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1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10篇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是一本由刘若英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一):对奶茶的重新认识

  后来,终于在眼泪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对奶茶的印象仅仅是这首歌。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她童年时期父母的离异,学校家长会变成婆姐会,和副官老人家运动玩小游戏。还有中学时期与出国求学,到后面工作,从助理到主唱,从一个人到两个个人,即将的三个人,看到了她现在整个人生缩影

  自处与相处,是贯穿书中的主题,从奶茶的成长经历,后面与朋友的交谈,《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听这书名,很现代的鸡汤感与伪文青,其实不然,有著名心理学家研究过,这是一种很成熟表现,自处时能够享受孤独,也可以安然相处。

  书中有一些好句子比喻的很好,

  如:

  独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一个人独处所感受到的孤独感,经常比不上置身人群的孤独

  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时像粘土,形塑成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

  还有借用 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有很多彩蛋:奶茶的一些生活照。和明星朋友的合照, 卢广仲 五月天玛莎 陈绮贞 林奕华 宋冬野 王浩威 五月天石头 詹仁雄。

  在现在大部分低头族的时代,没有什么正在的独处,每时每刻都与他人连接,被网络包围着,如何自处呢?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二):刘若英: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槴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百褶裙上/“爱你!”你轻声说/我低下头闻见一阵芬芳/那个永恒的夜晚/十七岁仲夏……

  熟悉旋律,熟悉的声音,什么都没变。可刘若英唱的眼角噙泪,声音歇斯底里,让我听的忍不住热泪盈眶。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可心里就是很难受年少时听这首歌,只是单纯地认为是一个为情而困的女子心声。时隔十年在听,似乎懂了,可一切都迟了。能听懂这首歌的人,据说都是有故事的人,我相信了。

  刘若英绰号“奶茶”,是他师傅陈升取的。就像她本人给人的感觉,让人感到热气腾腾。刘若英(Ren'e Liu),1970年6月1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毕业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中国台湾女歌手演员、词曲创作者。1995年,刘若英以电影《我的美丽哀愁》出道;同年以电影《少女小渔》获得第40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亦以专辑《少女小渔的美丽与哀愁》开始涉足音乐领域,主打歌《为爱痴狂》获得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奖。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探讨的是独处和相处关系思考。看似简单问题,每个人的处理方式却极不相同。刘若英和八位不同行业朋友的访谈,向我们阐述了相处关系的最高境界“敢在对方怀里孤独”。一个人能和自己愉悦的独处,也就能和别人友好的相处,这本身并不矛盾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完美的相处关系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也就是说,刚开始恋爱情人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时间长了之后,总会走到无话可说的片刻,有些人碰到这种情况就会感到紧张与不安全,生怕两个人的关系无法继续,但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

  人生大部分问题都跟“人际关系”有牵扯,而它的核心就是“相处”。可是很多人都没办法跟自己好好独处,又怎能会和别人好好相处?

  关于独处刘若英的观点:“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必定孤独,或因为有人相伴,所以圆满。孤独感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痛苦,那只是一种自己跟自己相处的状态。我希望我身边的人明白,孤独感是自生自灭的,不是因为他人导致。”

  由于工作原因,我自己本身常常一个人在家读书写字,一个人发呆,一个人听歌。我的日常自处占有很大的空间,也因此经常会有邻居问我‘’你一个人在家还行吧?”语气里有质疑有调侃,大多数我会笑笑回答“家里有网啊”。似乎一根网线就拥有神奇魔力,可以治愈我一个人在家的所有问题。这些日常也就是我能愉悦跟自己相处的凭证。关于这一点,我给自己打六十分。

  刘若英与生俱来的独处能力,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常态。这跟她的家庭有很大关系。她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在祖父母家长大。家里也没有年轻人,没有其他同龄玩伴,她很习惯一个人玩耍,也能从中找到乐趣。就像很少会有人选择一个人旅行,认为一个人很无聊。但对刘若英来说,不但必要,而且是一种完美的旅行方式。

  书里她写道,她人生的第一次一个人旅行,是十六岁。毕竟才16岁,身上还带着点钱,担心晚上有人抢钱,临睡前搬了张椅子,把现金放在枕头底下。尽管看似很担心,可没一会就呼呼大睡,一觉睡到天亮。一个人去体验冒险的同志酒吧。这些在别人眼里做不到的事情,她都体验过了而且还很享受。对于刘若英的任性外人除了喜欢还是喜欢。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整本书的主题都围绕“自处“和“相处”的关系。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不可避免的与自己自处,与别人相处,这两个问题摆脱不掉。可独处是相处的基础,如果你能很好的自处,也就能和别人开心相处。

