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鼓岭!》是一本由刘中汉著作,华夏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鼓岭是非常感人而且有民族友谊基础在的一本书,但是我觉得真的是,它明明是想写纪实文学的,就算不是也是类似真实事件回原的根据对方子孙回忆复述整理的回忆录之类的东西,但是遣词造句行文间却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小言笔调,让人觉得有些无力吐槽。
看到鼓岭的背景介绍我觉得还是挺感人,两个小孩子,一个外国人一个中国人,简直就是命运的相遇,小山子的父母救了密尔顿的父母,并且在密尔顿出生之后,两家又奇迹般地重逢了,真真是缘分使然,长大后的勇敢正直的小山子又救了略显文气的密尔顿,并且两个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地一起长大,并且中国孩子的正义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给稍小一点儿的异国孩子密尔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奠定了正确的三观基础。所以即使密尔顿是家境殷实的富二代,也并没有变成纨绔子弟或者苛刻的资本家。
两人共同成长,并且密尔顿对小山子产生了强烈的依赖之情,这一段的描写真的让我感觉看到了盗墓笔记终结本的风格,官方卖腐的节奏,那种对于心理和情感的细腻描写,那种两个小男孩之间的哥们情谊被细腻化到跟女孩子之间互相粘粘糊糊的情感差不多的地步,让我确实觉得很违和。特别是密尔顿,简直就是深切地爱着小山子啊……两个孩子跨越了国籍和阶级的壁垒,惺惺相惜。
最后两人分离,当然撕心裂肺了,都很难受,这种感情倒是可以理解,但是描写的笔触还是让我联想到盗八和某作者写的保镖……感觉有一些无力吐槽啊啊啊!!!
一直看到小山子跟密尔顿即使相隔千里也不断通信,后来小山子为了能接近密尔顿而决定加入船上劳工的队伍,于是一系列的悲剧就来了,各种牢头虐待劳工苛待劳工的例子就来了,小山子由于武功高强而树立了威信,于是顺利为自己和他人化解了危机,真乃神人啊,我觉得是美化过度了点儿……
但是知道看到后来小山子为救工友而自己葬身机器之下,我的心也跟着一起变得冰冷了,这样要怎么办呢?两人就这么再也不见了?后来看到密尔顿确实带着小山子留给他的最宝贵的——善良正直仁义——成为了优秀的讲师,但是因为战争加剧,一直没有如愿回到鼓岭,而且失去了小山子的信件,密尔顿又回乡受阻,于是后来即使重病缠身临终之前,依然没能回来,不过最终还是辗转得到了小山子的讯息,可惜是非常伤感的死讯。
书中一切,深深蕴含着两人的绵长情谊,即使相隔两国,而且那时候美国和中国应该有些水火不相容的状态吧,欧美列强也都对中国虎视眈眈并且加以侵略践踏,可比现在中美关系简单得多,就是被打和挨打的状态,这样恶劣的关系,依然是在不断渴望找到对方,接近对方,这份心意着实难得,不过确实有些夸大细节了,让人看着难免有鸡皮疙瘩的时候,这真的是在写好哥们之间的友情么,是么是么!!!???我看完不禁这么想……
下午上网刚看的最新一期的天天向上。汪涵采访史可并谈到其出演的八个小时的话剧《如梦之梦》时引用一段美国现代剧场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罗伯特.布鲁斯丁说的话:“后来我了解到在赖声川戏里那位白发苍苍的女主角其实是四十岁刚出头的中国著名演员。我愿意像大家谏言:在中国,即便是大明星中间,都集体出现在的这种宁愿牺牲外貌不惜改装换面来表演的才能,可以归因于中国人人性当中的某种特质,尤其是朴实和谦逊。”
