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大变局.下册》是一本由张生全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一):回望宋末四川历史,感受冷兵器时代的谋略识见 ——读《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回望宋末四川历史,感受冷兵器时代的谋略识见
——读《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贾登荣
知道张生全的名字,是缘于他的两部畅销长篇历史小说《蒙哥大帝》和《不倒翁冯道》。想不到仅仅过去两年功夫,他又捧出了这部三卷本的长篇历史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在这部长达九十多万字的作品中,作者通过一个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奇谋与诡计,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战争与生活画卷,一组组鲜活饱满、呼之欲出的人物群像,再现了南宋后期,在蒙古大军不断蚕食国土的背景下,以余玠为首的将领,率领四川军民与蒙古大军展开拉锯战的悲壮历史,让人们从这些尘封的故事中,回味波澜壮阔的历史,探寻故事背后的真相,引发今人深刻的思考。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分为上中下三部。故事从淳佑三年,名将余玠入川担任四川制置使写起。当时,摆在余玠面前的是,蒙古大军经常骚扰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造成这方土地民不聊生,百业荒废,士气不振,一片凋敝。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带领王坚、张武、杨文等将领解成都之围,然而,就在他打了一个个胜仗以后,却因为烧渠城之计,遭到弹劾罢官;接替他的余晦奉行的是一条与他迥然不同的路线,但却屡屡失败。不得已,朝廷又只得起用余玠,他采取筑城堡,稳防守的方法,拖住了蒙古大军,阻挡了他们前行的脚步,使四川在军事上的异军突起,差点让形势发生伟大的反转,然而,由于皇帝赵昀听信谗言,奸相史嵩之当道,官员内部思想不统一,内耗严重,造成余玠的宏图大略没有实现,最终功亏一篑。历史,是一面镜子。重温这段逝去的历史,无疑可以帮助今天的人们走好每一步路,从而避免重蹈复辙,扬帆前进。
多条线索并进,构成复杂纷纭的宏大场面,让人在眼花缭乱中感受历史的况味,是《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艺术特点之一。《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通过不断转换场景,分别把四川前线与临安朝廷,重庆与嘉定、九顶山与嘉定城、南宋军与蒙古军,四川与蒙古大草原串连起来,形成多角度,多视野的宏大场面。这样独具匠心的结构,让这部书显得更加曲折生动,充满诱人的魅力,让人手不释卷的一口气读下去,了解情节的发展脉络,故事情节,人物的命运,感受历史的悲壮与诡谲,世事的沧桑与复杂。
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构成一组组栩栩如生的浮世图,让人感受到各色人物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人特征。《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一书塑造了大大小小近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上自宋王朝的皇帝赵昀,下至聚众占山为王的“土匪”元用,还有蒙古的军事将领汪德臣等等。这些生活在不同环境,社会地位迥异的人物,性格也大不相同,但都有血有肉,个性突出,让人目不暇接。余玠是这部书最主要的人物。他忠贞爱国,坚毅勇敢。当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冒着风雪长途跋涉到达夔州时,这时,人困马饥,妻子又面临分娩,然而,这时传来了蒙古军包围了成都的消息。听说之后,他不顾劝阻,急忙带领军士,昼夜赶往成都,通过设伏深沟,一举打败了蒙军,解了成都之围。在朝廷重新起用他后,他畏惧大敌压境的困难,仍然兢兢业业,克忠尽职,通过构筑钓鱼城等一系列的方法,终于扭转了被动局面,让形势朝着有利宋军的方向发展。 书中的嘉定知府姚因谋、俞兴、女“土匪”头子小青等,还都是有棱有角,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曲折的故事情节,构成跌宕起伏的壮阔画卷 ,让人感受“冷兵器”时代人们的谋略、识见。《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有许多让人过目难忘的故事情节,如“解成都之围、空城记、烧渠城、劫囚车”等等。不过,最让人称道的,莫过于由余玠夫人黄莲香主导的“空城记”!当余玠率军外出征战时,蒙古军队三万大军却乘机攻打当时四川制置使所在地的重庆。面对这样的情况,黄莲香于是献上一计,让仅有的二千士兵在城中不动,而让城门大开,老百姓自由出入。这样的举止,迷惑了蒙军首领,让他们不敢贸然攻打重庆,很快就退了兵,从而保住了重庆不受蹂躏。正是大量这样生动的故事,使这部近百万字的小说具有浓烈的可读性。
镜头感十足的叙述,构成一幅幅真实可见的画面,让人如亲临其境,置身于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在叙述方式上,与很多作品都大相径庭。作者把故事发生的具体地方,都一一加以标识。在故事地点不断转换的过程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幅有声音、有画面的场景。这样的叙述方式,如文字版的电视连续剧,读这本书,就像那段逝去的历史再次真实的浮现在人们眼前,产生浓烈的视角效果和强烈的冲击力。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二):怎样的历史写作才是给历史以尊严
贾平凹说,《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让冷的铁有了温度,让乱的世有了秩序。阿来说,《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给四川以气象。两位作家在评价这本书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指出,这本书在清理和把握历史的同时,清晰准确地指向了今天,指向了当下。
那么,《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为什么能获得当下文坛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如此高的评价?或者说,作为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惊喜和启迪?
