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5-10 20: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是一本由陈纯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一):有情饮水饱?——为“爱情运气论”辩护

  金像奖颁奖礼刚结束,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看的一部港产片,叫《有情饮水饱》。这部片虽然是梁朝伟主演,但唯一可取的只有那个片名。男主角是个钻石王老五,但女主角知道之后,反而气他欺骗自己女生嫌贫爱富,这个叫“有情饮水饱”吗?我想象中的“有情饮水饱”,是一种只要靠爱情滋润就能活得幸福状态,不仅不需要有钱,也不需要别的寄托

  我似乎只有一次很接近这种状态,那是四年多前,我在弄联合培养申请,每天弄得头昏脑胀爬上床的时候总想,索性不出国也挺好,反正我现在有一个彼此相互喜欢的人,我也不愿意离开她出去一年。印象中我对她说过这样的话:“你喜欢我,我喜欢你,我们只需要一点点钱就能活下去,就一点点钱。” 后来证明,那时的感觉,只是一种幻觉。不是说我们的感情最后被金钱打垮,真相比这个更糟:我们根本就称不上有什么感情。而且我知道了,所谓的“有情饮水饱”,也就是“热恋期”,是一种持续不了多久的状态,大概从几个月到一年多不等,反正过了这段时期相处就变得艰难,如果跨不过去,这段感情也就结束了。

  让我感到更难过的是,即使是前面那个时期,我也很难碰到。

  我的书出来以后,有不少朋友看过,大部分是把它当作八卦或者故事来看,只有几个人和我说,他们是把它当作一本讲哲学的书来看,我感到很欣慰自然,有观点就会有不同意。他们最不同意我的一点,是觉得我过分夸大“运气”在爱情里的作用,忽视个人努力意义。有一个朋友表述地很好,她说,就好像《小王子》里说的,不是那朵玫瑰身上有什么比其他玫瑰特别地方,才使得她对小王子如此重要,而是小王子在她身上付出时间心血,才使得她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玫瑰。如果我并没有在一段感情里有足够的付出和投入,只是在感觉消逝的时候就判它死刑,然后匆匆寻找下一段感情,那我永远不会找到那朵对我来说独一无二的玫瑰。我举出那些我付出和投入的例子,她说,这或许说明潜意识会故意喜欢上那些和你没有什么未来的人,所以一旦失败,你也有足够的借口

  我说,就算你这些都说得通,也不是一个可供我选择建议。我不可能随便找一个人来为她付出,然后默默等着“小王子法则”来使她成为这个世界上对我独一无二的人。就算我每次喜欢上和我“没有什么未来”(我觉得这个说法比较误导性的)的人的时候都提醒自己不要陷入,那也不能保证我一定会喜欢上“和我有未来”的人。在几方面,我们不能否认运气在爱情里的作用:你会喜欢上什么人,大部分是你不能决定的;你喜欢的人会不会喜欢你,大部分也是你不能决定的(根本上来说,我是不相信通过“撩妹技术”就可以追到任何想追的人的);你们彼此喜欢,能不能一直走下去,也不是你们能完全决定的;在这里面,你最不可能决定的是,你们其中,会不会有一方喜欢到一半,就突然不喜欢对方了。继续投入和付出是一个办法,可是现实中照着这个办法依然走不下去的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要否认这些事例存在,那爱情似乎只是一种空中楼阁,用来迎合我们对某种理论审美偏好(在她那里,就是马里翁的《情爱现象学》)。

  当然,“喜欢”不是“爱”,但是没有“喜欢”的那种“爱”,更接近宗教式的爱。我这位朋友,也刚好是个基督徒。在她看来,神爱世人,和男女之间的那种爱,并没有本质差别。她对我说,因为你没有感受过那种对你的无条件的爱(神对你的爱),你才不敢无条件地去爱一个人,因为你怕弄得伤痕累累,但当你有一种无条件的爱在背后支撑你,你也就敢勇敢地去爱人,哪怕那个人带给你的只有伤害,你背后的那种爱也会抚平你的伤痕。

  我听完很受启发,不过还是没有被说服。我对我朋友说,最大的运气是什么呢?是how you were reared。我出生没多久就和父母分开,由我奶奶拉扯大,我爸经常说奶奶很疼我,但在我记忆中,她其实不怎么会带孩子(不过我倒是很感激她教我识字和算数)。我对她是又敬又怕,我们的关系始终是很疏离的。在发展心理学里,我由此而形成依恋类型(attachment type),叫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这种孩子,依恋对象(attachment figure)在的时候不会很亲近,不在的时候也不会很不安,他会自己去探索世界(而不像安全型那种,把父母作为安全的港湾去探索世界),但是在这个世上,他除了信任自己,很少去信任他人。成年以后,这种依恋类型也会体现亲密关系里面。