在这本《啊,鼓岭!》中的小山子一家,受恩于小山子而报恩一生的郭茂福都有着最本质的中国人特性:朴实,勤劳,善良甚至质朴的只剩一根筋。小山子一家对于远在美国的密而顿一家的这种难舍难分的情感就是出自去自身的良善,重情重义和普通的人道主义而没有故意的政治色彩。后来这段感动天地的中美史诗般的友谊倒是为中美桥梁的建设添了一块结实的梁砖。
从八国联军入侵中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民众对外国人的痛恨杀绝的大背景写起,此时郭大山巧救密尔顿的父母,并数日后和妻子生下郭小山。后到清政府废除,日本野心大作,侵华,攻击美国。在反日抗战期间,美国援兵出手相救,中美关系缓和,在战事中郭大山又巧救了一名美国飞机员,为中美关系又添一笔。后期政治局面动荡世界大战,抗美援朝,中美关系陷入冷战状态。此时儿时玩伴郭小山和密尔顿也已经长大成人并远离重洋相隔万里,彼此心系他方,苦于无法相见。1971年,美国尼克松总统秘密访华,主动打破冷战局面。可是时隔境迁,小山子在赴美寻找密尔顿途中不幸死亡。密尔顿也在得知小山子来到加拿大后三番四次北上寻找。再后来民富国强,强强联手,中美关系日趋和谐,中美民众也可自由出入境,密尔顿教授的遗愿也由他的太太-拜蒂完成。即寻找一个英文名字叫kuliang的地方,寻找小山子家人,圆了他的中国梦。
小山子是密尔顿这个美国人的中国梦,是密尔顿对中国的感情具像化,它灵活机敏,情深意重,智慧博爱,英勇无畏,亦是他魂牵梦绕的中国魂的具象化。密尔顿迷恋中国文化,起源于幼时在鼓玲与小山子的丰富多彩童年,也正是这段经历让美国人密尔顿深爱中国,深爱中国文化,那收藏满屋的中国瓷器古玩,酷爱的中国书法,说的溜的中国话,甚至这么多年吃白米饭而不是面包。
密尔顿随父母回到美国后一直心念着要回到鼓岭去见小山子,可是政治动荡,想入无门直到后来等到曙光。这段深厚的友谊跨越了两三代人,也历经了一个个长长的历史关卡。这样厚重,有浓浓历史印记,坚韧的友谊一下就能穿透人的心皮,直到心底深处。在深处,这样的友谊则是对我中华民族的信任,自豪和对和平年代的无限感恩。
《啊,鼓岭!》读后感(三):你就是我心中的神
《啊,鼓岭!》的故事是关于中美两个孩子之间和涉及几个家庭的延绵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兄弟手足同胞情。美国孩子密尔顿出生在中国福州的鼓岭,他的父母和自己都是由当地一位善良勇敢的青年大山所救,就是这一记援手,让密尔顿从还未出生就已经与鼓岭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从小在中国生活、学习、成长,虽说是美国人,但是骨子里已经融进了中国的血液,深深地。密尔顿和小山子的相遇、相知是冥冥中注定的,深厚的兄弟情即使在两人身处地球的两端仍旧难以割舍。只为在10岁分别时的一句承诺,小山子只身前往加拿大,作为中国修筑铁路的劳工,冒着生命危险实践着承诺,最终,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而密尔顿,身在美国,心却留在了鼓岭,那里有他生长的土地,感受祖孙情意的爷爷,感动和教育他的文化,最重要的,有被他奉为自己的保护神的山子哥哥。虽然在有生之年没有等到中美正常邦交,无法重回他的故乡,但是竭尽他的所能,怀揣着永不熄灭的信念,三上加拿大找寻已经无法得见的山子哥哥,最终在得知噩耗后痛苦万分、撕心裂肺,怎能甘心!
