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12 04:2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10篇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是一本由王逅逅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一):邂逅王逅逅

  邂逅一个人,是谓有情;

  邂逅一本书,是谓有意。

  上午十二点刚刚结束一个会,下午一点半还有一个会接着。我和逅逅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见缝插针安排在了午餐时间,当时,她还是一个大一学生,刚从美国回来,暑假期间来电视台实习

  窗外烈日当头,人流如织,我们在屋里倒是隔绝了喧闹沉心静气下来。“老师好,这是我高中时写的书。 ”逅逅毕恭毕敬递给我一本书——《体验美国中学教育》,表情自信羞涩。一个九零后,的确后生可畏啊!一个月的实习转眼即逝,逅逅的表现无可挑剔,甚至是超乎我的预期

  她首先是个有思想的倾听者,会在你说话时,捕捉到有趣的话头、新锐的观点感人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再加以自己分析判断,为写作积累素材。她还是个生活丰富又能严格自律的人,电视台实习工作、开公司、办网站接待世界各地的朋友到访北京……每天都像踩着风火轮,但她仍旧能够沉下心来,坚持每天清晨六点起床,开始至少一小时的写作,然后再是上学、实习或是其他事。她更是个知行合一的佼佼者,当看到她顶着重感冒还在翻译节目稿件,一地鼻涕映衬执拗的表情时,我脑海里怎能不浮现出她在书中描绘的雪中转学的画面,她不是写得煽情,而是做得决绝,她不是写一套做一套,而是内心纯净、用生命写作的人。

  半年后,一本新书即将面世,逅逅随意发给我了几个章节,让我不忍释卷。

  我爱她的精神。是“天下大同”还是“天下大不同”?没有一个绝对答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因为没有绝对的答案,我们就像登山的人,从不同的路径无限接近顶峰,却永远无法到达神的领地。生命的目的不在于一个结果,生命的玄机就在于不断地求索!逅逅做到了,她勇敢往前走,打开一扇扇窗,悠然欣赏陌生风景;她推开一道道门,从容探寻门后隐藏的秘密。最终,她打开了自己,与她所看到的风景融为了一体拥抱了不同,却成就了大同,我为这种精神所折服。

  我爱她的气质。虽然字里行间还透着些许的青涩,但女性独有的温婉气质已露端倪。我不禁想起林徽因一句话:“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坚强。”逅逅的文字流淌出这样一种优雅细腻却不絮叨,动情却不伤情。一个个异乡求学的故事活泼泼呈现在我们眼前,没有多余情感宣泄,体现了一种内在的控制,是作家心力体现。书中描写的重庆楼的奶奶,重逢后的擦肩而过,几度欲言又止的纠结,展现一个女孩内心成熟过程,不疾不徐,柔中带刚。

  我爱她的力量。翻开书,年轻人朝气扑面而来,我从中读到了对未来乐观,因为朝气就是希望。逅逅在微博里这样写道:“你的学校里有世界各国后裔的学生,你从小长大的玩伴是墨西哥人,你最喜欢餐厅中国餐厅,你在学校里学习法语,你的老师是亚裔,你的父母是非洲裔,你家里又接待了一个从德国来的交流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一个人怎么可能不成为一个世界人?是啊,地球村、世界人,你无法抗拒的潮流趋势,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隔膜偏见从未消失,摩擦冲突还在升级。我们夹在两股力量之中,我们需要能量!巴别塔修不成,因为种族不同、语言不通,何谈同心协力?中国文化缩影太极图,尊重差异,更强调融合。逅逅写美国,爱美国,同时通过了解美国让她更好地爱中国,如果每个年轻人都传递这样的信念,我们还用担心世界末日到来吗?

  那个初次见面的中午,我问逅逅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她说父母为了纪念不期而遇缘分感恩邂逅。多么浪漫深刻寓意!于是,我把我们的相识也归结成一朝邂逅成知音生命中还有多少不期而遇,我期待

  邂逅一个人,是谓有情;邂逅一本书,是谓有意。诸君有情,不负书香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二):随笔

  记得,那天你说,胃疼。。。。其实我听了有点儿心疼(哈哈,,嘘,,)这一次手机系统崩溃了,这一次用别人的手机笨拙的打着字和你聊天,也是这一次第一次听到了逅逅这个名字。就这么聊着天,期间你说到如果可以写一个一千字的书评就可以得到一张来自美国的逅逅亲自寄来的明信片,看着你打过来的字透露着兴奋气息,我想我肯定会写一个书评的,我也可以想象的到你真正收到明信片时脸上那洋溢着幸福笑容,那是傻傻的笑。

