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自我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4-24 20: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自我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0篇

  《自我的智慧》是一本由乔治•范伦特 / George Vaillant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我的智慧》读后感(一):放大招:学习幻想自保

  人类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物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懂得运用心理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就像我们的免疫系统,能通过一系列的幻想来过滤痛苦,完成自我保护。 虽然,自我防御有时侯更像是一种可笑的自我欺骗,但却不可否认,它在人的一生中不断演变发展,充当人类自我修复最好的工具,甚至还可能会演变为一种成熟美德,极富创造力。 关于防御机制,弗洛伊德也曾一再重申,人类会守护自己免于看不见或不可控力量的侵扰。即便今天的人类仿佛更笃信认知科学,但现代科学对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的研究已经证实这些未知力量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迈克尔•路特,著名的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师及儿童心弹性研究者,就曾指出即使处于最严重的应激和压力困境下,大部分孩子也不会轻易屈服。这也就是说,压力不会扼杀我们,因为防御使我们得以幸存。 防御源于创造性的整合。或许你很难想象,防御其实常常体现绘画、梦、恐惧幻觉幽默宗教体验中。它是一种兴趣行为,也是疯狂艺术的基本结构模块。它有助于我们对善与恶非理性理解,即使具体感觉很难被描述。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我们知道颞叶或边缘系统的脑区往往专门负责情绪认知,人们脑海中对另一个人记忆很可能时常与某种气味或某段旋律有关,但我们常常忽视的是,一个人对气味的记忆方式与对其名字的记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一如我们对歌曲旋律的记忆方式不同于我们对歌词的记忆,因为前者更容易使我们哭泣或喜悦是非理性的。而这也恰好反映了自我一项很重要任务平衡和调节人类特有的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间的交互过程。因此,很多心理医生就利用这一点,引导病人情感投向其他事物,分散其注意力,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置换”。 西尔维亚•普拉斯,继艾米莉•狄金森和伊丽莎白•毕肖普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女诗人现实中,她虽然有着惊人创造力,但却一直在艺术与精神病态间来回穿梭,最终选择用煤气结束自己的生命。当她决定将自己关在母亲的地窖时,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用手遮住脸,别人就无法发现。而这正是自我防御中的典型例子“精神病性否认”。 诚然,艺术家的一生似乎总与疯狂如影随形,甚至充满着某种宿命感和必然性。但在这些必然之下,我们却经常忽视——创造似乎总是源于一种忍受痛苦的能力。 理解防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慢慢地适应压力,同时还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新方式去解读人类看似荒谬的种种行为。 还记得,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曾有段关于如何调节道德欲望的描述,他说灵魂有三个部分:驭手、驯良的马和顽劣的马,而爱就是驯服劣马的法宝。“那匹劣马终于学乖了,丢掉了它的野性…爱者的灵魂才带着肃敬和畏惧去追随被爱者。” 每一次夜深人静时候,回头想想长这么大,这么多年了,有意无意的说了多少谎言,又听了多少谎言啊。人常说说谎是可耻的,咒骂它为虚伪的矫饰,自欺的可笑,将其架在道德的高地,就像是众人观赏一个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戏谑嘲弄。可谎言背后的不安和闪躲呢,人类自我保护的初心本能,可笑狼狈的自我责备呢...又有几个人能真正了解?歪曲中寻一种愉悦,一种安抚,没有更好的法子维系卑微自尊问题,那就肆无忌惮的,纵情幻想吧。哪怕被谎言包围,有着随时被揭穿的猝不及防,也要守护住最后的一道心理防线,不是吗? 成熟的防御既得自逐渐成熟的神经系统,也得益于对他人成功认同,它就像其他技能一样,需要修练。

  《自我的智慧》读后感(二):亲密职业社区

  看这本书的最后几章时,我联想到美剧 Westworld

  是什么促使机器人有自己的思维

  失去的痛苦?

  梦,使我们能够在内心处理过去和未来

  运气机会更偏爱阳光性格和成熟的自我

  时机背景

  成熟度需要天性和养育。

  为了爱,人们需要在幼年有曾经爱过的感受

  对心理弹性最重要的不是社会支持,而是内化这些支持的能力。

  成熟的防御。

  那些内化内化失败男性女性是怎样的情况?他们没有经理重复丧失之痛。他们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这些父母在情绪上变化无常

