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是一本由严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一):何等的浪漫,让人如此欲言又止
- “我做得到的,我竭力做到最好;我做不到的,可能我永远也做不到。或许生命并不意味着成为了什么、做到了什么花好月圆,它原本就是这般的自在安然。重要的是: 我们都还在,我没有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 “那些古旧之物,不是因留存难度才显示它们的价值,而是以前的人们以物的形式留给我们的精神光泽。经过浩劫留存下来的,莫再去拆它们的迁、嫁它们的接、镀它们的金。我们的文明很念旧、很讲自由、很讲诗意、很讲浪漫。世到如今,文明可能真的很脆弱,脆弱到我们只求它能有基本的真实,除了它们,我们可能真的没有什么可以依恋的家乡。”
- “我们常听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其实依我看,开花、发芽只是梅的必然信念,寒冷是它需要的环境条件,飘香只是副产品,恰巧被路过的励志哥闻到而已。”
…… ……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依然执着于老相机、黑白胶卷的摄影师,书中的每篇随笔皆为其作为一名“自由职业摄影师”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每个行业皆有其行业的“道”,读其文,深深地感受他所领悟的“道”,他所追求的“道”;还有,通过镜头他所理解和深爱的这个国度和她最普通而真实的百姓。“大道从不远人!”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何等的浪漫,如此的悲戚? “无意于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倒是可以让人知晓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哪怕是让人看看这个不擅闪躲的人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作者用他的朴实但不失华彩的笔墨和语言与我们分享这样印着“车辙”的浪漫,如何能不感动!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二):除了这一生,我们又没有别的时间。
看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一个篇章叫做“时间的名字”,被里面的一句话打动“除了这一生,我们又没有别的时间”。说的多好。
作者在微博上看到史航老师发了一条内容:“《僧袛律》中说“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昼为三十臾。照此可推算出具体时间来。即一天一夜24小时有480万个“刹那”。细算,一昼夜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2880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 0.36秒,一“刹那”只有0.018秒。”
他说这是“时间的名字”。
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是一瞬间,而这个瞬间凝结的却是永恒。
我们被抛进时间的长河里,有的人的人生是激流,有的是缓溪,每一个瞬间我们都会时光的流水覆盖、推动,或是欢愉的,或是苦闷的,或是空虚的,转瞬即逝,我们不知道未来会遇到什么,还好有摄影,有影像,让我们记住和看到每个人生命长河中的那一刻状态。
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严明的这个人,看简介说,严明是当代知名的摄影师,却当过摇滚乐手,记者,后面当上了自由摄影师。而“自由”对他来说,才是创作最大的空气。
他的摄影作品,大多都是黑白纪实作品,我对黑白照片一直情有独钟,简单干净却意蕴深刻。他的作品总觉得有一股苍茫的感觉,而小人物植入大背景里,构成了一个不可明说却暗含曲折的故事。而严明不仅将照片呈现给大众,更将他内心的创作历程和感悟摊开来,告诉我们照片背后的故事。
作为一个摄影师,严明去过许多地方拍照,你可以跟着他的文字,去感觉他对每个地方的感受与洞察,这片大地上正在发生的和发生过的场景,里面一个简单画面、人物背后的人情与故事。
