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僵尸文化》是一本由[美] 肖恩·麦金托什 / [美] 马克·莱弗里特 编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一):被吓到也许是一件好事?| 海地僵尸信仰是如何进入全球流行文化的
1982年,哈佛大学教授韦德•戴维斯跑到中美洲的加勒比岛国海地,跟当地一个职业创造僵尸的巫师——当地叫做“波哥”的人提出请求:希望这位“波哥”送他一个可以带回美国的僵尸。随后,这位“波哥”骄傲地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陶土罐,并且声称这就是僵尸。戴维斯解释说他想要一个行尸走肉般的物理僵尸时,“波哥”感到十分惊讶。他问戴维斯,你随身携带一个僵尸怎么过安检啊?再说了,我送你的这个“僵尸”可比你说的那种由死人复活而来的物理僵尸更厉害,更有力量!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二):电影中的文化符号——僵尸
有僵尸角色的电影很多,涉及到僵尸元素的更多,但是僵尸不是类型电影,本书以文化的角度来讨论电影中的“僵尸”元素。此书并非一位学者的成果,这是汇编类书籍,每人一篇。可能是考虑到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包含的范围非常广阔,首先要考察“僵尸”在电影中出现的外因,一方面,僵尸文化有着自身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僵尸文化的来源涉及到民俗传说。所以安排本书开篇两章的主题为:《僵尸的进化:不停归来的怪物》与《民俗传说与僵尸电影》。
论及到电影的来源之后,进入到具体的有关僵尸电影的阐述之中,更为深层地讨论僵尸文化蕴含的深意。如论述僵尸血腥喜剧,从《活死人黎明》到《僵尸肖恩》的食人狂欢。又说道意大利的僵尸电影:生命、爱、死亡及鲜血。
下面还有关于《僵尸电影中的启示录空间》;《没有器官的僵尸:性别、肉体与分裂》;《吞食性别与类型:罗梅罗僵尸电影中的女性主义校正》;《惊变28天》中的混血与后人类焦虑;《死去仍不得安息:精神摇滚乐中的性、毒品、摇滚乐与不死族》等。
除此,还从游戏中的僵尸形象展开论述,如:《游戏空间的僵尸:基于僵尸视频游戏中的形式、语境与意义》;最后一篇是:《“现在我感觉被僵尸化了”:在线扮演僵尸;四万年的恐惧,活死人如何热舞》。
由于这种情况,所以本书的每一篇论文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不成系统。但是本书在目录之前放置了一篇前言,这篇前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了这些看似没有内在关联的论文,然后分别提取了每一位学者所作的文章的论点,其中有一段是为概括,他写道:
一书集合了来自电影研究、大众文化、视频游戏研究等领域的学者,调查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与话语中僵尸扮演的角色。通过考察根植于民俗传说中的(活)死人描绘是如何“进行”并且进入西方流行文化,特别是从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电影直到现在的视频游戏等,我们希望这本论文集能够使读者对公众心理意义上的僵尸获得更深刻的洞见:他们如何代表社会的恐惧,关于他们“进化”的描绘是如何持续反映他者、传染病与死亡的潜在信念的。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三):僵尸文化的演变及其影响
我对于僵尸最早的记忆,还是在香港以林正英为代表的僵尸片中,那时候对于僵尸的印象可说是童年阴影,直到后来才发现,僵尸这种虚构形象不仅仅存在于东方,更加盛行的则是在西方。
罗梅罗在1968年拍摄《活死人之夜》时,应该不会想到,僵尸这一类型的题材,可以风靡至今,入侵至所有流行文化之中,成为恐怖片一个重要的子类型,尤其是电影领域和电子游戏领域最为突出。
世图出版的这本探讨僵尸题材的书籍《电影中的僵尸文化》,初看起来是在解析诸多僵尸类型电影,实则是借这一题材,衍生出了诸多探讨方向,整本书是很多学者所写的论文集,将这一流行文化符号进行各种剖析,书中所用的文字语言几乎上升到学术高度,非常适合深度僵尸文化爱好者。
