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08 21: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是一本由小野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2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读后感(一):想象你是一颗飞翔的种子

  如果你的父母告诉你,想象你是一颗飞翔的种子,去往你向往地方,做那些你好奇的事情,在不年少时候,会不会现在的你会过上一个截然不同生活,有一段更值得回味的时光。在童年时,可以无忧无虑,有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而不是故事书,在学生时,可以不用太在乎考试成绩,因为父母知道那并不是你的全部。

  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有一段话一直被广为传播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这段话被很多父母作为行为指南来时时督促自己正在苦读中的孩子,那阅读小野先生的《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一书时,你会觉得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好像不是一句话,一个体贴的眼神所能够代替的。

  在书中不仅有小野先生自己看待一双儿女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收获还有他的儿女给他回信,不再是单方面的父母教育灌输,阅读者可以在父母与子女的两个角度来审视一个孩子的成长,这中间还出现孙子辈的教育问题作者小野先生也会因为儿子的教育而自惭形秽,最让人津津乐道莫过于被他以为的美好陪伴时光其实在儿子看来不过是和不爱锻炼父亲一起的一次运动,也因为和父亲一起而不够尽兴,这样一段希望赶紧被删除的记忆,在小野先生看来却弥足珍贵。有时,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在当下缺少沟通,最后觉得不错的只能是大人

  而在对于女儿的教育上,小野先生更多地着墨在对于女儿的引导,除了发觉两岸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偏差外,也觉得在启发等方面,小野先生的做法真的很值得借鉴,他会有普通家长期待,但是他懂得稍稍克制自己的情绪。在双方沟通出现偏差时还会换位思考,原来孩子眼中的世界真的和我们不一样

  这一切被完整记录温馨时刻都缘于小野先生的全职陪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让他们做一颗飞翔的种子也需要家长作为引导种子飞翔的风,带领他们去往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找到自己存在价值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读后感(二):爱要怎么说出口

  我爸妈,是很传统的中国夫妻模样结婚三十多年,谈不上琴瑟和谐,却也一路走到了现在,传统的他们,或吝啬表达含蓄低调,从不将爱说出口。对我,也是如此。一直以为大家都这样,直到看了这本书《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与爱的表达。

  小时候,总想亲近妈妈,可是她白天要上班,下班了要做饭干家务,等到她干完家务,我也差不多睡了。偶尔哭闹想引起关注总会被说“哭了不乖”,“不乖妈妈就不爱了”,从此我很谨慎的不再以哭闹引起关注,可是还是很想让妈妈抱抱,亲亲,甚至听他们说“爱你”,即使我知道他们很爱我,只是没有说出口,我还是很想听。

  受父母影响,我也从不曾对他们说过“爱你”,加上青春期的叛逆,我的表达方式简直就是反着来。

  这种情况到我高二的某一天晚自习结束改变,因为,我出车祸了。

  放学骑车回家的我被酒后驾驶的摩托车撞到,当场失去意识,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全身是血,没有手机年代,无法联系家人医生从我身着校服佩戴校牌找到了学校,学校找到了班主任,班主任才联系到了家长。

  在我爸妈到达医院前,我迷糊醒来,不知是否失血过多,没有感觉到一丝疼痛茫然的看着天花板脑袋里全是问号,我怎么了?这里是哪里?他们都是谁?护士简单说了我的情况,告诉我马上要手术。我的大脑像短路,简单的信息要很久才能解读完毕,“噢,要做手术。”

  在昏迷和清醒中切换,班主任赶到医院,两只手按住我肩膀,大声说“坚持,你要坚持住!”,把昏睡的我吓到了,难道我要死了么?情况有那么糟糕么?我爸妈在哪里?我还没对他们说过“我爱你”!怎么办?

