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是一本由[美] 马修·E·梅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简》读后感(一):精简的悖论
如果我们用《精简》作者所提倡的6大原则来审视《精简》本身,我的遗憾的告诉作者,你没能通过你自己提出的6大原则的审判,我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的自嘲么?
更可笑的是中文副标题,硬要加上大数据时代,对比原标题:“6 Simple Rules for Winning in the Age of Excess Everything”,让我很无语。我的确是因为“大数据”而对本书产生好奇的,虽然大数据很重要,但是书中的确难以有什么地方跟大数据扯上关系。
我问自己,如果是我非要加一时代的定语,难道不可以说这是一个轻浮的时代或者可笑时代的商业制胜法则么?中文副标题到底是本书中文版不自信的表现,还是中文版市场的用户喜好这种典型谄媚的做法,这对于一本主要谈论“精简”的书来说,是硬伤。
此外,本书的内容我倒是很赞同作者提出的6个原则,这是最大的价值,只是在做产品个人经验来看,我自己的理解跟他稍微不同。
要从有中创造出无,是需要对实践大量的积累和观察,也就是所谓的精简一定是从过去的复杂中诞生的,没有人天生拥有这种精简的能力。
所谓的从专业人士到大师的过去,不仅仅是一万小时定律的基础,还需要对目标和方向的坚定和自信。现在互联网流行的所谓做减法,并不叫做真正意义上精简。正如新浪微博的问题就在于它的复杂而不是精简,未来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复杂当中又将被淘宝打上深深的烙印。
想要创造一个有效的高效精简的系统,需要有简单的输入输出的交互。而这个规则就是系统的约束,它创造了世界,也规定了复杂的边界。然而这样做是需要大公司管理层付出极大的代价的,因为它不符合常规,但是又要切记,万万不可为了追求独树一帜而独树一帜。
另外,想要过上精简的生活,对于自己的休息时间是千万不可精简的。在惯性和压力的状态下,人是会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重复。缺乏休息,是一切复杂的来源,因为焦虑让你无法提取一种打破传统和僵局的思维方式,停下来的时候才是新的开始。这点,恐怕是很多公司管理以及产品人员往往忽略的东西,对于创造性工作的人员来说尤其重要。
不过,你真的对“精简”这样的主题感兴趣的话,还有另外一本书也非常有趣,那就是《疯狂的简洁》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738953/ 相比较而言《精简》更像是想把自己包装成为一个掌握了真理的人在传道授业,而《疯狂的简洁》是一个亲历者再带你回顾他们做到“精简”的原因和整个过程。
《精简》读后感(二):精简至核心,生活工作的法则
做为一个人力资源工作者,对“精简”二字在工作中的使用感受颇深。记得绩效考核刚刚在公司中兴起的时侯,我们常常喜欢搞一张大而全的表,把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职责一一列入,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岗位说明书里列了十几二十项职责,我们的考核表里就得有十几二十条考核项目,因为项目多,只能给每一项确定个三分五分的权重。最后的结果是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收集追踪每一个考核项的数据、质量、表单、结果,可是每一项的加分与减分差异变化都非常小,更无法体现重点项目的工作结果。这时“精简”才是正确的思路,提炼出对业务和经营结果最为相关的考核点,一般不超过五项,并且对减少考核的频次,根据工作的性质确定不同的考核周期。经过精简后的考核,重点突出且与绩效密切相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直接反映工作的改进与成绩。
做PPT是培训必不可少的任务,太多的颜色线会让人头晕目眩,而太多的文字让人昏昏欲睡,简洁的大色块、有创意的留白都会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一个符号、一片空白会给受训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深思,实现讲与听的互动交流。
