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是一本由帕斯捷尔纳克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5年的第一本小说,搁在我书架上很久的一本俄罗斯之作——《日瓦戈医生》。
最初买这本书还是逃不掉“禁书"二字的诱惑,人天生就有这么一种逆反性,越是不被允许的,就越是想要体验一番。在我翻开着书之前,我以为我将要看到的要么就是对苏联的神明样的推崇,主人公在典型的苏维埃困难时期闪现出不屈和坚韧,反正就是一种红色小说的论调,要么会是一种“托尔斯泰”式的 仁者不抵抗主义。但是当我看完后我才发现我是如此的狭隘。
这不是一本批判之书,但也不是一本治疗之书,它只是在表现那个时代的那个世界在诗人或者说在医生眼里是个什么样子而已。
以诗人之眼
帕斯捷尔纳克,一个有着典型的俄罗斯是人的生活经历的文学家。他有过良好的架势受过优良的教育。在这本小说中他更多的是在创作诗,或许正因如此他眼里的世界总带有一抹诗性的温柔,有人说他是继承了托尔斯泰的衣钵,但在我看来它更偏向普希金。在读此书时,我不止一次把其当做半自传体来看,帕斯捷尔纳克是个十足的诗人,但在我看来他就是日瓦戈的现实性写照。小说起笔是发生在一列火车上,但其实作为小说,帕斯捷尔纳克用一种很老派的方法让人一眼望去就知道这是逃不掉的俄罗斯风光,那无处不在的细致而繁复的描绘,对星空,对山林,对田野,那铺天盖地的俄罗斯风光如同村上笔下的比喻句一样不知疲惫。帕斯捷尔纳克无疑是个俄罗斯土地的狂热崇拜者。
小说的最后一章是日瓦戈(帕斯捷尔纳克)的25首诗,刚开始我是觉得这是可以跳过去的。但读完后我才发现这并不是作家炫技版的展示,相反这是小说的灵魂之一。通过25首诗的感情的递进,帕斯捷尔纳克把日瓦戈和他周围的那些女人的心路过程抽象化,基督化了。拉丽莎无疑是日瓦戈的抹大拉,而日瓦戈是那个时代的基督。这不是说日瓦戈如同基督一般拯救人世而是他有着基督一般气质,这不是说他站在所谓的西方那边,而是他站在了诗人脆弱而自省的那一侧。帕斯捷尔纳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我到底犯了什么罪? 我是杀人犯? 还是恶棍?
作为诗人只不过是想哭泣而已。。。。。
以医生之眼
日瓦戈作为一个不坚定的革命叛逃者,一个有着资产阶级“劣根性”的医生,他不想医生那样凡事冷静而原则,他认不清实际,他整日彷徨,他没有一贯的个人英雄主义那样以个人之力对抗时代,他也没有顽强勇敢的革命斗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逃避,抉择 彷徨。面对爱情他争风吃醋,但同时他又没有男人应有的英姿和气度,小说中他遇到的每一个人都给他提供了帮助,男人提供物质帮助,女人提供心理慰藉,用一句台词来说:他只是个孩子。他是一个有着诗人灵魂却无意中寄居与一个医生的躯体内。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人,为何会让人觉得带有基督的气质呢?在我读来在那样的世界,他依然平等的对待每一个病人,他只做他医生应该做的。在大历史中,小人物特别能给人带来感动,在小与大的相互印照之下,小反而带有一种壮丽的色彩。日瓦戈该开始读来让我想起来俄罗斯文学惯有的“多余者”形象,但与他们不同的是,尽管他心里有过彷徨挣扎,甚至到最后他也没有像英雄那样光荣的死去,而是如尘埃一般忽的一下随风而逝,但在他的生命过程中他是如此的接近土地,在与普通生命的更进一步的接触,他观察了普通大众,从这时开始他不再是一个医学上的医生,他成为了一个观念上的医生,他平静地记录时代同时他也预感到未来的痛症。在同时代的人认同和适合了现状后,他虽然没有辩解反抗,但他很清醒他选择中立的沉默。小说中的爱情不是世俗的美满爱情,他或许超越了道德,但他充满人性。爱情在这里不是平淡是真的小家幸福,而是大社会变革下的相依取暖。帕斯捷尔纳克没有陷入爱情描写的陷阱,日瓦戈没有成为一个偷情的道德审判对象,他和拉丽莎的爱情既具有爱情里所有崇高的成分,但作者让其少了一丝情欲的混杂。
日瓦戈不止一次表达着对革命的困惑,他不明白为什么生活在某种程度而言变得更加糟糕。作为医生的他在还没找出根源出来时,就已经用自身,无意的做出普通人的回应。他立场不坚定,懦弱无能,甚至带有危险的反动倾向,但他是平静的,他也是沉默的,他不站在主义的哪边,他只站在一个人应该站的那边。
题外话
为什么有的革命在经历过蜜月期后,反而似乎变得更加冷酷?难道人性的温暖总敌不过权力的孤独?
