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洗澡之后》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7 04: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洗澡之后》读后感10篇

  《洗澡之后》是一本由杨绛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洗澡之后》读后感(一):老人家的自娱自乐——《洗澡之后》

  第一次听到“杨绛”这个名字,源于一个笑话。很多年前有人问我杨绛先生爱人是钱钟书?我说是的。他接着说道:那么钱钟书是女人了?我当时翻了一个白眼。如果现在再有人这么问我,我一定会说,谁说男人的爱人一定是女人了! 很多年前看新闻报道,说杨绛先生要续写《洗澡》,对此很无感。相比于《围城》才疏学浅的我没有读出《洗澡》的经典。只是在杨绛先生去世后,在朋友圈一片喧哗的祭奠中,我买了《洗澡之后》。此书只有几万字,读起来更像是故事梗概。内容简单,也没有情节冲突,合家欢大团圆。全书最后一句是经典:谁还想写什么续集,没门儿了。完全表现出一个老小孩儿可爱之处。 我只想说,杨绛先生走得早,不知道城市套路深。写不了续集可以写前传啊!对吧,罗琳女士

  《洗澡之后》读后感(二):"洗澡之后”读后感

  或许是后续,想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结局篇幅不长,着重写了读者喜爱人物感情归属文章最后“姚太太和女儿女婿,从此在四合院里,快快活过日子”颇像童话故事里happy ending的写法。而“谁还想写什么续集,没门儿”则颇有几分调皮语气。在这续集里,不再看到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形形色色的人脸。很好奇从前文学研究社里的人,“洗澡”之后的情况,但简单提及了余楠,姜敏,朱千里,其他人的近况不得而知。只能靠读者臆想。或许有的人会在后来一次次的运动中倒下。又或许有些人“香夹臭”,混得不错。结局里,杜丽琳和许彦成解放了彼此,找到了各自的感情归属。连仗义的罗厚,也找到了一个聪明可爱有才,又有几分调皮的李小姐。但一切都顺理成章,简单带过,读之,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当然,还是颇喜欢这样的安排的。

  《洗澡之后》读后感(三):从时代白描到没有时代

  用大约一个小时时间迅速看完了这本洗澡之后。诸位都有了一个团圆的结局。文笔简单,像童话,不知道应该怎么说,但总是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子写故事。

  完全凌驾在空中,可以理解作者是出于对自己创作的人物的喜爱,才生拉硬拽给自己喜欢角色一个看似美好世俗结局。杨绛先生目前在朋友圈的形象变成了,理想婚姻和把平凡之路走出不凡的代表人物。话说杨先生出生新派大家庭,嫁给钱先生后,甘愿洗手做羹汤,一生做钱先生的贤内助,将自我的价值体现在与钱先生的相伴里,终究还是没有离开传统价值观。不是说这样有什么不好,只是觉得,不是嫁作一个理想夫君,一切就perfect了。自我的人生里,混杂着太多的质疑和迷惘,不是一个理想夫君就可以解决一切自我的问题。只是相伴。

  洗澡里,最后大家情有所终,草率结婚,好像就大团圆了,可是未来生活,怎么可能就此圆满,问题全部解决呢。小说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完全虚掉,人物变成二次元,想法简单,做法直接。确实是意料之外,更是情理之外。

  《洗澡之后》读后感(四):读《洗澡之后

  如今对读厚重的图书开始有了恐惧感,一般有空阅读总是选择些小册子,《洗澡之后》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要读《洗澡之后》,结果又重读了《洗澡》。前者只有4.5万字,后者17万字多,也就多花了几个睡前的时间。但是当你连续看下来后,两书除了人物的承续外,其实还是有区别的。