书中提到,僵尸最初诞生于海地的伏都教之中,通过魔法将死去的人复活,成为介于活着和死去之间的生物,没有意识的奴隶,并且渴望活人的血肉。这就是僵尸最初的雏形,僵尸的英文“Zombie”,也正是出自海地语。本书的第一章节,介绍了僵尸的起源,乔治罗梅罗并没有创造这种生物,而是将它发扬光大,成为了一种当今重要的恐怖亚文化。最早的僵尸,和魔法以及宗教都有关系,本是属于民俗文化的僵尸,如何一步步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根据书中的一些资料考据,僵尸最早依然多数存在于文本书籍的层面,这时候的僵尸形象还没有固化,更没有深入人心,是一种民俗传说的存在,所以分为心灵僵尸和物理僵尸,心灵僵尸是没有身体的灵魂,物理僵尸则正相反,而最终僵尸带给世人的印象,无疑是行尸走肉一般的物理僵尸类型。
1932年是重要一年,那时僵尸首次进入到荧幕和舞台上,开始初步进入大众视野,包括那年夏天诞生的第一部僵尸电影《白魔鬼》,相比其他恐怖类型的开山鼻祖,其知名度要远远低于科学怪人,吸血鬼这些其他类型,之后也拍摄了诸多僵尸电影,但都反响平平,直到罗梅罗《活死人之夜》的出现,僵尸这一造物开始逐渐走入主流文化,以及后来很多的僵尸形象都继承了罗梅罗的电影,行动缓慢,啃食活人,群体无意识等设定,罗梅罗的僵尸电影,也影响到了其它类型片,僵尸入侵的世界,笼罩在一种末日氛围中,也就是之后的诸多后启示录末日电影,甚至是《疯狂麦克斯》为代表的废土电影。
自此以后,僵尸再也不只是停留在民俗传说中,而是更多活跃在荧幕上,以僵尸为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一些知名导演起家时,最初也都拍摄过僵尸电影,之后开始转型拍摄好莱坞A级制作,像是后来拍出《指环王》的彼特杰克逊,以及执导托比马奎尔版本《蜘蛛侠》的山姆雷米,和目前DC电影宇宙的主力导演扎克施耐德。
看完书中的这些论文,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僵尸文化的流行,其实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现象,书中的论文作者,已经将这一文化符号进行了某种学术的具象化,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变种,荧幕上的很多僵尸电影,其中的某种内核都是一致的。
本书虽然名为《电影中的僵尸文化》,但不仅仅只是提到电影中的僵尸,其中剖析了不少这些僵尸电影映射的社会现实,以及对其它流行文化造成的影响。像是罗梅罗僵尸片中,对于消费主义的讽刺,映射越南战争牺牲者,尼克松式美国沉默的群众们和被压迫的少数民众。摇滚乐方面,在介绍《精神摇滚乐》一章中,提到了对于这一类型音乐的影响,影响了诸多乐队的作曲风格以及想要传达的东西,在《惊变28天》提到的后人类理论,是对于科幻类型赛博格文化造成的影响。另外更重要的,就是改变了视频游戏的发展,在《游戏空间中的僵尸》中,介绍了有关的僵尸游戏,以及衍生出来的游戏发展模式,玩家在游戏中,更倾向于去选择反面的僵尸角色,而不是正面形象。除开我们熟知的僵尸类型游戏《生化危机》或是《死亡之屋》,直到至今,这一游戏类型依然经久不衰,已经从最早的射击游戏开发出了其它游戏类型,可见这一恐怖亚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本书最后列出了书中提到的僵尸电影,和一些受到僵尸题材影响的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科幻片,吸血鬼题材以及木乃伊或者吸血鬼类型,可供喜欢僵尸题材的影迷查阅和观看。目前对于僵尸这一亚文化类型研究的书籍,其实已经非常多。
本书作为一本论文集,章节之间没有关联,每一篇都介绍了这一亚文化衍生的其它思考,至少在对看过很多僵尸片的我们来说,一些考据剖析无疑是非常有趣的,提供了另外一种探讨空间,而不仅是停留在僵尸这一生物本身,为这一类型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若你是僵尸电影迷,或这一文化的爱好者,想要深入的了解这一亚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四):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起错了名字,后来我发现是我无知
