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是一本由[法] 安东尼·莱里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读后感(一):用爱写就的希望
恐怖袭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存在于新闻、小说和电视里,但真正经历过他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这种痛苦和无助。全世界反恐的东西很多,安东尼•莱里斯用一本书《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谱写了一曲爱与亲情的咏叹调,用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向恐怖主义进行了一场爱的宣言。
安东尼•莱里斯是一名记者,也是原法国新闻电台和蓝色法国电台文化专栏作者。他本想辞了工作专心进行写作,但2015年11月13日晚巴黎发生的恐怖袭击,使得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妻子在这场袭击中罹难,也开启了他第一本书《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的写作。在书中他详细描绘了自从得知恐怖袭击后他的心理及生活的诸多变化。面对失去爱人的处境,恐怖袭击带给他的是巨大的痛苦,不知所措的生活。袭击后的第三天,他在社交网站上写了段文字,名字就是《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诉说着这场悲剧,也宣布将不会用仇恨让恐怖主义得到满足,他将用幸福和自由羞辱他们。在这篇文章后,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和笔触写下了他与儿子面对生活中这些变故的做法,他们在努力变得坚强、自信,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因为他坚信妻子会一直陪伴在他们的生活中,爱会一直延续下去。
在书中,安东尼与儿子的生活是颠覆的,也是充满了爱和感动的,幼儿园小朋友妈妈们的爱心汤水,邻居的纸条,各种人的帮助都是对他最大的安慰,这总比去说些冠冕堂皇的话来得实际。安东尼在书中真实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他面对周围人的帮助是感激的虽然有时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却真实的记录下了人们的善良。他说竭力找寻一种说辞能够完美的面对大家对他的同情,这一份坚持的背后却无比凄凉。许多的事情和感触让我们读来都热泪盈眶,这种真实到骨髓里的悲伤让人无法直视。但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是他面对这场灾难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海明威说“巴黎是一场盛宴”,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巴黎代表着时尚、自由、艺术和各种美好的食物,人们自由、奔放、热情,生活充满了各种可能,唯独恐怖袭击很难想象。所以当年的恐怖袭击发生之后,世界为之震惊,而感触最深的无疑是巴黎市民,他们的生活一瞬间变得支离破碎,无法想象的残酷现实摆在眼前,很多人都是迷茫且无助的。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是一张张哭泣的面孔,和不知所措的市民,但在他们中间罹难者家属所经历的痛苦是旁人无法体会的,此时安东尼的一篇文章,让人们看到了巴黎文化人对待此事的态度,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救赎。
安东尼没有对恐怖主义屈服,也没有活在悲伤和仇恨里失魂落魄,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儿子最大的爱和善意,在与儿子的生活中建立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他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着渴望,所以他的爱和坚强也为悲伤的巴黎注入生命。
《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读后感(二):汝自禁息,当无瞋责。
据佛经所载,两千多年前古印度的悉达多•乔达摩太子在菩提树下悟透生死根本之后,便想进入涅槃,因为了悟生死的佛陀深知世事的真相便是无常,生与死,便是无常迅疾的表现,而人们依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去面对它。
《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是法国记者安东尼•莱里斯的首本书,在这本书里记载着他于一年前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内心的起伏,在那起事件之中莱里斯至爱的妻子遇难。痛苦在这个平凡人身上漫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面对至爱遇难的痛彻心扉,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离别,这种离别对于这个家庭产生了一种无形却又能实际感受到的影响。
爱人的离世,嗷嗷待哺的孩子,怎样面对生活,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沉沦,或者鼓起勇气重新面对生活。或许莱里斯应该选择沉沦于悲痛之中生活,痛彻心扉的经历让人们认为无可厚非,但是,振作面对生活才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或许我们的人生并不高尚,但每一个平凡人都有权利去追寻自己的生活。
