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东西的故事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17 04: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东西的故事的读后感10篇

  《东西故事》是一本由[美]安妮․雷纳德(Annie Leonard)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29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东西的故事》读后感(一):有害物质的限用,与我们息息相关! 东西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

  这本书描述了现代社会产品生命周期过程总的来说,我们人类花费了大量的资源,去开采另一些资源;然后在工厂中用各种化学物质进行加工;压低成本;在市场上想尽各种办法销售消费者消费者花钱买了无数没必要买的商品使用废弃后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都造成巨大环境影响

  《东西的故事》读后感(二):环保英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

  “环保英雄”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

  游伟

  六年前,我妻子参与翻译国学者卡罗琳•斯蒂尔的著作《食物越多越饥饿》,我帮着校对,得以将这本书好好读了一遍,感触颇多。卡罗琳在这本书中,通过追踪食物如何运送到城市居民的手中这样一个“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课题,一步步揭示出现食品生产是如何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平衡都市如同它的缩影——大型超市,是如何在扩展现生活同时约束了我们的生活。卡罗琳的笔触冷静,却偏偏惹人感叹,尤其是关于垃圾处理的那一章,更是让我想起老家农村的晒场。在我幼小时候,家家屋前晒场前面都会有桔园,有菜圃,有池塘,而如今这些地方却被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侵占,风景全无。

  和大多数惰于行动的人一样书卷闭上,我的感触止于感触,虽然它也使我养成了对城市垃圾处理的关注,却并没有由此改变我的生活。和我,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被《时代周刊誉为“环保英雄”的美国人安妮•雷纳德,仅仅是为了追问“我买的东西从哪里来,用完后又去了哪儿”,居然依照“原料开采、产品制造分配营销、消费使用、废物处理”的现代生产体系,历经25年,跑遍全球40多个国家拍摄出“东西的故事”这样一个举世关注的视频动画短片,揭露出这个看似完美的线性系统遗漏的真相:它忽略了人的因素,也忽略了可持续的问题,注定无法无限运用下去。为了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安妮•雷纳德出版了《东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与死》。

  在这本著作中,安妮•雷纳德指出,“1960年,美国人制造了8800万吨城市固体废弃物——也就是每人每天制造了1.22千克的城市固体废弃物。198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每人每天1.66千克,到了1999 年,当再回收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时,这个数字是2.06千克,只比我们当前的数字低一点。环保局的数据显示,美国人在2007年制造了2.54亿吨城市固体废弃物,也就是每人每天2.09千克!”这个不断增长的数字,揭示出“人的因素”究竟如何影响了那个看似完美的线性系统:正是由于我们过分地看重经济发展,将它视为创造美好世界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所以我们过多地依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从而改变了人类对物品的欲望方式,也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安妮•雷纳德举过一个让人印象深刻例子。她说自己某天路过音像店,被售价仅仅4.9美元的随身听吸引,就在排队等着交钱买单的时候,她猛然醒悟到一个问题,这种随声听的功能如此齐全,单从生产成本来讲可能就已经逼近4.9美元甚至可能低于这个价格,为什么可以要卖这么便宜,为什么可以卖这么便宜?商家卖“物美价廉”的东西,自然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是,安妮算了一笔账,她发现低价格貌似是生产技术发展导致成本下降,用更低的价格刺激消费,也实实在在让利消费者,看似双赢实际却是更多人付出高昂代价结果。消费者高高兴兴买单的背后,可能是底层销售店员工资的压缩,更可怕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可能意味着原料生产国永久性的环境破坏。美国消费者买走4.9美元的随声听,背后是失去资源的人买单,这样的代价,就为了让一台随声听卖得更便宜,究竟是否值得?

  毋庸讳言作为环保主义者,安妮•雷纳德花了不少笔墨批评“毒物进,毒物出”的生产方式,尤其对从事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更是口诛笔伐,这些内容是否有夸大或者“一叶障目”的嫌疑,尚待考证。但是她对企业,尤其是“大财团”煽动起消费主义的社会风气与生活习惯的批评,确实值得警醒。如果我们生产的99%的电子设备将来6个月后因为一个简单的“技术升级”而变成垃圾,我们是不是有点太浪费资源?

  在视频中,当然也是在《东西的故事》这本著作中,安妮•雷纳德甚至认为这些“大财团”已经扭曲了人类创设政府是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初衷,这使得她对这些企业的批评听起来颇有“无产阶级革命”的味道。她自己辩解到,她并不是不公平地给所有公司扣上邪恶大帽子,她认为“公司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一间公司只是一个合法团体而已”,但是她依然认为,“公司的运营方式上的问题让它们变得不那么适合做我们的邻居,就连一起住在地球上都不行”。为此,安妮呼吁政府真正担负起责任,从全球化发展的长远角度约束破坏完自家破坏下家的企业发展行为,她更是呼吁我们作为消费者衡量自身的需求,“用更少的东西打造更好的生活”。

  安妮自认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过于理想主义,这点我倒是无法认同,毕竟如果继续这样高消耗地发展下去,我们的子孙将不得不面对能源枯竭的局面,那么绿色可持续发展恰好是我们最实用主义的选择。至于她大张旗鼓呼吁消费者放弃消费主义的生活态度,倒真是过于理想主义,虽然“消费者”已经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标签,消费能力已经衡量人的价值最高标准之一,但是要让现代人明白用消费(或不消费)来彰显自己的权利,只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让人沮丧的过程。

  发表在《中山商报》

  《东西的故事》读后感(三):最后

  环保主义者,类似寂静春天》一书,在这里不陈腔滥调说一些众所周知却无所行动的道理,从不同视角看看这本书:

  1、将消费主义与民有民享民治的理念联系在一起

  大财团所鼓励的消费主义(GDP主义)通过广告狂轰滥炸与11.11,将人的成功感、幸福感与消费联系在一起,讲这个过程与民主观点联系在一起确实有些夸大其词

  2、生产链:原材料——制造厂——分销——消费——回收,整个生产过程,更是将价格低与压榨每个端点劳动力联系在一起。或者我们属于压榨者,或许属于被压榨一员,或许兼而有之生意人估计从中过看到的是自己还可能在哪个环节中插一脚,压低成本吧。

  3、最后的呼吁很神奇,差点喊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东西的故事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