  匮乏意味这从来没有爱国,能够导致精神病性残疾。剥夺意味着失去那些我们所爱的人,通常会导致情绪困扰,而不是疾病

  游戏、梦、仪式、情感的连接。

  托尔斯泰从小是个孤儿,母亲、父亲阿姨,另一个阿姨,照料他的人相继离开,小的核心家庭不断破裂,但托尔斯泰的大家庭源源不断的有人养育他。虽然他年轻时曾经像个浪荡公子

  《自我的智慧》读后感(三):人类的盟友

  首先来看这本书的作者,乔治•范伦特——“格兰特幸福公式”研究负责人。什么是幸福公式呢?这是一个伟大的实验

  随着参与格兰特实验的哈佛学生一个个离开人世,幸福公式实验即将画上句号,但那些泛黄纸张上的记录却会永远保存。透过那些,似乎能看到这些天之骄子是如何生活的,我们也可以领悟到,获得幸福关键不在于遵循某些标准或者避免某些问题,而在于保持着一种谦卑认真态度面对人生的痛苦和希望。

  文中提到心理治疗有两方面期待

  1、试图去理解人的心灵

  2、试图进入科学的殿堂

  这两点说明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

  在本书中介绍的有关心理治疗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它不是像普通身体治疗那样,而是一门有艺术性的科学。治疗因人而异,每个人需要的到的治疗各不相同,相当于量身定做一般也是一项技术活。

  光是理论知识不够的,也必须要有实例来证实或更加生动地来描绘。文中不仅有很好的科学性基础,同时以几十个人真实人生故事来佐证这种科学性。

  心理健康首先是要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范伦特的继任者瓦尔丁格用长达75年的纵向随访研究的成果解释了“什么是美好人生?”这个问题,强调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心身健康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有我们所不能承受的,这时人们会本能地运用大脑来想出一些技巧来帮我们度过这些难关。这种技巧有时可能遭到旁人的鄙视,因为有种自欺欺人的感觉,但是这些心理防御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那些困难中幸存。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就像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样,是不可或缺的。简言之,自我的防御可以是创造性的、健康的、安抚性的、有应对力的。然而,我们只是防御的旁观者,而不是运用者,就常常会震惊它们是多么的奇异

  文中有三条线:

  1、大脑的(自我的)自我欺骗和否认的模式——防御机制。

  2、对创造力——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即带给这个世界以前没有的东西——的审视。

  3、对成人发展的认识

  根据成人发展研究的资料显示,心理健康和防御选择不是静止的。防御选择可以在整个成年期间不断发展,而且,防御选择也不取决于社会阶层教育程度或性别人格的发展与成熟是发生在与所处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中,经验不是大脑或内心发生了什么而产生,而是我们如何去应对,大脑处理这些产生的经验促使自我发展。

  自我比我们本身更聪明,我们是心理愈合过程的服务者,而不是掌控者。人类的自我提供给我们的治疗比药物上来得更重要,我们要学会利用自我,与之成为盟友,互相合作

  《自我的智慧》读后感(四):【拾光书屋(书评)】从伤痛中剥离出来

  受过苦难的人,没有人想去再怀念过去那些辛酸难忘经历。像是被泼了硫酸的身体,肌肉的灼烧感和挥之不去的刺鼻味始终能让人难以忘怀。无论多发达的医术,都无法弥补身体上的创伤。所以,他们不敢回望过去,只能瞻仰未来。

  好比《情深深雨蒙蒙》里深受情商的李可云,好比诸多大脑受到刺激从而引发精神疾病的诸多患者。如同是书中所言的那样,有时候现实让我们无法承受,这时,大脑会用一些技巧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比武歪曲内部现实和外部现实,通过一系列的幻想来过滤痛苦,完成自我保护。

  李可云承受不了最爱的人的离开,于是选择逃避;精神病人不愿意面对现实,所以选择逃避;自闭症患者接受不了口语之争,于是选择逃避;可说到底,又有谁没有或多或少收到过现实的打击呢?

  我知道很多个抑郁症患者的故事,他们有的最终站了起来,有的受不了现实的冲击,就此沦落下去,命丧黄泉。而我之所以对抑郁特别关注原因是因为我也曾抑郁过。

  那是一段漫长时光,有一个情景——早上六点钟,跑完步,校园操场人烟稀少。那是一个冬天,黑云压城,有一点点的阳光从雾茫茫的黑色中乍现出来,而后一点一点的放大,连带着远处高山上的枯树也有了橘黄色的光。我坐在梯台上,忽然就觉得,这时候的太阳像极了我自己。

  校园门口有一条河,很多时候,我看着那天波涛汹涌溪流,无数次想从桥上跳下去,可到底还是忍了下来,因为心底仅存的求生的勇气

  一转眼就过了很多年。

  我看见人还是不愿意打招呼,就算是很熟悉朋友,心里仍然有一种冷漠感,我不爱与人亲近。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那段抑郁的时光里,我收获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像是从死神的脚底下侥幸逃生的幸存者一样,在通往未来的时光里,到底是目标清晰了一层,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有了截然不同的改变