  依恋类型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只要遇到安全型,回避型和抗拒型(insecure-resistant)也能在对方主导健康亲密关系里被改变。只是我后来的感情经历,也并不是特别好。第一次喜欢姑娘是六年级,收到她的信,信上说,“在我看来,你是一个又丑、又矮、性格又差、成绩不好(我只是年级第二刚好排她后面而已)的男生。”第一次恋爱初三,我被对方拿来当挡箭牌,用完就甩。第一次感觉两情相悦是和嬴莹,可惜在我最需要关心的时候,她找了个借口,匆匆地离开了我。我喜欢一个人,最久也有六七年,不过一直都是单恋。这些其实我在书里都有写到,只是我没有去渲染,你也大概以为我并不在意。

  有一个朋友写完书评给我之后说,我怕你出完这本书,要有一段不太好过的日子了。你把自己的心袒露在世人面前,随便谁都可以上去吐几口唾沫,你的心得多硬,才能受得了这样的糟蹋。他说得没错。但这种不好过,和那些完全不认识我的人、恨我入骨的人对我的贬低无关,和那些与我初生交情的人对我的态度,倒是有几分关系。他们不会骂我“渣男”,只是常常爽快地,或者试探性地问我一句,“你是爱无能吧?”

  我是爱无能吗?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或许是的,既然我没有和父母培养出依恋,我应该也很难和别的人产生依恋。从我的感情经历来看,应该说我没有真正地经历过“爱情”,那些美好时光,不是转瞬即逝,就是我想象出来的。并非说我未曾从“爱情”中获得愉悦激动温暖,但是那些愉悦常常是单方面的,我自己一个人窃喜,却不知道对方是否也这样;我的激动写在脸上,甚至会公诸于世收获的经常只有嘲笑,但我不以为意;我感受到的温暖,不在和她相处的点点滴滴,而在很多年以后的某个瞬间,忽然想起和她经历的一些细节,心里就像凿开了一个温泉。用我那个信基督的朋友的话说,这些都是“唯我论(solipsism)”的,我的自我如此坚硬,不向任何“他者”敞开,我笔下的“爱情”,只是我利用各种“给予”所编排的独角戏。

  是的,这就是我。我没有感受过来自别人的爱,我从对爱情的幻想和对这种幻想的回忆中得到慰籍,因为这只需要想象力,不需要别人的垂青。我的“自私”、“薄情”、独来独往,全都与此相关。年轻时喜欢看《东邪西毒》,以为欧阳锋和黄药师是两个人,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一个人,是这样的一个人:“因为是孤儿,所以自小就懂得保护自己”,知道“如果不想被人拒绝,就得先拒绝别人”(欧阳锋语),可是,“很想知道被人喜欢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因此伤害了许多人”(黄药师语)。你跑去跟他(们)说,你不能这样,你得学会去敞开自己,去爱人。甚至说,没有爱,你迟早会精神崩溃。这是一种一厢情愿。这不是他们的路。不管是回到白驼山成为一方霸主,还是隐居东海桃花岛,他们都能绝处逢生,不需要爱的拯救

  多年以前,我想拥有爱情,因为我觉得变得卓越是很困难的,但是即使我是一个普通人,我也可能拥有爱情,而一旦拥有爱情,一个人就不再平庸。现在我发现,拥有爱情,比变得卓越要更困难。不过我也发现,爱情不是人生的一切,爱情也不是唯一的内在价值。重要的不是我最终能不能拥有爱情,而是即使我这辈子没能拥有爱情,我还能不能过一个“美好的人生”,至少,亚里士多德没有说过爱情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我那位信基督的朋友说,你这不是在解决问题,你是在逃避问题。怎么样才不算逃避问题?她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圣经,说,信神,爱人。我说,你这也不是在解决问题,你这是在开外挂。基督教的那种爱,看似包治百病,但在我们这些非信徒看来,只是在理念中消解了问题,万一上帝的爱并不能治愈你的创伤呢?上帝的爱能治愈一切创伤,为什么江绪林老师还要自杀?你们肯定归咎于他不够虔信,但谁都保证一个基督徒一定虔信呢?在我看来,如果爱是一个问题,信基督并不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还有另一些基督教的朋友,认为自由主义者中间所存在的虚无主义倾向,只能通过皈依基督教来消除。我丝毫不怀疑基督徒里受到虚无主义困扰的,一定远比无神论者要少。但要是我们只有信基督教这个选项,那由此建立起来的社会,一定是个不够宽容,不够“自由主义”的社会,我们的良心自由,将局限于在各种基督教派里进行选择的自由。在许多基督徒看来,这样一种自由已经足够,但是,这却不是中国自由主义者想要为之奋斗的自由。基督教除了为某些自由主义者提供“心力支持,也必须意识到,他们要“宽容”像我这样的“爱无能者” 。无法爱一个人的,未必不能热爱正义

  严格来说我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只是个不可知论者,我不知道有没有神。不过我越来越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朋友会信神,尤其是当我从“心力”这个角度切入的时候,就更能体会他们的“选择”。在我看来,爱情在我们生命中地位问题,和自由主义者的“心力”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相。我那个信基督的朋友,用一个很巧妙答案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一个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依然可以从爱之中汲取力量来养护自己的“心力”,只要他有健全的依恋关系;一个绝情弃爱的无神论者,比如佛教徒,也可以通过独特的修行法门来维持“心力”的再生产。我缺爱,没有试过从爱里面获得任何力量,也没有做过任何宗教修行,我只想看看,通过“人间”的方式,通过对自身生命力的培育(有点像孟子说的,“养浩然正气”),能不能积累足够的“心力”,去面对自由之路的艰难坎坷。在很多方面来看,我不是活得挺好的吗?