每一个政权的更替其实对于平民来说并不重要,人们所要的生活是安定的,没有战争,有充分的自由。有人说自由是要靠暴力来争取的。但是谁又能说谁是正义的呢?
战争毁去了一个人的理想,事业,家庭以及生命,他的认知里战争其实就是罪过,为什么不能好好的生活。作为一个医生,他只在乎救的人的性命,而并不在乎所救的人是谁,即使是战场刚刚还枪炮相对的白军士兵,他也会用尽自己的办法保全他的生命,这是一个医生的职责,也是他的德性。
故事其实就是一本流水帐,人生关系也并不是有多复杂,只是人名太过复杂了,所以看起来有些累。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它并不惊心动魄,但是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作者的观点确是淤泥之中长出的莲花了。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三):《日瓦戈医生》——对战争的反思与怀疑
《日瓦戈医生》作为20世纪的经典的俄罗斯文学,一本苏联时期的禁书,今日有幸读到,心绪久久难以平静,时隔60年,作者对于战争的反思与怀疑放在今天,也是发人深思。
作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因这部作品获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因为苏联当局赫鲁晓夫的政治压迫,直到去世也没有亲自去领奖,成为了美苏文化冷战下的牺牲品。
主人公尤里·日瓦戈作为一名医生,见证了俄罗斯二十世纪上半叶历史变迁的动荡局势,作为一个小人物有着不同的思考。
日瓦戈十岁父母双亡,在莫斯科知识分子们的庇护下长大,成为了一名医生,并娶青梅竹马的冬妮娅为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瓦戈应征成为了军医。
俄罗斯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从前线回到莫斯科,带着革命胜利后的兴奋,他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的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
可见一开始日瓦戈对于革命是支持的。
但是到后来,他看到身边的朋友、参与革命的人们,一个一个的倒下,他的情人——拉拉,拉拉的丈夫是一个坚定的几乎完美的革命主义者,却最后成为了被革命清算的对象,最后的选择是自杀!他不禁开始反思,这个样子,是革命战争想要的结果吗?
在乱世下还能做到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这也是我由衷佩服日瓦戈的地方。
对于这场革命战争,日瓦戈越来越怀疑,尤其对于当局打着“改造生活”旗号,去宣扬革命战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种行为,日瓦戈是极度反感的。
日瓦戈认为,生活是不需要改造的,而且也是无法改造的。生活本来就是那个样子,有它的规律,生活是不断的自我修正,自我调整。而且生活也不是一堆物件,没有绝对正确的说明书去改造它。
日瓦戈最讨厌的是打着一些莫须有的口号,去摧残人性、无视可贵生命的行为。
战争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可言,只要有无辜的生命付出代价,那它就是可耻的。老百姓不会在乎谁执政,他会反对白军,也会反对红色革命军,他会反对一切破坏他们生活的人,无论宣扬的多么合理、多么伟大的革命行为,对于老百姓来讲,安宁舒适的生活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明顾炎武有言: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追求仕途、名利的人,去保卫政府、保卫所谓的国家。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保天下,是保卫自己的生活不被强行改变的权力,不被别人强行改变生活习惯才是普通老百姓该做的。
引一句宋朝词人陈亮的词——“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这是一部反思战争的作品,打着各种看似正义旗号的战争,又是哪些既得利益者的无耻把戏?