虽然从时间分布上来说我是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的:在上下班路上、在等飞机时,但是我如此的争分夺秒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我是这般地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所吸引,不愿浪费时间,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融入故事,了解后续发生的事情。
福州,我只踏上过这片土地一次,而且还是机缘巧合,备降到那里,怎知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竟然演绎过如此动情的故事。
米囤一直将善良、勇敢、正直的小山子作为自己心中的榜样,处处以此作为自己的做人和行事的标准,即使远渡重洋回到了价值观和社会形态不同于中国的美国,依然以小时候学到的中国道理和智慧来处世。
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小山子在幼小的米囤心中就是上帝派来的“神”,指引着自己做好人、做好事,与人为善,为社会作贡献。即使山子哥哥不在自己的身边,找寻山子哥哥的希望也一直支撑着他,几十年如一日,这该是怎样强大的信念啊!而这一切,都是童年时生活在鼓岭、陪伴他的人和事给予他的,是他一生的精神支柱,也是让他收获荣誉、学生爱戴和充实人生的宝贵财富。
之所以说榜样的力量强大,因为小山子很早在加拿大就为了就同胞而牺牲了,但是密尔顿却一直将小山子看做他心中的神,“山子哥哥一定在看着我,他会知道我所作的一切。”找寻之路和可望重逢的心愿充满了密尔顿的一生。他和小山子的情谊还感染了旁的人,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感天动地的感情也影响了身边人的人生轨迹,自发地为他们延续着这个约定,为最后的重逢默默地守候。
我很少看纯纯描写男人之间友谊的书,但是这本书却给我深沉的感动,作者用朴实的语言,与鼓岭的风格如此贴近,将两个男人之间的真挚情谊描写得催人泪下,让我跟着故事的推进感受到了温暖、遗憾、痛苦、厚重与希望。同时,也从作者的笔下,了解了中国那段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以及世界真实的格局。
“了解了鼓岭这段故事的人从此都不会忘记的!”是的,如此动情的故事怎能忘记,它给的感动是一次丰富的体验,一次心灵的洗礼。
《啊,鼓岭!》读后感(四):恋乡情
杜撰的小说作品,饱含情感,也会催人泪下,那么读过《啊,鼓岭》这本纯纪实文学之后,又是怎样一种滋味与感受。
近一个世纪的兄弟情,令人羡慕、鼓舞,一个美国家族的百年中国情缘跃然纸上,即使已经离开鼓岭,但对故乡依然充满眷恋与向往。文中用时间脉络回顾历史,不管是鸦片战争还是辛亥革命,那段历史抹不去故园情。
等待,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十年鼓岭生活,一生牵挂不尽,漫长的等待也是为文章的发展作好铺垫。
思念家乡没有国籍之分,友谊更没有地域界限,中美的友好交往在恋乡背景下被衬托出来。
《啊,鼓岭!》读后感(五):爱,是世界通用的
有太久时间没有这样正式的写一些文字,大多时候,文字于我,只是用来表达自己的一些小情绪。第一次,用文字来宣泄一份书中传递的感动,很怕自己蹩脚的文字无法给予这份感动一个很好的注解。但想一想,只要是真实的情感,必然会引起一份心底的共鸣,也就安下心来,尝试用我并不华丽的词汇表述一份真实的感动。
故事,真实了才动人,但也因为是真实的,所以才越发觉得残忍。于是,“米囤”和小山子最后也未能兑现的“树下约定”,“米囤”最后也未能实现的“鼓岭之行”,都让这样的遗憾无限放大,令人唏嘘。就是因为这是真实的故事,无法再用一句“不过是编剧的刻意安排”来安慰自己,忘记这份遗憾。
而让这遗憾如此令人唏嘘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这个故事里的“爱”太过美好。于是,想要给这份“爱”一个如同美好开始一般的美好结局。不免想起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这般,“米囤”和小山子就可以一直留在那个最初的美好里。可现实,永远无法杜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种种,于是,才有了这跨越了整个时代的曲折故事。
