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格蕾丝传:我就是时尚》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4 21: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格蕾丝传:我就是时尚》读后感10篇

  《格蕾丝传:我就是时尚》是一本由[英]格蕾丝•柯丁顿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元,页数:32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格蕾丝传:我就是时尚》读后感(一):童心不灭

  格蕾丝的人生始于美貌,而不止于美貌。

  很难想象永远人们调侃为无脑芭比的超级模特可以成为和女魔头Anna Wintour分庭抗礼的人,甚至在纪录片剧组要求采访她时,她能傲慢拒绝,并使据理力争主编理论画面成为电影的噱头看点

  格蕾丝在此书的后记中说:“鉴于除了图画书,我一生中只认真读过两本书,没有人能比我自己对我写了回忆录这件事更吃惊的了。”

  她很天真,出离天真,在这本厚重的书中,儿童手笔般的连环画贯穿始终,她说,当她走在伦敦的大街上时,人们误会那是朋克教母薇薇安维斯特伍德,而她说:“我就是我。”即使外表高傲的模特儿,而她内心还是那个阴冷潮湿小岛上的可爱女孩

  她没有那么炫目的起点,唯一的资本就是身材脸庞,而脸蛋还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尽毁,她没有费劲笔墨去描绘那段旧事悲戚,而是转而将这件事形容为模特生涯的转折。车祸之后,她开始墨镜,走另一种风格,时运眷恋,这让她独成一派。

  她的人生不可谓不坎坷,在浮夸的名利圈外,她经历了车祸、流产、离婚亲人的死亡……每一件事都足以让一个人陷落人生的谷底,但她轻描淡写的写了出来,没有指责迈克尔周,更没有诋毁迈克尔后来的老婆周天娜,格蕾丝活得天真又洒脱,率性无比。

  所以她可以久久屹立时尚圈不倒,因为她一点儿都不玻璃心,她没有告诉你她很坚强,但你可以知道她就是那么又倔又难搞。她的天赋是天真与擅于利用人脉,在和迈克尔周在一起的阶段,她接触了各种城内名流,在和周天娜见了第一面后,她又将周天娜介绍给了vogue,慧眼识珠,又留下一段传奇

  内行人会知道真正的时尚圈从来和电影里的不一样,格蕾丝也表达了对【穿PRADA的女魔头】这部电影的愤怒,更多的时间里,衣着光鲜编辑日夜不歇的讨论专题稿件,搞定一串串的拍摄马不停蹄的到处飞,倒时差,如果有兴趣关注芭莎时尚的于小戈,你就会知道,每一个时尚媒体人都是在燃烧生命完成事业

  格蕾丝在后面的章节中写道:“格蕾丝不再费心化妆,变老并不是坏事。我正在回归现实生活,做一个真实的我。”熟知时尚圈八卦的人会记得一个知名的时尚博主吧,一开始她用浮夸的衣着和好身材赢得注意,在多年的沉浮后,她的衣着越来越简单,比起巴黎的落地窗,她更爱纽约的小公寓,书成了她最好的化妆品。时尚到最后只不过是“返璞归真经典永存。”

  格蕾丝敢爱敢恨,有一种难得的真性情,而这样的性格又是如何在圈内横行无忌的呢?你永远只能用你的作品专业度来使他人信服,这个来自偏远小岛的女孩做到了,这就够了。

  《格蕾丝传:我就是时尚》读后感(二):一种近乎完美

  一张照片视觉效果背后花絮真不单是我们眼前所见,就像是一个电影镜头是几十万张照快速转动形成的,一张照片的视觉效果也是由一个庞大团队飞奔到哪里,制作了什么辅助工具等待哪天的符合天气等等形成的,最后还要得到说”我不是来交朋友的,我是在工作的”安娜的审核通过,才能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张照片的拍摄意境不亚于一张画背后的故事,如若你懂,便不会一翻而就。当然,一次性的照片也有很多。

  我记得奥黛丽赫本在拍摄甜姐儿的时候,她很不屑地问“树木美丽得多了,为什么不去拍摄树木。”而男主角则对他说“树木美丽,我就让你如树木一样。”时尚杂志力求的也许就是这样一种近乎完美的美。