在个体人力无法把控的局势下,一个人的最伟大的反抗,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日瓦戈做到了,他胜利了,他向这个操蛋的特殊历史时期,竖中指!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俄罗斯文学作品,比如《生活与命运》和今天这部《日瓦戈医生》,已经之后要领教的《古拉格群岛》。宏达的叙事结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长篇巨制一直是俄罗斯伟大文学的标准,一开始读会让人头疼,但是真正读进去之后,又会深陷其中,感慨于命运的无奈、历史巨轮下小人物的渺小与伟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你我都是小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纷纷扰扰,谁又能看清楚?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历史更替循环的规律,谁也无法阻止改变,我们能做到的,也就是不被改变本心,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去TM的绝对正确,你如果对这个时代不满,那就竖中指!
本文作者:梵高先生
转载请联系作者
微信号:1017967593@qq.com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四):我仅仅是让全世界,为俄罗斯的美丽哭泣
。
首先是历史背景
日俄战争,一战,沙皇被资产阶级赶下台,布尔什维克又把临时政府干翻在地,白军反攻,红军胜利之后,开始肃反大清洗,二战,民族独立,接二连三的,密集的发生了
这部小说里说:俄罗斯有千千万万条河,都是一样的,只有黑龙江,你游到对岸,就是中国
其实很像中国的命运:皇权末路,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内战,大清洗。
整整一代人的生活、生命,被外来的和内部的战争,偷走了
。
然后是命名与称呼
俄文名是 名+父称+姓
尤里叫尤拉,尤洛奇卡;爸爸,叫爸爸奇卡;叶卡捷琳娜,叫卡加。完全无厘头
俄语系统里,对称呼区分得很细。普希金还专门写过一首诗来区别“你”和“您”
。
最后是帕斯捷尔纳克其人
他们背负着为一个民族反思的责任,因为他们亲眼见证这个民族的伟大和荒谬
。
这部小说的语言很美
每个段落,每个词句,都精雕细琢,随便截个1000字出来,都是精美的散文
尤里的岳父在离开莫斯科的车上对他说:野鸭飞走的时候,你说你要跟我谈谈。这句话变成了我的qq签名,但比这更美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帕斯捷尔纳克,是位杰出的诗人
感情的描写,也特别让人为之动容
从游击队逃回来时,回想起故乡的一切,然后轻轻的念了一声“拉拉”
到拉拉家里,看着桌椅的一片狼藉,他跪在地上,伏着床沿,大哭了起来
看到这两个情节,我就被打败了
你们有没有过思念,不可得的、极度的思念
喊一声爱人的名字,也会变得温暖一些,却又不敢太大声,因为明知是假的
。
尤里的命运,裹挟在斗争中,尤里的爱情,也在拉拉与帕沙谈话后的那一夜,注定了
拉拉洁白健美的臂膀,热情奔放的个性,她是另一种形式存在的尤里
也是尤里的另一种不幸
。
我也同时在看静静的顿河
尤里是受过教育,对艺术和文化有深刻认知,他的眼里,世界的混乱,是不是更加难以言说,更加深刻的无力感
。
帕沙自杀前跟尤里诉说,他要忍住怎样的冲动,才能不去看望拉拉和女儿。
帕沙还说:我们为自己所爱的人移山倒海,如果我们带给他们只有忧愁,他们也不反对我们。因为到头来,我们比他们还要忍受更多痛苦。
帕沙的一生也是一言难尽,苦恋拉拉,生子后从军,假死在战场,换了身份重新战斗。他是有理想的,也是有爱的。但是在那样的年代,谁又比谁幸运呢。
。
这位个版本很好,序跋都很短,译者也很棒。导言里放了帕斯捷尔纳克的一首诗的截选
我到底是犯了什么罪啊
我是杀人犯还是恶棍
我仅仅是让全世界
都为我的家乡俄罗斯的美丽哭泣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五):时代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有人说,一生中一定要读一些俄国文学,才不会遗憾。深以为是。
相较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这些巨匠们疯狂又美丽的现实主义作品,我觉得,这位诺奖得主唯一的长篇小说,时代意义或许大于其文学意义吧。