  所谓幸福,不过是很简单事情。当我们可以不顾别人和世俗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的时候,就已经洋溢在幸福的光环下。向阳而生,或者在黑暗里肆意地活着,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今朝有酒今朝醉,莫负光阴

  《自我的智慧》读后感(五):哈佛大学“格兰特幸福公式”研究:78年追踪268位精英破译幸福生活配方

  什么是幸福?幸福历来被认为是一种难以捉摸和转瞬即逝的东西,对于某些人来说,甚至连试图追求幸福都是徒劳之举,有人这么说过,“幸福就像是一只蝴蝶,当你对它紧追不舍时,你总是无法将它掌控,但如果你安静地坐下来,它或许会降临在你的身上。”

  那么,关于幸福,是否存在着一个通用的方程式?如果它是由爱、工作和心理调节组成,那它们的配比各是多少?

  在长达75年的时间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一直在进行着一项名为格兰特研究的项目,推算着“幸福”。

  这是一个堪称幸福的人生,也是格兰特研究中一个堪称完美的幸福样本,他的编号是47:他很富有,年轻时自己打拼出一片天地;现在他已经活到了80多岁,很少到医院就医;他的妻子患过癌症,但已经康复,仍然陪伴在他左右;他有两个出色子女,还有孙子孙女

  但他经过了什么样的波澜?又是怎么做到这些的?有没有什么经验之谈?我们能否借鉴一下?据报道,格兰特研究积累数据可谓丰富:从在学校内尽情闲聊的日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军队服役,经历结婚离婚,在职场上晋升或失败,一直到退休——268名研究对象一直在做着健康检查、接受心理测评,答复问卷调查,并且坐下来接受面谈。而从1967年开始,美国精神病学家乔治·范伦特开始担任研究负责人,他既是调查者,也是分析者。现在,仍然活着的一小半受试者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范伦特本人也已经是79岁高龄,因此对格兰特研究以及范伦特本人的一生进行总结,时机都已经到了。

  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约书亚·沃尔夫·申克就是进行总结的这个人,他也是接触到格兰特研究档案的首名记者,最近,他对该研究项目以及范伦特进行了探寻。

  缘起

  试图分析塑造“正常年轻男子”的心理因素

  从一开始,格兰特研究就是一项前无古人大胆冒险:20世纪30年代,在哈佛大学负责医疗服务的阿里·博克与他的资助人、百货业巨头威廉托马斯·格兰特一起构思出了这一项目。1938年9月,博克撰文指出,医疗研究给予了患病者太多的关注,仅仅把身体划分成症状和疾病,通过显微镜研究人体,无助于探寻更紧急的问题——如何幸福地生活。他的研究将动用一批在校大学生,以分析塑造“正常年轻男子”的心理因素。他对正常的定义是:“通常被称为成功生活的情感和生理因素的结合体。”

  博克召集了跨越医药学、生理学、人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一支研究团队。结合健康数据、学业记录,以及哈佛各学院院长推荐,他们筛选出268名学生——其中大部分是1942、1943和1944年毕业的学生,并利用各种可用的科学工具、对他们从各种角度进行了测量。在一次家访中,社工甚至将受试男孩的历史翻了个底朝天——不仅问到了他什么时候停止尿床、对性的知识从何而来,还询问了他的父母以及其他亲戚的病史和社会史。男孩还提交了书写样本,并与精神病学家频繁面谈。他们还脱光衣服接受测量,研究人员还对他们进行“人体测量学”分析,这是一种所谓的“颅相学”,据说能够从身体比例看出一个人潜藏的性格。

  1942年,博克接受哈佛大学校刊采访时说,他有关成功男子的研究旨在缓解“全球层面上的不和谐”。格兰特研究早期研究的一份文件称,该研究未来成果的重要性将堪比苏格拉底、伽利略的成就。但实际上,早期研究的实用性很令人意外——研究人员将这些研究数字借给美国军方,用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挑选军官。

  波折

  过于宏大,换了好几拨资助者,险些无果而终

  事实上,科学研究的资助者总是很想快点出成果,没有精力长期与科学家耗着,因此大多数研究都会无果而终。

  而格兰特也不例外:他坚持了大约10年——出钱让研究人员们每年邮寄详细的调查问卷给受试者,定期举行案例研讨会,并且出版了雪片似的研究论文和好几本书籍。终于,他不再给研究团队寄支票。

