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池坝笔记》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4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黑池坝笔记》读后感10篇

  《黑池坝笔记》是一本由陈先发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池坝笔记》读后感(一):延绵奥义的神来之笔

  《黑池坝笔记》最奥妙之处在于:字儿你都认识句子你未必懂。即便懂了,又未必能贯心通透

  但正是这被湖水漫溯的旅程,最为迷人

  早在很久以前,我读陈老师诗集《写碑之心》的时候,这样写过:"在我还为月亮发愁年纪 / 有人已读懂了星辰 / 与此同时,也读懂了整个苍穹 / 读懂了燃灯者闭眼走过的黄昏 / 并生出晚霞鲜艳肋骨。"

  热爱阅读遇见智者,以智者开阔锋睿之感染力,拓展我原本渺小视线,给灵魂未来雕琢更美好线条——这是我们身为读者的愿望,也是我成为陈老师粉丝原因

  《黑池坝笔记》中有许多隐喻,喻体随处可见,黄桃、杯子、湖水……但如何从俗常中提炼智慧,从细微中延绵奥义,陈老师给了我们完美答案。窃以为,此书必将成为汉语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我想,我们的不言、不议、不说,皆因愚钝笨拙,而陈老师则句句都是神来之笔,灼灼生辉。

  《黑池坝笔记》读之如雷棒喝,如沐清露,身为读者,与有荣焉。

  《黑池坝笔记》读后感(二):安静阅读和品味,才是读者应有的信心

  说几句,帮助读者建立理解和阅读的信心:

  1、不要被评论家玄奥的理论唬住,其实所有的挑战作者留给自己的,在读者阅读之前,他已经解决了(我相信,未解决的会在以后解决)。读者所做的,就是耐心和安静,这在当今浮躁环境下极其匮乏的。

  2、哲学回答的无非是三个终极问题。这里也不例外,但表达方式是对传统的颠覆。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试图用最精准的显性语言精确传递自己的思想,而陈先发却独具别格,采取了诗歌的隐形语言进行了表达。

  3、读者所感受到的密集感和冲击力,来自于作者对语言的适度弯曲所造成的巨大张力,这种弹性迷人但不是核心,核心是箭矢命中的靶心。

  4、迷宫也好,宫殿也好,都有入口,而且也许不止一个。所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耐心去找吧,别怕,没有那么复杂

  《黑池坝笔记》读后感(三):让语言闪烁思想的光辉

  早些时候读微博我会收藏一些自己看得懂,能给我很直接触点的笔记。要说敏锐的洞察或智慧的思索带来的诗句、诗论,长长短短都是值得研磨和再三朗诵的。尽管我是一名草根,但我的生活经历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也有哲学的灵犀,所以,会对这些高难度的语言建筑产生浓厚兴趣,甚至有一种欲望,必须浸泡其中,融会贯通。这本书选了939条笔记,我将他们归纳成“是散落在青草地星星河的珠玑”。因为当时经常看到陈先发大师的散步(跑步)标签,微博也从不芜杂,剔除喧嚣回归沉静,甚为敬仰!个人以为读书笔记是一种精神贵族摇篮,也是教义诞生的灵魂产物。我感觉到文字里的天地之气,暗涌光波,这是诗学在中国文学史库的珍贵墨宝。就让语言闪烁出的思想光辉陪伴每一位爱他欣赏他的读者吧!!

  《黑池坝笔记》读后感(四):《黑池坝笔记》:洞微烛暗的语言智慧之书

  《黑池坝笔记》:洞微烛暗的语言智慧之书

  黄涌

  (一)

  “把传统神圣化与把反传统神圣化一样,均陷在了思考不足泥潭里。”

  知名诗人陈先发坐在那里,一贯的沉着表情。秋日暖阳打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似乎将他话语中的尖利也变得柔和了一些。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讲话一向语速较缓,但也以精确著称,似乎话中的每个字都难以挪动。“比如,反传统,反的是什么?传统的表现手段还是价值观?许多东西尚未厘清,简单拒绝皆因自身未立。阿莱桑德雷讲,传统与反传统是同义词。当今写作者最大的问题在于思考不足。”