每到年末无一例外地要做下一个年度的人生计划,列出了许多未曾达到的梦想,但是不安定的心一会想想这个,一会想想那个,最终都只是想想而己,或者只开头便结束。《精简》给我们可以实现所有梦想的方法,选择你最喜欢的,忽略掉只是泛泛的兴趣。或者你在某一个阶段只关注一个梦想,在小有成绩之后或者你确定不愿再继续之后再进行下一个。精简约束与限制塑造了问题的框架,提供了一个焦点,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挑战和灵感。
这些只是《精简》法则的一小部分应用,书里通过许多在企业管理、品牌策划、营销、市政规划、个人管理、艺术创作等等领域“精简”法则运用的成功经验向我们解释说明了精简的六条法则,化繁为简,激发想象和创意。
我喜欢书里作者提供的“想法表”学会聚焦目标,十分实用;还有八种能够激发创意的休息方式也教会我们利用简单的方法来看待和解决纷乱复杂的问题。
《精简》读后感(三):提出更多的问题,给出更少的建议
我自己看完的感觉“主要是引导人们学会创新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人们可以巧妙的运用精简手段来活的更好的结果(引言)。”重建之后达到的效果是“任何一件事情看上去都会变得很有意思。”可能是我本来看什么事都挺有意思的,所以看完书,没有什么变化。
主要围绕(简单就意味着减少显而易见的元素,并丰富有意义的事物。)六条法则阐述观点并举例说明:
1、无形之物往往胜过有形之物。
2、简单的规则缔造最有效的经验。
开头就说了,我本来看什么事都挺有意思的,所以看完书,没有什么变化。我收获最大的,是书里介绍了“强迫症患者的4步疗法”也就是重建思维模式,看完书,我就试了,非常有效,坚持不懈地将旧思维转换成为新思维以后,我今天早上甚至没有重新回家查看门锁,而且一直到现在,还是没有像以前一样重新陷入锁门了没有的焦虑中。
作者提到的一个例子里面主人的格言我也很喜欢“提出更多的问题,给出更少的建议”我打算把他加到我自己的自我介绍里面去。作者喜欢这句格言的是因为这样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求知姿态,我也想。同时这也是自我管理的方法之一。
作者的一个观点是:“洞察力源于好奇,清晰的思路源于洞察力,而优秀和专注的行动来源于清晰的思路。”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这跟我最近思考的问题,不谋而合,培养自己的洞察力的确是决定生活、性格、状态的很重要的学习。
《精简》读后感(四):《精简》摘要与心得
* 无形之物往往胜过有形之物。
* 最简单的规则缔造最有效的经验。
* 有限的信息能激发无限的想象力。
* 明智的约束更能激发创造力。
* 打破常规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 行动不一定胜过按兵不动。
* 粗体的图标凸显出一份自信。
* 如果你想通过解释而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巧妙的点上,那它就不再巧妙了。
* 格式塔知觉理论认为,基于特定的知觉原理,人们在观察互相联系的事物时,倾向于将它们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个个的独立组成部分。
* 人们独有的能力和创造力就在于,能运用不同的模式在看上去毫无关联的元素之间创建出有意义的联系。
* 经商者不仅仅需要了解设计者,他们自身也要成为设计者。——罗杰·马丁
* 一个诗人必须用纯熟的技艺给他的思想画上句号,这样才能够给他的读者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
* 通过精简而产生的创意更加复杂,更需要充满智慧的思量。
* 当我们和周围的人一起尽自己所能工作的时候,工作这件事本身就是有趣而多产的。当有别人比我们更擅长我们在做的事情时,工作就不那么有趣了,因为我们没有做好工作安排。
* 明智的人会筛选知识,而其他的人则在一堆又一堆的信息里迷失。
* 生活的魔力并不在于作更多的补充,而在于学习如何用更少的措施获得更多的结果。
* 消极的人总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去伤害别人,他们让人分心、让人失望,用他们自己的消极行为和态度去影响别人。——罗伊·鲍迈斯
* 在一个小组中,只要存在一个消极的人,整个小组的绩效就会因此减少40%。——威尔·菲尔普斯
* 小规模的团队比大规模团队要更有效率。因为当小组的规模变大时,在小组的运作上会耗费更多的精力,而要完成的任务就没法那么受关注了;另外,那些让人头痛的组员还会给其他组员带来更重的负担。——理查德·哈克曼
* 如果你减少人们需要走过的门的数量,那么会有更多的人通过你想让他们穿过的门。
* 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自信推动我们对它们进行精简。
