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The Big Thing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2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The Big Thing经典读后感10篇

  《The Big Thing》是一本由Phyllis Korkki著作,Harp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17.74,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Big Thing》读后感(一):发大愿,做小事

  人类的“自恋”情结使大多数人害怕面对幻想破灭的沮丧,反而害怕去实现这些big thing; 而一些完美主义者总是要等万事俱备开始行动,而“万事”不会俱备,也就迟迟没有行动。 看书之后开始反思自己的“big thing”为什么没有实现。想来多是因为害怕面对接踵而来困境,便一直沉溺于想象之中,也陷入无止境困惑迷茫。(庆幸这样的状态曾经) 一直走在向上的路上才会看见梦的光,用行动来定义自己。 让1.courage 2.concentration 3.effort融入生活的每一天。

  #发大愿,做小事#

  《The Big Thing》读后感(二):完成自己的big thing

  本书开始说到大多数人都是lazy, self-doubting, procrastinator,作者意识到Death is looming. 对专业人士进行拜访后,知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big thing,但却迟迟未能实现,原因就是一直在拖拉。很多人中年抑郁是因为曾经未完成的梦想。 未完成梦想的原因: 有个人的意义 personally meaningful . 没有硬性的截止日期 no firm deadline. 看似很复杂 large, complex and at first unclear. 需要持续的关注力和努力 require sustained concentration and effort. 拖延的原因: Narcissism 自恋 Perfectionist 完美主义者 Informational interruption 信息干扰 解决方法: 1. 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2.集中精神。比如卡夫卡,去南极探险的博士,用业余时间写作医生,许渊冲半夜翻译名著,还有身边的朋友用业余时间写连载小说。 3. 要记录时间才能更好的规划时间,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自律,先做重要的事再做不重要的事。

  《The Big Thing》读后感(三):Death is looming

  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art1介绍自己的经历、写书的目的

  art2采访医学

  "懒"的原因;Big thing的特征;为什么会分神

  art3采访完成Big thing的普通人

  卡夫卡;40岁开始的画家;南极探险的博士生

  成功因素:

  1⃣️concentration 2⃣️持续且有规律的努力

  听完塔主的介绍,对作者顿生敬意。“人为什么会懒”这种听来很荒唐深究起来却很有意思问题甚至带有些哲学味道。一个五十岁的中年人,对生活、对爱情、对世界仍有着令人动容的好奇热情。她说她对于爱情不够坚持,不够努力,普通人要与几百人约会才能找到归宿,而她只跟几个人就感到了厌烦。我不禁为这个执着可爱的女人笑出了声。爱情是属灵的,结果和你是否努力没多大关系人们之所以总会工作和爱情相比,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对于工作的爱也像爱情中的那样炽烈吧。最后,祝作者早日心想事成。爱情,永远都不晚!

  《The Big Thing》读后感(四):TheBigThing

  怎样定义big thing 即bt,bt的内容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内容可以是一本书,一个剧本,一个作曲,一家公司,但你在完成它的实际行动中呈现断断续续的抽风状态,想做的激情现实完成的情况之间的沟壑距离使自己挣扎。原因有:时间和精力问题,因为我们都在穷尽自己生命在为别人工作,貌似剩不下什么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越没时间,却想做,沟壑越深。

  t的特性有:个人意义性,没有正式规定的截止时间,结构很大,很复杂,起初并不清楚,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努力

  回溯动机,做这件事情就可以怎样怎样,然后很自然地沉浸在自我陶醉中,问题是这种自我陶醉很容易成为不做bt的原因。因为不做的时候,你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朦胧美学和完美主义中,很安全,很安逸,一旦勒紧裤腰带实打实地去做的时候,会发现很难,到处是问题,努力有多么的微不足道,打破了自己的陶醉和幻想,直面现实自己和理想自己的差距冲击性太大,甚至受不了,在不断的冲击中,当想起做这件事,直接也会想到这种痛苦本性上会下意识地逃避做这件事情。

