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是一本由今何在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还不记得我是谁?你......你难道已忘了从前的一切?”
“杀几个妖怪,天庭就能放过你了吗?”
“他们要你杀谁?”
“东胜神洲齐天大圣美猴王”。
我们每一个人自出生起就被教导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在惊讶中习惯,在习惯中无穷尽的加厚自己的面具,变得卑微、圆滑和遗忘。
一、经典
我不知道别人眼里“经典”是个什么玩意,但是如果你问我什么是经典,有没有什么标准,我觉得唯一的标准就是时间:十几年下来,对于悟空传的解读没有几十万也有几万份,相信解读它的文本比它本身的文本长的多,在我看来,这就是经典。
但是为什么?为什么唯独是《悟空传》?
如果说是新世纪第一波全民阅读热潮,那么同时期的作品其实也没那么少,为什么最火的是它?如果说是承接了《大话西游》,但是其实他们距离的时间也不短了,而且在我看来,它实际上和《大话西游》完全不一样。
所以其实大家也说不明白,如果刨去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外,似乎也就这一句“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了。
所以爱情故事略过不提,我觉得本书讲的最好的并不是爱情,甚至不是爱情在命运下的脆弱--这实在是太过简单的归因了。
二、再没什么《大话西游》
在我看来,唯一称得上《悟空传》主轴的就是反抗,而我相信这也是打动一代年轻人最关键的一点。而反抗的种子是深埋在整个文本之中的。
有人说《悟空传》像《大话西游》,但后者讲的也许是面对命运的不可抗性和悲哀,表面上看《悟空传》也是如此,不光诙谐调侃像,解构取经的神圣性更像。不过八戒虽然最开始就把取经的“任务”简单的认识为诅咒并甘愿为解开诅咒而受苦。但悟空打死唐僧之后他又轻松的说“解除不了就不了吧,做猪又如何做神又如何,也许做猪会更快乐一点。”
这时的悟空依旧是有包袱的,他担心唐僧死了,诅咒就解除不了了,却被八戒实力打脸,以至于到后来自己感慨“原来像这样神仙没法管的东西都有个名字,叫做--妖。”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它和《大话西游》完全不一样,如果《大话西游》讲的是命运的不可抗性下的悲剧,而《悟空传》讲的就是失去了一切的年轻人的解脱与自我救赎之路。
三、钥匙
这才是归根结底的共鸣,所以我在最前面说:我们每一个人自出生起就被教导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在惊讶中习惯,在习惯中无穷尽的加厚自己的面具,变得卑微、圆滑和遗忘。
这个遗忘并不只是遗忘自由的感觉,甚至是遗忘追寻自由的自己。
哲学中有一个很高大上的说法叫主奴辩证法:主人买一个宠物,不会询问宠物的名字,而会赐予宠物一个名字。
乃至宠物在五百年后彻底忘记了自己叫什么。
悟空偏不,他几乎毫无犹豫的打死了师父,甚至这一段描写都没有多费丝毫笔墨,显得如此稀疏平常。
我相信在全书中,没有比这一段更为精彩,它不是华丽的辞藻和公式化的煽情,而是以一个拉屎放屁般最自然的姿态描写了奴隶对主人的反抗。
这在我看来就是解开本书直击每个年轻人内心的钥匙。
四、你、我和他们
它给人直觉上的暗示:反抗需要毫不犹豫,需要不经思考,需要稀疏平常。全书第一章使用了大段篇幅描述唐僧和徒弟们的“打情骂俏”,也似乎唐僧完全无法命令徒弟们,他看起来像是一个“朋友”。
如果他的形象让你想起了身边的人,无论是老师,家长,领导还是同事,看似无厘头的第一章的全部目的就达到了--因为第二章唐僧就会死。他的死亡不止是因为他是奴隶主,更主要的是,他代表了一种奴隶主式的柔情,似乎表面上的平易近人就可以让人软化,顺从,就像主人对待宠物那样。
《悟空传》对此的回答是:不。
