,醒了;摇了摇头,看看两边,没有食物手指触到针头,艰难拿起,戳进自己腐烂化脓的胳膊,一种弥漫在大海中的快感淹没了最初尖锐疼痛……又一天,有两个人在马上高潮时注射了某种药物,随着一阵尖叫,他们瘫倒在地…… 我在此处看到一种现实,说活着,他们都还有生命,说已经死了,我也看不出差别,有一点,将来的某一天他们都将离开这个世界

  《裸体午餐》读后感(二):残余的真实碎片

  翻了翻一些豆瓣的书评,基本上不是避重就轻(相比谈作品本身更去谈它的那些标签),就是直言看不懂。我也不胆敢说出自己真的有多懂《裸体午餐》,我没摄取过任何类型的违禁药品麻醉剂/致幻剂/毒品),关于它的所有知识都是从或文学科学的书上得来的,不能直接体会任何巴勒斯在书中表达感受。因此仅仅是写写纯粹个人理解的拙见罢了。 这本书是极其典型的后现代作品,大量的拼贴无情节写作之下,我们更应该关注问题是“感觉”——而如果我非要说作者试图表达什么的话,无非也就是“感觉”,或者更精确也更文学的说,“一种精神状态”。 巴勒斯最终,最终认为毒品绝对不是正确选择。(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对印度大麻根本不算真毒品,也不会上瘾的看法,我猜波德莱尔可能会有异议(《人造天堂》))。它是一种燃尽一切,失去自我,趋向麻木直视死亡,脱离生命力方式。但同样,它也是在社会的压抑与控制(“发送”)这种令人痛苦的“人类病毒”之下产生的崩溃的结果。噢,什么人类病毒。那不过是我们无法剥离的自然法则罢了。死亡催生了死亡,然而社会甚至不能容许这种自发式的死亡行为。所有异常都是不被允许的。我们在文字中感到的是从瘾君子那里能闻到的死亡“没有味道的味道”,和烧焦的,灰烬里的癫狂至极,一张张扭曲失真的脸孔。 “裸体午餐”是迷醉中的真实,也许也是仅存的真实了。但最终,也许我们仍旧需要醒来。这样下去不是任何办法,吸毒的日子终究要走向终结,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精神分裂,尽生命的力量反抗它。本书讲的,我也很遗憾当下没有更多时间去再一遍遍翻阅(会有的),就是那凝固时刻里,无限黑暗中,在一束工业化的光芒中,自我撕裂开来的生命羽翼最后破碎而张狂的模样。而在所有之后,这样的场景仍旧带着毁灭艺术美感。 一个小小的PS:虽然垮掉派一向为某些中二期青少年追捧,但我确实觉得像裸体午餐这样的作品,实在不适合太早阅读,倒不是因为其中极为露骨难忍的性和暴力描写,而是因为有些隐隐的社会感受,身为孩子年纪往往难以体验的太过深刻,反倒容易被带入这类作品的那种“frenetic state”状况中,因纯粹觉得“酷”而迷失

  《裸体午餐》读后感(三):令人很难适应空洞

  *

  对于不熟悉“垮掉的一代”的读者来说

  这本作为代表作的《裸体午餐》,阅读起来,一定要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不适应”

  *

  从写作手法

  《裸体午餐》使用了“拼贴式”

  就是用大量的不连续的情景描写,拼贴出当时美国的众生

  然而,读者需要用联想

  将大段大段描写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

  这是非常有难度

  让读者难以适应

  *

  从文字内容

  《裸体午餐》真真符合了“垮掉的一代”

  充斥着色情、暴力的词语

  赤裸裸的性、性器官、排泄物的描绘词汇堆积

  特别是对同性恋的描述

  无疑是挑战读者的感官承受

  难以适应也理所当然

  *

  这本不算厚但绝对不薄的书

  究竟表达了什么?

  更多的是一种情绪

  “垮掉的一代”不同于“迷茫的一代”

  他们更加自由散漫

  他们以毒品、滥交作为对生活方式的挑战

  然后仔细想想

  生活还真是无法去仔细琢磨

  因为谁能说生活的意义到底在何处?