  事情的结果是,一边做着不想做的事,一边做不了想做的事。每个人都想抛开一些事情,每个人都想自己的一些事情被铭记。但当一个人经历了灾难之后,往往更会专注于自身内在的一些东西,更容易完成bt,当做这件事情时,感到更有活力,让自己和世界建立联系存在了一个理由去继续下去,看看会发生什么。

  这件事情会给你人生增加结构,增加平衡感。由阶段性结构架构起来的长时间的bt会让我们的身心协调,平衡。

  个人的富有创造力行为可帮助人们意识到自身所有的潜力,通过行为的影响,扩展自身意识。但为了达到这个阶段,人们必须面对自身局限和由此产生怀疑,并且承诺会继续前行

  当一个人寻求自身内在行动时,外界的一些影响会对行为产生阻碍。当一个人盲目跟从追求外界的价值标签时,慢慢地会失去自身独特性,会失去自己。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寻求解答时,自我独特性变成重新追求的东西,尽管很多人只是表面上在追求而已。

  外在追求的东西是大众普遍需要被接受的东西,这些标签可以阻碍可以持久创造性的个人特性。现象有名流在公众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标签,大众去效仿。通过这种流行方式,人们定义了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广告商和其他是极大利益受益者。但是这些价值观不能真正定义你自己,除非你就是那个传播信息的公众人物,实际上,不断去张贴,喜欢和寻找你公共社交图片的最佳角度可能会真正地阻碍了寻找真正的自己。

  整体看来,外在浮华的媒体世界在殚精竭虑地想办法破坏深意义的塑造。但是作为消费者,我们往往无能为力,并且往往被这种促销价值观的形式所吸引。我们冷静地看书,看电影理性分析会帮助我们缓解一下,因为这里面有long arc 的思想深度。然而,抵制自己盲从化的最有意义且最有效的是建立自己的long arc,实现从被动接收到创造者的进化。如果一件事情是你有信仰的,就不会自恋。这件事可以真正表达你是谁,是你贡献给世界的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是在离开人世后贡献给世界的遗产

  为了完成the big thing,你需要去做一系列小事情(与大事情的完成紧密相关),

  即使我们在统一制度下工作,我们也可以通过tbt成为自己。Bt要求我们向着一件事情徐徐前行,保持专注,这个过程在脑子中会形成新的通路,为日常生活提供新的架构。也许工作中的一个大项目会扮演这个tbt的角色,但是什么都比不上属于自己的、由自己独特的才华和价值构成的tbt。

  面对一个big thing的痛苦的感觉,就像一个创业者对自己决策的纠结,和一个刚来大城市打拼的人对自身的一些怀疑,为了逃避这种痛苦,有的人选择了让人上瘾的暂时可以解脱药物。通过看医生,了解焦虑是一种诊断,而懒惰是价值判断。然而成长过程中被灌输的懒惰价值观被自己用来判断和不断质问自己的时候,就变成了焦虑。

  然而the big thing 能够帮助自己从自我焦虑的绑架中解脱出来,做这件事情时,你追求的是幸福感和价值感,虽然两者有时候不会同时发生,因为有时候自我的定义和表达是有意义的,但是并没有很多幸福感;更高程度的焦虑和压力和更高程度的意义相对应,但是有低程度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以当下的感受导向的,然而价值感是针对的是时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如果单独考虑追求幸福感还是价值感的时候,一些人选择幸福感,但另一些人选择了追求价值感,而且后者认为如果不选择价值感的话,懒惰和自责将会形成慢性的不断积累折磨自己的人生,这个代价不幸福大多了。这里提到行动中伴随的不幸福感和焦虑感即人生的痛苦的动荡,但一旦你把the big thing真正当成你人生中的一部分时,通过这件事情的经历,你可以变得身心更加稳定,而且当你意识到这点并获得专注的时候,其他的东西也就被解开,消失了。

