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深度学习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20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深度学习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深度学习艺术》是一本由采铜著作,知乎周刊出版的94图书,本书定价电子书,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一):提问、解码、操练、融合

  一、提问为什么提问——问题导向型什么是合理的提问?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需要补充的是哪些知识通过目前的资料是否能够补充,是否还有其他获取的渠道提问后要做什么?二、解码解码是什么?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寻过程——反问,由表到里。不只要做归纳,还要做延展——推理,由小到大。不只要比较相似,还要比较不同——类比/区别,由同到异。如何解码?它说了什么——原本传达的信息直观表层印象它是什么——以审视的目光文本进行评价和定性它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结构的洞察,使用手法来源等三、操练操练的方法是什么?——复述写作游戏设计四、融合融合的方法是什么?互补——找到不同视角下的论述印证——并行计算能力迁移——建立知识的联系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二):对于学习,你与高手差距在哪里?

  导语

  越读、思考行动,我是布蚁,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采铜的《深度学习的艺术》。

  有的人买了很多书、订阅的N多的公众号或者网课,学习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却依旧提高甚微。有的人玩的很HIGH,学习效果出奇的好。你是不是在想:这些高手是怎么学习的?下面就让我们跟着采铜老师深入了解一下,对于学习,我们与高手的差距在哪里吧。

  您若喜欢本篇文章请别忘了点“喜欢”哦,也欢迎您将本文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什么是深度学习?

  既然本书取名《深度学习的艺术》,什么什么是「深度学习」?作者在序言中解释:所谓「深度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东西不只看它浮在表面的东西,而是往深入去挖掘,甚至看到别人所未见的东西。本书是作者从古今中外的先贤的智慧中萃取养分,又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就「深度学习」这一命题做一较为系统的阐述。书中四个部分:提问、解码、操练、融合,分别展示了「深度学习」的一个侧面,既相对独立又深度互联,综合起来可成一相对完整体系

  那是不是对所有可学的材料都应该深度学习?答案否定的。作者强调学习时,应根据学习的对象"因地制宜",这样才不失为「深度学习的艺术」中「艺术」的本义。

  普通学习者与高手的差距在哪里?

  你是如何学习的? 读书不求甚解,如蜻蜓点水?订阅的N多的公众号或者网课,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不停的刷手机和记笔记,把重要内容塞进电脑或者笔记类工具?亦或是遵循如下过程:

  1)订立学习计划

  2)实施学习;

  3)回顾和整理。

  作者把这种学习过程称为「非问题导向的学习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问题导向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作者所推崇的深度学习的第一步:提问。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三):一点体验

  采铜老师这本书讲了四种学习方法,提问,解码,操练,融合,这四种学习方法并非互相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例如凡事都是以提问开始,当你看到某一个现象时候想要解释和回答这个现象的因果,这就是提问,当你想要完成某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你要做的也是提问,比如你先要问题自己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属于哪个领域,要用到什么知识,什么工具,怎样完成,完成这件事情需要哪些知识储备,怎样收集和积累这些知识储备,最后能做成什么样子。这些都是需要自己给自己提问的,然后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就开始需要学会真正理解书本的知识,也就解码书上的知识,并加工编码成自己的思想,这就是编码和融合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要想到怎么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这就需要不断的执行做和操练,不断的论证,修正之前自己的从书本上获取的二手经验认知,从实践中把吸收的二手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想法。说了这么多好像让我回到了当初上马哲课的时候学认识论上的体验,理论要到实践中去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这是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螺旋式上升,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曲折的。= =!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四):突破瓶颈的方法

  崔博是在华为时的同事,在当时部门的大牛(梁大师、董博)里,最欣赏他的分享演讲条理清晰、说理透彻、举例充分表达流利自然

  可惜没听过几次,他就因为工作原因离开深圳,回到了杭州研究所。他是心理博士,主要负责用户研究领域的工作,日常工作中交集不多,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关于眼动分析的分享。是的,仅这些,就足以奠定在我心目中大牛的地位