  《格蕾丝传:我就是时尚》读后感(三):作者是我心上的··

  这本书里,格蕾丝娓娓道来时尚界变幻莫测的50年风云,细数1930年代的圣罗兰、70年代的Kenzo、80年代的阿瑟丁·阿拉亚、90年代崛起的约翰·加里阿诺等大师见证传奇的兴衰。她不仅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还写下了她与时尚界诸多名人深厚友谊;写下了她的短暂婚姻爱情长跑;写下了她热爱猫咪和生活细节;当然,少不了亲密上司安娜·温图尔鲜为人知的八卦逸事。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最为丰富的“时尚养料”。格蕾丝记录了这个由名流、模特、演员设计师摄影师发型师、时尚编辑等组成的超级时尚世界,也包括了她对整容手术、数码时代、时尚大片诞生等各种标志性事件直观看法,在变幻莫测的时尚浪潮中寻找时尚真谛

  书中还珍藏了格蕾丝独一无二成长照片和优秀作品,以及惟妙惟肖的亲笔插画。

  《格蕾丝传:我就是时尚》读后感(四):请珍惜任性这种天赋

  文/李小丢

  最近,“有钱,就是任性”这句话莫名地在网上火了,可是我非常抵触用这句话。因为我感觉,随着跟金钱土豪这些敏感词汇挂钩,“任性”这个词汇的语义势必要发生微妙变化了,而且是朝着贬义方向。本身这个词儿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就已经不受欢迎了,在父母师长那里,“任性”从来不是什么好事,它代表孩子气、不成熟甚至是不负责任,我们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就是在试图消灭它。“不再任性”意味着老于世故,意味着接受了这个社会通行的绝大部分规则

  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因为我们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一意孤行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是必然要碰壁的。可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是,也许对普通人来说的确如此,但是有力量改变这个世界的人,他们通常都很任性。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们的任性,他们的人生从此不再平凡。这是我在看美国版《Vogue》的创意总监格蕾丝·柯丁顿的自传《格蕾丝传》时最深切感受

  最近看的时尚界传奇人物传记,例如山本耀司的自传《做衣服》、亚历山大·麦昆的同名传记,还有澳大利亚版《Vogue》的前主编科斯蒂·克莱门茨所著的《Vogue的真相》等,虽说各人对时尚的认知和观点各不相同,但是他们能够走向成功之路却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都足够任性。时尚是最大程度展现个性行业,任何的中庸之道、人云亦云在这里都是被唾弃的。这里没有规则、没有定律、没有“应该”,就像山本耀司所说的那样,他所取得的成就建立在“反对”之上,反对一切的一切,甚至是反对自己,就是这么任性。因为时尚不仅是创造,也是破坏,如果不能保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青春心态,是绝对可能源源不断灵感涌现的。

  格蕾丝·柯丁顿做时装编辑之前,是60年代的第一批国际超模。维达·沙宣为她设计的“五点剪式”发型使他终成一代发型大师,而格蕾丝自创的“twiglets”眼妆被之后的时尚icon崔姬模仿而风靡全球。她结过三次婚,第一次婚姻的丈夫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儿子人称华人食神的周英华,他们一起创造了“Mr Chow”这个被称为“名人食堂”的餐饮帝国。之后虽然他们离婚了,但是仍然是朋友,甚至她和周英华的第二任太太、知名设计师周天娜成为了挚友,并引荐她到《Vogue》拍摄了一系列经典的时尚大片。任职美国版《Vogue》创意总监的二十多年中,她是主编安娜·温图尔最得力左膀右臂,这两个女人将《Vogue》一手打造成了无人可以超越的行业巨舰。尽管格蕾丝和安娜·温图尔都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传奇仍然在继续。“只要创意还没有从脑海中消失,我就不会退休。”

  这就是格蕾丝一生的履历,看起来足够耀眼。但也让人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之处,传奇的经历和人生离我们太遥远,有时候就感觉只能仰望了。似乎只能安慰自己说,他们天赋异禀,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人,所以可以拥有这样精彩的人生。但是在格蕾丝光鲜的履历后面,隐藏的其实只是一个普通女孩儿一生任性的经历。在格蕾丝的生命中姐姐露西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露西的一生就像是格蕾丝的参照物,时时刻刻在提醒她,如果按别人的想法去生活,将会怎样一点点地丢掉自己。

  露西和格蕾丝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尽管战后逐渐开始没落,但是姐妹俩依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战后逐渐变得开放的社会潮流也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她们,露西最早开始购买《Vogue》杂志,她是格蕾丝的时尚启蒙者。尽管喜爱时尚,露西还是按着家人期望和当时的传统,在十八岁就成婚了。格蕾丝则大胆地跑到伦敦开始了自己职业模特的生涯。1962年,露西终于和丈夫离婚,来伦敦投靠自己妹妹准备开始新生活。她热爱艺术,会画梦幻般的水彩画,但是她完全确定自己想做什么,这个离婚后的乡村姑娘,没有去努力成为一名职业女性。她习惯依靠男人,在屡次遇人不淑之后,她撇下了两个私生子撒手人寰