  Experience the joy of creation。创作乐趣不是单纯高兴满足,而是伴随自我潜能高度自觉性的情感心情

  在此强调,我们一定要做而且追求属于自己的big thing,并不是在鼓励和否定日常的工作中的自己,相反,我们需要自己社会性的一致性的一面,但生而为人,我们更需要成为自己,通过做这件big thing,两方面矛盾,甚至可以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闭环。但当今很多人因为过度追求社会价值标签化,失去了自己,非常痛苦,甚至产生了疾病,所以才会特别提出强调the big thing追求本我的重要性。而且在社会性自我和完全本我在行动的时候,即日常工作和做big thing的时候,都会遇到不幸福感和焦虑感,应对的方法可以相互参考和类比,当然文章中也提到了很多,即在能正确理性对待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困境后,可把big thing中的困境正常化,理性处理。

  一个人的外在体态和举止习惯会影响内在的情绪和意识。在你认为你可以在生活中做的事情方面,人们总是会给自己设限制。通过形体课,了解到我们在身心上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不应该强加给自己一些外在的不必要的焦虑感。当生活打压你的时候,你要用心理的想象的力量将自己救赎,然后继续向前走。(自己焦虑的时候喜欢皱眉头,整个面相都特别愁苦,应该改掉呢,从外向里也是一种合适的角度)。

  当我们减轻了由于生活中压力积累在身体外在的焦虑感的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更轻松走向宽广地方。身心宽广,创造可以发生。应该把身体看作是综合的整体而不是独立的部分,这样有助于明晰强大心理宫殿的构造。

  演员,芭蕾舞者,和表演艺术家对这点体会更深。他们会格外关注体态,呼吸方式,因为他们的成功就取决于观众看到他们的那一瞬间。作家艺术家工作方式通常是自己一个人,对体态没有那么高的重视程度。大多数小孩子都有健康的体态,但是随着长大,生活的压力和蔑视使他们重塑了体态,一些人就在形体课上面提到,他们会想起为什么会有不好体态习惯的原因,那个原因往往会让他们特别情绪化地勾起不愉快的回忆

  自然的姿态是非舒适的,你可以轻松地呼吸,不会有一种拘束的感觉。舒适健康的体态建立了中立的空间,可以随时返回到这个空间来寻找身心的平衡。(增加结构,如做big thing,体态健康,来增加稳定性的观点)。

  工作到一定程度后需要休息,区分必要的休息和拖延性休息:必要的休息的感觉

  主要是疲惫,而拖延性休息则倾向于完成一些取代性的工作来填充时间,这个过程,会很容易体验一种进度上前进并完成的感觉,而在big thing上则很难体验到。

  当big thing是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得到了两个建议:像婴儿学步一样前行;日常例行。随着时间推移,几百字几百字都会完成的;尝试建立起规律的时间和地点去完成这件事。

  附言:很喜欢的一本书,自己想精读并做一些翻译笔记,小鱼会将更多笔记发到主页日志上,欢迎相互学习交流~

  《The Big Thing》读后感(五):The big thing is to control your body

  读过很多关于拖延症的书, 其实殊途同归, 就是在讨论到底怎么让你的身体听指挥。 当你手指伸向微信的图标, 当你使用鼠标浏览一些其实毫无营养的页面时, 你的脑子里是否再呐喊stop and do something meaningful.

  一个懒癌患者最大的悲哀他的精神控制不了他的身体,明知自己又滑向老路却无力自拔。 我相信完不成计划的人常常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而如果完成计划后, 那种喜悦不仅仅是这件事做成带来的快乐, 更多的是能够掌控自己身体的成就感

  所以big thing 本身可以完全不big, 甚至也不是什么我们一生所求之类的目标, 重要的是计划的可行性和可评估性。 如果我们的计划的设计是类似”每天要。。。“, 恐怕这种计划最终是失败告终,哪怕我们有一天没有做到,就会陷入果然我又什么都坚持不下去的悲观情绪。 我喜欢设立不超过1个月的短期计划, 比如这个月看3本书,每天写下读了多少页,一旦完成就很有成就感。

  《The Big Thing》读后感(六):死亡离我们并不远,再不做心中的大事情就来不及了

  听完这本书的简介,没有读整本书,就已经深深被刺痛了,为什么说刺痛?