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中,人人挣扎在苦难的泥淖,无数的小人物被命运碾压而颠沛流离,日瓦戈所代表的那一类知识分子,能够坚持客观思考而不随波逐流,在巨大的困惑、痛苦中,并未放弃心底的人道主义,没有做人云亦云的势利庸徒,这真的非常之难,全书最打动我的,也在于此。
诺奖,用以表彰这位作家“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六):读书,发现自身短板
《日瓦戈医生》,这本书陆陆续续看了一年半,2017年年初开封,昨天读完一遍。起初,繁冗的地名和人名使人读起来很费劲,故事涉及的核心人物由于各自命运的起点不同,交叉部分较少,作者不惜笔墨地对政治、哲学、历史、人物性格等等各方面的细腻描写笔触丰满至极,种种这些都让这本“小说”与以往所读“小数”不尽相同。由于本身对俄罗斯历史及政治变革了解甚少,缺乏背景知识,作者在书中所体现的政治见解很难读懂,哲学方面是展示又往往借助的许多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所以也是似懂非懂。环境描写是本书一大特色,不单单是细致入微,更展现出了作者的视角独特性。在描述寒冷的冬日将结束进入春季大地的变化时,在描述雨量大时,都是让人看了总想说“哦,还可以这样写,文字以这种方式组合起来好像更能深入人心”。感觉作者对于人生想表达的东西很多,比如与日瓦戈的命运完全不同的两个儿时玩伴戈尔东和杜多罗夫,再比如日瓦戈在最后乘坐的那辆电车上看见的老妇人。他们在战时的所做作为与日瓦戈完全不同,在寿命上并没有输给东奔西走的日瓦戈。我的理解是在某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无奈,并没有说谁优谁劣。带给读者关于人生的思考。
还是觉得自己读书少,对历史了解不够。。今后应该增加阅读量,有意识地偏向自身短板。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七):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美丽
在日瓦戈医生对拉拉的表白中,有这么一句话“那天晚上,站在旅店半阴影中,身穿深棕色校服的少女正如你现在一模一样,正像你现在这样令人看了透不过气地美丽。”在帕斯捷尔纳克成千上万的比喻中,唯独这一句惊艳到我。
说来惭愧,对于这本小说闻名不如见面,花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从可读性上说,没有之前看的杰克·伦敦的《海浪》那么好读。在阅读前期,人名和人物关系对我造成较大的阅读困难,还有由于对俄罗斯历史不熟悉,造成分不清战争派别的情况。
当年在大学图书馆花了三天的时间,看完了《战争与和平》,现在只剩下寥寥记忆,同是大部头的书,《日瓦戈医生》也让我有了当初读《战争与和平》的那种感觉。在战争的背景下,个人显得太渺小了,生命可能随时遭到践踏,绞刑、枪毙……严刑酷法。目睹战争的残酷了日瓦戈医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人格独立,在政治上,他是没有派别的,他对所有的政权都保持着一种敬而远之,冷眼旁观的理性,在森林兄弟抵御白军的一场战役中,他为了自卫第一次开枪,故意打在树上,却因为不小心打中了一个白军士兵,原本深深内疚的他后来发现那名士兵还没死,于是冒着被当做“叛徒”的危险,跟同伴救了那个士兵。
对于战争的残酷性,我记得日瓦戈曾经说过,战争让人回到了弱肉强食的原始时代,强权即使真理。在战争中的士兵,除了整天面对着枪炮,他们的人性也时刻遭受着枪林弹雨的打击,情绪处于一种崩溃的边缘,神经兮兮,歇斯底里,发疯的人不在少数。森林兄弟中有个叫帕姆菲尔的士兵,就是因为长期的战争造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崩塌,最后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女。
据说《日瓦戈医生》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除了《战争与和平》,我也在其中看到了《红楼梦》的影子,一是就像刚开始看《红楼梦》不理解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那么容易生病,动不动就忧思成疾,卧床不起。在《日瓦戈医生》中,也有类似的描写,人物处于市场处于一种极度的衰弱状态。
其次是从整本小说来看,帕斯捷尔纳克跟曹雪芹一样,都有一种宏观的悲剧意识。这一点从日瓦戈医生多次跟朋友的谈话中而已看出来,他的思想是极度理性,克制而又有悲观色彩的,他甚至对自己的人生都是悲观的,在他和瓦夏分开后,曾经一度没有去工作,以至于他的朋友戈尔东说“像你这样一个人竟如此浪费”。