  置身在他简约空旷办公室里,我和他的对谈,似乎成了他一个人的演讲。从传统文化里的“儒侠并举”的精神,到诗歌隐性与显性的表达,再到当下诗歌匮乏的人文关怀,陈先发似乎总能找出自己独特的言说视角

  有时,他会稍微停顿下来,倾听着你所说的。但是更多时候,他的这种倾听是带着深刻个体思考。

  跟很多当代诗人不断趋新不同的是,陈先发是有意识的将自己的写作放置在大历史长河作衡量。他拒绝对传统的背叛,也拒绝对传统的依附。他以为,最好的写作,自己才是那个传统。

  这位二十多岁时即享有盛名的诗人,曾一度被批评界誉为是时代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之一。只是,到了本世纪初,他一改往日的华彩与铺饰,而变得沉郁和厚重,仿佛在彰显着汉语本应有的力量。1967年10月,陈先发的出生在安徽省桐城市的孔城镇。孔城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千年古镇,那位因文字狱而名著青史的桐城派巨擘戴名世即埋葬于此地的山间。群山环绕、绿水相依的古镇上有一条悠远而绵长的古街,孩提时代的陈先发常嬉戏于此。家乡古风给了他独有的精神滋孕,使得他作品里总散发出一股高远而幽渺的气息

  在诗集《春天的死亡之书》、《前世》、《写碑之心》和长篇小说《拉魂腔》之后,陈先发最新著作—随笔集《黑池坝笔记》出版。一直为他的拥趸们所渴盼的这本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本“难以归类的书”,但书中存有他写作的主要密码

  (二)

  在一篇《谈话录》里,陈先发曾坦言自己的写作是有着两条轨迹,即本土性与诗哲学。陈先发对写作上的“本土性”概念有着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考和阐述,但对“诗哲学”他只有一句话

  ——“以诗的方式终结哲学”。

  这句话很“狠”:显然有等他在理论与创作实践这两个层面的阐释。

  大概正因如此,陈先发的写作,如果仅仅放置在诗歌界来谈论,显然是降低了它的意义。而这种低估,折射出的则是当下诗歌写作的逼仄和理论的固化。

  从现有探讨陈先发写作的文章里,我注意到,很多阅读陈先发作品的学者与诗人,仅仅愿意从技巧和意义两个角度去谈论他作品的得与失。这种缺位式的批评,往往只注重分析陈先发具体的作品,而忽略他内在写作精神品质的外化。虽然,陈先发本人曾有意识地借助了几篇《谈话录》来驳斥过一些不着调的批评,当今文坛能够充分认识陈先发写作意义的尚属少数。为此,陈先发不得不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写作,他在寻找另一种表达的可能

  而如何在作品里去文学化,是陈先发近些年着力思考的一个方向。这里的“文学化”,在我看来,指的是因长期书本习得而形成的一种固化的文学性审美标准。它包含着多方面内容,即文学的价值、文学的意义、文学的形式等等。而去文学化,就是要打破文学与非文学间的壁垒,让作品呈现出它本该有的面目

  新书《黑池坝笔记》正是这种思考的结晶,它是陈先发在诗歌之外发出的另一种声音。它试图通过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辩,来拓宽我们对世界的另一种认识。这种显性的表达,正是陈先发一直在寻找的“精神在场”。

  作者以笔记体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关于传统、语言、诗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零星思考。这种看似混搭而不着调的笔记体写作,其实延展的是作者写作的具体精神内核

  在《答杨勇问》一文里,陈先发曾说:“《黑池坝笔记》是我1996年以来写在书眉和废纸上的一些即兴之思,它内在的逻辑性并不十分严谨,但它就是我个人的思想史,事实上也是一部个人的语言史。”

  在这里,陈先发有意将语言和思想混合在了一起。在陈先发看来,所谓的传统,其实就是没有界限。而文学的传统,最终是要回到语言的传统中去,而语言的传统就是思想的传统,是精神史的传承。