  上世纪40年代后期,洛克菲勒基金会对研究产生了兴趣,向一位名为玛格丽特·兰蒂斯的人类学研究者提供资金,继续追踪受试者,当时绝大部分受试者仍在配合研究。

  但到了50年代中期,研究已经难以维系。研究团队被解散,仅有一名哈佛心理学家查尔斯·麦克阿瑟在继续该项目,调查频率锐减到了两年一次,其中部分问题涉及吸烟习惯和香烟品牌选择,原因是项目的资助者换成了美国烟草行业巨头菲利普·莫里斯。

  似乎,这项人类史上“时间最长的研究”就要结束了。

  但纵向研究就像红酒,越陈越香。随着格兰特研究的受试者进入中年,他们中许多人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时已经进入了20世纪60年代,受试者也都已经40多岁。调查样本中有四个人在竞选参议院议员,一个人服务于总统内阁,还有一个人成了美国总统。

  在炫目的成功下面,也掩藏着黯淡的人生。早在1948年,受试者中就有20人表现出严重的精神疾病困境。到50岁时,大约三分之一受试者曾在不同时段接近范伦特提出的精神疾病标准。

  在这些哈佛精英的笔挺外套下,跳动着一颗颗备受困扰的心脏。这种状况完全出乎博克所料,20世纪60年代,他曾说:“我挑选他们时,他们都是正常的。一定是精神病学家们弄错了。”

  人物

  终于有幸找到了一个能讲故事的研究者

  博克最终认识到,这不是一项简单的自然科学实验,而是事关成功人生定义的长时间研究,因此,要想让这项研究焕发生机,就需要借助讲故事的方式。

  好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格兰特研究计划终于有幸找到了这个能讲故事的人——乔治·范伦特。范伦特出生于1934年,他的父亲克拉普曾是一位热衷于阿兹特克文明的考古学家,在他两岁时,父亲放弃了成为“印第安纳琼斯”(电影中的探险人物),穿上了西装,先后担任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主管。

  据范伦特回忆,父亲是一个成功人士,从未表现出一丝疑虑或者压抑。然而在1945年一个星期日的下午,44岁的克拉普在午睡后离开了位于宾州的家,再也没有回来。妻子在一个水塘边发现了他,他身边放着一把左轮手枪,子弹从口中射入。

  范伦特当时只有11岁,几年后,一个邮包带来了克拉普的哈佛大学毕业25年同窗联谊纪念册,范伦特花了好几天细细翻看,从图片和文字中探寻当年的大学生如何变成了47岁的成年人。从事纵向心理研究的种子从此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他后来也上了哈佛大学,毕业后又在被誉为“通往弗洛伊德的殿堂”的波士顿精神分析研究所深造,研究如何接近人生真相。

  成果

  人生成功要看如何应对困难,而“幸福就是爱”

  1967年,也就是参与格兰特研究的哈佛大学学生返校参加毕业25周年活动的那一年,33岁的范伦特决定,他将把余下的职业生涯全部用来追踪这些受试者。他所关注的不是这些人遇到了多大或者多小的困难,而是他们如何应对这些困难,以及达成了什么效果。他所用的主要阐释工具是心理分析术语“适应性”,即对痛苦、冲突以及不确定性的无意识反应。

  “适应性”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防御机制”。范伦特解释说,防御是人类最基础的心理过程。比如说,当我们受伤时、伤口的血液会迅速自动凝结,防止我们流血而死;而当我们遭遇心理挑战时——大到母亲去世、小到鞋带断了——防御机制将伴随我们度过情绪沼泽。

  范伦特将防御机制从最劣到最优分为四等。位于底端的是最不健康的,也就是“精神病态的”防御机制,比如偏执狂、妄想狂。

  比这高一级的是“不成熟”,包括被动攻击,忧郁症、心理投射、幻想等。

  “神经质的”防御机制在“正常人”中非常普遍,包括“理智化”、“情感分离”、“压抑”等反应。

  最健康的、也就是“成熟”防御包括利他主义、幽默感、合理期待(对未来的不适有所预见和准备),压抑(自觉推迟对冲动或冲突的注意,留待状态好时解决),以及升华(找到情感出口,比如在运动中释放攻击性)。

  范伦特认为,适应性由过往的痛苦经历唤起,终生都会发挥作用。

  以参与格兰特研究的两个人为例,他们分别被化名为“古德哈特”和“塔里顿”。两人都在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孤单地长大。古德哈特出生在蓝领家庭,父亲顽固不化、嗜酒如命,母亲则非常胆小,焦躁易怒。塔里顿的家庭比较富有,在郊区长大,但他同样有个酗酒的父亲,母亲则患有严重忧郁症,令他很担心她会自杀。古德哈特后来成了民权领域的全国领袖,被范伦特称赞为善用“升华”和“利他主义”的“成熟防御机制”大师。

