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炮走红的国家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07 04:4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一炮走红的国家读后感精选10篇

  《一炮走红的国家》是一本由鲁奇尔·夏尔马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炮走红的国家》读后感(一):鲁奇尔·夏尔马:新兴国家的投资生意

  侯思铭/文

  人人喜欢预测,但现实中却没有一个真正的预言家。不管上帝不喜欢掷骰子,在投资领域,超长期预测都一直盛行,甚至对 华尔街的影响也日甚一日。对此,摩根士丹利公司新兴市场股票业务负责人鲁奇尔·夏尔马(Ruchir Sharma)概括道:预测的传统规则是尽可能多地 预测,然后只公布蒙对的那部分。新规则则是对遥远未来进行预测,这样就没有人会知道你预测错了。

  很显然,夏尔马对这种超长期预测表示不屑。

  投资者的短期预测

  出生于印度的鲁奇尔·夏尔马很早就对世界经济展现浓厚兴趣,即使当时的印度还是个非常封闭的国家,更准确地说,当时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一片灰色。但 1991年,还在念高中的他就开始尝试为印度的财经媒体供稿,写一些关于外汇和世界经济的文章。对当时的他来说,最难得不是写作,而是如何隐瞒自己真实 年龄,以免媒体因为轻视他的阅历拒绝接受他的供稿。

  夏尔马坚信写作可以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发展中国家,而这种写作的尝试,又最终促使他进 入大学之后主攻经济学因果循环,1996年,夏尔马在美国攻读经济学的博士学位时,在印度发表的那些文章让他后来在摩根士丹利的同事注意到他,并约他见 面。这个事实如此引人好奇——为什么在印度这样一个国家的人,会写全球经济方面的文章?尤其是,将时间段定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次相谈甚欢的会面之后, 夏尔马放弃了经济学博士的学位,加入了摩根士丹利。说服他做出这个决定并不难,那位同事只问了一个问题:你更想继续学习,还是更想赚钱

  这句话就像魔咒,直抵夏尔马的内心。加入摩根士丹利的日子里,夏尔马仍旧笔耕不辍。他的写作生涯就像投资生涯一样长,后来更是担任了美国《新闻周刊》和《华 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对于一个每天与钱打交道的投资者来说,这种坚持并不容易。夏尔马却觉得这很正常,“如果你不能把一件事情和一个想法,通过简单通俗语言写下来的话,那实际上你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并不深入……这也是我为什么一边投资、一边坚持写作的原因。”在这样一个追求快的年代,投资者的声音已经超 过一般的经济学者,有了很大的话语权。但能利用而不辜负这种话语权的人却极少。夏尔马常年投资全球40多个中低收入国家,是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股票业务负 责人。他在介绍成书的初衷时强调:“我知道过去写这些的都是学者,学者可以表达他的任何观点,但是并不会用钱来证明他的这些观点。但是对我来说,我的观点 是这样,而我在投资上也是这样做的。”就这样,他将过去几年多次访问调研发展中国家的心得体会汇集成这本《一炮走红的国家》(Breakout  Nations In Search of the Next Economic Mira-cle)。这本书不乏对经济形势的预测,但集中在未来的5到 10年。他的预测是否准确,未来会很快给出答案,而在谜底揭开之前,我们不妨听听他饱含诚意的论断。

  钱会去哪儿

  乌尔都语里有 这样的两行诗:“我的繁荣让我瞠目结舌我的幸福开始让我焦虑”。当私人资本越来越快地流入发展中国家,从2000年的每年2000亿美元,到2010年几乎一万亿美元;即使在华尔街,所有专家也都宣称西方已经陷入衰退,资金必然流入东方和南方。这句话就可以很好地作为新兴国家近年来快速挺进的注脚。而这场经济快速增长游戏,是否还有下一个黄金十年?

  夏尔马认为,上一个黄金时代是基于过去十年的独特事实:一、新兴市场国家进入危机——变革周期;二、国际资金充裕发达国家愿意低成本地向新兴市场国家放贷;三、中国引领大宗商品进入繁荣周期。而一个类似的黄金时代,在之后的十年里将难以实现。他的判断基于他多年来为了解新兴市场国家所做的努力。在十五年的时间里,他每个月都会在某个新兴市场国家花上一周时间深入其中,与各色人会面,在该国旅行。因为他坚信赫胥黎的观点,“旅行就是去发现,原来我们关于其他国家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而办公室里的报表,却不会告诉你这些。

  这同时也是投资新兴市场国家与投资发达国家的不同之处。“投资新兴市场国家最重要的是对国家的判断要正确。看哪个国家值得投,哪个国家不值得投。而投资发达国 家,对行业的准确判断是最重要的。这是第一个区别。第二个区别,新兴市场国家数据可靠度和全面性不如发达国家,这就需要投资新兴市场国家的基金经理们更 多做实地调研和旅行,看看实际中的公司跟国家在做些什么,发生着什么,而不仅仅依赖研究报告。”对于夏尔马来说,要回答“钱会去哪儿”这个问题,就必须把 新兴经济看作个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世界的重塑。