有些故事感人是因为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有些故事感人因为是现实不存在的理想化身,而《啊!鼓岭》的感人却恰恰是因为它的真实。在这样一个充满怀疑的年代,在这样一个连做好事都不敢贸然伸出援手的年代,在这样一个情感变得越发冷漠多疑充满变数的年代,《啊!鼓岭》让我又重新的感受到了真实的爱。
作者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辞藻去修饰这样一个本身已经很动人的故事,但这根本不影响这些朴实的文字直击内心的震撼。无论是“米囤”和小山子之间那坚固感人的友情主线,还是郭大山和大山子媳妇之间的相濡以沫,郭茂福和小山子之间的相互扶持,拜蒂和钟翰之间的忘年交,无不让人感动。书中的“爱”,跨越了国界,不再局限于血缘,将这个世界最善良的这群人,最真实、最美好的感动,呈现给了读者。
书中每个人物的出现,都推动了故事一步一步的进入下一个高潮,确切的说,是推动了两个不同国籍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的成长。小山子教会了“米囤”最初的勇敢,最初的爱人的能力。从帮助梆子爷爷开始,两个孩子的一生从没有让这份善良停下脚步。无论是小山子对于加拿大华工的帮助,还是“米囤”对于身边人的一生奉献,都让我看到了人性最美好的东西。
鼓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将东西方的文化一同承载了下来。无论哪一种信仰,最终传递的都是,对于生命的尊重。郭大山的救死扶伤,“米囤”的反战,悲悯之心是相通的,博爱之心是相通的,于是,“米囤”记住了“中庸平和”受用一生。
整本书,每一处都是如此动人,每一个人物都是如此鲜活,每一个细节都如此耐人寻味。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让这个年代里的我们看到了最纯粹的爱,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善良。因为它的真实,才有了它的说服力。因为它的真实,才让这遗憾更显动人。因为它的真实,才让我们如此向往。
愿你也为这样真实存在的爱而感动。从而再一次的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这世间,唯有爱,可以让人生变得美好,唯有爱,可以带我们超越一切。
至此,唯愿,小山子和“米囤”真的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兑现那个“树下之约”。惟愿!
《啊,鼓岭!》读后感(六):十年鼓岭生活,一生不尽牵挂
《啊,鼓岭》同名的舞台剧即将进行全国巡演,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我在做功课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立刻觉得眼前一亮,细细品读更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纪实小说。
舞台剧的海报在显眼处有一行字:一个美国人的中国梦。这句话其实很值得品味,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听说中国人有美国梦,美国人的中国梦从来没有听过,然而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美又特别心痛的梦。美在真善美的人性,心痛因为历史的变迁而常常让个人的遭遇成为注脚。
在遥远的鸦片战争的时期,福建鼓岭当地的居民小山的父母救了远道而来的传道士加纳德的父母,而童年时代的小山和加纳德成为小伙伴后,又救了加纳德的性命,在加纳德幼年的心目中善良正直的小山哥哥,就是自己的基督,自己的守护神……
然而随着战争的升级和格局的动荡,离开了中国的加纳德一家再也无法回去,两个小伙伴的友谊通过书信传递却愈发深厚,小山以为去加拿大当了劳工就可以见到加纳德,却不幸发生意外而丧生,而小山的家人怕加纳德伤心而善意隐瞒,却不想加纳德在暗自寻找了十年后才得知真相……
二战开始后,成为物理博士的加纳德,却依旧心系和平,通过更新雷达技术提升了战争的精确度,身为大学教授的他,依旧忘不了童年的鼓岭,也常常和自己的学生、妻子提起心目中的中国,但由于中美政策原因,他始终没能回到鼓岭……
作者刘汉中先生,在美留学期间认识了加纳德夫人,被此段中美友谊佳话所深深感动,写出这段故事,而最终促成了福州相关领导和加纳德夫人的相见,鼓岭故事,也终于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动人的情节,鲜活的人物,真实而纯粹的感情,无一不让人深深感动,看完书以后,很想去看看鼓岭,这个承载了悲欢离合的美丽地方。也很期待同名的舞台剧对这个故事的另一种方式的呈现。