正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苏轼《定风波》里的一句诗词,原文是这样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那时苏轼被贬到岭南时所写的,他那时候所处于变迁的时期,正与现状这个时代有所暗合。大多数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年代,离开家乡又回到家乡,或者去到更远的异乡,我们在到处寻找归属感,寻找财富积积攒地,拼尽钱财和全力买到一处房屋居所,觉得土地和房产能给人安全感,其实我们想找到其实只要两个字“心安”。“心安才是归处”,你无法决定风的来路,时代的走向,所以很多人更在乎财富的多少,有没有房屋,有没有家庭,但其实最终让人归属的是内心的安定和宁静。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爱这片土地的,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爱这漂泊不定的人生,爱这变幻莫测的年代,爱这我们无可抵挡的命运。正如书中这段话所说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田园,是我们这个基于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国家的载体。诗、酒、歌、画都从中来,打动着我们并慰藉着后来的灵魂,它抹平了一切痛苦与不安,那应是荒诞发生前的样子。“此心安处是吾乡”,家乡不能只在诗酒歌画中,留住并延续残存的中国式的浪漫美好,是我心所愿。我怜惜着那些活着不易的人们、那些存在不易的物们,陪伴着这个时代的所有不堪与失态。真的不想只当我们是去送葬,真的不想让后来人只能在我们的影像中游园惊梦。都说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而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与它相遇,不是缘分,是我们的命。我决定认命。
因为,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有兴趣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账号:半间书房,关于书影、音、诗、行、摄。 微信ID:banjianshuwu 】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三):因为摄影,更靠近自己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最开始是一位朋友介绍我看的,因为我喜欢摄影,说我会喜欢这本书。果不其然,看这文艺的名字,就知道这是我的格调。可是当我看完之后,心里多了几份沉思。何为浪漫,浪漫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享受其中,不顾及他人的说法。这本书是纪实摄影师严明从职业的摄影师辞职之后,从重庆开始到四川一路北上到河南的见闻散文随笔。文中所表达的摄影的技巧很少,对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的思考和人文的情怀有所思考。摄影是一门自由意志极强艺术,首先您得先去寻找您是谁?我们透过摄影去观察这个世界,反观过来,我们也通过按快门的瞬间定格出来的作品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拍出来的照片直接反映你的内心。文中提到何为艺术,艺术是带有你的兴趣和情绪的画面去击中并打开他们的情绪阀门,真正的艺术家绝对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启发,打动他人的情绪阀门。所以我们平时摄影,假设照片能够让人有所共鸣,或者可以感动其身,那就是一个好的作品。艺术必须是感性的,首先是需要有感性的萌芽,才有理性的枝丫。但是这也要求我们是一个感性之人之外,也是尊重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发展。因为上帝创造了灵魂之外,还给了身体与生命。文中的严明摄影师喜欢用胶片记录他的所见闻,对于他来说整个旅途最重要的是胶卷,胶卷记录的时光比钱财还更重要。自从玩了胶卷摄影,我开始慢下来思考每一次快门的瞬间,以前一个动作,我用几百张的数码的快门的操作,而我现在学会了慢,胶卷更让我思考关于光与影的故事,还有构图的和谐感。木心说过一句话:从前很慢,一生只爱一个人,一辈子。而现在一辈子都不够。有些事情,慢慢来,比较快。摄影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生活哲学,踏实走心的生活每一天,这才是生命的本真。比摄影之外的事情,还有更多更多。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四):凭空吹来万千风