  了解他是知乎大V也是个偶然,一篇满是干货不下千字的知乎回答,我跟同事们探讨,写这样的文章得花多长时间(得构思,得举证,得调整)?为什么愿意花那么长的时间写这些?某同事告诉我,“真正的大牛可以很快写完,道理自在心中,表达也熟练,可以问问崔博,他说他在知乎上写答案,常常写着写着就热泪盈眶了。”

  于是进知乎,默默关注了采铜,看了一些他的一些答案,更佩服了。于是拿到Kindle的第一天,首先买了这本《深度学习的艺术》。

  像大部分人一样,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已经扎扎实实干了几年,具备甚至熟练了各种理论、流程和方法,可是接下来怎么能更进一步,突破一下,似乎是个很难突破的瓶颈。

  采铜的答案是深度学习,并提出了一系列深度学习的方法和流程。细细读来,这些内容和方法好像并没有什么颠覆式的理念或是口号,似乎是大家心里都明白的。像很多真理定义阅读或背诵时往往不觉得什么,可一旦抛开书本,自己做定义,就可以体味到功底境界差异。所以,能够把大家心里模模糊糊觉得明白却又难以表达的话,用简洁的话表达,就是一种能力。

  另外,大家都知道,并不等于每个人都会实践,不等于会持续实践。大部分人都是“行动的矮子”,所以很少人能成为自己领域那顶尖的5%。

  就这一套理论方法,套用到我当前的状态,可以做的大致如下:

  提问:检视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出有问题的点,深入学习突破(相关书籍、实践)。这个在进入新公司,自己写PPT做交互设计培训时已经有所感触。平日觉得自己已经熟练掌握了,可一旦细细推导深思,却发现有很多自己不明确的地方,比如:需求管理和分析的方法?信息架构到底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完成一个好的信息架构?场景任务的区分和定义?场景和任务的分析怎么能更好的指导设计?在快速迭代的开发周期怎么进行有效的用户研究?……

  解码:从多个角度审视自己学习的材料(书籍、文章等),它说了什么?它是什么?它怎么实现的?比如看《深度学习的艺术》这本书,除了这本书本身传达的理论和方法。考虑它属于什么类型?它的理论和方法是怎么从我们好像模糊知道的事情中归纳出来的?是否有特定的适用对象?文章的框架结构如何,说理举例的比例等等。

  操练:通过写作的方式脑子里有的东西倒出来。写作本身是一种思维练习,如同村上说的,跟练长跑似的,一天不练习,肌肉懈怠了,慢慢就生疏了。之前工作的4年,虽然实践和总结都很多,但有条理性的文章几乎没有输出,所以目前下笔都不知道写什么了。这应该是4种方法中最偏实践的一种,在这方便尤其需要加强,所以我要开始多写,梳理归纳的过程中检视,提问,深入学习。

  融合:两种或多种理论或方法之间的迁移、碰撞抽象融合为自己的知识。这个在读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两个不同的人恰好有类似观点,并且互相补充。这种方式结合主题式阅读,博采众家之长,再结合写作的操练,效果应该会不错

  以上种种,大方向应该没错,关键还在于实践。在上班工作、下班带娃的情形下,如何坚持学习,并深度学习,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只能地铁上看Kindle,娃午睡的时候写写字。希望到年底时能有所收获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五):看了后才知道什么叫深度学习

  1、 这本书整体在讲什么

  怎么样学习更有效,怎么进行深度学习。

  2、 作者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所为深度学习,就是学习不是只看表面,而是去研究其深层次的问题。

  作者说了深度学习方面的四个重点,即提问、解码、操练、融合

  作者认为一个高段位学习者应该用这四个方法进行深度学习。

  关于提问:

  我们一般都是以非问题为导向的模式在学习,即制定学习计划、按计划学习、整理笔记。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有用吗?

  从我自身来看,目前为止我确实是这样的学习模式,每周制定一个看书计划,每天按计划看完一本书,然后输出一份笔记,所谓读书笔记,就是摘抄作者的一些经典话语根本没有吸收为自己的知识。看到这本书里说的这样,我突然觉得以前的学习都白学了,书都白看了,根本没用。我就是把时间浪费在“看书”这个过程,最后以“看过”为结尾,真正吸收变为己用的几乎为零。

  作者提出,以问题为导向,即带着问题去看书,比如说,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我为什么要在这个句子下面划线?做完思维导图后就是看完这本书了吗?