《啊,鼓岭!》读后感(七):消失的故乡
几个月前的环中国毕业之旅,我曾去过鼓岭。那是一个位于福州市东郊晋安区的旅游避暑胜地,当时我去的时候正好是8月份,正值酷暑,鼓岭却非常凉快。据当地人介绍说这个地方是1886年由西方传教士开辟的,因为这里夏天的最高气温不超过30℃,所以当时吸引了不少人来此避暑和定居。
由于时间仓促,那时我也没有停留多久,匆匆的游览了鼓岭风格各异的别墅、教堂、医院、运动场、游泳池和万国公益社等一些特色建筑后,就前往下一站了。所以对她的印象,也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发现了《啊,鼓岭!》这本书,封面上赫赫写着“一个美国人的中国梦”。美国人还想往天朝跑?现在大家不都是梦想着能有张美国绿卡么?而且当时我也去过鼓岭,就那样没什么特点啊。抱着心中的疑问,我开始阅读这本书。读了一小段我就找到了原因——因为主人翁把鼓岭当做了故乡。
何谓故乡?故乡就是从小长大的地方。评:废话。所谓故乡,那里有你最美的梦想,还有你最真挚的感情,更有亲人无私的爱。当你远离她时,她就是你的思念;当你失意时,她会激励你继续奋进;当你稍有成就时,她仍是你第一个想到的地方……那么,她就是你的故乡。鼓岭,就是主人翁魂牵梦绕的故乡。
《啊,鼓岭!》中的密尔顿·嘎登勒,他虽生在加州,却长在鼓岭。那里有他生死难忘的朋友,有他石头别墅的家,有他梦怀的草木山水,也有他着迷的鸟语虫鸣……那是一个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他至死都想回去的地方。虽然他只在鼓岭生活了十年,却在接下来八十多年的生命中都思念着鼓岭。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故乡——武汉。她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得名,“两江三镇”的独特布局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重地与商业重镇,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又因诗仙李白题下“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诗而得“江城”之名。
说实话,我可以用文字描述很多东西,因为我想靠这个混口饭吃,但现在要我用文字来讲述武汉,却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了。武汉这个地方,我实在是太熟悉了,熟悉到只要谁问个地方,我不用想就可以告诉他该怎么去。我可以告诉他该坐什么车,可以告诉他怎么倒车最快,也可以告诉他哪里什么时候会堵车要避开。现在要真的让我为武汉写点什么,还不知道该从哪里写起。
罢了,既然写不出来,那么就不写了。但即便如此,武汉依旧是早已融入我灵魂的故乡。
虽然今天,为了理想,我已离开了她,独自一人在北京漂泊。曾经想象过的游子们的心境,此刻已深深理解,那种思乡的心情不是烈酒,会让人产生瞬间的幻觉,而是一杯淡淡的清茶,似乎香甜,却也苦涩,久久围绕在我的心头。虽然她现在也在大开发,全城一下子建立起上万个工地,空气严重污染……
好了,扯得有一点远了。还记得去年2月份,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在访美期间讲述的“鼓岭故事”,就是书中的这段故事。但也正因为这段故事,把鼓岭带进了世人的视野,也引发了鼓岭的开发热潮。正如现在的许多地方一样,建筑工地一个个建立起来了,新建筑一个个冒出来了。一条条观景栈道,一个个观景平台,正肆无忌惮地不断蚕食着自然美景。石柱山景区原先那条凹凸不平的碎石板路,已是整齐平坦的大石板路。不但两旁的植被有所破坏,老路的历史印痕也已荡然无存。路好走了,游玩方便了,但令人着迷的魅力却同时暗淡了。这个1886年由西方传教士开辟的避暑胜地,似乎也要成为人类开发的牺牲品了。
估计密尔顿·嘎登勒要是现在还在世,有机会回到鼓岭的话,也找不到儿时的乐趣了。人们已经清除了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的花卉和街树的地面,还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都加以了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都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最后留给我们的,只能是故乡无边的消失。每当想到这里,不禁有种淡淡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