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平之甍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8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天平之甍读后感10篇

  《天平之甍》是一本由[日] 井上靖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天平之甍》读后感(一):好书标准

  看了电影《妖猫传》后,我再次重温了这本书。《天平之甍》讲述的是唐朝天宝年间鉴真法师东渡日本的故事。鉴真法师东渡日本的事迹绝不亚于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凭着一个信念,六次东渡,完成了一个奇迹,尤其是第五次东渡,众人历尽狂风巨浪九死一生之后(那场面估计就是电影《妖猫传》空海在海上所遭遇情景),终于到达彼岸,以为那就是日本,不想却是海南岛,后又辗转返回中原,无常世界。故事有两条线,明线自然是法师东渡,暗线是五位日本留学僧的故事,玄朗中途还俗娶妻,荣睿死而后已,戒融不知所终,只有普照一人完成了最初的目的,然而普照在最初却是将信将疑的那个人。第五位僧人是业行,最是奇特,在大唐数十年认认真真抄写了无数经文,最后随着法师东渡,然而却上了不同船只,他为了保护他的经文,选择了他自认为最安全可靠的第一艘船,因为第一艘船有一位唐朝高官阿倍仲麻吕,可是偏偏就是这最安全的第一艘船遭遇海难,业行人书俱毁,“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然而阿倍仲麻吕却能大难不死,否则就没有后面在《妖猫传》的登场,李白的诗若写给业行反而合适)。

  好书的标准是什么?在我理解是一本书,其内容淡妆也好,浓抹也罢,看完后总能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好诗好文好书,读来都是让人意犹未尽。《天平之甍》这本书读后留给人的思考就很多,表面上是一个佛教故事,实则讲的是人世无常,书中的每位留学僧人,各有各的人生追求,有的一心想把抄写的佛经带回祖国,有的还俗娶妻,有的质疑回国的意义,有的只想告老还乡,有的死而后已,有的亦步亦趋,看似有意义,实则意义何在?在大海面前,人不过沧海一粟,有意义也变得无意义。道家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儒家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佛家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好像从什么角度出发来理解这本书,都是对的。

  《天平之甍》读后感(二):生有涯,信无涯

  唐高僧鉴真东渡,六次始成行,这本书源于这段历史,人,生而有涯,信无涯。

  天平五年,公元733年,海的这一端国刚立,佛法不盛,而彼端的大唐正处盛世,广成一行包括普照、荣睿在内,约三十人骑马自奈良出发,各庙宇鸣钟祈祷海路平安。时值春季,樱花含苞待放,晨风凛冽

  初初遣唐时, 荣睿以几近不逊的态度一口答应下来“那就去吧!”。普照略显迟疑,注视着隆尊问道:渡唐是要学什么?未来的遣唐僧还未见识过人生的真面目,渡唐,是奔着彼岸的累累经卷,亦是向往盛唐的万千气象。渡唐求的是高僧佛法,渡的却是己身私心

  戒融初抵时意气风发言之凿凿的说:有一天习惯了唐土的生活,我要用自己脚步走遍这一片广大的土地。披僧衣、受布施,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而后乱花迷眼,踏上流浪的路,此去经年,却在重逢时说:我逐渐讨厌见到日本人了。决心不再重踏故国土地的人,讨厌闻到有故国味道东西。渡唐是要学什么,戒融从小溪入河川,他想要的是断离舍。

  玄朗想回国,他只想回日本。他喃喃自语:日本最好。日本人离开日本,无论如何也无法过真正的生活。可命运最擅长的就是予人意外,他想回国,最后却无意参与同伴无谋的冒险,他留在了大唐,还俗娶妻生子,他心心念念的故国只是梦中的须弥座,梦醒后他宁愿在日复一日安稳中迎接梦中故国的重现。渡唐是要学什么,也许上路时他是混沌的,到了彼岸却回不了头。

  普照以为不管土地如何广大,其中并不一定会有什么。即使会有什么,也应该在自己尚未知道的佛典之中,他在同伴或死或离之后依然契而不舍的找机会带着鉴真东渡。而业行花三十年,一字一句未敢稍怠抄写下来的无数经卷,一生困于书案,一生所求不过是把所抄经卷带回故国,他带着一生所抄经卷上了驶向回家的船,船消失于滔滔大海中,一生执念付诸东流。渡唐是为了什么,回家又是为了什么,如果信念在于求高僧、存经卷,普照求到了鉴真,业行丧命又失了经卷,可谁说这不是殊途同归圆满呢。

