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是一本由[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一):强调合作的个体心理学
本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作者提到人生的三大事实之一就是:我们自己并不是人类种族的唯一一员,必然和他们发生联系。作者强调我们人生活在“意义”之中,而真正的生活意义是共同意义,在于为团体贡献力量,对别人发生兴趣与合作。即便是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书中仍一再强调人际的重要性,强调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属于私人的意义完全没有意义,只有与他人交往时才有可能。
书中的另一关键词,优越感。作者认为,人类全部的文化以自卑感为基础,所有人都在追求一种优越感,而不正确的优越感目标和错误的生活方式都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正确优越感的目标中要包含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还要具体话,这样便不会在生活中犯错误。
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用行动解除紧张,自卑状态。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二):最坏的情况就是每个人只关心自己
从本月开始,罗力小朋友将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些心理学的入门经典书籍。
自卑与超越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这本心理学著作名为《自卑与超越》。
它的作者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阿德勒曾是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派中最核心的成员之一,却也是学派内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泛性论的。
他的主要观点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基本观点却与之大相径庭。
《自卑与超越》创作与阿德勒思想成熟的巅峰期,从1932年首次出版,到现在风靡学界80余年。86年后,作为心理学的门外汉,第一次读《自卑与超越》,我发现很多观点对于探索人生的意义仍然很有启发性。
合作,合作,合作!
《自卑与超越》的英文名字叫作《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全书就如它的英文名字一样,自始至终探讨生命的意义。
作者认为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了解每个人赋予世界和生命本身的意义,并找出个体在解释生活样式过程中的错误所在。
如果你通读过全书,那么留在你脑海中最高频的词汇一定是:合作!合作!合作!
阿德勒认为我们了解每个人心理差异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合作能力的高低。生活的意义在于为团体贡献力量,与别人分享意义。
很多社会失败的原因则在于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兴趣,不相信可以通过合作方法解决问题。
有些人兴趣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争取的是个人优越感,这其中最为极端的例子就是犯罪。
犯罪的目标总是在追求施暴者私人的优越感,他对别人没有贡献,对社会没有任何有用性。
什么是自卑与超越?
自卑是指当个人面对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所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当自卑情绪出现时,争取优越感的补偿行动必然会同时出现。
每个人都有优越感的目标,这个目标取决于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这种意义就建立在个人的生活之中。
作者认为最能够应付并主宰生活的人,他们优越感的目标常常表现出利他倾向。
如何帮助那些用错误方法追求优越感的人呢?
“五岁左右,儿童的心灵就成为一个整体了,他人格的许多脉络就汇聚在一起了。”
在作者看来,儿时的记忆最有重要的价值。记忆的重要性并不在于真假,而在于对它们的解释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从儿时的经历来看,有三类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儿童:
二、被娇宠的孩子:被宠坏的孩子可能成为最危险的群体,因为他们生活的意义在于独占鳌头。
三、被忽视的孩子:因为他们不懂得爱与合作为何物。
《自卑与超越》给我的一个意外收获在于它完全可以当作育儿书籍看,还回答了我在孩子教育中一个终极目标的问题。
书中对母亲能力的分析很是给我启发。
作者认为,母亲最重要的能力是与孩子合作的能力,而她的职责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孩子成功建立联系后,将孩子的兴趣扩展到母亲身上;
第二阶段:随着孩子长大,将孩子的兴趣扩展到父亲身上;
第三阶段:长大后,将孩子的兴趣扩展到社会生活、朋友、亲戚、陌生人身上。
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事情就在于让他们知道家庭只是社会的一个单位,家庭之外也有很多值得信赖的朋友。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作用应该是以良好的方式为孩子解决职业、友谊、爱情的问题。一个真正和谐的家庭,由谁来赚钱都不应该是大问题。
极端的地位造成极端的问题。
所以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母亲都不应该占有太突出的地位。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杀伤力的并不是环境本身,而是每个孩子对于自身地位的误解,而且没有人去纠正他。
构成人类的三个问题
束缚人类的三个系带构成了人类的三个问题:“职业问题、与他人相处及和作问题、两性关系问题。“
对于职业问题,作者认为很多人无论选择哪种职业都不会满意,是因为他们想要的并不是职业,而是保持优越地位的方法;
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却对以后的生活毫无规划;有些孩子优秀却不愿意处于领袖地位。
职业问题的解决在于让孩子自幼学会合作之道,在分工中找到正确的道路。
最理想的解决职业问题的状态在于让孩子早年间便把兴趣固定在某个领域,多年刻苦地训练磨练理性,接触并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
在与他人相处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人需要团结,从小从关心家庭中的成员作起。
