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报告》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迪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一):菲利普迪克,你才是来自星星的人吧!
虽然一直没看过电影版本,但必须得承认是电影的名声让我优先选择了这一本。
原本以为是完整的长篇小说,但没想到是短篇的精选集,《少数派报告》也只是被放在前段的一个相对较长的部分,更没想到《全面回忆》的原篇也在这本里。
不得不说,菲利普迪克真的是科幻界的鬼才,文字和想象力尤其抓人。读这本精选集,我遇到过很多wow and aha moments。以往的科幻小说总会将读者代入到某一方,人类或是未知生物,但读菲利普迪克,你常常会发觉自己处在一个很奇妙的时刻,他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想要表达给你,但他又不属于任何一方。他并不克制,反之他常常疯狂愤怒抑郁,他将你代入的不是书中的任何一方而是他自己。
谈谈这本书,每一篇我都回味了很久,每看完一个故事都让我怀疑菲利普迪克真的不是外星生物么?为什么会这么扭曲而可爱。
第一篇:第二代
仿二战背景的科幻故事,美国人利用人工智能造出了非人型战争机器,由这一批人工智能自动创造出了五代新型人型战争机器,最终由人型机器人赢得全面战争。这个故事妙在人类间的战争、人类与机器的战争、机器与机器的战争完全揉杂在一起,人类分不清人类,机器辨别不了机器,没有什么是永远的,分歧永远存在,管你是异族还是同族。
第二篇:冒名顶替
一个外星间谍,带着一段自己也不知道的毁灭性武器启动暗号和身体里埋着武器的自己,杀了一位地球的教授并冒名顶替了教授的身份。一直毫无所知的以假身份真实地生活着。当他发现真相之时就是启动武器之时。一切因果,谁说的准呢?当你无视的时候反而无事,当你紧追不放非得求个真相反而满盘皆输。
普通上班族偶然发现世界惰化的真相。实际上世界存在上帝组织,人类世界由一个分工协作的组织管理,划分成多个管理区域,通过惰化来改造环境和人类本身,以让事情发展如预期,达到世界良性运转的目的。每一个区域进行惰化时都需要相邻街区各类人员配合,算是个大工程了。故事非常短,但很有趣同时菲利普迪克描述想象空间和场景的能力太强大了,读的时候仿佛惰化就发生在你眼前。
第四篇:少数派报告
真的很适合拍成电影!这一篇篇幅相对较长,可见花了不少心思。菲利普迪克的文章很少废话和无意义的描述。
在一个可以通过先知系统预测犯罪的时代,发明这个系统的创始人也是警局局长成为了最新一个被预言即将犯下谋杀罪的人。先知系统以三个先天畸形但有预言能力的人类组成,以三位预测的结果中多数为准。人们不再因为犯过的罪坐牢,而以即将犯下的罪被判刑。当第一个拿到预言的人成为预言中的犯罪者,未来将会怎样发展?预言里呈现了犯罪者的详细犯罪过程,当你知道未来的时候,未来还会如期到来么?所以时光机到底有没有意义呢?这可能就是预言系统里的第一人Bug。
第五篇:战争游戏
这篇可以说非常有意思了!地球与木卫三明明关系紧张,时刻提防着对方的入侵但依然表面笑嘻嘻地进行星际贸易。地球在进口木卫三制造的玩具时,为了防止木卫三的任何入侵企图,有专人负责检测所有的木卫三制品。这次的三个玩具分别是战争游戏(模型小人攻城游戏)、美国西部牛仔装和一个类似大富翁的游戏“综合征”。虽然文章名字叫战争游戏,也确实把绝大多数的笔墨花在了第一款游戏上,但这就是作者和木卫三的把戏,故意把第一款游戏设计得复杂又神秘,而第二款的意图直接又明显,反倒是第三款熟悉而老旧,往往容易被忽略。这跟经济学上的锚定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第三款游戏的心机在于规则设定,传统是谁获得的最多谁赢,而木卫三的版本是谁最多谁输。从小培养放弃资源的意识,这一代最终会把资源拱手相让。反过来想想,现实生活里培养孩子们的心智游戏里,很多都是教小孩如何辨别资源、获取资源、组合资源以及利用资源,在作者看来,意义非凡。
