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是一本由(澳)莫里斯·葛雷兹曼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的开头就极富戏剧性,一科胡萝卜让菲尼克斯惴惴不安,对当时生活在孤儿院物质贫乏的他来说一颗胡萝卜比较是上帝给他的指引,给他的恩赐。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他一直渴望父母能来接她回家,继续经营他们共同的那家小小的书店,可是纳粹的出现一步步打破了他一切的幻想,烧书、抓人、开枪、杀人、逮捕,一步步把他推向深渊,起初他还带着孩童天真的想法认为事情并没有那么坏,书店还在,父母还在,希特勒是他们的守护神。即使再以最擅长编故事的方式帮助纳粹军官的同时还期待着军官能告诉他父母的下落,可是现实,操蛋的现实让他失望、心惊。让一个充满想象力,极度懂得编故事自我安慰的人都失去了信心。
儿童总是最最天真也对生活充满巨大憧憬的群体,一如我们小时,可是操蛋的现实总能改变初衷,淡化对生活的渴望,美好的期待,这就是长大,这就是成熟。
《往事》读后感(二):三星期看完的书
一直都是看书很快的人,这本书却看了三个星期,将近一个月了。慢慢的翻,一点儿都舍不得看完。每每看到男孩儿编故事,不管是安慰别人还是欺骗自己,都觉得心疼,原来从孩子眼中是这么解读世界的,原来残忍的猎杀在孩子眼中只是为了书本。孩子们不理解战争,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屠杀,为什么父母会被抓走,为什么要开始逃亡,为什么要躲在小屋子里不能出去,以及为什么上火车,哪里来的枪声。
找到父母的念头一直支撑着男孩儿,聪明的解救了小女孩儿,逃过了法西斯搜捕,以及最后抱着大勇气的跳下火车。看到周围人死亡也能镇定,努力编故事,努力去生活。“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呢?”开始就一直活在自己编写的故事中,坚信父母还活着,会来接自己,要去找到他们。可能小孩子才会这么执拗。
翻到最后还有想再看一遍的冲动,害怕自己没有把文字,没有把故事看到太仔细,漏掉了男孩儿爆发的小宇宙。
《往事》读后感(三):我们所知道的的战争,只是“战争”
在我们眼里,战争似乎只是“战争”,单单的两个字而已。
在经历过与《往事》故事背景同时期的战争之后,在我们这代安逸长大的人的眼里,“战争大多也只是停留在这是两个熟悉的汉字的层面上而已。
我们学过的历史书,看过的纪录片,从祖辈那听来的真实的、口口相传而又即将失传的故事,加起来,使我们对战争所添加的标签也无非是多几个“惨绝人寰”“暗无天日”的定语而已。
直到你看到祖辈身上的伤疤,看到弹疮,看到他们在谈到战争时眼睛里闪过的历经几十年也掩不住的恐惧的光,你因失声叫不出来而张大的嘴,你握紧的拳头开始颤抖,你才在心里大骂一句“去***战争”!
