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亿光年的孤独》是一本由[日]谷川俊太郎著作,雅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读后感(一):不读诗,你不知道语言到底能美到什么程度
每一次读诗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弗吉尼亚·伍尔夫说的那句话:只有当我们自己似乎也想写诗的时候,才是读诗的最佳时机。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有写诗的天赋,所以,似乎读诗的机会总是不多。高晓松曾经笑言,他的母亲说,拿起诗来读,坐下来就到了远方。
诗人的远方似乎和高晓松说的“远方”还有不同,在谷川俊太郎的诗歌里,“远方”不仅仅是地理意义的“远”,更是时间上的遥远——二十亿光年后,这个世界物换星移,诗歌却能够到达。
只有这时候才能理会伍尔夫所说的意义,写诗和读诗,其实都是一种意境。一种人类向至高至深至远探索的途径,而语言,是唯一的媒介。也只有读诗的时候,你才能体会,人类的语言可以美到什么程度。在美的共鸣上,没有日本与中国,没有现在与未来,美,是唯一的。
深夜读谷川俊太郎的诗歌,就像灵魂一遍遍用音乐洗涤,好美啊,不忍睡。
……是无法扔掉心的手/是被心凝视的眼/但我不是爱灵魂在这个世上的故乡是音乐/越过耳朵听到的声音和看不见描绘的地平线/灵魂归去/人却在诧异它回到了哪里鸟无法给天空命名/鸟只是在天空飞翔/鸟无法给虫子命名/鸟只是啄食虫子/鸟无法给爱情命名/鸟只是成对地活下去……人类瞬间笃信着鸟/但即便在此时,人类都不会相信天空因此人类不知道与鸟和天空和自己连结一起的谎言人类总是被无知留下不久在死亡中为了天空蜕变成鸟才终于认清巨大的谎言,才终于发觉谎言的真实……万有引力是相互吸引孤独的力宇宙正在倾斜所以大家渴望相识宇宙渐渐膨胀所以大家都感到不安…………彼此成为彼此的提问无法抵达答案不久,我们的语言便溺死在人们的心之井世界提问时回答的只有我我提问时回答的只有世界诗终不过是血星星在寂寥中游移…………灵魂也有睡眠吗?我不想解读我的解读,我不想告诉你我读诗的感触,因为有时候语言是乏力的,语言解释不了语言,可是诗歌就是这样美,在这个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世界。除了物质的世界,还有一个精神的世界;除了现在的这个世界,还有一个未来的世界。
我终于发现,只有读诗,才会写诗啊。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读后感(二):来吧,读一首诗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是个极具诗意的名字,它既像小说,又像绘本,但其实是一本诗集。作者谷川俊太郎是日本著名诗人、剧作家、绘本作家、翻译家,当今国际诗坛被广泛阅读和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虽然以前读日本诗人创作的诗歌并不多,但是翻开《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还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清晨》中写到:“百年前我不在这里,百年后我或许也不在这里,仿佛顺利成章,地上肯定是意想不到的地方”;《纸飞机》中写到:“纸飞机在空中飘动的数十秒,让我心满意足,我把它称作诗……”
熟悉的旋律背后原来是诗意的智慧,而诗人眼中的世界也仿佛总是和普通人有所不同。谷川俊太郎笔下经常出现的主题有生与死、爱、自然、孤独、悲伤、语言等,典型意象有天空、水、鸟、树、女性、身体等等。生活中的人和事物在诗人的眼中放大、变形、抽象、省略、异化,幻化为具有节奏与韵律的语言,有时回环往复,有时跳跃留白……
谷川俊太郎认为作为人有两种存在:社会存在和宇宙存在。而对于身为诗人的自己来说,宇宙存在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一个诗人建立一种宇宙观时,他才能够超越这个时代的局限性。在关于生活与生命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感动与同情;在关于自然和宇宙的诗里,我们可以体验到沉默、孤独、自省、反思;在语言的细节里,我们可以找到作者与世界的独特联结。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人类在小小的球体上
睡觉起床然后工作
火星人在小小的球体上
做些什么我不知道
(或许啰哩哩、起噜噜、哈啦啦着吗)
但有时也很想拥有地球上的朋友
那可是千真万确的事
万有引力