从文字上来看,帕斯捷尔纳克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其他的修饰,大量的文字都勇于外部环境的描写,十分强调色彩,还有季节的变换。另一方面,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也不含糊,经常可以看到人物的内心独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日瓦戈医生的思想从学生时代,到经历了战争岁月的流离失所,他的思想也再不断地发展变化和成熟,就像一湾溪水,越流越猛,越流越宽,最后汇入河中。
当然,还有更多的细节可以探讨,第一遍阅读只是初略的印象,日后有机会再来重温这“让人透不过气地美丽”。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八):所有的时代将从黑暗中流出来
客西马尼园
黄燕德 译
冷然的星照着
路的转弯,
这条路绕过橄榄山。
下面山谷中是汲沦溪的流水。
田畴伸展开去,陡然落下,
再过去便是银河;
但灰白的橄榄树仍然向前伸展,
仿佛踏在半空。
最远处是一家人的花园。
在石围墙外,离开他的徒众,
他说:“我灵忧伤已极,
你们在这里为我守望。”
仿佛那是借来的物件
他毫不反抗地就交出了
全权全能和行神迹的力量;
如今,像我们一般,他已是个凡人。
那一夜的疆域
是杀灭和无物的国土。
整个宇宙都没有了生灵,
只有这园中还有生命。
他凝视着黑暗的深处
空虚而无终无始。
眉心淌出汗血,他向父祷告
求免他死的苦杯。
祷告解除了他的愁苦,
他走出园门。
墙外,他疲惫的门徒们
一个个在草地上入睡。
他把他们唤醒:“天父赐你生命
我在世上之时你们得与我同处,
你们却这样地昏睡!看吧,
时限到了,人子要给罪人出卖了。”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
一群奴隶和无赖突然出现,
他们举着火把和刀剑
带着卖主的吻,犹大领先。
彼得挥剑和他们格斗
一刀砍下了一只耳朵。
但他听到主说:“铁怎能解决争端?
把你的剑收回剑鞘里吧。
“难道你以为我天上的父
不能派,一队有翼的天军来卫护我么?
我的一毫一发也不会受损
我的仇敌溃散无存。
“但如今生命的书翻到了那一页,
这是在一切之中最神圣的,
凡写下了的就一定实现,
让它实现吧,阿们。
“你们看吧,时代的流逝像个寓言,
在流逝中也许会迸发,化成火焰,
那么,凭着我主令人敬畏的大名,
我受下那些苦楚而不辞,踏进坟墓。
“但第三天我就复活。
而,如同木筏顺流而下,像一列驮队,
所有的时代将从黑暗中流出来
流向我,接受我的审判。”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九):心得体会
读到尤里从游击队逃亡,看到妻子给他的告别信时,发了高烧。晚上睡不踏实,无比难过,脑海中反复回响着一句“他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妻儿”。睡不着,平躺着,眼泪顺着两颊全流到了枕头上,伴随着喘不上气,肺部呼吸困难。
等我病好了,接着读,后面的生儿育女,把我疼彻心扉的悲苦全部消融了。
写实派可能就是这样,你觉得到高潮了,够悲伤了,然而生活还得继续。高潮的悲伤,兜兜转转,最后化成了一丝淡淡的忧伤,一声唏嘘,不想再回顾。。实际上,现在距离我读过这本书,已经半个多月了,这中间又看了两本社科,半本小说。我知道一定得写,但是就是不想再去碰。有点苦。。如今,又头疼发烧了,就趁这次写完吧。我写东西一向没个中心、主题,随便写写吧,终归是自己的心得。
(一)少年与战争
这本书跨度很长,从1907年一直写到二战,日瓦戈这代人从十一二岁的少年,到五十几岁的中老年,经历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二战。
日瓦戈医学院毕业没多久就去了一战前线,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帕莎,是为了一颗建功立业的心,要逃离。当你站在正义一方的时候,目的,结局,并没有凄凉的色彩。死也为保卫祖国,重于泰山。
然而后面长篇篇幅描写的革命,几个日瓦戈后辈一样的年轻人,just feel so sad for them。一个书生意气只会讲大话的年轻的人民委员,站在水桶上发表高论时,被击毙。一个十八九岁的布尔什维克,有自己的林中游击队,年纪轻轻不想女人,想革命。被叔叔出卖送去强迫劳军的十五六岁的小孩,中间逃回家,村子被一片大火烧毁。还有一个被日瓦戈拯救的白军,妈妈给的护身符挡了一颗子弹。。。。
十八九岁,知道什么可以为之抛头颅信仰啊。young and naive。然而即使你看得通透,dont care,也一样没什么好下场,像尤拉一样。。太多时候,人只是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无法脱离。?