  因为最近我因为生完二胎在家休假,除了照顾孩子,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反思自己之前忙忙碌碌行走如僵尸的生活。我已完成了我所设定的一件人生大事情,即为我爱的人,生一儿一女。

  完成这件事以后,那种莫名的失落感突然袭来,压得我喘不过气。一次又一次看到从我身上冒出来的两个小生命,从无到有,是那么让我心灵受到触动。因为有生必有死。以前不发生在自己身边,感受不深,不论是新生还是死亡发生在自己身边,对,自己身边,那种感受之强烈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所以死亡离我们并不远,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我开始看哲学类的书籍,想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看了一大圈。不论是我思故我在,还是行胜于言,等等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的各种回答,甚至宗教信仰中的一些天堂地狱,六世轮回,我都往自己脑子里灌,可是作为从小用无神论来培养的我,很难理解一神论,也很难理解因果报应,在我的内心深处,相信人死了就死了,不会灵魂永生,那么既然人的生命有限,死亡离我们都不远,既然都会死,那应该怎么活,怎么做到中年不抑郁,老年不叹气呢?

  这本书给了我这样的提示。那就是去完成自己心目中的一个个大事情。比如我之前设定的一儿一女这个大事情我通过两次十月怀胎两次分娩的疼痛,放弃几年的事业发展黄金期,忍受孕期和哺乳期的各种痛苦,我实现了生两个宝贝的人生大事。那么现在我该接着努力去实现曾经的一个个小梦想。比如读博,比如平衡事业和家庭,比如写书,比如健康的身体,比如流利的英语口语,比如一手好字,比如周游世界,比如参与公益活动等等。

  如书中说的要做这些大事。首先要克服懒惰,拖延,坚持的痛苦,自恋的心结,完美主义者的拖沓。其次要一旦开始行动起来,集中精力,各个击破,坚持不懈。

  设定好目标,一件件开始做起来,就算没实现,至少不后悔。

  等到某天离开这个世界时,能问心无愧。

  《The Big Thing》读后感(七):步履不停

  the big thing.

  每个人生活中可能都会有那么一件或者几件想做但却没做的大事。这些事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没有确定的截止日期;事情的结构是复杂的,庞大的,在开始时并不能看得清;完成这件事情是需要持久的努力和注意力。

  但是大多数人都有着无法摆脱的惰性,也包括本书的作者。这可能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诱因之一。作者从多个角度剖析了人们为什么很难克服惰性,生理构造,进化等等。这其中讲到的关于人们总是有一种自恋的感觉和完美主义,让我想起了最近听过社心以及被船长打过的脸(つД`)

  虽然完成自己的big thing 有着种种的困难,但世上就是有勇士们能够克服不利,达成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产生无聊倦怠挫败的感觉,但是在完成之后所产生的巨大的愉悦感足够抵消这中间的种种磨难。可能总是能够短期产生可见效益的行为更加吸引人,但creative project是一个long arc,还需要我们给它一点耐心。

  就像作者写到的 death is looming.时间也好生命也是,都在不停地流逝。我不想浑浑噩噩的走完我的人生,所以我选择了学习这条路,虽然学海无涯,但是这确实唯一能够通向清明头脑的路。这是我的big thing,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The Big Thing》读后感(八):Concentrate and Effort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偷懒拖延时候,我觉得自己在有挑战性的的任务上特别会犯拖延症。心里会想着去完成这个任务,但是行动上又不自觉地去做别的分散这个注意力的事情。我认为的这个挑战性的任务其实应该算是The big thing的一种。The big thing的特点有四个:(1)meaningful;(2)no firm deadline;(3)large,complex,unclear;(4)concentration and effort。