  书评,其实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在我的认知范围内也许就是给书写一段评论吧。你说一千字好多好多,我对你说了高中作文还800多字

  字呢,然而自己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时隔自己写800字作文三年了,出了高中尤其是高四那年,自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躁动和不安,就再也没写过东西。认为自己再也不写也不会写东西(其实这是幼稚逃避想法),今天就试着写写吧。

  从听到逅逅这个名字就在人人上开始关注,看着逅逅的动态。逅逅是一个乐观开朗女孩儿,虽然也许会有自己的烦心事,但她在大家面前展现出来的是一个阳光一个能够给别人带来温暖和正能量的女孩儿,逅逅也特别的有思想,有自己的主见,属于独立自主型的。这种性格养成应该和她本人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像南方的清秀灵动,北方的粗旷憨厚。这就是我理解中的逅逅,和我们差不多年龄,却有着不同的阅历思维

  关于逅逅说的信任陌生人问题,我个人感觉人和人之间在冥冥存在着一种无法表达默契或者说是共鸣,当一个人信任你的时

  候感受的最真切的应该不是他的话或者他做的某些事事,而是一个眼神,一种源自心底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需要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不是

  通过练习而能表现出来的。所以说我们要取得别人的信任必须用自己的真心付出,去把自己毫无保留(不代表个人所有隐私信息,只是真心)的展现在别人面前。人和人需要这么一个心领神会的交流,需要这么一个契机去交好,去共同追求各自属于自己的生活

  说到《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这本书,在看到书名时就隐约猜到了书中的内容果不其然,逅逅就是用身边的小事和自己通俗易懂富有理性语句来向我们讲解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讲解一个生动真实的美国。好多事情只有我们自己切身经历后才能够对它作出判断和评价,对于别人给出的见解不能轻易否定但也不能过分依赖和信任,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一个评判标准。就好比我们在高中听到的大学是一个特别美好、特别轻松、特别自由悠闲象牙塔,在那里我们整天可以无忧无虑的过着我们高中无比憧憬的生活,我们可以不用珍惜大把大把的时间,我们可以不再为了厚厚的作业发愁,我们可以不再提心吊胆的关注着老师的动向,我们可以做着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真的来到大学后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事与愿违,甚至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大学离我们描绘的和向往的差的很多,在这里我们仍然忙碌,我们仍然要奋斗,我们仍然要有所顾忌。原来,大学真的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今天9月30日,是逅逅发送明信片的最后一天,期待漂亮的明信片。祝逅逅十一国庆节快乐!大家国庆节快乐!!!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三):确实有和想象的不一样的地方

  这本书前面写的很一般,但是,后面一点关于大学的文理教育,真的把我吸引住了。这本书真的告诉了我一些不同于我想象的地方。大麻,这个在中国感觉很危险的东西,真的其实比抽烟的危害都小?美国的青年真的都要经历一个类似我们抽烟又放弃的抽大麻的阶段?还有一个问题,作者说,中西部家庭管家里多有钱都要小孩打工,在东海岸精英家庭,私立高中里,小孩其实不怎么打工?不打工?美国还有不打工的高中生吗?我一直以为美国学生都打工的啊。群里的朋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可以在群里或者单独发邮件和我讲一下,谢谢

  很喜欢后面关于大学,对于文理教育的那节描写。说的我真的心生向往,不是为了学习某个技能,不是为了赚钱,就是因为兴趣。普林斯顿的一个校长说的“文理教育,不是为了让你成为一门专业专家,而是让你成为所有专业,甚至包括那些尚未被发现的专业的专家”书中说“不是有钱人把孩子送到文理学院来,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让孩子来受文理教育。”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四):整个的美国打了个盹儿 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对于作者,我只能叹息缘分尚浅,彼此还未深谙事理,就各奔东西(准确说是她独自奔走它地)。

  自小学分别过后,就再没了联系突然有一天,人人上加我为好友,于是乎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关注她的动态,原来士别三日,果真能刮目相看

  人果真是要出去走走的。终点重要,过程已丰腴。了解她的经历,实为佩服这样一个有性格、能独立女生。虽然被我认为如何不重要,但是我仍然觉得骄傲。我曾经很炫耀地向周围人提起过:“我有个读哈佛的同学哦!”我从同学放光的眼神中看到了自信,似乎也看到了大家共同拥有的“美国梦”。