  这辈子,我大概不会有“有情饮水饱”的那一天,我可能自始至终都没法做到去无私地爱一个人,也许我还经历不到真正的爱情,不过我想,等到我把那么多不应该有的期待从“爱”的肩膀上卸下,或者某一天,运气会把我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

  在这之前,我不想听到,“你要努力学会去爱”这样的话。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二):还有时光未负深情

  ——读《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

  文/塞北1573

  过往的爱情意义何在?也许是它教会了你如何爱人,也许是让你知道了何为被爱,然而抛开人们添砖加瓦后无数次回味反思出的结果而言,“经历有内在价值”,那一路过来的甜蜜疯狂、伤害、被伤会更真实地充盈在你过往岁月里。你爱,会记得那个孤注一掷跋山涉水的自己,你被爱,则会回忆起被人呵护被人护佑的温暖——这些都将会是仓皇的时光洪流里最没被辜负的珍藏。

  哲学博士陈纯在这本《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里,讲述了这样几个辜负和被辜负的故事。前三篇都是妹纸眼巴巴望着他,他的表现更像是一个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渣男”,一边“冷血地”把自己抽离出当下状态,一边冷静地用哲学分析爱情,分析自由。当读者的怨愤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转入下半场——反虐。在这里,差点要用上“天道好轮回”、“看看苍天饶过谁”,诸如此类。我们看到了曾怎样反复挫败的他大学女友嬴莹,也看到了让他不知所措为之流泪的圆圆,甚至还有一直高高在上的辛遥遥。

  于是,就这样原谅了他。在他说着“我承认自己千疮百孔,却依然爱着自己,还有这个世界”的时候,还在感慨真是一个自命清高自私的男人,却在看到他因为圆圆几句话而起伏的心情,晚上给她讲故事,帮她拦下网上的攻击,还有说出那句“我知道她爱玩,我不介意,因为我真的喜欢她”的时候,突然释怀。

  不喜欢本身就注定了错误,怎么解释都成了借口。其实他也何其无辜

  有一年那句“谁年轻的时候没遇到过几个渣男”大火的时候,一度成为女生在提到前任、前前任、初恋的时候用的最多的感慨,彼时正有男闺蜜说起前任:“我可能也是她生命里的渣男”,我无比严肃地纠正说:“不,你是她那些年里错过少年。”所以你看,人们可以仅凭亲疏和一面之词判断一段感情,就可以知道感情之不靠谱,是无法完全用系统哲学来解释的,即使它某个时刻某个片段有巧妙的契合。

  所以当他为一个喜欢的人开始不那么理智的时候,就是一个哲学博士的真情。

  即使是爱情故事,被一个哲学博士分析的时候,就不能指望里面有太多的软言细语。比之爱情里常见的伤感和细腻,这是一个典型的男人的文笔,句句都是一瓢冷水,直直地泼过来,透心凉。少了百转千回的小心思,大刀阔斧,都是刻痕,极有力度。没有普及爱情之缠绵,没有把自己伪装成“人格整全”,冷静地告别她们,冷静地告别过去,却别有一种坦荡真实的大气。

  过往爱情,或许就像《立秋》里那句:“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如梦,有些长留在心中。”只是还好,还有时光从未辜负深情,它都会记得。

  2016.3.22

  阴晴不定

  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油或留言授权。未经授权,不可转发,谢谢。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三):世俗的幸福值得追求

  人生在时光中绵延,逝者如斯,难以回头。无法扭转的乾坤,彰显人类对命运的无力。而唯一能短暂战胜命运的,只有人的“记忆”。正如乐观的古罗马诗人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陈纯在《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中,对前尘往事的回忆,像百世历劫的老僧,从容而淡定。他叙述爱情的过往,笔调如投石于深海,波澜不惊。爱情本该感情用事,而陈纯是个理性的哲学博士。那些分分合合,缠绵纠结的情事,在他的笔下,就像淬了火的热铁,似有余温,又略觉冰冷。

  他认为“哲学是一种爱欲,爱欲不满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对这种压力,陈纯认为自己的应对是向外排放,变得狂躁。但读他的文字,却是向内压抑的,将本来恣肆的汪洋收敛为深沉的大海。这应该就是陈纯所谓“经历的内在价值”。在读这部集子时,能够从他之前遭受的不安与苦痛中,品味他“创作的喜悦及智性的快乐”。理性的反思就像酵母,可化粗糙的杂粮为醇香的美酒,所以,在陈纯的笔下,爱情不显得八卦;有节制地叙述,也避免其陷入祥林嫂一般的碎嘴和啰嗦。