最近看了这本《电影中的僵尸文化》,先说说为什么会挑这本书来读。对于一个宅男来说,大部分假期时间就是在家玩游戏,看电影,看连续剧。而僵尸这个生物,或者说这个东西,又都频频出现在这三个方面。
我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一提到僵尸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和《僵尸先生》,虽然后者我是没看过,但前者我可是看了好几遍的。那时候有个疑问,这片子里的僵尸不是吸血鬼吗?跟一般人印象中穿着清朝官服,走起路来举着手臂一蹦一蹦的形象好像差的有点多。尤其是况天佑啊、将臣啊,这类一二代僵尸们,打扮的那叫一个时髦,抽烟喝酒烫头(我说的不是于谦),甚至还跑去当警察。OMG你是在逗我吗?好吧,抛开人物设定,整个连续剧还是相当好看的。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五):我的“僵尸”兄弟
僵尸,是现代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元素,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也更多的出现在电影电视剧以及游戏中,而如今僵尸俨然成为一种文化并席卷全球,本人就非常热爱僵尸片,在个人看过的有限几部电影中也发现一些僵尸电影的发展规律以及僵尸的“进化史”,但是却很少想到僵尸文化流行的深层次原因,而在这本《电影中的僵尸文化》中,我们无疑能够找到答案。
本书由12位来自电影研究、大众文化、视频游戏研究等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研究的领域,为我们讲解了僵尸文化的由来,从起源、进化,到在电影中的体现,从宗教到性别,从精神摇滚乐到僵尸游戏,从世界的崩溃到人类的焦虑,不一而足。由此可见僵尸文化具有广泛性与流行性,以及多么灵活的可移植性。以前一直认为僵尸完全是人类头脑的产物,现在才发现原来僵尸亦有起源,在第一章节“僵尸的进化:不停归来的怪物”中,作者追根溯源,由海地地区伏都教的邪恶伏都巫师创造了“僵尸”,而在海地的民俗传说中,有两种类型的僵尸:心灵僵尸以及已经进入流行文化类型的由死者复生的身体。而现今的僵尸也由此进化而来。而在作者为我们介绍的僵尸电影演化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僵尸角色脱掉了政治讽刺与人性讽刺的外衣,而显得逐渐单一化的过程,作者对于这些方面所做的深层次心理学、社会学剖析,则让我们看到深埋在僵尸现象之下的社会政治文化变迁与人类的深层次心理。
在“《惊变28天》中的混血与后人类焦虑”一章我们看到僵尸元素格外广泛地进入电影、游戏等娱乐元素中,由于僵尸有着无可比拟的象征潜力,所以人们可以用任何人类的情感与意象——爱情、别离、短暂、悲惨——去填充他们,在马丁罗杰斯笔下,我们看到僵尸元素在电影中所做出的符合社会现实的改变以及随之催生的混血电影,在这样的视角下,恐怖电影、科幻电影以及僵尸电影不再有清晰的分野,而是更像融合在一起的混血电影,而在这样混杂而奇妙的设定之下,是可以被更多层面解构的剧情与角度,这个世界显得更加恐怖而荒诞,而人类的境遇也变得更加不同。
归根结底,僵尸文化从现象到流行的过程,还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因为不论何时,它们都是我们的镜像,它有人类的贪婪本性、嗜血天分,它指代了我们的罪恶——殖民主义噩梦、种族主义的情节、人类自身的焦虑与残暴,还要承担我们末世论与人类困境的痛苦,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着痛苦、无奈、冷漠,在他们身上,有着如此众多而又独特的二元平衡行为,在电影、游戏中,僵尸代替我们承担着人类的罪与罚,他们是我们的——“僵尸”兄弟。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六):总觉得是有什么控制着僵尸