  我开始焦虑努力不让自己昏睡,我担心要是像电视里演的,睡过去就醒不了了怎么办?!时间滴答滴答过,终于,在手术开始前,在麻药要打的时候,终于等来了我爸妈,我抓着妈妈的手,只说了一句话“妈,我爱你们,真的很爱”。

  手术做到了凌晨四点,我因为是头部先着地,伤全在头上。鼻子缝了5针,左脸24针,右后脑勺13针。

  万幸,我活着,没有什么后遗症;万幸,我对爸妈说出了“爱你”;万幸,虽然脸上的疤将伴随着我,但在鬼门关转了一圈,让我更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

  现在的我,有了自己的宝宝,他哭闹的时候,我会抱着他,告诉他“妈妈爱你,妈妈会一直陪你长大”,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的“我从来没有教两个孩子什么,除了陪伴和疼爱”。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读后感(三):不打扰是你们的温柔

  说到模范亲子,我所知道的有龙应台和安德烈这对母子、刘墉和刘轩这对父子,现在又多了小野和他的儿子和女儿。

  小野在《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这本书中记录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故事都只用一篇短小的散文就能交待清楚。读起来就像夏日骄阳天气里,坐在大树下乘凉,手边的下午茶根本不舍一口饮尽。他当然不是在教世人如何教育小孩,他只是在回忆反思自己是如何去爱的:“我从来没有教两个孩子什么,除了疼爱和陪伴。”

  有一次女儿李亚要完成写“参观报告”的作业一家人去了“安平古堡”,回到家依然没有头绪。小野就旁推侧引协助女儿思考,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提问,问着问着自己就放弃了,“没有感想何必勉强,对女儿而言,笑容比感想更重要。”读到这一篇的时候,我就在脑海中想象一个父亲,对女儿的课业束手无策无奈的笑笑,心里却是幸福着的画面。好美!

  我的父母都是没什么教育背景农村人,但有时候我感觉他们比一些条件很好的父母更赞。就拿我妹妹高中择校这件事来说吧,妹妹也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儿,中考报考了一所绩优生免学费的学校念高中,但是师资教育当然相对弱许多。当时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各种语言轰炸,教育我妹填自愿怎么可以如此随便。上门教育也就罢了,那段时间电话拜访也一直没停过。就当我们以为,父母该发火的时候,他们只说了一句话:“她选择的是她自己喜欢的学校,我们不反对。”听到这句话的我,眼角立刻湿润了。包括后来她大学专业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在劝我妹妹念师范的时候,爸爸说,“就选你想念的吧,我们也不懂这些,唯有全力支持你。”

  父母,这个职业通常都在人们毫无准备时就接到人生的offer。也没有谁天生就是当父母的料,虽说教育经哪哪都能查找资料,但谁又能保证哪套方法最适合自己的小孩。“钻石和石墨都是相同成分,钻石的分子排列规则而紧密,变得坚固值钱。可是石墨却比钻石更容易导电,更有包容力和吸收力呢......”

  就算子不成龙那也是父母的心头肉,哪怕女不成凤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谢谢我的父母,在我们面临选择时采取不打扰的态度,在成长的路上给我们最好的自由,我知道这是你们的温柔。这是你们的爱。

  书中也有李中和李亚两人对父亲小野的回应,他们都表示,只有自己有了小孩才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我想,他们说的应该是对的吧。不过成家之前把时间的空隙留一些出来陪伴父母也是不错的,我想听听他们除却父母这个身份以外的那些人生故事。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读后感(四):至少,你要守护好自己的孩子

  孩子是老师,很多我们都懂的东西经历了时间的冲洗,变的模糊不清,是他们重新教会我们;孩子是开心果,不经意间的那种懵懂碰触到大人们的心怀,情不自禁的,喜笑颜开;孩子更是回忆,带我们重温儿时的苦与乐,换个身份,领略那不一样的美好。孩子,你可真是块宝。如果这块宝跟你的容貌相像,性格接近,还生活在一起,不知道如果是你,会怎样守护呢?