  鉴真大和尚渡人授戒无数,当座下弟子无人愿东渡蛮夷之地时,他开口说:这是为了法。纵有淼漫沧海隔绝,生命何所惜。大家既然不去,那么我就去。第一次,185人随行,第二次人数不及一半,期间被善意举报企图挽留他,狂风大浪几近丧命,弟子亡,自己失明,一次又一次,直至第六次,他六十六岁,随行七名唐人僧与一名二十年前的遣唐僧普照终于东渡抵达东瀛。

  鉴真圆寂是在唐招提寺落成的第四年天平七年春天,弟子僧忍基梦见讲经堂栋梁摧折,惊惧地认为是和尚将迁化的预兆,乃率诸弟子临写鉴真的肖像。这年五月六日,鉴真结跏趺坐面西而寂,年七十六。逝后三日,头部仍然温暖,因而久久不能下葬。

  如果有一日去奈良的唐招提寺,请仰望一下金堂屋脊上的鸱尾之薨,很古老,不甚完整,它来自于大乱中的唐土,渡渤海,辗转送到遣唐僧手中,大唐与东瀛曾经的交汇就在这一砖一瓦,在殿后静守流年的鉴真墓。

  《天平之甍》读后感(三):明月不归沉碧海

  《天平之甍》写的是鉴真东渡,当然要以此为主线,但是读来却发现并不能简单地这样认为,虽然是鉴真东渡,但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却不是鉴真,而是四位日本僧,本书其实是讲述这四位僧人的故事,依这主题,是不是显得有点跑题了?我觉得跟作者是日本人有关系,以日本僧人前后的努力变故为主线,结合当时并不十分强盛的国力,是很容易抓住读者的,鉴真呢?其实鉴真也很有精神意义,但是可能少了一点更宏大的东西,鉴真东渡是为弘扬佛法,而普照、荣睿为此做出的努力可不只是弘扬佛法那么简单,还包含改善国家现状,大有忧国忧民之心。历史小说是很有良心的小说类型,每一场历史变动不知发生了多少史书上忽略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正是展现个人,魅力贡献的直接证据可惜我们的历史总是忽略那些残喘的轶事,这无可厚非,因为浩大的历史不得不以一种高效的形式流传,现行方式无疑是最合理的,但个人在激流腐朽中的影响力是不该忘却的,他们有教化意义,也是扶植人道精神所必须重视的底板,因而,需要注重历史细节;编制个人生平工作就交给了小说家,显然,这类型的小说还不够多。

  这本小说写得格外散,就像缝衣服,而不是织布,从时间轴上不很利于梳理,将三船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改编成易为读者接受的小说似乎有些难度。不过最重要的是遵照已有公认史实,适当加入想象细节,以增加艺术性,便好。其实本书的成功之处也在于以四位籍籍无名的日本僧为主要描写对象小人物挣扎更有看点,也更能勾起读者情绪

  本书依史实还原了鉴真六次东渡,小说的叙述和我百度的结果是大体一致的。

  第一次——

  天宝二年,鉴真及弟子二十余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包括普照、荣睿、玄朗、业行),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当时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从兄李林宗的公函。一次鉴真的弟子道航无意中说:“······一行高德皆行业肃清,仅如海一人品学皆逊,不应该带他去”,这位叫如海的僧人是高丽人,得知后以为大家排斥他,便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官府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虽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国,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

  两年后,作了周密筹备,鉴真协同众僧(包括荣睿、普照,此时玄朗因为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退出“偷渡”计划,业行担心经卷的安危而主动放弃此次渡日),连同雇佣的“匠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遇风浪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一小岛,五日后众人方被救,第二次东渡结束

  第三次——

  鉴真在归途中结束了巡回讲法之后,回到了阿育王寺,准备再次东渡。此事为越州僧人得知,为挽留鉴真,他们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潜藏中国,目的是“引诱”鉴真去日本。于是官府将荣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荣睿途中装病,伪称“病死”,才逃了出来,第三次东渡就此作罢。

  第四次——

  再次计划渡日,鉴真留宿禅林寺时被截住,原来鉴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灵佑担心师父安危,申请官府通牒,官府便派人将鉴真一行截回扬州。灵佑受到了鉴真的谴责