  在接近50岁时,古德哈特被格兰特研究项目评为在心理调适方面做得最好的前五名。而与此同时,塔里顿的排名则落在了最后五名。他是一名医生,离了三次婚,习惯用酒精和镇静剂麻醉自己。范伦特评价,塔里顿习惯“分离”和“心理投射”反应,也就是“精神病态”和“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塔里顿53岁时,由于滥用药品恶习复发,他自杀了。而古德哈特活到了70岁。

  范伦特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研究对象90多岁,并得出了带来了一些关于“老年”的新发现:我们的人生在晚年也会继续发展,并且通常变得更加丰富。虽然研究对象千差万别,但范伦特说,这个为期75年,耗资2000万美元的研究指向了一个只有五个字的简洁明了的结论——“幸福就是爱”。

  名词解释

  格兰特研究

  格兰特研究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同时也最全面的精神心理健康研究。该研究始于1938年,研究的对象是268名身体健康、适应良好的哈佛新生(全部为男性)。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研究人员不间断追踪这些当时刚刚踏入哈佛的268名男子,记录他们的职业起伏、婚姻状况、为人父母以及祖父母的生活,以及如何度过老年。这是人类历史迄今持续时间最长的综合性纵向研究(编者注: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受试者进行重复的研究),这个研究项目被称为格兰特研究。据了解,该计划耗资2000万美元。

  在格兰特研究的所有报道中,样本的真名都被隐去。其中有一些人公开承认参与了研究——比如《华盛顿邮报》长期出版人本·布莱德利。但大多数人都对此守口如瓶——例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据传他也是受试者之一,但他的所有档案都被从研究所提走,直到2040年才能够解密。这很有讽刺意味——正是档案被提走表明了肯尼迪曾经参与格兰特研究,而这一点从未被公开承认过。

  结论

  范伦特的幸福锦囊

  如何追求更幸福、更具意义的人生?以下是格兰特研究总结出的五条真谛:

  1.爱才是真正重要的

  幸福=爱+找到一种能够应对现实生活、同不会把爱推开的方式

  解释:生活中唯一重要的是情感联系。一个人可以有成功的事业,有很多钱并且身体健康,但如果没有能给予他支持、充满爱的情感联系,他不会感到幸福。

  2.金钱和权力不是唯一

  幸福=不必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解释:我们发现在接近80岁时,一个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与其出身的社会阶层,甚至他本人的收入都不再有必然联系,说到终身成就,唯一重要的就是你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3.终生都在寻找爱

  幸福=无论我们的人生如何开始,都有可能获得幸福

  解释:一位叫戈弗雷的男子参与格兰特研究时,人生前景十分黯淡。但在人生即将走到终点时,他是最幸福的一个。为什么?范伦特说,“因为他终生都在寻找爱”。

  4.联系非常重要

  快乐=联系

  解释:研究发现,牢固的情感联系无疑是预测人生满意度的最重要元素。职业满意度也一样,感到工作与自己息息相关,远比通过工作赚钱或者获取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更重要。

  5.挑战以及挑战带给你的希望使人快乐

  快乐=心理应对机制+创造性的表达

  解释:心理应对机制,范伦特称之为“从尘土中炼金的能力”,对我们的社会支持和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秘密就在于,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替代自我中心,不再一门心思沉溺于自己的情绪波动和觉察到的问题。在这方面,特蕾莎修女和贝多芬都是绝好的例子。“特蕾莎修女的童年生活非常悲惨,但她通过照顾他人,拥有了极其成功的人生”,范伦特说。“贝多芬能够借助艺术对抗病痛的秘密在于,当他谱写‘欢乐颂’的时候,能够和他的音乐建立联系。”

  案例

  从19岁到82岁一位受试者的人生

  “幸福就是爱 人真的会改变”

  参与成为格兰特研究的受试者时,戈弗雷19岁,格兰特研究给所有参与者一个未来人格稳定性的预测评分,分数由A到E分成五个等级,戈弗雷是最低的“E”。

  但时间给了所有人意料之外的答案——他后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工作、爱情和娱乐等方面都获得明显的成就——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使他成为格兰特研究中成功的一位。

  由此,范伦特认为,戈弗雷一生阐明了格兰特研究的两条最重要成果。一条是:“幸福就是爱”,另一条是,人真的会改变。

  戈弗雷的父母属于上层社会,但他们都在社交方面情感疏离,并且病态地多疑。就读哈佛大学后,他成为校医务室的常客。从哈佛医学院毕业后,刚获得博士学位的戈弗雷试图自杀。但在35岁那年,戈弗雷有了一次令他脱胎换骨的经历:由于患上肺结核,他在一家医院住了14个月。10年后他回忆说,得知要住院时,他的第一个念头是“太棒了。我可以在病床上躺上一年,做我想做的事,不用理睬别人”。戈弗雷这次患病经历,最终给予了他童年时未曾获得的情绪安全感。