你不能因为社会的规训就丢失了自己的一切,你应该去寻找你自己,哪怕你被命名,哪怕你遗忘了一切,哪怕你重新叫自己孙悟空,这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悟空传》之所以不叫《齐天大圣传》,就是这个道理,也许你已经忘记最初自由的感觉,甚至忘记了追寻自己的自己,但是哪怕只要有一个苗头,无论是突破自己还是赶上新的时代,你都可以把命名权夺回来,从奴隶主的孙悟空变成自我定义的孙悟空。
如果从这里展开,整本书就像行云流水一般说得通了,沙僧错把监视悟空的任务当成收集碎片的任务,最终也没有得到赦免,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会得到赏识,以为自己听父母的话,就会得到赞扬,但是世界本身是别有用心的,甚至父母,都往往是喜怒无常的。
所以别人靠不得,哪怕像悟空一般粉身碎骨,也强过沙僧一般渴望救赎。
八戒开始是悟空的引领者,指出“诅咒解除不了也没什么。”,但他是虚无的,虽然看得穿,但是却不敢站起来反抗,不敢渴望月的归来,以至于愤世嫉俗,浪荡形骸。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也很多,表面上什么都明白,洞察的深,说起黑暗来也头头是道,但是实际上却什么也不做,比起沙僧错误的依赖强一些,但终归是个悲剧。
所以空谈,胆怯要不得,哪怕像悟空一般粉身碎骨,也强过八戒的虚无主义。
五、悟空
我相信,这样的孙悟空必然是每个挣扎在人生道路上的80,90后的指路明灯,或为师,或干脆就是自己。也正是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引领感,让它变成几代人的经典,因为经典显然需要让每一代人都能吸取养分,它是不朽的,反抗精神是不朽的。
今何在的《悟空传》是经典名著《西游记》的另类解读方式。在新千禧年刚到来时,那时的网络文学才起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热血青年以一种新奇独特的方式写就一部网络作品,确实能牵引许许多多青春少年的心。因为每个少年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想上天,想入海,想浪迹天涯,想无拘无束地闯荡世界。大闹天宫,不怕鬼,不怕神,身怀七十二变,千万般武艺,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成了热血青年的另类愤慨抒发对象。
小孩喜欢《西游记》,大多是喜欢里面精彩的故事,神奇的法术,漂亮的,奇怪的装扮;成年人,却喜欢对它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挖出其背后的种种借物喻人道理。特别是像作者这种当时刚刚走校园,走进社会,对人生,对未来迷茫,面对现实处境的压力。所以,他想到了《西游记》这个似假似真的故事。去西天路上永远的主角,孙悟空,作者借他的心,他的呐喊,喊出自己的迷茫。
忘却曾经意气风华的自己,忘却曾做过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只想护着唐僧去往西天取经,以获取功德分,修成正果的孙悟空,曾经陪在嫦娥身边几十万年看她织银河星尘,如今变成整晚都只会仰头盯月的猪八戒,破碎的琉璃盏成为心中永远的痛的沙和尚,一心痴恋着唐僧的白龙马,四人一起护送对佛法天赋异禀的唐僧去往西天取经。各怀心事的五人组合,没有世俗的尊卑礼仪,有的只是,嘻笑打闹,各自也不服谁。
要取得真经,就要突破心中的界限,可这五人都有各自的心结,如何打破界限。一路上,都有各种妖怪跑出来替孙悟空找回记忆,你曾经是齐天大圣,你曾经率领百万妖众打上天宫,你就是要打破神规戒条,你不可以像现在这样不明白自己是谁,不可以被人指着鼻子走。一个又一个的五百年,紫霞,仙女阿瑶,白晶晶,她们心中的孙悟空真的是曾经的自己吗?他真的要杀死曾经的自己,才能修成正果吗?