  第五次——

  天宝七年,荣睿、普照再次来到大明寺恳请鉴真东渡。鉴真即率僧再次东行。11月出海。在东海该船遭到强大北风吹袭,连续漂流一月有余到了海南三),入大云寺安顿。鉴真在海南停留一年,传播佛教。即第五次渡日失败。需要说明的是这次帮业行带出的一些经卷为图出行便利不得不捐赠给大云寺,普照的这一行为遭到了日后业行的谴责。从海南回到内陆的路上,荣睿积劳成疾而离世,随后普照与鉴真分手,鉴真高足祥彦离世,一行僧人皆被长途颠簸伤了元气,鉴真渐渐失明。

  第六次——

  天宝十二年,在各方斡旋下鉴真随第十次遣唐使返日,当时唐玄宗崇信道教,想派道士去日本,被日本拒绝,因此不许鉴真出海,所以这次鉴真东渡也是秘密的(这次鉴真带了高足思托、法进、昙静、义静、法载)。共四条船,业行也同行,经卷全部带走,坐在官家第一船,不幸这艘船遭遇海难,所以业行数十年抄下的经卷全部遗失,但鉴真、普照一行安然抵达,第六次东渡算是成功。

  前几次失败,有天气的阻滞,也有人事的阻滞,赴日流离的这些年,许多人做出了巨大牺牲

  我觉得书中的人物是很鲜明对比,有必要梳理一下。

  首先,第八次及以前的遣唐使中,本书述及的,颇有盛名的有玄昉、真备、仲麻吕,前二者分别是获得了秀才称号的留学僧和留学生,他们随第九次遣唐使回国后得到了重用,仲麻吕却因身在唐朝官场进退不自如。玄昉和真备在日本得到重要以后渐渐跋扈,所以后来遭到弹劾。仲麻吕随第十次遣唐使归国时正是和业行坐的同一艘船(第一船),这艘船是当时四艘船中唯一遭遇海难的,仲麻吕当时获救,业行自然是没了,仲麻吕获救后还是返回了长安服务朝廷。与玄昉有可比性的,有一个僧人叫行基,他们早先在日本国内就已颇负盛名,只是后来行基没有出国,选择行走于庶民间,问百姓疾苦,给其药方,这一行为绵延数十年,在百姓中威信很高;玄昉在大唐进一步学习,归国后得到重要,跋扈后遭到打压,这时行基一派便在政治上发迹,毕竟他的群众基础好,所以可以说这两人最后的胜者是行基,他抓住了群众。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日本的百姓为逃避课税纷纷选择出家,造成了日本佛教的混乱(日本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都很不成熟),僧人堕落行为很多,这也是请鉴真东渡授戒的原因,以鉴真的威望可以肃清日本佛教,甚至开除有不端行为的僧人。

  上面说的是声名远播者,这一批遣唐使还有小人物,比如景云和业行,景云是一个典型代表,在唐学习并没有取得突出成就,这是每一批遣唐使中都会有的情况,这一类人会显得有些自卑,不喜与人谈论自己。业行虽说也是小人物,但是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把他当成了最伟大的人,他刚来到唐朝也是潜心学习,后来发现自己限于资质,在这一领域并不能取得非凡成就,便选择了抄录经书,要知道当初日本国内的经书匮乏,而且笔误很多,于是他在大唐极尽能力寻找所有可以寻找的有重要意义的经书抄写,坚持了数十年,以期为日本文化及佛教出一份力量,这许久的青灯黄卷,长安禅定寺、扬州智禅寺、洛阳大福先寺,还有许多不知名小寺,都留下了他疾书的身影,再悲壮的行为也抵不过这一种坚持吧。很遗憾他抄写的这许多经书最后在海难中全部丢失,他的一生,是不是失去了初衷中的价值?不管怎样,我觉得他一生中最伟大之处有两个,一是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既然在做学问上无法取得卓越成就,不如在另一片领地发挥价值,这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明智之举;另一个就是他数十年的坚持绝对可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他的籍籍无名使其在同行的人当中并没有引起关注,只有普照懂得他,可是回过头来看看他的贡献、成果,有多少人会自惭形秽。我想,业行代表的就是历史中那些被遗失的伟人