昨天和同事逛街,聊起各自的未来。 她想去做律师。快节奏的,高强度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是她所爱。 那你呢?同事问我。 我啊。我喜欢体验更多。做什么都无所谓,顾得上温饱即可。但要自由。要开心。要浪漫。 然而辞去公职对我们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从事于不同的行业,但同辞职前的严老师一样,我们都处于体制的庇护之内。在此之前,我做过客栈掌柜,做过公司文员,也兼职拍拍照,修修图,写写零碎的文章。所以读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再加之诸多在郑州、重庆的足迹,这几乎不是初识,仿佛更像是一种久别重逢的欣喜。共鸣太多,仿佛多年老友相对而坐,款款相谈。 很久之前读林帝浣老师的《时光映画》,我也有过类似的感慨。 “一个真正喜欢读书、写字和摄影的人,无论性格是如何迥异,倘若能够集三者于一身,则多多少少都会有着一种共同的灵性。” “感觉之所以是感觉,是因为大多时候都难以言表,难以道明,所以也才有了音乐、绘画、摄影等等这样一些直观表达之外的艺术形式。 ” 然而与当时不同的时,已经走出大学的象牙塔,成为社会人很多年的我,慢慢的感受到生活的苟且与不易之后,对【美】和【浪漫】的理解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在书中以摄影为载体。其实可以是摄影,也可以是其他任何自己觉得美好的人和事物。 有的人可能感受不到,他对一向事物纯粹而坚定的热爱,就会让旁人觉得美好。我的朋友小夜是这样一个人,光哥也是。 光哥是我在D市开客栈时认识的一个朋友。 初到D市时,我没事总爱显摆一两手,搞一搞小手工,做两首打油诗之类,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羞愧难当。然而对于每一个小小的创作,不单单是对我,包括别的义工妹子,会做一道拿手菜也好,游戏打的好也罢,凡此种种,都会得到光哥由衷的赞赏,而且他会很虚心地向你请教和学习,在掌握了一门新技能之后——比如我引进C家做手工的胶枪,他会开心地像个孩子。对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光哥也是这样一个积极热情的态度。 和这样一个朋友相处,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鲜活与朝气。这是很多人的生活里所缺失的,尤其是在经历了社会的摧残与打磨后。而在我认识光哥的时候,他也已经年过三旬。所以这样的存在真是愈发显得珍贵。 以后每当我觉得生活索然无味的时候,就会想到光哥,想到他对生活的爱与热情。 和每一个平凡的人一样,光哥的生活当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狼狈,但这些都不影响他在我心中是一个浪漫的人。 浪漫,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 春天路旁盛开的蔷薇花,夏天暴雨过后的清爽,秋天踩在脚下咯吱作响的落叶,冬天一夜大雪之后白茫茫的寂静…这都是。 还有清晨街头的豆浆油条,菜市场上挂着晶莹水珠的小芹菜,傍晚暮色西沉时烤红薯的清香,和花丛里的小野猫亲切打声招呼…这也都是。 尘世里的烟火气息,没有什么比这更为诚恳和真实的浪漫。 愿你我一生, 灵魂自由,心有所爱。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五):我还站在这无限思量的码头上
最初看严明的照片 是在一本朋友的杂志上 云形的白墙 蔓延在一片生涩的土地上
那个时候 我惊叹中国也有这样的摄影师 寡言叙事 让照片就那样自然的伫立在这样的审美氛围里 纹丝不动 后来 在韩寒的独唱团里 又看到了些其他的照片 微凉的土地 漂泊的浪人 倾斜的大树 一个个都展开在我的眼里
我难以诉说我对严明照片的喜好 是衍生在哪个具体的点上 是诙谐还是失落 是惋惜还是淡漠
后来 慢慢的我知道是什么吸引了我 那就是严明所说的“无限思量,徒留惆怅" 在这些照片背后的衍伸阅读 我想不只是图片信息所营造的审美氛围 还有那些门后面对文化的无限思量 文化背后是人性的道途漫长
这些年 已经很少正经八百的读一本文学书了 因为当代文学难有相对真诚的作品呈现了 更多的是畅销的心灵鸡汤和做作的文艺情怀 这个时代貌似不再需要诚挚的故事和坦然的诉说 而读严明这本随笔时 我再次找到了那片不畏泅游的海湖 简单快乐的苦行 我想是在路上走过之人最本初的感受
严明说自己还站在那里 不愿被世界改变 我突然在想 自己应该站在哪里 是否已被世界改变 庆幸的是 我还能在这样烂漫又不堪的时代 读到这样的故事 在翻向下一页的时候 戛然而止的回想自己站在哪里 是否已被改变为自我都厌恶的人
所以 我还是喜欢像严明一样诚挚诚实的人 不说高深或粗鄙的谎言 只提醒你往回看上一眼
然后停下脚步 无限思量
我时常都会穿过市民中心的广场去图书馆,我喜欢那个安静而空无一人的广场,每次经过那里的时候,我都会在广场上坐一会,看着这个繁华的都市在喧嚣中进入夜的模式。有时候会遇到几个搞摄影的人,一动不动的举着相机,对着天空,对着高楼,对着晚霞,或者他们也拍过坐在台阶上发呆的我吧。
有一次走到广场的时候,遇到一保安正跟一个摄影师聊天,保安大哥问:这样每天拍照会不会很无聊?他答:不会。又问:拍照一个月赚多少钱?他答:不按月来算,有时候一张相片就可以值上几千块,或几百块。再问:哇,那不错,这样的时候多吗?他答:当然不多。还问:那为什么要一直来拍照。他答:因为喜欢。
广场对面的卓越大楼亮起了彩灯,与正在新建的深圳第一高楼的照明灯遥想呼应,街灯闪耀,我们的影子被拉的老长。保安大叔也许是被这一句“因为喜欢”给震住了,想必他也十分想知道,这个他日夜看守的广场在摄影师眼里究竟有怎样的特别风景呢?