  大家对待美国,是个纠结的态度。一方面,握起拳头,高举过头,嘲骂万恶资本主义帝国诅咒终有一天的覆灭,风景这边独好;另一只手却紧握笔杆,埋头于GRE、GMAT、托福等各类考试不停加注迈向美帝国主义筹码。在大众看来,留学生们似乎已经为将来美好丰盈的后半生铺平了红地毯,只等将士凯旋。我也羡慕周遭出国留学的同学,看着他们偶尔整页刷屏各类型社交网站,一边幻想着国外生活的丰富多彩,一边慷慨激昂地谈论我国教育制度走向死亡。

  我是从身边留学朋友口中听说了他们在国外的留学生活后开始渐渐意识现象不等于本质。他们独立、自主、坚强,适应了国内步步紧逼的学习方式却到国外放养,倒还真是乱了阵脚,且不说学习压力,生活上的大小事务都有够头疼。有些同学越洋电话打来抱怨安慰的同时自个儿心里也在怯怯想着究竟是怎样一种景象?换做是我会如何?

  但这归于留学之处的那段时间,往后便是抱怨越来越少,新鲜事儿反倒多了起来。众所周知,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这就注定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包容的国家,美国人民也就是世界上最包容的人民。他们似乎不排斥一切外来事物。假若中国是个满腹经纶饱经沧桑老者,那美国毫无疑问就是一旭日阳刚小伙儿,不时对身边国家抛个媚眼,就能迷倒众生,唯他马首是瞻。美国是个梦工厂,承载了多少人的梦。

  过去马可波罗写的游记把中国推向世界,现在的美国不需要做任何宣传,都是高高屹立在世界之巅。我也是个做梦者,想一探究竟,想亲眼见证世界十字路口繁华景象,体会华尔街分秒钟几百万上下快感,亲历不夜城的酒醉金迷……当然,现在还处于造梦阶段,希望终有一天能得以实现

  最后回归到作者本身,她是个让我很钦佩的人。现在已经很好了,但愿她能更好。祝愿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五):真实温暖的美帝见闻小品

  从小关于美帝的了解多见诸于“美帝忘我之心不死”的煽动新闻,长大了之后发觉这种对一个国家满溢“阴谋论”“受害妄想症”的评价是多么的不公正。

  Gogo的这本书以一个留学生,一个社会事务参与者视角向我们展现了美帝生活的一些侧面,充满真实感。就其中几点感触较深的谈一下:

  1.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发展根源就是分工互助合作,国家,行业组织,家庭,个人之间都需要协作,而合作共赢的根基便是信任了。可以这种给别人也给自己安全感的根基逐渐被猜忌和“留一手”所代替。惯性不信任易造成焦虑,缺乏安全感,严重的还会导致“受害妄想症”,对个人情绪和幸福感都是非常不利的。不可否认,社会舆论氛围对普世价值观很大,但个体的认知却更为重要,不要因为不被信任便“以牙还牙”,那你和那些缺乏安全感的人们有什么区别呢?

  2.关于‘有趣“

  初入投行工作的时候,也觉得做大单很重要,结识牛逼哄哄的人很重要,在有此思想觉悟的同时也发觉了自己的不快乐。研读了罗素的书之后已基本治愈。发现每个人身上的故事才是鲜活有趣的,具有同理心,彼此欣赏,能互相学习,在某个方面和你琴瑟和鸣的人才会是至交。我尊敬那些做几亿大单的同行们,认识xx部级干部的某金融巨鳄,但是我不会格外羡慕你们,并企图成为你们那样的人。

  3.关于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

  关于”爱“的谈论已成泛滥状,爱可以是博弈,爱是低头,爱是怀疑,爱是当下,爱是柴米油盐……爱似乎是可以任何情状任何物质。由于在下价值观较保守,对美帝青少年的恋爱状态的评价被一篇关于宾大女生因学业工作巨大而追求低成本无预期的hookup的帖子已基本刷成负分。但是我们需要看到,来自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对于责任感的认知确实存在差异。Just like a joke saying:"中国人嘲笑美国人不负责任,因为他们可以随随便便就上床,美国人谴责中国人不负责任,因为上了床就必须要结婚。"不管认知如何,彼此尊重,共同成长,愿意付出才是爱情得以持续经营的根基,我震惊于Gogo书中对美国家庭惊人的凝聚力与培养小孩的相关描述,不禁想起一句话”我们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如果成长于充满了爱与责任的家庭中,孩子怎会没有安全感,怎会自私,不善待自己和他人?(尼玛……貌似跑题了,因为最近亲子教育方面的书看多了么?=.=b)