  杨绛先生写《洗澡之后》另有目的,就是她自己说的“为了卡位”,怕后来续书者糟踢了她心目中《洗澡》的主人公形象,她把这局给结了。由于围绕这个目的写这本书,主题相对单一写作也相对自由,所以我感到更能反映作者的才情(虽然由于年龄关系,有些章节写得不够精炼,有重复拖沓地方)。而像《洗澡》因为触动某个神经,虽构思比较巧,并用自己的擅长(了解熟悉知识分子性情),把之放在大时代下来表现,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颇受好评(其实这些好评基本着眼于作者涉及对敏感时代的评价,而非作者擅长的才情)。在小说中可以发现,正是作者所擅长只能反映她所了解和熟悉的人和物,自然对这个时代的折射出来的影响也不可能作全面深入的评价,只能触及表象东西,而无法深层次的反映,更无论操弄时代的内幕及背景。这也影响了作品深刻。如此作者在反映这个时代时通过自己的才智扬长避短,既让作品具备了自身的特色,也留下了某些遗憾

  而《洗澡之后》则不同,在写作上她不会有这方面顾虑,完全按自己的心愿来写作,完全发挥自己的擅长,而无需花费精力去避开自己所不熟悉的东西。这让我联想到她从《倒影集》一路过来的风格。我看《洗澡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语言,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雅”。一般而言,小说就是讲故事,小说写得如何决定于讲故事的方式方法技巧,其中语言是关键因素老实说,《洗澡之后》的叙事方式方法和技巧都很传统,包括语言,传统并不意味着不好,对比现代小说,总会给人以新意不足之憾。但惟其语言,有传统的底子,在运用上就会有独特风姿。比如作者叙事语言的雅,让人感受到《红楼梦》的叙事语言味道,又有其自身特色。不见华丽风骚,没有恃才卖弄,在看似平淡随意叙述中体现了作者语言功夫深厚,在娓娓道来中处处透着女性秀气细腻,如此营造出一种雅的氛围,给读者一种阅读的快感

  《洗澡之后》也就一言情小说,因为是一位百岁老人所写,从而成就了作品的独特价值。

  《洗澡之后》读后感(五):无法接受精神恋爱!是只有我一个人吗?

  我是杨绛先生的fan,全集也有。她和钱先生的神仙眷侣般的爱情故事也一直心向往之。她的作品诙谐生动亦庄亦谐,不论何种境遇都是处之泰然潇洒情怀

  读洗澡还是大学时代十几年前,图书馆里借来看的。很喜欢描述的当年知识分子的群像,活泼有趣生动莞尔。唯一不妥的就是那段精神恋爱。但是不喜欢情绪微妙浓烈,杜丽琳确实我挺喜欢的人物,标准美人会做人,而且书里对她的描述还算公平年轻时候都不懂爱情,许接受了杜的求婚,难道许不需要负责任?婚姻生活名存实亡,遇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就趾高气扬地闹自己的精神恋爱,关键是态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无视一切。自己干的都是合理高尚的,别人都是俗气可笑的。我当时就不喜欢这条线。还好洗澡不关是讲爱情故事,描述了一群人,可歌可泣却可笑可叹。还是非完整又有趣的。2010年我的洗澡被一个朋友拿走了,他应该算杨先生讨厌的那类读者,因为他说:许姚不是在小书房幽会了吗?连精神恋爱他都没领悟到!

  续集第一时间购买,才看完。有点受不了了,当然,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团圆结局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连我不喜欢精神恋爱的人也很希望他们能真正的在一起。但是我无法接受杨先生如此偏颇的好恶!为了她欣赏的人在一起,如此黑化丽琳。丽琳去乡下改造那段,哪里还像是那个标准美人?完全是一个饥渴的女囚啊,主动留意两个男人,第一个被吃豆腐,第二个还主动挑逗!突然就爱上了,谈了一次话就私定终生了。把姚和许的恋爱写的那么纯洁那么高贵!对丽琳就不能稍微温柔哪怕那么一点点?

  丽琳和心上人回北京了。许不愿去接,让罗厚去。因为丽琳不在的日子里,许可以忘记一切,心安理得地住在姚家四合院里守望黛西像了不起的盖兹比一样。丽琳一回来他想起自己勉强的承诺觉得自己下半生

  堪忧!回去见妻子,因为才下火车又脏又臭,不想挨着坐!罗厚说:您一走,他们两说不定就睡一张床!我简直瞠目结舌,罗厚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了,性格一直没有大变化,第一部里还要和姚假结婚来成全许姚!!!可是在他如此纯净的心里,杜丽琳是有多不堪?连许都说:别胡说,丽琳只是虚荣并不是贱骨头