  第九次遣唐使也正是本书的着力描写对象,四位留学僧(普照、荣睿、戒融、玄朗),后来有了不同的命运,这很难给读者一种显而易见的选择,因为太真实了,作者并没有将谁典例化或提倡化,这种真实才是读者需要的。普照是里面相对没有棱角的,也是主要描写对象,但他有一定思考能力和使命感,这使得他成为鉴真东渡事业的最后完成者,他的主要精力在请鉴真东渡这件事上,所以在学问上没有突出成就,以至于他的身份跟当时的景云一样,大约也属于籍籍无名者,但是回到日本以后,他在和当时的高僧辩论中脱颖而出(辩论的主题是有没有必要请鉴真授戒,鉴真一行只有他有日语功底,所以只有他能为鉴真正名),因而在日本名声大噪;但是我没有绝对他是最成功的,也没有觉得他是最伟大的,他的成就有一点偶然性,他自己的意志本身就不强,在失去了荣睿之后,如果鉴真的意志没有那么强,恐怕他也终究一事无成。荣睿和戒融性格都比较刚硬,所以两人没有很深的交集,荣睿最初在学问上的造诣也一般,普照当时是广泛涉猎,他和玄朗则是专精某一领域,当然,他们都没有学问上的成就,其实我想,如果他们有谁从最初开始就致力于发展自己,使自己尽力像鉴真靠拢,也许就不至于费尽这许多年工夫准备鉴真东渡了,这一点我觉得是他们四人比较缺失的;荣睿是四人中相对来说较有家国情怀的,很早就致力于请大唐僧人东渡,最初是请道璿,后来又是鉴真,不幸的是这一人高马大的日本僧后来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在完成使命前就归西了。戒融代表的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僧人(不同于荣睿的家国情怀),但这并不是说他的造化低,选择不同而已,比起始终一事无成的人他起码在参透佛学和追寻生命价值方面很有说服力,他对故国没有很深的感情,为人相对冷漠高傲,来到唐土后与其他日本人来往也不多,倒是东串西串,善于提升自己,后来游走于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市井中学习,甚至准备远赴天竺,走唐三藏取经之路,看得出来在早期的玄昉和行基两人中,他更倾向于学习走入庶民的行基;不过书中提到有野史谈及戒融最终还是经渤海国回到了日本,至于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也许他在参透生命的意义之后果真回到了日本。玄朗面容清秀,意志力不强,本来是最惦记故国的,却在第二次东渡时担心生命安危而脱离普照一行,独自一人后也并没有在学问上突飞猛进,若干年后得知他已娶了唐女,再过几年脱下了袈裟,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作者没有说明,本来玄朗和戒融两个人也是略写的;我觉得玄朗代表的是最普通的人,面对强大的异国和远在天边的故国,不断思考自己的意义,迷失中,选择了渺小和平凡,这是多数人,第六次东渡,玄朗找到了阔别许久的普照,想带着自己的家小回国,却担心自己遭到别人的看轻,最终还是没返日,终于沦落为芸芸众生的一员,在长安城中,看着异国的月亮,异国的妻小已是自己生命的全部,还有什么可设想的呢?

  “明月不归沉碧海”,是李白写给仲麻吕的,我觉得,对于这一些遣唐使,都有象征意义。

  《天平之甍》读后感(四):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

  許久沒有看書入迷到走在街上都端著看。強烈推薦。

  第三次看井上靖的作品。第一本是《敦煌》,第二本是《樓蘭》,第三本是《天平之甍》。現在來說覺得這本最好看,或許是對另外兩本已經印象模糊,也或許是這本的題材最吸引我。

  故事基於真實歷史所寫,講鑒真真東渡。但值得讓我們紀念的不只有鑒真,還有很多其他叫不出名字、沒有被歷史記下來的法師。

  師父有一次對我說過,每一個出家人都發了不同的願。雖然每個字都懂,但是放在一起就很玄。我想,出家人能發什麼不同的願啊,大概也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誓做地藏真子,願為南山孤臣」那樣的。直到讀了這本書,我發現不同人都懷有不一樣願。