  判断一个国家的成败同样不能使用唯一标准,要想尽可能得到接近真 实的结论,夏尔马给出的建议密切关注一切,其中包括人均收入水平、排名前十的富豪名单激进政界人士言辞、黑市的货币交易价格、当地商人的旅行习惯 (看他们是将资金转移到国内还是国外)、大型垄断企业利润空间等等。当然还有二线城市规模,因为在他的经验里,过于庞大首都通常预示着过多的权力集 中在政治精英手中。另外一些法则对于投资新兴市场国家同样适用,比如一个刚刚经历了危机的国家,往往比一个刚刚进入新的十年任期的政府更加可靠,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难以跳出一个“经济繁荣——过度满足——发生危机——开始改革”的循环,这个循环为一些国家带来繁荣,但更多的经济体却停滞不前

  成长狂欢与温和衰退

  凡事都有例外,中国就无法被放置在这个循环之中。夏尔马说:“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国家,在危机产生之前,就主动地进行改革。中国过去的很多改革并不是危机逼 出来的,预先改革的意识使中国避免了经历危机的阶段。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非罕见的。”然而过去的成就并不代表今天就不存在问题。“中国在过去的几 年里,信贷的增长是非常快的,但现在信贷的增长并没有导致相应的经济增速,一块钱的贷款所导致的GDP的增长,比过去几年都要低。”中国目前虽然处于满意 阶段,但这个满意并不是来自于中国内部,而是外界对它的信心,世界上还有很多投资者认为,中国会继续保持8%的经济增速,然而在中国内部,很多人却对此并 不抱有信心

  经济增速放缓会对中国产生多大影响?夏尔马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速很有可能会从过去十年超过10%的速度下降到5%、6%的水 平。然而这个影响对中国本国来说,并不会如人们担心的一般明显,而是对中国以外的国家影响更大,尤其是对以大宗商品出口为主导的国家。其实在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一半的事实已经发生过,与2007年的13%、14%相比,如今公布的数据是7.5%,但它所引发的阵痛并不强烈。并且,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也不该由经济增速放缓负责,而是结构性问题,因为在很多行业,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仍旧存在。不少人担心中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但夏尔马却发现,人们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解并不正确。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经济发展完全停滞,从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成为近乎不增长乃至负增长。而对于GDP达到一定程度 的国家来说,持续增长的难度加大,增速减缓,却是一个自然过程。尤其对于中国,一直保持7%-8%的增长水平,实际上并不健康。因为代价总是与利益如影 随形,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更激进的信贷投放。

  而实际上,信贷过快的增长才是中国真正需要担心的。信贷长期的高速增长,总是会伴随或这 儿或那儿的坏账问题。而现实如我们所见,在过去的5年当中,都没有一个国家的信贷增长如中国这般高!但即使如此,他仍对中国抱有期待,更准确地说,是对中 国未来的改革步伐抱有期待。如同他在书中所概括的,中国,已经经历的是成长的狂欢,而下一站所等待的,将是一场温和的衰退。

  夏尔马对国家的 长期观察,犹如一个占星师,他很清楚地知道,在新兴经济体整体的放缓当中,总会有一些过去的明星陨落,却又会有新星冉冉升起。而他所要做的,就是去找到那 些未来的明星。Breakout Nations In Search of the Next Economic Miracle!(寻找下一个经济奇 迹)

  《一炮走红的国家》读后感(二):如果没有风 那就划桨吧!

  首先要说这本书不便宜,拿到的书的时候他比我预想的要薄多了,但看了开篇就觉得可能真的会有惊喜

  比较吸引我的有几段话,摘出来给没买的看一下。

  预测的传统规则是尽可能多地预测,然后只公布蒙对的那部分。新规则是对未来进行预测,这样就没有人会知道你预测错了。(P3)

  大多数专家和预言家都乐于让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让人相信他们正站在聪明人这一边的异乎寻常理由。这些狂热在某个时期似乎讲得通,直至奇怪的推论轰然倒塌。(P5)

  其实从这些对预测的态度来看,还是很中肯的。另外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十个新兴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每章都会有一个章节总结,按照每个国家的特点写的,很通俗易懂,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去过这些国家的人还是非常有收获的。涉及比较难懂地方也都做了注释或者解释,比如“金发女孩经济”“古德哈特定律”。

  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快结束的几个章节的内容,还是摘出一部分我喜欢的。

  技术创新遵循自己的思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如同爱因斯坦所说的“创新不是逻辑思维产物,虽然结果往往跟逻辑结构联系在一起。”(P239)

  在经济生活中幸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重要的不是你本身拥有什么,而是与周围的人相比你拥有什么。研究表明,大多数人更喜欢生活在一个个人收入比身边的人挣得更多的世界里,而不是一个绝对收入更高的世界。(P243)

  这章的插图是:如果没有风,那就划桨吧!拿这个和大家共勉吧!!

  《一炮走红的国家》读后感(三):读鲁奇尔·夏尔马《一炮走红的国家》

  作为作者的第一本书,还是很有质量的。但翻译书名不好,不容易畅销

  无疑,作者深信美国仍然保持有无以匹敌的竞争力。作为中国人,如何避免作者预言的发生,让中国梦变成现实而不是幻梦,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城镇化,强化教育,深入改革。

  VII 增长游戏的全部内容就是超越预期以及同等收入水平的竞争对手。而很多被看好的国家纷纷掉队。

  7 世界范围内的easy money洪流,仍在自由流动。大多数块钱都流入了投机石油期货、主要金融中心的高档地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性投资,导致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削弱了世界各地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者不得不把收入中很大比例用来满足能源住房需求

  14 关注的指标:人均收入水平、排名前10的富豪名单、激进政界人士的言辞、黑市的货币交易价格、当地商人把资金投往海外还是国内、大型垄断企业的利空间、二线城市的规模。

  28 (中国财富净值超过100亿美元的隐形富豪有多少?)