概念一经产出和流行,就不会再有更多的追溯,思维也就停留在它现今的模型。如今僵尸被人们这样地追捧,也可以说是喜爱,以至于成为社会大众习以为常接受着的一种文化,它的形式也在多元的世界中得以丰富,僵尸被赋予更深刻的意义,他们代表了社会的恐惧,他们在形式上的“进化”进程也同时反映着他者、传染病与死亡的潜在信念,解释不通的邪恶腐坏与无意义感都会被重重的潜意识所吸引,于是僵尸文化的流行变得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如电影,是最早给出僵尸的银幕形象,不像哥特传统定义的德古拉、弗兰肯斯坦那样的异类,他们起源于西非的伏都教。发展至今,沿袭了20世纪60年代 导演乔治·A·罗梅罗给出新的定义与游戏规则,僵尸不再如海地民俗传说的那样活死人的存在,他们有思想,有动机,他们食人且有机动性,他们会因切断大脑核心的头部损伤而被真正杀死,这让僵尸更具娱乐化,他们被拖入到视频游戏当中,《生化危机》、《古墓丽影》等游戏把僵尸进一步推于大众化。游戏也成为了僵尸文化的载体,甚至被崇拜。
个人经历过《魔兽争霸3》的辉煌,90年代的人都会为这款游戏所痴迷。暴雪公司推出的这款游戏给出了一个新的种族,那就是不死族。这样的一个黑暗势力在竞技类游戏中不再被排斥,被异化或者是回避,不死族有了新的生命,通过玩家自身的操作实现了对于邪恶势力的操控,这被定义为解构主义哲学中活死人的“意义崩溃之所在”。之于国人大众,腾讯推出的CF穿越火线僵尸模式,把对暴力屠戮和血腥杀虐的大众关于僵尸普遍快感推向了极致。
僵尸的末世来临效果与西方宗教产生的启示录有相通的哲学,罗梅罗的电影一开始就给出了对一个堕落社会的召唤、末世瘟疫与必不可少的复活的死人的观念。但也同时通过电影寓言揭穿着启示录的谎言——“先知通过他的预言,占据了一个不安全的狂欢化位置。他站在了自身之外,以认同自己的身份。”
前些日子看了韩国的两个僵尸片《哭声》和《釜山行》。这些僵尸电影已经有了新的诠释社会的意义,僵尸的娱乐化进程中,还会出现僵尸=人类这样的映射思考,投射社会问题与人性思考。
谈谈对于我而言的僵尸,最初的概念是香港演员林正英给的,是那种一蹦一蹦的面色惨白的讨厌鬼。之后是MJ科普给我的会跳舞的有意思的僵尸。再后来各种美国大片的灌输不同性格的僵尸。看了这么多,我逐渐意识到人是不可能变成这个样子的,但许会有别的类似宿主一样的控制与破坏。我想到了生物中的看不见的微小而可怕的东西,那被人类定义为寄生虫、病毒、细菌、真菌等的恐惧,无法触及可见却骇人听闻。狂犬病和疯牛病的发病状态看来是最为接近躁狂的僵尸的了。包括有些生物行为也是类似的,蟹奴会寄生在螃蟹里,汲取营养最终会使得蟹死去;前一阵纪录片《地球脉动》中介绍了把蚂蚁“丧失化”的真菌,它们会侵入蚂蚁的大脑,被感染的蚂蚁失去自主行动能力,不停向高处爬。它会在蚂蚁的大脑中不断增生直至最后爆出来,杀死宿主并传染给蚁群中的其它成员。这和僵尸咬人的传染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我一直以为没有什么“灵魂僵尸”,他们无非都是被控制住的产物,失去了自我的意识,我想那是每个观者自己内在的心魔在作祟,近乎滑稽而并不恐怖的僵尸越来越多了。这也是以后的僵尸类文化电影带来的感官体验,面对僵尸是一种轻松心态,这看似也在违背着什么,却也印证着存在这些感受的真实,我想以后的丧尸类电影会给予我们新的认知体验,我期待着。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七):我们即僵尸,僵尸即我们
在世界各国的神话作品或传说中,都有不死生物的存在,作为恐惧的代名词,世代相传。从宽泛的角度来看,大多都可以归类为僵尸序列。僵尸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心灵僵尸和行尸走肉。心灵僵尸是没有身体的灵魂,而“行尸走肉”的僵尸则是没有灵魂的身体。在亚洲国家,大多是鬼魂之类的传说,是虚拟的、存在于意念之中,但偶尔也有“林正英”类的僵尸出没,也是取法于西方艺术手法。当代社会,我们所谈到的僵尸基本都是指“行尸走肉”类型的僵尸。他们普遍的特征在于:不死、欲望、暴力、行动缓慢,等等。僵尸电影自1932年肯尼斯•韦伯执导的舞台剧作品《僵尸》开始,便在舞台和大银幕之上大放异彩次序至今。肖恩•麦金托什(Shawn McIntosh)联合多位学者撰写的《电影中的僵尸文化》一书对僵尸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解读,通过审视、分析僵尸所代表的控制与奴役、力量与弱点、自我与他人,以及集体与个人身份之间独一无二的平衡行为,为更好地理解为何我们格外享受恐怖类型电影,以及如何感知自己和流行文化的某一方面提供了一扇窗户。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八):事关生与死的灰色地带
