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推理师:凶宅》是一本由呼延云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5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相推理师:凶宅》读后感(一):这是一份给推理迷的推理大餐
真相推理师 凶宅
2018.51
某种意义上的满分作品,今年看过的最精彩的小说之一(还有一本是《尸人庄》)
(注意,本文有少量剧透)
关于凶宅文化,其实自古以来是自成体系的,用书里的话说,就是知识体系完全不同的一个流派,可以看出作者对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研究,引经据典,可以说是十分专业了。可惜我对这方面并不了解,也没有太大兴趣,基本看过也就算了。
但在推理方面,引用书里的一句话,如果说普通推理小说是吃零食的话,那么本书可以说是炎炎夏日献给推理迷们的一份大餐。不仅仅是书的厚度(将近500页),还是书的结构(核心案件套几个小案件),又或者是推理的精彩和严密程度,都十分的优秀,加在一起毫无疑问是一道满汉全席。
说回故事本身,基本是按照三线模式开展,但三者之间又是互有联系。一是对三个凶宅的清洁打扫,二是第二次勘查,三是山庄里发生的命案,还要加上属于前菜的清洁工和赵洪波被杀案。三条线围绕着须叔和蕾蓉的“游戏”展开,三个凶宅分别对应三个未破获的事件,虽然这三个事件每个都可以独立成章,但其实只是冷菜,毕竟案件的凶手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只要读者不跟唐妹子那样被须叔营造出的凶宅气氛感染的话,凶手并不难猜,甚至包括三个警察被枪杀,清洁工被杀的凶手其实本身写的很明显的,读到中间的时间一度让人以为对案子了解和把握的差不多了的错觉,但真正难的是如何把三个案件串联起来,以及须叔真正的目的,也就是最后那个核心案件。
核心案件本身不算十分复杂,一个密闭山庄内的杀人事件,所有嫌疑人加在一起也就十来个人,其中还有几个有不在场证明或者受伤可以直接排除嫌疑的。但说实话如果不是作者给了提示,这个答案估计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的(尽管之前凶手下手有描述过)。这样一个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是前无古人的谋杀手法真的让人十分震惊,而且用一种最让人意想不到,最巧妙到方式把这几条线串在了一起。
当然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场示意图了,光用文字描述的话,读者对建筑地理位置很难有一个准确的预估的。但我估计就算有了示意图也很难想到真相就是了。我就一直忽略蕾蓉看到两人喝酒时的地点,只是有个小疑问,当晚电闪雷鸣,加上下雨(书中描写打雷前有过一阵急雨),凶手又无法预测开枪瞬间是否会下雨,如果大雨,开枪的时候,准确度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么?
其实这个案件成立的条件是相当苛刻的,出了解答篇列举的几个条件,甚至楚天瑛的出现都要算进去,不过小说里还就真的成立,记得狱门岛上凶手杀死三姐妹的前提条件么。
《真相推理师:凶宅》读后感(二):呼延云七部小说大吐槽
截止自2018年8月8日,呼延云共出版七部长篇推理小说,其创作顺序如下:
1.《嬗变》,新版名《真相推理师 嬗变》。
2.《镜殇》,新版名《真相推理师 破镜》。
3.《不可能幸存》,新版名《真相推理师 幸存》。
4.《黄帝的咒语》。
5.《乌盆记》。
6.《真相推理师 复仇》
7.《真相推理师 凶宅》
读完这七本小说,资浅推理小说评论员刘轩鸿精神分裂成了呼延黑和呼延不黑两个分身,写下了两篇以吐槽为主,嘲讽为辅的书评。
举例来说,呼延不黑好心地列出了这七本小说的最佳阅读顺序,避免还没有入坑的读者也像自己当初那样从中间某本开始切入,读得如坠云雾,看完就把书扔进了垃圾桶,(后来又重新买一本)。呼延黑则痛骂呼延云是史上最不负责任的作家,明明自己的小说阅读顺序至关重要,居然连个序列号都没有。