  书里得知她快要当妈妈了,真心替她开心。书里很多她和朋友照片,依旧温润时光似乎很眷恋他,四十多岁的她褪去了年轻时候的青涩。在岁月雕刻下,似一杯温度刚好的奶茶,越发散着香浓的芬芳。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三):安然相处,同时自在独处

  奶茶没结婚之前,很多人对她的刻板印象可能就是那唱着《一辈子的孤单》的文艺女歌手,但在我眼中,她真是一个大才女,演戏、唱歌、摄影写作样样玩得转。相比于喜欢奶茶的歌,我更喜欢奶茶的电影和书,她的电影《少女小渔》《征婚启事》《20 30 40》我看过多遍,她的书,几乎每一本我都不会错过。我似乎更喜欢通过电影和书展现的那部分她:美丽聪慧,温如玉,很独立很自我,也可以与他人在一起,温和相处。

  这本《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是奶茶怀孕时创作新书,以“自处”和“相处”为主题,她不仅分享了很多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对于独处和与人相处的独特见解,还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更丰富立体的她,那个很有幽默感,会玩网络游戏,生产前会焦虑不安的她。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看到她和8位朋友的对谈,你会知道卢广仲原来是《黄帝内经》控,陈绮贞一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五月天的石头从未独自旅行却一个人留过学……借由奶茶的文字,我们看到这些创作型歌手、电视节目制作人、舞台导演心理咨询师是怎么理解“自处”和“相处”的。

  书中金句很多,随便一句都可以拿来当签名用。如:

  “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

  “只要生活有趣,那一天的生活就值回票价。”

  “独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一个人独处所感受到的孤独感,经常比不上置身人群的‘孤独’。”

  “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时像粘土,形塑成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

  ……

  因为看了这本书,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午餐时便谈到独处这个话题。我说,在当今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房价高昂的大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疏离和淡漠,很多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上班、下班,然后回到自己的出租里对着电脑,学会独处就变得很有必要,如果一个人不会独处,无法好好跟自己相处,找不到独处的乐趣,也无法与他人连接,内心的孤独感就会比较严重。我在心理咨询中遇到一些在孤独感里痛苦挣扎男女,他们大多恐惧孤独,感觉自己要溺毙其中,生活很痛苦。

  朋友回应道,独处,是一个人的人生必修课。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没有独处的时间,他接收到的很多信息就无法进行处理,无法变得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这是一个学习的时代,每天的新技术,新咨讯很多,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不被社会所抛弃,而学习最需要一个人独处,你看书的时候,你思考的时候都是一个人,孤独是件好事,你孤独的时候就是学习的时候,你学习的时候同时也在学习如何独处。他甚至断言:未来一定是属于那些会独处的人。

  某种程度上,我认同朋友的观点。独处是一门必修课。独处让我们从繁忙的外部世界回到自己,学习自己与自己对话,自己和自己呆在一起,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灵魂得到滋养,精神得以自由。不仅仅大人,连小孩也需要独处。有没有人注意到五六岁甚至更小的小孩也需要发呆的时间,需要自己和自己玩的时间。他一个人呆在角落安静地玩耍或者发呆,不希望被其他人打扰时,其实他正进行着独处的训练。另外,孩子有坏情绪的时候有时需要大人的安抚,有时则借助独处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

  从心理学上讲,人也确实需要独处。因为独处,是进行内在的整合,让一个人成为一个更稳定统一完整的人。我们的成长,每一天都是累积新经验的过程。这些新经验输入后要消化吸收、整理归类,存放在我们内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方便我们日后能够顺利输出。独处的过程就是这一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人成为坚实独立自我的成长过程,也是让一个人拥有与众不同的内在世界的过程。