  29 (中国的真正动力文化科技制度升级是未来的驱动力)

  (从作者对中国和印度的评述可以看出他的视角是投资者,而非政客

  46 贪污会导致通货膨胀:它让资金远离了生产性投资。

  47 亿万富翁应该面临上层的竞争和流动性。理想情况是:他们的财富应该主要来自生产性的经济行业,而不是依靠于政客的亲密关系创造性破坏是繁荣的资本主义社会核心。因为拥有广泛人脉的既得利益者可以从现有体系中获得一切。

  49 中国对财富接近100亿美元的富豪的行为和交易给予了格外的关注。

  (这本书对于了解周边的俄罗斯、印度、土耳其、韩国等国家还是很有用的,有很多很中肯的观点)

  64 巴西对于稳定渴望

  71 巴西,世界上利率最高的国家的银行家,跟资金几乎免费的国家的投资者根本无法沟通

  90 俄罗斯折扣

  137 印尼财团不再想控股银行,不想放债人和负债人在同一屋檐下导致风险

  155 档危机袭来时,日本仓促保护现有经济体系,而韩国则行动起来,打破旧有的经济体系并开始重建。

  157 韩国具备在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的罕见能力,让其自成一派。韩国和中国台湾是全球经济竞赛的金牌获得者,是经济史有记录以来连续50年经济增速高于5%的仅有的经济体。

  159 韩国消费者的负债冲动。

  162 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迅速复苏,显示了对于创造性破坏的认同。(中国在面临类似情况时,更多的面对着共同富裕和保护国资的纲领压力)

  163 中国的崛起引发了究竟是民主体制还是集权体制更能刺激增长的激烈讨论。我的感觉是政治体制的重要性远比不上领导人的动力和远见。但在公司层面,三星和现代等家族企业的兴起为集权体制可以非常有效的论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171 韩朝统一将给中国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

  190 “第四世界”涵盖的范围不时用贫穷程度,而是以法治或者法治的缺失来定义的。(这实际上才是作者在本书的一个重要创见)

  203 越南领导人如此迷恋于维持与中国相当的增长率,不断地向经济投入超过其自身处理能力的资金。越南不会成为下一个中国,除非它开始修建公路,港口,成立稳健的公司对大量的投资加以利用。

  204 中国在任人唯才方面比越南好得多,因为内战距离现在已经很久远。(然而这一论断仍需不断进行检验)

  208 作为这个星球上最为成功的新闻周刊,<经济学人>成为一个表达共识的声音,其封面报道反映了当时的公众意见。(注意其利弊,并如何利用)

  209 手机银行的成功让处在经济底部的人们能够进入现代金融世界,而不需要成立任何一家银行。

  230 中国对能源的依赖严重损害了生产力。

  247 作者对于未来十年可能脱颖而出的国家的预测很有用。但是在对中国的评价方面,过于执着于人均收入,而忽视了中国巨大的人口和城乡差异。

  249 痛苦指数的不断上升。

  《一炮走红的国家》读后感(四):2013-08-26 《一炮走红的国家》读后感----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这个书名翻译得很有喜感,吸引了我的眼球。价格有些坑爹,但试读了3章后觉得的确是本五星好书,犹豫了好久还是忍不住购入。

  本书真是本视野开阔的好书,这得益于作者是投行的新兴国家投资主管,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各地身临其境的考察:靠石油天然气而增长的俄罗斯,大亨的国度墨西哥;双子星--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欧亚大陆桥-土耳其;在恢复的印尼、曾经的60年代的“高帅富”菲律宾;重新定义制造业极限勇超日本、台湾的韩国;有着讨厌的阴谋论总理、亚洲金融危机后便失去了发展的马来西亚;等等。太精彩了;以10年的周期看,新兴国家和商品的好日子可能到头了,这点我更赞同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大嘴巴罗杰斯(感觉罗杰斯对中国有种盲目的狂热而忽视其缺陷)。

  感觉作者是个有独立见解的人,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对流行的“金砖国家”概念做了一次理性而深刻的批判,非常赞同作者不能以过去10年的情况去推测接下来的10年的观点;从03年起所有的新兴国家都在比翼齐飞,而随着高盛的“金砖4国”的概念横空出世后,感觉新兴国家被各方抬举、炒作得太过了,“金砖”才起,“新钻11国”“迷雾4国”等等争先恐后的蹦了出来。华尔街摇旗呐喊,而etf等创新的金融工具也便于热钱涌入,整个世界都变得越来越趋同。金砖国家的人自己也纷纷陶醉于此,什么“盛世”、“超越”、“伟大复兴”啊不绝于耳,而可怜的西方好像就此变得没落了,毫无希望了。