  作为故事的局外人,我们只需做一个安静的听众,不论我们的反应是被深深感动或者无动于衷,故事的叙述者应该并不介怀,他似乎已经陷入澄之不清,扰之不浊的心境,灵魂出窍般地在记忆中洄游。更何况在回忆之后,他有完全的自知之明以及在自知之后又接受自己的胸怀。爱情虽有起落,陈纯也并不为现在的状况感到遗憾,因为还会对人动心,因为还会讨女生欢心,因为还曾爱过人……尽管那些爱情往事大都如盛夏即凋落的果实,等不到在秋天成熟。

  过于理性的人,在爱情面前往往畏葸不前,思辨或者怀疑的惯性压抑着激情,缺乏冲动。而爱情往往是感情的冲动。据说,充满理性的哲学家康德,行为刻板,终身未婚,在弥留之际,为了让他觉得此生不虚,他的学生捧来足以使其不朽的三部巨著,但康德摸着这些大部头感慨道:“这要是三个孩子该多好啊……”。人之将死,悔之晚矣。和人生余憾的康德相比,或许被恶老婆兜头浇了冷水的苏格拉底还是幸福的。爱情虽然艰难,但世俗的幸福值得追求。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四):我不是奇怪的人

  我从来对“男女之间没有纯友谊”这种辩题嗤之以鼻,可我总是会爱上身边的朋友。

  能给自己号脉,却抓不了药。我知道,自己需要很长时间去确定是不是真的喜欢一个人。当别人太早流露出对我的兴趣,我会感到不安全感,本能排斥;可当我确定的时候,我们已经熟悉成不可能的人,对,只能继续做朋友。

  这本书的第一篇章,竟然就是以作者亲身体验,来讲这个悖论。

  以“朋友”作为开始,知道彼此毫无目的性,总是会放得开,聊得来,那样长久的相处,渐渐了解,包容他的缺点,知道他不会介意我的缺点,也会不经意萌生“真是个靠谱的人”、“那一刻简直帅到我”的小心思。

  可我知道,我不该爱我的朋友。因为这种故事的结局,大多成这两个:一是一段回不去的尴尬友谊,二是形同陌路的失败爱情。

  今年过年,又到了闺蜜们一年一度为我操心的时间。

  W说:我已经为你谋好一位,你看,你看着他长大他看着你长大,知根知底的,人也好。

  我想都没想就摇头:我不想浪费友谊。

  我啊,总是会爱上朋友,可他是我最不愿爱上的朋友。这些年,每当有逾越的小心思出现,

  我都会掐自己,对自己说:不要连他也失去。

  一度我以为自己跳出了这个怪圈,在梦里和男神手牵手,满心甜蜜,可遇上他迎面走上来,下意识就把手甩开。

  我想我真是个怪人,再没有和我一样频率的人了罢,我可能谈不了恋爱了。看《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又舒了口气,除了我以外,别人也拥有同样的烦恼。

  原来啊,突然对朋友言爱的我,不是奇怪的人。

  先这样罢,该吃吃该喝喝,要么遇上别人,要么哪天忍不了了,就算是失去的开始,也要开始。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五):『青棠云赏』《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2015年年度热文,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陈纯作品。文笔时而犀利、时而温情,故事流淌着诗人和哲学家气质。作者偏学术的哲学思维将故事与当红作者们写的爱情故事彻底区别开来,他并不是为了给你讲故事而去写故事,他文字里的一切源自生活的真实经历。两个悲剧凑起来果然是个悖论,不过哲学系,可以理解。果然是《人渣忏悔录》。

  我们生命中会爱上一些人,但因为各种各样的缘由,未必能走到一起。但这并不妨碍爱,其实没什么能妨碍爱。只是,有些爱,也许注定要成为回忆,注定要放在心底。轰轰烈烈地爱过之后失去,总比从来没有爱过要好。将来老了,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也把我们都变成故事里的人。就算故事里的人是坏人,也好。

  遍览全书,我们能看到才子佳人的惺惺相惜,读到男女同学的眉目传情,发现精虫上脑的荷尔蒙冲动,但唯独找不到爱的承诺。太清醒的人,不适合恋爱。人都是越活越明白越往后越明白了恋爱结婚是怎么一回事儿。但爱,忌讳太明白太清醒,它的纯真美好早已跟随成长本身离我们远去。恋爱中的人大多及其敏感的。别人眼中的云淡风轻在你那儿却气势如虹。所以恋爱中的诗人才是诗人,这也大抵是为什么诗人音乐家画家多情。太清醒面对的人生总是惨淡,有了荷尔蒙的燃烧就跟毒品一个道理,让你以为自己强大到统治世界。可惜这燃烧总是不长,为了保其绵延不息的生命力,探索就成了一辈子的事。严格来说,书中的这些“爱情”,没有一个真正进入了长期的亲密关系。高频度的成功猎艳在大多数男人看来固然值得羡艳,因为他们天生乃是一种喜爱集邮的动物,但是对于一个体会过高质量亲密关系的人来说,这些经历无异于一种惩罚,它让一个人变得过分挑剔、躲避承诺且善于在单恋的自虐中寻求快感。累觉不爱,网络语言真的好有魅力。青春期的荷尔蒙消失后越来越发现动心基本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对异性似乎最多只能停留在好感的层面。懵懂的时候一切都会比较有意思吧,太清醒太聪明的两个人是无法享受恋爱的乐趣的。太理智太清醒的恋爱毫无吸引力。