宋末是中国中古的转折点,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汉民族在长期对峙后的一次总爆发。而且是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在军事上全面战胜汉民族,并建立统治朝廷的一段时期。这个转折的成因,有蒙古人异军突起,横扫世界的大气候,有蒙古人和汉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严重对立的大背景,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则是蒙宋两朝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所表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变革方式和把握能力。
《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选择的正是中国历史这一关键节点上的关键十年,也就是宋末名将余玠入主经略四川到最后离奇去世的十年。
有人可能不太了解,四川只是一个局域,十年只是一个小断面,为什么竟说这是关键节点上的关键十年呢?
蒙古和南宋从开打到战争结束,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在余玠入主四川之前,两国的战争就早已开始了,而且是蒙古发动的对南宋的全面战争。不过,随着战争的推进,蒙古的攻击策略从两淮、荆湖、四川三线进攻转变为对四川一线的重点突破。这个策略的改变,是随着蒙古国内的权力中心从窝阔台系转移到拖雷系而逐渐形成的。余玠入主四川的十年,恰好是蒙古处在权利转移中,无暇大规模南侵的十年。余玠等四川抗蒙义士正是充分利用这个空挡,在四川全面打造出了强大的山城防御体系,对蒙古的大规模侵略做出了有力的回应。
余玠等人的策略非常成功,不仅找到了抑制蒙古铁骑强悍战斗力的方法,而且还让南宋从整体的军事防御,变成军事进攻。一度延续了南宋人念念不忘的“北伐梦”,收复了被蒙古占去的兴元等部分领土。然而,这样的好势头却只是昙花一现。南宋不是在战场上被蒙古打败,而是由于宋廷内部的倾轧内耗等各种原因,余玠离奇去世,四川义士的抗蒙努力也付诸东流。军事上的反转,最终功亏一篑,从此南宋与蒙古的对抗转变为被迫防御,被动挨打,最终灭亡。
《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这部长篇小说,便很好地寻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断面。作者张生全下刀非常快,切得非常齐整。这使得他的写作有一副冷静而客观的面孔,呈现出一种毫不留情的具体和真实。这种真实看起来是静悄悄的,其实却是一个沉默的惊雷,在尺幅水墨里便能掀起惊涛骇浪,在弹丸方寸地又有宏大惊艳的格局。
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是猝不及防和容易让人陷落的,它以冰消雪解的方式,突然就把残山剩水而又绚丽华盛的宋末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些原本掩埋在尘埃里的人物,都鲜活起来,扬起了生动的脸。那些复杂诡谲的历史事件,都以一个清晰准确的身形,呈现出它的质地、气度和精神品质。那些缠绕不清的历史乱麻,则在书的字里行间里,顺着一条清晰的脉胳,电光石火地指向今天,延续到今天。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历史规律是不可改变的,蒙元代替南宋是历史的必然,并不因为南宋在四川一些局部的胜利,就能扭转南宋的整个颓势。然而,《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却给历史规律提出了另一种可能。作者虽然并没有对历史做任何可能的假设,虽然仍然还是把历史规律血淋淋地向我们撕开。但是,读完全书后,我们却并感到不绝望。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暗哑中的呐喊,展示了绝境处的抗争,展示了面对死亡的时候,脸上的最有尊严的微笑。这就使得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有了特别的意义。正如阿来说的,让宋末有了风骨。
(《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三):忠贞终抵不过暗伤
历史的改写可能只是一瞬之间的事,宋注定抵不过蒙古人的进攻,会在历史变迁的浩瀚长河中化作一股巨浪,虽然猛烈深刻但过后便是化为虚无。
阳枋余玠等人的努力原本是初现功效,收复四川,让蒙古人陷入争夺汗位继承人的血雨腥风之中,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宋朝仿佛迎来了反击的最佳机会。怎奈将领功大于君这是皇帝最忌讳的,一面是昏庸无能的皇帝的猜忌,一面是奸臣的蒙蔽。余玠解职被害,蒙古继承人风波的平息,大宋一下子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宋朝的局势早就到了不容乐观的地步,奸臣不除皇帝不换,到头来政权还是会更替。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两股政权共存一时不可能共存一世。忽必烈的上任让宋的分崩离析加快了点,也正是他带领蒙军给了宋末最后一击。
回头看宋的终结,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百姓终究需要的是安宁过日子,而不是整天担心会被战争的硝烟所波及。况且余玠俞兴等将领就给我们的民族精神早就是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最宝贵的东西了。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不可磨灭。