——呼延黑
(遣词)如果我再闲一点,我真想统计一下在呼延云的小说里,“顶级”、“首席”、“首屈一指”、“最优秀的”、“漂亮”、这些词儿一共出现了多少次,然后用统计报表把他埋起来。
顺便说一句,他独创的用来代替“名侦探”的“推理者”这个词儿真是一点儿都不酷。
(造句)作者酷爱俄罗斯式的大长句子,还经常摘抄歌词并且每一句都要另起一行。他动不动就掉书袋引用文言文,引用完还要再翻译一遍。(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正文里写白话翻译,在注解里引用原文,如果我的推理没有错的话,就是因为懒)。还有“动作宛如几何图形般精美,”“犯罪现场的芭蕾舞者”这样的句子,直接把很多读者送进了盥洗室。
(灌水)只要提到一个专有名词,他就会进入机器人模式,把他查到的资料不经加工地复制粘贴。只要能扯到一个沾点儿边儿的案例,他就会进入法学专业教师模式做一遍案例分析。最要命的是,呼延云还学郭敬明,但凡能扯上名牌的东西一定会标明品牌而且必须是外文的,回过头来他居然还好意思嘲讽青春文学充斥着名牌、洋文、矫情和装腔作势(详见《真相推理师 复仇》第102页)。作者一会儿像赵树理写《小二黑结婚》一样透着山药蛋的泥土味儿,一会儿又像全然不记得自己嘲讽过什么似的学起《小时代》,混搭出的风格宛如纽约时代广场上的广场舞,倒也自成一派。
(修辞)呼延云的比喻,诠释了什么叫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本来挺明白个事儿,让他一打比方,嘿,读者立马就成了丈二金刚。他的排比既刻意又不工整,既不押韵又没有营养。如果他还使用过对比、拟人和对位等修辞手法的话,我当然也会毫不客气地黑一下,可惜他连用都没用过……
(对白)他所设计的人物对白,常常在诗朗诵和照本宣科之间徘徊——要么比SIRI还机械,要么比《艺术人生》还煽情。
(人设)他所做的人物设定,首开了推理小说玛丽苏的先河。那么多俊男美女,个顶个无所不能,偏偏加一块都拿犯罪分子没辙,一定要等到和作者笔名一样的的主角呼延云酒醒了或者姗姗来迟才能搞定。这种套路早在五百年前,疑似罗贯中所写的《残唐五代史演义》里就已经用滥了。
作者还开了推理小说开后宫的先河,熟女、御姐、萝莉、女王全部配齐。除了主角,谁只要沾了这些姑娘一点边儿全都得倒霉。暗恋熟女的副厅长被车撞死,暗恋御姐的处长被降职,萝莉的男朋友被捅死,女王手下唯一的帅哥欲火焚身,竟然找了个又老又丑的暗娼泄火……
(情节)呼延云深得国产恐怖片的精髓,他笔下的人物总是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不安和不寒而栗,闲着没事儿就要做噩梦。而呼延云一写起噩梦就连篇累牍,没有几千字打不住。更有甚者,为了剧情需要,一群成年人在小区里玩捉迷藏的情节他都写得出来……
(三观)《真相推理师 破镜》第308页,呼延云说人的性欲和虚伪成正比。这句话让呼延云荣获了“阳痿、早泄、性功能障碍患者之友”,关爱弱势群体,体现了作家该有的人文关怀的美誉。
《黄帝的咒语》第172页,呼延云写到:女人越美心眼越小。这句话将呼延云钉在了直男癌的耻辱柱上。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贯穿呼延云七部小说的对胖人的歧视,在他笔下所有的胖子都是丑八怪、邋遢鬼、二五眼、猥琐渣。一言以蔽之:一胖毁所有。因此,呼延云被江湖中人送上了天下胖人公敌的雅号。
(逻辑)《真相推理师 嬗变》第31页,在美国留学时顺手就拿了好几个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中国警官大学三杰之一的刘思缈在判断受害人陈丹的身份时做出了如下推理:二十岁左右的城市女孩无非是三种身份,低端职业者、性工作者、大学生。陈丹的指甲油涂得有品位,所以不是低端职业者。陈丹身上没有针眼和烟疤,所以不是性工作者,所以她应该是个大学生!
这样的推理,和“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夫。”有什么区别?