  生与死构成的空洞

  用毒品和杂乱的性来填充

  似乎不对,但也没有错误

  《裸体午餐》读后感(四):没题目

  裸体午餐这本书大概可以划到18禁里了,就凭抠出eyeball,fuck 大脑这个奇怪的体位,巴勒斯也无愧于他后现代之父的称号了。

  巴勒斯语言中心是被撕扯的幻像,是毒瘾发作的焦渴与注射后思维游离于迷幻雾气并带动扭曲的性瘾而产生的感觉碎片堆积而成。这个老毒虫写这样的东西真是信手拈来。而毒品和性瘾唤起身体疯狂叫嚣的每一个欲望分子深入欲望的狭窄海沟,在其中把身体寸寸磨碎,并烧成灰烬。当一切平息下来,干枯的身体从灰烬里爬出,超负荷后遗症是宿醉的百万倍,而在这种空虚里新一轮的欲望已经蓄势待发。作为生命力量的欲望一旦被错误的引燃,就会化身魔鬼,在无数个清晨日暮将我们时代精英们疯狂的毁灭。

  服从感觉的需要,巴勒斯的这本小说是由光怪陆离的场景,没有逻辑的行进以及一系列畸形比喻组成。小说的主色调就是粉红的病态欲色和干枯的黑色。而串联起这些杂乱的片段的就是这个老毒虫的写作天赋,当每一个部分都跟其他部分抗拒,整个联合起来就成了一个庞大张力体系

  那些唾骂垮掉派的文学就是装逼的,真没说错。巴勒斯忍不住笑了,我特么就是在装逼。

  当然这本小说按我看来是有点失败的,说是要按游历视角记录主线来写,其实越读越感到没有新意的在重复。不如直接说是一次次摸到g点在自我高潮。

  《裸体午餐》读后感(五):恶童的救赎

  恶童总有一些天然吸引眼球能力,就像恶搞出《搏击俱乐部》的恰克帕拉尼克,又或者用《杀死比尔》斩人无数的昆汀塔伦蒂诺。因为恶总显得戏剧性十足,充满刺激,而且伴随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平稳祥和安定,常常牵扯着无聊乏味

  作为恶童鼻祖的“垮掉的一代”,悬浮在二战后毫发无伤的大美国经济上的空虚感,面对拥有现成的整齐划一价值观的中产世界,只好走到另外一个混乱极端去体验存在感。其中领导者——威廉﹒巴勒斯的《裸体午餐》就是混乱的极端巅峰的王冠,在绝对的自弃和不堪里,对痛苦和狂喜两种状态等量齐观地津津乐道,连呼号救救孩子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都在它面前显得纯情单薄,在自弃和救赎之间摇摆不定

  在我的阅读记忆里除了情节主题,在文字表征或者叙事结构上留下深刻的痛苦的阅读印象的不多,《恶心》算一个,《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算一个,还有就是这部垮掉一代教父巴勒斯的《裸体午餐》。

  阅读体验这件事很奇怪,人总是不自觉需要完形填空一样完满叙事,作者留白,那读者就脑补,脑补不出来,叙事与叙事之间就会留下令人难以忍受的空洞。巴勒斯在创作《裸体午餐》的时候,采用了一种叫“剪裁法”的写作方法类似意识流的跳转,但跳转的时候就留下一个又一个这样难以忍受的的空洞,像酒后断片状态,感觉情绪高昂,但不明所以。类似听即兴爵士的感觉,随时随地都像开始,随时随地也都像结束,随时随地都像序曲,随时随地又都像高潮,旋律奇突,不知所踪,严重破坏古典叙事的圆满感觉。又类似观看后现代的拼贴艺术品,近看是凌乱的各种现成印刷品,可沉默看一会,会感觉无论是图片内容还是尖锐的形质都在说些什么……就这样靠着读者多次迷乱滞后,把之前的阅读印象重叠到后来的阅读感受上的时候,这本书的整体感才慢慢浮现。

  所以初初看来,那些关于毒品啦,性爱啊,暴力啊的跳脱情节,不符合常理,又充满了不连贯性,读者的猎奇心马上会跌倒巴勒斯跳转的黑洞里,看不出主角是谁那一个,是李,是A.J.,是水手,本威医生还是爆菊花的约翰?而让作者的态度也一样模糊的,是施者与受者不断变换角色,辗转反复。一直到最后一章,巴勒斯还亲自现身,在层层叠叠精液,脓血和间歇癫狂的重口味的最后,像一个诚恳严肃科研工作者一样,汇报自己吸食各种毒品的不同体验和评价不同戒断方法,字里行间不偏不倚,显得冷静理智又毫不藏私,得好像豆瓣的学习型友邻,让人一边明白了之前文中那些吊诡残暴形象来自哪里,一边又隐隐绰绰像是有陷阱,好似顽童恶作剧之后哭诉忏悔,但眼角没有一滴泪。