曾经与嫦娥是一对恩爱的神仙眷侣的天蓬元帅,惹怒的玉帝,被罚下人间做一头猪,他夜夜仰望星空,咬破了舌头,只为寻找永远不想忘记的爱人,嫦娥的身影。说他花心,其实他也专情,好吃懒做,只是不想活的太累,不想心中太苦。
原来镇守流沙河的沙和尚,他也不是老实巴交之徒,他要找回琉璃盏每一块失落的碎片。他也只想安安心心做一个卷帘天神,不知为何会得罪神界掌管者。
金蝉子转世的唐僧,他西行取经,只不过也是与如来下的赌注,他要探寻生命的意义,一定有物能跳过这一切的命定之界。
取经路上的故事没有过多叙述,倒是每个人的过往,每个人的心结却写得异彩纷呈。看似散乱的众人,其实大家都在一个中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本书对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可能是看得热血,可是对于有了一定社会经验,对社会早已有过多认识的人,只会觉得此书太做作,作者太过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们年轻时都曾有过气壮山河的梦想,想过一蹴而就的人生。但是人生路从来不是一帐风顺,都有很多很多的曲折。作者的梦想在迷惑中前行,他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世界,大多的理想应该已经实现了。读者的理想,读者的使命,还在继续完成中。
《悟空传》读后感(三):他们从未被打败
很多人的青春里都有本无法被取代的书——《悟空传》。买到之后,开封之前迫不及待,打开之后爱不释手,读完回味无穷。
在《悟空传》中,每个人物的性格不同,遭遇不同,选择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无论是挥棒指向所有自由的阻碍的孙悟空,用宿命轮回与如来打赌证法的唐僧,还是每天对着月亮叹气的天蓬……西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不同的方式突破着西行的既定路线,用自己也许微弱的力量争取着自己的理想——自由、真理、爱情,并为之不惜代价地拼搏,而这正是青春最动人的地方。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的自由。”
“一条金鱼喜欢上和尚,一只猴子喜欢上仙子,一个猪头喜欢上月神的单纯。”
“那一刻被电光照亮的他的身姿,千万年后仍凝固在传说之中的反抗到底。”
……
未必还记得年少时的春花秋月,未必还明了多少往事,但仍然记得《悟空传》带给自己的感动;未必还记得整个故事,未必还记得所有细节,但那些经典语录还时不时自动在脑海中蹦出来;未必还记得都出场了哪些人物,未必还记得当年阅读时的种种经历,但依然记得曾经为之感动过,依然记得那不安涌动想要冲出胸口的情感和热血。
现实里每个人都无法完全自由,都在世间有着各种各样的束缚和无奈,关于爱情,关于成长中的伤痛,以及关于自由本身,但我们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个“悟空情节”,那只猴子承载了我们所有价值观下的理想和对自由的向往,那是一只敢于挑战一切,心与天齐,永远追逐着梦想的猴子。
很多人觉得悟空、唐僧、天蓬、沙僧、小白龙……他们都逃不出如来的算计和被设计好的命运就是失败。但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说的,“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只要尽力奋斗过,追逐过梦想,就不曾背叛自己的初衷,追梦的人又何曾失败?
悟空痛苦、挣扎、被冤枉、被误解,到最后和自己欲望战斗,然后进入下一个西游的轮回,可他从没有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哪怕被烈火烧得只剩半截残破的身躯,哪怕全身的骨头断裂,他也不曾认输,直到最后他都在战斗;
唐僧与如来打赌证法,变成一个平凡的和尚,可他辨明真法的心不曾动摇过;
天蓬被罚下天庭投胎成猪,日日只能望月叹息,等到终于与阿月团圆的时候双双死于大火,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全;
沙僧花了五百年时间粘好琉璃盏以期赎罪重回天庭,可玉帝王母早已忘了这回事,当琉璃盏再次被打碎时,沙僧终于从自己的幻想中醒来;而小白龙倾心唐僧,默默陪伴守护所爱之人,她已经全力爱过,又有什么失败可言呢?
他们已用尽全部的努力去追逐梦想,哪怕命运并不顺从他们的心意,哪怕下一个西游的轮回又要开始,他们从未被打败。
《悟空传》读后感(四):放肆桀骜,齐天大圣孙悟空
著 安康小确幸
孙悟空如今何在?
丙申猴年,是《悟空传》出版十五周年,今日有幸得阅,甚是欢喜,或许也包含所谓的情怀在内吧。包括我们80后在内,孙悟空不知已陪伴了多少代人的童年。七十二变,筋斗云,火眼金睛,如意金箍棒……这些都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看家本领,拥有如此豪华标配,放在漫威漫画里也是无人能敌的吧!