  也许是露西的悲惨遭遇刺激着格蕾丝一生都在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的极限,而远离人人向往舒适区。当她同期的模特都把嫁给贵族和政治家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完美结束时,眼见周英华的餐饮事业蒸蒸日上的格蕾丝接受了英国版《Vogue》初级时装编辑的职位年薪仅1100英镑,并且在感情转淡时毅然结束了这段婚姻。在别人眼中屡屡任性而为的她,终于走到了一开始她都没能梦想企及的高地

  任性是一种天赋,可惜我们一直在遏止它的能量。对格蕾丝来说,任性是阻止生活停滞不前最好的良药。她认为时装编辑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人们心存梦想,“就像我孩童时代看到漂亮照片时那样。”如果她心中没有了梦想,她又怎么能继续这份工作?“我还在编织梦想,挖掘我可以找到的灵感,寻找现实生活里的浪漫。”所以,还请珍惜任性这种天赋吧,是它得以让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

  ====================================================

  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了个读书类的微信公众平台

  读书有疑(微信号doubtsinreading)

  每日推送一些有看头的书评(当然不只是我写的)、作品作家、精彩短篇等。编选的宗旨就是有趣、有品、有疑。欢迎喜爱读书的朋友们推荐、订阅。

  快!关注起来!关注一下不会怀孕的啦!(●'ω'●)丿♡

  《格蕾丝传:我就是时尚》读后感(五):谁会拒绝再美一点?

  这是我很喜欢的职业。为时尚服务不对,应该是引领时尚。

  记得我第一次去上海凤凰时尚面试的时候,负责人coco一出现,我就知道,这是我梦寐的地方。Coco应该有三四十岁了,但是她给我的印象却像个十八九岁的小女孩一样,头上戴着那俏丽活泼蝴蝶结fa ku啊,至今印象深刻

  但是我没有获得那份工作,意料之中。因为我对时尚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她问我的世界名牌,我都写不出几个。

  机会需要运气,但是机会来了能不能抓住就是你的个人努力问题了。

  翻看完格蕾丝,我却对安娜.温图尔更感兴趣。

  我一直觉得能够在小时候十几岁或者更早就清楚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这是何等的幸运,有些人如我,在古稀将近(没,那么夸张)都还在摸索人生的志向。格蕾丝就这这样幸运的一个人,在她小时候就翻看vogue的杂志,还自己剪裁衣服穿。

  从离开家乡上模特学院,到成为模特,到英国版vogue任时装编辑,到插曲,再到美国版vogue的创意总监。格蕾丝是幸运的也是努力的,她自有一套规则和理念,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有着敏感的时尚嗅觉独特的时尚解读。真不敢相信她已经七十有几了,而至今仍被包围在时尚圈中。

  其实我从来没有买过任何一本vogue,时尚芭莎,瑞丽等,只有去咖啡厅会翻看,因为我觉得时尚杂志就像一本一次性广告书本一样,价格又贵,在如今电子宠幸的时代,上网免费浏览更是符合新新人类

  我有时候会觉得时尚很肤浅,整天关注衣服包包妆容有什么内涵可言。但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人,真的是自以为是了解一切的傻缺。时尚比艺术更接地气,但是离生活本身又飘渺一点。要认真地做好一本时尚杂志,拍摄出一张照片,你需要巨大知识存量,和把世界翻转360度的创意新视力不然在这个花花世界中,是很难拥有一席之地

  一张照片的视觉效果背后花絮真不单是我们眼前所见,就像是一个电影镜头是几十万张照快速转动形成的,一张照片的视觉效果也是由一个庞大的团队飞奔到哪里,制作了什么辅助工具,等待哪天的符合天气等等形成的,最后还要得到说”我不是来交朋友的,我是在工作的”安娜的审核通过,才能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张照片的拍摄意境不亚于一张画背后的故事,如若你懂,便不会一翻而就。当然,一次性的照片也有很多。

  我记得奥黛丽赫本在拍摄甜姐儿的时候,她很不屑地问“树木美丽得多了,为什么不去拍摄树木。”而男主角则对他说“树木美丽,我就让你如树木一样。”时尚杂志力求的也许就是这样一种近乎完美的美。

  为了驳斥淑女在公共场合该有怎样行为举止的规则,vouge曾经拍摄了10张对比照,显示模特和淑女规则背道而驰的行为,以此来嘲弄古板陈旧规则的愿望。时尚杂志就像一个叛逆的少女,她我行我素,自成一格。但是,你却很难不对她看一眼,不被她吸引。

  总之在了解了这一切的背后,至少我不会再认为一本时尚杂志是一次性广告,而对于里面拍摄的照片,我也会留意去寻找它想表达的意义。

  如今每次看完时尚杂志,我都觉得充满正能量,因为里面的美人儿无一不令人向往,那些精致的手提包,华丽的服装,还有女性的成功故事,并没有让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让人觉得,你也有机会,和她们一样。

  我想如果时尚杂志做到了这一点,那不是成功是什么?