人民需要的是一位可以带领国家走向繁荣的英名皇帝,而不是只会自己享乐不顾百姓利益的伪君子。成吉思汗的英名在当时早就是人尽皆知的了,他善待了宋朝的百姓。还有,可曾记否,蒙古铁骑可是踏平了世界,无人能敌,这就当时来说不值得骄傲吗?即使放在现在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就这样吧,新的时代的到来也是新希望的开始。
记住余玠俞兴的忠贞,埋没奸臣的虚伪,这是宋末带给我们的。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为最后的生机做拼搏。伟大的民族精神,无论如何,都该铭记于心。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意义。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四):一部展现中国历史长河中四川宏大气象的好小说
我在读张生全长篇历史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蒙古人在发动第三次西征的时候,已经横扫西亚和欧洲,甚至打到非洲了,为什么却突然停止推进了呢?原来在南宋的四川发生了重大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大汗蒙哥被打死了。二是当蒙古打下南宋都城临安,甚至打到崖山后,四川仍然没有被拿下来,最后还是和平谈判才归于一统。这又是为什么?我读了张生全的这部百万字大著作以后,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原来中国历史上的四川,宋末的四川,有一种浩大的坚韧的气象。
这种气象是什么样的呢?我以为,首先这里有强烈的家国意识。书上写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包括余玠、俞兴、阳枋、赵葵、杨文、王坚、元用、小青等等。这些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放弃了小我,放弃了名誉、利益、前途、地位(比如阳枋为救国而当“汉奸”;比如余玠为打造山城体系不怕被陷害而火烧渠江;比如江同庐为救全嘉定百姓而牺牲自己),他们也可以承受大委屈、大苦难(比如余玠等义士一面致力于四川抗蒙,一面承受来自朝廷奸邪自利之徒的污蔑和攻击),但是在他们心中,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始终是最重要的。其次,四川人有一种“袍哥”精神。在和平年代里,这些袍哥们就是一群混混,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却又是极明白的人。就像曾经有部电视剧《傻儿师长》里的范哈儿。《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里也写了许多这样的人,比如山寨义军头目元用、白炼、程刚、小青等。他们占山为王、打家劫舍,但是当外族入侵的时候,他们可以放弃与官军的仇恨,放弃赖以生存的山寨,放弃所有的既得利益和名誉,救国救难。再次,四川人有一种小智慧大情怀。四川人被称为“川耗子”,非常“精明”,精于算计。但是当他们把这种精明用于救国救难上的时候,体现的就是一种大情怀。这一点,在这部书里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部书里写了很多智谋,有许多大勇大智,大方略大腾挪,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智谋总汇。但也有许多小智,甚至是“狡智”。比如杨文为了扳倒庸才指挥官余晦在四川的荒唐方略,故意输掉在紫金城的战争;白炼为了励军而做活道场等等。这种小智大情的事例,在这本书里面比比皆是,充分展示了张生全对四川本土人物的把握能力,也使得他所要表达的四川气象,既具有明确的核心价值,又有丰富多姿的内涵。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五):展现民族气节 弘扬民族精神 ——读《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展现民族气节 弘扬民族精神
——读《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胡忠伟
近日,张生全的历史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在专家及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陕西、四川两省作协主席、同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著名作家贾平凹和阿来,都对该书高度评价,倾情推荐。同时该书在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图书榜上高居前列,获得读者极大青睐。
该书以宋末战争及宋蒙两朝政治变局为题材,真实地再现了宋末深刻广阔的社会变革,生动地刻画了宋蒙两个朝廷复杂诡谲的权力斗争,精彩地描绘了两国跌宕起伏的战争画卷,立体地展现了宋末人物挺立的抗争精神和强健的民族气节。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这本书没有写到赫赫有名的江万载,也没有写到家喻户晓的文天祥,反而因为描写了一群普通人、底层人的坚持和气节,使得它对宋末风骨和民族气节的呈现丝毫没有减弱,让读者不得不信服,宋末的这种风骨,不只是体现在一两个特别的人身上,而是整个宋末人的一种集体精神品质。《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就是这样一部描写四川气节和精神的书。著名作家阿来指出,本书“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给四川以气象”。