  难道这次不一样了吗?而有心人翻翻历史就知道,类似新兴国家猛地脱颖而出从来不是什么新概念,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十个国家在数十年的长跑中,能坚持到最后跑到发达国家的不过台湾、韩国等几个而已,一炮走红很容易,坚持数十年却是凤毛麟角,折翅堕落却是常态!这让我想起了钻石教授在《枪炮、细菌和钢铁》开始中所说的“安娜卡列琳娜原则”吧----发达的国家都是相似的(真正的民主、制度保障),而不幸折翅的国家各有各的不足、不到位,不是什么国土大、资源丰富、人口多就注定会成发达大国的。

  作者对中国的未来既不乐观也不悲观,走的中庸路子:他的观点是如今的中国相当于70年代的日本,看来得好好阅读日本的历史,才能更好的借鉴和了解当下的中国。另外,作者是高度看好韩国,赞扬了其超越了日本突破了制造业的极限。是的,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勇于承担痛楚,不断革新进取,奇迹般的凤凰涅槃,大宇垮了,而三星可以抗衡苹果,现代、kia等汽车遍布于中国和世界,造船、建筑业也是世界一流。而对比马来西亚,老是说被可耻的外国人“算计了”“阴谋”了,自怨自艾,不找自身原因,不敢面对,也就只能如祥林嫂一般被世界遗弃得越来越远,这真值得庙堂之上的人好好反思。

  《一炮走红的国家》读后感(五):无风何以周行

  一两年前,若是有人唱衰“金砖国家”的经济表现,毋庸反驳,动辄超过5%的GDP增长也胜过万语千言。彼时新兴市场尚是全球增长的头雁,纵然身负伤痕,却毫无折翼之忧。相形之下,美国固然体量庞大,却似蹒跚的巨禽,不便振翅。至于多数欧洲国家,更是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孰料光阴如水,而今却是另一番情势。今年上半年,巴西IBOVESPA指数和俄罗斯RTS指数的跌幅均超过15%,以“股灾”视之,怕也并不为过。至于国人,炒罢A股看国足,翌日晨起喝三鹿,也是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即便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上半年微弱增长,幅度也仅0.86%。金砖四国转眼就成烂铁四块。当日叫嚣新兴经济体拯救世界的业内外人士,豪情陡散,反倒普遍担心起美国真要退出量化宽松,资金回流,对发展中国家是否又是一记闷棍。

  和这些随波逐流的“砖家”相比,鲁奇尔•夏尔马是客观审慎的。作为摩根士丹利在新兴市场的股票业务负责人,他的结论不止来自企业年报、行业会商,更来自一时一地的切身调查。踏足一国,他便会将所见所思汇总,发表在《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等传媒巨擘上。除了论断,命意也暗合夏尔马对全球40多个中低收入国家的长期投资理路。这些文章集纳成册,便是《一炮走红的国家》一书。

  书的宣传语有些蛊惑人心:“没有什么比投资一个国家更具有战略意义的事了。”实际上,《一炮走红的国家》讲的倒不是投资方略,而是宏观研判。在对新兴经济体空前关注的当口,夏尔马给出了自己的诊断。

  当全世界为新兴经济体长达数十年的增长高唱赞歌,夏尔马不忘劝诫快钱、热钱的风险。作为一位外国投资人士,他比许多国人更深谙磁悬浮列车这种“中国式奢侈”的象征意义,以及楼市高空置率背后的“鬼城”隐喻。

  普梅治下的俄罗斯,因稳健、长效的经济表现广受称赞。夏尔马却直言:过度倚赖能源,一旦能源价格波动,对国家经济的打击将无以复加,以至沉疴难治。至于巴西,只要关注正发生着什么,就明白夏尔马苦口婆心背后的精准判断。“我们不要世界杯,我们要医疗和教育资金。”这样的标语,哪复有半点迅猛增长的恢廓与豪迈。

  更重要的是,除了讲现象、道症结,夏尔马还开处方。遍布全书各个章节的“路规”,实则是资深投资人士的一味味良药。至于成效,无疑靠主政者的眼光与决断。

  经济学中,预期看似飘渺,却着实重要。新兴市场过去10年中如此不同寻常的增速,吊足了全世界的胃口,不合理的期望也因此而生。而今,当罡风不再,全球繁荣的顺风车再难搭乘,每个国家也不免各自为战,从头再来。

  夏尔马借用一句拉丁谚语为书收尾,倒是颇有意涵:如果没有风,那就划桨吧。书的副标题叫“探寻下一个经济奇迹”,惜乎经济从来没有奇迹。好风凭借力,固然有天时地利人和。无风之时,何人来“示我周行”?夏尔马没有说,新兴市场却已站在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

  《一炮走红的国家》读后感(六):原来咱们都是“陕西人” ——普通人为什么要读《一炮走红的国家》

  相信每一个与陕西人有过半小时以上言语交流的外省人都会有一种共识:陕西人骨子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骄傲。我们陕西历史悠久……,我们陕西物产丰富……,我们陕西人杰地灵……,我们陕西……

  尽管像我这样在西安工作的外省人——祖籍河北唐山(洋务运动工业重镇),生在太原长在太原(计划经济时代重要经济城市),在浙江杭州十年已安家落户(市场经济时代的最强音之一),全国跑过20多个省的人——瞪大眼睛听了几次,随声附和应了几次,之后,就只想说那句“真是莫名其妙的的骄傲”!不由让人想起春晚那位可爱的保安,“我是保安,我骄傲”。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因为这“莫名其妙”的总结是在火车上和一位在西安上学的外省大学生共鸣之后得来的。

  在背地里,对“陕西人”的这种莫名其妙的骄傲我一直是“鄙夷”的。但读完《一炮走红的国家》之后,我突然脸红了,小声对自己说“原来咱们都是‘陕西人’” !