  也许巴勒斯也想寻求救赎,但就像后现代艺术里形质大于内容,先毁灭先丑恶建设趣味一样:没有偶像可以手制偶像,但偶像是手制随手打碎也无妨。于是他在自己潜意识试验田里,栽种死亡,灌溉毒品精液脓血,等果实成熟后,再摘取下来捏爆,果浆飞溅,体无完肤,恶童咧嘴微笑,然后转身上岸,一活,到了83岁。

  留下这顿《裸体午餐》,提醒世人,好好看看自己餐刀尖上到底戳着什么。

  《裸体午餐》读后感(六):摘抄&趣评/ 裸体午餐

  摘抄/

  作家所能撰写的只有写作时他意识里的东西………我是一个记录的机器……我不想刻意编造“故事”、“情节”、“连贯性”…我在成功地直接记录精神活动的某些领域同时,也会存在不足………我不是一个给别人提供消酒的人。

  全世界服用止痛剂孩子们联合起来,我们失去的只是贩毒者,而他们是多余的。看清楚,看清楚吸毒的路,不要贸然踏上去,结交乌合之众。”

  珍珠色和乳白色的晶片在甘油般清澈空气由如无声的雨水徐徐洒落。时间像坏打字机一样跳过,男孩变成了老头,颤动痉挛的少年臀部已经松垂,摊在厕所坑板上,公园长凳上,西班牙阳光中的石墙上,凹陷的床榻上(在晴朗冬日红砖贫民窟外)………….在肮肮的内衣里抽搐哆嗦,在发毒瘾的早晨摸索静脉

  衣物间和临时工棚,发霉的度假旅馆,以及幽灵似的、响着咳嗽声的肺结核疗养院,如吐痰般咕贴作响的刷锅水,散发出廉价旅馆和老年公寓气味,积满灰尘的棚屋和仓库,穿透破败的门廊和剥落的阿拉伯式花饰,铁尿壶被无数个搞同性恋的男子的尿水冲刷得薄如纸片,无人光顾、杂草丛生的厕所,散发

  出粪便转化为泥土的腐臭气味,垂死者坟墓上竖起木质阴茎,像风中的树叶一样凄艾,褐色大河上漂淫着整棵大树树枝上盘绕着绿色的蛇,目光忧郁的狐猴凝视着大片平原那边的河岸(兀整的翅膀干燥的空气中发出听哑的声音)。路上到处都是破避孕套,空的海洛因胶囊,被挤干的滑剂软管,在夏日的阳光下像骨粉一样。

  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纵横交错桥梁天桥、索道。患紧张症的年轻穿着麻布衣服和破衣烂衫,打扮女人的模样,脸上粗糙地抹着厚厚的五颜六色的彩妆,掩盖着密密麻麻的伤痕,有些伤口像阿拉伯花饰一样干疮百孔、红肿流脓,深达珍珠色的骨头。他们沉默不语地黏在路人身上推推揉揉。

  我看着自己脏兮兮的裤子,有好几个月没换了………日子就由一根长长的血丝悬在注射器上,一天一天地滑了过去我忘记了性,忘记了身体所有尖锐的快感,我是一个灰色的被毒品纠缠的幽灵。西班牙男孩子们管我叫隐身人”。

  他的生殖器形状完美——阴茎割过包皮,阴毛又黑又亮。他嘴唇很薄,而且像阴茎的裂口一样泛着青紫色眼睛空洞茫然带着昆虫般的平静

  阳光使皮肉结疤,揪起小疙瘩…………他是睡在清真寺墙边的男孩,将潮湿的梦射入一千个贝壳般粉红光滑的阴部,感到麻剌剌的阴毛滑上阴茎的快感。

  他把针头推了进去,红色兰花绽放在滴管底部推着玻璃管,看溶液注入男孩的静脉,被血液无声的饥渴吸噬。

  趣评/

  一种“剪裁法”的写作方法,类似意识流的跳转,但跳转的时候就留下一个又一个这样难以忍受的的空洞,像酒后断片状态,感觉情绪高昂,但不明所以。

  更多的是一种情绪

  “垮掉的一代”不同于“迷茫的一代”

  他们更加自由散漫

  他们以毒品、滥交作为对生活方式的挑战

  然后仔细想想

  生活还真是无法去仔细琢磨

  因为谁能说生活的意义到底在何处?