  从当今这个社会来看,作者小野守护的方式可算得上是独特的了,在那个充满爱的家庭里,陪伴着他们,给他们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引领他们去发现人生的秘密

  现在补习班的风靡,家长们都想用业余的时间来让自己的孩子获得一个更高的起点,但小野的儿子却没有上过补习班,所以不能够很快适应学校的学习,一直是个“留学生”。尽管在学习方面有点差劲,可是他们始终相信自己的儿子,认为他是最好的,为了让他有个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把他转到教风比较开放”的差班,让他可以不受世俗的影响好好学习。注意培养他的兴趣,平时给他普及知识,带他到一些地方真实感受,更是像个朋友一样亲密无间,给他信任与自由,这些日常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让他最终也以优异的成绩被名校录取,出国深造。

  女孩相对男孩一般都成熟早点,但是作者的女儿叛逆期却来得相对较晚,一直很乖,从小画画,练琴,成绩虽没能拔得头筹,但也算名列前茅了。最后却因为学习太累,中途退学了,换成任何一个家庭,我想都不会在不出现硝烟的情况下就结束这场“战争”,但是,他们家没有,选择了尊重这个当时还未成年的女儿的决定。从未离开过家独自出门,他们也还是尊重了女儿出过读书的请求。我想女儿最后的成功也离不开父母的支持,父母的尊重以及父母的爱。

  我想这家人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陪伴”,不只是用心陪伴,更是用行动陪伴。为了让女儿学会游泳,一家人都报名了游泳培训班;为了完成儿子的功课,一家人便一起去寻找遗迹。不分开,一致的行动,这就是爱的陪伴吧!

  非常感谢小野先生可以带来他育子的分享感悟,等有一天我们为人父母,孩子的成绩肯定是最先被拿来比较的,但是在孩子还没懂成绩的“重要性”之前,我们是要剥夺他们快乐的童年,给自己脸上贴点光,还是让他们享受一去不复返的童年,给他们的人生多点自由呢?之后被比较的就是孩子的成就,如果孩子有所成就,那就可喜可贺;如果孩子一事无成呢,也请相信他是你的独一无二的孩子,给予信任,给予尊重,守护好他,那条通向“成功”的路,他会找到的。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读后感(五):温馨的时光,温暖的相遇——《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

  从书名看,“我最想告诉你的事”,一位65岁的老人回首一生,关于家庭、事业梦想人间三情,那些年错过的花开花谢,走过的路途中最惦记的风景,一直到现在才释怀的心事最快乐的最伤痛的如今已经风淡云轻的回忆……总而言之,看书之前对它的定位是:经验之谈

  O,NO,NO!

  拿到书就知道原先的想法大错特错,这本书温情脉脉,不说理。把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展现在你面前,截取和家人相处的日常点点滴滴,让你自己感受,家庭的亲情的温暖。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家庭记录册。

  一家人一起写的,不是用文字,而是用他们经历的生活,彼此真心爱护的心。

  在读,未完。忍不住来推荐一下,好书不藏私,分享大家一起读~

  其一,描写细致。细致到一幅画的颜色“粉彩河堤”一节,山是青绿色的,桥是大红色的,……用三四支彩笔混合涂出溪水不太清澈,可也不太脏的颜色。细致到“我们会经过一棵巨大榕树,榕树的后面有一片杂草丛生废墟”很少看到这么细致地描写家庭生活的书,好像在你面前播放的一幕幕生活剧,看得到女儿满脸疑惑地望着父亲,看得参观古迹之后父亲引导女儿写感想,看得到风吹过叮叮作响的独一无二妈妈手工风铃,看得到一家人去河堤溜冰、放风筝、看白鹭鸶,看得到父亲满心好奇又不敢问女儿成绩的纠结面孔

  不见琐碎,只见趣味

  其二,角度新奇。是不是对于父母,我们没有自以为的熟悉?我们生而为人,愈是亲近的人愈是陌生。是不是对于孩子,更依赖的其实是父母?是你给孩子捧场,还是孩子捧你的场?父亲的讲述后面,附有已经为人父为人母的孩子的回应。亲情的互动流动着满满的温暖。我们所以为的陪伴,是谁需要陪伴,是谁陪谁?如何才能做到,陪伴但不打扰?