  To Gogo:

  我很佩服年纪轻轻就背上行囊赴大洋彼岸留学的孩子,中国式教育背景下的家长往往不允许孩子随意表达情绪,要求他们能吃苦,隐忍,坚强独立(但是大部分父母不给情感支持以及孩子情绪宣泄渠道)。人人上也看了一些你写的文章,觉出中国小姑娘在异乡的坚强与不易。我们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要到处旅行,感受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爱意,我们要在古稀之年和老掉牙的爱人一起为孙子们讲述自己年轻的故事,勇敢的姑娘,Enjoy ur life!期待新作哦!

  (唉我去,第一次这么认真地写书评,我会告诉你我是为了明信片而来的么?你太天真了噗哈哈哈~~~(^@^)/)

  祝好!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六):王逅逅融入美国的三条建议

  如果想融入,想要最大程度地去感受新的文化,就要像婴孩一样,摘下你有色的眼镜去看世界。在美国文化中,和中国非常不一样的就是对陌生人、不太熟悉人的信任。

  在这里我列出了以下几条,大家可以做一下尝试,说不定能够达到视频里的效果。

  一、对路上的陌生人微笑

  在学校里,如果迎面走来一个人,我一般都会对他(她)微笑,当然有很多人直接移开了目光,但还是会有一部分人冲你微笑。那一刻,你会感觉自己像要飞起来一样,很开心。

  二、向你的美国同学寻求帮助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也是经常窝在屋子里,有什么事只跟中国同学说。我的“不好意思”,也“不想麻烦”我在美国的接待家庭和美国同学。

  有一次考试没考好,我在屋子里待了半天,终于忍不住了出去抱着接待家庭的妹妹大哭了一场。没想到家里人非常高兴,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我相信他们的表现。到了大学也是一样,中国的留学生普遍会有“不想麻烦美国人”的想法,认为我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暴露自

  己的弱点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但是恰恰是你向你的美国朋友求助会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信任。

  我曾经写过半夜到我同学的寝室里去给他读诗的事,在那之后我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有评论说那是因为我是女生,才让此美国男生浮想联翩。首先,此人不是直男;其次,他后来跟我说,他感到最开心的是我能够把我的东西和他分享,相信他的评判,让他非常感动。所以,不要担心你的美国同学会不会嫌你“麻烦”,你如果需要帮忙,只要真诚地去求助,美国人都是很愿意提供帮助的,而且这种信任能够拉近你们的距离。

  三、和陌生人讲话

  我理解,这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这恰恰也是了解美国文化最好的一种方式。而且这样做能够增加你的自信、表达能力以及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前段时间有一个北京十一中学的学弟从密歇根搭车南下,一路都是在坐陌生人的车,不仅什么都没发生,而且他还感觉收获很大。

  我每次去纽约的时候绝对都会在地铁里迷路——太迷茫了!每一次都会问路人。从问路开始,很多时候我与那些陌生的路人就会有更深层次的对话。有一次和一个公司女老总一起在地铁里,投入地聊了将近一个小时,我俩边走边聊错过了三个入口,最后留了电话以后联系。在美国,不要害怕陌生人,当你坐在车上的时候和旁边的人聊聊天,和大巴司机打打招呼,找不到路的时候问一问路人,会让心情提升一大级别。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七):中美教育差异,关于复杂性

  但从教育差异来看这本书,我很喜欢。关于教育,最早引起大众关注的大概是“性教育”吧。从这个点引发我对中美教育的关注。书里似乎没怎么谈,书里说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家庭教育,确切地说是西部家庭教育。在西部,书里的姑娘要自己打工,要真的去接触社会里的人,要有理财的概念。家庭给支持,但是也期待孩子自己赚学费。对比中国,最大的差别应该是“接触社会”这点吧。我了解的90后,大多数的家庭是全力支持孩子读书,“学好你的习,其他不要你管”。极端一点是大学都没有学会自理。其实把我们好好地保护起来,隔绝可能让我们分心的事情,只是让一些事情推迟发生了。但是推迟发生并不见得是好事。