  一场终究没有结果的爱恋,却还要如此追逐;一场没有任何人陪伴的旅行,却还要如此挚爱;花有两朵,各开一方;总想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不变誓言;总想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承诺;却还要有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的折磨。任何的愛最終的表現形式都是陪伴和照顧,而不是任何藉口的不告而別!感谢生命中那些辜负我们和被我们辜负的人,正因为有未知,我们有时才会错过,每个人在经历过一段掏心掏肺的感情后都会变得非常清醒,会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感情是盲目的,太清醒的恋爱,刻意追求完美的人结局都不会太好。

  陈纯心里因有一个错过了的敬姑娘,才写了《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个人行走于苍茫大地,难免会遇到自己心仪的想要共度一生的人。但是,就如《千与千寻》中说到,人生就像一列开往坟地的列车,途中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能从一而终的陪着。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恋爱需要资本,要么足够优秀,要么足够真诚。恋爱的快乐在于你的执迷,如果太清醒了就不是爱情了。爱情的世界容不得太清醒的人,也容不得太爱自己的人。人生就像买西瓜,未知才精彩。大胆尝试,不要畏畏缩缩,要是你尝了真甜,会觉得幸福和满足。要是不甜,你也是勇敢的。怕不甜就不买,你放弃的不是一次吃西瓜的机会,而是失去了自信。愿大家珍惜此刻拥有。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六):哲学化的爱情更为困惑

  顾名思义,这本《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必定是一本讲述爱情的书。书的封底将本书归类为文学随笔,其实读完之后,我觉得它倒是一本爱情小说集。

  爱情是个奇妙的东西,它既苦涩又甜蜜。每一个没有经过爱情的人,都对爱情有一种自己的期望,每一个经历过爱情的人,也都对爱情有一种自己的感悟。爱情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它既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

  陈纯博士必定是一位很有才情的博士。要知道,博士二字可不是盖的。要想拿到这样的一个称谓,必然要比常人多读许多的书。而作为世间学问之大集的哲学博士,恐怕一个博览群书是不够的,他必然要有自己的拿手好戏。依我来看,陈博士的爱情小随笔应该就是他最拿手的。

  全书二百四十八页,十三万字,八个小故事。如果说这八段故事都不仅仅是故事,而真的是作者的随笔的话,那么这就是属于他的八段感情经历。在现在这样一个浮夸的年代,八段感情经历算不上多,仔细读读作者的故事,你也会觉得作者其实并不是那样沾花惹草的恶少,至少作者在每一段爱情之中,都是相当地忠贞的。当然了,每一段全力付出的感情都是忠贞的,只不过有的人可以将这段情付出一辈子,有的人只不过付出了几个小时。

  八段感情算不上多,但是我觉得比大多数人来讲,绝对算得上丰富。作者想必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感情经历,才能将爱情升华为哲学,才能在哲学这个相当高大上的专业的学术界中颇有造诣,同时还能有不落伍于年轻人的现代思想。他的确做到了将哲学思维与现代生活融会贯通,写作风格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这本《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是一本与哲学挂钩的爱情作品。有关爱情的著作,往往读起来总是有一种凄迷的感觉,甚至让人读不懂。这本与哲学挂钩的爱情,自然更是增加了这种阅读上的困惑,其实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如果什么人都懂了,那还能算是哲学嘛?要知道,哲学可是比数学还要困难的学科。

  一个人的心里就有一种爱情观,全球数十亿人,便对爱情有数十亿种认识。作者对爱情的认识是他对自己经验的提炼,我们可以不必认同,但是应该保持尊重。作者拿出属于自己的感情与大家分享,纵使你不认可,但也可以汲取经验。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七):那些爱与被爱的人°

  ——评《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

  文/蓦烟如雪

  我是第一次接触他的文字,恰巧,他的文字是以男性视角来直面感情的,可以说,这样写容易窥视男生内心,前阵子,我本不打算看一部剧叫《上瘾》,我同事说,你看了就会明白女生很难得会说出那样的话,我想想,我是男人婆,不可能不懂,结果看了这书和那部剧,发现不是每个女生都能懂男性情绪的怪异和思维的跳脱。