  出院后,戈弗雷成为一位独立执业医师。他结了婚,成长为一名负责人的父亲和诊所负责人。随着岁月流转,他的心理防御机制变化了,形成成熟的适应性。戈弗雷70岁时,范伦特曾经问他,他学到了什么。他眼中含着泪花,脱口而出,“我学到了爱”。

  75岁时,戈弗雷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如何被爱治愈。“我来自一个失调的家庭。但真正的满足源于我逐渐变成了这样一个人:舒适、愉快、并且有成效。我慢慢意识到,只有爱才能使我变得坚强、完整。”

  82岁那年,在攀登阿尔卑斯山时,戈弗雷心脏病发去世。追思仪式上挤满了人。他的儿子这样说:“他(戈弗雷)一生生活俭朴,却有着丰富的情感联系。”

  本文来源于2013年12月28日华商报国际新闻。本稿件由华商报记者记者李珊编译。

  《自我的智慧》读后感(六):【拾光书屋(书评)】幸福的解析——《自我的智慧》

  看到自我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的学术理论,自我、本我、超我,被本我的欲望驱使,被超我的道德束缚,好比同时骑着两匹马的骑士一样。什么是幸福?这个词很泛,每个人的哈姆雷特都不一样,看到的也不一样,有的人认为幸福是物质的索取,有人认为幸福是爱情的交融,有人认为是飞翔的自由;笔者认为幸福与愉快是短暂的,烦恼是无止境的,一个烦恼的结束,代表潜伏的烦恼入侵,在这个前提下,真的幸福吗?

  书中三条线贯穿了整个主题:

  第一条线索大脑的自我欺骗模式和否认模式(防御机制)

  第二条线索是对创造力——人类特有的能力,他能使欺骗作为美德而非罪恶存在

  第三条线索是对成人发展的认识

  以上的三条线,存在于我们心理,生命很坚强,同时也是非常的脆弱,当到无法承受之时,大脑会自动的构建一条心里防线,进行自我的欺骗,生命之轻,需要大脑运用技巧来转化。人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的烦恼,这其中欺骗别人与自我欺骗,这个过程不断的重复,扭曲内部与外部的现实,防御性的创造内容,运作第二条线索,使欺骗作为美德的存在,通过重重的过滤,来进行自我的保护。

  为什么大家时常会说恋爱中的男女会是愚蠢的呢?对方的欺骗,对方的出轨真的是不知晓吗?在他(她)内心里,或许已经都有了答案,只是不愿意承认的自我欺骗、自欺欺人,在这一系列的大脑活动过程中,过滤、重组,创造了一个自身愿意承认的谎言!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喜欢问别人的意见,喜欢问别人意见的这部分人,内心里面其实都已经有答案了,别人要是说出想反的回答,心中会自动的进行过滤,他的内心里面更看重自己的选择,在内心挣扎的过程中会进行自我的欺骗、自我的洗脑,在这个过程中,防御过重的人最后会选择自己内心的答案。

  回归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呢?常规所理解的幸福与这个公式的画风不同,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发酸,是人人梦想的幸福,自我所解析的幸福与前者背驰,虽然本质都是幸福,不过是通过心理的解析,在这个解析过程,是通过弱化外界因素,给自身带来内心满足的幸福。这种另类的幸福或许可以躲避开无休止的烦恼......

  《自我的智慧》读后感(七):诗性的科学也是科学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需要有一点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可能读起来会省力一点,比如说至少得知道投射、置换等概念,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稍微有一些了解,虽然书中对这些概念都做了详细的解释,但是如果你是一点都不知道这些概念之前来看这本书的话,一定是一脸懵逼的,你将不得不首先理解N个全新的概念然后才能理解书中到底在讲个什么鬼。

  再给看名字以为是鸡汤的同学打个预防针,如果你把它当做鸡汤来看估计你会觉得这是一碗太难消化的鸡汤,它不是在讲道理,讲故事,它是试图在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某种事实,既然是科学那么肯定会涉及到很多枯燥的数据、概念以及不耐其烦的求证、和适应范围的界限圈定等等,所以看这本书需要相当的耐心才行,但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回报,如果你仔细的研读了前几章,你会发现在看创造性这一部分的时候会相当爽,它会给你揭开那些鸡汤文学从来没有给你揭露过得人性的更深的层面,你可以理解很多从前理解不了的天才们的怪异行径,你会发现,在你与天才之间其实差的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至少你们所具有的人性都是一样的。