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了西游记,你会发现:唐僧居然不是话唠,也不是总是怪大徒弟的糊涂虫;猪八戒真真是个情种,原来他和月神是相爱的;沙和尚根本没那么质朴,反而有些神经质;而孙悟空也不是那个兢兢业业、负责打妖精出苦力,保唐僧西天取经的行者,只是个忘记了自己的“妖猴”罢了;拯救天下苍生不过是对外宣传的口号,冷眼旁观,享受人间祭奉的天庭还是那个天庭。
《悟空传》读后感(五):《悟空传》真务实
《悟空传》真务实
《悟空传》真务实。作者今何在,被《中国图书商报》誉为内地网络文学第一人。原名曾雨,从小被称为“神童”,幼儿园时开始改编《西游记》。(幼儿园老师叫他给小朋友讲《西游记》,他不记得了于是开始自己编……)
后来加入了一个制造少年天才的计划,但是随着这个计划的最终失败而“如同废品被冲进了下水道”(这是他本人原话)。于是“走进了庸俗的大学,走上了庸俗的工作岗位”(这也是他说的)。
在金庸客栈的黄金时代,你可以看到他的影子,惊世骇俗的《悟空传》就是在那里写出来的。他之后还曾担任金庸客栈的版主,但由于“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整个互联网都在改变,不止是客栈。所以我觉得我无法再为客栈做的更多了,时间上也不能承担整天盯在论坛,而我的性格又不愿只挂个名无为而治,所以觉得还是辞去更好吧。”于是他“引咎辞职”了。
当命运早已注定,而你却无法改变时,你会做些什么?是做一只望着月亮哭泣的猪?还是反抗到粉身碎骨的石猴?本书讲述了悲剧英雄孙悟空对命运的抗争,并对仙佛等一切伪善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作者以现代人的角度重新解读《西游记》的某些情节,通篇弥漫的是思考。另类的西游记,另类的玄幻经典。 影响最为深远的网络小说。《悟空传》取材是众所周知的,以现代人的某个角度重新解读了《西游记》的某些情节。通篇中迷漫的不是情节,而是思考。语言使用的又符合当今的读者有些跳跃的思维,思考浅者着迷与野性与无拘束,思考深者被背叛和理性所打动,风靡是当然的。 2 简介 编辑 从写作这个故事到现在,五年过去了。当年为这个故事而欢笑愤怒或悲伤的情绪,已经难以回忆。它仿佛是闪电般的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又仿佛已经在心中深埋了许多年。我们永远在路上,在为生活奔波的时候,在发现自己已经不再为很多事而惊讶时,在拥挤的人群中无比孤独的时候,我们发现,所谓彼岸,不过是一个支持自己走下去的谎言。五年前你问这一切是为什么,五年后你笑着说这一切就是这样。今天我不再这样去写文章,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也已奔流而去,不再复回。 《悟空传》真务实。
《悟空传》读后感(六):《悟空传》: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
自大圣归来之后,心里燃起大圣的爱与恨。西游记中的故事,大圣更多是在降妖除魔,但少有人问津他的内心世界,先推荐大圣归来,里面失去力量的无奈和毁天灭地的英雄之魂之间的冲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结尾略显粗糙,但不影响它的动人。言归正传,悟空传是一个新的故事,一个有些迷幻的故事,里面重新塑造了许多角色,悟空在这里有爱有恨,有迷茫,他还是很强,他怀疑自我;八戒还是遥望月宫,但当站在月宫前……;有智慧的唐僧;对哪吒死后的重新塑造,对整个西游世界架构的拷问……等等,很有吸引力。
而在语言方面,作者努力运用古典化的语言,比如“欢喜得紧;悟者便成天地,空来自在其中;自知失言,众人见势皆散”等,但毕竟很难,文中照样有“我不喜欢会思考的猪,那还是猪吗;别叨叨了;不能近亲结婚”等现代化的语言,让你偶尔笑出声,出戏,但要是深究,可能会被当作风格有些乱,个人觉得不错,尤其是里面“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从今往后一万年,你们……”等等
一个新的西游故事,你或许觉得离谱,或许觉得新奇,但不管怎样,它都值得一读,在这里引用作者的序结尾吧:“这漫长而短暂的一生,究竟该用来追求些什么呢? 直到今天我也没有答案。 《悟空传》,其实就是一群人用一生寻找答案的故事。”
《悟空传》读后感(七):悟空传——一个战士的自序
莫失儿时愿,莫忘来时路
作者今何在就像是一个战士,年少时凭借着满腔热血一笔才华印证了张爱玲的那句"出名需趁早"。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写了这本在我二十岁的时候都不能理解的悟空传。