  光怪陆离的场景,没有逻辑的行进以及一系列畸形的比喻组成。小说的主色调就是粉红的病态欲色和干枯的黑色。而串联起这些杂乱的片段的就是这个老毒虫的写作天赋,当每一个部分都跟其他部分抗拒,整个联合起来就成了一个庞大的张力体系。

  作为垮掉一代三驾马车之一的威廉-巴罗斯的代表作, <裸体午餐>在晦涩混乱肮脏上臻乎顶极. 以支离破碎而论, 则远超垮掉派圣经<在路上>, 以肮脏猥亵而言, 也更胜金斯堡的<嚎叫>一筹. 尽管经常有人将巴罗斯与波特莱尔相提并论, 但事实上, 在巴罗斯面前, 波特莱尔简直是一只两周大的纯白羔羊. 原因? 原因很简单, 波特莱尔的时代只有低浓度的鸦片酊, 而巴罗斯的时代各种致幻剂层出不穷。

  《裸体午餐》读后感(七):裸体午餐

  此书看得我一脑袋浆糊,按说作者与杰克•凯鲁亚克同时代的人,可是本书与《在路上》根本不是一个时代,反倒是与新寓言派的《战争》,说实话常规根本无法理解此书。   同样做为描写毒品的书,此书又与昆西的《瘾君子自白》也天差地别。我就奇怪了,难道吸毒也有现代与后现代的差别。果真如此的话,那真可以说是艺术无所不能。   此书又有着意识流的感觉在里面。内容则是吸毒、性、政治,也算是包罗万象。想想看一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籍拥有这么多特点在内,难怪能成为名著了。   全书基本没有传统小说中人物。人物形象更多是符号化,给人感觉也是支离破碎,倒是真有点象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1968年迷失的一代。不过确实非常难以理解,作者描述的是吸毒,而我看得象吸毒。也许不经历那个特别的时代,也就无法真正能够明了作者吧。

  《裸体午餐》读后感(八):闭嘴, 你这蠢货

  对于威廉-巴罗斯来说, 50年代显然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的时代. 对于他的读者来说, 直至现今, 只要捧起这本书, 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的时代.

  作为垮掉一代三驾马车之一的威廉-巴罗斯的代表作, <裸体午餐>在晦涩混乱肮脏上臻乎顶极. 以支离破碎而论, 则远超垮掉派圣经<在路上>, 以肮脏猥亵而言, 也更胜金斯堡的<嚎叫>一筹. 尽管经常有人将巴罗斯与波特莱尔相提并论, 但事实上, 在巴罗斯面前, 波特莱尔简直是一只两周大的纯白羔羊. 原因? 原因很简单, 波特莱尔的时代只有低浓度的鸦片酊, 而巴罗斯的时代各种致幻剂层出不穷, 作者本人有十五年的吸毒史, 在写作的时候大大发挥了这个特点, 肆无忌惮地借鉴了毒品和戒断反应带来的谵妄与幻境. 当然作者也在事后直言: “看清楚,看清楚吸毒的路,不要贸然踏上去,结交乌合之众”.

  作为读者的你, 可能就要面对这样一朵由吗啡培育, 海洛因播种, 鸦片碱浇灌, 美沙酮和右旋吗拉胺收割的加强版恶之花. 它虚空漂浮, 近乎透明又五颜六色, 空无一物又光怪陆离. 理性被压缩成一粒灰尘, 而幻觉却几乎能撑满整个世界.

  在他的病态地欣欣向荣并恣意汪洋的文本世界中, 并不存在一种寓言或者深度的象征, 或者说时至今日一般评论家都无法说服自己去相信这些碎片状的文本中可能存在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被人称为拼接式的写作手法, 能让常人满目惊艳, 甚至产生偏头痛或者拍案叫绝的冲动, 但对于吸毒人士而言, 只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小小横切片而已. 巴罗斯只是尽可能释放他的潜意识, 然后铺展在长长的打字纸之上. 升华或者沉沦这种陈词滥调, 都显得过于拔高且奢侈. 如果有人敢于说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象征意义, 你大可以从书中随便抄出一句来回敬他, 例如: “闭嘴, 你这蠢货.”至于意象中渗透出来的个人倾向, 属于可被感知的部分: 他是政府和各种审查机构的死对头, 是疯人院中的墨菲, 也是无政府主义的拥护者和执绋人. 总之任何束缚, 规则, 定式都是他的敌人.

  毋庸置疑的是, 这部作品中蕴含了一种强大的非理性力量, 在延髓的位置蔓延扭曲; 肮脏粗糙的鳞片之下, 的确也存在着粗壮的肌肉. 甚至, 它还很搞笑, 前提是你的神经也足够粗壮. 太纤柔的灵魂会被其中的烂泥塘吞没, 就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爬出来, 由于缺乏一张由情节印刷出来的地图, 轻易也找不到真正的出口--除了最后一页. 此外本书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其在另一位垮掉派干将米勒和金斯堡的辩护下, 赢得了一场淫秽书籍审查的官司. 这也标志着美国出版审查制度的终点.

  --刊于2013年6月21日北京青年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裸体午餐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