  父亲和儿子,和女儿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片段,最妙的是,这并不是从父亲一个人的视角,也从孩子的角度来写截然不同体验。站在二十年后细说从前,老爸说当年周六陪儿子打篮球,儿子说当年怕老爸一个人在家里孤单,叫上他一起打篮球。

  不见,只见真挚

  这个温暖的小家庭,透过这本书,传递了家的温馨。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读后感(六):过程就是结果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是一本“非常不一样”的亲子深谈互动性散文。它不同于一般亲子指导、教育指南书籍,它不会教导,但它用另一种视角写出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爱的陪伴。开篇便有让人心疼不忍之感。在[序一]“我不懂的父亲”这一段,作者的儿子这样描述——他用很荒凉的眼神看着我说:“儿子,等你有天自己当爸爸了你就会懂。”

  该书作者小野,本名李远,生于台湾,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生物系,上世纪80年代初与吴念真、侯孝贤、杨德昌等人合作推动台湾地区新浪潮电影运动。

  如今,他是全球华语畅销书作家、金马奖最佳编剧,自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著有一百多部作品。在其多年写作生涯中,每每作品看似笔调平淡轻盈,但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这字里行间灌注进那些细微又饱满的情感——家庭、亲情和爱。

  在多年创作累积中,作者笔下作品丰盈,虽多以散文呈现,但笔触亦涵盖小说、童话、电影剧本等。当年曾获联合报文学奖首奖、金鼎奖最佳著作奖,并被《中国时报》读者票选为“四十年来影响我们最深的书籍”——《蛹之生》便是该书作者小野的成名作。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写作地理背景虽然穿插于台湾台北,但读下来一点都不会因为地域而影响代入。大概世界任何角落关于“家庭、亲情和爱”想要迫切觉醒的感觉都趋同吧。

  陪伴孩子,过程比结果重要。

  读一年级的女儿不会用“和”分别组三个词。她用胖乎乎的小手捧着本子过来问我。我笑着指了指书架上的字典。我和她一起寻找答案。这是过程。

  作为父母,我们日常给孩子最多的内容不是话语文字,而是行动和情绪。最有效的教育不是给孩子言简意赅的答案,也不是唾液横飞的斥责。而是在自己都没注意的时候,自己的日常作为。情绪是情感的滋,父母浇灌什么,就会生长出什么。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在给他体验过程的时候,也改善我们自己生活中的行为。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曾这样告诉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极少会有某一个突发事件或振聋发聩的言论一下改变他的三观。任何对孩子成长起到巨大积极效用的话,都是父母、身边人长期潜移默化的功劳。这是过程,也是结果。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中亲子陪伴交流相处的大量细节性叙述,充满画面感。作者似竭力以画面形式铺述,深入浅出地诠释儿童教育。这种表述会让读者重新发现自己在家庭、亲情和爱中所处的位置。

  有些事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眼中却尤为重要。亲子教育,最需要的是陪伴。父母要做的就是,用身体力行的过程引导孩子学会用成年人的思维和方式面对人生。

  当初不明白为什么小孩子不懂分享,就算跟他讲无数遍“孔融让梨”他(心底)还是不愿分享。

  我们把自己打回童年(回忆),会发现,我们(父母)并不知道什么是共情,也不知道每个孩子都有敏感期。如果你愿意回忆,在你小的时候和在你孩子小的时候,肯定会有一段类似于强迫症时光:不能接受别人在自己眼前掰走一半苹果,不能忍受手里的饼干突然破碎,东西掉地上会嚎啕大哭……

  这些都不是因为孩子小不懂事,而是那个时期他的认知被否定。

  我们大了,当认知被否定,懂得克制。这种克制,也多源于父辈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就是结果。