大学时候有幸拜读,却草草收场,看不懂的人物,参不透的玄语,不知道的生活。最近看到十五年再版的消息,于是又将书重温了一遍。 今何在将这个社会影射到神仙体系中,将生活中你所能见到的代表性的人物都罗列进去。将有理想有热血的人写进去,也将那些被现实打败梦想的孩子写进去。将无知的大多数写进去,也将清醒着却也无可奈何无所作为的写进去。将张扬跋扈的人写进去,也将委曲求全的写进去。总有一款适合你。我不在乎你是谁,我只想让你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除了寥寥数语悟空的心理活动,我无从猜测悟空到底是以何心态对抗天庭,对抗生他的天地。或许我理解赞同孙悟空这样毁天灭地重新建立自由世界的想法,但我只能如同二郎神一样,在远处旁观,或许迫不得已之时会帮天庭之流打压一下孙悟空,关键时刻装作自己被打败不在场。只是说来说去我与二郎神都是个旁观者看着战士的战斗着。
因为我从不敢对抗我的天庭
我想无论是在外漂着有今天没有明天的你,还是在家重复一样生活有明天没有今天的你都会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你深究不下去的原因何今何在告诉你了,可是答案是什么,今何在也在寻找。十五年过去了,今何在从青年到了中年,依旧给不了这本书一个答案,给不了自己一个答案,也给不了你一个答案。
可是答案,从来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别人告诉你的道理,永远不是你的。当有一天你认同了,那是因为你经历了,如果你一听说就认同了,那只能说明你笨。笨到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去肯定别人的存在。 作者都在书的开头告诉你了:"我们说了别人的答案不是你的答案,如果有人要拿答案灌输给你,那不是为了让你聪明,更可能是想让你变傻。"
孙悟空不傻,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的答案。他拜师学艺更强大,有本事了勾划生死簿解放一众被生老病死困住的人的命运。有了群众基础他要推翻正统政权,大闹天宫。于是"孙悟空这三个字总与天庭的惨败联系在一起,像一个阴影压在神将们的头上。" 即使多年后失忆了的无甚威胁的孙悟空重回天宫,众神对他依旧色厉内荏。孙悟空稍稍高声说话,玉帝依旧会吓得想躲起来。玉帝的威严从来是用在敬畏他的人身上,他的威严压不倒不惧他的人。
被压在五岳山下之前的孙悟空任游天地间无所畏惧,没有任何规矩可以束缚住他。最后他失败了,这是一个悲剧,但是不可否认,过程是一个喜剧,让人拍手称快想拍胸大喊一声:好! 这种砸烂地捅破天的事无人敢做,所以众人费尽一世的周折,依旧过得是复制的人生。这世间只有一个叫孙悟空的猴子,被大家所知所流传所敬畏所敬仰。这样的生活你想要吗?可是你敢要吗?
普通人有简单的幸福,英雄有漫天的孤独。
世人皆知的孙悟空是这样的,小众流传的金蝉子也是这样的。
如果是说孙悟空是外在形式的想推翻旧政权,那么金蝉子就是内在思想的抵抗。孙悟空师傅菩提老祖嘴里第一次对如来的描述是"师尊是不会有错的。你想不通,定是你自己错了。" 只是金蝉子依旧没有听尽菩提祖师的劝诫。就在如来问法时,迦叶懂了如来拈花含义而笑。金蝉子不是不懂,只是他却要为这天下看到拈花不能笑的人挣言发声。当如来与他的信众只为自己的信念沾沾自喜时,金蝉子想到的却是这天下不可顿悟的人。
反抗的下场金蝉子是知道的,不等佛祖的降罚金蝉子便自贬凡界重新取经。再世为人的金蝉子变成了江流,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唐僧。他依旧那么的与众不同,说出来的话让远在西天边的如来为之一颤。
我要这天,在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只是这样狂傲的人却可以收留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样同他一样命苦之人。也只有这样狂傲的人可以吸引来东海龙宫的公主,为他倾心,冒死抵抗天界指婚,最后只为了驼着金蝉子减少取经一路的脚力之苦。只是众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伤痛之中,无人看到唐僧的用心良苦。唐僧曾经默落的对白晶晶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恨我。""如果我死了,他们就会解脱吧。"
他们都只是怨恨眼前的受苦之人,忘记了被这个人发现时自己本身的狼狈样子。被埋在土下的猴子不敢再碰触土地;忘记了过去只有自卑的却狂恋月亮的猪;一直学不会游泳被困在流沙河河中心石头上已经站了五百年的沙僧。唐僧知它们的苦,只能将这些苦一并吐了并且原谅他们。可是就连标榜自己"命运也找不到我的缺点"的唐僧也能说出"我只要想一想,自然就醉了,长夜漫漫,太清醒不是会很难受?"
命运对每个人都是残酷的。曾经我不知那句"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现在竟理解的如此透彻明白。唐僧只能带着这一群深受天界荼毒的人,走着他们共同的道路。
曾经威风凛凛的天蓬元帅,只因心扶起跪在地上的爱人,顶触了玉帝与王母,便被玉帝将他的所拥有一一剥夺。你不是手握重权敢顶撞上司领导么,那就解除你职务,贬你下凡;你不是样貌堂堂能得美人心么,那就让你变成一头猪。这样的你,还有什么能力顶撞天界权威。最后,曾经的天蓬元帅之能无奈大喊道:"需要多么高的智慧,才能想出这绝妙的安排啊!伟大的上苍啊,众生都颤栗在你的威严之下!"