在冷兵器时代,四川一直都是独立政权的要地,是维护中央政权最坚定的一个地方。当中华民族遭受异族侵略的时候,四川又往往是奋起反抗最坚决的一个地方。本书描写的宋末时四川对蒙元坚决的阻击和抵抗,就是四川特有的精神,也是四川特有的气节。
在宋末的时候,四川一直是抗蒙的主战场。一开始,四川利用盆地边缘的“三关五州”抵挡侵略,但这“三关五州”很快被蒙古打得千疮百孔,形同虚设,蒙古人四川境内反复抢掠烧杀,四川竟毫无还手之力。但是,自从名将余玠临危受命,到四川指挥抗蒙以来,他用独特的智慧,广纳贤才,把四川的城防搬到山上,建立了有名的“山城抗蒙体系”, 找到了山城抗蒙的大方略。这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思想,这种思想让四川找到了对付蒙古铁骑的办法,不但让蒙军从此在四川束手无策,使四川的宋蒙战气象一新,让南宋一度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最后还打死了蒙古的大汗蒙哥。这,就是四川的一个气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拯救危难、取得不世奇功的人,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而是被百般陷害、猜忌,最后还不明不白地死去。在南宋死亡的阴影上开出一片绚烂的花海。
为什么这种有利局面却又昙花一现?一方面,蒙宋两国的形势不可逆转,并不因为四川有了起色,就能阻止蒙古人全面灭亡南宋的统一行动。另一方面,蒙宋两朝的变局走向,尤其是南宋朝廷沉疴日久,朝臣的争权夺利、宋朝限制武将的传统,中央政府自古以来对四川的防范心态等等,都注定了余玠等义士在四川必遭重重阻碍,最终是宿命的失败。
不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在于,《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的作者,并没有给这种宿命以灰心和哀叹,小说浓墨重彩地写到了四川义士们在身处绝境时的奋争,在黑暗中的呐喊,在艰难处的努力,在山崩前的撑持。虽是绝境,但并让我们感到绝望,因为我们看到了一种坚持的勇气,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不屈的气节,一种挺立的精神。这种气节和精神,又使得四川有了另一种大格局大气象。
四川的这种大气象,是宋末最真实的民族画像,最美丽的时代风景。这样的风景,在宋末的时候,比比皆是。江氏“三古”的壮烈殉国,崖山十万人的惨烈蹈海,状元宰相文天祥的宁死不屈……这是宋末区别于其它朝代末年的最典型的特征。而余玠在四川十年里带领一众义士的抗蒙斗争,又是这道风景中最集中最深刻的群体性展示,再加上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段,出神入化的铺排描写,典型生动的人物刻画,因此使得这部小说又有了一种迷人的气息。在四川具有大气象的同时,也同时使得这部小说有了足够让人称道的格局和气象。
而这,正是作者想藉此告诉我们的,正是因为有精神,有气节,历史才具有厚度,人生才具有价值。也正如贾平凹在评价此书时所说的,作者在展示历史真实的同时,让历史指向了今天,指向了当下。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六):佛性的广阔与艺术的深度
历史从来都只会记得流芳百世的名人,比如岳飞;或者遗臭万年的奸臣,比如秦桧。但是张生全的长篇历史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却没有去写历史伟人的一腔正气,也没有写奸臣的大奸大恶,而是着眼于南宋末年四川宋蒙交战史上的不是太有名的边关将士、民间英雄、文人志士,刻画出一部浩荡忠烈的群英谱。
开篇,余玠等人出场。阴风怒号,漫天大雪,山川大地一片白茫茫。这是奇诡多变的暗黑环境,这是困难重重的抗蒙之路。余玠临危受命四川置制使,挽救被强蒙攻打的残败四川。他铲锄贪官王夔,广纳贤才,实施山城抗蒙大方略,使得抗蒙一度取得主动权。然而,皇帝昏庸、玩弄权术,姚因谋、谢方叔等大臣只求私欲,弃民族大业于不顾,百般陷害这位抗蒙统帅。余玠在大雪中来到四川,他离开时,前方也只剩下印有马蹄上的茫茫雪野。接着,那些马蹄也被满天飘舞的大雪填满……
再说嘉定知府俞兴,他有着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判断力,意志坚定,百折不挠。他在抗蒙过程中,历经千难万险,一直努力坚持,永不放弃。他是风骨的旗帜,是一种最纯粹的理想。他不是个体的英雄,他寻求群体,按余玠的方略,联合义军、百姓,依山制骑,在嘉定抗蒙中,体现出了顽强不屈的斗志。然而,他最终也和余玠一样,饱受陷害,兵权被解,空有一腔报国热情而只能看着蒙古铁骑横行四掠。
还有理学家阳枋,为抗蒙先入朝巴结奸人史蒿之,后又“叛逃”到蒙古汗庭为中书令,所作所为遭志士唾弃,也只是默默承受,从不辩言。他帮助余玠重掌四川帅印,又帮助宋军收复失地兴元府。如果余玠等人是在光明处轰轰烈烈地冲杀,那么阳枋就是在没有光的地方独自战斗。他的曲折他的忍辱,他的谋略都只为民族大义,救国救民。他舍弃一切、委屈求全,无不体现了大儒之风。最终,孤独地来,寂寞地去。
这部《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除了描绘出一幅壮美的英雄群像外,其艺术手法上,最值得称道的,是对“佛”,对抗蒙义士身上“佛性”的深挖壮写。