看一本的时候,总在抱不平,显然是痛苦的事,与此同时还要在头脑中回想和追溯各种不堪和充满血浆的画面,那简直是另一重痛苦了。我在看《电影中的僵尸文化》一书,我为何不平呢?因为居然没有东方僵尸的一席之地,死而不僵反成僵尸,由一方驱动,结局惨凄,“灵鬼簿“未曾录闻,可知多么遗憾。闲话少绪,由此可知《电影中的僵尸文化》盘点的是西方远亲异路僵尸的故事。
僵尸电影尽皆恐怖,恐怖电影却未必是僵尸电影。只为了一个因素:人尸殊途,僵尸流溢着无序、传染、痛苦、无意识,人就充满着鬼蜮、欲望、执拗满是七宗罪的寓言。人和尸的共舞,漫卷着血浆,呕心的惊诈,其实当你习惯这个模式,尸不怕,人心难测。好了如上一段话,说的仅是个人读书观影的浅见。真正的梳理和系统,电影中僵尸的谱系还得有论证而出。看章节标题已然了然:“僵尸的进化:不停归来的怪物”“民俗传说与僵尸电影”"僵尸血腥喜剧:《活死人黎明》到《僵尸肖恩》的食人狂欢"“生命、爱、死亡及献血:意大利僵尸电影”、“僵尸电影中的启示录空间”……从如上题目你就知道,分别讲述的僵尸起源、僵尸的载体、僵尸的象征意义、僵尸活动的空间……这种写法是论文式的,严肃的,即便你看某些电影时,只是一个小毛头,偷租影碟,聚众感受下CLUT片的刺激,里面有让你捂住眼睛的淋漓鲜血,也有让你捂住眼睛的浑圆肉体……多年后没有一点不适,夤夜翻看僵尸的溯源故事。
无论我们多悲伤,黑与白、活与死、血与泪,这是世界带给我们的真诚和透明,僵尸仿佛灰色地带,你不幸闯进去,挣扎进活和死的空间,在这个地带和空间,营造的悲喜故事,悲默默离去,喜人心洞察。看电影时你并没想那么多,或竖起每一个毛孔,鸡皮疙瘩林立;或冒出冷汗,心跳急剧……总之你并不想女性出现的意义,可能仅止于感官刺激。可是看书你会明白女性的温柔、女性的乖在电影中有种近乎拷问的异样追求。男性和女性在这类电影中并不完全是我们所固化的刻板性别印象,也许就像游戏《快打旋风》的女性角色毒药,这个设定总是在为了满足西方道德的合规——不男不女。这种改变增加了一种神秘主义,确乎传奇,反而让人渴望了解背后的故事。某种程度说,很多僵尸电影中的女性,有类似的象征。未免牵强,如上不再展开。僵尸的方方面面还真很难说尽,摇滚乐、游戏、宗教……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西方僵尸观影指南,了解台前幕后事。
僵尸无国界,恐惧不分你我,僵尸是人类对生和死的探讨,爬啊爬,啃啊啃,阴风飒飒后,理透想清无非如此:德古拉伯爵根植人心的城堡,沐浴阳光必然崩塌消散。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九):僵尸与焦虑
关于僵尸这类题材,随着各种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大热,开始不断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曾经小时候香港电影中的僵尸一度是我的童年阴影,但随着审查制度的规定,反而这类电影已经开始在国内消失,然而外国却开始火热起来。关于僵尸的定义,书中似乎与我们传统认为的僵尸是不一样的,书中将僵尸分为两类:心灵僵尸与物理僵尸。僵尸电影为何如此火热呢?这大概与僵尸所蕴含的更深层的东西有关。
作者肖恩在《僵尸的进化》中说:“僵尸所代表的控制与奴役、力量与弱点、自我与他者,以及集体与个人身份之间独一无二的平衡行为。且他“永不言死”的品质是其成功作为令人恐惧的怪物而长存的原因之一”我们爱观看恐怖电影来寻求刺激,僵尸元素出现于很多恐怖电影之中。然而僵尸的人设因为并非某种传统怪物,其直接从民俗文化进入流行文化,而没有事先扎根与文学之中。所以对于僵尸的定义,并无那么固定,反而是随着文化潮流的不断发展,有着各种各样的变体,而很多的恐怖元素怪物都可以被归类与僵尸之中。如丧尸,吸血鬼等等,而类型与元素也开始有着多种变化,如诙谐、校园、末日、科幻等等,而非曾经单一的恐怖元素。
而电影热衷于僵尸元素,他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如著名的僵尸电影《活死人之夜》死人的被复活与被转变没有明确的提出原因,然而电影中的某个报纸却暗指其原因可能是来源于政府。这部电影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动荡不安,僵尸产生的原因的怀疑,无疑反应了当时公民对于政府的不信任。而去年很火的两部僵尸电影《釜山行》与《请叫我英雄》,以及一度火爆的《行尸走肉》和《生化危机》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是什么让这些电影达到如此之高的认同感呢?