我有时候也会在这发呆的时候拍几个照片,或是空无一人广场,或是蔚蓝无垠的天空,或是静立的小树。构图与截取的瞬间,仿佛时间就可以停止。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我不曾立志当一名摄影师,我也不是那么地爱拍相片,可是,我却爱极了这种让时间停止的举动,我也爱极那些留住瞬间美好的摄影师们。
严明先生算是我很爱的一位先生。
我看到他的摄影作品全都是黑白的,安静的,杂志的某一页,静静躺着,不张扬,不时尚,甚至不夸张。而这样的画面感,却能让我时常看到一种宽广感和一种真实感。而通过这样的画面,也能感受到按快门的瞬间,他心中的慈悲情怀。一个中年男人的情怀,细腻而温柔,坚持又持久。这些难得的情怀,不光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处处可体现,在他的新书《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中更是在点点滴滴的文字中可触摸到他的真情和厚实。
从不曾想过一个搞过揺滚,做过记者的走南闯北的男人能写出这么温和的文字,这里所说的温和倒不是说文字的无力,而是他书写的生活与他看到的世界处处充满的体恤和宽容,心怀悲悯地与苍生大地相连接。正如他在书中的 自序所说:“这本书不教赚钱,不教人如何改变世界,我想谈的是关于保本、关于如何不被世界改变。”
他一路从南到北,再从北走到南,用他的话说,就是终于走上了摄影这条“不归路”,看到他在书里这样说的时候,我倒是没有感到难过,甚至很是欣慰。为了所爱的事终于不回头,试问几人能做到。而严明先生做到了,之所以不说他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只是我在书里一行行的字里,看着他独自不远千里去拍下这个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人和事的时候,有食不裹腹的时候,有险些被劫持的时候,也有饥寒思乡的时候,这一切的时候,他都没有怨天怨社会。他一直都走在他理想的路上。
他拍的相片和他的文字一样,所有想表达的,都是分享,而不是发泄。一种对自己做所的事的热爱。这种热爱的实现,是经过了千山万水,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洗礼。实现理想,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的事。而说到这的时候,我又想起他在书中的某一章说的一句话:少不更事时,认为人生、工作就是职业扮演、越往后越发现,扮演是件痛苦的事。内心的喜欢,才不用扮演。
是的,内心的喜欢,多么重要。像在广场中听保安大叔那个摄影师的对话,“拍照这么无聊又不赚钱的事,为什么要一直做.?””因为喜欢。”这种响亮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在如今这个活着都觉得艰难的时代是多么难得珍贵。而总有人因为这样的喜欢前赴后继。当他在书中很温情地说:“不管这是不是个理想的时代,我都要去实现理想。”在我们总以为理想梦想类的东西总是以呐喊的方式来表达时,严明先就是以一种温和地低调地方式来呈现。
后来,在我看完了这本《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的时候,我依然会在某些晚上去那个空旷的市民广场去坐一坐,偶尔还是会遇到摄影的人,偶尔也只有我一个人看着这个辉煌灿烂的城市,想着它的广阔和自我的渺小。而这样的时候,我却一点也不焦虑,反而平静而真实。
因为,我要在这里,用理想来抵抗这个时代带给我的恐惧。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七):读后记
忘了什么时候开始看严明的照片,只记得看完没有很强烈的喜爱,真正对严明有印象是在听完Thinkplus2012“大声思考”之后,我发现这个摄影师演讲中的每一句话我都欣赏。然后重新看严明的照片,开始关注他。