  因此,人们才会说独处是一种能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爱的能力。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中也多次提到“学习独处是建立良好相处关系的基础,能好好享受独处的人,才能够跟人发展出美好的相处关系。”有的人没有独处的能力,无法在独处时让自己生活得快乐自足,渴望有个人可以陪伴自己,减少自己的孤独感,渴望有人能照顾自己,让自己依赖,那他谈恋爱,进入关系后,因为自身的不够成熟和独立,过分依赖,只会让另一半不堪重负,关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在我看来,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独处、相处、与团体共处都是一个人需要去学习和平衡的。我们是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在与家庭、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在一起。何为人?按照孔子的说法人即“仁”,“仁”一个站立的人,同时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每一个人都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然后赤裸裸地离开,但又活在关系中,我与自己的关系,我与另一个人的关系,如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我与社会上其他人的关系,如同事关系、社群关系。再扩展开来,我们活在一个地球上,活在宇宙空间中,我们与天地万物都是有关系的,这样的关系让我们知道人是孤独的,又是不孤独的,我们要学习自处,也要学习和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习惯独处的人要练习相处,善于相处的人则要训练自己独处。

  很喜欢书中写到的温尼科特的那句话“窝在爱人怀里孤独”(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 我的理解是,真正成熟独立又自由的人,独处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也是一种美好体验。一个人,两个人,甚至更多的人,他可以孤独,也可以不孤独,可以安然相处,同时自在独处,因为他的内在没有纠结与不安,只有全然的安心、信任与自由。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四):【书评俱乐部】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第一次见到“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一书名的时候,我是不太能理解其中深意的,直到开始阅读正文。

  常说“文如其人”,我知道这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但是绝对与奶茶匹配。她的气质一直是温文尔雅、淡然安静、文艺知性,而她的文字也是如此,不以八卦哗众取宠,不靠华丽辞藻取胜,亦不会编写煽情故事感人,更多的是内心的思考,真实、安静却有力量,如涓涓细流,如和煦春风,给人以亲切之感。如果我们暂且忘记她的“歌手”、“演员”这些过于耀眼的前缀(也恰是这些身份容易让读者对她的文字水平产生怀疑),她就像普通的文字写作者,用自己的笔记录平凡的生活,记录内心的世界,记录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本书新书,奶茶向我们分享自己对于“孤独”的理解,当然,一个人的想法总是有限,也容易产生偏见,于是,她与朋友们对谈,让更多人参与探讨和分享“孤独”的私人经历与积极意义,如此,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他们是卢广仲、林奕华、陈绮贞、宋冬野、五月天玛莎和石头、詹仁雄、王浩威,他们大多是有名的音乐创作者,也有剧场或制作人以及心理医生,然而他们都有独处的经历,甚至借助独处而获得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阅读此书的时候,我似乎更坚定了自己可贵的孤独的决心,然而很久以前我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我,好像很没有安全感,渴望朋友,尤其是既要心心相印又要形影不离的朋友,我敢为朋友付出,也同样希望朋友给予我同样的对待。可是后来发现,我自己在别人眼并非如此。比如,她遇到了开心的事,第一个分享的不是我;遇到了麻烦,也不会首先想到我向我寻求帮助;有感而发的日记里不曾记录我……也许是自己给对方太大压力,我明白,但愈加感觉自己是多余的,感觉自己被疏远……于是,我开始落寞,一个人独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自习,一个人逛街……甚至自嘲自己是“独行侠”,于是喜欢上奶茶那首伤感的《一辈子的孤单》。后来,我慢慢发现,一个人也挺好的,自由自在,不用考虑配合别人的时间和心情。再渐渐地,我似乎喜欢上了一个人的感觉,没有羁绊,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比如阅读喜欢的书、发现好吃的美食、追看喜欢的节目、支持喜欢的电影、去向往已久的地方旅行、学习一直想学的技能等。也许偶尔形单影只,而更多的是享受。是呀,“吃饭、看电影、逛街这些事情,明明可以自己一个人做的事情,为什么需要别人的陪伴呢?”

  幼时的我们只要有一起玩耍的伙伴就好,不知孤单何味;小学时候,与座位周围同学成为好友,常常形影不离,也很少接触孤独;再到中学,心智渐熟的我们,开始把志同道合作为择友的标准,开始体会到心情没人懂的孤独,讨厌和排斥这种无助感;大学时候,独自一人做的事情更多,孤独的时刻也日益增多,我们这才明白:孤独,原来一点点侵袭我们的生活;孤独,是我们必经的门槛,不,是如同油盐一样的必需品。与人相处,无论是两人之间还是团体组织之间,我们都需要独立的空间,安静地做事、思考、阅读,在与“孤独”相伴的时光里,我们方才获得更丰饶的人生经历与感悟。

  不要刻意逃避孤独,去学会与孤独成为朋友,渐渐享受孤独,敢于在他人怀里孤独。

  (这本书阅读了很久,读后感迟迟不敢下笔,虽然在书里收获很多,却写不出来,生怕错解了意思。惭愧!)