变成猪八戒的天蓬元帅只能以水当酒,只图一醉,或许醉了再看天上的月,是更美的憧憬。
曾经碌碌无为的卷帘大将沙僧,是这一群超凡人中最平凡的人,哪怕身为马的小白龙都是东海龙宫的公主,都会吐云降雨之术,有追求个性的龙生。只有卷帘大将是误打误撞被扔到这个队伍里。原因就是背! 黑! 锅!
他也是这群人里唯一想要安安分分的做着天界给他的一份工,这份有可能是他历尽千万年修行才争取来的工。虽然那个工只是在王母玉帝进出往来时他给掀个门帘。仅此而已。只不凑巧的是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地方正好是他卷门帘的地方,琉璃盏碎了,逃走的王母深觉没有面子了,就拿这个可有可无的人撒气了。
这个可怜的人,只是以为他打碎了琉璃盏,他甚至都没有反驳琉璃盏是他打碎的,他只是历经五百余年的心血将散落世间琉璃盏拼凑找回。只是这样一个人,根本不知他领导的心理,所以他以为将完整琉璃盏放到王母面前就会被赦免。这样的小小的愿望被王母将琉璃盏轻轻的再次打碎后破灭了。从此沙僧听到碗碎的声音就全身止不住的颤抖。
二郎神是个有意思的人,他明明厌恶上天制度,却要当上神仙。他明明讨厌天庭不讲信用的降伏孙悟空,却仍旧帮着天庭去收服孙悟空。他明明可以阻止孙悟空从炼丹炉中出来祸患天庭时,却远远躲在一旁,因为他觉得这件事需要有人帮他做,做他想却不敢做的事。他明明那样冷酷无情,却深爱他的狗,不许旁人多说话。他明明爱他的妹妹,却仍要做着与玉帝同样的事情,生生斩断自己妹妹的幸福,将其镇压华山下。这样神经质的二郎神,是不是属双子座的。
哪吒是最纯净的人,像一张白纸,有人如何教导他便如何做。最大的悲剧是他一生下便注定是一个无亲无故的人,有人养无人教这句话在他身上不是一句骂人的话,而是一句可怜他的话。唯一让哪吒感到欣慰的的是在他活着的为数不长的七年里,在生命的最后,还会有朋友为他真心担心,为他的死而难过。重塑莲藕之身的哪吒又活了,但是哪吒已经死了。从此活在世间的只是一个精致的莲藕人哪吒。 只是有理想的人都死了,活下了的都是肉身。
这本《悟空传》写了那一群死在理想里的真正血肉之人。作者不止一次提出来,人有七情六欲,只有神仙才是空的,人若成仙,便要舍弃一切,舍弃一切的人便是死了的人,按换算公式来说,神仙就是一无所有的死物。
总结一下,《悟空传》就是写了主角孙悟空由反抗到遗忘,遗忘以后依旧想要奢侈的自由的一个故事。
感慨良多,想象最后太乙真人的嘴脸,嘴上一套,心里一套,真真的坑娃专业化。看过他嘴里冒出来的“宿命论”后,真是怀疑自己什么叫“天注定”。这句话从来都是像孙悟空这种人才能说的,普通人不努力,又有何资格说呢。
想想人类何尝不是这个地球的神呢。掌控地球万物的生死,不是因为这万物的宿命,仅仅是因为人就是神,人说如何便如何。
哎。
《悟空传》读后感(八):书比电影好看
悟空传观影后感兼读后感 ——麦小走 彭于晏说:“我看《悟空传》时,不做任何事。”这句话是特别吸引我的,就像书中孙悟空看晚霞时说:“我看晚霞时,不做任何事!”而看到书中有血有肉的师徒四人,不应该说五人,还有小龙女,真的可以做到看悟空传的时候不做任何事。 书是可以让人浮想联翩,这我是早知道的,所以要说拍一部悟空传,在我闭卷的那一刻就已经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部电影,诺大一个放映室,我正中央而坐,仅我一人。 光落在帷幕之上是花果山美丽的晚霞,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晚霞,今何在聪明的很,在描写晚霞如何如何的美的时候,偷来了原著中对晚霞描述的诗词!看厌了美景的人怎样美丽的晚霞才能让人看着看着看着忘了吃晚饭呢?孙悟空就可以,或许是因为他忘记了一切,但是有一些感觉却忘不了吧!就像肌肉记忆!这是紫霞最平常的姿势。 故事开始的镜头,若是我,我会给阿瑶,阿瑶在书中有一种老大的女人的即视感,这让我觉得欠她点什么,孙悟空欠她的可多了,五百年的磨砺让他对她忘的一干二净,对紫霞他至少肌肉记忆,唐僧让他打饭他说看晚霞,而对于阿瑶这个单纯的仙女,堕为女妖甘为女妖全都因为他的阿瑶他竟没了一点感觉! 