在爱情与姻婚中,要解决合作问题每个人都 应该更关心对方,胜于关心自己,这是爱情和婚姻成功的基础。
婚姻中最坏的情况就是一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之时。
读了《自卑与超越》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开阔之感,但书中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感,如何矫正虚假的优越感等问题,没有给出特别值得借鉴的解决之道,如果能有机会更全面的阅读心理学大咖阿德勒其他著作也许会找到更好的答案。
最后,让我们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三):决定一个人的不是环境,而是他对环境的估计。
·人生的三个问题:职业问题,社会问题,即与他人相处及合作的问题,两性关系问题。
·每个人的优越感目标都是个人独有的。这取决于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自卑感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保持勇气,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自卑感。
·个人要将追求优越感的目标指向生活有意义的一面,并且具体化。不要回避真正的生活问题,而和虚无的阴影作战。在合作中,在有利于他人的行动中,获取肯定自己的力量。
·早期记忆透出一个人生活的目的,和别人的关系,对环境的看法。
·决定孩子行为的不是他的经验,二是他从经验中获得结论,获得了什么样的人生观。
·母亲必须给予孩子一个可信赖人物的最初经验,然后将这种信任和友谊扩展开,直到它包括整个人类社会为止。
·当孩子出现害怕等其他情绪时,我们不必急于找出害怕的原因,而是要分辨出它的目的。
·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职业。唯一的职责就是训练自己,设法支持自己,并在分工制度的架构中欧那个安置好自己的兴趣。
·对于一个人的最够荣誉是:是良好的工作者,其他人的朋友,爱情与婚姻的真正伴侣。
·决定一个人的不是环境,而是他对环境的估计。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真正感兴趣,他会:成为真诚的友伴,勇于负责,使自己忠实可靠。
成年的自我主义者多多少少都是因为儿时记忆中不可磨灭的自卑经历。存在于内心深处的记忆碎片亦或是偶尔做的噩梦,有时也都是现实的一种衍射,心有不甘也好,无可奈何也罢,种种情感都是你的我的大家的真正的显露,不需要刻意虚假的自我展现,好好走进心里,摸摸那个脆弱的自己的头,然后揽在怀中,轻轻在他耳边说,我其实最想保护的人是你啊。
童年的记忆是青少年性格成型的主要因素。或家庭贫瘠或富贵但父母在旁,长大后性格中没有太大缺陷,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或是病症。娇纵的父母,及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更容易孕育出“evil”,恃宠而骄的二代群体,不计后果的熊孩子,并不是社会的少数。偏偏是被忽略的孩子(存在刻意情况,大多数还是现实情况导致),内心的情绪会相当不稳定,可能会成为定时炸弹。《异类》中大致写道,成功人士与精神病人存在着异同点,基因及脑部结构相类似,但是让这两类人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是儿时的经历。被虐待被无视等等行为都会给孩子内心深深伤害,不管是家庭层面,还是其他层面,都相当容易影响他。
不管之前发生什么,但是我还很希望能走出那一段不开心的经历,没有它也没有现在的你我。超越那段自卑。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五):通往幸福之路
拜读完岸见一郎·古贺史健的作品——《被讨厌的勇气》后很受触动,于是立马购买了阿德勒的原著译本。原著较之提炼精髓的《被讨厌的勇气》有些枯燥和学术,作者的思想虽无法完全领会,但一星半点的感悟还是有的。 本书开篇就抛出了“人生意义”的问题。你是否曾经问过自己:我这样活着有意义吗?这个意义是什么?怎么做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呢?文中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社会感觉)以及互相合作。这几个词语可算作是整本书的题眼了,那我们该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并学以致用呢?书中通过讨论家庭、学校、职业、犯罪、婚姻等问题一一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以犯罪心理为例,作者写道:“罪犯和问题儿童、神经病患者、自杀者等人所表现出的失败,都是属于同一种类的。他们都是在处理生活问题时遭遇了失败,特别是在一个令人注意的固定点上,他们完全陷于失败。他们每一个人都缺乏社会兴趣,没有哪一个人是可以完全合作或具有完全的社会感觉的。”研究表明,丧失社会兴趣和缺乏合作精神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多发生在两类儿童身上——即被忽略的儿童和被宠坏的儿童。过度的溺爱让人容易变得自我而霸道,过度地轻视让人容易变得自卑而偏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造成了人格的不完整。 谈到家庭教育问题,父母除了培养孩子与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外,还应该扩大孩子与他人相处的兴趣,很可能你会获得意外的惊喜。最近都在关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吴尊带着大女儿neinei和小儿子max来参加了这一集的录制。前几期节目的任务设计更多是亲子互动,因此neinei作为年龄最大的孩子,被观众觉得过于依赖和被宠坏,并不看好。但昨天的一期节目却让人刮目相看。陈小春独自带着所有孩子去完成采摘火龙果的任务,neinei在离开父亲的庇护之后大姐姐的能量被完全释放了,不仅主动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们的责任、乐于分享劳动成果,而且在手被扎破后一点不娇气反而立刻投入任务中,这些举动不得不说是平时教养的体现。有网友称:吴尊的宠爱养出了一个没有公主病的公主。得到了网友们的疯狂打call。而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采摘任务结束后neinei用略显生疏的中文说出的一句话,她说:“我还想要离开。”从她的话中,我们体会到neinei逐渐萌芽的独立意识、体会到她在互相合作和对他人贡献中得到的巨大满足感和幸福感,体会到此刻她存在的意义。 每个人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人而存在,因此合作、贡献和社会感觉将是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 这本书以此观点探讨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和品味的心灵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