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败犹荣的先知》是一本由冯克利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虽败犹荣的先知》读后感(一):《虽败犹荣的先知》:无人问津的先知们
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会有知。(《旧约•以赛亚书》)
读书是一件私密的事,毕竟这一行为在大多数时候只能由人自己独自完成——独自阅读,而后独自思考。因而书评本身的意义究竟为何,实在是个难说的话题。评论者的表达,终究是个人思考的结果。如此看来,以如此的方式产生的文字,或许与旁人并无关联了。
但世间的书评却不尽然如此。或者说许多书评,关照的其实是如迈克尔 刘易斯所说的“他人的生活”——他们希望,可以将自己在书中得到的启迪与人分享,譬如本雅明,那个被称为“最后的读书人”的犹太人,他的一本文集便被命名为《启迪》。从某种意义上说,冯克利的这本《虽败犹荣的先知》,其实也是这样一部作品。
写这样的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将“启迪”分享的善意,同样也需要足够的能力——所谓“启迪”,不应是单单从一本书着眼而窥见的“一点”,而是由一点切入,汇成一道光束,甚至是一个辐射面,从而带来新知。这便要求书写者要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将这些储备以合适的方式组合、创造。《虽败犹荣的先知》中的文字各自独立,主题大多与“政治哲学”相关。对于读者而言,陌生和生涩是这一领域带给我们的最普遍的印象。但它同样十分重要,毕竟“公民”是一个社会的基石。而对政治哲学的思考与反省,关乎我们要怎样建成一个美好的未来。
当然,既然以《虽败犹荣的先知》为名,自然“先知们”的思想主张与生命轨迹,便成为了书中探讨的主体。实际上,书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便是书名的来源。那篇文章的主角是马克斯•韦伯,一位同样伟大的德国思想家,他冷静而审慎,即使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不曾忽略在“民族”的语境下探讨帝国覆灭的可能,由此,“先知”之名赋予他实在无愧。
冷静与审慎是一个学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因为任何学术研究都需要在客观的语境下进行,才不致脱离正轨,而尤以政治哲学为显。可是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却又处在颇为尴尬的地位——爱因斯坦研究出相对论可以应用到天体物理领域的实践中去,可是哈耶克说“罪恶者当政”,又有何用处呢?
社会科学领域的困境在于他们的目的在于“复述”。在复述中着实可以窥见有关现世的答案,但这答案往往太简单,简单到“不证自明”。
在前言中,冯克利先生说,“妥协才是政治的灵魂,审慎才是国祚之神明。读一读那些政治学先贤的好处之一,就是它可以使我们拒绝因过于爱憎分明,遗忘了这种品质。”出于这样的初衷,他结集了这样一部作品。
《虽败犹荣的先知》读后感(二):精彩的书评
这本书是冯克利先生的一个书评集,书的名字就来自于他2003年时对韦伯夫人玛丽安妮《马克斯·韦伯传》一书所写的评论。百度搜索可以知道,冯克利先生是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思想史。他近年来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思想论著,对于学术思想的传播有突破性的杰出贡献,在公共思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因此被誉为国内一流水准的翻译家。
他的评论往往由某位思想家的某一本书作为由头,品评书籍、点评人物、纵论思想,侃侃而谈,如行云流水般不着痕迹,颇有谦谦君子之风,而且其中不乏独到之见,多有精彩之论,非常耐读。简要来说,他的书评有三个特点:
一是知识广博。作为国内研究近现代思想史的学者,他的书评自然也就集中于思想家们的著作。全书共收录他的19篇文章,不但对诸如托克维尔、马克斯·韦伯、哈耶克、阿克顿勋爵、伊拉斯谟等大众耳熟能详的思想家有评论,而且谈起象布鲁姆、圭恰迪尼、霍布斯、施特劳斯、雷蒙·阿隆、柏克等一般人相对较为生疏的思想家来也是如数家珍,对于一众人等的生平轶事、重要著作、思想观点等都有所涉及,旁征博引,议论风生,可见他所涉之广,知识之博。
二是议论深刻。书评固然可深可浅,但深浅之间折射出来的是评者的能力和态度,隔靴搔痒,敷衍了事的评论自然也就没有价值。冯克利先生往往了了数笔勾勒出思想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此展开评述,一方面作纵向的演述,介绍其思想的缘起与演变,在《阿克顿:一个史家的信仰与智慧》一文中,他将阿克顿勋爵在史学中传达信仰的做法归结为“不脱离经验与制度嬗变的信仰”;另一方面又作横向的比较,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进行对比,甚至后人对其的评论也有引述,比如在《圭恰迪尼和他的<格言集>》一文中,他始终都在拿圭恰迪尼与马基雅维里进行比较,还有对勒庞与弗洛伊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的书评,不单单是在评书,更是在品人、论思想。
