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镜狱岛事件》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8 20: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镜狱岛事件》读后感10篇

  《镜狱岛事件》是一本由时晨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镜狱岛事件》读后感(一):除了噱头还剩什么?

  又是一本实物与宣传不符型小说。开头无论是题记或序章都透露出一股故弄玄虚味道来,然而读完整本书下来,感觉除了故弄玄虚基本不剩什么干货,真是让人失望

  抛开剧情感情线不谈,一本合格的推理小说要建立在至少能让正常人信服的逻辑上好吗??一开始设计密室渲染的那么夸张,结果你告诉我是有把刀留在别人心脏里???首先不知道作者是剧情需要还是医生黑,一场手术的严格标准比你意淫的要高得多,医院做完手术是需要清点器械和用品的,这种肚子里留个刀具的事情出现故事会知音里我就当笑谈,你出现在一本推理小说里,我就只能质疑你的胡编乱造了。其次,就算手术刀在,别人知道本人不知道?本人知道不去做手术拿出来留在那等着疼?不是很理解你这种强行准备杀人条件理由。第二个推理就更可怕了,你用一个磁铁去吸掉一个人的头???你知道开动那种机子和前期准备工作夜深人静时候是有多吵吗?任何一个人醒来尿尿你都功亏一篑,有必要做这种行为???那个什么韩晋我就不说了,一个跟着侦探身边的人被描写的像一个花季少女让我不禁打了个寒噤。

  最后,镜像这个梗埋得太烂俗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吐槽了,这本书除了一堆华而不实的噱头外没有让我看到任何激动人心可取之处。心疼我的32块和半天时间,唉。

  (不知道作者看到别的作家给的那些优秀评论会不会脸红,反正我看我都觉得他们不去当总秘专拍马屁真是浪费才能了)

  《镜狱岛事件》读后感(二):《黑曜馆事件》之后的突破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超乎我的预期的。这部作品的逻辑推理不输于前作《黑曜馆事件》,两起不可能犯罪的解答也很不错。而且相较前作,《镜狱岛事件》在故事性、伏线和布局上有了可喜的进步。缺点是唐茵的身份直到结尾才公布,以及第二起命案的可行性存疑。

  当然有些豆友指出的更多的细节上的问题我也看过了,各有各的道理。于此我不想在本书的细节问题上多谈。我更想先把这个议题放大,先谈谈逻辑流推理小说。

  个人认为,逻辑流推理小说有三个要点:逻辑与细节、公平性、观赏性。

  逻辑流推理小说注重一步步的逻辑推演,因此非常需要注重细节。所以如果逻辑流推理小说的严谨性出了问题即漏洞太多,就会有读者认为这显得像是纸上谈兵。有些读者会具体指出小说中的漏洞,然后分点列出。

  其实这样的现象普遍,不仅限于逻辑流推理小说,诡计流推理小说也有,只是读者对逻辑流推理小说的细节要求更高。我要提的是,细节问题《镜狱岛事件》有,《黑曜馆事件》也有,甚至埃勒里·奎因的某些名作也有。

  大家不要忘了,推理小说的创作本身就是“纸上谈兵”。推理小说中的谋杀案本就是虚构的,尽管推理作家奉行写实主义精神把谋杀案写得再怎么“实”,也很难考虑到所有的细节。更何况逻辑流推理小说的创作最重要的不是逻辑推理多么严密,而是能够在保证一定程度的严密上使推理得过程具有观赏性(此处摘自某位侦吧吧友的观点)。而且,逻辑流推理小说的重点不在于那种一目了然的逻辑,而在于将平常难以觉察的细节连接起来。这些因素使逻辑流推理小说的创作变得难上加难

  所以说我们应该给逻辑流推理小说多一点宽容,而不是各种挑刺,将书中的各种细节问题列出来,然后嚷嚷着要退钱。当然,细节问题实在太多的话同样不行,这点我承认。

  毕竟能写出逻辑流推理杰作实属不易。在我看来,逻辑流写得好的推理作家,欧美有埃勒里·奎因,日本有青崎有吾、有栖川有栖、法月纶太郎,中国有时晨。当然,我绝不希望大家对我的这句话太过误解,因为我并没有将他们进行横向比较。我想表达意思是,我们若进行纵向比较,就知道众多的推理作家中能出现这些逻辑流推理作家究竟是多么的不容易,欧美和日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尚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呢。