  读《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会想起远方模糊渐远的父母。

  一些孩子长大后倔强地要表达的,最可怕的,不是反叛,而是对人生的放弃。多少孩子也像龙应台儿子那样,叼着烟说:妈妈,你要接受一个事实,我很平庸,不可能像你和爸爸一样都拿到博士学位。

  很早就觉得自己长大了,独立了,可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头上永远撑着一把伞,身后始终有一个怀抱亦步亦趋地在守护你。像朱自清的《背影》里: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里: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更是龙应台的这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是说说而已。影视作品中呱呱坠地的婴儿,几十年光阴浓缩于一瞬,只用一帧画面便须臾成人,现实中却一刻都不能偷懒。

  读《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会看到当初自己的努力,会看到当初父母对自己做过的努力,更能明白自己当下对孩子努力的原因。

  如果你可以把视角拉高,俯瞰生活,就能发现——人与人之间首先沟通的是情绪,然后才是文字、语言。无论是市场买菜还是商务洽谈亦或政治让步。

  读《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会让人有所觉察:孩子,是我们自己,也是独立自由的他人。

  文/几画

  作者: 小野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6-2

  定价: 34.80元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读后感(七):长大后,我没有成为你:一对不完美的父母,如何尝试去做一对最棒的父母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

  这是父亲和孩子合作完成的亲子书。

  说是亲子书,倒不如说,是父亲的讲述,讲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件或大或小的事,联考、游泳、看展览、打球,等等等等。

  应该没有人不羡慕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母。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性格中的大部分缺陷,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父母,打压孩子的积极性,无视孩子的需求,甚至在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情绪。

  这本书几乎提供了一个亲子互动的范本。

  当孩子成长到青春期,心理发展跟不上身体的发展,心里难免会别扭、困惑,作者从没有站在一个至高的高度,居高临下的指导孩子,要往东、不要往西。

  说来简单。但是身处在一个坏的家庭关系中,就知道一个温和的父亲有多重要。

  引导式互动。

  女儿要完成的寒假作业里,其中有一项要写参观报告。才上小学的孩子怎么懂得参观报告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引导女儿,为什么要看展——看展时的天气、心情、气氛等有什么特别的,和画展中呈现的气氛是否有相同的地方?——有没有感想?

  一步步的循序渐进下来,女儿得出“画家是个孤独的人”的结论。

  文中没有进行后续说明,女儿的报告是否得到了夸赞或者高分。

  或者父亲本人也不在意分数高度和别人的评语,因为他自己也说:过程才是生命本质的全部。

  我表妹也是一个需要完成类此作业的学生。

  学生碰见这类问题,当然是抓瞎。

  求助我大姨,我大姨特烦躁,直接把作业抛给我,让我替她完成。

  我相信这绝不是一个个案。

  作者儿子的小学时代充满了挫折,被同学欺负,被老师冷落,他着急,给孩子转了好几个学校。

  为了保护孩子自信心不受挫,他鼓励孩子给画报投稿,却趁儿子不注意附上一封信笺:我有一个在学校教育中饱受挫折的孩子,如果他写的还可以,请给他一次机会,一次就好,谢谢。

  我看的好感动。

  作者当然不是一个对孩子没有要求的人。

  带孩子去淡水参观红楼和白楼,他会气孩子们对历史没有感触;

  对近在咫尺的河流都不了解,他会气孩子没有观察力。

  他的要求高于普通家长的要求。

  他引导孩子的方向很清楚,他要他们有思想有深度,有知识有文化,但是这又不是一件不需要人生历练就可以达到的事情,所以他又是急切的。

  爸爸也不是生来就是爸爸。

  作者和妻子一起,竭力为孩子们创造快乐、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围。

  这些不是传承,他们的童年并不美好。

  妈妈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妈妈,却执意要做一个全能且万能的母亲,无怨无悔地喂照顾全家所需;