  故事中的僧人,各有各的性格脾氣,各有各的願。普照,好讀書,在出發的船上也在讀戒律學的書籍,為的大概就是學戒,能在佛法上有進一步的造詣,不過卻沒有很明確的目標;榮睿,初到大唐,看到盛唐繁榮的氣象,便想著要趁此機會好好參學,後期當鑒真願意去日本傳戒的時候,便耗費自己所有的精力在上面,直至病死;戒融,來到大唐一開始就是深入平常百姓流民的,更提出要走遍大唐的山河大地,做行腳僧也不是意外的事了;玄朗,一開始便想念日本說要回去,求法意志不堅定,最後還俗。印象最深的是業行,性格怪癖,一輩子都在埋首抄經,希望自己千辛萬苦求得的經書能流傳到日本,讓日本的僧人有經書可讀。根據史實,讀到後面,我是知道所在的船會觸礁沉沒的,可明知道了故事的發展結局,還是忍不住感到痛心。痛心他抄的佛經都落水,痛心他畢生的心血白費了。

  在時間的洪流裡,他們微不足道,歷史不會記得他們。可是他們奉獻的,是他們的一切,是他們的一生。

  「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太感人了。

  《天平之甍》读后感(五):浮世中的禅道佛心

  井上靖虽为日本作家,但因其多次访问中国的经历,作品多涉及中国历史,而本书更是描写了鉴真东渡这一中日古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所以由这位熟悉中日文化历史的作家来执笔,确实是非常合适的。

  本书篇幅不长,仅有百余页,从四位来唐交流的留学僧引出故事,写了他们到唐之后的各自不同的境遇,以及遇到的之前的几位留在唐朝的日本僧学,最后邀请鉴真大师以及佛学经典回到日本的故事。文中交代了大量的当时几位留学僧学习的地点以及带回的佛学经典书目,可见作者对于史料研究的严谨态度。当然这些名称对于并不熟悉修佛的读者来说,确实有些看不下去。但抛开这些考据,本文的文字简洁有力,叙事结构严谨,仅仅把它当做一本闲时的小说来阅读,也是一本佳作。

  本文的人物虽然都是各位得道高僧,但本文却并不谈论佛学,并不像某些此类书籍,非要加入各位高僧的禅语于其中,把读者绕到深奥的佛学理论之中。本文的这几位高僧虽然都为佛教大德,但作者并不着重描写他们的修佛心路历程,仅仅就是交代故事的情节推进,这让本书变得更加纯粹,就是单一的历史小说,不会让那些怕被其中暗含高深的读者退避三舍。而这样的好处也是可以把故事情节更加统一,让读者专注于事件本身的情节推动,但这并不是说本文的人物性格就不够丰富,相反本文的几位高僧更能给人一种亲切之感。他们的对话不涉及高深的禅语,就是很简单的日常对话,例如鉴真大师在与弟子商量东渡的时候的对白:“这是为了佛法。纵然茫茫大海,又何必吝惜生命。大家既然不去,那么我就去”。如此平实的表达却更能表现鉴真大师传播佛法的坚贞之心。

  全文涉及的几位僧人性格迥异,却各有自己的人物特点。四位留学僧中荣睿作为他们中的最年长者,性格温和也处事圆滑,但对于为祖国的佛教兴盛这一愿望却做到了用尽一生,文中描写荣睿去世时,一片恸哭,也能表现这位高僧的高尚的品格。戒融则鹤立独行,代表着僧人中的少数派,除了佛法他更想了解当时两国的社会差距,所以他选择游历各地从而去观察更多的社会问题。所以文中最后写戒融最后很可能也选择了回到日本,我认为是应该的,因为他本身更像一个社会问题观察家,在经过了唐王朝最动荡的时代之后,他应该想的是回到日本,看看自己故国的社会现状,应该是他的内心想法吧。而玄朗代表的是留学僧中最普通的那批人的想法,在看到了唐王朝的荣华世界之后,再也提不起了当时苦修佛法的精神,最后在唐王朝或者入朝为官或者平淡度日,毕竟能在这样的世界里,保持一颗佛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最后普照作为本书着墨最多的人,他的性格更像这几位的综合体,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也会迷茫,想像戒融一样洒脱,但又被很多事情羁绊。好的是在他身边的都是荣睿,行业以及鉴真大师这样对于佛法最为坚贞的人,也影响了普照成为了一代高僧。