——呼延不黑
推理小说的主要人物原本只需要一个名侦探,一个智力中等的助手,一个和主人公相熟的警察,一个智力能够与名侦探匹敌的幕后黑手。四个经常出场的人物加上几个一次性人物搭上一出又一出戏,足够了。
可呼延云偏要画蛇添足,他笔下的主要人物有:
多愁善感的呼延云:无房无车无固定工作无女友的四无青年,北京市长找他帮忙都得亲自登门的中国推理界老大。由于他的加入会打破四大推理机构之间的实力平衡而只能作为一名独立推理者。
(受不了了,真是受不了啊,知道为什么我叫呼延不黑而不是叫呼延粉了吧?)
多愁善感的林香茗:呼延云的中学同学。中国警官大学三杰之一,四大推理机构之一的名茗馆的集大成者,行为科学家,北京市公安局行为科学小组组长,约翰·道格拉斯的高徒。帅到可以融化冰山美人的地步。
(他是主要人物中除了呼延云以外唯一一个推理靠谱的人。)
多愁善感的刘思缈:小说中颜值最高的女性,单恋林香茗。中国警官大学三杰之一,犯罪现场勘查专家,李昌钰的高徒。除了本职工作还精通催眠和射击,总之为了剧情需要,作者随时会给她加上新的特长,谁让作者待见她呢。
(总之除了不会推理和验尸,啥都会啥都行的冰山御姐)
多愁善感的蕾蓉:呼延云的远房表姐,从小寄住在呼延云姥姥家。中国警官大学三杰之一。被设定为中国最优秀的法医,小时候一度离家出走,有过一段不可描述的经历。四大推理机构中溪香社的前任社长。
(该慌的时候从来不慌,不该慌的时候一直慌的熟女)
多愁善感的郭晓芬:《法制时报》记者,推理者,有一个异地恋的男朋友,但喜欢呼延云。她的推理要么事倍功半,要么误入歧途。
(被设定为娇俏迷人的俏萝莉,眉眼像极了伊能静……这一设定充分暴露了作者的年龄)。
马笑中:北京市望月派出所所长,政法委副书记的忘年交。擅长与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
(呼延云笔下十分难得的一上来就有血有肉的人物)
爱新觉罗·凝:四大推理机构之一的名茗馆现任馆主,背景深厚、侍靓行凶。每次出场都煞有介事,实际上每次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为人粗俗势利,在有利用价值的人面前自动进入发嗲卖萌模式。作者每次描述她时总像是跪着流哈喇子敲键盘似的。
(单是爱新觉罗·凝这个名字,就为作者招来了无数白眼和唾沫星子)
楚天瑛:一开始是某省公安厅刑侦处处长,犯错误之后被降职到望月派出所,成了马笑中手下的一名基层片儿警察。爱新觉罗·凝的实习老师,暗恋刘思缈。擅长射击。
(在作者的设定中,此人和前面那几位的差别就像是省体育冠军和奥运冠军的差别,既然作者笔下的奥运冠军也就那样儿,读者们只要把楚天瑛可以当作一个普通人加了点射击能力也就行了。)
林凤冲:一开始是北京市公安局刑侦处二科科长,后来升任副处长、处长。呼延云笔下主要人物中唯一一个各方面都很正常的人。
(这个才是标准的推理小说中的警察形象。)
九位主要人物是什么概念?大多数的推理小说整本书出场的人物都没有这么多。呼延云和他的编辑们居然连个出场人物简介表都懒得写,在读者们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接二连三地往他们的记忆里扔划炮儿。之所以说是划炮儿而不是手榴弹,是因为这些人物的塑造大多扁平,读者还没来得及记住这一个个的都是谁,更来不及对他们产生感情,关心他们的命运,就糊里糊涂地听这些人叽叽喳喳地唠上嗑了。打个比方来说,作者请你参加一个饭局儿,饭桌上有九个人,你全都不认识。作者用干瘪的语言做了一番介绍之后,就遗忘了你的存在,既不敬酒也不给你夹菜。你心想,得,闷头吃菜吧。可那九个人嬉笑怒骂,争风吃醋,打打杀杀,不仅把你晾在一边,还吵得你吃不香、喝不下。
如果有人说作者在第一本书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那我只能认为这是收了作者的钱了。但是如果说作者后来痛定思痛,将错就错,瞎打瞎有理地开辟了一条新路,那倒是有可能的。
第一,主要人物多,涉及的面儿就广,少女被性侵、渐冻人、假冒伪劣保健品、断死师、禁演京剧《乌盆记》、校园霸凌、凶宅,想涉及什么话题、批判什么现象都贼方便。作者可以像《冰与火之歌》那样采用POV人物视角,不段地切换视角,避免了第一人称的局限和第三人称上帝视角带来的距离感。
(可惜,作者借用POV人物视角加了大量多愁善感的内心戏,我个人认为一本小说装不下四个多愁善感的灵魂,而呼延云竟然给我们准备了五个……还好那五个多愁善感的人不是每本书都一起出场)
第二,这些人物一上来全都不讨喜,读者如果能硬着头皮,捂着鼻子看下去的话,不知不觉居然就关心起人物的命运了。比如呼延云和郭小芬什么时候能捅破那层窗户纸儿呢,呼延云对刘思缈到底是几个意思啊?爱新觉罗·凝一天到晚得得瑟瑟的到底图什么呀?林香茗什么时候再登场嘿?