  就比如这个陈纯。

  书中说,有谈及对“失败的感情”的看法?他说,我心目中的失败的感情,是那些雁过不留痕,连一声叹息都没有留下的关系,我甚至可以不管大家有没有“成长”,在我看来,以有没有成长来看待一段感情的优劣,是一种肤浅的功利主义心态。我看重的是什么?是记忆。

  虽然他感情中容易自我,也容易逃避,但是在见解上,他依旧有与众不同的三观,其实他说自己是个很“慢热”的人,在我看来,他是一个爱无能的人,就是在感情面前很摇摆不定,我想着第三次拒绝的女生,女生在电话那边已经哭得差点昏迷,他还在惦念那篇没有按完的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这其实并不难怪他什么,很多人在遇到不适合的时候,态度相对都是如此,反观他后面喜欢的敬姑娘和圆圆,那态度就是三百六十度的转变,不要说什么“注孤生”,只是喜欢的程度不一样罢了。

  作者在学术界颇有造诣,将哲学思维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虽然我没有看过他写的《承诺无能者》、《施派的逼格》、《你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你太有文化》、《我们无法永远在一起》。但我也不能用一本我现在看过的书去直评于他,毕竟人有千面,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

  两个相爱的人构成了爱情的共同体,既然是在一个共同体里,就不能完全不顾及对方感受地运用自己的自由。不知道为何,谈及自由和爱,我反而想到《论共同生活》里的小佳,她因为《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文章中表现的不婚主义倾向来找他,两个人无数次在微信里翻来覆去的剖析,假设,甚至是异议,他说,每一次都帮助她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但何尝不是也在了解他自身,我对他们二者的感情,分为精神层面的爱情,就像他说爱情让我们更了解俗世生活,但却没能把我们拉进共同生活。

  他在审视自身的同时,我也把他的观点,加诸在自己身上,我似乎也是如此,脾气不好,男性朋友多,会做一点饭,讨厌被看到隐私,没有抚养后代的热情,男人如此,女人也是一样。

  男人会因为是否真心喜欢,摇摆不定,女人会因为直观上缺乏了安全感,而左右逃避,所以,在面对敬姑娘上,作者是怯懦的,他的思维里,就记得她是朋友的前女友,他总是适当的与她保持距离,可心里却很喜欢那种不透明的暧昧,其实敬姑娘的态度在文中已经非常明显了,可他的态度依旧让人失望,直到他看到视频,可以得到的时候不珍惜,失去的时候他才醒悟自己原来是喜欢敬姑娘的,所以,说他是注孤生呢,有点牵强,但是他的的确确是一个爱无能的人,不敢主动,很自我保护,太在意外界。但女生何尝不是呢?

  在《你是我的莎乐美》中,我能看到他对嬴莹的用心,宵禁都不能停的侃大山,他给她编的银河战争,甚至用小本子把她的短信都记下来,其实嬴莹和敬姑娘有两种不同,敬姑娘是分手了,但不巧是前男友是他朋友,而嬴莹是有男朋友,但是他们依旧选择了暧昧,二者在我看来,后者虽然刺激,但依旧让人感觉卡壳,女生容易被细微打动,缺少父爱,从第三方去获取,也许在他看来是两情相悦,但是想到后面他们类似地下恋情的关系,还是很压抑的,虽然他负气的说自己心里早已不相信爱情,但是在文字中,还是渴求一段感情。

  就像他对圆圆的在乎,担心,甚至是能容忍她的酗酒和放纵的生活,爱一个人没有原因也没有理由,即便她贪玩不自爱,你都能像呵护花朵一样保护着她,男人不是肤浅,只是他也是视觉动物,她能满足他的一切好奇,可以说,圆圆是魅惑的,敬姑娘是矜持的。

  也许提及好多女生,但是看去还是他的个人自白书,如果换个名字,我倒是想改为,那些年我遇过的那些女生,毕竟这都是他的感情生活,也许有些私密,但是能以男性自白的角度去走,也不失一种特色,只是这些情情爱爱,已不是我所看重的地方,可能我审视的依旧是爱无能的表现吧。

  这真的不是书评,只是一篇唠叨的话。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八):一个不婚主义哲学博士的N次恋爱史

  如果你2013年以前就关注豆瓣,应该会有印象,当年豆瓣上出现一篇文章《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短时间内就获得了6000个赞和近2000个推荐。随后被ONE一个、微博、报纸、杂志等媒体疯狂转载,吸引了上百万人参与讨论。一直到2016年,此文还一直有网友的持续关注和评论。

  文章中,作者说自己每次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一个人。当一个人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该如何抉择?于是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没有确定的情况下,先在一起;另一种是确定以后,再在一起。第一种选择,可能会碰到真爱,也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特别容易被骂成“人渣”;第二种选择,往往在确定的过程中,错过了真爱,失去后才知道珍惜,也容易被骂“矫情”。