  丽琳对许提出分手后,许压抑快活,客客气气地说:你的意中人是叶丹?因为出发的时候,看的他们坐在一起。丽琳点点头,鄙夷看着许。这是丽琳唯一的一点反击了。回北京后那一段共处,是想做一个对比?丽琳对姚许恋情的不同情讽刺以及百般阻挠,对比许对丽琳恋情的的无比宽容体贴,让房子老妈子?总之我觉得杨绛先生太过明显的好恶导致对人物塑造前后对比过大,并不成功。对她喜欢的人物太过溢美之词,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我就相当不喜欢那段精神恋爱。我相信不不止我一个人!

  杨先生有个八妹,叫杨宓,也是个很和气很爱俏的小姐,一生未婚,50岁左右在睡梦中去世。杨先生的散文里有这一篇,也许是对忘妹的思念纪念,所以作者情之所钟,都寄托书里乐趣。这是我自己的小小猜测

  说了一大堆,总的来说,我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我并不后悔买这部书。因为我喜欢杨先生的才华。我觉得她的散文非常打动人,不论怀念父亲姑姑,还是一个送鸡蛋的老王帮佣的老妈子,都曾让我数次落泪。小说的话,我想起还有一部我也不喜欢,叫大笑话!

  《洗澡之后》读后感(六):算是知道为什么说别人再续没门儿了

  《洗澡之后》虽然是自个儿续的,感觉和别人续貂也差不多了……前作里那些细腻的描写,都没了,写得那叫一个赶,看起来跟电视剧分集故事梗概似的。

  先生大约是因为受到几种无授权的围城续集的刺激,非要自己续,非得把俩人的浪漫写到入洞房。这不是小三上位与否的问题,那还只是故事;问题在于人物。前作中每个人的心理都很精彩,就连没什么戏份的姚太太也很吸引人,但这一作各种干瘪,每个人都像是作者的提线木偶。新角色像是为了凑配对硬塞的,上场溜一圈之后匆匆下场再无二话。

  之前,先生说这回敲钉转角,没人能续了的时候,我听了还想,两人既没被写死,怎能保证不会再有波折呢?现在看来确实没什么必要起波折了,因为本来几个有趣的人,变成了没趣的人,几个特色的人物,一笔带过了,一个大时代下小心思的故事,变成了无聊肥皂剧。

  先生就是用这种自残式的写法杜绝了续集——看了之后再没心思为这些人物的命运操心了。在这本书里,爱情洗了一个澡,然后以最俗气的方式自我了断了。

  《洗澡之后》读后感(七):洗澡何必有之后

  <洗澡之后>看完了,蛮失望的,前作中的精华都没了。基本再没有对知识分子那种洞若观火的体察和描绘,也再没有温和下的犀利。这正是前作最好看的地方啊。老先生只是为许姚一众人等续个结局罢了。

  说说人物。姚宓许彦成虽各有缺点,但前作里还是颇令人欣赏的正面人物,有个性,也有勇气,没什么知识分子的懦弱。本作中基本再没什么刻画。其实光说他们也冤屈,罗厚的忠直而不失趣味,姚太的自矜文艺又能有同理心,表现得都不多。丽琳出人意料有新的性格发展,但还是因为要使许姚恋变得光明正大缘故。前作中面目不一的各色知识分子,不管可喜可厌,都是有趣味性的人物,实在很怀念你们。

  然后情节。本作没啥情节,除了多角恋就是大家在搬家。自姚氏母女搬至陆家始,到许彦成搬进姚家终,所有人都在忙乱地搬来搬去。给罗厚找对象的情节简直莫名其妙,只为许姚二人扫清障碍铺路而已,三家人一见如故哥哥妹妹的套路简直天真如话本小说,只有许姚新婚夜罗厚

  关门时的寂寞还有那么一丝丝人间烟火。右派下放的曲折作者完全不欲多说,只交代丽琳别恋了拉倒,遇狼轻描淡写劳动轻描淡写,也许是举重若轻,但对现在的读者是很难触动的。总而言之,所有的情节要么就像铺流水,要么为许姚铺路。至于合理性我就不说了,姜敏会自杀,丽琳会下放,许彦成和朱千里倒平安无事,这会不会太理想了?