  以上观点可以套用于《镜狱岛事件》中前两起不可能犯罪诡计以外的细节。为什么我这么说呢?以《罗马帽子之谜》为例,逻辑流推理小说很少有非常出彩的诡计,那是诡计流推理小说的事儿。而《镜狱岛事件》中有两起不可能犯罪,而且诡计还蛮不错。对诡计的可行性问题和细节问题当然更不需要求全责备

  另外关于逻辑流推理小说的公平性问题,其实本格推理小说(不管是逻辑流还是诡计流)都是一样的,于此我把它们放到一起来谈。

  公平性问题主要是线索公布的时间。有一本著名的推理小说中有许多线索都是在推理过程中揭晓,这也成为这本小说最大的败笔。本书中也有一条线索,它连接着《镜狱岛事件》双线叙述的两条线,但是这条线索直到结尾才公布,那就是唐茵的身份。

  当然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我看到有豆友给这本书打了两星,抱怨平等阅读体验。就这点我们仍然可以将《镜狱岛事件》与《罗马帽子之谜》对比。《罗马帽子之谜》以逻辑推理见长而故事性不足,显得有些枯燥。而《镜狱岛事件》并不是像《罗马帽子之谜》那样的纯粹的逻辑推理一条路走到黑,没有命案以外的谜团。它分双线叙述,一条线是陈爝办案,而另一条线是失忆的唐茵在精神病院里的故事,不管是故事性还是布局都要胜《罗马帽子之谜》一筹。

  我认为至少作者在谋杀案这一谜团上做到了公平,而且这部分的逻辑推理相当出彩。剩下的唐茵的身份,精神病院的黑幕、以及镜狱岛的秘密,都是经过推理之后再调查出来的结果。而唐茵的身份和镜狱岛的秘密在最后被公布带来的不公平,是作者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意外性作出的牺牲。更别提书中前半部分关于镜狱岛的各种各样暗示了。这点对比绫辻行人的某作便知。

  最后,通过谈逻辑流推理小说,我们可以发现《镜狱岛事件》已然不再是纯粹的逻辑流推理小说,它已经有些新本格作品的味道了。大概这也是以逻辑推理见长的时晨在逻辑流杰作《黑曜馆事件》之后作出的突破。

  《镜狱岛事件》读后感(三):本格良心?世上哪有如此廉价的良心?

  客观说,我对最近出版有一些所谓本格、所谓逻辑流的本土原创作品,有一种无法掩饰的负面情绪

  这种负面情绪来自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作品水平的不敢恭维。以号称神作和本格良心的《黑曜馆事件》为例,语言乏味人物单薄也就罢了,偏偏在以奎因逻辑流为名的作品里,错漏百出,逻辑混乱,诸多豆友一再提及的:柜子体积计算错误根本不用刷油漆也能放下五件物品和油漆桶)、身高无法踢乱垫脚物、窗框如何承重、大雪天爬进隔壁房子窗台上怎么可能无痕迹警察为何不搜查整座房子等数不胜数的硬伤和谬误外,单杀古阳这一段,不可能和不合理就多达数处,(1)豆友多次提及的躲门后吓人与挂铰链的逻辑矛盾,(2)据书中所称,凶手原本是上楼请古阳的,见他躲在门后才灵机一动,敢问,管家上楼请主人的时候,刀在哪里?拿在手上吗?诸位见过提着明晃晃的刀去请主人吃饭的管家吗?挂在腰间吗?那不成锦衣卫了?(3)更别提在如此窄的门缝,如此短的发力距离,如何确保死者不喊不叫,一刀毙命了。书中其它地方诸如此类不合理的细节比比皆是