  本文虽然讲的是鉴真东渡,但其实鉴真大师在本书中着墨并不多,当然首先是因为本书是日本作家以留学僧人邀请鉴真东渡这样的线索写成的,但为数不多的描写也将这位中国知名的僧人的性格表现出来。鉴真作为当世德高望重的高僧,其社会地位早已超然,这通过其前几次东渡失败,而各地都以能收留鉴真大师为荣可以看得出来。但即使因为东渡造成了自己身体的损害,已经达到耋耄之年的鉴真,依然坚持东渡日本,仅仅是因为之前就决定了,无论时光流转,大师的心早已经决定了为这佛法,不顾自身的境界了。

  如此简单平实的一本书,却可以让读者内心涌动,非常期待可以阅读到井上靖先生其他的著作。

  《天平之甍》读后感(六):旷世逆旅的秉笔人

  井上靖笔下的世界总是天残地缺,由世事与际遇的各种不如意,衬托着漂泊者的韧性与执念。若依我个人之见信口说来,内里是一个岛国作者,因置身于华夏版图上的广阔天地,而感到的空旷与疏离。

  记得十几岁时就读过他的《杨贵妃》,题材是至为热闹的,但笔下总是疏离的态度,始终笼着一团郁郁的雾气。直至死亡,似乎得了解脱。

  后来又读《敦煌》,开篇就是主角赵行德错过科试,漂泊西域,结识了爱人,却转而成为军阀的妾侍,继而坠崖自尽,到此差点就读不下去了。然而命运流转不可测度,手录经卷,终于在浩瀚的藏经洞中求得慰藉,求得一个并非也俗意义上的完满。

  这本《天平之甍》,曾读过娄适夷先生的老版译本,是民国下来的老一派文风,恰当而圆通。但正因为圆通,似乎缺了几分苍凉悲切的气氛。但愿本版能超迈娄译,求得荒凉天地间的灵魂之完满。

  《天平之甍》读后感(七):《天平之甍》,文化的足音!

  第二次从西安旅游归来,意外地在和一位日本学生交流中“认识”了井上靖,也由之而“遇见”了《天平之甍》。因此,无意中,也找到了了解中日历史的一个突破口――原来日本的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的隋唐时代。对于两国共有的历史知识,我想也可以从这里开始深入了解。 “梦,又回长安”。想起两次的西安之旅,两次在华清池处叹历史悠悠、情愁凄凄。而看《天平之甍》时,又不自觉地再一次重新筑造了脑海里的长安城的样子。这一次的长安城,它有了中日僧侣的影子,佛学鼎盛的魅力! 书里面讲的是日本僧侣来中国留学,学习佛学知识,为的是把佛教引入日本,治理国家。所以书里出现了很多佛教典籍名字和专用术语,对于这一些,我知之甚少,也兴趣不浓。反而,在书中感受到的更多是中国和日本在这一段时期的民间交往关系的友好与密切;钦佩两国的先辈们,是他们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付出了毕生精力甚至自己的生命。 是啊!“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不是心里的口号,而是灵魂深处的一份觉知。唤醒了这一份觉知,若在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粗浅的回答便是:用一辈子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且有意义的事!

  《天平之甍》读后感(八):那些传承中的星光

  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群又一群人执着的追求和奉献,无论今人是否知道,他们都在用生命谱写着历史,传承着文明。当今天翻开《天平之甍》这本书,看到的是那段历史里,执着而伟大的一群人,在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之旅中散发着熠熠星光。

  “天平之甍”是日本对鉴真大师的尊称,文学巨匠井上靖所著的《天平之甍》将鉴真东渡弘法传奇重现于世。本书讲述了日本天平年间,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为了寻找传戒高僧,四位年轻的日本僧人不畏艰险随遣唐使船西来,荣睿和尚与普照和尚几经周折,终得到高僧鉴真应允东渡。五次渡海都没能成功,辗转十年,经过无数劫难,却也未能动摇鉴真、普照等人弘扬佛法之心,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时抵达日本,于奈良东大寺登坛授戒,为天平时代文化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在这段历史中,留给如今的除了文化传承的硕果外,那些为此付出毕生心血甚至生命的人,才更值得人们追思和敬仰。大唐盛世,一群又一群的人耗尽毕生心血将当时的中华文明、技法、佛教文明等等从中国带到日本,其中的艰辛和坎坷,在如今看来依旧让人心惊,而在本书中,井上靖用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再现这段历史中一小部分,也为我们看待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鉴真大师在日本天平时代的地位和重要影响从“天平之甍”就可见一斑了,在书中作者详细记录了鉴真从决心东渡到最终抵达日本期间的种种,无论经历了多少磨难坎坷,其初心始终未改。正如当初鉴真同意东渡时所说,“这是为了法,纵有淼漫沧海隔绝,生命何所惜。”即便到了最后双目失明,依然没有忘记最初的目的,不畏艰险坚持东渡将佛法戒律传到了日本。