是互相吸引孤独的力
宇宙正在倾斜
所以大家渴望相识
宇宙渐渐膨胀
所以大家都感到不安
向着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我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喷嚏
1952年,谷川俊太郎21岁,他的处女诗集《二十亿光年的孤独》出版。《二十亿光年的孤独》用科幻想象的手法去描绘现代人内心的孤独,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语言平易简洁,但又不乏趣味性,就连孩子也可以读懂。难怪他不仅被冠以“国民诗人”的桂冠,还被称为“宇宙诗人”、“教科书诗人”。
正如欣赏摄影、绘本作品一样,诗歌也是需要欣赏者亲自去“体验”的,语言虽然是它的媒介,但对于不同的人,感受与联想到的一定各不相同。《二十亿光年的孤独》之中蕴藏的是诗人谷川俊太郎关于我们生活着的世界和整个宇宙的爱与美的哲思,相信这里也一定有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倒影,和那些不曾意识到的过去与将来。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读后感(三):我已站在你的梦里°
——评《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文/蓦烟如雪
即便现在孤身一人,明天也没有尽头
你让我懂得
潜伏在夜里的温柔
......
这首《世界的约定》并不是古川俊太郎最独特的,但却是他笔下很熟知的一首诗歌,来自《哈尔的移动城堡》的主题歌词,他的笔下诗歌很耐读,不繁复,而是那种你看得懂,却难以跳跃的一个精神界域。
他的诗歌主题庞杂有序,围绕生命、生活、人性、宇宙和孤独展开,在他的笔下,树不言语,却被世人取以各种名字;在他眼中,水是远离城镇的宁静池塘,而黄昏在他的心目中,就是一部大书,书里写着全部,开始与终结,写着无始无终的页码……
在这本《二十亿光年的孤独》中,我看见了娴熟的技巧,看到了诗歌展翅的生命力,甚至是富含哲理以及感性的升华。
在《死去的男人遗留下的东西》我看见了历史,看见了悲欢离合,生与死的宿命,“死去的士兵遗留下的东西/是毁坏的枪和倾斜变形的地球/其他什么也没被留下/一个和平也没被留下”,谷川俊太郎出生于1931年,他的父亲是谷川彻三,是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在家庭和朋友的影响下,他17岁时就开始诗歌创作,21岁就出版了处女诗集《二十亿光年的孤独》,并以此诗集被称为昭和时期的宇宙诗人。
昭和时期是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黑暗道路的黑暗时期,可如果真的去细读谷川的诗歌,你会发现,他把自己置于宇宙,置于第三人称,甚至是从抽象中抽取具象,又从具象中呈现抽象。
例如《关于爱》我是逃奔到心中的肉体/是不知道大地的脚/是无法扔掉心的手/是被心凝视的眼/但我不是爱/ 我是太阳滚过的正午/是被导演的一场戏/是被命名的闺房话/是司空见惯的黑暗/但我不是爱……
他的语言没有太过的修饰,却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神奇的想象”,他的无意识让他的诗更为灵动,更为巧妙。
我记得以前有位诗歌作者,跟我探讨过诗歌如何写,平白的味道只是阐述,而诗歌是能跳跃到另一个空间中,让人感到韵律,感到理性以及思想,而谷川俊太郎的诗歌确实多变,这本《二十亿光年的孤独》收录了一百多首,分为六个章节,把谷川俊太郎各个时期的作品,都选择性的展现出来。
我特别不习惯,去说哪首诗歌喜欢,哪首诗歌如何,但是他的诗歌,放在手上品读,字字珍爱。
我很难得会这么喜欢。可能就是他的独创性,他的简练,干净,以及他的感性智慧的言语,让我觉得他的诗歌充满了艺术的味道。
推荐。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读后感(四):诗歌是生活的润滑剂
向着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我情不自禁打了个喷嚏
这本书籍的书名便是摘自谷川俊太郎的这首《二十亿光年的孤独》一诗。光年非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要给孤独的程度定一个长度,有二十亿光年那么长。读诗歌与我的感受就是,它是必须读者自身主动靠近方可读懂的书籍,你若是没有带上你的情感与你的全部身心去融入一首诗中,这首诗与你而言不过是白纸黑字苍白无味的作品罢了。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读不懂一首诗,并不是真的读不懂,而是太过执着于去寻找作者的主旨和思想了,诗不是小说,它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他就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诗歌是生活的润滑剂,因为我们需要全身投入到诗歌的世界里,所以我们可以暂时摒弃周遭的一切烦心事物,只一心去感知其韵律和自然的美好。用你自己的感受去理解便好了。