  其次,是作者良好的自我感觉和对批评者的态度。几次看见豆友的截屏,作者称“推理小说本身就站不住脚”、“我逻辑混乱关你毛事”、“鲁智深一拳打死镇关西也不合理”等等极其不负责任的言论。是否之前读者有什么过激的言论刺激到了作者,我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如此迹近耍赖的言论都是令人不愉快、进而产生反感的。作者在后记中还罗列了数名推理腕儿的大名,称得到他们的宝贵意见而多次修改,那为什么定稿中仍有这许多硬伤,用奎因的穷举法推理一下:要不就是些腕儿名不符实,对如此多又如此明显的漏洞视而不见,要不就是这些腕儿存心看你出丑了。:

  最后,就是完全无脑的全五星评分了,我就是豆瓣高评分的受害者之一,原也在书店见过这本书,本来一看那花里胡哨的封面敬而远之了,可是偶然看到豆瓣上极高的评分评价,为免遗珠之憾,就从网上买了回来,也就有了这不愉快的阅读经历,回头再看这些“神作、良心”之类的评价,真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至于那些动辄满嘴脏话、党同伐异、人身攻击的豆友,你们真是拉低了推理读者的下限,我虽然普通人一个,可也羞于你们为伍。

  大圈子也好小圈子也罢,与其出版后为一部真心不怎么样的作品涂脂抹粉,进而群起攻击尖锐的批评者,为什么不在出版前当真动动脑子,为你们所说的什么振兴华语推理,指出几个BUG,补上几个硬伤?

  所以当《镜狱岛》尚未正式上架,诸粉丝又是一片五星评价,甚么“超越前作”,甚于“年度最佳”,甚么“不等书出来了,我就打五星”,我简直一阵眩晕,不假思索,立马给了个一星,怎么,就许你们回回耍赖,还不许我横一回了?

  《镜狱岛事件》读后感(四):朋友,你听过“镜狱岛”吗?

  时晨,推理小说家,1987年生于上海,是本土原创推理作家中为数不多坚守古典本格理念的创作者之一。欣赏的推理作家有:埃勒里·奎因、松本清张、岛田庄司等。

  这是豆瓣对于作者的介绍,而据说作者被讨论很多的作品《黑曜馆事件》就是完全古典本格推理的路子,对于本作,我更想类比也是刚看完的埃勒里·奎因的《埃及十字架之谜》,这里的类比并不是指两者的诡计有什么相似之处,而是两者最终的效果:两者都像是往逻辑流推理的一次尝试,但最终都有些瑕疵,这并不是说作者已经达到了逻辑之王的高度,毕竟这是在奎因写作完《埃及十字架之谜》之后的近百年再犯同样的错误。

  先说本文的优点,首先是叙事的紧凑度,故事随着明暗两条线交叉叙述,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本格推理有所了解的读者们应该都在猜测这是一个叙述诡计,毕竟这种套路用的太多了,但本文在两条线的把握上非常的到位,可以说并没有丝毫的阅读眩晕感,笔者也是一气呵成的阅读完整篇故事,完全不同于某些叙述杂乱的作品。

  然后是本作的“对称”暗示,这一点其实作者在整篇故事挖了很多的小提示,不能说这些提示都是毫无根据的,但阅读完后记中的点评,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里并不是指推理本身,而是作者运用的这些推理典故和语言文字游戏,这也是一种推理乐趣

  当然本书的槽点确实也不少,首先就是推理硬伤:手术刀的磁力杀人显然太过玄学,可操作性和成功率实在太低;双岛设定从推理上其实也站不住脚,二十一世纪中国连自己领海争议极其重的南海有几座岛都不知道,是不是太搞笑了。

  另外就是双胞胎的设定,虽然这并不是本书推理的主线,但几乎所有本格推理小说都明确的排斥这种设定,虽然也有作品拥有双胞胎,但并不能像本文这样几乎是在最后才交代出来的。而且为了隐藏这个设定,alice这个人竟然在书开头的人物列表中并没有写,让本人一直在猜测这是谁的化名

  所以说本书只能算是作者在推理写作路上的实验之作,有优点也有瑕疵,希望作者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镜狱岛事件》读后感(五):喜欢本格推理的人一定喜欢被折磨

  台湾作家许荣哲在《小说课》里说:不给读者答案是一种折磨。

  他用《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来举例,“十二代金币,真币10克,伪币9克,问最少必须秤几次,可以找到那一袋伪币?”