全书多处写到佛,由一尊稀世珍宝田黄玉佛引发的血案开始,引出嘉定贪官恶霸王夔书房的大小玉佛、九顶山前的凌云大佛、九顶山地道里的石刻佛雕。然后又由理学家阳枋带着六尊玉佛,穿插勾连抗蒙救难的各个场景,各种情感,抖出一个个令人叫绝的包袱。每一尊玉佛,都在救国救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掀起了小说情节一波接一波的高潮。小说最后,山上的和尚智生大师面对敌人的屠刀,敲钟念佛,助威将士抗蒙杀敌,虽然最终全山军民壮烈殉国,但佛的精神,佛的声音,在书的结尾,凝结成一曲感天动地的浩荡悲歌。
更让人惊喜的是,作者不仅仅写了佛门中人,写了石雕玉佛,他还让他笔下的人物也充满佛性。“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在整个抗蒙过程中,阳枋便以这种方式,默默地隐忍地反抗,直至最终被蒙哥和忽必烈识破身份从容就义,他那“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舍生取义的精神,不正暗合了佛中的地藏王菩萨吗?而恰恰是阳枋在牺牲前,把一尊地藏王菩萨的玉佛作为一个情报,交到俞兴手里拯救嘉定。很显然,这样的设计,作者是在努力地向我们暗示着什么的。
还有余玠、俞兴等义士,他们高扬顽强不屈的精神旗帜,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于绝境中化解矛盾。佛曰:“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也许余玠、俞兴等人一开始就明白,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望。一个横扫欧亚的铁骑王国,以当时的情形,就算遭遇变权,对付偏安江南的南宋,也是大石击卵,轻而易举。但是,并不因为注定失败,余玠、俞兴等义士便放弃努力。努力并不是现世的想法,而是未来的理想,他们是在为未来而战斗。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很显然是把作为未来佛的弥勒佛的精神灌注在余玠、俞兴等义士身上的。而当我们知道,著名的凌云大佛。其实就是弥勒佛的雕像的时候,我们就大致能够明白作者笔下蕴藏的深刻寓意了。
为了衬托余玠、俞兴、阳枋等人身上的佛性,作者还设置了姚因谋这样一个人物。姚因谋是一个无是非底线的利己主义阴谋家,他所作所为,只为了一个目的——权利。为了权利不择手段,他借余玠杀了王夔,又借俞兴抓了元用,勾搭余晦,行贿谢方叔,其后还杀害吴华,烧掉粮草,甚至最后解除俞兴兵权,陷义军和宋军于死地,种种行径令人怒目。一块腐肉,最活跃的就是见缝之蛆,一个腐烂的朝廷,正是这种人活得有滋有味的温床。利己主义阴谋家的姚因谋,最后竟然从一个通判,连升三级,成为整个四川战区的封疆大吏。而吊诡的是,促成姚因谋快速升迁的,竟然是一开始就惹发血案,又贯穿全书的那一尊带血的绝世田黄玉佛!
如果说,物质的佛、佛门中人、抗蒙义士身上的佛性,从各个侧面全方位立体地诠释了书中所要表达的佛的精神外,一尊带血的绝世珍宝田黄玉佛在一个阴谋家的升迁中发挥的作用,让我们对宋末这个乱世,对中国的文化,对人性的丰富与幽曲,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显示了作者很高的艺术水准,以及对时代对历史准确而深刻的把握能力。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七):历史审视与艺术再现 ——读张生全长篇历史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历史小说在描述一段历史时期一个地域的发展脉略,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与悲剧内核,必是作家对民族历史的深入感受与认识结果。张生全在他的《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中,以百万字巨幅,对宋末时局大变化,进行全景式俯瞰,展现与描述宋末历史走向,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变迁,以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冲突,塑造历史人物,对宋末社会历史进行了剖析与艺术再现。
这部正面描写宋蒙两国在四川交战的小说,对战争冲突大量聚焦,对政治沿革悉心透视,为读者提供了了解、认知宋朝末年,动荡多变时局的空间平台。在大的历史框架下,作家着眼军事谋略、人物性格行为、事件变化多端的走向,出奇制胜地,展开情节叙述与描写,展现了人的精神视野与时代气象,引领了人们的阅读浪潮,并从中凸显,以余玠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抗击蒙古国侵略宋国的家国情怀与精神气节。
张生全悉心钻研历史,接连推出多部长篇历史小说,诸如《蒙哥大帝》、《不倒翁冯道》、《超级版图》,可见他在写作历史小说中,所具有的气度和野心。此篇《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作家通过战争的复杂性,时局的多变性,描写历史走向,艺术再现时代风云,显示出作家观照宋末历史的大经纬、大视野。
宋朝历史表明:1231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大肆屠杀成都居民,140万人罹难。1234年,蒙古帝国发起消灭南宋战争,到1279年灭亡,这是一段极具悲剧色彩的历史。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作家审视历史,去表现什么,是一个严肃课题。在《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里,张生全准确把握南宋朝局势,在内外交困中,入主四川的制置使余玠带领一批爱国人士抗击蒙古国的侵略,他们面对的不仅是需要同仇敌忾的对外战争,更令人揪心的是宋朝的颓势及各方利益的争夺。小说正面人物身上充满了血性与悲剧色彩,彰显的是人物的风骨与气节。