然而我看到的电影悟空传不是这样的,或许每个人看完悟空传这本书都能在脑海之中翻江倒海出一部悟空传吧! 电影里没有阿瑶,也没有小龙女,这两个我比紫霞还期待的角色,两个痴情的女子。说真的,我倒是希望电影里不出现紫霞,说情怀唐嫣超越不了,倪妮照样也超越不了朱茵的!与其如此还不如没有这个角色罢了,我读书的时候就感觉紫霞是书中唯一的神,她无心无欲,这与倪妮饰演的女痞子相差甚远,或许是不想让一个好好的女主角变成面瘫吧!又或许是把唐僧这样一个有点花和尚的形象与紫霞揉捏成一个角色时最好呈现吧!毕竟故事才发展到大闹天宫多一个唐僧怪怪的,毕竟那时候他还是金蝉子,法力仅次于如来,在西天呢,如来都仅仅是用浮雕来呈现,想想其实挺不喜欢如来叫上苍这个人设的,释与道在中国还没到谁管着谁吧!这里面释竟然管着道,还管的死死地!都已集齐西游三剑客了缺一个唐僧也怪怪的。 然后就是我们的主角,当彭于晏自我介绍从今以后一万年都会记住我名字我的名字就叫孙悟空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他是看过悟空传的,但是这个猴子却真的不像猴子,从小演员开始就不像,如台词像狗,是的带着仇恨复活的猴子的确不会活蹦乱跳,悟空传这本书从一翻开就没有给我那种欢悦的气氛,但是从镜像里悟空看到的小猴子就是那样活泼的啊!好吧我又陷入了原著党的悲哀!说到这,又觉着悟空传是没有白看的,因为导演没有照搬原著啊!在电影最重要的部分新增了小说中没有的堕凡之后的捕捉筋斗云的故事!这些若是落在纸上是多么好的故事呀!还有,你知道金箍棒是怎么来的吗?你道是东海龙宫里搬来呢铁棒?看到孙悟空捏碎金箍箍在了定海神针上,好像并没有违和感,应该说恰到好处。走出了西游,我想这原就是作者的初衷吧,所以他诠释了一部沉重的悟空传! 说好的郑爽饰演的有情有义的猪八戒呢?为什么变成了阿月?几天就可以情迷于帅哥的阿月,这跟天庭之上,天蓬为了博取阿月的欢心,花了数十万年的时间摆弄星河而彼此却谨遵天规矜持的阿月相比,相爱得有点简单!怎么说呢?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是郑爽饰演的缘故,有一种青春爱情故事的即视感!欧豪不使用九齿钉耙是为了耍帅吗?若他不使用飞刀我不会如此觉得! 喜感的乔杉诠释的书外的卷帘大将,没有了那种为了回到天庭而收集琉璃盏碎片的希望,没有了那种为了回到天庭而做叛徒的渴望,为了一个孩子而奉献出生命总有一种博取同情的即视感,这不是只会说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的沙僧,也不是书中面目狰狞的沙僧,对啊,电影里本就不是沙僧,是卷帘大将,还没有打碎琉璃盏的卷帘大将!加上降魔里那个吃人形象的沙僧,顿感觉这个一直被我们忽略的角色饱满了许多,他是沙僧,从仙到妖从妖到取经人不仅仅是一脸胡须的变化就能诠释的 最后讲一下二郎神,对了还有大反派天尊,这两个角色真不喜欢,整个故事中一个男二比男主厉害就算了,连男主的女人还是他让的,喂喂喂,别狗血别狗血!最后打BOSS分明是男主帮男二打怪晋级,他贯穿影片,感觉这不是悟空传,这是杨戬转,说真的看杨戬传的时候还是挺希望杨婵在悟空传里卖卖萌的!大反派天尊这样一个角色的存在让他们与天斗斗得没有了那种本应该有的无奈的感觉!即使她有十倍千倍万倍悟空的力量都不可怕都不无奈! 好了,电影和书都看完了,西游这个超级大IP是时候翻一翻了,我总觉得我们都应该翻一翻,有些书里的故事不能总让电视讲给我们听。
《悟空传》读后感(九):西行不休
再版的《悟空传》出来以后,要拍电影的消息出来以后……“一本书吃一辈子”,这是猴子微博下面的评论(当然是善意的嘲笑)。但这也足见《悟空传》的分量,“网络文学的里程碑式著作”是它的头衔,我翻了翻最近的评论,有些人表示了一个“看不懂”、“失望”的意思,我简单扯一点自己的认识(然而我第一次读也没有看懂嘿嘿,多看几遍味道就出来了)。
怎能忘了西游?