三是现实情怀。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都有强烈的现实情怀,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冯克利先生这本书却很奇妙,19篇文章中除去有3篇是专论国人著作的以外,提到中国现实极为了了,大概数了一下,只有2处(一处在第79页,说:“即使‘改造国民性’是可取的,它也永远洗不掉黄河泥沙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累累伤痕。”另一处在第90页,说“从今日流行的重写晚清史、民国史、抗战史、内战史乃至于整个中国历史的风气,或可体会其用意……历史仿佛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但他的行文之中却始终给我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他在为当下寻找一种解释,寻找一条出路。这当然与他所评之书很有关系,而更大的可能则是,他正是怀着为当下的问题寻找答案的目的来选择读什么书的。
写书评绝对是一件苦差事,要想写得深刻,写得精彩,则尤为不易——必须反复阅读所评书籍,不但需要有对所读之书的深刻理解,还要有对作者命意的准确把握,更有赖于自身学识的深厚积累,缺一不可。在我看来,冯克利先生的这些评论确实精彩,而由此反推过来也可以知道,加诸其身的“杰出贡献”、“不可替代”、“一流水准”等词汇绝非溢美之词,更非浪得虚名,的确是实至名归。
《虽败犹荣的先知》读后感(三):一个文人的政治身诫
这是一本冯克利的书评集。虽然他在序言中说,读这些书的活动“多是在卧榻或厕上完成,所谓‘研读’完全谈不上”,但当我细细披阅这一篇篇行文古意盎然,论述层层深入且旁征博引的书评时,时常忍不住击节赞叹,为作者的渊博与思辨折服。
我所最为认同的是冯氏抱持的政治观念。在这本书中,他并未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但在他激扬文字论英雄,细数成败得失间,其核心灵魂已然呼之欲出。什么样的政治家可称得上杰出,甚至被冠以“先知”的名号?冯氏列举了一系列或振聋发聩,或生僻冷门的名字,并一一娓娓道来。
他首先要有信仰。提出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的阿克顿,这句名言虽然为人所津津乐道,但他本质上却不是一个激进的民主改革派。在他的政治理念中,始终把自由和信仰放在所有价值之首,并且认为能够保证其安全的,只有建立在权力制衡原则上的宪政制度。他反复强调权力制衡的观点虽令他为后世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所漠视,但在冯氏看来,却恰恰是他作为史家的智慧体现。
他其次必须清醒。泛意识形态化的环境的最可怕之处在于,人们会像被施了催眠术一样,莫名其妙地放弃对集体行为独立的价值评判权。集体无理性对社会与人民的杀伤力是不言而喻的。阿隆所反对的“有目标的政治”,正是社会主义中国急需的一种状态。政治在不那么高尚的政客的运作下,陷入同道德行为根本不沾边的高成本状态,这样的教训已经太多。
他要能有预见性。伊拉斯谟身处一个信仰堕落、社会动荡、各种势力暗中角逐蠢蠢欲动的年代。他以深刻而长远的眼光看到,无论是顽固派还是革新派,在狂热激昂的势态下创立的天地,都不可能是乐土。他的“下蛋不孵”,并不是怯懦畏缩的表现。
他须精擅制衡。圭恰迪尼比起他的老乡马基雅维利,在名气上大大逊之。究其原因可以发现,马氏抱持的是改天换地之心,他先高喊人定胜天的口号激荡民众灵魂,又以厚黑权术慑服人心,最终使民众拜服脚下。圭恰迪尼则认为政治家的可贵之处不是对抗命运,而是善于观察事变,顺势而为;政治的首要功能不是明是非,辨真伪,而是建立规则,消弭冲突;不是不惜一切达到某个目标,而是把目标的选择权留给社会。他的政治思想及举措以稳定、平衡为目标,却必然缺乏了煽动性,不为后世那些呐喊改革却带着势利的自由观的激进人士所喜,自然名声不远。但偏偏这一类人是大多数革命的参与者。因此,革命带来的自由常常得不到保护,甚至被摧毁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最重要的是,他必须冷静,敢于作为,并且甘愿牺牲。在开篇的论托克维尔的《理想的陷阱》中,他指出托克维尔看到了民主的势不可挡,但民主可能导致的多数人的暴政一旦与执政者位高德薄、发声者不解政事的割裂现象结合在一起,便可能让所谓的理想变成陷阱,并滋生最令人憎恶的行径。而在与书同名的《虽败犹荣的先知》一篇中,他大力褒奖了马克斯•韦伯。韦伯笃信“实力政治学”,但同时又把宪政民主视为贯彻这种实力政治的必要条件;他认同自己民族的历史使命,但同时始终坚守知识的诚实,尽管这时常与要求南辕北辙;他在波谲云诡的社会政治形势中始终冷静自持,并敢于逆势而行,批评直言,哪怕这意味着自己政治抱负的落空。他们二者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当得起“先知”这一称号,“虽败犹荣”这一前缀更凸显了他们的风骨与悲壮。