  《格蕾丝传:我就是时尚》读后感(六):人对时尚的认知和观点各不相同

  最近,“有钱,就是任性”这句话莫名地在网上火了,可是我非常抵触用这句话。因为我感觉,随着跟金钱和土豪这些敏感的词汇挂钩,“任性”这个词汇的语义势必要发生微妙的变化了,而且是朝着贬义的方向。本身这个词儿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就已经不受欢迎了,在父母师长那里,“任性”从来不是什么好事,它代表着孩子气、不成熟甚至是不负责任,我们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就是在试图消灭它。“不再任性”意味着老于世故,意味着接受了这个社会通行的绝大部分规则。

  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因为我们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一意孤行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是必然要碰壁的。可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是,也许对普通人来说的确如此,但是有力量改变这个世界的人,他们通常都很任性。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们的任性,他们的人生从此不再平凡。这是我在看美国版《Vogue》的创意总监格蕾丝·柯丁顿的自传《格蕾丝传》时最深切的感受。

  最近看的时尚界传奇人物的传记,例如山本耀司的自传《做衣服》、亚历山大·麦昆的同名传记,还有澳大利亚版《Vogue》的前主编科斯蒂·克莱门茨所著的《Vogue的真相》等,虽说各人对时尚的认知和观点各不相同,但是他们能够走向成功之路却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都足够任性。时尚是最大程度展现个性的行业,任何的中庸之道、人云亦云在这里都是被唾弃的。这里没有规则、没有定律、没有“应该”,就像山本耀司所说的那样,他所取得的成就都建立在“反对”之上,反对一切的一切,甚至是反对自己,就是这么任性。因为时尚不仅是创造,也是破坏,如果不能保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青春期心态,是绝对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涌现的。

  《格蕾丝传:我就是时尚》读后感(七):时尚女魔头们的真实世界

  作者:盛世零余

  首发:揽月记

  1

  2007年的初夏,我在西安最繁华的东大街闲逛,旁边是一位许久不见的大学同学。当我们路过一家电影院时,她提到了《时尚女魔头》。我忘了她说是已经看过,还是打算看,总之,这是我脑海中关于这部电影的最早记忆。

  弹指间,十年的光阴过去了。这期间,我听过很多一脸青春的女孩说她们看过这部电影,或是她们想看,又或是她们看了多少遍——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她们心中的经典。

  这期间,我也无数次地打算去看,但不知道为什么,始终也没有看。直到看完《格蕾丝传》,我才对这部电影有了真正的兴趣。

  在《格蕾丝传》中,身为美国版《VOGUE》创意总监的格蕾丝·柯丁顿不止一次地提到她对这部电影的厌恶,厌恶到只看了几个片段就再也没有办法忍受。我很好奇她的愤懑为什么会如此强烈,于是,我终于决定要去看一看电影了。

  2

  电影里的女魔头米兰达果然气场强大,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似乎都带着北京冬天的风,锐利得仿佛刀子一样。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女主角安德里亚则像一朵寒风中的小白花,瑟瑟发抖,又假装坚强。

  这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女孩在恶魔一样的女上司手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她饱受女魔头毫无道理的折磨,为了迎合上司,完成工作,她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与深爱的男友和朋友渐行渐远。

  这一切是那么熟悉,听上去就像我们自己的故事,而每个刚刚踏入职场的姑娘想必都心有戚戚。

  但主角终归是主角,她们永远漂亮、聪明、善良、坚持理想与真爱,永远不肯与与恶俗的世界同流合污。所以在短暂的迷茫之后,安德里亚幡然醒悟,转身离去,只给女魔头留下了一个帅气的背影。