  我看书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开始主题阅读,我看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系统,比如说时间管理、比如说阅读方法。然后去想分享给别人,榜书没有时间看书的人学会这套理论。我的目的,是想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分享给大家。目的明确,看书时候就更多关注一些自己需要的书籍。但我看书太有功利性了。很快读完,以读完为目的,有时候看完做完笔记过两天全部忘记,根本没有深究。这就是我的问题。没有带着提问阅读,所以没有解决自己什么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作者建议可以经常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探索就可以了解?

  4.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这四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就拿这本书来说,

  1、 我知道怎么学习,但我不知道怎么样深度学习。

  2、 我知道了深度学习的概念,知道了深度学习需要结合提问、解码、操练、融合这四种方法进行。这四个方法是我从来没有实践过的,需要现在起加入到学习过程。

  3、 我又找了相关类型书籍、学习的艺术、如何高效学习,这些都需要我去阅读,结合本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 不仅是学习知识可以用这四个方法,生活中是否有很多事需要提问、解码、操练、融合。比如说我做蛋糕,经常失败,这就要带着失败的原因去提问。对每个步骤进行解码,还需要多次制作,融合多个方法一起改进。

  关于解码

  解码就是去理解别人话语的深层次意思

  我的解码能力就很弱,很多时候不知道别人到底想说什么,是因为自己的知识面太窄,不了接很多事物相关性,所以别人说的问题自己想不到那么深层次。了解和知晓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自己的知识大多只停留在了解层面,没有深刻知晓,所以需要深度学习,增加知识和常识。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别人的意思。

  解码的方法:1、它说了什么?2、它是什么?3、它是怎么实现的?

  如何让掌握解码方法?1、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2、不只要去做归纳,还有去做延展;3、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对于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本书。首先要去弄清楚它要表达什么意思,传递什么信息和知识,然后对它进行反思,已审视的目光对它进行评价,最后去研究它是怎么构成怎么实现的。

  对于解码方法,我们不能只关注结果吗,更多的是要反思这个结果是怎么得来的,就像现在看欢乐结局了,我们关注点不应该是在结局谁和谁在一起了,而是更多的应该思考,导致安迪、曲筱筱、樊胜美、、她们是这样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的经过何种逻辑推动使结果在意料之外又合情合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读完一本书,不要用一句话就归纳完一本书讲了什么,我们可以对书中的某一句经典话语做延展,看这句话放在别的案例上是否仍然有理。很多时候我们主题阅读时只关注几本书中相似的地方,却很少对不同的地方进行关注,作者建议,我们更多的去比较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差别中找到富有启发的东西。

  关于操练。

  操练就是实践。

  很多时候看完一本书,觉得书中观点很好,可是看完还是没有实践,比如说记事本圆梦计划、番茄工作法这些工具书,看完之后最好立即实践,边学边做,慢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操练对于学习很有必要,即作者说的“做中学”。

  作者提出,操练的方法有:1、写作式操练;2、游戏式操练;3、设计式操练。

  写作式操练,就是通过写作的方式进行逻辑梳理、深层次分析。写作是一种更好地思考方式,也可以通过获得反馈找到不足进行提升。游戏式操练,就是类似于现金流游戏这样的游戏方式进行实践。设计式操练,三国杀的游戏设计就是设计者通过自己的知识设计出的一种游戏。

  关于融合

  融合效果上看,有迁移、印证和互补三类。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应该抓住一切机会,使其学习的知识得到关联,就像我现在在学做蛋糕、做面包,摄影也是一个爱好,并想发展为技能的爱好,所以我融合了摄影和烘焙,将自己做的食物拍摄出来,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同时发展两项技能。比如我学习了怎么阅读一本书,也学习了快速阅读,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阅读有效性。