  无论怎么选择,看起来作者都不得不面对一个被撕逼的局面。果不其然,仅仅在豆瓣上长达17页的评论中,就有大半的网友表达了自己的异议。

  那么这位哲学博士在这篇文章里写了什么呢?这篇文章有两个情感故事在穿插。

  第一个故事是女追男,女孩子的前两次表白都遭到了博士的果断拒绝,到第三次表白的时候,博士觉得没有再拒绝的底气了,抱着“你这么坚持喜欢我,那我们就在一起”试试看吧的态度在一起了,结局必然是个悲剧。博士提出分手的时候女孩在电话里哭得快要昏迷了,而他却还在惦念着没有看完的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用博士的原话来说,“一个条件跟我这么合适的姑娘,我都没办法喜欢上,注定是要孤独终生了。”对于那个女孩和来说可能是一场不拒绝、不负责的伤害,对于博士来说也可能真的是无心伤害,他说连上帝也没有办法啊,由此可见博士也很无奈,不能强迫着自己去喜欢她。

  第二个故事写得是敬姑娘,她是博士朋友的前女友,相处时间长了之后慢慢就有点暧昧来往,开始博士还抱着不能“勾义嫂”的心态对姑娘没有丝毫非分之想,敬姑娘几次暗示性的表白,博士都没有明确回复,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有些暧昧的状体。很久之后,有一天博士在网上看到了一段求婚视频,发现女主就是这位敬姑娘,突然觉得有些心痛和失落,才明白他心里也是喜欢敬姑娘的。由此他说,他发现一个悲剧,他经常要等到很久以后,才会发现真的喜欢一个人。

  时隔两年多之后,博士的同名书《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出版上市了,里面记录他本人的N多次恋爱史,很多读者大呼“渣男”,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每一段感情他都是认真的,每一段感情他都是无辜的,可谓是“一生多情,此次真心”。

  这本书里面有两段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你是我的莎乐美》这篇文章里面的赢莹是难得博士看得比较重,付出得比较多的一段感情,在我看来博士和很多男人一样,越是得不到的越要努力追求。在知道赢莹有男朋友的情况下,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跟她聊天约会、搞暧昧。很久以后赢莹和男朋友分手之后,才正式答应和他确定男女关系,但却一直不愿意让这个男朋友抛头露面。甚至博士在生病做手术期间,她一次都没有探望过,就是不想让很多人知道他们的关系,约会也尽量挑人少的地方,除此之外她还喜欢去贵的地方吃饭,刺激的地方玩。为了讨她欢喜,博士还要兼职好几份工赚钱。你看男人是不是犯贱?越不把他当回事儿,男人越是上杆子想尽办法并且心甘情愿地付出。对于女生来说,也真是没办法讲理去。

  另一个故事,是记录了博士和一个风一样的女子圆圆的故事,虽时间短暂却让博士无法自拔、永生铭记。她对于博士来说,就是突然有人打破了你的所有规则,惊艳了过去那些全部波澜不惊的时光,像烟花一样绚丽,刹那即永恒。《圆圆》这篇文章占据整本书一半的页数,一个中篇小说的结构。圆圆是可以满足博士对女人所有幻想的姑娘,不论是容貌还是身材,但生活方式和博士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圆圆是一个生活放纵的姑娘,每晚必去夜蒲喝得烂醉如泥,同时游离于男人之间,玩得了一手好暧昧。调情技术让博士这位把妹高手都自叹不如,经常反被调戏,虽然作为一个主动型狩猎的男人不是很习惯,但也在这种微妙的感觉下难以自拔。相识的短短几天之内,他和圆圆发生了很多故事,直到他们喝醉睡在同一张床上。而且这是他第一次带一个姑娘回家过夜,还在气氛诡异的情况下和家人吃了一顿晚饭。

  从文中可以看出博士对于圆圆的感情不是一般的看重,她像一朵红艳艳的玫瑰,妖艳带着刺儿,博士心甘情愿被刺伤也要接近,短短几天几次为她心疼的落泪。这在全书所有的情感故事里都是很少见的。

  由此姑娘们看出来了吗?什么温柔善良、聪明贤惠、大方得体,在长得漂亮面前都弱爆了。只要长得好看,男人是可以容忍你一切缺点的啊!博士面前也不免俗!

  但若你在这本书里面只能看到博士的情感八卦史,那就太肤浅了!这本书博士只是用自身爱情经历结合哲学观点,深度剖析了爱情里的“失败”与“成功”,以及生命中的那些爱和恨。其写作风格自成一派,与一般的网络红人写出的莺莺燕燕的爱情文章更有深度和嚼劲。