  到了大学之后,我们开始迷茫,因为在我们现有的生活经验中,我们只知道要读书,不明白,自己的爱好,自己如何立足于社会,不知道社会的险恶。而早接触社会的孩子,会更早学会给自己定位,也在实实在在地生活中,了解自己,了解这个社会。而不会像我们产生一种“终于从高考的牢笼中解脱”,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会空想,人生的意义之类的事情。而“早接触实实在在的生活和社会”,会让我们更早去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生活。

  不去接触社会的复杂性,等我们长大,势必面临很多困扰。是不是有房有车有老婆孩子的人就是成功的人?是不是文史哲的书特别没用,因为这些书不能让我们提高职业技能,提升收入?我们要如何衡量我们的人生?我们要如何面对亲人和自己的死亡?书里对比自己和其他人面对死亡的表现,我觉得很能说明问题。

  学校教育的复杂性,书里说道,准备考试并没有所谓重点。让学生通读历史中的各个细节,去了解历史中各个事件。学生阅读大量的材料,难懂的文学作品。这其实也是一种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书里还引用卡尔维诺的话,说明这种早接触到的复杂事件,复杂思考方法的书,会让学生更能构建一个相对复杂的认知。这在我接触的教育里很少出现。一个印象很深刻的事情,高中一个老师在班里搞辩论赛,那个时候我意识到,很多人才刚刚产生要培养“辩证思考”的能力。而现在让很多人诟病的中国人阅读量少,阅读深度不深刻,恰恰也是一直以来的教育导致的。我曾经留意我们图书馆大屏幕显示的借阅量最多的书,很多次看到的是,《高等数学》,《鬼吹灯》之类的书。教参,工具书和小说是大学生的主要阅读对象,可见我们的阅读量并没有积累到能看文史哲和需要复杂思考能力的书。

  本书的其他方面都蛮好的。看她的一个个经历,写的真实诚恳。和我想象中的差不多。人性很复杂,书里写的经历体现了这种复杂性。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八):跟着别人的眼睛看世界

  对逅逅感兴趣是因为从网上的各种文章,以及各种状态。我喜欢真实的人,一个说很多话的人往往很难掩盖她的性情。而了解了一定程度真相之后的逅逅,依旧让我喜欢和感兴趣。于是看到出书的消息,立刻就买了。

  果然这是一个可以blow my mind的书。最能刺激我思路的一段儿应该是讲为什么美国人喜欢喝酒。这其实是一个大多数中国人都不能理解的问题。甚至很多留学生,更我将其老外喝酒,也是无法理解那种狂热:我们是视为苦差,拼命避免被灌;他们则是主动把自己灌醉,啧啧。逅逅的解释还是很有说服力的:Step 1. 他们喜欢自信、洒脱、不拿生活当回事儿的态度,中国一点儿就是举重若轻。Step 2.他们认为酒精可以帮助你暂时成为那个你想成为的人。

  第一点我是很喜欢的:人生就像一场游戏,升学啦、工作啦、恋爱啦,都是游戏的一关。初中的时候读金庸,明教一众好汉将要突袭元军,凶险难测,但却没有一点儿忧伤。在一个晴朗的月夜,他们擦枪吟唱“生又何欢,死亦何苦”,那份豪迈着实让我惊叹。只要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就可以了。

  第二点我就有点儿怀疑了——嘛,失态的情况见得好像更多。不过我倒是很喜欢那种不扭捏的人。在该放松的时候很放得开,是一个很好的品质。本科的时候跟着合唱团训练,中间声部长让一位姐姐给大家表演蒙古舞,姐姐立马来了一段儿,特别自然,当时就觉得,真好!

  打工我倒是找了好几份,高考完想去新华书店卖书,考研之后想在证券公司打打短工,统统被爸妈拦下了。如今工作了,总算可以跟爹妈约法三章:不许给我打钱!