  福利:

  书里提到的书

  《革命前夕的摩托车之旅》(Ernesto Che Guevara)

  《黄帝内经》

  《时间简史》(史蒂芬•霍金)

  《大设计》(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村上春树)

  《一个人的KTV》(刘若英)

  《庄子》

  文章

  《独处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be Alone),温尼科特)

  《家》(陈绮贞)

  《我的三十元的秘密》(刘若英)

  音乐

  olo monk (塞隆尼斯•孟克)

  ong for Ellen(乔•帕斯)

  《旅行的意义》(陈绮贞)

  《鸽子》(宋冬野)

  《安河桥北》(宋冬野)

  《家后》(江蕙)

  《短歌》(张艾嘉)

  影视剧舞台剧

  《南京1937》

  《阿甘正传》

  《似水年华》

  《人间四月天》

  《罗密欧与朱丽叶》

  《泰坦尼克号》

  《20,30,40》

  《魂断蓝桥》

  《百年告别》

  《半生缘》

  (本篇书评为笔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五):独处过的人会懂,相处是从独处开始

  对奶茶的认知,是从“结婚狂”开始的,然后是歌声,然后是那段与陈升的羁绊,最后才是书。奶茶这个称谓,对于刘若英来说,是恰到好处的,从她的作品到她的为人,无一不是散发的浓浓的奶香,温和,贴心,又自在淡然。

  第一次接触到《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时,我只身在机场,准备去长沙面试,没有告诉父母,只是知会了一些朋友,借了钱就匆匆上路了。那时,我站在机场的书店里,随手翻看感兴趣的书,翻到《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的时候,时间上的紧张使我只是匆匆的翻看两眼,就此错过。

  因缘际会的是,参加第一次线下读书会的时候,在换书环节随机抽取的书,竟然就是《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读完才知道,幸好,没再一次错过。

  孤独,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多少人说着它的寂寥无助,不堪忍受,以至于很多人面对孤独时,选择了回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孤独渐渐的被人们接受,不再觉得难为情。曾经,当一个人在食堂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唱KTV,被别人的目光洗礼时,怕被误以为孤僻而谎称“在等人”时,孤独还不足以变成一个和“独立”对等的标签。

  但是,奶茶说她享受孤独。说的那么坦然,那么自然,那一刻,你看到的是一个独立自信的人格,成熟有魅力的女性。你会忽然发现,在这本将“孤独”娓娓道来的书里,你随着奶茶的讲述去了解和认识,孤独的静好,某一个瞬间,你凝神看了看周围,也许有人在身边穿梭,也许只有一盏灯伴你左右,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你意识到,一个人也很好。

  作为一个在直升机父母的陪伴下的人,我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独处和相处。我没有空间和时间去更多的联系自处,所以在学校,我渐渐地从一群人变成了一个人,在家里我开始享受晚睡后那片刻的寂静。人总得学会和自己和解,进而与世界和解。独处,是与内心交流最好的方式,没有喧于耳边的繁华和吵闹,脱离了物质空间的枷锁,向内寻找。独处过的人会懂。

  我依然会在吃饭的时间,选择一个人走,有相约的人时也不拒绝,当我需要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找借口推掉约会,偶尔一个人坐上一趟环城公交,看着窗外的风景再回到原点,阳光颇好的时候,背上小书包,到城市里某个角落走一走。这是独处,也是一个人的狂欢。

  至于相处,奶茶说“学习独处是建立良好相处关系的基础,能好好享受独处的人,才能够跟人发展出美好的相处关系。”

  习得性相处可能更多地时候是一种适应,由着别人压缩你的时间和空间,被迫和侵占自由空间的人相处。而懂得独处后的相处,大概是由心底自然而然的拥抱,用爱的能力感知相处的美好,不需要有压力,也不会在彼此身上索取,你在,我为此而安心,你走,我依然能够自得其乐。这才是相处。

  这些都是奶茶从书中告诉我的,她没有直白的讲述什么是独处,什么是相处,也没有强调概括如何自处,她只是告诉你,独处这件事我是怎么做的,我的朋友是怎么看待的,我的思想和生活为此而发生了什么改变...