  中国人从鸦片战争后的无限自卑,到解放后开放前的盲目自信,再到今天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无比焦虑,尽管经历了很多、成就了很多,但骨子里还是“莫名其妙的骄傲”。

  除了“自己”和“想成为的自己”,我们很少关心别的国家,我们基本漠视别样的经济模式的存在。想我这样一个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工作后也还没有放弃阅读习惯多多少少也看了几百本书的人,我惊讶地发现在《一炮》中所描述的大千世界中,我只对“印度”、“俄罗斯”有轻微地了解。我所知道的事实尚不及书中所呈现的三分之一,深度就更谈不上了。而在压根就清楚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前,单凭一句自信满满地“还是陕西好!还是中国好!”想赢得别人的认同与尊重是不切实际的。

  要不是机缘巧合,我是无缘结识《一炮走红的国家》的。除了因为“我也是陕西人”之外,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似乎对“探寻下一个经济奇迹”也提不起太多的兴趣。如果不是缘分,我还会不会读这本书?这本书对于一个普通民众又有多少现实意义?

  ********************************

  认识一个真实的多彩世界是有必要的。

  ********************************

  前段时间听《冬吴相对论》 ,讲到中国社会的同一化。提到外国人能够认出数百种鸟类,而我们能说出来的大约很难超过20种。中国的伟大复兴,绝不会建立在愚昧的国民之上。对宏观政策和经济常识的了解,不仅是个人理财的基础知识,更应该是国民的基本素质。像《一炮》这样言简意赅,深刻理性地向我们呈现出一个除了发达国家的多彩世界的书,真是太少见了!这样的书应该读。这里忍不住愤青一下,“全民围着电视看两个光头带着12个女孩子坐台数年”(西安青曲社相声大会语录)却没有时间去看一本书来了解一下除了八国联军的世界。这样的中国的梦,我看真是梦了。

  中国的未来掌握在中国人的手里,当有一天我的国家愿意向我向往的方向移动时,我不希望我所指的方向是万劫不复的悬崖。如果主流民意更关心福利,而非效率,也许我们,至少是我们这一代,真的就没希望看到“有福利的中国”了。

  我之前是迷信西方自由的。我曾坚信“司法独立、政治民主、新闻自由”是一个能良好发展的国家的发动机。当我看了《一炮》第十一章,南非的介绍后,我才明白,也许这三条算是条件,但仅仅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原来我们要走的路,比我想象的还要远。

  在中国,去狂热“探寻下一个经济奇迹”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是没有必要的。即使第一个千真万确地预见到了什么,我们也没有什么投资手段把我们微薄的积蓄与那个奇迹捆绑在一起,享受作为先知的福利。然而,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让自己不做一个“莫名其妙的陕西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读书已经非常功利了,但这本书一定属于“功利地底线”的上边。

  ********************************

  认识一个真实的多彩世界是快乐的。

  ********************************

  《里约大冒险》和狂欢节这样的符号认识中的巴西原来连路都没人修,竟然还坚信“上帝是巴西人”;墨西哥除了毒品原来比我们富多了(人均1.1万美元);俄罗斯竟然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强大;斯柯达原来是捷克的品牌啊;土耳其的建筑业竟然是世界第二;韩国的造船业竟然比电子和汽车还牛B,怎么中国的那么惨;自由的南非原来问题这么深刻;斯里兰卡和越南原来是这副熊样;……经济学类的书,少有这么精彩有趣的。

  作者确是牛人。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这个家伙绝对是世界上对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经济见识最多的人了。在战乱国家坐直升机到处逛,牛中的大牛。

  借这本书,还第一次知道了这些事:

  1.高语境社会,原来印度和中国都这样,其实陕西更这样!

  2.诺莱坞,尼日利亚的电影业竟然是世界第三大电影业。竟然不是中国啊!

  3.像巴西这样资源丰富的国家,在资源价格狂涨时,经济并不会好啊!

  4.俄罗斯的贫富差距估计比中国不差!

  5.土耳其的领袖埃尔多安原来这么牛啊!竟然还不是共产党员!太神奇了!

  6.“高效的”腐败,印尼有,我们西安也有。

  7.韩国的首尔指数原来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综合先生”!

  8.“第四世界”,前沿国家,不是看富不富有哦!

  (我个人认为应该用“边沿”这个词,毕竟在中文里“前沿”应该是褒义的,而“边沿”更中性些,更容易让读者理解书中的这个概念。不过本书的翻译总体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已经出来的书评中没人意识到他的存在。如果球场上最耀眼的是裁判,估计这场球好看不到哪里去。)

  9.抬着我们进联合国的非洲兄弟,原来是54个样!看地图以为他们是被硬划成这样的。而且他们“充满的希望”应该比我们的“伟大复兴”要再遥远100年啊!此刻想起了《阿凡达》 ,也许他们已经幸福了!