今猴子的书总有一种让我感动到想哭的悲壮的灵动的生命力(好像很矛盾的样子但我确实感觉是这样的)。
以前失败过无数次、现在刚刚又经历了一次失败,正走在下一场失败的路上……他仍将走下去。也许下一次会输的更惨,已经没有重要的东西可以失去了。但只要他仍然行走着,就并非一无所有。走在路上的人他拥有脚下的路,拥有路上的风景,拥有身边一起走着的人。他有的只会越来越多(主要内容可以看豆瓣的简介我觉得那个写的很好)。
一个人走了一圈之后还是原来那个自己吗?是啊!那就是唯一的、真实的自己,一步一步走了一圈的自己啊!
西行不休。
我觉得用汪曾祺的《复仇》里的一句话来说很合适,“有的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
“不要死,也不要孤独地生活。”猴子这样做了,得到的是被叫做“妖”。猴子他不服啊。“《悟空传》,其实就是一群人用一生寻找答案的故事。”
师徒四人、陆伯言、康德,他们既没有让人流连回忆的过去,也没有使人充满期待的未来,他们只行走在脚下。那些行走的背影最后凝固,就像花果山崖边的那块灵石,吸收过月的精华,沾染雨露的芬芳。它那么沉默着,却好像下一刻就会有什么喷薄而出似的,让人没由来的胸中如同憋了一口气,想要大喊,喊着喊着就要流下泪来。
生我何用?不能欢笑。 灭我何用?不减狂骄!
愿每个人都走在西行的路上。
看再版序,才真的觉得今猴子已经是马上四十的人了,初版序里那个很欣慰我们的路还很长、夫来还很远的猴孑,如今开始怀念当年的自己;那个说“人生最有价值的时刻,不是最后的功成名就,而是对未来充满期待与不安之时。”的猴子,也开始感叹时光易逝。
那些看不懂的、说《悟空传》垃圾的人,够猴子想好一阵子了吧?电影上映,够他期待一下吧?
都还在路上呢。
然后不可避免的说的封面了......我也不可避免地觉得很像大圣归来......但也不能说丑吧,如果不知道大圣归来的话我觉得还挺不错。
就是可怜了那些把《悟空传》当大圣归来买了又看不懂的【省略号】。
《悟空传》读后感(十):落魄英雄的问道路
不得不说特意一天不间断看完之后很失望,分段式和时间交错的写法且不论新颖与否,但是这种错综的叙事方式在这本书里体现的就是交代不明有些混乱而无厘头。
再者关于本书中孙悟空的英雄气概在这里就是威名在外而未能立住,虽有无数簇拥者和吓退诸神的本领却没能拿出他的神韵,完全缺少让人心潮澎湃的东西,后续被消除记忆一心向佛的孙悟空的挣扎和内心的追求似乎始终浮于表面而未能深入。
里面人物多,片段式交代,想表现出每一个人不同于西游记里的形象,想竖立出一个嘻哈之外深情而坚守的八戒,离经叛道又自有追求的唐僧,那个一直心魔缠身好像要突破自我又始终有点懦弱的沙僧,不知道是想表达的点太多还是如何反而让这些角色连同孙悟空都没能站稳脚跟。
如果按照网络小说的标准还不算差,点子稍有新意展现了西游里不一样的师徒四人,有些句子和观点尚可,只是与之背负的盛名实在难以达到。
大概这师徒四人都算得上英雄人物,都在追寻自己心中的道,看似境地落魄其实心中还是有所追寻。
曾是英雄,今夕如何,哪般境地,依旧袅雄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