在艺术手法上,小说为方便阅读,采取短小章节,蒙太奇镜头的画面方式,推演情节,在精彩故事铺排中,一批鲜活人物跃然纸上。读者在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阅读中,从诸如余玠、俞兴、阳枋、元用、小青等这些人物身上,领略国家危难中,他们挺身而出,一腔热血,保家卫国的气节,从而让读者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了民族精神的脊梁。
小说以引入入胜的智谋权术构架故事,推演历史,人物命运在跌宕起伏中,成为南宋末年历史的聚焦点。比如,具有抗蒙大谋略的余玠,带领俞兴等人,在山城重庆筑抗蒙体系,遭到嘉定知府王夔的恶意阻挠,最后被朝廷罢官,后来,在一帮正直大臣的力荐下余玠、俞兴重获启用。但在最后,余玠在回临安途中,遭到反面人物谢方叔、姚阴谋的杀害。整部小说,在不同人物那里,民族大义与个人卑琐,智慧与阴谋,公义与私心,进行轮番较量,彰显外部侵略与内部争斗等一系列复杂多变矛盾冲突,宋朝外患与内忧凸显的淋漓尽致,也令人觉悟到宋朝消亡的历史根源。
小说即有大量宋军与蒙古军对垒下的斗智斗勇,也有宋朝内部正反面人物的博弈与厮杀,有世相民俗风情的展示,也有人物命运的多重色彩。在战斗场面的描写上,既有整体军队势力上的对垒,也有局部优劣的衡量与智谋,各种谋略与手段的运用,既是矛盾的化解,也反映情势出人意料的变化。人物命运贴近战争走势、发展,特别是作家对局部情境的描写和展示,有着强烈的入情入境感。小说文本显示出作家掌控故事进程,在叙述与描写上的高超智慧。
历史是冰冷的,小说让历史复活,必然是让人物复活。那些沉睡于千年的历史附着于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诠释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张生全悉心把握宋末大的历史与人文格局,着眼于对战争,时局走向、世相风俗、人物命运、人性心理等,通过深入机理的勘察,描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与人物命运的必然。无论是上文提到仁人志士,还是一些诸如姚因谋、谢方叔、史嵩之等反面人物的塑造,都给人提供了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高尔基曾说:“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科学和哲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作为读者,我们从张生全所理清的历史脉略中,看到了南宋的兴盛与败落的必然。
作为一部描写宋末大变局新历史小说,张生全“让冷的铁有了温度,让乱的世有了秩序;拨开历史的迷雾,显露出了那条通往当下的路。(贾平凹评介该书的语)。”他“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给四川以气象。(阿来评介该书的语)”作为读者,我们从反观历史的视角,也领略到了,作家追随历史脚步,看清时代发展变化,留给我们关于历史兴衰的思考与启迪。(房子)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八):喑哑的呐喊 ——评张生全长篇历史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喑哑的呐喊
——评张生全长篇历史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 张伟东
近些年来,历史题材小说,逐渐成为作家创作的一个亮点。
张生全,笔名三叠弓,是继二月河、唐浩明、凌力等名家之后,从天府之国东坡故里杀出来的一匹黑马。
作者在接连推出长篇历史小说《蒙哥大帝》、《不倒翁冯道》和《超级版图》之后,又完成了鸿篇巨著《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的创作。此书在国内主流评论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贾平凹评价此书“让冷的铁有了温度,让乱的世有了秩序;拨开历史的迷雾,显露出了那条通往当下的路。”阿来评价此书“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给四川以气象。”
历史小说,是衡量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重要标尺。读罢《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深为书中描摹的蒙古大军入侵、大宋山河变色、改朝换代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所震撼。这是一部以宋末战争及宋蒙两朝政治变局为题材的新历史小说,主要描写了南宋末年,名将余玠入主四川,和四川义士一同打造山城抗蒙体系,抗击蒙古侵略的史实,小说全景展现了蒙宋两朝在历史转折处惊心动魄的历史变局和不可逆转的历史走向,表现了余玠、俞兴、阳枋等众义士,在拯救危难中承受的大委屈,表现的大智慧,做出的大牺牲。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段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生动地再现了宋末复杂诡谲的历史风云和人文景观。