谷川俊太郎在日本被誉为“国民诗人”屡次活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这本书的中文译本,更是由旅日著名诗人田原先生所译,读外国文学,除了读原著以外,我们最怕的其实还是文不达意,这不仅是需要精通一门语言,更是要对两国语言都有深刻的研究,方才能将最原汁原味的作品,呈现给异国的读者,只因译者是田原,所以更可放心去品读。
古川俊太郎的诗歌书写着“生命、生活和人性”。在他的《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控诉的便是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天空在静静涌淌泪水。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苦笑》诗歌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也许会在核战争中存活下来可是,人类呢在崭新的废墟上活过来的猫喵喵地叫诗歌苦笑不已活字和字体融化人声断绝世界是谁的回忆在这一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诗歌陨落,作者内心的苦涩,虽然我不大关心诗歌,但是对于时过境迁的那些被遗忘的事物,却是我们感同身受的。
谷川俊太郎的诗歌也与不甚好读的部分,特别是关于人性等的话题,没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其实也是很难理解和懂得的,但是能读到其中文字的唯美也是极为享受的事情。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读后感(五):给自己的诗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诗人的时代
给自己的诗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诗人的时代
“诗歌这种无政府的语言”,是诗人古川俊太郎的定义——属于全人类的礼赞,敬畏生命和爱的歌谣,诗代表了自我的灵魂和内心的独白,仿佛是那个永远代表理想主义的唐吉坷德,或者是戈多,是远方的一种意象。现代诗没有严格平仄押韵的古体来的那么端庄,如同是细细描绘的工笔,“月色真美”的含蓄;但是它灵活跳脱,或者直白干脆,是抽象主义、也是狂草和行笔,是信马由缰的尝试。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诞生的时代和中国现代诗诞生的背景是不同的,但是他们所代表的时代情感的暴发却是相似的——关注人本身,无关政治,无关社会思想的枷锁,它们自由地呼吸着理想主义的芬芳。
《世界的约定》这个部分也好,《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也好,尤其是《语言的胎盘》这个部分也好,都是关注了“我”眼中的世界,这也是古川俊太郎的母题吧;“我”的来处,“我”对世界的看法,“我”与他人关系,落脚点都在自我上。这种对于自我的定位是我们喜欢上这位我们不熟悉的诗人的最佳的方式——通过这个时代的人最关注的自我,我们与作者找到了相同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即便我们现在有了数字化的生活,更加先进的科技,但是我们依旧需要关注“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到何处去”,诗人仰望星空的感叹,能够让我们的心尖滴下泪来,这就是我们的幸福,也是我们关心的归处。
当然讲讲题外话,诗歌集总是需要我们感叹的一点就是废纸,字是没有几个字的,但是在留白中,我们感觉到了没有说到尽头的幸福,那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那种诗意生活的想象,中信出版财大气粗的装帧总是让读者感到无力,但是这本小清新的封面还是很有昂贵的简约的感觉的,藏在书架上面也是不错的感觉。
y 林怿
2018-6-19 22:16:46
写于御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