* 而当你的行事方式变得精简之后,你本身也会变得更加自信。
* 所谓的科学方法,并不是强行地用一种观点去替代另一种观点。它是一种反驳无效假设的尝试,用精简的手段凸显个中真理。
* 目前我们做设计的问题在于,大部分被我们当作正确顺序的流程是建立在设想,而不是观察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先进行观察,再进行设计,就不会需要我们所建立起来的大部分繁杂流程。
* 如果你想在最终的设计中强调场所的特点和背景,那么对于场所历史的理解也能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 规章、政策、条款等都是创意的杀手。人们在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完成最好的工作。如果你画很多时间来计算你花了多少时间完成工作,那么在计算时间时你就没有做出任何的创新举动。
* 世界是由内部关系、悖论、自我组织和自然发生的事情所支配的。
* 无论你想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要寻找自然的模式和规律。
* 没有受到过多限制的人们在少量简单规则的约束下,可以实现令人惊叹的成果。
* 成功的编程需要深入而不受打扰的思考。
* 任何创作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仔细观察、关注一个事物。
* 视觉叙事是一种精简化的艺术形式,决定性因素是要找出内容过多和过少之间的平衡。
* 作为一个创造者,我们的工作是去设计汽车,允许驾驶员去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
* 任何演讲都应该只有一个或两个重点。
* 减少显而易见的元素,并丰富有意义的事物。
* 有时候,你必须先将你的目标丰富化,否则无法得知哪些元素需要被精简。
* 恐惧不仅不会让你的表现更好,反而只会让它变得更糟。
* 用词少而精的演讲者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他们自身就有着一种领导力。
* 当你可以言简意赅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说那么多呢?
《精简》读后感(五):很好的理论,糟糕的实践
这本书讨论的主题非常有价值,但我得说,这书的内容是对标题彻头彻尾的嘲弄,它完全不精简!全书处处啰嗦,缺乏条理,散乱。每章的主题其实几句话能能说清,却加了许多毫无必要的描述,更不要说主题后面那些乱七八糟的并不特别对题的“成功人士经验”,那些成功人士倒确实是成功人士,只可惜他们的文采和这本书的作者不相上下,整本书都是一种漫谈氛围,完全不精简。
其实整本书就六条内容,
1, 善于利用画面中的空白来制造视觉上简洁,却具有多重意义的巧妙图案,增强它的标志价值
2, 需要人们对抗的约束性规则越少,整体就越有效率(但是这是在参与个体都具备基本素质的前提下)
4, 这章用约束这个词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挑战和导航激发创造力
5, 打破臃肿的常规流程
6, 有时不如按兵不动
总体上来说,我觉得这书完全可以用一万字写完,而不是写十八万字。虽然觉得应该留个面子给打4星,但是阅读体验实在是太糟糕了,信息密度太低,废话太多,而且许多理论论证根本不充分,纯粹靠一堆成功人士经验在那里提供可信度,但别人的成功可未必那么容易复制。
看在讨论问题很有价值的份上,勉为其难给个三星吧,总而言之,这书本身就是对精简的讽刺。上一本《倾听术》在精简方面的成就比它高太多了。
《精简》读后感(六):流行元素+商业噱头
《精简》是中信出版社送的样书,其标题内容也符合中信一贯的作风:流行元素+商业噱头。
书的原文标题是: The laws of subtraction, 翻译为精简是合适的。但是为了贴近流行元素,硬生生的加了个中文副标题:大数据时代的商业致胜法则。实在是画蛇添足,而我在正文中,费了半天劲也没有找到“大数据”这个字眼。
作者Matthew E. May将《简单法则》的作者前田约翰总结的10条法则进一步提炼为了6条:image
1. 无形之物往往胜过有形之物
2. 最简单的规则缔造最有效的经验
3. 有限的信息能激发无限的想象力
4. 明智的约束更能激发创造力
5. 打破常规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6. 行动不一定胜过按兵不动
這六條有什麼內在的邏輯和聯繫嗎?我其實是沒怎麼摸出來。。。我不確定是作者的問題,還是譯者的問題。。。難道是我的問題??