  3、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

  个人认为这本书说出了我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我指明了方向。在这四个方面的学习方法我觉得很有道理。尤其在带着问题去学习、深层次剖析问题、时间与学习相结合、各类知识融会贯通这几点上说的很有道理。

  4、 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对我来说很有用。让我明白了学习不只是简单的一件事情。如果想在某一领域专业性更强,就应该进行深度学习。通过提问、深层次剖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方式,抓住问题根本原因,学习不只是按计划阅读后做读书笔记,而是要变成自己的知识。

  5、 下一步计划

  因为打算对写作、阅读方面进行深度学习,所以涉及到逻辑、沟通、心智、思考等方面的内容也要关注。

  每次学习前都将作者提到的四个问题摆在眼前,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并且对作者提出的重要观点进行解码。如果是工具类书籍,要进行实践。进行主题阅读主题学习后两本书的内容要互相融合。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应该多读几次,彻底学会作者的思维方式。

  作者书中多次提到的《暗时间》,以前也阅读过,但根本没有进行深度学习,按作者的意思这是一本很好的书,重新阅读学习一遍。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六):学习学习

  四步:提问,解码,操练,融合

  提问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习,主动去构建知识框架。

  对新的学习内容,常问4个:已有什么基础;可以直接学到什么;简单探索可以再得到什么;有什么值得长期深入探索

  解码

  看待学习材料三种角度:说了什么;是什么,对文本的反思、评价:怎么做到的

  解码的过程就是把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相连接、结合,完善已有知识体系

  做深度方向的延展

  操练

  做中学,提取、使用知识可加固知识的理解

  反复,刻意练习

  把知识当作技能来操练,写作、游戏、设计式操练

  融合

  不同知识点间创造关联,避免做铁锤人

  3类:迁移(A->B B->A);印证(A=B);互补(A&B)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七):深度学习的艺术提炼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九百月(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8613229/

  这本书硬要归类的话是阅读技巧学习类的书,如果希望培养自己的保持阅读,不断输入知识的能力,那么梳理一个有效并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是能坚持下去的动力;因为最烦求人的是:某本书当时读完心潮澎湃,隔一段时间,想种草给朋友,却发现自己完全没法儿概括出这本书的精髓,甚至连名字都记不全,多么痛的顿悟!

  《深度学习的艺术》仅仅是针对这一类书的阅读方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信息密度大,微言大义,博大精深,比较专业烧脑,主题是“我”很关注的。

  这一类书需要下功夫去学习,思考,消化,比较费脑子,所以就需要深度学习才能有所得,不然的话,就2个下场:要么就是味同嚼蜡没读懂,要么就是前脚读了后脚忘。

  深度阅读的第一道门——抱着好问题进行阅读!这样的好处是,它会让您变成一个猎手,去主动侦查,寻觅,狩猎知识,因为我们努力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筛选,评判和整合新知识和旧知识,并把它融合成一个新的知识体,这个新的知识体裁是我们通过阅读真正拿到的东西。也是会我们不容易忘记,真正为自己所用的东西。

  而提问的关键在于寻一个好问题,具备这两个因素就算好问题:1.是开放式的;2。有深度;

  举个栗子:(炒房究竟賺不赚钱?)就不如(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让自己财富增值?)

  假设我们没有问题来导向,那么想想看我们以往是怎么阅读的:翻开一本书,看到好话就勾下来,事后有点耐心的,就把这个整理成一份文档或抄在笔记本上,然后就放在角落里蒙灰了,而我们读进去的知识点就是一盘散沙,没法建造一个属于自个的殿堂。

  刘未鹏写的《暗时间》听说很牛,豆瓣评分也比较高——8.5分,但是他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呢?源于他在研一的时候开始思考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正确的思考?),妈蛋,我就只会想,(我们如何吃,如何正确的吃?),这个问题令他疯狂的大量的阅读与之有关的各种书籍,不断的思考和总结,并且提炼出来,在博客上不断的更新一篇篇高水准的文章,最后才生出来《暗时间》。他完美的做到了李敖说的那番话“要想搞明白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本书“。听着是不是很燃!不说了先,我要去跪舔下这本书。