  作者在第一章的结尾指出了自己写作此书的目的是验证自我的智慧是一种太过复杂、奇特的人性的现象以至于只有诗性的科学才能呈现(这句话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我用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他想证明,虽然自我的智慧也就是作者所说的防御无法用现代的科学完全证明它的存在,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只是它需要用一种偏艺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验证的方法是通过纵向的在健康人中的研究——格兰特幸福公式研究,通过传记的方式来呈现防御是一种使人维持健康的力量。(很多读者可能会关心到最后是否有一个能让人幸福的公式呢?)

  为了更好地验证这一观点,作者将自我的智慧分为3条相互交织的线,1,防御和免疫系统一样对我们的幸福感很重要。2,人类的创造力也能够化解悲痛、修复自体。3,人类的自我成熟完成与成年期。

  这点非常好,我们可以带着他给我们指出的清晰的路线来看这本书了。我们到最后只需在每个主题下,检视他所要验证的东西是否得到了验证,他的证据是否充分,然后就可以以此判定此书的价值了。

  本书的三条主线分别是:

  防御

  2-5、12章主要是讲防御的部分。列出了18种不同形式的防御机制,并详细解释了他们的异同。

  创造力

  8-11章,结合几个名人的生平,论述创造力是怎样帮助他们减轻或者摆脱生命中那些不得不忍受的痛苦,通过这项几十年的前瞻性研究,他得出一个结论,内在痛苦和精神错乱并非创造力所必要的因素。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艺术家们尤其是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甚至是精神有些错乱的人,但事实上这两者并非创造力所必需的因素。对天才的心路历程比较感兴趣的同学会看得非常爽,这本书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下对他们的传奇故事做出了解读,非常有趣。

  自我发展

  6、7、13这三章主要讲成人的自我发展。作者认为自我发展包括3个阶段,1,亲密关系。2,职业巩固。3,繁衍性。同时遵循3个模型。1,神经生物学模型。2,环境/学习模型。3,印记模型。

  以个人理解做的划分并不一定十分准确,大家可以做一个参考,作者自己也提到这三条线并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的,就像创造力中的9、10、11章分别讲述了3位名人的伟大的创造力,(创造力与防御的关系)。

  以上大概介绍了整本书的脉络了,对于这本书来说,昨日看到的一篇关于将读书方法的文章很是受用,文章提到每次读书要选择特定的角度在特定的视角下分析、思考,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同时多维度思考可能会造成脑袋的混乱,之前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就犯了这个毛病,总是想着多读出点东西来,于是不管是在科学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还是在人生的角度都尽力思考着,但发现最后脑中一片混乱,哪个思考的都不够深刻。

  大文豪苏轼都说,他每次读书就只从一个角度求,再想了解其它角度就再读一遍,大文豪尚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呢。

  这本书在最初提到了一种诗性的科学,但就这个概念来说也让我挺有感触的,不能用理性科学完全的阐释某个领域并不是我们在某个领域止步不前甚至忽略它的理由,诗性的科学也并不因为诗性就不具价值,它与纯理性的科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人类的进步。

  《自我的智慧》读后感(八):【时光书屋(书评)】走向自我幸福之路――评《自我的智慧》

  人属于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现如今的社会人人都期待幸福美好的生活。何谓幸福,幸福指人们无忧无虑和随心所欲地体验自己理想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时,获得满足的心理感受。幸福的主观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决定幸福的因素有个人的态度、性格、财力、外貌、学历还有社会因素。

  而《自我的智慧》这本书就是通往幸福大门的钥匙,本书的作者乔治·范伦特(George E. Vaillant)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格兰特幸福公式”研究负责人。格兰特研究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全面的精神心理健康研究。在哈佛成人研究的75年间,他们不曾懈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寻找幸福人生的公式。“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恶即地狱。”善恶仅在一念之间,天堂与地狱仅有一步的距离。

  这本书不同于以往心理学著作的枯燥难懂。本书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穿插案例故事向我们讲述自我、本我、超我,因为心灵是自己的地方,它本身能够把天堂变成地狱,把地狱变成天堂!《自我的智慧》这本书一共十三个章节,首先通过向我们讲述人类的自我意识,包含了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向我们讲述自我防御的相关概念。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到自我的防御可以是创造性,健康的安抚性的,有应对能力的,书里向我们展示案例说明生活中的自我欺骗,并列介绍创造性和成人发展这两个主题!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三条线向我们展开。对成人发展的认知,这三条线分别是防御机制也就是大脑的自我欺骗和否认模式,二是创造力,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也就是对这个世界以前没有的东西审视,三也就是对成人发展的认识。通过本书的案例说明针对个体一生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出成人的心理弹性及持续的成熟化。