書中用來支持論點的實例論據,我覺得也有些牽強,或者也沒啥趣味。
當然,書寫的不好,並不意味著道理也不對。就一條一條來看,都是有些道理的。而“精簡”確實是重要的。只有留下最重要的,才能專注,方能做到極致。
就這眼下發生的一件事情,“行動不一定勝過按兵不動”倒是頗有些同感。因為很多情況下,人是會自己改變自己的決定的。那麼與其在興頭上去強擰,不如按兵不動,等一等,也許更加簡單自然的就發生了。此一時的決定,不一定是定論。
順帶著這本,也開始在想另外一個問題。過去這些年,從國外引進了很多介紹快速閱讀的書,國產的卻並不多。往往介紹國外的人均閱讀量很大,而國人的閱讀量很低。為什麼呢?
就這幾年中信出版社引進的商業圖書看,有價值的不少,但更多的是跟風之作或一家之言。這還是在西文圖書中挑選後的結果呢。由於我國的新聞出版特點,導致我們在正兒八經的圖書領域,都是正兒八經的書。除了大量的教輔書籍外,倒都是精挑細選的呢。一本《精簡》我花了差不多2個小時,都覺得浪費,一本薄薄的《談談方法》恐怕要幾天都不見得夠吧。於是,西人需要通過快速閱讀的方法,在大量的書籍中尋找點滴的有用內容。而國人只需要好好精度已經挑選出來的東西好了。西人在閱讀中有了量的積累,恐怕還有些成就感;而國人則在精華中迷失,放棄了閱讀。
《精简》读后感(七):精致的生活源于简单
把简单的事搞复杂,麻烦。把复杂的事搞简单,贡献。
——大宝广告语
前段时间看过一部韩剧,剧中的男主角几乎每次出场时,衣服上都会有标志性的饰品——两个平行的别针,甚为别致。最初以为是个随意的装饰,但度娘告诉我,那是价值不菲的名品。如此简单的设计,却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很多影迷,包括我,都纷纷在网上搜索这款精简的饰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论哪个行业,华丽、大气这样的字眼总被我们挂在嘴边,设计一个广告,一本书的封面,一个产品logo,恨不得把所有流行元素都堆砌其中,像一棵挂满礼物的圣诞树,看不出重点,不知所谓。在这个过于繁冗的时代,我们缺乏了一种舍弃的品质和能力——精简。
如果不是阅读这本《精简》,我可能永远都看不知道联邦快递的logo——这个获得过多项大奖的设计的精妙之处。作者说,他的女儿最骄傲的事情之一就是可以认出联邦快递中那个隐藏的箭头,看到此处时,我特意认真地观察了那个logo,结果很不幸,我带着300度的近视镜依然没有看出来,为此,我很是沮丧了几分钟,然后继续阅读,直到看完这个logo的整个设计过程及设计师的多种设计方案后,我再次回头看了看那个logo,果然,让我看到了E和X之间的那个隐形箭头,我像个发现了珍宝的孩子一样兴奋,迅速在微信圈和微博中分享了这个重大发现,向每一个看不出箭头的朋友炫耀我的眼尖和logo的诞生故事。看,看似简单的一个logo,却一点不简单,无形之物的力量往往强于看似抢眼的有形之物。
精简这件事,其实老祖宗早在几百年前就提出来:“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只是我们从未领会其中精髓,我们总是认为“多多益善”,习惯“来者不拒”,其结果就是公司不堪负重,生活一团糟。作者在书中记录一个设计公司的成长简史,让它发展壮大的不是资金雄厚,不是员工多,不是订单多得如牛毛,而是精简——只做一件事。这是一家设计公司,但不似同行,只要沾上“设计”二字的业务就接,它只做同行不喜欢做的演示文稿设计工作,精简了产品和服务的后果不是倒闭,而是让它变得独树一帜,并在演示文稿设计方面成为行业中的专家——杜瓦特设计公司。