  3

  电影里,女主角安德里亚忙着和上司交锋,忙着接受同事各种各样的指导,忙着和偶像浪漫邂逅,忙着修补爱情和友情的丝丝裂痕,整个故事里并没有格蕾丝出场的余地。

  而事实上,在这本厚得几乎赶上一本字典的《格蕾丝传》里,电影原著小说的作者,安德里亚的原型,劳伦·维斯贝格尔的名字也从未出现过。

  随着小说《时尚女魔头》的热卖,劳伦一夜成名。但在介绍她的文字里,往往第一时间会标明她的另一个身份——《VOGUE》主编安娜·温图尔的前助理。

  电影里再三强调,无数女孩会为了当上女魔头米兰达的助理而不择手段,但安德里亚却清高得不屑一顾,在她看来,这份工作不过是她记者生涯的一块敲门砖。

  一年,只要忍过一年就可以辞职了,这是一直支撑着这个年轻姑娘忍辱负重的信念。

  也许劳伦本人也是这么想的,也许不,但为安娜做助理的一年确实给了她丰厚得难以想象的回报,凭借着对往昔岁月的无尽牢骚和对老雇主不遗余力的嘲弄,她赚足了眼球赚足了钱,而电影更是让整个世界的年轻姑娘与她一起同仇敌忾。

  但身为安娜的老搭档,格蕾丝却对这个掀起轩然大波的姑娘毫无印象。

  她轻描淡写地说,安娜的助理换得太多了,而她和那些年轻的、对生活野心勃勃的姑娘们唯一的交集就在于她们对她说“你能来见安娜吗”、“准备开例会”,诸如此类。

  4

  电影《时尚女魔头》是2006年夏天在美国上映的。电影的风靡给安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格蕾丝甚至称之为祸害。

  但现实中的女魔头却始终没有为此失态,她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准备2007年的9月刊。这是美国版《VOGUE》诞生以来,最具“重量”的月刊——整整840页。而一支摄影团队始终跟在她身后拍摄这本刊物的诞生过程。

  2009年的9月,纪录片《九月刊》上映,有人将它称为真实版的《时尚女魔头》。

  在纪录片中,安娜并不像电影里的米兰达那样走路生风,时不时就责骂下属。

  她总是驼着背,抿着嘴,一脸严肃,即使不高兴,也只是板着脸忍耐再忍耐。但她对工作的苛刻仍是显而易见的,一组耗资五万美元的图片说废掉就废掉了,让从头忙到尾的格蕾丝气愤不已。

  5

  格蕾丝和安娜同事二十多年,两人都一样固执,争论起来火花四溅。

  在自传中,格蕾丝带着调侃的口气说道,很多人都说她是时尚圈里唯一一个能折磨安娜的人,甚至包括安娜自己也这么认为。但纪录片并没有完全展现这些。

  在镜头中,《VOGUE》杂志社的办公室完全不是电影里那种干净整洁到一尘不染的样子,它们到处都是衣服,图片,杂志和文件,看上去杂乱不堪。

  工作人员的身材该走样的走样,根本不像电影里那样每个人都为节食而疯狂。他们的衣服也许是名牌,但看上去都非常简单,并没有让人眼花缭乱。

  简言之,在这里,除了模特,每个人看起来都平凡得像个普通人。

  6

  六十多岁的格蕾丝在镜头里似乎永远都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她亲自弯下腰去给年轻的模特穿鞋子,拉着挂满衣服的衣架在过道里来回穿行。她坐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前,一边吃着便当,一边为那些被安娜废掉的照片而郁闷。

  在这个身材臃肿,满脸皱纹的老太太身上,你几乎看不到她年轻时的痕迹。

  但从最初到现在,七十多年的时光却留在《格蕾丝传》里。

  她说她在北威尔士的海边渡过的年少时光,那时候她和姐姐一起为《VOGUE》着迷。

  她说她在英国版《VOGUE》做模特的经历,那时候她青春无限,张张照片都美艳不可方物。

  她说她的爱情,她的几任前夫,她遭受的感情背叛与惨烈的车祸。

  她说她合作过的模特、设计师、摄影师与编辑部的同事们。

  她工作的时候向安娜据理力争,看秀的时候低着头画速写,休闲的时候带着自己收养的孩子和猫咪去渡假。

  桩桩件件,点点滴滴,尽是不曾后悔的往事。

  在格蕾丝看来,《时尚女魔头》是劳伦对安娜可耻的背叛,是对时尚这个行业的嘲弄和诋毁。

  因为,当女主角安德里亚和她的朋友们一边享受着这个行业带来的好处,一边又把它视为堕落时,很多人却像现实里的格蕾丝和安娜一样,他们或已经或准备,为这一事业奋斗终生。

扫描二维码,关注“揽月记”,更多的故事等着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格蕾丝传:我就是时尚》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