我曾经把严明的照片介绍给同上摄影课的同学。那位同学看完以后跟我讲了一堆他对照片的想法,具体说了什么我已忘记,只记得当时我突然发现,怎么别人看完照片有很清晰的想法,而我看完照片往往只能得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结论,要说出个所以然对我有点难。虽然这种喜欢与否也分强烈与不强烈。
因为有了以上的铺垫,这本书一出来我就买了。书名很浪漫,叫《我爱这哭不出的浪漫》,因为这个书名,我姐跟我讲她也想看看这本书。
拿到书时,刚好是我不想看书的时候。我拿在手里翻了翻,突然想到,我怎么会去买一个摄影师写的书?我从来都相信一个能拍出好照片的人不应该能写出好文字来。图片和文字虽然不冲突,但一个人只能擅长一种表达方式,也只能选择一种表达方式作为自己情感的主要出口。前几天看许鞍华在《锵锵三人行》里也说过类似的看法,大意是说假如我能把我想表达的用文字写出来,就不需要去拍电影了。
书在家放了几天后,我才开始看。看摄影师写的书,大概一是看摄影师怎么拍照片,二是看摄影师的想法,他想用照片表达什么。这本书也正是讲这两方面的。虽然我拍照不多,但我也好奇别人是怎么拍的。去哪里拍,用什么器材,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和自己遇到的问题默默地对照。它满足了我窥视别人拍照的小愿望。摄影从来不是一件浪漫的事,以前摄影课的老师说过,拍照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后来的实践中,也确实是这样。
我觉得严明想要在摄影里表达的东西,他在“大声思考”的演讲中已经讲得很好,这本书里的叙述只是在演讲基础上的补充。“大声思考”演讲给我的印象太深了,里面的一些话我甚至可以背出来。比如,“我们是基因的俘虏,体制的败将,最终也都不是时间的对手”“除了这一生,我们一无所有”。时间是人仅有的资本,这是严明对时间的看法,我想时间对摄影师来说很重要,本来时间就是摄影中必须把握好的重要的一项。不知道他是先有了对时间的认识还是在摄影中认识了时间。演讲中,严明还说,“我拍过的,我遇到过的人们,我是爱他们的。我对现实越悲观,其实就会越爱,我觉得我们的命运是一样的。”我想这应该就是他拍照的原因所在。当初听到这句话时,我觉得他讲出了我的所想。每次拿着相机站在街上,就会觉得这个世界特别美,每个人都那么独特,每件东西都那么理所当然,即使有不和谐,那也是有故事的。但是回到家中,当我看书,刷微博的时候,总时不时地有怀疑、绝望跳出来,不知道希望在哪。我曾想可能拍照是我的一剂良药,它提醒我要热爱生活。我想每个人都需要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不管是照片还是文字,绘画还是音乐,或者其他,它可以挡在现实和小小的自我之间,让我们总有希望在,而这一丝希望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在。
书看完了,我还是愿意相信摄影师的照片比摄影师的文字要好得多。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八):小镇青年
听说严明是二更的视频,介绍了他光阴里的小镇青年,我一直觉得照片最能打动人的是似曾相识的共鸣,看一眼瞬间眼泪就会流了下来。 身体最诚实,她能真实的表达出我的感受。 我去翻了他的微博,看了他的百度百科,我会跟我的朋友讲,我最喜欢的摄影师是严明。 我就是他表达的那类小镇青年,我走不出地域的牢笼,但却不妨碍我有自己的审美,尽管表达出来可能会不堪的另类的甚至是卑微的。
但无论如何那是我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那一张照片在那里,我知道那是我。
中文系毕业,搞乐队,做过记者,最后做了独立摄影师。
可以说,这是我喜欢的所有元素,放到了这里,成了严明。