书中文字清晰的将内心的痛彻如实呈现,尽管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他让我们明白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灾难,当我们正经历着幸福的生活,如意的爱人,可爱的孩子,舒适的环境,这一切如梦幻一般。突然有一天,活生生的一个人,突然就没了,我们必须要经过彷徨、焦虑,才能从内心深处找寻到一处能安放的位置;这便是莱里斯在巴黎恐怖袭击所遭遇到的体验。
尽管在巴黎事件暴发后人们在谴责恐怖主义的残忍行径,但安东尼•莱里斯身为受害者家属,他并没有摇旗呐喊去反对恐怖主义,但他以自身独特的方式狠狠的对他们进行了回击。他在Facebook上公开了自己生活心历――《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以此挥出了狠狠的一击直拳。他的这些言语带给当时受影响而低迷的法国人莫大的信心,正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一位从悲痛中走出来的英雄。
人们或许会觉得这是一种豁达,但莱里斯他说:“我不会以仇恨满足你们。”莱里斯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感受,它们是如何形成,理智的看清了如何才能正确的回应他们所制造出来的恐怖事件。
我们无法改变生活,我们只有接受生活所赋予我们的,尽管这其中充满了痛苦,我们可以选择仇恨,但它将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倍受煎熬,我们也可以选择放手,但这并不代表受害者就因此原谅了他们。每每想起或许还会咬牙切齿,但是,我们尚需要对自己剩余的人生负责。如果我们因此抛弃了自己的人生,那如意的终将是这些穷凶极恶之人,他们假借着真理、假借着正义、假借着一切远大宏伟目标的名义,他们实施的却是一种可悲而无耻的行为。他们用一种极端恶劣的行径去表达出了内心自私与不负责――用一种伤害同类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尽管这是非正义的,它所激起的只有人们对其的不屑。
文学家们已经创作出了足够多的生离死别,他们让文字浸入人心,书写出一个个精彩杰出的故事。但莱里斯在这本书中所宣示的并非对于恐怖主义的谴责,而是以一种理智而正确的方式去思考爱人的离世和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巴黎事件并不仅仅是伤害与痛苦,这更是人类内心光明与黑暗的呈现,我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莱里斯一样坚强面对生活,但至少他用自身的行动为我们树起了一个榜样,令我们在面对自身的生活时有着一个更明确的方向与参考的价值。
《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读后感(三):爱,是弹孔里开出的红玫瑰
故事背景是2015年11月巴黎恐怖袭击。13日夜间,在恐怖分子的冲锋枪扫射下,130人丧生,400余人受伤,街道、饭店、酒吧、歌剧院被鲜血泅浸。 书中反复的情景描写并没有触动我很多,反倒是译后记里的寥寥几句让觉得心里难过的不行。巴黎人自发的缅怀、被点在街头窗口的白蜡烛、插进受袭剧院弹孔中的红玫瑰。一幕幕都是人们的友爱和尊重,比作者好似痛彻心扉的缅怀真诚百倍。 对,我是阴谋论者。 我没有办法想象,作者是在怎样的一种情景下,在网路PO下那些描述爱意的文字;是在怎样一种心情下,和出版社甚至各路媒体讨论作品出版事宜。在挚爱离去崩塌的空洞生活中,一边缅怀、一边表演痛彻心扉。 不过如果撇去作者是以未亡人的身份写作,将作品独立来看的话,其实还可以。文笔顺畅翻译佳。立场虽然争议很大,但是也算是能够自圆其说。 两个观点很有意思。 一是我们是否应该憎恨带走我们亲人生命的人? 不只是恐怖袭击,原本也可以是一种恶性细胞、一辆忽然打滑的车,无论以何种方式,途径只是死亡的使者,真正上演的是失去。而当事人该如何面对这种失去? 借由第三者的手实际带来的死亡,人们愤怒、憎恨,借由转移失去亲人的悲哀。第三者的形象越具象,人们的憎恨越强烈。如果犯罪者被惩处,人们便会因为他的死而感到喜悦,却将自己掷入空虚的境地。悲剧无可避免,逝去无法挽回。 (这个观点如果放在恐怖袭击中,其实是很好的。考虑恐怖分子袭击的目的,普通民众带着愤怒无视他们也许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是如果针对个人,这个立场那就很见鬼了。) 第二点倒是很切实的——悲剧发生后,身边的人总是以安慰为表象探究我们的故事。他们想要的,是当事人最难过的部分。在得到故事后,他们便留下一句多保重,然后扬长而去。显得更加仁厚的,除去那些可以陪伴但不发一言的朋友,还有那些只是以眼神安慰的人。 虽然世间本就不存在感同身受这种东西,但是还是希望旁观者偶尔也可以仁慈些。不要总是拿别人鲜血淋漓的伤口,作为“我有一个朋友”的谈资。
《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读后感(四):理智与情感
如果问现在的中国人,巴黎恐怖袭击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想必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那次袭击已经是很久远的历史了,但实际那场曾震惊世界的袭击只过去一年。我们之所以如此遗忘,是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而对于一些人,那场袭击是永远也无法忘却的,法国人安东尼就是其中的一个。