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大数据时代,我们习惯了让自己忙碌起来,将自己的行程塞得满满的,仿佛得闲一刻都是种罪恶:通宵加班,咖啡一杯接一杯;踩着高跟鞋,马不停蹄地赶往各种应酬场合,推杯换盏;通宵达旦地陪客户桑拿、麻将;周末去各种ABC培训班上课,台上老师吐沫横飞,台下学生却因前晚应酬太晚而呼呼大睡。朋友,我说的这些人中,有我也有你,这样的生活是种病,需要治,药方就是——精简,舍弃那些不必要的事情,生活会变得简单,生命也会活得精致。
《精简》读后感(八):精简是一种态度
这本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datsuzoku(日语,文中译为“超凡脱俗”)。据书中介绍,这是源于日本的一个禅宗理念,以极简单的环境设计,让你感觉舒适。这让我回想起今年初去日本旅游的所见,不论是酒店、饭店,还是街道,日本都给我一种极其干净、舒适的感觉;而有些生活用品却暗含着着极其复杂的功能,(比方酒店里都安置的是功能复杂这边价格要四五千人民币的马桶)。原来这才是精简中的复杂,平凡中的不平凡。
但我想,精简之前,更重要的是一个选择。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才能除去自己不要的东西。比如,书中介绍,写东西的时候,想要的是能吸引别人的东西,那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找人进行试读),发现大部分人都基本不感兴趣的部分,就果断删除。比如,书中介绍,前男友、损友都消失在自己的生活里,这是因为写作者本人选择了益友与现在的感情生活。比如,书中介绍,steve的房里除了一张毯子和一部电脑,什么都没有,那是因为steve知道一部电脑,就可以满足他的所有需求。这时候,精简也体现了拒绝的力量。
当然,有时候,精简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换句话说,就是用的料少了,得到的效益却提高了。想想女士们身上穿的价值几百甚至几千的内衣,用料可能往往还不足一块抹布;想想自行车上的坐垫,挖掉了一块,却可能更加舒适更加适合人体的需求(这也是书上的一个例子)。当然,这种精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选择的能力,还是专业能力,也往往是一个产品的核心理念。而一个产品的核心理念往往也就是商场上的制胜点——于是,精简成了 “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制胜法则”。
《精简》读后感(九):精简的魅力——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制胜法则
我们现代的商业社会,“精简”已经成为现代商业的制胜法则,我们一说“精简”这个词,首先,脑海中想到是什么公司?苹果!难道不是吗?苹果的精简理念贯穿其各方面的产品,手机,MP3,笔记本,台式机,一个咬了一口的苹果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相反随之没落的是摩托罗拉,诺基亚这些老牌的手机商,相较于一年出二三十部手机的厂商来说,苹果手机的产品未免太过于单一了,一年出一部的速度也太慢了,可就是这样“单一又难产”的手机,每逢上市就会引起一阵购机潮,通宵达旦的排队者,网上加钱购买的苹果粉,销售奇迹的魅力何在?这就是精简的魅力所在!