有社会责任感的思想者,是国家精神的中流砥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两句话道尽了志士学者们肩上的重担。独善其身容易,难的是谨守合理的界限,上谏诤言,下启民智,不以功名利禄为念,而以万民福祉为重。冯克利在本书的序言中直言:“学政治不能只坐而论道,而是要起而践行,且事关天下苍生,故当以自爱而不自贵为宜。”我想,他努力写就此书,正是对这一身诫的最好诠释。
文/曹怀宁 2014.11.26
清醒旁观者的 政治阅读笔记
《虽败犹荣的先知》是冯克利的一本书评集,书名来自于他为《马克斯·韦伯传》一书所写的评论。
在集子的“前言”中,冯克利说了几句我颇以为然的话:“我认为读书便是与陌生人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无论作者是死人还是活人,无须征得其同意,他都会给你很多帮助。至少我自己的经验,那些素不相识的作者提供的帮助,要比熟人多得多,也大得多。对于熟人过于热情往往会惹来烦恼,而对于好书,无论你多么热情,从来只有正回报。”
在该书中,冯克利以简洁犀利的笔触,梳理当代西方思想体系,引领读者以历史性、怀疑性和批判性的自觉思维,重新思考中国当代的政治热点。书评是一种阐释和延展的艺术。作为一门学问,书评可以很高深,也可以很粗浅。一篇好的书评,较低的层面应该是具备阅读辅助性,而更高的层面应该体现独立性、批判性及思辨性。
虽然冯克利在书中自曝“即使算上这段(武汉大学‘函授大专’)经历,我基本上也是个没有正经读过书的人”,但正是这个自称“没有正经读过书的人”,却对西方的政治思想研究颇深,不但翻译了 《民主新论》《乌合之众》《自由与权力》等大量西方著作,还撰写了很多不乏独到见解的书评。
有价值的东西永远都会存在。冯克利的 《虽败犹荣的先知》 是一位清醒旁观者的政治阅读笔记,收集在这本书中的书评,多半与政治有关。尽管在书的“前言”中,冯克利说:“妥协才是政治的灵魂,审慎才是国祚之神明。读一读那些政治学先贤的好处之一,就是它可以使我们拒绝因过于爱憎分明,遗忘了这种品质。”但我更愿意读这本书的原因是,从这些文章里,我们既可以一窥西方先贤们的思想,也可以一睹西方国家的“政治地图”,尤为可贵的是,“它可以让你避免莽撞行事”。
《文汇读书周报》11月7日第07版:新阅读
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4-11/07/content_195243.htm
《虽败犹荣的先知》读后感(五):“研读”类书评的典范
这本小书是著名的翻译家冯克利先生的一本书评集子。在这本书中前言中,是冯先生谦虚地自称这些书评不是“研读”的结果,只是想和读者们分享了他阅读中的乐趣。这个目标当然可以达到,但在我看来,这本书评集不是一本轻轻松松写就的书评集,书中的每一篇书评都是冯先生认真阅读相关比较专业的书籍后,进行认真“研读”后撰写而成的,可谓是“研读”类书评的典范。
我们来看看同书名的其中一篇书评——《虽败犹荣的先知》,这篇书评是冯先生阅读了玛丽安妮•韦伯著的《马克斯•韦伯传》后撰写的一篇书评,原先发表于2003年3月7日的《中国图书商报》上。在书评的开头,冯先生先是介绍这本《马克斯•韦伯传》的作者玛丽安妮•韦伯和传主的关系——夫妻关系。冯先生先是从我们比较熟悉的德国的几个女性和伟大男性的故事引入正文,马克思和爱妻燕妮,海德格尔和他的情人汉娜•阿伦特。玛丽安妮是马克斯•韦伯的妻子,虽算不上非常杰出,但也不是等闲之辈,她是德国现代妇女运动的开创者之一,曾长期担任德国妇女联合会主席。冯先生从分析玛丽安妮写作《韦伯传》的动机出发,谈到她对丈夫的崇敬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进而谈到了写作传记的客观性。作者玛丽安妮为了防止对传记造成伤害,借助于韦伯和相关人物的书信,直接引用达十数万字,以至有些章节我们几乎可以作为书信集来阅读。当然我们也是可以从中读到夫妻之间的款款深情。在这篇书评中,冯先生还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旁征博引了韦伯其他的著作,来比较深入地探讨韦伯本人的思想。韦伯在弗赖堡大学的就职演说《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和他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这本传记可以进一步印证韦伯民族主义者的形象。他在考虑经济问题时并不从经济学本身的逻辑出发,而总是着眼于民族利益。如果说韦伯就是个单纯的民族主义者,为什么还值得我们怀念?冯先生在这篇书评中阐述了理由。他不但是个民族主义者,而且是一“理性的民族主义者”。对于政治,韦伯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政治不是一门以道德为基础的职业。他看重的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实力。但他并没有忽视宪政民主,而是把它看作是实现国强民富的必要条件,他是提倡废除政治官僚组织和歧视性的选举制,实现代议制政府和所有国家机构的民主化的。通过认真“研读”这本传记,冯先生给我们比较详尽地勾勒了韦伯的形象,我们不读这本传记本身,就可以比较好的了解了传主本人,这是这类“研读”类书评的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