  我自己的一个拖延症的例子:曾经在旅游app上看到一篇关于一个人穷游欧洲的文章,然后收藏了他的所有关于这个系列的游记,在手机里下载了他推荐的各种app,如天巡旅游,TripAdvisor,Airbnb,Booking.com,Citymaps2go,couchsurfing,Hostelworld,Rail Planner等,计划一个人的欧洲穷游。这一切在脑子里盘算了好久,后来想想安全问题,作为女性到国外坐沙发客存在风险,然后又听说欧洲好多国家的安全隐患,然后还有孩子暑假里要去补习班,没法离开那么久。这个计划就这么搁浅了下来。

  那应该怎么解决这种拖延症呢?

  方法是:concentration和effort。

  当自己有了目标后就应该专注于此,并每天坚持努力去实现它。只有有了这种意识,才能慢慢地远离拖延症。

  《The Big Thing》读后感(九):你所说的big thing

  人生总是由一个个small things而构成一个big thing,其实让我们害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这些事情给我们带来的踌躇和恐惧。总觉得这些事情带着许多的麻烦而迟迟不愿意动身去开始它,有时不如换个角度想想,你要知道,或许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但是我知道要你颠覆这个想法有些困难,人最能劝说自己的便是自己的真实的人生经历。当我们有一天不计后果,不考虑任何艰难险阻,直接去做这件事情时,一旦开始,其实很多时候会发现,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你会发现其实当初惧怕的事情也不过如此,为什么自己会如此害怕而止步不前?或许还会对过去那个止步不前的自己一阵奚落。这样你回过头来想想,哪件事情不是这样?其实只要奋不顾身地去尝试一次,你就会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少。

  当你每次和朋友谈论自己还未完成的big thing时,你想想看,你或许会有很多的抱怨,“啊,这个怎么这么难”,“肯定会很麻烦,我都不知道怎么开始”…等等之类的话,可是我想问一句,你还没开始怎么就知道它难?还没有对这件事情进行尝试的人其实是最没有资格去谈论这件事情的人。很喜欢一句话,“闷声发大财”,往往这样子的人能成功并不是说她有多牛多聪明,而是说她明白这样的道理,无需多与人抱怨每件事的难度,最重要的是关乎你自己的内心,当你真正决定去做一件事情时,你其实是不会向全世界昭告的。向全世界昭告的人,只是想让全世界来奚落与怜悯你的软弱。

  说到开始的方法,其实也根本无需求助,如果一个人有心开始,那难道还愁没有方法开始?每一个最后成功的计划都是通过个人的不断调整才有所成就,如果仅仅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别人改善好了的完美计划,那对我们本身而言也是无效,不要认为自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你只不过是走上了另外一条弯路而已。而且别人给予的东西我们接受的都太轻易,远不及自己以血泪经验教训而得到的东西。

  有些话真不需多言,时间会证明你的梦想到底伟不伟大,到底值不值得你去梦想。

  《The Big Thing》读后感(十):The big thing

  人为什么会懒?主要原因是自恋&假完美主义,因为自恋会害怕受伤,害怕脑海中的幻想破灭,会在心理上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情;而假完美主义,则是在没做好所有准备工作前,不会开始某件事情,一拖再拖,导致事情只存在想象中,没办法落实;

  其实big thing,无所谓大小,只要是自己心心念念的,想要去做的事情,都算是big thing,很多事情在没开始之前,会存在无数的阻力,自己心理上的想象障碍,他人的言语劝告什么的,都会导致一件事情还没开始就已宣告结束,其实,在我这里,遇到事情,就去做呀,不会的就去学呀,想辣么多有的没的干嘛,只有真正去做,你才知道,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幸好,我所想的事情,不管多久,我都会努力试着去做,正好看到夏老师他们出行日本,写的文章,意思大概如下:一年做不成的事情,就分两年去做,重要的是要记住中间所遇到的困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The Big Thing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