摄影啊文字啊,不过是表达的一种方式,懒得通过嘴巴,那我去拍吧,写吧。
小镇青年也用他的方式,让人记住。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九):给童心留一条缝隙
(几年没有写过超100字的东西,感觉像挤牙膏。)
在开篇的几章里,我看到了朝天门码头、三峡、洋人街。以及后面陆续出现的小面、大佛寺。。。。严明笔下的重庆与我眼中的重庆不太一样。
我决定用他的视角看一看这座我出生和成长的城市。
上周六走出斗室,我看见一位休憩的婆婆。这是未经思考的一次随拍。
(发不上来图片)
从贝斯手到自由摄影师,从体制外走进体制内,到再次游离到体制之外,十年又十年。离开报社,放弃眼见的安稳,辗转大江南北,只为遵从内心的声音。
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自信。
在买这本书之前,我从不知道严明。是出于对摄影的边缘的不清晰的喜爱,想提高摄影技巧才读的。
读完之后我放弃了技巧。
道法自然。在拍之前不要动心机。“现实的发生和内心的冲动都是难以预设的,好的花朵一定会为你的诚实、天真而盛开”。“虽由人作,宛作天开”。这几乎可以说就是严明全部的创作规则。用规则也许不合适,或者是信仰。
所以你拍不拍得出动人的作品,不在乎你技巧多高,临摹过多少大师,而只在于你看待这个世界的眼睛和心。
欲望要用天真来换。如果被欲望填满,天真将不再。镜头背后就体会不到诚实和感动。这个天真,不是很傻很天真的天真。
书挨着读下来,你会发现严明完全不只是摄影师。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矛盾的热爱;他的心里充满着人文关怀,并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用镜头表达出来,或犀利,或温和。他为此痛苦,快乐,奋战,并始终站立着。
路上并不都是繁花似锦。但脚步没有停止。
我触摸到他字里行间澎湃汹涌着的,饱满的情绪。为并此心酸。这世间一切哭不出来的浪漫,需要多少勇气和坚持去倾听与表达。
但愿在这被现实填满的生活里,可以为自己的童心留一条透气的缝隙,可以看得见天的蓝,花的红,以及人心最原本的善与爱。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十):《我爱这哭不出出来的浪漫》书评
坦率的说,像这样做任务一般逼着自己在短时间内看完一本书,这种事已经很久没有发生过了。书是去年就买好了的,还是签名版,这又如何呢?依然逃不脱被扔在纸箱里半年多不见天日的命运,等待偶然出现的契机。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是素有“诗人摄影师”之称的中国著名摄影家严明的首部影像随笔集,也是中国内地首部摄影师创作手札。全书分“抉择”“思量”“因果”“恩典”四章,有故事的影像与影像背后的故事互为注脚,延伸出摄影家通过摄影,对业余与职业、肉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现前与长远等主题的洞见,也是作者“预感到路走过一半”,对“沿途所受的周济和体恤”,以及“对被称为作品之外的那些万水千山”的一次整体思量。
这本书“是个机缘,如果可以,我愿意心怀惴惴地说出来。无意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倒是可以让人知晓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哪怕是让人看看这个不擅闪躲的人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作者以内心深处的真诚,和充满诗情的影像与文字,为我们展现出当下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图景。作者原为文字记者,后转为摄影记者,在其影像表达中能看出一缕禅意的哲学性思考,“这本书不教赚钱,不教人如何改变世界,我想谈的是关于保本、关于如何不被世界改变。”