很少有人会说苹果手机的缺点,因为苹果手机就是好用,乔布斯生前打造的IPHONE,创造了一个时代,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更是去除手机键盘的大胆设计,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颠覆了传统手机的概念,不要给我说安卓也是,第一台安卓的测试机还是全键盘的设计,黑莓一直不相信手机可以不用键盘,当苹果上市的时候,还不屑的贬损苹果手机的无键盘设计,黑莓认为智能机的未来还是全键盘,可是,时间证明了一切,苹果手机成为了里程碑式的作品,黑莓公司也开始认同了触摸屏,并推出了自己的触屏手机,但是为时已晚,现在的黑莓只能等待被收购的命运。
我以上所说的苹果的故事,只是我对精简概念的理解,摒弃复杂的思想和方式,用最直接的概念来思考问题和方法,这对你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精简》一书中,作者把精简之道归纳为6条最精华的法则:
1. 无形之物往往胜过有形之物。
2. 最简单的规则缔造最有效的经验。
3. 有限的信息能激发无限的想象力。
4. 明智的约束更能激发创造力。
5. 打破常规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6. 行动不一定胜过按兵不动。
这本书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不是空洞的在给你灌输理念,而是通过一个个的品牌故事和其他公司的人员来讲他们的精简故事来让你理解,比如联邦快递的logo,丰田塞恩汽车的成功,《华尔街日报》上由小黑点组成的肖像画等等等。
当你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感到你收获的不是一点点,而是很多,这也就是本书封面所说的“精简,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制胜法则”
《精简》读后感(十):冗杂的《精简》
《精简》是中信出版社送的样书,其标题内容也符合中信一贯的作风:流行元素+商业噱头。
书的原文标题是: The laws of subtraction, 翻译为精简是合适的。但是为了贴近流行元素,硬生生的加了个中文副标题:大数据时代的商业致胜法则。实在是画蛇添足,而我在正文中,费了半天劲也没有找到“大数据”这个字眼。
作者Matthew E. May将《简单法则》的作者前田约翰总结的10条法则进一步提炼为了6条:image
1. 无形之物往往胜过有形之物
2. 最简单的规则缔造最有效的经验
3. 有限的信息能激发无限的想象力
4. 明智的约束更能激发创造力
5. 打破常规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6. 行动不一定胜过按兵不动
這六條有什麼內在的邏輯和聯繫嗎?我其實是沒怎麼摸出來。。。我不確定是作者的問題,還是譯者的問題。。。難道是我的問題??
書中用來支持論點的實例論據,我覺得也有些牽強,或者也沒啥趣味。
當然,書寫的不好,並不意味著道理也不對。就一條一條來看,都是有些道理的。而“精簡”確實是重要的。只有留下最重要的,才能專注,方能做到極致。
就這眼下發生的一件事情,“行動不一定勝過按兵不動”倒是頗有些同感。因為很多情況下,人是會自己改變自己的決定的。那麼與其在興頭上去強擰,不如按兵不動,等一等,也許更加簡單自然的就發生了。此一時的決定,不一定是定論。
順帶著這本,也開始在想另外一個問題。過去這些年,從國外引進了很多介紹快速閱讀的書,國產的卻並不多。往往介紹國外的人均閱讀量很大,而國人的閱讀量很低。為什麼呢?
就這幾年中信出版社引進的商業圖書看,有價值的不少,但更多的是跟風之作或一家之言。這還是在西文圖書中挑選後的結果呢。由於我國的新聞出版特點,導致我們在正兒八經的圖書領域,都是正兒八經的書。除了大量的教輔書籍外,倒都是精挑細選的呢。一本《精簡》我花了差不多2個小時,都覺得浪費,一本薄薄的《談談方法》恐怕要幾天都不見得夠吧。於是,西人需要通過快速閱讀的方法,在大量的書籍中尋找點滴的有用內容。而國人只需要好好精度已經挑選出來的東西好了。西人在閱讀中有了量的積累,恐怕還有些成就感;而國人則在精華中迷失,放棄了閱讀。
《精簡:大數據時代的商業致勝法則》 (The Laws of Subtraction) Matthew E. May
總體評價: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