  你不用算,答案是“一次”。

  他说的对,对于数学不好的读者来说,给你答案,却不告诉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无疑,是另一种更大的折磨。

  就好像全世界都知道马蓉和宋哲开房了,你却找不到视频下载的种子

  从这个道理上讲,所有的推理小说都是本“磨人的小妖精”,作者是施虐狂,而趋之若鹜的读者是受虐狂。

  只不过对于这些“故弄玄虚”的推理作家而言,折磨人的形式各不相同,有人用杀人动机、有人用杀人手法、有人用凶手身份、而有人……什么都用。

  所有的目的,都是为折磨读者而设置的“刑具”,而读者却很享受这种“真相只有一个”的快感,无论它是从诡计的巧妙构思还是杀人的恐怖气氛中分泌而来。

  还是套用许荣哲的话,“在阅读的世界里,恐怖从来不是看见的,而是想象的”。

  《镜狱岛事件》,作者时晨,就是这样用文字来践行这种想象力的放大。

  孤岛、疯子、凶手和侦探,仅从本书的这几个关键字,就显露出这本长篇推理小说的本格传统,在大格局上遵循了《无人生还》又或者《紫丁香庄园典型的“暴风雪山庄”模式,把所有人角色丢在实验室般的空间里,任由想象力发酵

  但另一方面,作为看着岛田庄司、二阶堂黎人以及折原一这些大师作品成长起来的作者,在不断的坚持和突破中,终于从模仿者变成了魔术师。

  《镜狱岛事件》,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作者时辰从帽子里摸出了兔子,但在帽子的夹层里却躺着《禁闭岛》、《恐怖的人狼城》、《眩晕》以及《倒错的XX(系列)》。

  首先,从故事的结局来说,这个发生在中国南海小岛上的恐怖杀人事件,在上帝视角之下和二阶堂黎人的《恐怖的人狼城》有着奇妙的血缘关系;

  其次,单看故事的情节,以精神病医院展开的视角和悬念,更让人倾向于认同它是本土版的《禁闭岛》;

  再次,尽管作者时晨在塑造“数学家侦探”这个形象上有所克制,但文中时不时跳出的“卡拉比猜想”和精神分析理论,还是留下了炫学的痕迹。

  至于叙述性诡计,《镜狱岛事件》并没有大做文章,但文本的主线和伏线一直呼应到真相浮出水面,有没有折原一的影子,熟悉这一套路的读者也自然心知肚明。

  但时晨的魔力,或者说(给读者的)惊喜在于,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并没有在推理诡计已经号称穷尽的路上首鼠两端,而是在坚定迈入本格阵营后,成为了集四方之所长的郭靖,学会了在本格螺蛳壳道场里左右互搏。

  所以,对于读者来说,阅读《镜狱岛事件》是不幸的。他们不得不一边思考密室之不可能,一边揣度恐怖的杀人传说,更要时刻堤防躲在暗处的作者在文字上布下的叙述陷阱,简直是多重的折磨。

  换一种思维,此书的读者又是无比幸运的,一本推理里杂糅了如此绚烂的推理元素,不告诉你答案的痛苦换来的是多重挑战的快感,简直比在小卖部打开易拉罐得知“再来一罐”还爽。

  唯一担心的是,正如作者时晨的好基友(无误)陆小宝在文末的解说中坦言——

  如此高密度的作品消耗的脑力惊人,免不了要担心作者在本格诡计上的山穷水尽。

  不过,是否感觉“身体被掏空”……

  那都是作者自己的事儿了。

  就让有好胜心的他在未来自己折磨自己吧。

  《镜狱岛事件》读后感(六):用力过猛的本格推理

  国内的本格推理确实让人不敢轻易相信,除了周浩晖、雷米、紫金陈几位名家的作品还可以一看之外,其他大都是圈钱之作,不敢轻易相信。时晨的作品第一次在亚马逊看到,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买了kindle版,感觉还算是良心之作,至少作者的态度是希望写好、写出名气的,而不是圈钱。