我只是觉得这些年轻人太可怜了。生儿育女,成家立业,他们还没来得及经历一下人生,人生就这么戛然而止了。年轻人死于战争,这是我绝对的痛点。《芳华》很一般,冯小刚就是各种情节猛击你泪点,我冷淡地跳过了所有泪点,到烧伤小战士时,哭成了泪人。
(二)俄国的革命,内战
中学历史课本太浅薄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无产阶级站起来了,学的时候很自豪。自动带入无产阶级,沙皇代表的,自然是万恶不赦的坏人。普天同庆的大好事。
历史是由战胜者书写的,看完这本书,才能体会。
看了太多美剧,好莱坞,有件事一直懵懂困惑,他们反思南北战争干什么,还纪念南方军将领,解放黑人不是进步事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吗?
初中时读雨果的什么来着,有一段关于内战的论述,深深打动了当时的我,认认真真抄在了最喜欢的笔记本上。初中可能就做了这么一个读书笔记。“没有什么内战外战,只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
in this case,I want to say:I don't see revolution,it's just civil war。
即使是带来进步的内战,但凡是还有点良心的后人,就不会只高歌胜者而没有反省。
以前爸看抗战剧我只是觉得剧情傻,吐槽,无视,随他便。这几天他看新《亮战》,最后他还津津乐道李云龙怎么打国民党,我发现自己无法忍受。你杀的是自己的同胞啊。
(三)人物
没有一个特别喜欢的美丽主角,but I care them all, feel sorry for them,they're so real.这不是爱情小说,没有伊丽莎白和达西这样的俊男靓女。
尤里,尤里,最痛的人物。一开始我真是很adore他的,即使后来种种,我still respect him。他和拉拉之间的某些部分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树林游击队重病,一开始想的是自己的家人,最后想的居然是拉拉,就是这个情节,我无法原谅他。这种失望是针对一切男性的。我可以理解,这个特殊年代,冬妮娅思想上和尤拉没有共鸣,他和拉拉在一起舒服。在孤独绝望的最后关头,他渴望的不是家庭,而是女人。顺带着我对作者都有气。man,you should be responsible to your family。先写了不好,好像我很讨厌尤里。不是这样的,尤里是个很好的人,正直大写的人,在战争年代太不容易了,这种尊重,来源于尤里.安德烈耶维奇对其他人的关爱,对革命的看法。这一切,我是认同的。
拉拉,我不喜欢她。从她同意科马罗夫斯基玷污她那刻开始,这个人物,在我这就不会有高评价。是的,正如帕莎和尤拉讲的,是这个国家、旧制度蹂躏人民,就像科马罗夫斯基引诱玷污拉拉一样,是制度、社会的错。我不会指责拉拉,但也不要指望我去赞美她。。。另外,一直对拉拉如何迷倒众生很困惑,直到尤拉的葬礼,旁人眼中评论,多么美丽的女性,一切才讲得通。也不要上纲上线把我扯到荡妇羞辱上。。I still feel sorry for her ,拉拉很聪明,她一开始出现时我很喜欢她的,知道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如果是当下,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路是可以走通的,就是成绩又好、长得又漂亮的女生,拉拉肯定是事业女性,而不是全职太太。
帕莎和他的小伙伴。站在了不同的阵营。我读到斯特列利尼科夫时,停了一会,文中把他写得很厉害,不知抽什么筋,觉得他可能是列宁,赶紧搜索了一下。一不小心看到了他的结局。。所以读到那的时候,触动就没那么深。。读小说,看电影,一定不要搜索。spoil alert!以我的个性、情感,这原本应该绝对是我全书最触动、不可思议的地方。。我不喜欢拉拉也和帕莎有关。poor 帕莎。
科马罗夫斯基,全文最大反派。到处都是这种投机分子,but what canwe do to them.
冬妮娅,我是站在她这边的。不过我无法理解的是,她能理解尤里和拉拉,却无法原谅尤里再娶?几年不写信?