不过这里还是要提醒读者朋友们一下,四大名著其实教了我们很多东西。《水浒传》一上来就告诉你这是一百零八个魔星,《红楼梦》里说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西游记》说孙悟空毛脸雷公嘴。作者自己不夸,读者反倒更容易喜欢这些人物。呼延云可倒好,没有罗贯中的本事却偏要学《三国演义》自卖自夸。本来这人80分,他非要吹100分,读者心里能剩下60分就不错了。不过这也不是呼延云一个人的问题,夸人不注意分寸和方法是缠绕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的难题了。)
第三,也是最不可思议的是,呼延云这种逆练《九阴真经》地搞法居然暗合了美国漫威公司砸了大把银子才鼓捣出来的路数。
《X战警》一二三部都是烂片儿,《金刚狼》前两部是烂片儿。但是从《X战警:第一战》开始,《X战警:逆转未来》、《X战警:天启》、《金刚狼3》都是好片儿。漫威电影宇宙第一阶段的《钢铁侠》、《无敌浩克》、《钢铁侠2》、《雷神》都普普通通,但是从《复仇者联盟》开始就有那么点儿意思了。
这是为什么呢?
前几部电影里都有一些莫名其妙,画蛇添足的情节。但是当这些蛇足积累够几只以后,再用一部电影把这些细节串起来,观众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情节都是有意义的,人家不是画蛇添足,人家是在画龙!
当然,我并不认为呼延云有这么深谋远虑,他只是画蛇添足之后将错就错,干脆尝试画龙。虽然画出来的是一条一脸懵逼的龙,但一脸懵逼的龙也是龙。乱拳打死老师傅的结果是,别人写的都是推理小说,呼延云居然写出了推理宇宙!(只可惜,呼延云笔下的“黑寡妇”没有大腿,“绯红女巫”没有胸。)
前面谈了这么久,都在谈“小说”。是时候说说呼延云的推理了。
推理小说派系众多,其中最大的三个派系分别是本格派(重点是怎么杀)、社会派(重点是为什么杀)、冷硬派(重点是人物塑造和动作场面)。呼延云的小说兼容了这三大派系,核心诡计富于原创性,犯罪动机有厚重的社会土壤,人物塑造触底反弹。(没想到吧,还有这么夸人的!)