  而在这段历史里,除了鉴真大师的感人事迹外,那些默默奉献了生命和心血的人似乎更加能够震撼人心。作为最终陪伴鉴真返回日本的普照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坚持是有回报的,他最终看到了真正的戒律在日本弘扬开展的场景。从最初东渡开始,他想要将戒律带回日本的决心就一直未变,在唐朝他一边学习和丰富自己,也一边在寻求真正的大师将其带回日本,正是有了他这样的人作为媒介,才能有日后种种。而作为与普照一同追寻的荣睿来说,埋骨他乡成了他的归宿,但他在这份传承中的付出依然留在了历史中不容磨灭,即便没有看到最终的盛况,他的付出终究没有白费。

  书中的众多人物中,除了普照、荣睿、戒融这些个性鲜明、坚持信仰的一群人外,业行应该算是最平凡一群人的代表。他们平凡,做的事情表面看来也许很傻,但却细细想来却很伟大。业行从日本来到大唐,最初他是迷茫,但到后来他终于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方法,将众多的佛法典籍一一抄录留存,渴望为后世留下这些宝贵的财富。但业行的结局是悲惨的,连带着他那些奉献一生所抄录的典籍都永远的留存在了大海深处,当普照也无法分清鉴真东渡与业行所抄录的经典哪个更有价值时,就已经是对业行的肯定了,此时除了震撼和感动外更多了一份敬仰。

  井上靖将鉴真东渡的故事以小说的形式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段传奇历史,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那些为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所付出的心血的人们,他们的付出和牺牲都已汇聚成了璀璨星光。

  《天平之甍》读后感(九):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人

  首发于《新华日报》2015年12月1日

  作为一本历史小说,井上靖的《天平之甍》似乎并不显得“厚重”:它尚不足十万字,与那些动辄十几万或几十万字的作品相比,确实给人一种“不解渴”的感觉。

  然而,一本书的价值高低并不在于字数多少。以这本《天平之甍》来说,井上靖的文字里流露出来的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崇敬,更多的则是对心守一事之人的敬仰。

  书的故事很简单,写的是关于唐代高僧鉴真东渡的来龙去脉。从翻开书的那一刻起,千年前的历史长卷便从眼前铺开。故事里人物众多,有僧有俗,有官有民,但那些真正形象清晰的人,正是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的人。

  比如业行和尚,他一辈子专注的事便是抄写佛教典籍,并希望有朝一日遣返日本时把这些经卷都带去故国,以期正法能在故国真正地确立起来。几十年过去了,他每日做的事情只有这一件:抄经。其他的留学僧其实做的事情也只是一件,那便是求学佛法。“天平之甍”诚然是对鉴真和尚的尊称,但这些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人,同样也对弘法事业有着贡献,同样也在文化史上占有着一席之地。因此,这本历史小说不妨看作是对“心守一事、专注一生”这种人生态度的褒扬,而从作者对这种人生态度的褒扬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文明的大河能够流淌至今并延续到以后,是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却又不可缺少的个体力量的。

  鉴真东渡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关于鉴真东渡的历史意义,这在《天平之甍》记述得很清楚。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那些在鉴真背后起作用的力量,那么所谓的东渡,也就不会存在了。对其他读者来说,或许看到的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渊源,或许大唐盛世的先进文化,但不论是文化的发展还是交流,靠得都是那些在历史上“看不见”的力量。构成这种力量的人,他们一辈子也许只做了那么一两件事,但无数的人坚持了无数的岁月,这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历史”。

  井上靖的这部作品读来很舒服,文字精炼简洁且又饱含着深挚的感情,在刻画人物、讲述历史事件之外更见出井上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可它何尝又不可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呢?当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将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做到了极致,那么无论他是否在历史上留下足迹,至少,他都在以一种精神力量推动着历史前行的车轮。尽管无人知道,他自己安心,便足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平之甍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