  作为个人思想史的记录,《黑池坝笔记》每一小节的内容虽然短小,表达却异常丰富。它打破了语言学、诗学、哲学甚至是社会学的界限,借助于转喻、隐喻甚至是密集的意象,向读者宣泄着作者内心宽阔矛盾不安。《黑池坝笔记》不是诗,但似乎比诗更有力量。因为,它的每一段背后都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的表达效果

  读懂《黑池坝笔记》是不易的。这种不易,取决于我们对作者的文化背景生活态度处世情怀了解的多与少。它属于知识考古学意义上的表达,既包罗万象又无限忠实于作者个体的思想轨迹。

  从《黑池坝笔记》里,我们可以看到,陈先发身上包蕴着丰富的复杂性。他既热爱西方的现代诗,勃莱、赖特、沃伦、希尼、沃尔科特等人的诗集曾是他床头必读书,同时他又钟情于东方的文化哲学,无限迷恋于李商隐、寒山、老子、《奥义书》的内容。他信奉布罗茨基那句话: 我可能小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个体,但在某些方面,也会是他们的总和

  以赛亚·伯林曾将学者分为两类:“狐狸型”学者和“刺猬型”学者。“狐狸型”学者的特征是,做学问多爱旁击侧敲、涉猎广泛、不服膺权威,以兴趣出发常能见人所未见;而“刺猬型”学者,则有耐心、有定力探索宏大的问题一以贯之,建构出自己的体系

  而陈先发身上既体现了狐狸型的涉猎广泛,发常人能见之所未见,又像刺猬一样一以贯之的构筑着自己的诗学体系。

  或许,这正是作家和学者的不同性。学者有着足够单一,而作家身上却包含着令人吃惊的丰富性。

  《黑池坝笔记》这些年陆续发表局部内容,评论界阐释的角度也多有不同。仅我注意到的:

  文学评论家张德明博士说:陈先发是一个富有探险精神的先锋诗人,一直以来总是变换着角度与方式来照临和揣度世态物象,发人之所未发。他的《黑池坝笔记》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泰戈尔的《飞鸟集》和鲁迅的《野草》,散文式的句子排列中涌荡着不绝如缕浓烈诗情。“笔记”站在富于辨证法的观照视角上,对思想与行动完整破碎、瞬间与永恒、能指与所指、传统与现代、表象真理、生存与死亡等一系列两两相对的意义范畴进行了细致的审视与辩驳,在对自然敬畏崇拜中,展开诗与思的深层次对话。陈先发大量援引语言学、符号学、逻辑学、宗教学等知识系谱来辅助自己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和观察,在文化寻踪与知识考古之中,多向度地开启了万物的奥秘之门。

  赵金钟博士认为:陈先发是一位耍弄语词的奇才。他的语言所散发出的智性、奇气和穿透力,常能给人以强烈震撼,让人回味无穷。就我的阅读经验来看,他的语言是惟一的,不可临摹的。语词在他手中翻滚,新意在翻滚中诞生:“我若开口,便是陷阱。”“我使出当年杀谭嗣同的力气杀了一只鸡。这无非是场景的变幻,正如当年的刽子手杀谭嗣同时,想到的不过是在杀一只鸡。相互的解构,无穷的挪动,从具体之物的被掏空开始了。”“心中有乌托邦的麻雀嘴角淌血,她被鸣叫累垮之后形成的短暂空白,常被误解为有所不鸣。”语词所迸发出的意义令人振奋,在《黑池坝笔记》中,有几个语词(意象)尤为重要,它们可谓是支撑陈先发整个抒情大厦和思想体系的逻辑支柱柳树、猫、四边形、少女梨花。它们以各自自足的状态帮助陈先发完成关于人、关于存在、关于有和无、关于物和理、关于瞬间和永恒、关于能指和所指、关于传统和现代等等哲学命题的思考与描述。而这种种描述又都充满了无限玄机和留待阐释的多向度空间。陈先发的这种常能给人以顿悟快感和思想启迪的语词构置,直观地告诉我们:诗尽管不应直呈哲学,但指向哲学则应是一条坦途。它还告诉我们,诗最忌讳的是一眼就能看透,甚至不看就能接着往下叙述