推理小说作家有两种,一种是天才型的:他们早期作品十分惊艳,但是迅速江郎才尽。另一种是勤奋型的,早期作品漏洞百出,粗陋不堪,令人拍着桌子嘲笑都嫌不过瘾,但是作者一直在进步。
呼延云显然不是天才型的,我看的他的第一本书直接扔进了垃圾堆,第二本看完放哪儿了都懒得记,第三本儿看完总算值得放进了书架里。后来越看越带劲,越看越惊喜。滥用“顶级”的问题在《真相推理是 复仇》有了合理的解释,闲着没事儿掉书袋拽文的问题在《真想推理师 凶宅》的结尾也得到了洗白。
什么,你问我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买他的书?因为我写的那篇《这位作家的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的书评被呼延云看到之后和他交上了朋友,看在他这人还不错的份儿上一次又一次捧起了他的书。
这七本书里,我尤其推荐的是第四本《黄帝的咒语》(这本书现在不好买了,淘宝上有复印版的)、第六本《真相推理师 复仇》和第七本《真相推理师 凶宅》。我向你保证,他的书越来越不欠抽,越来越不玛丽苏,也越来越不直男癌了。至于歧视胖子和爱引用文言文的问题,在我的大力抗议之下,作者也总算是答应改了。
顺便给大家爆个料,作者说自己是习练纯文学和文学研究出身,研究和师法的是俄罗斯文学宏大叙事和繁冗的自然主义描写,而且也受俄罗斯白银时代影响,对象征主义和未来主义的表现力比较推崇,在日系文学中只推崇宫部美雪和樱庭一树,前者是典型的宏大叙事,后者是魔幻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
俄罗斯文学……宫部美雪……樱庭一树,这些路数有一个共同点:啰嗦。呼延云的小说,一开始把他的偶像们的缺点全学到了……谢天谢地,后来优点也慢慢吸收了。
在《这位作家的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一文中,我指出呼延云是最有可能振兴国产推理的两个人之一,这个判断在我听说呼延云的小说即将影视化之后愈发坚定了。因为呼延云小说中的中二、欠抽、玛丽苏、直男癌、叨逼叨,但凡是个中等水平的编剧都不至于改编得更中二欠抽玛丽苏直男癌叨逼叨了。
而呼延云推理中的革命性和原创性,则像根棒槌一样,将国产推理剧基本靠抄的窘境一举击碎。
现在你明白我什么绕了这么大个圈子写了两篇书评来给呼延云做宣传了吧?等他的作品影视化,他就火了,我得赶紧抱住他的大腿啊。(●’◡’●)
《真相推理师:凶宅》读后感(三):世上本没有鬼,都是人造出来的
这个世界上有鬼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来说,儒家对神鬼的看法是很耐人寻味的。孔子既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也说过“祭神如神在”的话,还说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话,还说过“敬鬼神而远之”的话。要想从中得知儒家对神鬼的真正态度,那还真是一言难尽。总体而言,中国民间社会中对鬼神存在多种态度,而“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坐得直、行得正的为人处世准则的推崇。当《真相推理师》将关注的焦点对准神鬼的时候,究竟是人战胜了鬼、还是鬼吓跑了人呢?
《真相推理师》系列从《嬗变》到《幸存》《复仇》,到如今的《凶宅》,主角们“能量”果然强大无比,呼延云的戏份似乎并不多,却每每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起到特别关键的作用;蕾蓉、林香茗以及刘思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他们之间的感情戏有时候也会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只是从前几部看来似乎还没到“开花结果”的时候,估计到了最后,《真理推理师》应该会给出一个“大结局”式的交待。希望作者不会让读者们的期望落空。在《真相推理师·凶宅》的故事中,出场的蕾蓉串起了整个故事,而发挥关键性作用的重任则落到了刘思缈和呼延云的身上。神鬼的故事本身就足以吸引人,再加上几位高手的出镜,还有神秘莫测的“凶宅清洁工小组”的存在,故事的精彩于是就更增添了几分。
其实,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真正的鬼呢?须叔带领的“凶宅清洁工小组”多数成员就不止一次坚定地认为,“其鬼真耶,是物感也;其鬼幻耶,是心造也”。世界本没有鬼,人性的极度贪婪、险恶才会导致所谓的“神鬼”故事。而《真相推理师·凶宅》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从地产大豪赵洪波到陈一新,再到被利用被胁迫的保洁工王红霞,他们最终走向悲剧,就缘于贪心不足。当人心和人性都不能得到有效的规范与克制,所有的悲剧就都已经走上了难以避免的不归路,只不过是时间上的早晚以及程度上的轻重这些区别而已。
《真相推理师·凶宅》的故事中,复仇的桥段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但令人称奇的则是须叔和徐冉夫妻精心的这场声势浩大、环环相扣地复仇大戏的策划和经过,要求极高,少一个条件都不行。虽然法律制度不提倡这种合情合理不合法的复仇行为,但很显然,更令人痛恨地是如越洪波、陈一新这样的社会“蛀虫”,还有如民政局秦局长这样的“为虎作伥”者!他们才是那些必须坚决镇压的“鬼”,他们才是“凶宅”的始作俑者!