  哎,无法一一列举,反正到处都是新奇有趣的事情。也难怪央视的《世界各地》里也没有展示过这么真实的经济世界啊!第一次跟着书本出国,大惊小怪也难免!读完的朋友,有兴趣一起列举书中让自己变刘姥姥的事情么?呵呵

  哎,可惜这样一本注定无法成为“畅销书”的书!再精彩也只能靠缘分而遇见!毕竟,原来咱们都是“陕西人” !今天看到“大秦网”网友拍的秦岭的照片,真是太美,太壮丽了。也难怪咱们都是“陕西人”。

  智慧火敬致与此书有缘的人

  2013年7月3日

  《一炮走红的国家》读后感(七):Party is over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还担心拿到一本像《世界是平的》这样的革(fu)命(qian)浪漫主义,或是像索罗斯这样利用国际不平衡的流派。一晚上刷完,证明担心是多余的。作为资深国际投资人,视野开阔又脚踏实地,认同巴菲特的“气宗”,而不是索罗斯的“剑宗”。且长期为媒体撰写专栏,文笔深入浅出。

  书名有误导。英文原版书名中的Breakout有爆发的意思,但对于作者的中心思想,更贴切的书名应该是《突围的国家》,或者也可以命名为《一蹶不振的国家》、《退潮的时候,才知道哪国在裸泳》。

  全书共十四章,前十二章是按国别或地区分析。也会横向与其它国家,纵向与该国历史对比。作者对各国的基本面和机遇都看地比较透彻,只是可能因为工作的关系,往往用比较委婉或“高级黑”的方式道出。而最后两章进行了总结,也呼应了前面的高级黑。

  在作者看来,新兴市场过去十年的普遍繁荣,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这些国家自己的功劳,而是赶上商品泡沫,台风一来,猪也会飞。这里的商品主要指初级产品,包括能源、原材料等。这一泡沫和上一个时代的网络泡沫惊人相似。中国制造催生了很大一部分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又被快钱急剧放大,“变成了可以像股票一样进行买卖的金融产品。”

  商品泡沫会“引导个人和国家的巨额财富流向错误的领域,落到越来越不配得到它们的人手中。”和网络泡沫一样,这场狂欢行将结束。在过去200年中,商品价格整体持续下降且可预测。在过去20年中,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例持续下降。作者相信,中国与商品之间的关联也将很快解体。

  没有泡沫是好泡沫,所有泡沫在破灭时都带来一定的痛苦。这时各国的经济表现将依赖各自的基本面,而不是同一个宏观趋势。因此各国的痛苦程度和长度大不相同。资本将流向生产力更高的地方。而那些越享受泡沫繁荣的国家也越痛苦。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抬升币值及所有产品的价格,也就削弱其它所有部门的国际竞争力。

  “身处一场美妙宴会,根据游戏规则,我们知道某一刻黑骑士将破门而入,结束狂欢。那些先行离开的人或许能幸免,但是音乐和美酒如此诱人,我们不想离开。每个人都在问,‘几点了,几点了’,可是所有的表都没有指针。”

  国内海外投资相关从业人员都该翻翻这本书。中国作为商品泡沫发源地,以中国之大,书中提到的十二个国家都能在国内找到类似的区域,房地产造成商品泡沫类似的效果,因而对国内投资也富有指导意义。实际上国内的商品泡沫已经至少局部地破灭,比如鄂尔多斯的“鬼城”,其他人还在不停地问时间。

  作者作为实战派,不迷信理论,重视亲自观察。书中透露一些技巧,比如一国首都商务酒店的价格,反映高端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助于了解该国的国际竞争力。再比如一国首都与第二大城市规模的差距过大,说明商业经营高度依赖政治。这些都可以用来分析国内的区域经济。

  台风过后,猪会落地。本书最后勉励大家:“如果没有风,就划桨吧。”

  本文授权《东方企业家》

  《一炮走红的国家》读后感(八):你能否看见未来

  我们谁也不清楚未来是什么模样,因为专家的预测,我们都知道,不太好作准,政客的许诺,我们都知道,比专家还不靠谱。

  《一炮走红的国家》对于中国的乐观,我很愿意相信,但是理性告诉我,这也不太作准。

  并不是说作者的眼光不准,而是我认为,即使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我们,对于我们的国家,都还一知半解,仅凭一些表面现象,未必能够深入了解这个国家,并据此判断未来。

  这种不相信,不妨碍我对作者的信服。

  按我一向的习惯,是先看作者简介,再看目录,但这本书里,没有作者简介(也许是在封面上吧,我出来时只带了裸书,好带),在飞机上也不好百度,所以是看完这本书以后,搜索作者的名字,也很简略:

  RUCHIR SHARMA is head of Emerging Markets and Global Macro at 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 He generally spends one week per month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He has been a contributing editor with Newsweekand has penned essays for publications such a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inancial Times, New York Times, Foreign Affairs, and Economic Times.