安东尼是一名记者,妻子海莲娜是一名化妆师,他们有一个十七月大的儿子,本来一家三口生活美满幸福,可是就是那场发生在巴黎剧院的恐怖袭击,打破了平静的一切。海莲娜在这场袭击中丧生了,安东尼失去了妻子,梅尔维尔失去了母亲,整个家变得支离破碎。安东尼在自己的facebook上面写下了一篇“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的网文,这篇文章得到了大量转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当时的法国,观点大多数无非两种,一种是对恐怖袭击者的痛斥、憎恨,一种是对受害家庭的同情、怜惜,安东尼作为受害者,并没有陷入极端情感中,而是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接受已然的现实,发出了在当时不一样的声音,即不要带着憎恨去生活,逝者与生者同在,活着的人还要自由、幸福地继续生活下去。
安东尼在这篇“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文章的基础上,又记录了失去妻子海莲娜后的一段与儿子的生活,出版了同名纪实文学《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在这部作品中,读者能读出安东尼的无助、痛苦,虽然他以一个记者的冷静和理智尽量去接受现实,但的字里行间却是失去妻子的真实情感上的流露。对于心理救助者的排斥、邻里朋友的疏远,在一段时间里安东尼把自己缩在自己人为设置的保护壳里,感情细腻敏感,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能触碰到自己的神经。而安东尼与儿子睡前的互动、带儿子去看海莲娜的墓地这些生活记录也触动着读者的心,家里一切都没有变化,单单就少了一个人,一切就天翻地覆了。
突然失去至亲这件事,需要多长时间走出痛苦和迷茫,是很难用理智去计算的,但我们不能停留在永久的痛苦情感中。在今年7月份法国尼斯遭到袭击后,安东尼提到点燃蜡烛“让我回忆起恐惧、憎恨与消沉的气味,它提醒我活着的迫切感”,生活依旧继续。
《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读后感(五):《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应当愤怒,恨却不须
文/吴情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一百三十人丧生,四百一十三人受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一时间,整个法国几乎都陷入巨大的、难以言说的沉痛之中,无法痊愈。从酒吧到音乐厅,这些恐怖分子选择发动袭击的场所,呈现的只有阴暗与破败、残忍与痛苦,再不是那个人们熟悉的往日的巴黎,那个让海明威在《移动的盛宴》(A Movable Feast)中无法忘怀的、光影声色交汇错落的巴黎。
恐怖袭击发生之后,巴黎人们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相关信息,或讲述令个人心惊肉跳的经历,或祈祷明天的太阳早日到来,或谴责恐怖分子的惨无人道。然而,有一个人,愤怒却不恨,或者说,恐怖分子不值得他恨。人们常说,因为爱所以恨。对平民发动恐怖袭击的恐怖分子,心中毫无爱意,也就不值得恨。这个人名字叫安东尼•莱里斯,三十五岁的电台文化记者。在这场人为的灾难中,莱里斯永远地失去了爱妻海莲娜,“他的生命之爱”,他孩子的妈妈。一个原本普普通通但却充满幸福的家庭,不可修复地破碎了。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那一天,一个平常的日子,海莲娜出去欣赏音乐会,却再也没能回家。在家等候的丈夫,最终得到的确是她已过世的消息。两天后是星期一,“所有的人却只谈论星期五”,似乎,每个人的生活,尤其是受害者家属的生活,全部在灾难发生之后彻底终结;可安东尼勇敢地选择了继续。在他看来,至关重要的是爱妻“她已不在了”这一事实,而不是导致爱妻死亡的具体原因,“武器,子弹,暴力,这一切都不过是舞台上的布景,真正上演的,叫失去”。面对心爱之人的逝去,一个人,只能自己默默承受随之而来的孤独与痛苦。毕竟,对恐怖袭击,任何稍有理性、会独立思考的人,都不会做出任何政治不正确的回答,但是,于个体而言,长久的愤怒真的是有益的吗?安东尼强调,“有个可以愤怒的罪犯在手,是一扇敞开的门,一个躲闪痛苦的机会。罪行越严重,罪犯越理性,仇恨也越合理”。恨过之后的生活应当如何继续?还是说,干脆以仇恨充实或代替生活?
三天后,安东尼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发布了一段文字,题为“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一时间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你们是谁,你们是已死的灵魂”,尽管爱妻已然逝去,但他“不会以仇恨满足”恐怖分子,也不会以“怀疑之眼”看待自己的同胞,更不会“为安全牺牲自由”。今后的日子里,他将和儿子好好过活,“这个小男孩将以他幸福和自由羞辱”这些恐怖分子,而且他们“同样无法得到他的恨”。有人质疑安东尼的态度是否属于无原则的宽容,但安东尼回应道,他从来没有遗忘恐怖分子的惨无人道,他“什么也不原谅”,却不是什么都“没有不追究”,只是不愿让它们得逞,以无谓愤怒代替认真生活,忘却了生命的真谛。
《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安东尼在发布同名文章《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之后出版的书,虽然简短,但几乎字字珠玑,详细讲述了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当天及之后自己和儿子的生活,其中有生活破碎带来的惊惶,有真实生活的琐屑带来的无序,但更多的是周围普通人的善意带来的感动;而正是人与人之间细微真诚的善行善心,构筑了我们继续生存的可能和希望。亲人的逝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会发生,都将发生,或许已经发生。真正重要的却不是愤慨,而是直面失去,以及重拾生活的方法、决心和勇气。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