短短的四个小时时间里,刘思缈、徐冉、呼延云还有蕾蓉开动脑筋、全速运转,把四起疑难案件的真凶揪了出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就是正义的呼声、正义的力量。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多行不义必自毙,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真相推理师:凶宅》读后感(四):心里没有鬼,世间无凶宅!
读完了呼延老师的《凶宅》,合上书的那一刻,长长的出了一口气!爽!!!
整整500页的恢宏巨著!紧凑的节奏,让人想一口气读完却又舍不得一口气读完。
凶宅文化,传承至今,引经据典,引人入胜……
神秘谜案,疑点重重,缜密推理,细致入微……
三条故事线,将故事引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六起谜案,将当局者套入一环又一环……一夜无眠,推理者抽丝剥茧,拨开迷雾……所有事件看似独立却环环相扣,呼延云不愧是呼延云,当之无愧的首席推理者!
《凶宅》的人物刻画相当的到位,每个角色都恰到好处。(此处就不做剧透了……)
《凶宅》一书在氛围、角色内心等方面的描写也是一绝!让读者会跟着书中角色的紧张而紧张、兴奋而兴奋。
除了校对细节上的一些失误,《凶宅》是近年来当之无愧的满分推理作品!
愿呼延老师把更好更优秀的作品带给广大读者!
《真相推理师:凶宅》读后感(五):凶宅之迷,欲望之祸----评《真相推理师-凶宅》
世界上的确有“凶宅一说。时至今日,也许我们可以运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来证明某些凶宅是因为物理,化学等原因导致的凶险。但是还有一部分的凶宅成因至今无人解答。这般充满着未知的谜团总会让我亲不自禁地对”凶宅”揭秘类的话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而《真相推理师-凶宅》一书将“凶宅”入题,搭架起一个框架庞大的侦探悬疑推理作品。厚厚的,近500页的书册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册的内容充斥着阅读的挑战性。无论是海量的文字,又或者是本书作者呼延云惯有的“对传统推理小说的全面突破和锐意变革”写作风格,又或者是主题本身充斥的恐惧刺激元素,均由内而外地让这部作品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震感。
指甲,诡案,三座凶宅的案件真相的还原,直至对全书最初提及的凶宅---枫之墅的连环案侦破----书中几大人物逐一出场,查疑破案。总是给人带来神秘阴险感的大郭先生“须叔”;美貌干练却又有着自己感情创伤的刑事鉴识专家刘思渺;沉着冷静有着大姐风范的女法医蕾蓉;推理能力卓绝却与刘思渺有着某些误会的呼延云;还有因闺蜜自杀死亡而心有创伤的女孩唐小糖----因为一起所谓的以撕票唐小糖为要挟,带领大家一起破解悬疑凶案而最终走近枫之墅凶案频发的真相。案中有案,却又是花开半枝各表一方,查询枫之墅凶杀案真相为主线,其他几处凶宅为辅线的层层递推方式让书外的一众读者阅读时不仅挑战着脑细胞,更是时刻身临其境般地感到惊心动魄。看似一张庞大的凶险蛛网,却在干警们的推敲查询中让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尽管凶案依然还是继续发生,但是真凶也在不知不觉中显露马脚。
通篇的翻看中,我尤其对书中的几位人物印象深刻。虽然这是 虚构的小说作品,但是正是由于这群刻画鲜明的人物塑造让全书的内容展现了生动的一面。所谓的“凶宅“于本书之中其实并非真正地存在于未知因素的”凶“上。事实上我们只要在不断找寻到真相的结局时更会感叹于人性贪婪的恶念让房子变得凶险无比。宅子只是客观的存在。而当宅子因为某些人的私欲就此生成了”凶宅”。凶险在人心,凶险在贪念。 一部《真相推理师-凶宅》带领着读者感受那种通过推理侦破案件的快感,更让我们见证着人性欲望之凶的可憎。生活还将继续,凶案依旧发生,然则我们也应借由本书品读下消除心魔,去除凶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