对于战争的纪录,正史大多是成王败寇的英雄列传,教育片更多的是警醒世人的宣传口号。从小我们就知道“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民族”,所看到的各种资料里,澎湃的英雄主义者会赞颂一个团体、一个组织的无畏与不屈,人文关怀者会以一特定人物的视角以小见大地窥见整场战争,以强烈的对比告诉世人“人间自有真情在."而《往事》不同,它不想当公知,更不是在唱反调,他只是以最纯真却又最残忍的孩子视角把世间的美好撕裂给你看----纯真是因为幼时的无邪,而残忍是因为孩子总会把一切都想得美好,包括杀戮,包括战争,包括背井离乡。
郭敬明和他的公司在让大家青春疼痛时时候总算也做了一件好事--在中国出版了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不同。
作者一直在“构建并且打破”的循环---主人公自己编的故事,初见时会很美好,你会以为战争在孩子的眼里不过一种无法理解却又未知的隐隐恐惧,但是好奇心会使他们保持美好。不过,我们错了,孩子们都懂的,他们真的什么都懂。菲利克斯什么都知道,他什么都知道,因为他说“没有想象力对孤儿来说是很痛苦的一件事”,“笔记本上的故事都是假的”,纳粹射杀他失手是因为在逗他玩,犹太人献血然后的河流他以为那是野兔的血...他宁愿用美好的故事来欺骗自己----当一个孩子都知道要用美好来骗自己以,抹平战争创伤的时候,战争该有多可怕。
五星,给菲利克斯,塞尔达,给巴尼,给战争,给祖辈,给你我。
《往事》读后感(四):麦子书单⑧ "往事"四部曲
2018/3/4 好像关于二战的儿童文学都和书籍有关,应该是主角大多是犹太人,而犹太人又嗜书如命吧。 “往事”四部曲和《偷书贼》相似,都是以小孩子的视角,真实再现了二战时期德国压抑、扭曲而狂躁的氛围,和大屠杀时期犹太人悲惨的命运。在这种朝不保夕的环境里,孩子们只能以书为伴,一边逃亡一边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慰籍,使自己坚强,也让心灵的绿洲永不枯竭。书,真的太好了。 一路跟随亡命天涯的菲利克斯和塞尔达,我不禁心生敬畏。这么小的孩子竟有如此顽强的毅力和坚持自我的勇气,真是太不简单了。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这种“固执”很幼稚,但越往后,路越难走时,就是这种固执保护他们一次又一次活了下来: 如果菲利克斯不固执的去寻找父母,他可能会在孤儿院被发现并杀害,也不会遇见让他刻骨铭心一辈子的塞尔达;如果塞尔达不固执的攻击纳粹军官,不固执的跟菲利克斯跳火车,她也不可能真正的原谅父母,保护菲利克斯。 小孩子啊,固执的很,天不怕地不怕,纳粹又怎样,你坏我就要咬死你并吐你一脸口水,犹太人又怎样,你好我就要舍命帮助你。这种黑白分明,勇敢无畏的精神啊,看得我心疼的发颤,也心生愧疚,我没有这种与世界抗衡的胆量,我也没有资格在这么安全的环境里浪费生命自暴自弃。 没有这些反战书籍,我是不会知道战争是这么操蛋该死的东西,我是不会对那些历史产生真实的感情,我是不会知道原来有这么勇敢的孩子和善良的援助者。谢谢你们,受害者和记录者。 谢谢这部充满力量的作品,让“悲痛与笑声不再分离”,让菲利克斯、塞尔达、巴尼、杰尼娅永存人心。
《往事》读后感(五):once upon a time
原来喜欢编故事的人,是逃避现实的人,现实总有太多他们不喜欢的部门,难以消耗的信息,令他们内心深感焦虑和不安。所以他们又另一种方式,自己能够承受的方式来美化或加工现实,让日子好过些,从而得以生存下去。
刚开始读书时,觉得小菲利克斯很幼稚,呆傻且固执。但后来发现他是个很勇敢,有头脑,富于责任心和爱心的孩子。为了找寻父母他勇于冒险,为了塞尔达,他义不容辞地照顾她,保护她。为了火车上陌生的老妇人,他舍弃了自己最心爱的笔记本。为了活下去,他总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这一切远远超出了我们对于一个少年的期待。乱世出英雄,宝剑锋从磨砺来,人的潜能总是在高压下创造奇迹。
世界上总有无数个可能,有些在现实中发生,但更多在人们的心中。让我们都保持这份对美好的信念吧. It happens when you believe it.