  最后说说那个四角恋。丽琳真是很悲剧的角色,论出身事业做人,样样使人羡慕,但从头到尾全书里但凡作者笔下有点见识的人物,评价她就一个字:俗。也不知道俗在哪里,大概是不够清高,没有理想,缺乏书卷气?这个我们看起来不大要紧,在知识分子那里却是大罪过。也有可能高级知识分子的眼中,太会做人就是个缺点。当然夫妻之间气场不合是个很无奈的事,也不好说谁对谁错。但是夫妻间还有个说法是日久生情,许彦成对丽琳并不算厚道,有时自私薄情得让人无语。他送丽琳下乡时一时冲动拥抱安慰了她,那是义,不是情。从这些看来,分开也好。而丽琳一下乡就就开始寻觅对象的做法也使人瞠目,这真是她在前作中从未展现过的个性,太突兀了。姚宓和许彦成一直偷偷见面,本作一隐而过,却终究没掩藏。嗯,其实都不算厚道人。

  我一直以为杨绛对许姚二人是有保留的欣赏,所以并不掩饰许的自私幼稚,没想到最后会大张旗鼓为二人续作来张目。我也一直以为杨绛其实同情丽琳,所以给了她很多恻然的细节,没想到最终还是一个俗字。从这点看,洗澡之后毕竟还是有一点点原作的犀利,看似温和,其实对谁都没有百分之百的容情。

  《洗澡之后》读后感(八):没有贬低杨绛先生之意,但这本书真的是狗尾续貂。

  看完这本续集,我觉得再次印证了有关图书的三点:1. 但凡续集都不可能超越前部,大多更是狗尾续貂。2. 出版年份不超过五年的书真的最好不要看。3. 价格定位从来都与印刷成本、篇副长短无关。只要是名家,随便怎么定位都可以。

  回头再说这书的内容本身,为许姚的结合扫清了一切障碍(许老太的去世,杜丽琳另结新欢,罗厚另得佳偶),许姚最终“顺理成章”地缔结连理,好 一个大团圆结局。但离我心目中的结局相差太远。很难想象,杨绛先生一开始写《洗澡》时就会想到如此一个“美满”结局。

  为了读《洗澡之后》,特意重读了一遍《洗澡》,重读之后对杜丽琳多了好几分同情,对许彦成多了好几分鄙夷,心里也觉得杨绛先生应该至少是同情杜的。杜对许姚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个最最正常不过的女人的反应。但为什么在《洗澡之后》几乎每个人都觉得她就是一个“俗人”呢?那这些批评杜“俗”的人就“不俗”了吗?都不吃人间烟火,都个个清高了?不见得。

  重读《洗澡》,越发看清许的幼稚无情,试问一个连对自己亲生骨肉都没有感情的人,就懂爱情了?就能真正给予姚宓爱了?

  《洗澡之后》给我的最大疑团就是,到底为什么姚最后下嫁许彦成的时候,显得像一个受人控制的木偶呢,完全失去平时的灵气呢?她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结尾预视的真的是大团圆结局,如童话般许姚从此就快乐地生活了?

  中午写得过于仓促,未及深思,思路混乱,望见谅。

  《洗澡之后》读后感(九):这样的婚姻拖一天错一天

  没有感情的婚姻还要不要维持?经常有人会在网上问类似的情感问题,而且提问者大多是女性。她们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想继续维持没有感情的婚姻。但这样的婚姻 拖一天错一天。杨绛的《洗澡之后》就展示了没有感情的婚姻会有多可怕。

  杨绛出生于1911年,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钱钟书的妻子,她本人也是一位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她的文学作品涵盖:译作、散文、小说、剧本。每种文学作品都成绩斐然。

  译作:杨绛曾经翻译过《堂吉诃德》和《小癞子》。并因此在1986年10月6日,获得智者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勋章。这个勋章以十三世纪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世命名,用以奖励对于科学、教育、文学或艺术有卓越贡献的西班牙国内外人士。一般认为,该助章是西班牙政府目前颁发的最高奖赏。