  北京地铁是读书最好的地方;有空跑跑步做做瑜伽,是做好的放松;很多东西,其实是很相通的。

  大概每个人都有一个周游世界的梦想。跟随逅逅的眼睛,我仿佛也感觉到了美国那些城市的脉搏。

  同样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成长中的问题。作为比逅逅大个几岁的妹子,我很欣慰的看到那些困扰过我,甚至依旧在困扰我的问题,逅逅也在面对(哈哈哈哈哈)。尤其是关于在文理学院读书的那一段儿。我也是一方面喜欢研究的踏实,一方面又不能放弃对bling bling生活的向往。我总是叫嚣“总有一种方式可以干喜欢的事又赚到钱。”但是实际上总有无法兼顾的部分。

  我的偶像是北大的一位老教授。她是最早把计量经济学引入中国的那批人,一辈子做计量,权威程度无出其右者。但她对她的每一届学生,都兢兢业业,严谨认真。我们去看她的时候拿出她最新版的计量书请她签名,她写下的是“请批评指正”。她的老公是北大数学系的同学,从读书一直走到现在,经历了文革、也经历了开放,相互扶持,感情甚笃。如今,他们已经桃李满天下,她的学生不论是官员,还是商人,说到她都是肃然起敬。可以说她不追逐名利,名利却在追逐她。

  跟着别人的眼睛看世界,看看别人看世界的角度和方法,是件很有趣的事。经历丰富的人总是有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而碰到三观一致志同道合的朋友,足慰平生呢。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九):生活真的可以和我想的不一样

  按照时间推算,我想,我和逅逅是同龄人。20岁的年纪里,她已经出版了两本书,还有了她想要的学业和生活并为之而努力,独自旅行过很多地方,有了来自全世界的朋友……

  知道她的书,来自于何峰微博的推荐——一个我十分喜欢的人,好像很多领域都触及一点,什么都能侃侃而谈,沉稳渊博也不失幽默,完全是给人正能量和启发的我最喜欢的人的典型。他推荐的书,一定有其独到之处。事实上,我以为像何峰这样的人一定不多,而且是需要时间与精力以及其聪明清醒的头脑才可以达到,但是,我看到了这本书,一个我的同龄人写的书,不得不承认,又一个让我十分喜欢的人出现了!整本书十分顺畅,让人不忍释卷,一个下午的时间我就读完了,后来又把喜欢的文章反复读了几遍。

  下面来说说我和美国的缘分。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我之前的人生中,有一件事对我的改变是非常大的。四五年前,我家曾经作为接待家庭与一个来自纽约的女孩共度了一整个完美的暑假。她比我大几岁,上高中,而且那时在北京也没有很多人看美剧、出国旅游不像现在这样频繁、英文流行歌曲不像现在这样人人皆知。所以那一整个暑假,与她同住同玩的经历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那绝对是这么多年来美国一直很吸引我的根源所在。但是,我却没有抓住我这小小的渴望,后来我也变成了普通的高中生,按部就班地考了大学。但我心中想出去走走的心愿却越来越强烈。

  逅逅最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在于她对人事的敏感细腻以及行动力。高中就出国交换、学会跟美国人相处、以美国方式做事,青春的年纪里,她为自己想要过的生活做出了第一步大胆的尝试。其实,我想她做出这些决定的开始一定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但是她没有退缩,没有怕麻烦,依旧追求新奇有趣的生活并为此承担了选择该付出的责任。无论如何,在中国来说,这个年纪的女孩子能够做出这一切,坚持到今天,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我知道,生活是自己选择的。我至今无法克服并且越来越严重的人性弱点恰恰来自于我的行动力差。好像我总是在望着别人精彩的生活,每次狠下决心要改变,最终的结局都是不了了之。那些成功的励志书籍越看越没有动力,因为看起来质变总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逅逅的书里只有一些平常的故事,但是她却从中读出了生活,并把所有细小的想法记录了下来。从那些故事里我看到了一个努力做自己,听从自己内心召唤的女孩。拥有这样精彩的人生,我想不论逅逅何时回想起来都不会后悔吧。

  所以,我默默地下了一个决定,并且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过精彩的生活,并且每天记录下来,发成微博。当然我并不追求所谓成功的人生,我的目标就是成为追随自己内心,并且活的快乐,也为他人做点什么。

  最后,明年我要赴欧洲交换一年了,走之前通过你的书我的想法改变了很多。也祝愿逅逅能够继续坚持自己喜欢的生活,你一定也很高兴你的书给那么多人带来了正能量和改变。

  得到你的明信片当然不是最终目的,我也只是想作为一个同龄读者,认真的和你谈谈我的想法,并且对你表示感谢!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十):逅逅,也许真的和你想得不一样。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立刻告诉Gogo, 她笑笑说我还没看呢。