《往事》读后感(六):Once…
曾经……有一个名叫Felix的犹太男孩,为了从纳粹手里保护父母书店的书籍,毅然决然地从孤儿院逃了出来,踏上了一段不归的旅途。他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造一个又一个奇妙、天马行空的故事。他天真善良,在寻找父母的路上,他用自己想象出来的故事鼓励、安慰自己,也带给了其他人希望与快乐。
可是,相比之下,现实,却是无法想象的残酷与绝望。被神父称为保护者的希特勒,其实就是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元凶。可那时什么都不知道的他,却感谢那个人保护了自己,那是多么的讽刺呀。当士兵向他射击时,善良的他还以为是吓唬而已,甚至大声告诉士兵自己没死,不要因失误而自责,这又是多么的可悲呀。
可是,即使是他,一个10岁的孩子,一心以为纳粹只是想要销毁纳粹书籍的他,在见到了一路上犹太人所遭遇的悲剧后,他最终还是意识到了……他心中那个最最可怕的猜测……“大概纳粹不只是憎恨我们的书。大概他们憎恨的是我们。”
他遇到了父母双亡的女孩塞尔达,遇到了保护他们的牙医巴尼,还有其他几个遭遇了战火伤痛的孩子们。他学会勇敢。他学会长大。他见证了一个个谎言,与希望的破碎。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在死亡面前,他选择了义无反顾的冒险。
跳下火车后的他,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故事会是怎么样的。但是,永远不会忘记,他所经历过的,不止一次的快乐。
虽然这是一部儿童小说,但长大后的我们读起来却是不一样的心酸与感动。二战那个时期感觉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其实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感动于那个时代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被迫害的人们。即使是绝望的战争时代,希望之光却从来不会消失,反而变得更加闪亮与耀眼。
比起本篇,我更喜欢译者在最后所叙述的那篇故事。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看似正义的战争却免不了会踏上无辜者的鲜血。可是,即使死神在身边无数次徘徊,玛利亚还是在一个又一个陌生人的好心帮助下,无比坚强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活了下去。正如译者所说,世上还有无数像玛利亚一样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他们,也是我们的英雄。
最后,希望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求同存异。我们不仅仅是中国人,也是世界公民。愿世界和平,永无战争。
《往事》读后感(七):不是所有的童年都五彩缤纷
第一次看到往事是在最小说的推荐上,当时因为是郭敬明的推荐,害的我差点错过了这样一个很好的故事,郭董事长坑人啊!于是我就是因为这本书的封面还是买了下来,要知道最世文化的书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堆在一起很有赶脚.. 也只是很有感觉而已。
这本书的译者名字叫恒殊吧?名字听过很多次,但是书从来没看过,好了不扯这么远了,说一说这本书吧..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内容不至于枯燥,又不像大多数的书一样肤浅,总体就是那种有一些深度的书,可能你看完会担心那个小孩的命运,所以会有往事的四部曲,只是希望所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个故事而已。那样的一个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唯一让我很触动的是每一次小孩自己欺骗自己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借口,我不知道他是真的不懂还是真的不想懂。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很成熟,至少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愿他在他活着的那个时代,能够平安幸福,以及那个时代里所有的小孩,所有的犹太,所有的所有人。战乱的年代里,对幸福的要求应该是很低的吧。我们比他们要幸运,当然可能后来的人比我们更加幸运,没办法,我们把这个原因叫做时代。
时代的铁蹄里,我们都逃不过他的蹂躏。
应该也就是这部作品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可能不会理解 但是我们心里应该有敬畏。
《往事》读后感(八):写故事的人最终成了故事里的人