  应该说作者的文笔还是不错的,前半部分制造的悬疑气氛十足。在飞机上看了两个小时,居然放不下来了,下了飞机在车上又看了一路,直到一气呵成彻底看完,才松了一口气。为了创造两个磁铁的核心诡计,作者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虽然泄底之后觉得太硬伤,但至少这两个诡计创造的杀人现场还是颇为诡异、引人入胜的。

  当然,看得出作者实在是太急于求成了。为了营造出气氛,连诡计的合理性都不深究了。可能作者自己也觉得这两个诡计硬伤太多,又加了一个几乎被用烂了的“镜像”诡计,希望达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但实际上镜像诡计的提示实在太多(几乎看了“镜狱岛”的标题都能猜出),而必要性貌似并不太大,反而更加成为败笔。至于贩卖人体器官、密道等烂俗的败笔,相比之下也显得无足轻重了。

  无论如何,愿意认真去写的本土作者,还是值得鼓励的。所以我打4分。希望作者能沉下心来,像周浩晖老师那样潜心构思后再动笔,不要太急躁。假以时日,作者的文笔和创造力,应该能扛起国内本格推理的大旗。

  《镜狱岛事件》读后感(七):罪恶的深渊,欲望的恶魔

  文/ 海蓝蒲雨

  世界上的恶分为好多种,其中一种是贪婪的产物,欲望之火将良心和道德燃烧殆尽,只剩下烧红了眼睛的恶,吐着红色的信子,窥视着罪恶的深渊,等待着释放下一次欲望的恶魔。

  一个远离人世喧嚣的小岛,一所掩映其中的医院,里面看管着各种刑事犯罪的精神病患者,错综复杂的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还有令人畏惧的一个个消失的人们……破解迷案的数学家陈爝和拍档小说家韩晋受警察唐薇的邀请,调查密室杀人事件,却被卷入了更诡异的恐怖事件之中……

  两条线将镜狱岛的迷案徐徐道来,一条是医院里的病患“Alice”以当事人的视角,讲述从她失忆开始,到发现了医院中的种种诡异和恐惧,诉述平缓朴实,由浅入深,直到那一句“我的名字叫唐薇”为爆点,将所有的激情和欲望引燃扩大;另一条是韩晋以普通人的视角从外部视角看待整个事件,同时跟陈爝有了更多互动和沟通,将整个案件推向高潮。以这两条线的构造和诉述,不断切换的视角,不同的感官和对案件的控制,都有很大的张力。

  对于喜欢悬疑故事的人来说,密室杀人事件是不可逾越的一个点,从日本动漫到日本的书籍中都必不可少会用到这个梗。时晨在《镜狱岛事件》构造的密室杀人事件中,这个梗有不同的亮点。我们总是会想到密室一定不是密室,会暗藏暗门。后来在Alice逃离房间那里就燃爆了这个点,但是这个梗在谜底的信里才揭开,并不是密室杀人的直接原因。

  从一间小小的监禁室来看,墙壁、软包、桌子、椅子、床,就这几样东西都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暗门,前院长徐鹏云是如何在一间没有任何问题的房间里被人杀死的呢?这个亮点非常surprise,设计出了一个新颖的杀人手法,很高科技,叹为观止。杀人的手法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除了惊叹以外,跟感觉到了冷血和悲凉。

  密室杀人案件在侦破的过程中,韩晋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他说可能会是冰刀杀人,这个梗实在太有时代感了,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柯南时代。在陈爝破案的过程中,他发现的线索总能够憋住,韩晋总是会将自己的想法托盘而出,所以总是让人忍俊不禁,但是觉得他的性格比陈爝要亲切的多。

  在Alice要逃出医院的过程中,那些看似精神不正常的人们,却比医院里精神正常的警卫和医生们更加古道热肠。即使是精神病患者,也有着令人动容的精神。教授和佐川的“牺牲”精神,叶萍、新娘、唐吉坷德的“奉献”精神,对比之下,那些道貌岸然的人们却显得可怕而渺小。试问,到底是精神病患者不正常,还是被欲望的恶魔捆绑的人类不正常?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恶魔?