  如果你想看看一个哲学博士是如何谈恋爱的,又是如何将哲学观点深入浅出地融入爱情故事里,还不让读者觉得枯燥乏味的,可以翻翻这本书。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九):为何爱判处终身孤寂

  quot;天下太大 总有人比你更合适",而"你一出场 别人都显得不过如此",我在别人的身上反复寻找的你影子,似乎有些地方的重合会让我着迷,可是深入了解发现这不过是我自己的主观想象,不是你再怎么相像她都不是你,我不能随便将就,于是我不听寻找,寻找一个和我价值观相同,爱情观契合,可以一辈子牵手走下去的人,可是因为心里有了一个人,她的标准变成了寻找的模板,似乎所有人都可以来试一试,就好像灰姑娘遗失的水晶鞋,我拿着这个水晶鞋满世界的寻找,每个人都在好奇,被吸引,可以试一试,好吧,我们一起加油,却发现“从背后抱你的时候,期待的却是她的面容”,不如果将就可以走完一生,我们也可以试着这么将就,可是我们双方都不太适合将就,对于爱情我们还是有很多自己的渴望与想法,于是便有了这些被辜负的故事。

  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特意去下载了薛之谦的《一半》,李荣浩的《不将就》以及陈奕迅的《红玫瑰》,一个有剧情的故事除了读者的想象力和主观的猜测意外,配上一点音乐可以让自己更能了解作者的情绪。每看一本书都爱翻找书中介绍过的影片或者提及的音乐,这已经成为了阅读的一个习惯,在翻看这本书之前去翻找了那个当年红极一时的豆瓣热帖,大约是作者的EX太多,以至于留言中有一部分还略带谴责,觉得作者太过狗尾续貂,最后的故事走向陷入了老套,顺便标榜一下自己的好行情,实在是有些不够有担当。

  大约是被这种情绪左右,初时阅读时我也会被这种不忿的情绪左右,作者怎么可以如此左右逢源,既然不合适就说出来,为什么要左右徘徊,好像将一切的不合适推给观念上的不合适就一切顺理成章,然后心安理得的开始一段新的恋情。

  “别期待,伤人的话变柔软”,我们讨厌别人说我们不够好,可是世界就是不断地在甄选着优秀的人,伤人的话即使包裹上一层甜甜的巧克力,等待巧克力融化,利剑还是会伤到自己,不如直接了当来个痛快,痛痛快快地结束,潇洒地分手才是最直接不受伤的方式。

  “我可以为我们的散承担一半”,虽然遇到过那么多不合适,但我仍要为这些曾经的错过说声抱歉,我需要为我们的散承担一半的原因,文字的记录中,我还清晰地记住我们的曾经,认真剖析着我们的失败,不是轻易地花心和负心,是对爱执着。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十):“人渣”也有真爱

  大师兄突然向小师妹扔出飞镖,不过它的目标不是小师妹,而是师妹背后那只大蟒蛇;丈夫用绳子套住了熟睡中妻子的脖子,不过这不是谋杀,这是在丈量着适合妻子项链的长度;小猪打翻了递给小白兔的咖啡,不过这不是尴尬,是爱的相遇。在看这本书之前,听说作者是个感情上的“渣男”,而这本书的名字又叫《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真的很难不让人想歪,但是看完了,不禁会有一个疑问”到底是他辜负了别人,还是别人辜负了他?“。在所有我们没有亲身参与的情况下,结论都是不好下的,可能会有苦衷,可能会有恐惧,也可能会有反转。所以我说”人渣也有真爱“,你信么?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一个人会跟什么样的人一起玩,会喜欢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倾诉他的感情史,很多,但是我觉得让他成长的,也就那三段。第一个心仪的对象,是他的同学,尖子生,从小就有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故意考的很差劲,进入一个艺术学校,按照自己的模式真正的生活着。第二个女孩,是他学校的师妹,家庭的不幸让她失去父爱,是一个极度需要爱和保护的孩子。最后一个可能就是”外表美丽的女神经病“,这个人说的篇幅最长,也是在这段感情中让他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

  那么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自私就不用说了,不过话说回来,谁又不自私呢。有的人把身上的缺点隐藏起来,成了秘密的伤疤,而有的人却把它自嘲着当玩笑公之于众,成了骄傲的自卑,而每个自卑的人却又是及其敏感的。作者,属于后者。因为初恋对他的评价就是长得丑,即使事实是长得还算可以,他也忘不了当时的悲伤,相貌一直让他自卑,也让他难忘初恋。有的人就是贱,越是得不到,就越想得到,当然大部分都是这样,包括我。所以我想这就是那个已经有男朋友的女孩还跟他暧昧,他还要拿出父爱来宠她,让她接受他,也许这就不是爱,是征服。第三个,他明知这是不可能的,但他想突破常规,拿出了不曾给予任何人的温柔与勇敢,但是理性还是打败了感性。他自嘲为人渣,实有因可寻。

  所以,这是爱情么?不是。

  经历许许多多,付出许许多多,在每一段失败的感情中,他都又更加理性,所以那个爱情出现的几率就更小了。不过我相信只要还愿意爱,就一定会找到真爱。

  说道”渣男“,我想再说一个人,演员陈赫,我不讨厌他,对他的感情是,可怜多过可恨。但是如果他是你身边的一个朋友,你会原谅么?我想如果不是恋爱关系都还是会接受他的,毕竟这是别人的人生,所以对这个人,我要赠与祝福,希望他的感情史到此为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