犹记得大学时代老师提问,你为什么学新闻?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情状各异,有的是为黎民苍生维护公义,有的是为基层百姓发声,有传播输出价值观,有的干脆直接说分数不够上法学专业被调剂来的!我记得我大约是这么回答的,我只想做一个平凡的时代记录者和见证者。因为我想那样大概会很有趣。和同学们相比,我的答案所欠缺的一种主动输出改造世界的积极性,我也常常反思愧疚于自己的不思进取落后于人,然而就在严明的文字里,我仿佛找到了些许共鸣。
书的第一章第一篇题为“一切从重庆开始”,乍见之下,顿觉亲切,诗人摄影师的视角来表达这座我身处其中的城市,会有无数种照见的可能。
《朝天门码头贵妇》是上半城遭遇下半城、下半城滋养上半城的故事,码头集中上演了高下、贫富和聚散,每一张黑白照片后面都有一个可以娓娓道来的故事,洞若观火,体察人情百态,没有宏大叙事,没有主题先行,“每一个读懂严明照片的人都不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画面上,越过相纸,人们看到这个国家沉默的优美、坚韧的放达以及苦楚的浪漫”,作者用影像记录的方式完成了另一种深刻的“力透纸背”。洋人街《下班的米妮》呈现出另一种荒诞与浪漫,我们都去过洋人街,那里到处是刻意制造的欢乐,而照片中给人带来欢乐体验的米妮其实是一位身形瘦小的中年妇女,生存的沉重艰辛隐在头套之下,摄影师的怜爱和惆怅则透过镜头穿越而来。作为一名前记者,他完全有能力将素材做成一个颇引人眼球的图片专题故事,配上带有噱头的标题,通过聚集关注度来做点什么经世致用的事。
然而他确是只呈现了这样的场景而已,让图片被发表和展览很多次,或者被合影,他说他想要的不是图片故事而是有故事的图片。在我看来,他只是一个心怀悲悯的记录者而已,用方寸之间的影像来表达爱和善的情怀,“我对现实越悲观,对他们就会越爱”,每一个碎片折射出大时代下迥异的个体命运,把他们拼接起来,那就是我们身处其中的当下,这也是我所喜爱的所谓新闻所谓传播的意义,你所看到的即是所有。而记录者勇敢的为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做更为优美的注解。
为了保本,为了不被世界改变,这个曾做过教师、摇滚乐手的体制内记者,辞去了公职,踏上了一个人的摄影之路。他在书中并没有大谈技术,而是分享关于他摄影旅程的记录——对生活的观察体悟,对个人的质询反思,诉说着跋山涉水间行走的艰难和喜悦。重庆的小面,河南的胡辣汤,平价食物是讨喜的,而找寻经济安全卫生的旅店、寻觅合适的洗澡之处、学会在房间安全的藏胶卷,让人看到自由摄影师的精打细算和艺术创作之外的惊心动魄,那也是另一番生活的趣味。和那些动不动呐喊着去一趟西藏、丽江洗涤心灵就能改变人生的励志文相比,严明所呈现的旅途有更脚踏实地的真,你能看到黑白照片里的优美浪漫,同时也能感受到创作者的千疮百孔的拮据境况,他的经济来源于“通过杂志稿费、卖作品所得和‘总能及时到来’的摄影比赛奖金”,“总能及时到来”多么无奈又自信坦然,他说“知道自己的快乐在哪里,对自己的作品负责,硬才是发展的道理”,“有些结,解不开,其实可以努力将它看开”。艺术其实也是食人间烟火的玩意,但是那又如何,对于摄影的痴迷,他说“时间和结局,都不能影响我们爱你”,对于旅行,他说“往哪里去,已经根本不重要,我只想用剩下的时间找回我的从前”。
阅毕全书,我无意于成为一个搞艺术创作的人,我能够读到的是作者对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对我们身处的周遭的打量与审视,对那些朴实的美好的人文气息的领会和延续,坚守理想的执拗,学会与自己的内心相处,这些才是弥足珍贵的。(写于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