  爸爸被自己的爸爸严厉管控长大,却努力做了一个智慧的父亲,创造出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

  一对并不完美的父母,都从自己的童年吸取教训,勇敢地要做一对最棒的父母。

  除去对这样家庭的羡慕,在心里暗想自己也要变成很棒的大人之外,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我们对父母,并没有自以为的熟悉,他们生而为人的梦想,和他们压抑的渴望,身为孩子的我们只有完全离开才有机会一窥究竟。

  我们受过现代高等教育,会持有非常理性的论调,诸如“所有的关系都是对等的,不论朋友恋人还是家人,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对任何观都应该包容”等。

  但是,亲子关系原本就不是对等的,一个小孩子长在妈妈肚子里,抱在怀里到会走会爬,这一切都是父母在单方面浇灌他。

  同样,父母也不可能站在一个完全理性的角度对待孩子,大事小事,势必关心则乱。

  而这,却成为亲子关系中的双方僵持的地方。

  所幸,我们的故事才正在开始。

  一个不完美的状态,会让我们不再无知无觉,而所有的尝试,都是值得的。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读后感(八):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有一年去北京玩,去了清华大学参观。同去参观的当然是很多父母带着的十多岁的小孩子。

  有一个清华大学勤工俭学的学生给我们当导游,他一面带领我们参观学校里的各个地方,一面跟孩子们讲他以前的学习方法。他讲到他是文科出身的,以很多省份能考上清华大学的分数来说,一般都是要市里第一,全省排名前十多位的才能达到吧。

  他说他文综和语文成绩特别好,回过头去总结自己成绩好的原因就是因为从小就很喜欢读书,说他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没有那么多娱乐活动,所以读书成了他唯一的兴趣,他慢慢说了很多他的一些方法和故事。

  然后我看到很多家长都低下头跟家里的小孩眨眼,小声说着话,大概意思就是,听见了吧,不用天天就知道上网玩游戏,每天要我们买这个那个却不好好学习,应该多和这个大哥哥学习才是啊。

  我有一个同事,经常跟我们谈论他儿子自律性不够。说明明一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一定要磨磨蹭蹭的写到十点多才做完,写一会儿作业就要上一个厕所,写一会儿作业就要找个橡皮,找个卷笔刀,再写一会儿作业就要发会儿呆吃点零食。

  其他同事听完都纷纷说,你小孩还挺听话的,就数落起了家里的小孩的其它“恶习”,要么是作业本课本乱扔,要么是每天写什么作业也不知道,糊里糊涂的每天。她们聊着聊着,都唏嘘感叹。

  最开始那个同事也感叹说,其实现在孩子课业也挺繁重的,他们也不容易呢。想想自己小时候,还不是像他一样调皮呢,我现在对他的要求我自己又哪能做到呢。就像现在,他经常叫我空闲时间在家陪陪他,我却每天都在外面打麻将,参加各种饭局,我自己也有很多没有做好的地方呢。

  曾经看过一条微博,大意是孩子是世界上模仿能力最强的,你根本不用刻意去教他们怎么做,你只要大踏步的往前走,他们就全部学会和习得了。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也就是一本讲述父母与子女如何相处和成长的书籍。作者是台湾作家小野。

  我很喜欢里面的一篇《女儿的七大件》这篇文章,这篇只是讲述了作者的女儿放寒假的时候,由于苦恼自己要完成的七件学校作业,而他帮女儿一起完成的简单故事。在我的印象里,大部分小孩子寒暑假的时候,父母见到他们没有做功课而去玩耍,就立即会呵斥他们立刻回房间做作业。小孩子碰到他们不会做得题目的时候,也显有耐心的父母会鼓励他们去思考,去启发他们完成作业的。