  不过这能够解释作者为什么拥有这样广阔的视角、这样敏锐的观察力,绝对不能说位置不重要,因为,一个乡下农民的见识,和摩根斯坦利的专业人士,那是不能等同的。

  在书中述及的多个国家中,有的比较熟悉,比如中国,有的完全陌生,比如尼日利亚,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读这本书,是因为好奇这些国家的发展,包括中国在内,此前,曾经读了大前研一的《死生》,那是以日本为主要出发国家、同时描述了一些亚洲国家的著作,里面也提到了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走廊,不过有意思的是,二位的看法显然有所差异,而差异说明了什么,这恰是对照阅读的好玩之处。

  我记得我们的地理课,会背一大堆的铁路线路、地名、山脉和河流,那时候我只恨天下太大——不清楚现在是不是还是这样。和物理、化学一样,我是在毕业多年以后才对它们产生兴趣的,地图、地球仪,原不应该只是教学仪器,它们更应该是一种视角,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以前上班的时候,我喜欢看中国地图,思考怎么把知识管理的触觉伸展到每家分公司,我们甚至搞过一个活动,对于表现好的分支机构,插上红旗,不太好的,则是绿旗,这样,知识管理成熟度水平一目了然。我们的梦想就是:全国山河一片红。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世界地图,那些国家,离我们并不遥远,即使有着第四世界的存在,全球经济,也越来越形成一个整体,之所以中国市场被关注,也是因为全球化进程。中国,有一个昵称是天朝,我们说到天朝的时候,有点戏谑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如果真的形成天朝思维,那是极可怕的事——“我泱泱大国,诚信为本”这样的台词,只适宜出现在电影里,自2010年起每年5000万的外游人群,不应该是倨傲的、喧哗的、象蝗虫一样席卷奢侈品店的、在神庙刻下“到此一游”的。如果象作者一样对中国心存敬畏,我们的国民,以及我们的未来,原本可以更好。

  在这张浩大的地图上,当然也包括了时间,经济,当然也离不开政治。政客盯着歌舞想到的却是空地的案例很好,在中国,政客会既想要明星也想要空地——国与国的差异,尽现纸上,我们的可悲之处是在于:对中国了解不多,对世界了解也不多,夜郎自大。看到“中国的总人口比墨西哥大12倍,净流出人口在世界排名第二,为170万人”的时候,虽然早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有点震惊,当然我相信,这个数据现在更有剧增的趋势,因为那是2010年的数据。

  究竟是什么,让人们迫不及待地离开自己的故土?

  透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我们能够看到什么?认清什么?

  透过别的国家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对比,我们应该警惕什么?吸取什么教训?

  不过我真的不想当为了钓鱼岛殚精竭智,却还得应付查水表的人,我读这本书,也不是要达成什么成就,我更感好奇的,是作者的研究手法:

  为了对新兴市场得到一个真正全面的观点,我的做法是密切关注一切;人均收入水平、排名前10的富豪名单、激进政界人士的言辞、黑市的货币交易价格、当地商人的旅行习惯(比如他们是在把资金转移到国内还是海外)、大型垄断企业的利润空间、二线城市的规模(过于庞大的首都经常预示着过多的权力集中在政治精英手中)。这种做法基于实地得来的经验,而不仅仅是理论或数字。无论形式如何,每一位主要投资者的工作方式基本相同:了解宏观经济数据,然后前往这个国家深入实地,亲身去感受这个“故事”。

  除此以外,还有“我曾经沿着乡间小路走遍印度”、四季酒店指数。

  这都是好的方法,值得学习。

  关于中国的命运,我还是不乐观,虽然,我也希望,“中国不会崩溃,它会发生转变。”

  《一炮走红的国家》读后感(九):乐在探寻国家兴衰的奥秘之中

  在一篇书评中*,评论者说“探寻国家兴衰的奥秘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所言,这一问题是如此有趣,以致于人们一旦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便很难再去想其他问题了。”这个观点,也正是本书中文版封面所言“真正的生意人,没有什么比投资一个国家更具有战略意义的事了。”

  作者是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新兴市场股票业务负责人,长期投资全球40多个中低收入国家,拥有超过二十年的从业经验。作为一个将走访考察被投资国作为工作主要内容之一、亲身贴近市场捕捉商机的职业商人,作者的观点显然与学院派经济学家的风格大为不同。作者很少像经济学家一样总结一国发展的“道路”、“原理”,而更多的去尽量客观和全面的去描述一国经济发展中的现象,谨慎的给出自己的预判。作者是如此谨慎的作总结、下判断,使其往往结合多方因素、论证各种可能性,而非是要得出结果。这一点与本书的宣传形象似乎有所不同,想要简单获取结果的读者可能会感到一点失望,因为本书似乎并不是要给出作者本人的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指导性的意见,而更像是作为一个谨慎的商人,给出作者自身思考分析做决策所参考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泛泛的给出了自己的对新兴市场的判断经验和思考结果。

  本书这一特点,在作者的原话中表露无遗:“没有人可以精确的阐述一个国家之所以发展或停滞的原因。我们没有神奇配方,拥有的只是一长串已知要素……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究竟能否在某个国家的某个时间合力产生增长,都是未知数。”作者以十分谦逊的近乎于消极的态度,将各种机遇和成功归因于例如时代机遇之类的超出投资人主观分析判断预测能力之外的因素。

  这一点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来自于另一本在投资界十分流行的读物——《对冲基金风云录》,其中反复提到许多投资界的流星式的明星基金经理,将自己的在日元套利时代、科技泡沫时代、南美新兴市场的成功,化为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环境改变的时候遭遇滑铁卢。