  “幸福,就像在花园里。花园有两种,一种是父母赠,你只需要做天真烂漫的孩子就可以;一种是自己拓荒而来的,需要欲望的驱动,也需要竞争,甚至残酷的竞争。在竞争中锤炼自己,与人冲撞,而关系的深度和人性的深度也逐渐形成。――武志红”这本书就是通向幸福花园的钥匙,通过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能力的发掘。这本书可以教会我们更多的东西,因为幸福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因为“心灵是自己的地方,它本身能够把天堂变成地狱,把地狱变成天堂。”祝愿各位每天幸福快乐!

  《自我的智慧》读后感(九):我期待的

  这本书我前前后后读了快2个月了。

  最初看推荐序的时候,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觉得我似乎要找到一个人生终极问题的答案了。

  看到介绍各种防御概念的时候,我还是觉得他是有料的,而且我知道了对于长期的追踪研究获得的资料,作者是希望用这些防御来进行解释。但是对于这些防御机制本身的解释,我并没有看懂,作者总是用比喻类比的方式解释,这点让我总有种带着手套拿东西的感觉,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但是我还是坚持看下去了。

  我想到后面涉及到人生例子的时候,可能会好些吧。

  终于看到实际的例子了,不知道是因为作者觉得例子都是外国人还是说精神分析的这一套本身就不够明确的原因,我总觉得这个跟我的实际生活有些远,而且我有些看不下去了,最后三章我就跳着看了,没有逐字阅读了。

  虽然后面的阅读体验不是很好,我还是觉得作者其实有是发现了很多原创的东西的,只是表述起来有困难。

  这本书的篇幅并没有将70多年的追踪原貌展现完全,只是截取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感觉作者有所隐瞒。

  我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明白那些防御机制的具体含义,也不具备用那些防御机制分析案例的能力,但是我觉得我的收获是我知道了那些成熟的防御机制可以让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更好,不论是人际关系还是自己的人生成长,作为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收获,我也很满足了。

  这本书值得反复读。

  《自我的智慧》读后感(十):用自我的智慧追求幸福

  心理学广博而深奥,加强心理学研究,探寻心底的秘密,寻找幸福 的源泉,一直激励着人类不断学习和进步。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孩童拥有的一只棒棒糖,幸福是跟父母通上一个电话,幸福是是完成一项目标的喜悦,幸福是农民伯伯看到稻田成熟脸上挂着汗珠的笑容,问一千个人幸福是什么,就有一千种幸福定义的答案。

  《自我的智慧》是乔治范伦特团队对多人样本经过多年的询问和跟踪记录,探寻到的幸福人生的公式。当投入的去爱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幸福就自然而来,维克托弗兰克如是说。

  幸福是用心感受的,心灵是自己的地方,他本身能够把天堂变为地狱,把地狱变为天堂。生命时常有不能承受之重,大脑会帮我们建造心理防御制剂,用幻想或欺骗等来过滤痛苦,屏蔽悲伤,完成自我的保护。防御源于创造性的整合,是“潜意识”的,会改变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有时会让旁人觉得怪异。自我意识,自我防御,对遇见幸福、感受幸福至关重要。

  文章从推崇人类的自我意识,理解防御的相关概念,提出了心理上创作力和精神病性防御、成熟防御等形式,进行自我欺骗或重塑构建环境。人类的这些自我的智慧,并不是简单的与掌握冲突有关,更是与生活有关。把生活过成一种艺术品,也不乏为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

  当人们面对生活中滑铁卢式的失败和挫折打击时,有些人很快掌握并控制了“在我们内部如火山般升腾而起、复杂的冲突情感”,发展为有意义的守护者,进行创造和再生,实现螺旋式上升和发展,来重新遇见幸福。那些成人发展失败的,可能没有发挥潜意识的整合能力和防御抵抗能力,消沉或分裂下去,与幸福擦肩而过。

  本书作者也通过多名知名人士的人生历程和著作,以及众多的数据和对比,向我们展示了其生活和创造性。创造力作为自我的一种适应性的操作方式,进行自我解决冲突、实现全能幻想。经历忍受痛苦、坚持不懈和独特的体验,对于发展创作力天赋都很重要。

  这是一本探寻幸福的图书,源自内心的追求和有效的预防机制,让我们变得成熟,变得热爱生活,相信生活,让每一位拿到这本图书阅读的人正在通往幸福的路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自我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