  余下的是淡淡的奶香,需要你自己在这份味道里细细品味,那或许也是你练习独处的开始。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六):奶茶一杯,带TA开始你的第一次独自旅行

  书名: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阅读时间:1/20-1/24

  随手拿出书架的开始我的刷书计划,书是同学离开北京的时候留给我的,她是奶茶的歌迷,所以便理所当然的买了这本刘若英写的小文。

  对奶茶其实不是很了解更谈不上狂热,索性打开虾米一首首开始听,伴着奶茶的我敢演唱会live的歌声,看着这个当时正在怀孕的准妈妈写的文字倒也相得益彰。

  全书讲的是奶茶和她的朋友们对于独处和相处的感受,奶茶是个喜欢独处,害怕与人相处的状态,在与丈夫相处中也强调自己的空间与独处的时间,而像宋胖子,石头更多的是需要练习孤独带给自己的感受。像陈绮贞 ,卢广仲玛莎等等更像奶茶,喜欢天地间的孤独感。

  奶茶的文笔不能说多好,但是能读出来确实是在思考,在自己是生活中找到与矛盾的自己相处的方法,比起其他一页只有三行句子的明星写真好太多。

  关于书名-“我将这本书称为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想要保有孤独的自由。因为保有你,我感到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关于本书-“我不确定这本怪书有什么价值,但ta一定很诚实。

  读这本书,奶茶只有一杯,冷冷热热,醇醇淡淡,全在杯里。

  很期待自己未来的独自旅行,带着奶茶一杯,开始学习与自己相处。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七):我敢在你怀里孤独---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

  最近开始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个礼拜看一本书,并且认真写一篇书评。所以我真的不会写,但不管怎样,总归是对自己负责的一份态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已经记不住看的书的内容了,其实这些东西也不见得就是书评,只是在这个话题上谈一些自己的感触罢了,不喜勿喷。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八):奶茶的独处

  刘若英算是“唱歌的里面会演戏的,演戏的里面会写字的,写字的里面会唱歌的”,这个“三角形”对她来说,算是相对平衡,但也没让人感觉到哪一项过分突出。

  这本书一直在聊“独处”和“相处”的问题,文字一如既往细腻流畅,算是一碗比较有“奶茶”味道的鸡汤。你看看与她对谈的艺人朋友,陈绮贞、卢广仲、林奕华......也都跟刘若英算是一类——典型的文艺(中)青年。

  不过,发现她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婚姻现状的描述,感觉很凑合,很像是跟“伴侣”搭伙过日子。是的,她在书里称另一半,不是“老公”、“先生”或者“爱人”,而是很生份很书面的“伴侣”。可能她的爱情应该都在结婚前,给了某音乐人、某监制或者某导演了吧,所以40岁以后,奶茶只好在婚姻里继续独处了。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九):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寂寞是一种负面情绪,而孤独是一种状态。”

  这是我对《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的最深印象,这本书,其实是在年初的时候读完的,读完之后,便一直搁置在书架里,昨晚偶然翻看了看书架上已读完的书本,再次浏览了一番,对于本书的感觉却不曾相同,书本里跳跃又随意的文字,可见作者生活的态度。

  《我敢 在你怀里孤独》这是台湾著名艺人,刘若英的最新文字作品,书本以刘若英自白、与八位朋友的对白方式,就独处与相处的方式进行探讨。

  关于自处,刘若英是这么写道的:不管你是享受独处,还是被迫独处,都不能去失去拥抱独处的能力!因为,生命本身的自言自语及其重要,毕竟,由他人拼凑起来的不会是同一个你,那不是真正的自己。

  孤独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状态,孤独感的与生俱来,自生自灭,非他人所致,这不意味着痛苦,是一种跟自己相处的状态。

  叔本华曾经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独处不该是一种哲学,它就是一种生活样态,不需要从众,可以自我。

  而关于相处,而她是如此写道:保留、或不保留的付出,在此时停留、或出走。选择权都操之在我。即便我现在决定为了你,学着适应相处,那也是我的选择。相处不是独处的相反。相处是独处的一部分。

  在各种关系里失去一部分的自己。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适应别人的空间。独处是将自己无限放大,相处则是尽可能的缩小,去适应别人空出出来的位置。

  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的最高境界,即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而言,就是暂时的沉默,这是两人相处相互信任的极致表现、最高境界。

  我越来越相信独处所带来的力量,我想我也是及其拥有独处能力的一个人,两个人在一起之后,我依旧保持着独处的时间,不管是晚上还是早上,总会有那么一会儿的时间是留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可以选择做内心最喜欢的事情,我始终认为,生命里有了独处能力的时候,才能坦然面对生活的各种变故。