  在见证了二十多年乃至更久的全球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之后,作者与《对冲基金风云录》里提到的那些聪明勤奋又过度自信的年轻的投资经理不同,作者展现了可贵的谦逊,能够跨越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结合投资市场变迁的历史,将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大环境相结合,给出了自己的对全局变化脉络的思考分析。这些思考分析是如此的可贵,作者以类似于自我探讨式(而不是判断下结论式)的口吻记录了自己的点滴经验,不是为了教书育人培养基金经理,也不是为了卖自己的观点而谋升,而是展示一个成功的成熟的投资者的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和自己的理论,不拘泥于学院经济学理论的、在长期实践中磨砺出来的投资哲学。作者的这些记录无疑是非常专业化的,充满了各种术语,对应折射着许许多多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和经济变换规律,每段话背后都让我揣摩思考良多,结合自己几年以来对经济的学习观察和浅显的思考才能领会。这些思考分析是如此简单,以至于让我觉得仅仅得以管窥作者的投资思想之一斑;这些思考分析又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我担心初学者可能会因为不得要领而没有吸取到精华,这些精华集中在第一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的分析之中,也散落在对各个新兴市场的描述评论之中。

  第一章《长期增长的神话》、第十三章《狂欢之后,各自为战》、第十四章《西方集体复兴与新兴国家个体崛起》无疑是这本书的精华部分,点睛之篇。其余的篇幅,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对各个新兴市场的描述评论,是建立在作者二十年来为媒体撰稿的文章的基础之上的。这些章节介绍了各主要新兴市场的经济面貌、政治风格、文化特点,尤其着重描述了许多国家在经济上的变迁对比,这些变迁对比和深入基层的了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经济体的基本面貌,作为投资判断的依据。如同作者所说“我们没有神奇配方,拥有的只是一长串已知要素……这些都是纸上谈兵,……都是未知数。”

  但毫无疑问,这些章节依然有着巨大的价值,为我们了解新兴市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通过各种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为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真实素材。读懂了作者这些在长期的实践中思考和分析的素材,会对理解作者的投资思想——有别于学院派经济理论的经历过实践磨砺洗礼的思想——有更好的帮助。一直以来,各种经济理论饱受诟病和质疑,许多经济理论破产,于是一方面人们将视线投向资本市场上的赢家,从他们自成的体系的理论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经济史得以凸显其本身的无比重要的价值,能够让我们突破经济理论的局限与缺陷,去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经济本身。这些章节为我们展现了超越经济史的丰富生动的细节,通过细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经济大变迁。无论是从商的实体商人、还是有志于理解经济的从业者,乃至于为了追求政治理想的实践而寻求路径的有志之士,都能从中获益。

  这些章节展现出了许多令人折服的对主要市场的深刻洞察,如对中国决策层风格及其变化的分析,对未来十年期战略规划与主动实施温和衰退的掌握,对中国辉煌复兴的心理的论述;还展现了许多令人不禁赞叹拍案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为经济现象规律提供佐证和支撑,大大提高了趣味性和可读性,也增强了说服力。其中不少细节如印度篇中绝育手术运动引发的段子“他一定有一台新的收音机”,如对小国细分到地区性政府政策的变迁和描述——包括南非某省长访问Twitter,都让我赞叹不已,吃惊程度好比一个没在中国生活过几天的外国人跟我头头是道的描述中国80年代的恶性通胀引发的抢购狂潮,或者一个外国投资者跟我讲述我家乡省份的某个排不进全省前五的地级市的发展方向和领导班子管理风格一样——我对这些仅有模糊的印象甚至完全不了解!这些章节的背后,是投资界许多个聪明又勤奋的投资经理、分析员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作者在文末的致谢中列出了长长的感谢名单,也让我感叹发达资本市场的触角之广之深。这些对金砖四国、第三世界、第四世界的描述评论令我倍感坐井观天,读起来大呼过瘾,又大呼不过瘾,因为毕竟一国经济体及其变迁岂是短短几页纸可以概述的。读完一遍之后,深感许多细节了解甚草,意犹未尽,尚需回味。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书在商言商,没有明显的理论倾向,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阅读本书仿佛同时在真真切切的行万里路,不亦乐乎。正如本文开头罗伯特•卢卡斯所言, “探寻国家兴衰的奥秘……这一问题是如此有趣”,即使只是纸上谈谈,也足以使人乐在其中了。

  *中国天则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王军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写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510

  ----------------------------------

  初稿。2013年7月23日00:19分。原创。

  《一炮走红的国家》读后感(十):中国未来经济增速或降至5%,但影响不会太大

  6月19日,《一炮走红的国家》作者,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新兴市场股票业务负责人,美国《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鲁奇尔·夏尔马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量实证研究发现,整体信贷与GDP的增速如果非常快,将很有可能导致这个国家出现危机或者经济出现明显放缓。

  他认为,中国在过去的四五年中,信贷增长或者说债务水平的上升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非常高的状态,因此未来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他指出,中国的人均GDP水平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在这个阶段经济也会出现自然的放缓。另外,中国在过去的三四年中出现过度的信贷扩张,这也将会使中国未来经济增速比繁荣时期减半。

  夏尔马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速会从过去十年超过10%的速度下降到5%或6%的水平。但是这个影响对中国来说并不会很明显,相对来说,其他国家反而会受到更大影响,尤其是那些以大宗商品为出口国主导的国家。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经济周刊》6.21)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炮走红的国家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