戈尔东和杜多罗夫,活到最后的朋友,少年时期还有点描写,革命期没有他们太多着墨,最后局势安稳了,一出现,居然是摄于新政权的胆小怕事之辈了,无可厚非,只是能从他们身上看到1949留下来的知识分子的身影。都一样。
叶夫格拉夫。最像小说而不是史诗里的人物了,有什么对男性的幻想,也只能是他了。因为他是真正最后的胜利者,几次出现,都是拯救尤里的。书里需要一个这样的角色。
马林娜,尤里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女人。着墨不多,她真是个很善良的人了。她有的选,她选择做了一个端正的人。拉拉一开始也有的选,她选错了。尤里回到莫斯科的时候得30+快40了。马林娜才20出头吧。和家人说give that man some decent。她文化水平不高,尤里的选择,她都支持。战争动乱年代,很多人的选择无法苛责,但正是如此,那些坚守的人才更值得钦佩。
导读中有段“事实上日瓦戈医生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并成了某一类人的代名词---他们不是英雄,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极端情况的抉择中,呈现出不惧世俗的真诚、善良、纯真,总令人处于困境而不至绝望,总能奋起一些执着和信念”,马林娜是可以当得起这种评价的。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十):即使生逢乱世,也要爱啊
可能是自己水平还浅薄,读的时候有些吃力,名字太长,难记。但无疑,书是极好的。
书的主人公尤拉出生于西伯利亚一个相当有钱的实业家庭 ,但由于失去父亲,从小在舅父庇护下长大,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弟弟在他的人生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每每在困局的时候为他的人生拨云见雾。
尤拉有一个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冬妮娅,冬妮娅的母亲去世之后他们就结婚了,还生了一个儿子。他们经历过一段平静幸福的婚姻时光。后来,战争爆发,他被应征去前线当医生。在那里,她遇见了因为寻找丈夫的拉拉。
其实,在这之前,在他们的少年时代,他曾经认识拉拉。
拉拉是一个极其出采的女性角色,同样,也受过很多苦难。和母亲相依为命,却被母亲的情人奸污,差点与他同归于命。那个时候尤拉就对她有印象。后来,她遇见安季波夫,他娶了她,给了她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安稳受保护的生活。
后来,同样也是因为战争,丈夫也上了前线。传闻他战死,拉拉不相信决定亲自去寻找他。结果遇到了尤拉。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他们对彼此有着强烈的吸引,但却彼此克制,从未表达心意,最后彼此分离。
尤拉回到了冬妮娅身边,为避战乱,举家迁至冬妮娅的外祖父留下的农庄里避难,在离开莫斯科的长图火车上,尤拉遇见了拉拉的丈夫,他改名换姓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也与拉拉断绝了联系。
尤拉和冬妮娅在农庄里过了一段贫瘠却安宁的生活,在那里,他开始了自己的诗文创作。每日,他会去临镇的图书馆看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重新看到了拉拉。
彼时,拉拉依然美艳迷人,轻易就撩动尤拉的心腔。他终于不顾一切的与她相爱了。
尤拉对冬妮娅心存愧疚,但却深陷拉拉无法自拔。有一次,日瓦戈骑着马去找拉拉,却被游击队抓了,跟随他们去了西伯利亚当医生。在西伯利亚,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过着身不由己的生活。因为思念家庭和拉拉,他逃出来了,并在原来的镇上遇见了拉拉。
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因为政府原因必须逃亡,为了让拉拉得以完全无忧的离开,尤拉设置了谎言单独留了下来,之后开始了自己的颠沛流离。
他回到莫斯科,却发现妻子孩子已经移居至法国。在弟弟的帮助下,他在医院里当起了医生,并当地的女孩玛琳娜结婚了。
最后,他因为心脏病死在了大街上。
尤拉留下了很多诗文作品,在他死后,均由他的弟弟整理出版。
尤拉医生经历过平凡人的幸福,也遇到过炙热浓烈的爱情,最后全部分崩离析,归于落魄潦倒。
妻子冬妮娅更像是港湾,是亲情和温暖,拉拉是一见钟情,是超脱了世俗意义的爱,他们之间有灵魂上面的共鸣。而玛琳娜更像是收容所,没有感情投入,也可以一起生活。
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所有刻骨铭心的爱都无法被成全,掌握在手中的幸福也会轻易被剥夺,最后只剩得过且过的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