读到这里,很明显能感觉到菲利普迪克的一个特点,他很喜欢也很善于在文章最后进行最高层级的讽刺或者反转,在你摇摇欲坠时一下子踢掉最后一个踏板。
第六篇:啊!当个布洛贝尔人
一个战争时期为了混入敌方阵营的地球间谍,通过改造变成了布洛贝尔人(类似果冻的生物),战争结束后每天必在这两个身份状态间转换,完全无法正常生活,看过心理医生后,与战争时期同为对方间谍被改造成地球人的女性结婚,在布洛贝尔妻子的帮助下生意做得非常成功,生下了四个孩子,1个纯布洛贝尔,2个混血,1个纯地球孩子。地球人始终认为布洛贝尔人根本不是人而是东西,与妻子离婚。妻子为了爱情,最终做手术变成了永久的地球人,而地球人为了开设工厂赚更多的钱兴奋满足地变成了纯种布洛贝尔人。很有意味的一篇,尤其想像最终他“渗”进自己的豪车里,毫不自知的愚蠢和贪婪已经扼杀了自我。
第七篇:死者的话
这个故事篇幅应该算全书最多,整体比较中规中矩。故事背景的时代,死去的人会进入一定时间的可复活状态叫做中阴身,维持中阴身的状态可以与活着的人交谈继续传达思想信息,殡仪馆升级成为亡灵馆,凭借技术从中赚取巨大的利润,复活节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复活节。故事本身最有趣的设定就在这里,其余不赘述。
第八篇:全面回忆
看电影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这个故事的设定了,很有盗梦空间一层一层剥洋葱的惊喜感,由于原著篇幅较短,电影做了很多的延伸,但让人称道的其实还是原著里的内核,并且原著还带有一些独特的幽默色彩,真的让人非常喜欢。故事背景里出现的新技术叫做仿真记忆,普通人可以通过仿真记忆的植入获得真实的主观体验以及确实拥有这段经历的意识,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说是最顶级的游戏。可以想见这样的技术必定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理想和欲望一旦可以轻易用金钱换取,那人活着是否还可以体会到意义和价值?没有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否还是事实?作者把这些严肃的问题留给了读者,反而从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入手,多次经历仿真记忆植入的副作用,一些特殊群体会依靠植入仿真记忆来掩藏秘密,而被掩藏秘密的人成为普通人之后又会因为渴望去再次植入仿真记忆,然后真实的记忆被唤醒,记忆下面不断挖出新的记忆,所以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拯救世界的小孩,刺杀星际政治组织头目的星际特派员还是普通的移民局小白领呢?
”客观现实本来就是一种综合建构,是人们对众多主观现实的假想性归纳。”这篇故事里的这句话恰好也是上篇故事的一个解读。电子蚂蚁在这里被用来形容仿生人,三星电子财团的董事长(跟现实中的三星好像没啥关系)因为车祸发现自己是电子蚂蚁的事实,开始了一些列对自己的实验,他实验的内容主要围绕自己心脏位置的一个微型磁带,这盘打孔磁带经过扫描仪扫描能让他感觉到现实世界,最终他通过实验作死了自己,证明了只有自己主观体验到的世界才是客观存在现实。
总结来说,非常值得一读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之处,菲利普迪克的一生很坎坷但他的思想早已超出人类时代,说不定他才是那个从太阳系以外的遥远星系向地球的各种接收器独自念着自白的人。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二):色彩斑斓的电子梦
连看两本菲利普迪克,过瘾谈不上,略有感受吧。个人更喜欢有故事的科幻作品,或者说庞大一些。迪克的书基本都是思想火花的冒进,是捉住的某个化学反应,被摊开于纸面来研讨、剖析自我的困惑,就是思辨性、哲理性特别强。但基本没有什么情节和环境。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描述这本书,这九个故事,那就是“细思极恐”:
1、《第二代》,这真是面对AI时代来临时的恐惧和思考,无数科幻作品都对智能和人类此消彼长的关系做过延伸和解读;
2、《冒名顶替》,这应该算是对存在主义的探索吧,对自我的怀疑和认知;
3、《规划小组》,这是对上帝之手的嘲讽。其实稍微开阔下脑洞,真就会对“现实”这个词感受到不确定,这世界和生活会不会就是“某人”安排好的呐;
4、《少数派报告》,嗯,大名鼎鼎的科幻名作,可惜未看过电影。这个故事最有趣的是,逻辑特别绕,就是那种因果关系很让人目眩。是你的发现和动作导致了结果,还是结果引发了你的动作,真是逻辑难题;
5、《战争游戏》,这故事的讽刺来的猝不及防,请看看最后一段话“两个人类未来的花朵已经在学习如何放弃手里的资源了。他们争先恐后的把持有的股票抛出去,生拍落后了”。游戏能给人带来什么,这难道不应该被思考嘛。
6、《啊,当个布洛贝尔人》,迪克的作品基本没什么感情或感性的描写,文字都被用来陈述思想。这个故事难得涉及到,是的,不得不说这故事包含了爱情,或者说是对爱情正面的想象。
8、《全面回忆》,这个故事简直了,让我想起《黑镜》第三季的某个故事。就像剥洋葱,一层套一层,每层的反应和层层之间对应的因果联系,真让人背后冒冷气。
《第二类》,改编成电影《异形终结》。没什么环境描写,但特别有带入感,荒芜的末世如在眼前。主人公经历的算是暴力杀戮式的奇点吧。
《冒名顶替》,巧妙的顶替和巧妙的口令设置。
《规划小组》,改编成电影《命运规划局》。这么个规划方法,属于典型的杀鸡用牛刀,但牛刀的操作精度又远远达不到杀鸡的需求。不管是谁在做规划,都得疲于奔命地打补丁。然后,本文的核心还不是命运规划,应该是河东狮吧。
《少数派报告》,改编成同名电影。
《战争游戏》,巧妙地毒害儿童。
《布洛贝尔人》,对孟德尔定律的误读令人发指,女人追逐爱情、男人追逐事业的安排也属上世纪的陈词滥调了。
《死者的话》,设定不合理,动机太突兀。阅读体验最差的一篇,不知道为何要入选。
《全面回忆》,改编成同名电影(两次!)。和《少数派报告》、《第二类》一样,都采用了连续反转的情节设置,为电影改编提供了直接有力的核心冲突。
《电子蚂蚁》,山中花树,一时明灭。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四):讲一个有想象和悬念的故事
为什么读它?
——开年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了2018要读一部科幻类的书,翻了翻豆瓣排行榜,后来冲这个名字就决定了这本书。以为会是长篇小说的,该是一小撮人的科幻之旅,名为少数派报告。
读书时间:2018年春节的时候读的,所以很快就完成了2018一本科幻的目标。
内容快要记不住的唠叨书评如下:
为了实现读一本书就写一本书的感受这个2018伟大目标,我又翻出来这本书的目录,试图回忆其内容和当时感受。首先澄清这是短篇小说集,收录九个故事。我是不喜欢短篇小说的,因为篇幅的限制,很多故事情节都会趋向简单。但不得不说写的厉害的短篇小说比长篇更抓人心。
从故事内容来看,这本书毋庸置疑的好看。无论是第二代里面的反转,还是战争游戏里面对游戏的解释,还是电子蚂蚁的自我决定;除了情节的引人入胜外,九个故事的共同点就是结局都不是封闭的,所以我无比想知道战争游戏里面那个类似大富翁的游戏会不会对孩子们产生影响,那个电子蚂蚁里面的沙拉到底是谁,她跟普尔有没有关系。这些故事最大的魅力就是充满想象力的情节和最后久久回荡的悬念,让人无比期待这个故事继续下去。
从故事上来看,这些故事都会机械和科技的发展有关,有死后复活成中阴身的死者的话,有电子蚂蚁里自以为是人的普尔,有第二代里士兵,有少数派报告里面的测谎系统。在科幻里面,人工智能和技术的发展带来各种故事,但终究是人占上风,也许这就是科幻的魅力,让科技和社会学交织在一起,让这些故事变得更吸引人。
自从去年开始读科幻,便很快被科幻故事里想象力和人性和文明的联系、发展所吸引,完全颠覆一开始认为科幻就是无所依据的想象,就像白日梦的武断结论。反而从这些充满想象力和疑问的故事里面看到了思考,也看到了哲理。这些故事都不长,但故事后都拖着长长的尾巴等待着读者的思考。