  散文: 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也深受读者喜爱。

  小说:长篇《洗澡》人物刻画细腻,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能吸引读者为书中人物的命运叹息。

  剧本:杨绛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了四部戏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风絮》。其中《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是两部喜剧,被著名剧作家柯灵称作“喜剧的双璧”。

  《洗澡之后》是杨绛百岁高龄之际写的一篇小说,准确的说,是另一篇小说《洗澡》的终结篇。《洗澡》讲述的是新中国刚解放以后,北京一个文学研究所中人物的工作、生活和感情。《洗澡》的感情线索是有妇之夫许彦成和姚宓之间的感情纠葛。但是《洗澡》的结尾病没有交代书中主要人物的情感归宿。杨绛担心在她百年之后有人随意乱点鸳鸯谱,所以特意自己为人物安排了伴侣,写出了《洗澡之后》。这就是《洗澡之后》的由来。《洗澡之后》的故事紧接着《洗澡》,不同于《洗澡》的是,《洗澡之后》更侧重与许彦成和姚宓的情感发展,没有侧重于工作方面的描写。

  这样的婚姻拖一天错一天,这个题目是借用亦舒的一篇小说《这样的爱拖一天错一天》,改动之后用来总结《洗澡之后》很合适。这是站在书中许彦成的妻子:杜丽琳的角度说的。如果说许彦成对没有做错任何事的妻子杜丽琳的感情在《洗澡》这部小说中,还有一丝丝温情,那么在《洗澡之后》中,就连温情都少的可怜了。这样冷冰冰的婚姻拖一天错一天。

  可能因为《洗澡之后》是杨绛百岁之际写的作品,整个小说内容和情节都比较简单,人物安排也有一种故意安排的查漏补缺的感觉。为了让姚宓和许彦恢复别单身,于是就给本来和姚宓有“隐形”婚约的罗厚安排一个女朋友:小李;为了让许彦成的妻子杜丽琳“放了”许彦成,和他离婚,就给杜丽琳安排一个互相倾慕的叶丹。

  因为人物的故意安排,整部小说的情节有些刻意为之。但是即使没有这些人为安排的伴侣,即使杨绛没安排杜丽琳遇到叶丹,杜丽琳也应该和许彦成离婚。因为许彦成对杜丽琳的冷漠甚至还不如对待一个交心的朋友。这种没有任何情感的婚姻拖一天错一天。许彦成对杜丽琳的冷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看出来:

  首先,许彦成对杜丽琳不仅没有爱情,也没有亲情。

  许彦成知道杜丽琳喜欢社交活动,和他们任教的系里领导关系不错。他和杜丽琳相处多年,知道杜丽琳比较单纯,可能会说错话。他更知道,杜丽琳的交友广泛和单纯,可能会让她在学校里正在开展的活动中被当做目标,进行打击。姚宓母亲特意告诉过许彦成,他们任教学校正在开展的活动的含义,让他注意,所有的一切,他都一清二楚。但是,他没有告诉杜丽琳。

  他给出的理由是:

这些事,我怎么跟她说呢?

  许彦成认为自己没办法提醒杜丽琳说话、交友要注意。但是姚宓的母亲却告诉了不是亲人的许彦成,而许彦成没有觉得姚宓的母亲做法不合适,也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是却没有对和自己同床共枕多年的妻子透露一丝一毫的消息。理由是认为无法对妻子说出口。可是杜丽琳在婚姻中没有做任何对不起许彦成的事,如果说杜丽琳在和许彦成的婚姻里有错,那只错在没有在发现许彦成爱上姚宓的时候,及时和许彦成离婚。许彦成没有对为了这个家尽职尽责的妻子提醒一丝一毫她可能面临的困境,却能接受还不是自己丈母娘的建议。孰亲孰疏,一目了然。百年修得同船渡,对许彦成来说不值一提。