  而作者是一个很有趣的爸爸,他打着”工作是为更长更好的假期“这个观点,叫苦恼作业的女儿放下作业这件事,携全家去了一趟韩国滑雪,回家之后因为女儿有了一次深刻的寒假旅程,也从放松的状态里回归到了生活,于是写下了一篇《老师的家在下雨吗?》这样有趣的信(她向老师讲述了韩国下雪的所见所闻,而台湾那段时间在下雨,她于是自告奋勇建议老师明年寒假也去韩国滑雪)。

  作者说,“我花很多时间陪着女儿完成她的寒假作业,其实也只是在享受这样难得而珍贵的过程,并且让女儿也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来女儿长大了,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我没有太多担心。”

  我总觉得,养育孩子应该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一个过程吧。

  我们的父辈对于子女只有家长这种角色,他们那个年代会造成他们那种权威严厉的角色,而越来越多年轻些的父母,会在和子女相处的过程中,扮演更多师长和好友的角色。我觉得很多成功的模范家庭,他们并不是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他自己去走上自己喜欢的道路。

  正是我们灌输给孩子太多大人世界的东西,灌输太多现实社会的东西,他们才从小就固化和统一化,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世界,以后也会长成那样的大人。我想到了童话大王郑渊洁对儿女的教育方式,因为他们个性和适合的学习方式都不一样,所以郑渊洁让儿子小学就退学,而女儿继续留在学校里学习。

  而这本书的作者,他让女儿儿子选择了他们自己喜欢的路。有人问他为什么在学业最紧张的时候不送女儿去补习班。难道他对她的女儿很有信息的时候,他回答,“如果你问的是考试,我没有信心,因为考试是很现实的,补习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我只希望我的孩子的青春不要被限制在教室里面,我想让她活得从容自在一点,用她喜欢的节奏生活。”

  他还说,“有些人的学习是走快速的高铁,有些人的学习会绕一些远路,就只是这样的差别而已,人生未来的道路是无法计算和预料的。”

  我们每个人都追求更高更远的层次去提升自己,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我们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学业和能力上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这显然没有错,但是我们也要多关注我们对待生活的感悟能力,我们对人生的幸福感,而不是一直匆忙的赶路。

  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读后感(九):爱要润物细无声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但是人这一生,终将是光光来,空空去。

  人,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有时却如此不堪一击。一个人时不觉得,两个人也无所谓,当爱情的结晶来到我们中间时,我脚步混乱,思想混乱,开始不停地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什么才是对家人最好的爱,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

  经历三十,步入四十,越来越懂得给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而且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爱。终其究竟,只是知道,却从未去尝试付出过,也就是心动没有行动。有时甚至以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地当着妈妈。骂过凶过后又开始后悔,为什么我不能平和、温柔地去和她说话,为什么我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或许一个转身,一个拥抱,甚至什么都不说,都足以胜过骂骂咧咧、婆婆娑娑的一面。事后再忆起,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却引得我如此大动干戈,最后背道相驰,越离越远。这足以证明我的修行远远不够,也没有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人这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我不想长时间在自责和纠结中过着不快乐的日子,所以我开始寻找能治愈关于家庭、亲情和爱的一剂良药。因为我知道,现在的社会是浮躁,人们不愿意也来不及停下匆匆的脚步,多驻足停留一会儿欣赏身边的美景,多花点时间来陪伴孩子,多蹲下来听听他们的心声……我们看重的不是过程,而是一个全胜的结果,我们希望和最捷径的方法走最成功的路,我们希望他们认真学习,将来学有所成,有份稳定高薪的工作,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我从来没有教两个孩子什么,除了陪伴和疼爱。这是小野,也就是小说家李远在《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的扉页所说的。看似简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他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关系。透过二十多年的回顾与反省,从先懂自己再懂教,过程比结果重要,陪你走一段不一样的学习路,当你一辈子的啦啦队等他的两个孩子成长生活的点滴中,我看到了他的付出,他的参与,他的爱和陪伴。一篇篇亲子间的故事,他为孩子们寻找着出路,他陪孩子探索着人生,他尽量让他的孩子们快乐的生活,让他的孩子保持属于他们自己独立的个性。