  上海大学教授许道军博士写了多篇文章阐释《黑池坝笔记》,他说:它完全打通了时空限制人称限制、物我限制,丝毫不为语言的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种概念所囿,以“前世的某种定义”和天赋的“透视能力”去挑战物性,向严格的逻辑学和唯物论去争夺诗性。

  读过黑池坝笔记片断一个朋友说:“这是一本每天只宜读一至两页的书。”

  (三)

  我一直以为,陈先发是位具有入世情怀的诗人。他身上弥漫着强烈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悲悯情怀。他渴望生活在一个 “儒侠并举的时代里”。而儒和侠,所体现出的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理想中的精神追求。儒,代表着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是千百年来多少文人梦想之所寄。而侠则代表着干世,当社会无序、统治失效,行侠仗义、拔刀相助,便成了必然乱世读书人,是不能入世的,所以侠是“儒”的精神另一种互补。

  陈先发式的写作,一直注重语言的“在场”。在他看来,写作的最高意义是对我们时代精神的记录。而语言提供给了我们一扇打开未来窗户,它给了我们发现世界的可能。

  他可以用一百多个条目来阐释“鱼跃出水”这一瞬间意象,从语言学、诗学、史学、哲学等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这是他的方式,全然自我的方式,从当代汉诗写作已有经验上去看也是焕然一新的方式。

  海德格尔曾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叫“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我年少时,曾吃惊于这句话的神秘性。

  读完陈先发《黑池坝笔记》,我忽然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老海用简单的一句话,精确地概括了《黑池坝笔记》全部的意义所在。而陈先发正是用笔记的方式在他个人语言系统中洞微烛暗,走上了一条通向本质语言的道路。

  2014年9月20日初稿

  《黑池坝笔记》读后感(五):休问梁园旧宾客

  是我今年看过的书里面我最推荐的一本。字个个都懂,可字字也如河流,每人只能踏入一次,每次都是一个有新思想的自己。我下面的也不能算是书评了,看了书后写的小些想法罢了。

  《休问梁园旧宾客》

  最近看陈先发前辈的思想集,发现了李商隐的诗句其实很有意思。他说:歧途就是不断偏离自己又永远肯定地活着,像李商隐的“断无消息石榴红”般孤立地活着。

  当时就觉得这是多么寂寞的一般活着,脑子就出现了一个男人,在一大堆似火的花中,黑白色的活着。

  凌晨,记起这个孤寂的男人,在amazon上买了他的诗集。打开时,就像翻开一页页硕大的芭蕉叶,前面的枝干依旧遮遮掩掩,我将沿着这条谜语,慢慢地靠近他。

  诗集按照他的生平境况选作而成,看到他的春风得意,看到他的悲古寂寥,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犹如解剖般散开他的皮囊,显露他的血和肉,我在幽静的钢琴曲里直视他的脏器。

  突然觉得,了解一个人的感觉真好。我不是说我就了解了他,而是认真走在了解一个人的路上真好。我到现在,很少觉得了解是个很好的词,我不喜欢了解别人。王小波说: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我这样的,另一种不是我这样的。距离也是个很好的词,可是我走在河边,对岸传来他的歌声,我止步不前,觉得此时风景正好。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后你远走,我也会写信给你。

  可是顿觉理解是世上最难的事,理解也是无数次的飞矢之中,无意中靶的一支。

  休问梁园旧宾客,来年谁又董青青?