  其次,许彦成对杜丽琳不仅没有亲情,甚至还有些厌恶。

  人和人相处时,身体动作能直接表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觉。喜欢时,身体会不自觉靠近;厌恶时,身体会抗拒接近。一个人如果面对爱人,亲人即使他们被雨淋了湿漉漉的,或者好几天没洗澡脏兮兮的,也不会远离,因为这是自己喜欢的人。而许彦成对杜丽琳却没有表现出哪怕是亲人的喜欢,反而有些厌恶。《洗澡之后》中写到:杜丽琳从农村改造回来之前,写电报让许彦成到火车站去接。此时,许杜两人已经大半年没见了。而且在农村改造的六个多月期间,杜丽琳因为觉得许彦成已经不关心自己了,没有往家里写过一封信。也就是说,杜丽琳改造期间和家里是失联状态。许彦成面对和自己生活了很久,已经农村生活了大半年,却不知道现状的妻子,现在要回家的妻子,没有一点欣喜,没有觉得妻子平安回家自己就放心了,他说的话是:

我真不想去接她,让罗厚替我去接吧。

  一个不愿意接妻子的丈夫,对妻子还剩下什么感情,还剩下多少感情,可能这时还不能完全判断。接下来,书里写道:杜丽琳到家前,坐了一天的火车才到家,身上有火车上的味道。杜丽琳在家里见到许彦成后,和他谈离婚的事时,书中是这样描述许彦成的:

杜丽琳刚从火车上下来,身上又脏又臭,许彦成不愿意碰他。

  其实碰这个字在这里更准确的含义是:挨着。不愿意挨着妻子坐,连坐在一起挨着都不愿意,可见已经完全没有感情了,即使对这一个多年的朋友也不会嫌弃他们身上的火车味,只有对着一个陌生人才会这样。可见许彦成对自己的妻子杜丽琳一点感情也没有了,对她甚至还不如对一个朋友。

  最后,许彦成把和杜丽琳的婚姻看成是牢笼。把离婚当成喜讯。

  当许彦成听到杜丽琳要和自己离婚时,书中的描写是:许彦成心理快活。当许彦成和杜丽琳办了离婚手续之后,书里写到:许彦成把这个喜讯告诉了罗厚。在和杜丽琳的婚姻里,许彦成把离婚当做快活的喜讯,而婚姻当做牢笼。

  尽管《洗澡之后》这部小说主要描写的是许彦成和姚宓是如何一步步从障碍重重到障碍自动消失走向婚姻的。但是,从杜丽琳的角度看,《洗澡之后》是描写没有爱的婚姻是多么可怕的。这种冷漠的婚姻状态也警醒读者,当婚姻中没有了任何感情,这样的婚姻拖一天就会多感受一天的冷漠。婚姻是不是爱情的坟墓谁都没办法下定论,但是当婚姻已经是坟墓的时候,就大胆地从坟墓中自我解脱吧。

  《洗澡之后》读后感(十):画蛇添足之举

  首先这本书也太小了,不过这也不重要,对于这本续集而言作者好像只是为了给众人一个所谓的结局才去写的。

  《洗澡》里面所表现的姚宓和许彦成的感情到了续集反而只字未提,这是最让我意外的部分,不仅如此,各人的描绘也基本为零。寥寥数笔就安排了一干知识分子的结局,人物的描写刻画完全比不上《洗澡》,故事不够饱满,举个例子,书中提及整风运动,杜丽琳被打成右派,在《洗澡》中,杜丽琳也算是描写的比较饱满的一个知识分子,然而在本书中却草草安排了这么一个右派下放改造的理由,让杜丽琳转而爱上叶丹,要知道杜丽琳对于姚宓和许彦成的关系是很紧张的,而在此却没有过多进行描述就让杜丽琳放手这段感情,这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书读完始终是让人觉得空洞的,这一群“洗过澡”的知识分子就这么接受了所谓的结局,如果这本书能按照现在这个框架展开写,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吧。不过即便是把故事展开写,也不是那个被称作《洗澡》的故事了。

  失望谈不上,毕竟作者这么大年纪还来动笔为《洗澡》写续集已经很难能可贵,但是我想说,又有什么事情是能够真正有一个结局的呢?又何必太在意每个读者对于作品本身的解读呢?姚宓和许彦成从那纯洁的友谊猛的步入爱情婚姻的殿堂,这真的是作者想要的吗?或者,这又真的是读者想要的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洗澡之后》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