  最后凶手呼之欲出。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被蹂躏的爱人,被践踏的爱情,让原本所有的幸福都化为乌有,只剩下一副要报仇的皮囊和一颗仇恨的心。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让人感叹感伤。几期谋杀案的犯罪手法浮出水面,而镜狱岛真正的秘密大白于天下。原来,真正的大BOSS谋划的未来如此深谋远虑,而一个个消失的人们是源于他的发财梦。人心,如此可怕!

  最后,韩晋的那封信的燃点爆开,双生岛,双生医院,双生双胞胎,甚至包括薛飞给韩晋的信里也隐藏着双生龙的暗语,时晨在线索和暗语的把控非常巧妙,暗自想来也有趣儿的很。这些细密而隐晦的秘密只有读者慢慢发掘的时候,会将身体里的细胞调动起来,热血沸腾。

  世界上到底没有什么解不开的谜,也没有什么封不住的秘密,一切都只有可怕的欲望和隐藏黑暗里的黑手,钱财到底是好东西,将人迷惑的神魂颠倒,忘记了肉体的疼痛,道德的底线,良心的谴责,引火必自焚,吐着信子的恶火终究烧到了身上,疼痛却无法了却那深渊的罪恶啊!

  《镜狱岛事件》读后感(八):充满遗憾的野心之作

  镜狱岛这本书在没有读到最终解答篇之前我真的很喜欢,Alice线恰到好处的悬疑感,陈爝线正统的侦探模式,一张一弛,看起来很吸引人;徐鹏云案超级华丽的完全密室+监控监视,朱凯案完美的雪地密室+宗教意味十足的十字架无头尸(致敬奎因),这两个谜面真是太华丽! 可惜的是,之前建立起来的一切好印象到了解答篇都付诸东流,倒不是说诡计不好,实际上时晨使用的这两个诡计我是很喜欢的,简单易懂,效果惊人,如果不死钻牛角尖的话,这两个诡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就像岛田某些作品一样),真正让我不喜欢的是诡计之外的一些疑点,甚至不能用一些,应该说很多,下面说说这些疑点

  以下泄底

  《镜狱岛事件》读后感(九):镜像

  本格小说之所以让人着迷,是因为它以逻辑至上的推理解谜为主,以惊险离奇的情节与耐人寻味的诡计为背景,通过逻辑推理展开情节。常见的类型为:密室杀人,孤岛杀人等。

  这本《镜狱岛事件》,作者巧妙的将孤岛、密室都设定在故事情节中。采用双向叙述的方式,最终向一个点汇聚。故事发生在一座孤岛上,岛上有一家精神病院,专门用于关押已经犯罪,但是经过鉴定患有精神问题的犯人。故事的一条主线是一位失忆的女子,她发现身处精神病院,且身上伤痕累累。她配合着医生做治疗,但是潜意识里,她非常渴望解开自己的身世,也非常想要逃离这所丧心病狂的医院。她在医院里结识了几位同伴,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人的懦弱,而这懦弱,让欺压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警卫的目中无人,无视精神上的治疗,护士麻木呆滞,毫不关心病人的情绪。而与她一样的病患,唯唯诺诺,心里的创伤愈加深刻。

  另一条主线围绕着精神病院的前任院长,离奇死于密室之中。陈爝作为专家被邀请调查这期案件,他拉着好友韩晋一同前往这座孤岛。一同前行的唐薇忽然失踪,韩晋被密室小丑吓坏了,来调查的第二天夜里,又出现一具无头尸,一环扣着一环,案件更加扑所迷离,但仿佛答案就在眼前,只需要拨开迷雾,就能见到阳光。现任院长,医生,警卫队长,护士长,原来他们利用精神病人可能无法再回归社会这一特点,钻法律的漏洞,开始伤害病人,做起了贩卖人体器官的生意。与其说是精神病院,不如说是一家人体器官贩卖机构。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绫辻行人的《黑猫馆事件》因为故事在最后解开谜团时,让读者了解到,这是两个一模一样的地方,就如镜像一般,存在于中轴线的两侧。就像这镜狱岛,有两座,且两座都修了同样的精神病院。一座是正常经营,用来掩护幕后的交易。而另一座,就像地狱,活生生的将病人处死,然后开始贩卖器官。