  所以,像作者说的那样:”一个优秀的深度学习者,必定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他从阅读,观察,思考中产生问题,先解答表层的,容易的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问题给自己,被问题所困扰和折磨,同时开启之后的求知之路。“

  深度学习的第2道门——解码。一本书,仅仅看文字,一幅画,仅仅看下画的是什么,那么就是一个浅加工,直接说2个案例,1,画家几米说他学画的经验就是“任何书里的任何图,他都要拿来看,揣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2、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是部很优秀的作品,但是很多人看不懂,但是去看看徐皓峰在《刀与星辰》里对《卧虎藏龙》的解码,就恍然大悟了。

  深度学习第3道门——操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掌握一个技能最有效的办法,所以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来学。就像做销售,不要只拿着一本《销售就是要玩转情商》傻看,还得一边看一边在顾客身上运用。

  知识操练有3种方法:

  1.写作式操练:一个人要想有1倍的输出,那么他必须有十倍的输入,就像我为了写这一篇文章,至少得先读这本书,而自学成才的大师王云五自述学英文的方法时,就是先把英文翻译成中文,一周后又翻译成英文,再与英文原作进行对照,纠正不精炼不准确的地方。这种方法是使用范围最广的。

  2.游戏式操练:比如通过大航海时代这样的游戏,可以在乐趣中暂获很多地理和文化知识。

  3.设计式操练:像奇葩说这样严(dou)肃(bi)的辩论节目,在嬉笑怒骂间就提升了思辩以及快速反应的能力

  深度学习的第4道门——融合。比如想深入了解民国的历史,那么就不能只读一本书,而是多本书对比阅读,找到共同点在哪?分歧在哪?在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认知。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八):让人上瘾的学习

  作为一名还毕业的大学生,看到此书,能够唤醒很多在高中时期学习的记忆。

  中学时期,我们很多人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尽管有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胜人一筹,但由于思维不够开阔,心智也未能成熟,其实并没有真的做到主动地去学习。

  在书中,作者提到的一个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带着问题去学习。

  这是一句人们常挂在口边的话,但要真正做起来,却发现其实很难。

  因为我们的提问,常常是一种“正思”,就是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下去,可能会发现一些自己搞不懂的东西,可能是因为知识水平不够。这样的提问,动机是“不懂”,但是,作者真正想让我们问的,是我们自己本身,去阅读、去摄取知识时的这个行为背后的意义。

  我认为,这样的提问,其实是一种本原性的思考。

  就像在哲学学科中,我们会去解剖某些哲学家的观点,比如,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构造,为什么他要认为:沉思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基于亚里士多德对人生的想法是怎样的,基于他对“人”这个存在物的理解是怎样的。

  换言之,要想知道我们如何学习才是最好的,或者说,如何让攫取到的知识达到价值最大化,并且更好地坚持下去,就必须向自己提问,而且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式的提问,问自己选取的学习方向、学习资料还有学习方法,其根本目标是什么,并且通过提问,我们才能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更深刻的了解。

  书中的很多观点,并非新颖,但它能提醒我们很多忘却了的、简单的技能。

  比如写作可以让我们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并且在表达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还存在需要修正的地方。

  这一点与我很有共鸣,我总是觉得语言是个奇妙的东西,有的人说,很多东西,自己心里明白,大脑吸收了,可是说出来的时候却会出现各种窘况,无法将自己理解的东西说得一清二楚。许多人将这一问题归结于自己的表达能力不佳,实际上,我认为表达能力不佳只是一些措辞能力的欠佳,说不清的背后,是思维能力的缺乏,以及对该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高而已,所以才会在组织语言的时候出现差错,导致无法说服他人,甚至是说服自己。

  所以,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利用与人交流,并通过他人的反馈来检视自己对该知识的了解程度究竟到了哪里。而写作的效果显然更佳,因为为了让文章变得更丰富,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会下意识地引用曾经学习到的材料、例子等,当把这些东西整合到文章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完成了一次简单但不粗糙的知识迁移和拓展。