历史小说,如果单纯是以罗列史实为主,读起来就会让人觉得冰冷、枯燥、乏味。把握不好,很容易削弱小说的可读性。我读《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感觉故事是温热的,人物是鲜活的。因为本书不是在简单直接地讲述宋末的历史。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独到的重构能力,并辅作品以大量的社会风情描绘。人物的塑造和事件的演绎,都是在大量查阅史料,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合理化的虚构,唤回历史人物的生命,让血液在他们的身上流动起来。
作者从生命本体的角度切入历史,向读者提供了不同于“正史”的另一种话语文本。传统意识的历史小说,指涉的对象通常是历史的真实性,而新历史小说指涉的对象是生活逻辑的真实性。这个世界是作家根据历史流传性而想象、虚构出来的世界。
窃以为,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历史小说,要么写得有意义,要么写得有意思。占住一条,就算是成功了。张生全的这部小说,两条都占了。说到意义,也正如贾平凹和阿来在评价此书时所说的,作者在展示历史真实的同时,让历史指向了今天,指向了当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说到有意思,是因为作者把一个个有趣而惊艳的奇谋与诡计都藏在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里面。小说借鉴了剧本写作的特点,多条线索、多个事件、多重人物穿插交织,情节丰沛和生动,节奏有起有伏,矛盾冲突交错,叙述以对话为主,给人以极大的阅读快感。作者精密的铺排描写,典型生动的人物刻画,使得这部小说有了一种迷人的气质。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大宋朝,大家可能只记得那个重文轻武的国家对外吃了不少的败仗,胜仗却记得不多,还习惯和特定人物联系在一起,比如北宋的杨家将,南宋的岳家军。但是在《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这本书里,作者主要描绘了余玠、王坚、俞兴、张武、杨文等读者不是很熟悉的历史人物。他们众志成城,打造山城抗蒙体系,多次给了蒙古铁骑沉重的打击,并且直接为后来王坚、张钰修筑钓鱼城,打死不可一世的蒙哥大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蒙古征服金朝、征服西夏、征服花剌子模,横扫欧洲叠加起来也没用上多少年的光景。而灭个南宋却耗了他们半个多世纪时间,最后还还赔上了一个大汗。
这部小说,从表面上看是个悲剧,实际上暗涌的是作者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情怀。作者不惜笔墨精心描摹出了令人称道的大格局和大气象。洋洋洒洒近百万字,厚厚的上中下三卷本,书的厚度即历史的厚度。翻开来,各色人物鲜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一种独特的影视剧般场景推动的写作手法,语言灵慧生动,让人读出了画面感。眼前仿佛看到了有蒙古铁骑浩浩荡荡,金戈铁马,风卷尘沙,兵临城下。为了守住民族大义,血性、不屈的四川义士们在洒尽最后一滴英雄血前,抬头向上苍发出喑哑的呐喊!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九):一场用文字演绎的电视剧
张生全的笔名是三叠弓,《今日头条》签约作家,《读者》签约作家,出版过许多散文集和长篇小说。这个作家我确实是头一次听说,一开始我只是通过朋友说精彩程度堪比《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历史谜的我来说,就像亲身体验一下。果不其然,这个作品打消了我全部的怀疑,名副其实的一部神作。
首先张老师的写作手法不同于之前的历史题材小说,包括与《明朝那些事儿》也大不相同。这本书在看的过程中,脑海里不断浮现种种画面,真的就和看电视剧一样,那些宏伟的场面仿佛向千军万马踏遍沙场般回响在脑海中,让人流连忘返。
对于不是很了解宋史的我来说,刚开始看还以为是纯属瞎编的历史小说,因为这里面的人物性格实在是太丰富,剧情太富有戏剧化了,这些故事一环紧扣一环,一事未了新的麻烦随之而来,增加了故事的密度。书中每个人物都立得住,很符合史实,没有一个人是形同虚设,都有着各自的作用,就仿佛是一个人除了毛病,整个历史都会随之改变一样惊心动魄。
就拿书中描写姚因谋这个人为例,这个人物的性格很丰富,他一个人就联系了好几个重要的角色,关系错综复杂,与山上的义军,和王夔、余玠,余晦等人都保持着联系,顺着书中的剧情来看,我们实在是琢磨不透这个人,这也使剧情变得神秘,不光是书中的当事人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就连读者都会被他的身份所迷惑。
要知道,历史是严肃的,就算再怎么夸大,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物本身,每个人的故事线都是固定的,小说只能随着历史的记录走下去。然而张老师却把这种限制发挥到了极致,不失真实的情况下又能精彩的演绎这段历史,说是神作并不夸张。之前看过很多小说,文字夸张轻浮,为了展现文采而过多修饰,其实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朴实的东西,看故事的好坏,不是看文采有多好,关键是看故事,看读者有没有想要一直看下去的冲动,再看《宋末大变局》的时候,我就是被拉着走的,真的是没有一处可以让我吐槽,我只能感概终于看到了今年我看过最精彩的书。