  而我像个小孩子拿到心爱的玩具一样,把书捧在手心,爱不释手。同学开玩笑,跟你自己写的书一样。我也不知道这股热血劲哪里来的,但我知道这是这姑娘的魅力所在。

  无论旁人给她贴何种标签,90后美女作家什么的。而我喜欢她不是因为她写书,不是因为她很有人气,不是因为她很牛逼,虽然她确实是。而是因为她很善良,很谦虚,很用心生活。她用她的心思去记录生活,然后她去众人分享。而且她常常回头看看自己的过去的想法,跟着她的文字可以看到她成长的痕迹。

  看她的这本书,我感觉好像是她坐在我对面,拿着她的吉他,边谈边唱给我听她的故事,或者又是她在静静地用她的画笔给我勾勒外面的世界。对于从未去过美利坚的我,让我充满惊喜又与失望,原来美国真的和我想的不一样,原来还有好多我不知道的事,更重要的是,她让我去思考,思考外面的世界,思考自己的世界,思考自己的人生。

  书中很多的文字我都看过,在她的公共主页上,我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总会打开她的公共主页,听听她主页里的歌,然后看她的文章。内心就会平静很多。而现在,我会打开书看看。

  看这篇 Work Hard, Party Hard.努力工作,喝得烂醉 让我更清楚地了解对美国人的意义,更加理解 富兰克林那句 啤酒是上帝的礼物。 他们生活奉行的宗旨,与酒精在中国的含义如此不同。对于中国文化,喝酒更是一种职场惯性,更可能成为工作不可抵抗的一部分。而美国人更多的是用来释放自己的,他们享受喝醉的感觉。而平日里没有酒精的日子他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这样的生活会让他们更高效更有情致。对于我一直想了解的美国的party,也明白了酒是主题的意义。如果没有酒,我想party也无意义了。

  那篇 重庆楼的故事,看到我眼泪流下。我脑子里浮现出那个老奶奶步履蹒跚的画面。生动的描写在我脑中浮现,仿佛我也在吃重庆楼吃饭,有时候在门口看到卖花的老奶奶,也会想到重庆楼里的老奶奶。看到饭店里忙活的中年人,重庆楼里的那个中年男人还好吗。在另一个国家里遇到自己国家的人,那份感情。逅逅的文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们的爱与关心,一个十几岁女孩内心那份细致的敏感的情感。

  有些人你永远不会懂她——玛莉亚。也许我们真的不懂,但我知道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姑娘,认真地坚持这她们的真理与信念,无人理解,她们不爱交际不爱热闹,她们有时让你无法理解,但不管我们懂不懂这样的姑娘,她会很骄傲而坚持地生活着。而玛利亚,更是遥不可及的一个谜。逅逅也许懂也许不懂她,但逅逅在去理解别人的人生哲理,去看每一个人special的一面,去欣赏别人。

  中国学生在美国=外地学生在北京,这篇是真正写出了大部分留学生的心声吧。和在美国,do it in American way都是写给留学生看的很中肯的建议。既然去到另一个文化里,就要积极去融入进去,而融入进去的方法就是学会用他们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而Gogo不是说让完全地平摒弃自己的文化,因为她明白有些骨子里的东西是改不了的。正如她说,她写美国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只有去真正用美国人的思维去思考,才明白中西文化的差异。如果一直是保持的中式思想,又怎样去开阔眼界,去体验人生呢。她是个追梦者,却不是理想主义这。她懂得怎么去成长,她明白懂得游戏规则才能更好的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所以她懂得美国人的生活规则。

  还有很多文章,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但我更希望你是去倾听她的心声,而不是去评论她的思想。一个才20岁的姑娘,去肆意地评论她的思想不成熟,语言不够精炼,是不是有些苛刻了呢。虽然我不是那么地了解她,但我知道每次我和她说完,她都会说谢谢。她会寄明信片给我,她会给我回复评论。她也会像这个年龄的女孩子一样喜欢淘宝,谈恋爱,和闺蜜互相吐槽。而她与众不同的是,她会用文字去记录去分享她的生活。而对于我来说,she is my inspiration.

  而这不是一本励志书,逅逅不是在写自己的血泪奋斗史,而是写自己的感受,而她的人生主题定义为「有趣」,而不是「励志」,但你自己也不曾停止努力

  逅逅,也许真的和你想得不一样。

  选个下午,来杯咖啡,打开书,和逅逅一起聊聊吧。

  :文采真心不好,也不完全是为了明信片,更多的是为了写一些真心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