“他总是充满希望。无论事态最终发展到多么糟糕的境地,不管他周围的世界是如何翻天覆地,他的爸爸和妈妈永远都不会死。
永远不会。”
《往事》作为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二战期间的孤儿院里的犹太人菲力克斯在见证了纳粹烧毁犹太人书籍后,颇为震惊为寻找同样传播犹太人书籍的父母,离开孤儿院走上一个人的“旅程”的故事。受父母影响,他擅长编故事,并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看待当时二战的现实环境,在他幼小的眼里,却是与众不同的另一种模样,直到这讽刺的现实一步步教会他成长。
在路上,他救了一个受害者小女孩塞尔达,他也从一个单纯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了照顾孩子的成熟的自己。他们和其他孩子,受到巴尼的守护,在二战这个环境下,逃离,希望并绝望。
“莫里斯·葛雷兹曼掌握到了将现实变化为故事情节的精髓,让悲痛与笑声不再分离。”
首先,非常喜欢《往事》的封面,由孙十七所设计的,时代的厚重感以及六芒星的犹太人标志,直观且富有生命感。
同时,也非常喜欢译者恒殊对于四部曲标题的翻译:从《ONCE》的“往事”,到《THEN》的彼时,而后的《NOW》的“此景”,至《AFTER》的“余声”。不只是对于简单英语单词的翻译,而是以博大的中国文字底蕴将故事的力量和深刻呈现出来。
恒殊的翻译是很到位的,没有别口且冗长的外国文学的共同点,非常适合那些在读外国文学感到迷茫的朋友们。以原故事为背景,以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翻译出来,是值得称赞的。
《往事》读后感(九):Easy to remember,hard to move on:然而有时现实无法让你保存那份天真美好
花很短的一段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看完之后一度说不出话。这过程之中,把先前曾嘲笑男孩从孤儿院逃出来并对一切抱以天真想法的态度消损殆尽,越往后读越感觉绝望与黑暗,连那象征希望可以许三个愿望的胡萝卜也显得如此悲哀。整本书没有一个华丽的句子与绝佳的修饰,全文平淡而自然,仿佛就是在讲一个普通的故事,然而这也就恰恰是作者的厉害之处。可以在如此平常的条件下让你一步步走进那个年代,与那个孩子一起体验那份刻骨的黑暗与悲伤。
是从什么时候被攥住目光的呢?大概是从教会孤儿院嬷嬷设法保护弗利克斯开始的;大概是从弗利克斯天真的认为红色的河水是因为天空的映照开始的;大概是从弗利克斯给塞达尔讲述蛋糕店那无厘头的愿望开始的,这一切其实在读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随着事情的发展,弗利克斯天真无邪的世界观彻底崩塌之后,你就会发现,曾经的所有幻想与美好都是那么的珍贵却格外残忍。
那个10岁的少年弗利克斯,他那些有趣的充满创意的思想与世界观并没有错,那些创造故事的能力就算在那个年代也依然有所用途,但让人觉得无比残忍的就是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生活处处都是黑暗与绝望,他不得不提前抛弃天真步入成熟,提前承受痛苦。文章中多次提到弗利克斯的父母,但都是从弗利克斯的回忆与想象中反射出来的,真相太过残忍,连我们都不愿去想,所以在后文弗利克斯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却仍抓住回忆与自我安慰时,不禁感觉心都要碎了。
所以让我们不禁想想我们现在,和平的生活,日渐强大的国家。希望在这饱含希望的生活中,尽力抓住那一份天真,乐观与美好。
《往事》读后感(十):怀念一个故事——读莫里斯•葛雷兹曼《往事》
怀念一个故事——读莫里斯•葛雷兹曼《往事》
曾经,
有一次。
我们今日的人生以它们开头,无一例外。
一个个悲喜交加的故事,成就今天的我们,而有时我只希望,那仅仅是一个故事,是合上书本能安然入睡,梦里醒来就不知所踪的故事。
可惜它们从来不是。
遇到《往事》。作者似乎懂得读者好奇些什么,像魔术师一般变出故事,再由小男孩菲力克斯说出。由一根完整的胡萝卜,菲力克斯猜想到他的父母即将来接他,一个在孤儿院的小孩,是多么渴望父母的脚步。胡萝卜就是生活的希望。
他拥有想象力,和单纯的心,当他的故事不能承载现实的残酷时,他离开了那里,去直面真实。当然,对一个有着最简单愿望的孩子来说,这一切就像个故事。
无知者无畏,都说孩子是最不会畏惧的,可是当男孩看见地上躺着已死的人,厨房满身是血的婴儿,宛如鬼魅,却真实可怖。不敢想象,他还那么小,就被迫接受生死。
塞尔达的出现安慰了菲力克斯。他带着她,忍受她的任性,说要带她去城里寻找她的父母,虽然他亲眼看见了她父母的尸体。他心里,该有多难过。想到这个,我就很心疼菲力克斯。他也只是个孩子。
封面上也画着一个年纪不大的男孩,这个男孩冷眼看着这一切,仿佛从故事中逃脱出来,却无奈故事发展。合上这本书,反复看着这幅画,又感觉他似乎要诉说什么。也许,他要给我们接着讲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