一本书其实有了精彩的故事就足够了,但是这套书,它不仅仅是让我们看一个热闹,而是在感动中学会历史。一本书最牛的点就在于此,人们为什么不爱学习理论知识,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太古板,太费脑。而把那些古板的东西放在游戏里,人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去学习。《宋末大变局》就是这样一本小说形式的教科书,我更希望我们中学历史的课本上多出现些这类文章,主动性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一场大场面,政治与心理的斗争,构成了这部历史神作,可谓名著级作品!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十):从变局中醒来读懂大宋
从变局中醒来读懂大宋
朱晓剑
大变局中,既有困境又有生机,关键是如何选择。在这部三卷本的小说中张生全并没有作出相应的探讨。实则是从南宋立国到覆亡,都一直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能够有所发展,皆因层出不穷的人物为时代谋划,因之在困境中能寻见一线生机。这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在 我看来,这也是在反思南宋时代的兴与亡,以及一个时代的风骨。
说起南宋,多数时候印象不佳。但考察此时的市井文化却超过了以往的时代,即便是庶民文化也得以在江南延伸。在各色记录如《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等,我们读到的南宋不再是残败的山河,却有着自己的气韵。最近,我读到作家张生全的《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对南宋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南宋看似弱小,由于大众生活得到了保障,才有了富庶而又繁华的市井生活出现。
在南宋这个大变局的时代,无数英雄竞相登场,尤其是蒙古与南宋的关系,那是复杂而又多变的,但若是简单地归结为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之争,就无法洞悉这个时代。更为要紧的是全面的交锋。张生全选取蒙古军在四川的战争。众所周知,在蒙古军南下途中,在钓鱼城一线战斗失利,以至于扭转了局部战争的可能,这也只是延缓了南宋的灭亡。然而,在南宋政府内部,还是存在着种种问题,以至于不得不面对失败的结局。
小说的开头即是在淳佑三年,名将余玠入川担任四川制置使开始,其后,他和俞兴等将领临危受命,智救成都,火烧渠江,巧保重庆,把蒙古军撵到川北,力挽颓局。面对着复杂的局势,展现了余玠作为名将应有的风度与战略眼光,尤其是在构筑山城抗蒙体系方面,让人耳目一新。但在南宋内部,却还是存在着众多的弊政,虽然内忧外患,朝廷内部却还是充满了权力倾轧,独断专权,打压异己等等情况出现。余玠们面对的不只是蒙古军,还需协调抗蒙前线与朝廷之间的关系——于是,他在嘉定杀了知府王夔,由此得罪了丞相,引发一连串的反应。
张生全以四川局部的战争写尽了南宋的困境。在看似简单的战事面前,也还是险象环生。于是乎,各色人物竞相登场,“土匪”、官员、乡绅……每个人的目标都不相同,若统一到抗蒙一线中又谈何容易?这也反映了在大变局来临之时,南宋的政治情况颇为复杂,看似“土匪”的义军是抗蒙的主力,而地方军队却无所作为,至于老百姓的安危也就无从考虑。余玠一去,抗蒙体系的崩塌,这还是说明在人治的时代,欠缺体制上的突破,也还是难免走上悲剧之路的。
大变局中,既有困境又有生机,关键是如何选择。在这部三卷本的小说中张生全并没有作出相应的探讨。实则是从南宋立国到覆亡,都一直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能够有所发展,皆因层出不穷的人物为时代谋划,因之在困境中能寻见一线生机。这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在我看来,这也是在反思南宋时代的兴与亡,以及一个时代的风骨。
有人说《宋末大变局》有助于我们逼近历史的真相,寻找今天的意义。但这只是一种解读。张生全以四川风云来解读宋末的变局,看似细小的切口,却还是将此放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观察,或许我们才能读懂宋朝为什么能成为宋朝,而不是其他的时代,就在于这个时代过于复杂,朝廷一个细微的行动,就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而这种变化是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内向型的宋朝与外向型的蒙古军相较量,其结果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宋朝作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我们应该有更为科学眼光去看待。不管是民族矛盾大冲突,还是人类文明大碰撞,都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比如在时代浪潮面前,我们该如何与潮流同步,与趋势共舞。从这个角度看,余玠们所面对的不只是战争,更有着对大变局的智慧应对。对于宋末的冷思考也许才能让我们洞察到历史的秘密。历史真相只有一个,只是多数时候,我们站的立场不同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从变局中醒来,倘若多了一重反思能力,我们才有可能读懂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