首先,恐怖片与暴力美学的流行是因为什么?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可以让这一个理论说明——毁灭美学理论。观众在观看某物被毁灭的过程中寻找到一定的美感,在违背社会常规而无须恐惧、报复中找快感。这也是一些暴力游戏火热的原因,在虚拟世界之中寻找无需付出代价的快感。同时僵尸的出现意味着秩序的破坏,人类被道德与法律秩序所束缚,而僵尸却意味着这建立起的高墙被推到,而当人类世界失去维持平和的秩序,人性的发展是难以预测的。在电影《釜山行》中每一个人都在挣扎,在善与恶、自救与救人之间挣扎着。同时这些怪物也是我们对于社会焦虑与思考上的隐喻。科技与文化的急速发展,而我们的灾难片与怪物片中大多都对这些进行着毁灭与破坏,我们是否也在恐惧着这样难以掌控的发展速度呢?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十):僵尸丧尸活死人,傻傻分不清楚
单从书名来讲,僵尸+电影,正是对口。猫靴在电影和读书方面属于射程很短,火力很猛那种,严重偏科。读起来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只能说这本书并没有刷新我知识面,大多是集中在乔治A罗梅罗和意大利铅黄电影那一段时期,严格来讲,想象力受到了局限,抑或说,过于正统学院派。
虽然书中对僵尸、丧尸、活死人也做了区分和讲解,然而并不让我满意。如果只是从乔治A罗梅罗这一支来说,那明明是丧尸好吗。而提到僵尸,这起源得从遥远的非洲大陆说起了,我大巫毒神教巫师会下药将活人进入假死状态,埋葬时掩其口鼻,用草管儿插嘴里呼吸,等完事儿了,再挖出来,涂以石灰,间或下药,使其混沌不清,这便是白僵尸的起源,非洲僵尸从此而生,肖恩·康纳利在《天降奇兵》片尾就是这种。而我大中华的僵尸也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黄总和蚩总干仗的时候,便有蚩总秘书女魃的记载,先秦《诗·大雅·云汉》有云,“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旱魃便是僵尸的高级版,相比之下,老祖宗更为规矩,《子不语》上将僵尸分为八类,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也有僵尸故事,可以这么说,我大中华的僵尸,起先秦,兴南唐,盛于清。
又扯远了,我们还是说洋僵尸好了。可洋僵尸也不是这么分的啊!布莱姆·斯托克在《德古拉》一书中,被德古拉咬过的露西,最后变成的那是活死人,有独立思维,能说会道,除了每天出去喝点血,不能日光浴了,与常人无异。而这种比吸血鬼低一级的活死人,在书中“僵尸”就算高级货了。而后才是丧尸,丧尸起源在电影中又无非几种,外星物种入侵、病毒感染、诅咒和召唤,这要再细说又是无边无际,说来话长不说了,多看点B级片就都知道了。而至于书中所说的丧尸最后人性的光辉,那只存在于两种情况,就是尚未完全丧尸化的人,或是僵化的条件反射。说到这里,又得感谢下《暮光之城》,在它彻底糟蹋了吸血鬼之后,为更多神经病打开了思路,于是便有了《温暖的尸体》这种丧尸皮的青春爱情小片儿,或是《我是僵尸》这样的“哔”“哔”美剧。
不管怎样,丧尸以它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低廉的成本,越来越活跃在大银幕上,而制作成本亦趋于精细,从最初的磨坊电影升级为A类大制作,除去乔治A罗梅罗,如今炙手可热的大导演例如蒂姆·伯顿、彼得·杰克逊、山姆·雷米、吉尔莫·德尔·托罗等等等等也多有颗对僵尸热爱的心,正是这些有名的没名的、出于热爱的或是限于成本的、才使得僵尸电影能有如今这般旺盛的生命力。
可能正因为这种廉价的生命,使得只有僵尸才可以这么说,“我之所以不死,正是因为我死过”。讲真,成为僵尸其实是挺幸福的事儿,死亡只是开始,之后就是长生。
而好多人还在想着如何才能再续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