  人要对一个领域的知识掌握到融合的程度,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精力积累的。

  我始终认为,学习之所以吸引,在于它无止境。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九):主动学习的“姿势”

  课堂式的填鸭式学习早已过时,不仅效率低,而且目的是为了考试,对学生除了记忆里训练,没有其他任何长进。如何高效学习?怎样学习既有效率,又有趣味?怎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知乎盐系列《深度学习的艺术》想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作者介绍了四种方法(不按作者顺序):

  第一,做中学。Iphone手机,不要看说明书,直接上手操作,不会的百度,用不了两天,就会了。学习PHOTOSHOP,也是这样,直接上手操作,不会的百度,慢慢就都会了。那种一步步看说明书的方法,该丢进垃圾桶了。这个对技术性、操作性的知识和技巧,最管用。这就是书中的“操练”。

  第二,提出问题。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必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表述了这样的观点:一个人看一本书时,提出的问题越多,那就从这本书中获得的越多;主动读书者,就是能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又自己能不断去解决问题的人。所以,如果拿到一本书,能向自己想提出问题,然后去读书,去寻找答案,带着问题去读,那效果大大不一样。《罗马人的故事》这套书的写作思路,就是作者去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这就是本书中的“提问”。

  第三,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话说出书中的道理来。语言越是朴实,越生活话,越说明你理解的到位。看完书,要总结,要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下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或者,试着去讲给别人听,这是检验自己是否掌握所学所看的最好办法。这就是书中所谓的“解码”。

  第四,看书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联想,让自己所学的知识之间发生链接。可能看得是科学方面的书,却读出了哲学的味道;本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用管理知识却解决了。很多时候,换一个思路,问题的解决办法,就一下子明确了。这个能否思路的转化,就看自己平常能否在所学时尽可能地进行知识之间的联想。这就是书中所谓的“融合”。

  一个最佳的学习方案,就是有对应实践的,直接去实践,例如学英语,最好能交几个外国朋友,能找个“洋妞”当对象,我怕英语学不好这事会很难,因为你得跟她“谈”。其次,就是读书学习过程中,多向自己提出问题。第三,就是试着去解决问题,把书中的观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试着去教教别人活着向别人进行说明,要么自己用手机给自己录个视频,看看自己的讲课视频怎么样?!最后,就是将新学的知识和已学的知识进行“融合”,看其相似点和不同点。如果能用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证明你确实已经学到家了。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十):解读大脑中的学习

  犹豫再三,本来是打算写《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还是改成了《深度学习的艺术》,我想我还并没有真正的去理解和领悟《如何阅读一本书》。

  《深度学习的艺术》这本书篇幅很短,但却又很长,长的是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正如深度学习其含义:不浮于表面而需要深入去挖掘,于有字处见字而知其意义,易,心知著者未言之意,于字里行间无字处见出字来,难。

  由于之前看过《如何阅读一本书》,刚好便可以尝试一下,也算在做中学吧!

  首先,这本书属于一般类论述,也属于方法论,讲述了如何进行深度学习的步骤及方法。整本书分为四部分:提问,解码,操练,融合。

  再对这本书进行细要,对部分进行总结

  提问:

  1.为什么提问?

  2.什么是合理性的提问

  3.提问后要做什么?

  合理的提问是本着求知的动力提出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基于已知探索未知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经验,最终构成系统的过程。

  解码:

  1.解码是什么?

  2.如何解读解码

  3.如何解码?

  解码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解过程,而应该是一个知识重构的创造性过程,可以从说了什么?是什么?怎么实现三个角度去探索解码并通过寻找结论和过程,归纳,延展,类比五个步骤去实践解码

  操练:

  1.操练的特征是什么?

  2.为什么操练如此重要?

  3.操练的方法是什么?

  操练即是一种实践,即做中学,通过实践来强化大脑的认知,构造一定的情景来达到运用和反馈的目的。

  融合:

  1.为什么要融合知识?

  2.融合对于现实的意义?

  3.融合的方法是什么?