  读了他的故事,我觉得他对于孩子的爱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他陪孩子们写寒假作业、猜谜语、看表演、学游泳、郊外游玩……没有过多的说教,身体力行,时刻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享受这难得而珍贵的过程,让孩子们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他们具备很多判断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他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任何难题,都以宽容、谅解之心,融化了所有的隔膜和芥蒂。不管是和父母相处,还是夫妻之道,亦或是孩子成长,他都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温暖的画面,因为他明白生活的真谛,他洞悉真正的人生。

  风,无声,吹绿了大地;爱,无言,滋润了心田。他的这种最高境界“润物细无声”的爱,不是我看过他的文章,读过他的故事就能立即改变、全盘吸收。但是我可以试着慢慢改变,学着用他睿智的方法来生活,相信我会越来越幸福!

  我希望我的爱就像小溪一样,慢慢的、轻轻的,无声的滋润着我的家人和朋友,让他们时常被阳光照耀,暖暖的,暖暖的……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读后感(十):王光裕,请你对我老婆客气一点

  王光裕,请你对我老婆客气一点

  读小野《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

  文/方木鱼

  这是一本有关“家庭、亲情和爱”的书籍,在书的扉页上,小野写到:“我从来没有教两个孩子什么,除了陪伴和疼爱。”

  没拿到书之前,我就知道,这本书应该差不了。因为小野是金马奖最佳编剧,这本《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由吴念真诚挚推荐。吴念真和小野是好友。他们不仅剧本写得好,而且都爱家庭,爱孩子,这一点有文字为证。吴念真在《我们的孩子很寂寞》一文中写到:“我的好朋友们,小野、柯一正、简志忠都跟他们的孩子很好。”

  吴念真在这篇文章中写到:讲出来你也许不相信,我和儿子真的从来没有冲突过。……他叛逆期跟妈妈讲话比较凶。我最多在旁边跟他说:“吴定谦,对我老婆客气一点!你有听过我跟阿嬷这样大声讲话吗?”

  原来还可以这样,此后,我经常套用这个桥段,碰到孩子惹他妈妈生气的时候,我就会说:“王光裕,请你对我老婆客气一点。”然后我就看到儿子很不高兴地撅起小嘴,扬起小手:“哼,那不是你老婆,那是我妈妈。”然后一家人笑作一团。

  小野这本书请了两个人写序,你一定猜不到,他的儿子李中,《我不懂的父亲》,他的女儿李亚《当了母亲之后》。李中在书里写:这可能才是我爸爸本来的样子:不是那个坐在书桌前写畅销书的亲子作家小野……

  我不知道儿子长大后会如何回忆他幼年时期的爸爸,是不是也是一个坐在电脑前手指头噼里啪啦,整天“写稿”的爸爸。

  小野是个理智而又冲动的爸爸,他在文章里写儿子被人打:“爸爸愿意陪你去干架,不顾一切后果。我嘴上这样说,心里却希望我义无反顾的行动能安慰手上的孩子。”小野的文章里,到处充满了这种琐碎却真实的细节。对于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能够记得生命中这些美好而平凡的瞬间,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今天接儿子回家,儿子发烧了,每次看着儿子小小的身躯要承受病痛,总想那个受到病痛折磨的人是自己。儿子看完电视躺在地上不愿意动,我把他抱回床上,想起自己有一年拉肚子,拉得倒在粪坑沿上,还是被大人抱回去的场景。

  今天爸爸出门,我昨天给他买火车票,他说买坐票就可以了,我还是买了卧铺票,可能是爸爸心疼花钱,坚持让我推掉,我没有。今天,应该是上车后,我收到爸爸的短信,他说,生平第一次坐卧铺车,很舒服。我想,这种生活中的小确幸,也算得上生命中美好而重要的事。

  关于这本书的书名中的问题,《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我想替小野把留白的部分补足,忍不住套用一句流行的网络语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