  失忆少女最后的命运如何?究竟三起杀人事件的凶手是谁?成了我们想要解开的谜团。最后小说的结局让我很意外,因为跟自己推理的凶手不是同一人,读这类小说,就是让人步步惊心,每个细节都去留意,每读一些,就会在心里将已有的线索进行推理论证。这就是推理小说与其他小说的不同之处,因为你有可能找到的答案,并不是故事传达的答案,这就是推理小说的魅力所在。

  感谢【小书虫】小站的赠书!

  《镜狱岛事件》读后感(十):《镜狱岛事件》后记

  新书的签售和演讲活动,总算是告一段落,虽然忙碌,但见自己作品能够受到一些朋友的肯定,心里总是高兴的。和大多作者一样,写完一本书,总想再加点后记,像是交代一下开初的动机,或是分享一下写作时的心境。可是,这类喃喃呓语,不见得所有人都想看。有时,还会坏了雅兴。譬如,前作《黑曜馆事件》文末,作者就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对于中国推理的浅薄且幼稚的观点。评论的文字总是容易过时,回过头来,不堪卒读。

  于是,这次学乖了,这篇后记不附在书末,权当写给自己的。

  作为一个狂热的本格推理爱好者,我必须承认,我有严重的“名侦探情结”。对于天才型侦探的推崇,无以复加,是以当自己开始创作推理小说时,也常常想塑造一个类似福尔摩斯、御手洗洁这样“全知型”的侦探。从初期的艺术家肖晨、入殓师阎小夜,到现在的数学家陈爝,都是这样。我在公开场合表态,在阅读推理小说时,常常需要一个名侦探,让我们仰望膜拜,俯首称臣。当然生活中永远不会存在这种人,但这也正是推理小说的魅力之一。拿美术来打比方,我们需要库尔贝,也需要梵高和毕加索。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本格推理小说,也是。

  在创作陈爝系列第一部时,我没想到第二部的故事会发生在孤岛上,但完稿之后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何不把整个陈爝系列的长篇,都写成“暴风雪山庄模式”的推理小说?像绫辻行人的馆系列那样,把对本格推理全部的热情燃烧在这个系列中!那么,这么做会不会很无趣,毕竟珠玉在前,不谈超越,与历史上的佳作并驾齐驱,已非易事。你怎么能保证自己写的比他们好呢?陈寅恪年轻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夏对他说,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但之后觉得没错,来来去去,还是那套东西。其实本格推理小说也是,它的优点也是缺点,但不能说因为有了卡尔的“密室讲义”,我们就不去写新的密室诡计了,且不说重新的组合改造,还会带来惊喜,也许最厉害最惊人的诡计还没被写出来,也未可知呢!

  当然,写“暴风雪山庄模式”的推理小说,不能是简单的模仿重复,要探索这一模式的其他可能性。《黑曜馆事件》从“时间”上,《镜狱岛事件》从“空间”上,以后也许回从“人物”上,“诡计”上,“设定”上做更多的探索。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系列是完成我自己的一个心愿,一个梦想,一个本格梦。

  就刚才,我看见一位读者给我的书打一星,并留言说:“国人还本格,天大的笑话!”

  是不是真的如诺克斯十戒规定的,中国人最好别和侦探小说沾边?身为中国人,写本格推理小说,就注定是笑话?那好,就算真是如此,我想我还会继续写本格推理。我会继续当这个“笑话”,一直写,直到读者满意,直到不是“笑话”为止。

  时晨

  2016年8月25日写于上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镜狱岛事件》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