  融合是从相同之间找不同,不同之间找相同,往往存在于跨领域,打破学术壁垒,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解,融合也往往存在于实践之中。

  作者在书中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在这本书中,作者解决了的问题我想在于很好的定义了一个理想的学习过程,即以什么样的步骤和过程能够进入一个理想的学习状态?什么样才能叫深度呢?即在学习中能够去探索并用欲望去解答,用身心去付诸于实践,再将经验学识融为一体。艺术过程是什么呢?提问,解码,操练,融合。

  那么我该如何评价这本书呢?

  这本书很好的解答了一个理想的学习过程,而且各部分的条理也十分清楚,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贯穿了全文,让人很有兴趣的去探索,而且可操作性也比较强。但我觉得有些地方有些不足,便是创新性有点不足,大部分是理论的解读和综合,以及有些步骤还是讲的太过于简略了,比如融合这块,用了大篇幅来写融合的重要性,而关于怎么融合却是一带而过,作为最终环节的总结篇,不应该如此的。

  如何将这本书化为己用?

  看完这本书,再联想到之前看过的一系列的方法论的书,比如采铜老师之前的《开放的智力》,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和他的博文微信,以及刘未鹏老师的博客,发现这些书籍文章就像是一个个点,阅读过后,它们便在潜意识里沉浮,在一个契机,它们便连接到了一起。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之间才有机会产生“意外的连接” —— 即,所谓的融会贯通。不过我想我并未达到那种能力,但我依旧想谈谈我对学习这件事的认识。

  1.提问

  2.解码

  3.操练

  4.融合

  突然间,意识到,学习这件事,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的难。再反观自己曾经的学习,学习会从,先是买到书,那就从第一页开始看,如此多的概念,慢慢记呀记,记了后面又忘了前面,反反复复学的总是很痛苦,有分分钟把书撕了的冲动。现在看来这种方法是多么的低效。我又想起了考驾照考试中的理论考试,最高效的方法不是看书,而是做题,在做中学,那时在考前2天拼命的从未接触开始刷,到后来科目一98,科目四100。再一次验证了步骤一和步骤三,说到这,李笑来老师的最少知识限度理论又是对于其的一个补充,那就是在掌握最基本最少的知识的基础上即运用便能快速的学习一种能力。 谈到解码,刘未鹏老师曾经说过两句让人脑洞大开的话:

  1.教是为了更好的学习

  2.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两位老师的话是那么的异曲同工,二者互为补充,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就摆在那里,不偏不倚,要看你怎么去对待,但总是有一个核心,便是如何把摆在那里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每一次解码,即是一次大脑的对话,也是一场思维风暴,大脑需要经过一次次的发问,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拓展。而其核心的方法就是用已知去探索未知,也可以从“教”的概念,将知识用自己所能理解的话说给自己听。我们总是有一种感觉,有些东西学了一段时间后过一段时间再捡起来,会发现比以前更加熟练,这也是潜意识在解码中的作用。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付出,也许在不知不觉答案就蹦出来了。再分析一下书写对解码的重要性,大脑就像CPU,而书写,可以减轻大脑的负担,让大脑能够分出内存来解码其他的东西,在笔尖之下,灵感会如涌泉,所以,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也为了更好的创造。

  最后是融合,虽然在书中,作者并没有给与我们很明确的方法。但还是得探究一下,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这世上有很多东西出奇相似,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大道合一。无论是从布罗迪通过了解到染料的原理发明了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甲基橙测定技术,还是保罗用画画的视角经验来认识编程。所谓融合,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共性吗?我想远不如此,真正的融合我想还是站在这头望那头,即用一个领域去思考另一个领域,其实这世界像是无数个圈组合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交集,曾经有一个实验说明一个美国公民与奥巴马之间只需要通过5个人就能够认识,看似不可思议,其实想想也有道理,人际关系如此,更何况领域。所谓说,每一个领域都有交集,只要看能否想得到,而融合最关键之处便是敢想,敢于打破学科壁垒。

  探索学习,探索方法论的过程依旧在于实践,实践,依旧是我还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而有一天,我也希望发现那种本质智慧术,或者是本质实践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深度学习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