  或许我便是与生俱来的拥有独处的状态。在很小,只有模模糊糊记忆的时候,在姐姐们离家住校上学开始,我便有过寂寞孤独的状态。但是很快,那种锥心的孤独,便会被我以寻找另一种事物来填满。之后,便是逐渐的在孤独与独处之中找平衡,直至后来与家人们分分合合的状态便逐渐形成了常态。

  随着阅读渗入的增多,独自思考能力的提高,于是渐渐悟出了一些关于所谓人生的道理,直至如今,独处近乎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习惯,而且是一个很享受的习惯。

  不久之前,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总是说自己在家里的时候,没有人陪伴是很无聊的状态。我不明白,无聊应该是自己给自己找的,不应该是与他人有关的事,我说,你完全可以去尝试找趣的方式来摆脱的啊,但是朋友是一个近乎总是围绕着家庭生活的人,似乎孩子家人便是她的乐趣。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娱自乐的能力,你在,我开心。你走,我依旧有能力保持开心,途中切换状态的时间需要足够短。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一时的享受孤独,也可以在两个人时大声说笑,然后各自独立的生活。

  从离开家上学,到工作开始,我便是一直在独处里找着乐趣,不管乐趣是养花、听歌、阅读、手工还是睡觉等等,我总是能折腾出关于自在快活的方式。

  其实独处的时候,也可以一个人整理房间,或化好妆容,然后面带笑容走出门去。

  我们总是要去面对一个人的状态,因为最后我们只能自己一个人离开......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十):反正不就是个社交障碍嘛,我乐意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独处,只不过独处往往给我们一股力量,一股在如今社会中,在如今的价值体系下安心的力量。

  很久以前我也是一个无闹不欢的人,我能够感知对方的情绪,掌控好交往时候的氛围,让彼此觉得很开心。所以我有很多朋友。而我也很享受这种状态,特别是在人生一直很顺利的时候,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那一年我大三下学期,开始思考未来的时候,我发现,朋友再多,找更多的朋友取经,聊天,也不能让我对未来的恐惧减少一分,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关灯以后,一股巨大的不安还是会充满着我的身体。

  就像书里所说:所有苦恼的事情,跟别人说的结果,也只能是在心理上好受一些, 但是并不能寻找到答案,最后的答案,还需要自己给自己解答。

  于是我开始转向书,开始推掉各种局,开始记下断掉多年的日记,开始想想,我到底想要什么。

  虽然这个问题直到如今我研究生毕业还没有想明白,我已经不会害怕;尽管未来走入社会后各方面压力都会涌来,我也并不担心;房子,车子,另一半,工资这些给每个人评级的标签,优也好,次一些也罢,我都能够坦然面对。就像奶茶所说,“我并不在意物质上的辛苦,只有自己一个人也无所谓,每天都吃一样的餐点也无所谓,只要生活有趣,那一天的生活就值回票价”。我从前能够给别人带来欢乐,一个人的时候当然也能够让自己开心,身体的疲惫事小,精神的疲惫才是一切痛苦之源,独处给我带来的是一股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清泉,滋养年轻不安的灵魂,拖着疲惫的身躯依然能够面对未来。

  善于独处者必然是脑洞巨大之人,永恒的脑洞才是拯救世界之本。

  更加要命的是,这种感觉,会上瘾。

  以前连吃饭都要抓几个人一起,如今在食堂只想找个角落的位置,一边吃一边想着其他事情。以前觉得一群人看电影才有趣,如今连约人都懒得约,一个人买张票窝在电影院的椅子里,回头啪啪啪一股脑全部写在日记里倒也比一群人吐槽来得痛快。

  然后,你的新朋友会认为,你好神秘,你好有个性,你难以接近,你不好相处。你听到后内心只会飘出卢广仲一般的想法:并不是不愿意深交,而是在他看来,人的一生的时间是固定的,生命是有一定长度的,本来就很难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那还不如留给自己,和自己最在乎的那些人。

  吃过满汉全席,才懂得清水挂面的味道;感受过喝酒撸串时持续不断的多巴胺,以及过后深夜躺在床上的无力,才懂得一个人呆着的愉快。

  新朋友们,对不起啦,我就不陪你们出去玩了。反正不就是个社交障碍嘛。

  嗯,如果你愿意来我家,我们坐在大沙发的两头,各自看着书不讲话,如果突然想到个话题,例如,“欸,你觉得太阳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获得对方的回答之后,就相安无事地继续回到各自原本的状态。这倒是极好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