  《黑池坝笔记》读后感(六):当一本好书遇到一个好知己:青年散文家胡竹峰就此书写给陈先发的一封信

  先发:

  入冬后,我忙得很,你的书舍不得丢,陆陆续续读,如观静水。乍看似乎滞而不动,细一看分明在深流,读完书后方才觉出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之后兀自山高月小,我真是击节赞叹好几次的。你让我对《黑池坝笔记》提提意见,意见谈不上,写封信谈谈感受吧。

  你我相见三五次,总是偶遇,话也说得不多,每次应酬三五句,但我心里把你当朋友。你我似乎都不是话多之人,写作者重要的是思想文才,口才无关紧要。口锐者天钝之,我从不敢狂妄,只是挑着一篮子鸡蛋上街,避开人些才好。

  我如今只要外出,总一脸疲相。在家中歇息,顿觉心旷神怡。坐于椅,坐于墩,坐于厕,皆能身静思安。站着为人,坐而成佛。成佛的事情不去想他。坐而得道,得文章之道,也说不定,释迦牟尼正是坐在菩提树下悟道的。

  《黑池坝笔记》是本奇书,有才气,有元气,有真气,篇篇都入了文学的境界,我不是客气。气这个字还有种写法为“氣”,下面多个米。当下文章多是无米之气,落不到实处,终究入不得一流,这也是明清小品不如唐宋与魏晋文章的原因。

  才气是天生的,元气要养,真气要修。你我都在媒体工作,时间太重要了,近年时刻告诫自己时间和身体不可浪费,要养气,气息足了,文章才能贯之神性。你这本笔记的好,正是好在神性上。

  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如油灯如烛火,能跳动。《黑池坝笔记》短小,如一枝一叶,但厚实也混实。短文章难写,不少人写短文章,倦意太足,全凭一点余兴支撑,文字没荡开。篇幅可以短,文气不能弱,更不能带着倦容。周边朋友里有不少人写短文章,得道的几乎一个也无。发给我看,我总是批评多,每每让一些朋友遭了不快怏怏而返的。我觉得文章的事,较真些个才好,难得糊涂不能行之四海,尤其朋友之间。

  短文章难写,短文章是道家的写法佛家的写法,拉拉杂杂。这拉杂不是东扯西拉,是会意少言,是老僧闲话。一个人境界不到修养不到,还是老老实实按照文章的章法才好。不破不立自然不假,第一步先得按规矩办事。不破不立,破的是规矩,还不懂规矩,只能破坏。

  你的文章孤傲,如河岸孤立的巨石,去章法,不修不凿,盘虬卧虎,随水依山,根扎得深,立得稳着的。短札,短是其表,重要的是藏在后面的东西,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读书人还是要在忘言中找到真意。你的《黑池坝笔记》是要读者若有思的,在智慧的电光火石间若有思。

  我写作八年时间,收获不是出版的几本书,而是明白了杰作总是择人的,如果杰作选择你,那就是受命于天。《逍遥游》《离骚》《赤壁赋》《史记》《水浒传》《西厢记》都是属于天地间早就有了的。我想,《黑池坝笔记》可以收藏了常读的,以后你我老了死了,他依旧生机勃发。

  我早年写作,避重就虚,御风而行。现在知道,人是不能御风的。大翮扶风美且壮,奈何我生不出翅膀呀。如今主张脚踏实地,写得越实,文里的境界才越虚。《金瓶梅》《红楼梦》写家长里短,说吃喝玩乐,但人读来恍恍惚惚如坠梦境,这就是坐实为虚啊。你的《黑池坝笔记》,写出生活的熹微与鲜活,虚实关系处理如同八大石涛徐渭的水墨,处处可见诗意的东西让生命与个性光芒透出来,非常耐读,让人恨不得将你其中意趣化为己有。

  当下的散文笔记我看过不少,你这本别有洞天。中国文章向来姹紫嫣红、百花齐放,文脉时隐时现,在你身上,终于又现出一泓春水,曲折通幽。《易·履》:“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王弼注:“履道恶华,故素乃无咎。 ”高亨注:“素,白色无文彩。履,鞋也。 ‘素履往’比喻人以朴素坦白之态度行事,此自无咎。 ”后用以比喻质朴无华、清白自守。素履之往,独行愿也,这八个字可以算作你这本书的注脚。

  我单位附近有家饺子店,同事和我去吃过一次,味道不错。饺子店不远处有家羊肉馆,烧羊腿极好,你几时来,我请你吃去。

  夜深了,就写这么多,期待读到你下一本更精彩的新书。

  祝如意。

  竹峰 上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七,合肥,二九楼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池坝笔记》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